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第1篇

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研究了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其中包括: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0引言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习”以及“干中学”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提出问题与学生合作式讨论、理论与方法、实例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孙文杰(2015)认为计量经济学应从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即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引进教学案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刘晓平(2016)以青海大学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其中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还特别提到开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于婷婷、乔鹏亮(2015)以钦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学课时、注重学生实践、引进师资力量、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编写适用教材等。石璋铭(2015)分析了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笔者所在的武汉轻工大学经管学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较早,于2002年首次在工商管理专业以专业必修课的性质开课。之后,随着教学计划的修改,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该文将根据近些年来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经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研究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层次上来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层次,分别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目前武汉轻工大学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属于初级计量经济学,但是因为教材和课时的原因,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偏高,大概定位在初级和中级之间。其结果导致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弱化了实践教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本科计量经济学应对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重点讲解的中心地位。其次,从本科专业类别看,共有7个专业,不仅有国际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而且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对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也开设计量经济学。但目前,武汉轻工大学针对所有的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相同,教学大纲、课时、教学要求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就存在定位不明确、层次界定不明的问题,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1.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计量软件的使用。因此,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一般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安排36学时,实验教学安排12学时。从整体课时安排来说,理论教学还是稍微偏多,实验教学稍微偏少。我校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主要是Eviews7.2。尽管这个软件不复杂,已经菜单化了,但是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在仅有的12学时实验中,很难让学生熟练应用各种估计及检验方法,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实验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分离以及时间上的衔接问题,也容易产生问题。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时间和各种相应的条件、设备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只能通过布置习题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而实验教学部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和学生已经按要求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导致此时的教学内容难以安排:讲授统计软件的应用偏离了课程的方向;布置学生完成教师所给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对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并不增加知识含量;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资源闲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教师评判的难度;教师指定分析任务、给出数据,由学生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和分析,则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要求。

1.3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相对缺乏。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严重的是,学完后照样不会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即使有一些案例讨论,但是这些案例大多比较陈旧,相互关联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也很难到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另外,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目前,主要使用黑板作为教学手段,也曾经尝试过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黑板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板书的时间更好地思考相关问题,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但是信息量太小,节奏过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针对不同专业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在经济学界的越来越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更是奠定经济管理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础。针对不同的专业,合理安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国际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等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必修课,安排较多学时(如64学时),适当增加理论的教学力度,而对于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定量要求较低的专业,可以开设为专业选修课,安排较少的学时(如40学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新的理论不断出现。从本科生教学来看,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含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假设、估计、检验、预测,以及回归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除此之外,有些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如Probit模型、ARMA模型、VAR模型等可以作为选学内容,作适当补充。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而以往的实验教学还相对比较薄弱,课时量有限,学生也仅仅会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的数据验证,而无法使用软件独立建立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所以,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外,要应该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自主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把学生分为若干个3~5人的研究小组,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检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保证学生的基本训练,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数量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2.3加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该配合案例进行教学。在不同的部分要选择适当的案例,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的知识点,比如对数据类型的介绍,可以分别举例说明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面板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等。在每一部分结束的时候,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的理论做一总结,同时辅以能够贯穿这部分理论的案例,比如讲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案例(如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的案例),能够涉及到从变量选取、设定模型、搜集数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应用模型等建模的全过程。所选择案例的难度要适宜,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预期目标。案例来源渠道其实非常多,比如:相关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案例、专业期刊发表的含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论文、经济新闻等等。同时,在教学手段上,适宜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黑板教学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各有利弊。笔者认为,有关公式的推导、模型的检验等过程还是比较适合黑板教学,而案例分析则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信息量,又不影响教学教果,则最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适当时候辅助以黑板教学,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2.4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也包括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

作者:王新华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

2孙文杰.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

3刘晓平.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

4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5(14)

5石璋铭.新建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路径探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6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7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9(2)

8孙赵勇,史耀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J].教学研究,2012(4)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高等财经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专业口径不宽,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还不甚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化培养;许多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教学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还需要制度保证。正如周济部长讲过的:与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足,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分类分层、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人才需要,要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质量和水平,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在实践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在区域合理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都应该在“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理念下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有经济学学科优势的学校应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探索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精通外语,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精深,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大部分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其中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农医等类高校及就业主要面向地方的财经院校),应该把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在人才特色上应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可塑性大、创新创业能力强等。

高层次经济管理精英人才培养,可以探索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学制。在本科层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课程体系上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以及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在硕士层次着重培养领导型或管理型经济管理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经济理论,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博士生层次应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1)进一步推动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结构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此外还应预留一定量学分供学生自主选读,以形成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为了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规格和教学质量,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设置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是如何增强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增加一些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管理经济学、优化决策、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思考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训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伦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地理、经济史以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比较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三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处理好宏观(理论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的关系。四是探索研教互动、以研促教的机制,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通过这种机制不断地把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本科生受益。

(3)利用多种手段和机制改造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力构建本科生从事研究型学习的机制,加强对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一些学校近年来推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导论课程等,其经验值得推广。

(4)加强实践环节。一是要探索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自身特色,如专业实习应解决学生的什么问题,是一般的经济社会调研还是具体业务技能实习训练。二是按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增强专业课程的实务性,积极探索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开发开设应用性、技能性专业课的途径和机制,这类课程原则上都应有“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04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被评为优秀。评估工作结束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05-2006年,全校上下继续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校提出要大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同类院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瞄准我校创一流大学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学校明确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下一步的改革将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几个主要环节,巩固“评建创优”的成果,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的基础。

2006年,学校提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厚实理论修养、扎实专业技能,胸怀天下、励学笃行、勤奋开拓,诚实守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并提出,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加快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的转换,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对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规模扩张问题,它实际上触及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触及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按照这一思想,我们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并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2004的和2006年两次大的改革与调整,现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计划的核心位置,并抓住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环节、综合素质教育、质量控制与监督等基础性环节,构建了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按“基本教育+专业特色”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2006年开始,我们按照各个专业的“基本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推行按经管、文法、理工大类综合交叉培养,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基础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是构筑知识类与心智类两大类课程结构,设置综合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通识性、基础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突出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交叉知识结构,多规格、多通道培养人才

按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构建多种培养计划供学生选读。如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x+信息、x+管理、x+经济、x+法学、x+贸等。2006年,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经济学一数学和金融学一数学双学位班,通过双学位班的建设,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经济学和金融学人才标准,培养既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深的数学分析方法,能从事经济、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我校2006年工作重点之一,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建设。

整合学校实验室资源,组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平台。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学校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考核、评估和实验教学开发工作,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实验管理队伍和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将学校实验室按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分为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特种专业实验室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建设,满足全校实验教学的需要。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验基地。学校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建设示范性实习基地是积极探索、总结我校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和全面提高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在现有实习基地中选择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地成为示范性实习基地,加强示范作用,推动整个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在院系已建立了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32个示范性实习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的建设。

提高课外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地位。我校在2006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原来1个学分对应于18个课时的规定调整为1学分对应于16个学时。调整后,本科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课堂教学时数减少了316学时,课堂教学时数下降了14%,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推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科技节等各类创新活动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坚持校院两级本科生科研立项制度,每年评选学生刨新实践团队,着力形成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和课内外学习等在内的多维学习环境。

5.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学校紧紧抓住“三个符合度”,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人文、科学、诚信、创新”相互统一的财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以基地建设、文化素质学校和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全面发展、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艺术品味,努力形成专业教育与文化通识教育“桴鼓相应”的财经人文氛围。我校作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三个课堂使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在第一课堂,主要完成财经人才基本规格的培养;在第二课堂,主要培养学生情趣,张扬个性;在第三课堂(潜在课程),主要通过环境育人和精神濡染。抓住这三个课堂,实现两个转化,即知识转化为素质,素质转化为形态,努力培养学生有优良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实现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在学生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功效。在评估工作中,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及成效,并把它们上升到理念层次,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5年,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获得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构筑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第3篇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从科技环境上看,由于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已经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作业过程的高技术含量必然会引起经营管理手段的高技术含量,从而引起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程式与输出方式的高技术含量,这样,就必然会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技术方法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对会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研究的会计科学,如果不考虑会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就会使通过研究所形成的会计理论缺乏对会计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因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21世纪会计管理实践内容与程式上的变动,必然会成为推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完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会计科学目前的发展现状,21世纪的基本发展目标应当是:规范会计科学的理论层次与结构,加速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完善相关会计科学的内容,拓展会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结构合理、内容严密、优势互补等特征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当由会计理论科学。会计方法科学、会计管理科学、会计研究科学和会计教育科学等五个基本部分所构成。在此基本要求下,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内部应当按照其学科特点组合成合理的学科群落,可以考虑将会计科学划分为核心层学科、紧密层学科、松散层学科、边缘层学科和渗透层学科五个级次;或者称之为主体性学科、支柱性学科、基础性学科、支撑性学科四个系列,逐步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宝塔式、网状型结构,使其发展能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态势,从而丰富会计科学学科家族的成员构成,以让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中国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纵极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在21世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种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将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之间形成一种联系与溶合关系,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就必将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的基本方针之下,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从而使会计科学在学科内容上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兼容与吸收,不断地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其研究范围,不断地注重理论创新以构成新的分支学科。以此认识为基础,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观念上应当予以必要的转变:一是不能就会计而研究会计,要注意跳出会计的框框来研究会计科学问题;二是以多种学科作为其研究基础,即在传统会计科学的基础之上,注意其与数学、相关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研究上的交叉与溶合;三是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嫁接、改造、引进与创新,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以减少重复劳动;四是注意会计领域里的新学科、新问题、新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五是应当在兼收并蓄的基本要求下,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家化特征;六是在会计科学的学科方位上,应当正确和恰当地将其予以合理定位,以便使会计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纵横拓展的要求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的不应有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目前,中国的会计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应当用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与整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以实证性的资料为基础,以数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去描述经济活动变化的规律,去阐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去说明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以及经营活动结果的演变。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营活动发展趋势与规律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以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正确形成,并以此结果来丰富会计科学的内容。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应当承认,在会计研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诸如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度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定量分析模型和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手段。但对于目前日趋复杂的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揭示及其所受会计环境变化影响程度的揭示,以及对会计政策调整方位的全面分析,实证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更不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设计和精确数学分析的方法,只有大量运用实证分析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有全面研究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披露与质量,才意味着中国的会计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才是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一看法不仅失之偏颇,而且反映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而上学特征,不利于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与完善。所以,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方式上,我们应当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积极地汲取20世纪中后期西方会计科学发展上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但是不能全面照搬,盲目地追求用实证性的数量分析方法来全面取代规范化的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第4篇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多数公司的统计还是主要是为政府和上级部门服务为主,工作职能主要是在报表数据的搜集并进行简单的加减和汇总,统计工作就是应付上级部门的工作,统计工作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有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确定性分析而缺少对不确定性的分析,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有远见的建议,这些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

2、企业统计的信息质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需求,统计信息的质量包括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而企业基层单位出于企业效益的考虑,很少配有专职统计人员,这些兼职的统计人员大多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法规意识都较薄弱,认为统计就是估计,因此数据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误差;还有企业统计信息滞后,也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大多兼任统计工作,常因其他工作而延误了统计数据的上报,而同级的各职能业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都比综合统计部门要快,综合部门收集到的统计资料都滞后于各职能部门,这些都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3、统计分析量少、质低。虽然大多企业都给综合统计人员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去改进和提高统计分析的水平和质量,但由于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就无法去利用企业配备的计算机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深加工,加之统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不积极主动利用自身的岗位优势和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去收集领导和职工关心情况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主动提供服务,写一些对企业管理有参考价值的分析,而只是被动地收集一些上级部门报表要求的数据,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统计人员因收集的信息量少、范围窄,掌握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先进而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也就不可能写出对企业的经营、生产及领导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企业配备的先进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发挥其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计算机系统也只是取代了算盘而已。

现代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组成部分的企业统计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使企业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确立企业统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只有彻底改变企业统计的上述问题,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统计的要求,才能让企业统计有效地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使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首先,合理定位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统计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统计必须打破只为上级服务的思想,必须从过去应付式的统计工作,转变到为本企业服务的方向上来,实现报表型向企业经营管理型转变。统计人员应采取符合本企业的统计手段及先进有效的统计方法去了解外部环境的信息,再结合本企业从各专业渠道获得的综合资料中吸取精华,为领导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为企业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

其次,要转变工作职能,统计工作不能局限在报表数据的搜集,简单加减和汇总,只是完成任务式的上报工作,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能提供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用的市场信息。企业统计适时转变职能,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统计信息资源优势,努力把统计方法运用到市场营销、财务分析和企业管理、决策上,使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融合在一起,开展综合或专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要做好统计分析。企业统计主要是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除了及时、准确、全面编制各种统计报表外,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首先,统计分析要有针对性,由于企业从下到上管理分多种层次,工作性质和职能不同,因此对统计分析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如公司决策层领导,需要使用计划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分析报告来制定企业计划、战略决策、经营方针、奋斗目标,所以需要以综合分析、预测分析为主。而中层领导则担负计划和控制,而以控制为主,使用的主要是控制信息,需要以进度分析,专题分析为主的统计分析;其次,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信息的价值既决定它的内容也决定它提供的时间,反馈速度越快时间愈早,价值越大,反之将失去其价值。因此统计人员要有超前意识,对领导即将要抓的工作要主动地提供超前服务,力争到在领导决策之前。这就需要统计人员思想敏锐,善于捕捉充分的可靠的适时的信息,紧跟市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报告来提供给领导。再次统计分析要有科学性,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字要准确,要真实,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减少数据误差,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以避免人工录入中造成的一些误差,还要求统计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使自己对基层上报的数据有基本的了解,对基层上报数据的准确性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可以检查基层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只有根据这样的数据写出来的统计分析才有生命力。总之,统计分析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有分析、有建议、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这不仅是为领导决策需要,也是统计人员展示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第四,企业统计人员要全面提高素质,我认为企业统计要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要求综合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同时还能应用各种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深层次的综合统计分析,并不断总结适合本企业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创新。目前很多企业统计人员都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领导对统计工作也较支持,所以只有统计人员转变观念,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快业务知识的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工作水平,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并把掌握的新的统计理论、方法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整理、深加工及分析能力,才能彻底改变以前应付式、报表型的统计工作模式,写出有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统计分析。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则要加强培训及对统计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基层统计人员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知识,了解统计法规的严肃性,以确保基层上报的数据质量,因为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信业;顾客满意度;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92-03

[作者简介] 姚 俭,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上海 20043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企业存在的基础。因此,企业应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是满足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对于电信企业来说,顾客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只有了解顾客,达到顾客满意的需求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论文依据顾客满意度理论,结合管理定量方法,分析研究国内电信运营企业实施战略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顾客为中心,提高顾客满意度、达到顾客忠诚的有效途径。

一、电信业实施顾客满意战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信业实行国家垄断,由中国电信一家提供电信服务。由于独家垄断经营,也由于长期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卖方市场,中国电信的发展是以增加产品数量为重点,因而企业的经营决策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随着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电信运营商已经成为在市场中拼杀才能求生存、图发展的竞争主体,电信业原有的经营理念已经相对落后。技术、服务、质量、成本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信运营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我国电信服务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服务质量低下,顾客满意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电信运营商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服务业的定位没有统一明确的认识,服务意识比较欠缺,满足于自身垄断和“官商”的地位,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则是低层次的,在某些领域和业务中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而在另一些领域和业务中,运营商们则共享垄断利润,垄断的市场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切迫使国内电信运营商需要在经营理念上作出重大调整: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因为购买电信产品或服务的其实是顾客,产品是卖给顾客使用的。电信运营商的生产特征决定了电信产品本身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服务,服务应该成为电信运营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是企业的发展宗旨。另外,因为顾客群体的个性差异,不同的顾客可能需要的电信产品和服务是不同的。只有以顾客为中心,尊重顾客,踏踏实实地把产品或服务做到最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信业顾客满意度综合评价

1.如何评价电信业顾客满意度

所谓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在电信消费经历中,产生的对各项电信服务的质量和价值的感知,并将这种感受同消费前的期望值相比较而得到的感受和体验。与此同时,企业员工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可以影响顾客的感知质量,顾客对电信服务质量的感知导致顾客对各项电信服务的满意程度有所不同,并会影响顾客对电信服务价值的感知。由此可见,顾客满意度是较为模糊、难以定量刻画的概念,从而在实际运用中电信运营商很难据此提出具体的策略。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有效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据此,由关系营销指导下的顾客满意理论和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顾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为电信运营企业提供对用户进行顾客满意度管理和分析的有效方法。

2.顾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方法的设计和实现

电信业顾客满意度主要是由顾客的期望、顾客的感知质量、顾客的感知价值这些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反应到现实中主要表现为顾客对电信的服务、质量和价值方面的满意度,而服务、质量和价值又由各具体的分因素决定的,具体的层次结构模型见下图。

根据上图,通过向专家询问在服务准则层下各因素(企业形象的感知;服务态度的感知;服务质量的感知;顾客关怀的感知)的优劣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为

由此得出归一化特征向量(ω1 ω2 ω3 ω4)=(0.53526 0.27671 0.04424 0.14379),计算λmax= 4.25688;CI=0.08563;RI=0.90;CR=0.09514< 0.10,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校验通过。

同上步骤,分别建立各层判断矩阵如下:

质量准则下各因素的判断矩阵为:

得出归一化特征向量(ω1 ω2 ω3) =(0.55714 0.32023 0.12261)。

价值准则下各因素的判断矩阵为:

得出归一化特征向量(ω1 ω2)=(0.33333 0.66667)。

目标层下各准则的判断矩阵为:

得出归一化特征向量(ω1 ω2 ω3)=(0.38737 0.44344 0.16919)。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在分别建立各层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以及进行层次总排序和其一致性校验后,得出因素层各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总权重值Ci(如下表)。

利用求得的因素层各因素总权重值Ci,可得出顾客满意度定量评价值m,

其中,k为因素层中因素数目;各因素的标准化值DCi是由下面公式确定的:

ki为因素i的评价等级数;nij为对因素i评价为j等级的实际调查的有效顾客数;xij为因素层中各因素顾客评价的实际值(从顾客的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果);xmax为因素i中各种实际评价值的最大值。

三、结论

1.通信可靠性的感知最重要

由上表所示的因素层各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权重值Ci,可知在所有的因素中顾客对通信可靠性的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可见顾客在选择电信运营商时首先考虑的还是产品的质量。而根据关系营销指导下的顾客满意理论,质量受员工满意度影响。因此,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首先应当重视如何提高企业内部顾客――员工的满意度,一旦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他们才会严格遵守公司的制度、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产品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因此,提高员工满意度直接关系到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和整个顾客满意战略的实施,企业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实施。

2.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与维护

根据上表,提高顾客满意度第二重要的则是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企业形象的塑造取决于方方面面,但品牌效应还是关键。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顾客满意度直接影响产品的品牌形象。在这一阶段,顾客需要通过使用产品(及服务)来建立对品牌的感知。所以在这一时期,企业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硬性指标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顾客满意度。同时,企业要逐渐建立起其顾客服务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建立顾客对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逐步提升企业形象。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期发展阶段,一般来说还是顾客满意度直接影响产品的品牌形象,但是此时品牌形象也会反过来对顾客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在这一时期,企业仍然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硬性指标,并逐步完善其顾客服务体系。因为在这一时期的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形象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企业此时可逐步加大在品牌推广(包括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阶段,品牌形象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在这一时期,产品质量的各项硬性指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此时各品牌产品的硬件质量也无明显差异。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其顾客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优质品牌服务来提升顾客满意度。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品牌形象已反过来对顾客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企业此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品牌推广(包括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

3.服务质量的感知至关重要

改善服务质量对电信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中国电信运营商如果想要继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起象征着优质服务和良好信誉的著名品牌。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唐晓芬.顾客满意度测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黄坚平,李晋明.浅谈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