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品牌创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品牌的形成需经过四个阶段,即教育教学管理行为规范化、建设学校项目特色、形成学校整体特色、建设学校品牌。学校品牌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创建学校品牌应成为校长办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所学校要成为品牌学校,起码需要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教育教学质量好,在同类学校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二是有足够的自主创新含量,而不是光靠模仿他人的模式来办学;三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昙花一现。
基于以上三个要素,在学校品牌创建工作中需创造如下条件:1.要有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校长。学校能不能形成品牌,关键取决于校长能否成为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的创新设计者。2.要确立一个富有特色的办学思路。以特色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其他方面促进特色更加优化,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取得进展,形成品牌。3.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扎实、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并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4.要有与创建的学校品牌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设施。
二、学校品牌建设的突破口
突破口之一:创建品牌学科。
创建品牌学科,能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学科建设优势和特色,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创建品牌学科,能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培育优秀学科,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品牌学科是学校内涵的实质,是提高办学品位的窗口,因而它是彰显学校品牌的重要环节。
1. 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品牌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其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以奉献精神、师德规范、人文素养、业务精湛为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教育和熏陶,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其专业水平。
2. 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的地方,因而必须聚焦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是不仅要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重视校本课程。课堂的载体是课程,一所学校的教学特色无疑需要落实在课程上。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的个性化,是突出特色的重要抓手,应大力开发,以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彰显教学特色。二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唯有建立这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方式和策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发现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四是优化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研究是保障。一方面,要重视校本教研。要善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东西,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开发校本课程,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并在学校和当地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则需要熟悉课程标准,掌握教材体系,钻研学法教法,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善于总结经验,注意发展个人教学的特色。另一方面,要以科研引领教学。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只有通过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符合教育规律,才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学科组教师要积极参与省、市、区和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科研工作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使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途径,尤其是要让每名教师都能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根据所任教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
突破口之二:塑造品牌人物。
首先要形成一个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而带动全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要成立实施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和评比方案,让骨干教师迅速成长。通过评选和奖励,鼓励教师冒尖,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然后,从优秀教师中筛选有潜力的品牌人物,帮助其策划、设计,促使其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模式,督促协助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丰富,待基本成熟后在校内推广。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程的评选,争取拥有更多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一旦形成品牌人物,就能够使学校步入特色教师造就特色学校的良性循环轨道,最终实现校以师名。
突破口之三:塑造品牌活动。
要围绕创建学校品牌这一中心,策划、开展具有学校特色、切合本校实际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要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具有本校特点的活动,突出特色项目的打造,如国学特色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体育健康节活动、科技特色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等。通过筛选潜在的、有特色的资源、经验,通过策划设计尽快形成理念并上升为理论,形成创新特色行为模式和特色活动优势形象,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待基本成熟后在校内推广,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塑造成学校的品牌活动。
三、校长在学校品牌建设中的担当
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其校长的管理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的个性和学校的特色所在,是学校的重要资源。那么,校长在学校品牌建设中应该如何担当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对品牌建设进行科学规划
学校品牌的确立将引领并影响着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精神家园,师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理想愿景,学校也因此具有强大的原动力。 因此,校长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校品牌建设进行全局性的战略规划,并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全力推进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品牌建设规划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 学校现状分析:对学校自身所具有的基础、办学优势、存在问题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全面摸清学校在同一地区、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及特色是什么。
2. 发展目标展望:陈述学校品牌发展愿景以及每一时段的品牌发展目标和程度,包括什么时候形成项目特色,什么时候形成学校整体特色,什么时候形成学校品牌。
3. 发展要素确定:选择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这是规划的主体部分。
4. 设置保障系统:为服务于学校品牌发展目标和发展要素而需要提供的人、财、物等资源及相关的学校制度设置。
(二)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要在坚持引进特色人才的同时,通过各种进修渠道,尽快帮助每一名教师形成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使学校教师队伍逐步具备为发展品牌而教育的能力,包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并富有教育机智和独特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珍惜每一个教师的所长、所爱,精心把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此外,要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品牌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校品牌建设成为师生的共同行动。
(三)进行长期的品牌建设努力。
高品味的学校品牌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精心培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学校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必须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建设品牌学校,一方面要有长远发展规划,一方面要有短期的具体安排,使其既成为一种优良传统,又能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而,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学校的精神引领者和行动的组织者;要带动学校的领导班子加强学习,敢于担当,用先进的理念管理学校;要把学校品牌建设融入到学校日常的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要把品牌建设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管理和考核力度,促使全校师生做好本职工作;要注重师生情感的熏陶、意志的磨炼,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康的人格、乐观的态度,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独特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工作品牌,既能体现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营造优良学风,又能培养出有特色的优秀人才。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赢得社会声誉,保持生源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教学、管理、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品牌。而学生工作品牌是其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它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即本校特有,人无我有,与其他高校的特点有显著的差别。
(二)优质性品牌的本质特征具有优质性。与其他高校相比,高校学生工作品牌是在长期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颖的有特色的成果的积淀。高校学生工作品牌,是优于其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是人有我无,人有我优,其育人效果是优秀的、优质的。
(三)稳定性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积累、凝练与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要通过品牌调研、品牌目标确立、品牌定位等环节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品牌。因而,学生工作品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四)发展性学生工作品牌在一定时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品牌育人效益在一定时期会完全显现出来,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尽管学生工作品牌在一个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学生工作品牌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与创新,如此才能按照学校的办学规律培养合格的人才,推动学校的发展。因此,学生工作品牌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二、创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必要性分析
(一)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实现《教育规划》新部署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优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生工作品牌独特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能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还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是高校间学生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创新的竞争。在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工作中,要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构思、设计、实施各种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使大学生把外部教育、环境的熏陶,自觉、主动内化为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实效。学生工作品牌对内对外都传播着高校自身管理的经验与办学特色,这完全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
(二)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是教育领域竞争的客观要求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我国普通高校已达2305所,比1998年增长了1200余所[4]。同时,依据相关学者的分析,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到2020年适龄人口约只有0.83亿[5]。对于即将面临的生源短缺而高校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与就业市场上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必然随之发生。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不断细分化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高校之间在生源、师资力量、科研上的竞争以及在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较量必将愈演愈烈。高校培养的学生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就必须占领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同时要抢占生源市场,提高报考率、录取率,这些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那么高校就业工作如何做到“出口畅,进口旺”呢?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走品牌战略之路,创建学生工作品牌。要依靠学生工作品牌,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获得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的声誉与地位。
(三)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是更新高等教育资源、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到市场、政府和学校三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微观教育活动的效率和宏观教育格局的平衡产生影响,而且还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创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教育管理模式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利用品牌影响力使市场需求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如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等,为其注入知名度与社会效益,从而不断推动高校的教学资源、设备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的更新,反过来又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品牌建设提供源泉。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产业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必然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持续创新。因此,要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把人才培养与市场紧密结合,为市场输送更多优势人才,占据人才市场的有利地位,快速推动高等教育产业向前发展。
(四)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是创新学生成才模式,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迫切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创建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发展型的学生工作理念,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就业创业、学风建设等方面,就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近年来,武汉大学在学生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创新,相继推出了“无人监考”、“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学生辅导员国外高校见习、大学生国外带薪实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形成了武汉大学学生工作的系列“品牌”,为学生工作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添了新的动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工作成为提升武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策略
(一)成立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机构对已形成的学生工作品牌的完善或计划创建的学生工作品牌需要责任心较强的机构来开展工作。我们知道品牌的创建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调研、设计、实施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环节的把握和工作的推进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员参与才能完成。笔者以为,高校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工作品牌创建机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配备专门的工作与研究人员,实施主体是全校学工人员。同时,为保障品牌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需划拨专项资金,按照机构的运行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孵化、包装、宣传学生工作品牌,既让品牌得到社会的认可,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组建学生工作品牌创建机构有必要且可行。
(二)按照既定的主要流程创建学生工作品牌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完善或创建学生工作品牌,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开展品牌系列建设活动。一般来讲,学生工作品牌创建的主要流程包括:品牌调研、品牌目标、品牌定位、品牌传播与推广、品牌策划、品牌的实施、品牌的效果评估等环节。品牌调研是指学工品牌创建者调查、了解学生工作的品牌的现状,或者对欲打造的相关品牌主要内容的资料搜集、对比、汇总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的过程。品牌目标是指掌握了大量品牌创建的相关信息后,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学生工作品牌的实施应达到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品牌定位是指根据学生工作品牌目标确定其学生工作管理优势资源,通过内容丰富的各种载体或手段,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品牌传播与推广是指学生工作品牌的设计方案完成后,在精心经营的同时需要对品牌给予宣传与推广,让学生、家长认可,社会认同。品牌策划是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是基于学生工作调研、学校实际、学生需求上的决策阶段。品牌策划具有科学性、全面性、阶段性、推进性、可控性等特征。品牌的实施是学生工作品牌策划的执行阶段,是品牌创建的核心内容。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实施的计划性、调节性、完整性等问题。品牌的效果评估主要是指了解学生工作品牌实施的情况,创建工作是否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是否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科学构建学生工作品牌评价体系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和广泛宣传后,其育人效果到底如何,社会影响力到底怎样,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全面评估来解决。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检验品牌实施的实际效果,效果的好坏决定是否需要对已使用的品牌进行适当的修正与完善;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引发创建者与受教育者的思考,在原有品牌使用的基础上可以打造更多的新品牌,通过品牌立校、品牌强校。笔者以为要做好学生工作品牌的评估工作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工作品牌评价体系。由于评估是多方的互动行为,故评估的主体应是多方主体,只有多方主体参与,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品牌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在高等学校里,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成员应是品牌的创建机构,以及品牌的践行者———在校大学生。此外,社会的一些机构比如用人单位、教育评估机构等都应是高校学生工作品牌的评估主体。品牌创建机构是品牌的设计者、实施者、传播者、研究者;在校大学生是品牌的践行者、受益者、效果的反馈者;用人单位是品牌的检验者、人才质量的信息反馈者,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受益者;教育评估机构是品牌的监测者、研究者、反馈者。上述主体按照已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积极参与评估,这个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品牌评估运作体系。该体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能有效衡量、考察学生工作品牌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中职 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 现代品牌专业群 必要性 建设途径
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要在三年内“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自2011年起创建了“现代品牌专业群工程”。
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建设是提升中职改革发展内涵的重要载体
专业是职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整个教学进程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不仅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以专业为基础,而且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和家长也是以专业为学校评判标准。同时,与普通中学的基础教育明显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要实施“专业教学”,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让学生掌握谋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从事特定专业领域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娴熟技能。而专业建设的水平则极大地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因此可以说,职校所设的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加强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意味着,职校的专业建设上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打造自己的现代品牌专业或现代品牌专业群,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职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接口,是职业教育在市场分析和职业分析基础上,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求而对实用人才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培养的重要措施。因此职校专业设置应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地方性、效益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3.发挥专业建设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提出要使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同时在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上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了行动要求。职校专业建设是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载体,因而以上改革和创新的任务都可以也应该在“专业建设”这个载体上得到体现和彰显,即通过“专业建设”这个载体来完成和实现。
二、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1.通过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调查确定现代品牌专业群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在确定需要建设的“现代品牌专业群”之前,把目光投放在绍兴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上: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的提升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包括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学校根据这一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基础能力发展的实际,确立了旅游服务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进行建设。
2.确定以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为主的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主途径是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四项改革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支途径主要有“教、学、做、工”一体化培养、“课、证、岗”直通定向式培养和分布式工学交替培养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模式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精品课程和研发基于教学项目的专业新教材等;改革专业教学方式的支途径主要有仿真或模拟职业情境下的项目任务实训法、利用电脑多媒体大屏幕显示技能动作细节和专业案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改革学习评价方法的支途径主要有实行专业学习的任务型过程评分法、按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分阶段达标考核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电子档案等。
而四项创新主要是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形式的创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支途径主要有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及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企业联办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工场和校园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建设校内含“技能教室”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创业园及园内学生工作室和建设先进对口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定期举办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技能作品展、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并与企业人才结对子和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含兼职教师)创作中心等;创新社会服务形式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技术支持中心为小型企业提供服务、长期为行业职工提供技术培训和考证服务以及为社会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等。
三、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为确保现代品牌专业群的毕业生达成培养目标,向地方经济社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教学中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除了要在“专业案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还应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融入或嵌入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
2.专业课要以工作任务定教学项目
在专业课程改革中,作为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专业应有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要以现代行业要求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着眼点,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从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中,确认“专业核心技能”的种类,再从专业核心技能出发,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门类,然后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工作任务确定一定数量的教学项目。
3.技能实训要开设重点项目强化周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在每学期都应安排2~3次的重点项目技能强化周,每次时间约为一周,每次进行1~2个重点项目的以实训为主的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在该周内完成重点项目任务的过程情况和结果(效果)都要进行考核,包括对产品或作品的质量检查评分和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对各个阶段效果的量化考核评分。作为重点项目,它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能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方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要求;能体现平时多种技能学习和练习后的综合效果;能体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相关要求;能与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主要或重大的职业活动基本吻合。
4.专业学区要常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让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创业属性的项目作业,更要注重在校园内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组合、模拟开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小企业。如旅游景点的小餐馆、小型旅馆、导游服务部、茶艺馆(旅游服务专业),家电维修店(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定期举办“优秀创业设计方案奖”“模拟小企业创业奖”等获奖项目的评选活动。
5.专业教师要下企业实践
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励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参加“下企业顶岗实践”活动,让教师将锻炼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自己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二是通过在企业现场的观察和请教,解决平时自己在专业技能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三是熟悉现代企业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工种)的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亲身体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鲁昕.凝聚共识,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2]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关键词:现代化专业群;专业群建设;专业结构;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5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启动我省“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全省建设350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专业群和一批五年制高职专业群。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苏州高职校)对照建设标准,为把学校建设成具有江苏特色、跻身国内一流、接轨国际水准的江苏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服务江苏经济建设,引领区域职教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学校向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教育局提出创建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申请,以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现代化专业群,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彰显学校特色,创建现代化专业群
苏州高职校坐落于苏州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内,有新区校本部和苏高工校区两个校区,是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坚持“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院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员工400多人,学生近7000人,设有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服装工程系和经济贸易系等6大系部,共20多个专业。
学校始终遵循“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四用四好”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五大办学特色:
1.对接地方经济,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学校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传统工艺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办学格局。
2.对接产业转型,实现专业调优升级。学校适时调整,拓宽了专业领域,新设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等专业。
3.对接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办企业心中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理念,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4.对接岗位能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5.对接国外职教,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学校与韩国、德国、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韩国忠北半导体高等职业学校定期开展“国际交换生”活动,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共建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的综合成绩位居省市同类学校前列。学校将建设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实训基地来打造品牌专业(群),用品牌专业培养品牌学生,用品牌学生支撑起品牌学校,建设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以此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梦想、成就学校的梦想。
二、明确建设目标,创建现代化专业群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建设6个现代化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其中成功申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群4-5个,6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其中成功申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群4-5个,努力建成江苏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
第一年,完成首批两个专业群的建设,申报省级五年制高职专业群: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现代机电技术专业群。
第二年,完成第二批两个专业群的建设,申报省级五年制高职专业群:IT信息技术与服务专业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群。
第三年,完成第三批两个专业群的建设,申报省级五年制高职专业群:现代服饰专业群、现代商务专业群。
三、理清工作思路,创建现代化专业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驾驭全局引领学校发展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努力确保6个现代化专业群的创建目标顺利实施。
1.加强学习,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认真学习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文件与建设标准,对照品牌特色专业的标准以及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找出差距,科学规划6个专业群建设的思路,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高质量的完成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
2.加强领导,建设高效的创建队伍。成立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任务的分解、实施的考核。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与教师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
3.加强筹措,落实合理的创建经费。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积极落实生均财政拨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专项资金;保持适度的银行贷款额度,引入社会资金,增强自身再生造血功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科学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投资重点,完善资金使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深化改革,建立高效的创建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创建江苏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为主线,以创建江苏省现代化专业群与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创建机制。
四、突出工作重点,创建现代化专业群
――编者按
创建特色学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南海作为“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突破口,引领学校在理念、课程、文化、队伍、科研、设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品质、铸造品牌,探索出一条通过“品牌引领”达成“高位均衡”的创新发展之路。
道路自信:一条高位均衡的有效途径
南海是教育改革的热土:2002年成为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区,2009年成为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东省提出教育要“创强争先建高地”,南海完成“创强争先”的任务之后,面临的是更加艰巨的“建高地”的重担。2010年,南海成为首个“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也成为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试点,希望通过综合改革的方式,走出一条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的道路。
南海正在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采取“1+5+N”新模式,从“提升师生卓越品质,提升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区域教育品位,提升教育善治品质”四大层面,打造“品质教育,学在南海”的区域教育品牌。在这里,特色学校不仅是师生品质的有效载体,更是区域品位的具体体现,也是善治品质的关键节点。创建特色学校,就是要让优秀学校更加卓越,让后发学校弯道超车,从而达成更高水平上的均衡。
从国家政策来看,创建特色学校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规模在线课程、网络学校、人工智能等正在对传统学校造成冲击和压力,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享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课程,甚至是名师的互动指导。但是,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面对面的互动、真实的学习社区对学生的成长是无可取代的,所以,未来仍然需要有温度的教师,仍然需要有特色的W校。所以,朱永新说:“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南海正是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学校实现自我突破的核心举措。
对于“特色学校是什么”这个问题,“敏于行”的南海人用“创特色学校”五个字对其内涵进行了通俗化的诠释――“创”就是“创新性”,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学生的新变化,产生新理念、新办法;“特”就是“独特性”,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色”就是“出色”,代表“优质性”,办学水平、育人模式要达到新的高度;“学”就是“学生”,代表“人本性”,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就是“学校”,代表“稳定性”,特色学校需要长期努力,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需要有做“百年老店”的决心和恒心。
行动推进:一次顶天立地的有益旅程
形成共识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共建共享。南海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次“顶天立地”的旅程,“顶天”就是要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遵从人才成长规律;“立地”就是要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要接本土文化的地气。
南海创建特色学校经历了三个时期。
试点探索期(2011年以前):进入21世纪之后,南海有少数学校开展特色项目和学校特色的探索,如九江镇初级中学的科技特色、西樵镇民乐小学的武术特色。2009年开始,南海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率先在高中推进特色化建设工作,南海艺术高中、狮山石门高级中学、南海信息技术学校3所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研究任务,成为全国特色高中培育学校。
全面推进期(2011~2015年):2011年、2015年连续两次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共投入财政资金3200万元,扶持高中8所、初中14所、小学14所、幼儿园5所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内涵深化期(2016年以后):出台《南海区特色学校创建指导意见》《南海区特色学校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校持续深入地开展创建工作;推出“特色学校创建”专项重点课题,侧重在特色学校创建的短板问题上开展科学研究,丰富、深化特色学校内涵;开展多层次的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回顾三个时期,我们总结了南海推进特色学校创建的“四动”模式:科研带动,竞争推动,上下联动,人事互动。
“科研带动”指的是用科研课题的方式引领特色学校创建。课题研究有利于新观念的引入、有利于探索新道路、有利于保证科学性、有利于少走弯路。2009年,南海正是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在高中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2011年和2015年,41所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学校则采取了“课题群”的方式,即学校做全面的、系统的“大课题”,各处室、各科组或者老师们做局部的、具体的“小课题”,两种课题相互支持,平台共建,成果共享。
“竞争推动”指的是引入财政资金开展竞争性分配,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学校获得政策、资金的支持,先行一步。竞争性分配,改变了“太公分猪肉”式的平均主义,改变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机会主义,形成了“能干的孩子有糖吃”的公平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在区级的竞争性分配取得良好效果后,各镇(街道)也纷纷投入资金开展了竞争性分配。
“上下联动”指的是把区级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学校的“基层创新”结合起来。顶层设计要保证的是政策环境的营造、制度的设计、资源的支持等,至于具体创建过程中的理念、课程、文化、队伍、科研、设施等,都交给学校去探索和创造,然后再根据推进中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资源、制定新策略。特色学校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所以,必须防止打着“特色”的旗号,走在“大一统”的老路,禁锢校长们的创造力,限制学校的发展。
“人事互动”就是要把“成事之能”与“成人之美”结合起来。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项目,必须依靠队伍来实施,同时,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所以,“成就事”与“成就人”是相辅相成的。南海在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采用一边建设一边培训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开展行动学习和互动交流,在成就了一批品牌学校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
要素探索:一场由浅入深的有序变革
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更不是一个贴标签的简单动作,它是一场由浅入深的变革,需要理念、课程、文化、队伍、科研、设施等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
第一项要素是“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是灵魂,它需要回答: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应该怎样办学校?它蕴含着学校观、教育观、管理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南海实验小学开展的“宽教育”:所谓宽教育,就是把教育做宽,把“人”字写大。把教育做宽,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把“人”字写大,就是要培养具有宽广情怀、宽厚基础、宽阔视野的现代人。
第二项要素是“课程”。可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载体,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基础型课程的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强化和研究型课程的活化。例如华南师大附小恒大南海学校建立了“君子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五套教材和两套教学读本,包括人格课程、智慧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环境课程等。
第三项要素是“文化”。文化是根本。学校文化一般包含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既是培育特色的氛围,也是表现特色的形式。例如盐步中心小学在打造书法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建造了书法廊、赏雅堂、墨宝园、地书道、曲水流觞、颜勤礼碑、诗林画语等校园文化,让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书法环境中,不仅可看、可读,而且可写、可仿,发挥出书法“育美健体,启智立德”的作用。
第四项要素是“队伍”。队伍是保障。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一支既敬业又专业、既传承又创新的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有力保障。例如九江中学的“点亮教育”鼓励教师通过点亮自己去点亮学生,建立了班主任自主成长模式,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科研、交流反思、自主修炼等四大措施,引导班主任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科研中成长。
第五项要素是“科研”。科研是引领。在南海教育人的眼里,没有难题,只有课题。通过科研课题,汇聚各方力量,破解难题,寻找对策,逐步推广。例如石门中学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的课题有:省规划2011年度项目《基于导师制的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省规划2012年度项目《基于导师制的高中学生个性发展指导研究》,省强师工程2015年度项目《新高考背景下基于导师制的高中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研究》。
第六项要素是“设施”。设施是基础。办学理念要靠课程来承载,课程的实施则需要设施设备来承载,要有适合的特色课程,就要有适合的特色设施。例如南海艺术高中主要培养有美术、音乐等艺术特长的学生,拥有三栋独立美术楼,有专业美术画室28间、美术展厅2间;拥有一栋音乐楼,有独立琴房80间、钢琴140多台,独立舞蹈室2间。
继续前行:一个品牌引领的有为起点
多年的持续推进,南海的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了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南海的普通高中已经形成特色化发展格局:一是学术型,比如石门中学、南海中学、桂城中学等;二是理念型,比如九江中学“点亮教育”;三是科技型,比如狮山石门高级中学、罗村高中等;四是艺术型,比如南海艺术高中站在全省艺术类高中最前列;五是体育型,比如狮山高中与南海体校合址办学;六是国际型,比如华附南海实验高中、省实南海学校等;七是综合型,比如南海一中、西樵高级中学、南海执信中学等。
在南海区“传承品质,成就品牌”的战略指引下,特色学校将以品牌引领、高位均衡带动南海教育走向新的征程。
首先,推进新学校建设,让优秀从诞生开始。根据《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五年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南海在五年内要改建、扩建、新建81所学校,新增81000多个学位,这正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大好时机。2016年9月开学的绿地小学,是佛山市第一所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并无偿移交给政府的公办小学,开学之前就已经确立了“上善若水,绿地为基”的理念、“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的宗旨和“成为一所有温度、懂成长、向幸福”的目标,初步构建了“I-star”课程体系,包括创意、运动、生活、艺术、阅读等课程。
其次,公布教育发展状态,让好学校看得见。南海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全面调研并公布全区教育发展状态。数据包含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教师发展状况、学校发展状况等,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南海将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特色学校评价方案,让学校发展的钐可知可感。
再次,深化课程改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元开放的、富有特色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推进普通高中学科规划建设,创新教研方式,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最后,重点推进文化建设,让学校引领师生和社区成长。文化是特色形成的土壤和氛围,文化也是特色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文化的品牌力量,让文化引领师生成长,让文化影响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