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品牌创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准确把握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
掌握基本内涵。要充分明确由政府(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管理的质量边界清晰和标志监管严格的公用品牌(质量标识)对企业品牌的支撑作用,坚持走依托公用品牌战略性资源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捷径。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公用品牌作用,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发展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品牌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走向国际化。要充分运用现代品牌要素改造提升地方传统优势农产品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区域品牌农产品经济。
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美誉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河南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品牌大省转变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和价值链,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激发活力,主动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和传播,大力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创建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农产品品牌。
坚持企业主体。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创立和培育自身企业品牌,形成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丰富公用品牌的良好格局,广泛拓展品牌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创造有利于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营造依法诚信经营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格局。
坚持质量效益。围绕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夯实工作基础。大力推进公用品牌认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公用品牌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深入挖掘中原五千年农耕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优质、安全、个性化农产品生产,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经济链。
大力开展基地创建。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稳步推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扩大农产品品牌经济效应。
积极开展农业品牌推进年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品牌创建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加速建设进程,确保农业品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真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推进机制,协调、统筹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议程,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定期研究品牌建设工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搞好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全面推进”的原则,河南省农业厅牵头负责制订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乡(镇)要结合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分别做好各自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做到全省上下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优化扶持政策。坚持公共财政导向,积极整合现有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发改、食药、国土、交通、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主动搞好服务。金融机构要向企业提供以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各地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公用品牌农产品生产。河南全省农业生产经营投资项目,要投向获得农产品公用品牌认证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级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场等,申报和评价过程中都要把获得农产品公共品牌认证作为前置条件。各类涉农培训,都要把农产品品牌创建纳入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品牌创建意识和拓展能力,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省长质量奖”评选办法,扩大品牌农业在“省长质量奖”中所占比例,推进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提升。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the brand are “the brand set up the school” one of strategic important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from limited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brand connotation to embark, elaborated the student worked the bra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from many dimensions founded the student to work the brand countermeasure, worked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he strategy direction develops provides the reference.
关键词:学生工作 品牌 创建 对策
key word: Student work Brand Founda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迟涵,女,(1990-),安徽马鞍山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品牌管理。
李景国(1975―),男,四川巴中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品牌立校战略是高校围绕学校品牌建设对学校管理与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谋划。品牌立校战略,其主要任务包括学科品牌建设、专业品牌建设、课程品牌建设、教师品牌建设、学生品牌建设等八个方面[1],而学生工作品牌就是“品牌立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工作品牌的内涵
学生工作品牌是品牌本身的衍生物,是被品牌所囊括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不同于企业品牌创造的产品、服务、消费的利益趋向,学生工作品牌是建立在品牌管理基础上并通过在长期的办学、学生事务处理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质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系的创新机制。简言之,就是将学生工作品牌化,并将包装好的学生工作进行传播、推广与维护。学生工作品牌不仅仅是“品牌立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品牌的杰出代表。就高校本身而言,汲取了品牌管理中由品牌本身带来的市场价值或称附加价值,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即学生工作品牌给予学校的规避劣势、错位发展、特色办学所带来的增值效应。
通过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可以确定自己的学生工作指导培育方针,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名牌效应,创出高校品牌,不仅顺应了高等教育多样化、特性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升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是将成才、育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学生工作品牌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学生工作品牌处于发展初期,理念尚未成熟
据调查,9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学生工作品牌”这一理念,仅仅有1%的学生听说过,但缺乏了解;对教师而言,“学生工作品牌”这一理念依然有40%没有听说过,32%有所耳闻却不了解,23%略知一二,真正知道并了解品牌的只有5%,同时,也仅仅只有10%的教师对学生工作品牌的建设成果很清楚。
可见,学生工作品牌的思路与传播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推广更是缺乏,中国学生工作品牌处于成长初期阶段,首先是受新兴品牌管理思路的影响,在品牌管理的理念与机制下,突破常规性的企业应用途径转而向教育领域发展,利用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为高校品牌战略提供保障,但是毕竟品牌应用于商业领域日趋成熟,许多理论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对于高校而言,初期阶段,必须经历改革的冲击与波折、也必须在挫折中提炼属于自己的学生工作品牌,虽然树立高校知名品牌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许多高校依然缺乏这种思想。
2.高校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环境分析不深入,品牌评估不完备
高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随时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只有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才能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增强高校的应变能力,把握主动权,实现预期目标。
英国的Inter-brand公司所倡导的品牌评估(Brand Evaluation LOT.,CO )认为从长期来看,品牌的知名度对市场需求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知名品牌比一般品牌更能给企业带来更稳定的未来收益,因此,它是以未来收益为基础评估品牌的。[ 2]而与商业品牌相比,大学品牌只存在高美誉度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与低知名度、低美誉度与高知名度三种状态,不存在高美誉度与低知名度状态,见图表一。
图一.品牌存在状况情况表[3]
品牌是高校取得公众信任的标志,是大学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也是自我表现与公众评价的统一,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统一。中国各高校的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通过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树立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树立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意识,将学生工作成果通过学生的成才发展来进行诠释,才能拥有较高的美誉度与高知名度,并最终为大学品牌评估提供依据。
3.学生工作品牌研究领域薄弱,中外差距大
笔者通过对高教期刊等相关文献的统计发现,大约从2006年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才开始涉及教育管理工作品牌,至此以后,仅仅只有50篇左右研究涉及学生工作品牌的相关文献,大约700多篇涉及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管理、推广、服务、战略品牌建设,约20篇主要涉及“品牌立校”的设想与阐述,与囊括203万的高等教育文献总库而言,所有相关此类研究不到总数的0.04%。同时,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必然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本身积极建设、学生的积极响应、参与,老师的建言献策等等,靠一人的力量是无法将学生工作品牌打造并推广维护的。由此可见,单独依靠学者去研究、探索也只局限于理论上为实践提供依据,却无法代替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够,理论与实践两支队伍的融合也不够。
三、创建高校学生工作品牌之对策
1.打破思路,传播理念,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培训
当今世界知名大学无不拥有自己的著名品牌,并借助品牌影响力牢固地确立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与推广必须依靠广大的师生、教职工的共同地参与,打破常规、坚持学生工作的创新,才能将战略性品牌管理的理念与学生工作品牌的基本作用相结合,通过不断地灌输、指导与实践,更好地应用到培育新型的管理人才与高等人才上来。
在选择培训项目上,以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为主题,由涵盖“品牌”的全方位培训,逐渐向质量高、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工作转变,也可根据专业和本校项目建设的要求自行选择社会和行业内评价好的培训项目。一方面,通过学习品牌的识别与规划、品牌要素的选择、品牌创建的营销策略、品牌组合战略的规划与管理等等一系列基本知识,来奠定系统创建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在培训的同时,利用参训人员本身为教职工的特殊性,让其参与到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中去,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集思广益,以学生工作为中心,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
2.加大政府和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提供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教法》的这一规定促使高等教育打破封闭办学的状况,打破办学体制的单一和僵化局面,而将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与企事业单位品牌研究所相结合,借助工商的力量筹集资金,也是学生工作品牌的保障途径之一。
我们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提出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渠道作用,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品牌建设项目经费保障标准,既明确了完成高等教育中学生工作所规定的各项内容所需的经费水平,又是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重要条件。
3.构建学生工作品牌系统的运作模式
对于高校而言,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作为进行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断地进行自我推销,以建立学生工作品牌系统运作模式,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创建此模式可以有两种途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其一,以品牌管理为工具,打造学生事务工作系统,在努力办好“品牌管理”这一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训学工人员、辅导员、品牌策划人员等,以保证在制度和政策两方面确定相应的财政规划,最大程度地对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提供人、财、物力的支持。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将学生工作品牌依附于科研机构来壮大。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于2007年4月24日正式成立,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从事品牌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开放性学术科研机构,其中绝大部分人员在致力于品牌的研究与推广。借助学校学工队伍为通道,以品牌研究所为依托将该校的学生工作品牌建立并推广出去。通过抽调研究所的相关人员用于学生工作的研究,通过一定的文字、标志、影音识别等建立起属于本高校特色的运作机构,任务就是负责日常的学生工作品牌的品牌调研、品牌目标确立、品牌定位、品牌传播与推广、品牌动力策划等等。其次,以品牌研究所的身份通过平时日常的国家、省市、校企之间的品牌学术交流会议、访谈等平台,将该校的学生工作品牌渐渐地推广出去,不仅使该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同时最大程度地将品牌传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坚持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教育产业化与品牌信息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品牌化经营是信息经济和“无形控制有形的时代”产物,是以品牌及其附加值为核心、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同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教育产业化与品牌信息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国际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阿特巴赫说,毫无疑问,营利性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而且它还会继续扩张。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4]
概括来讲,从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模式来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实践,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将学生工作品牌、高校品牌乃至教育品牌“借壳上市”,将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利用教育产业化、品牌信息化,打造营利性高等教育新模式。
综上,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创建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无论是在品牌规模还是品牌创新上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跟踪,勇于打破常规,破除旧思路、旧理念的影响,各级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创建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努力让“品牌立校”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多贤.论品牌立校战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N].2006.5
[2]蹇蕾.浅析品牌评估[J].金融经济, 2009,(14)
【关键词】财政文化;财政工作;发展
0.前言
文化为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之中人们通过努力创造获得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统称,为一类固有的历史现象。每个时期的社会均有同其相符的文化内容,同时会伴随社会物质实践生产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发展变化。财政文化为大体的文化范畴之中的一类,其不单单是普遍意义上较为宽泛的文化,实际上是在财政发展建设阶段中围绕其构成的各类多元化精神财富。还可以理解成依照契合财政本质以及完善财政管理的工作需求,而构成的一种理财意识、思维、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因此较财政知识更加高级,展现了财政活动更深一层的精神以及物质内容。
1.财政文化内涵
由文学视角来讲,财政文化内涵在于财政人员的思想角度,是一种踏实肯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体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的人性良知,为注重大众健康幸福的爱心体现。实际上,财政文化属于大文化范畴之中的一类,并非通常层面上构成的各类精神财富,而是更高层次的意识,对推进财政事业的更新改革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障,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财政文化建设必要性
财政文化为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内容,为财政管理工作由文化层面的延展升华。其功能价值在于可利用知识系统、有关规章体制、思想言论以及视听传播等层面体现舆论以及意识导向性,锻炼形成廉政型、公正型、务实型、创新型、节约型财政干部,进而更有效的打造良好优质的财政领导干部形象。
创建良好的财政文化可令工作人员更加清晰财政机构工作使命,把握工作原则,通过共同努力积极创建形成更强大、体现个性的财政系统形象,凝聚形成组织机构全面发展的团队精神,提升干部员工工作能力,并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自豪感以及良好的认同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持续的实现自我升华,不断的追求更加卓越的发展。
由文化视角以及具体原理方式进行研究,强化财政文化建设需要明确具体的财政观念,有关工作制度与行为规范、具体现实表现等,应通过文学以及艺术等各类丰富的文化形式完成推介以及广泛传播,这样才能快速的构成体现科学政治观念、良好价值取向、正确精神内涵、有序行为规范以及科学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系,展现为大众理财、公平透明、公正科学、体现效益、不断奉献的工作特征与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3.强化财政文化建设科学途径
3.1基于观念文化建设实现理念创新
财政文化的完善建设需要持续的创新职业道德层面文化,基于观念文化建设使财政员工能够履行职责、敬业爱岗、奉公廉洁、遵守纪律,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并积极的更新财政工作文化。实践工作中应持续的优化财政文化培训学习活动场地、教育管理基地以及各类财政文化的媒介载体,积极更新廉政文化,形成崇尚廉洁、以廉洁为本、以廉洁为光荣的和谐工作氛围。
3.2把握知识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学习
知识文化是一切实践行为的科学引导,把握知识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应积极组织读书活动,将读书学习演变成为财政员工、干部领导们的自觉行为活动。不但应积极组织机关单位从事政治学习,同时应积极倡导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组织员工踊跃听辅导课程、用心记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以及财政业务相关论文。同时应积极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知识竞赛。伴随时代的持续发展,财政员工应提升危机感,不断的更新知识,提升对自身的业务要求。可通过以考促学,定期开展业务技能评估考试,提升员工危机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员工应取消其年度评优资格。另外,应通过竞聘上岗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依照干部管理工作权限,积极履行竞聘上岗管理制度,进而提升员工以及干部人员终身学习观念,提升自觉主动性。为更有效的激发财政文化建设对于现实工作的有效促进作用,不仅应重视通过理论学习取得的成果引导实践工作,还应重视在现实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学习理论,通过学习树立道德观念,提升才干。
3.3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财务工作机制上应体现程序性,创建形成更加完备的部门预算,尤其应对于经费的拨付、应用、有关财政监管工作健全内部管理制约制度,形成严格的保障机制,为财政资金的可靠良性运作提供完善保障。
在廉政工作机制上,应体现针对性,通过防治并举,突出重点,对各类敏感的工作职位以及重要职能部门进行制度监管,创建预算管理、国库等经费运作的良好管理制度,由源头入手全面预防腐败问题。在人力制度上应凸显竞争性,创建中层干部人员定期互换交流制度,利用竞聘上岗,使员工得以正常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3.4围绕环境建设优化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对于员工的思想意识升华极为重要,为此应从硬件环境优化入手,提升办公环境美观性、凸显标志性,使之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功能,进而令财政工作人员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满足感以及荣誉感。另外,应打造更加完备的局域网系统,真正促进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体现更强的时代气息。人文环境的优化可提升员工自主意识,使他们以人为本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政策制度许可的范畴之中,对于财政员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应全面关注,履行重要问题民主决策管理制度,确保员工享有的参与权以及决定权,提升他们的民利。另外,应定期组织党员生活,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员工关系。
财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环境,应全面把握服务树立形象、形象创立品牌的实践工作准则,通过首问负责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创建良好的服务品牌。
3.5通过行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专题活动
行为文化建设对完善机关工作作风极为有利,应在单位之中积极开展:不耽误工作、不拖欠任务、不阻塞政令、不违反制度、不引发差错、不有损形象的文化建设专题活动,通过有效评议管理,推动财政单位提升服务管理意识,强化实践工作效率。应利用政务公开形成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使员工创新动力全面释放出来,提升廉洁自律性,构建形成按规章行政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令财政文化建设工作变成体现新时期新风貌、新形象、全面接受大众评议以及管理监督的科学举措。
4.结语
总之,为有效强化财政文化建设,推动财政工作实现良好发展,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基于财政文化内涵,明确建设财政文化的必要性,完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建设,构建形成一体化、优质完善的财政文化氛围,令员工产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单位凝聚力与向心力,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进而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江.认真编纂《新疆通志・财政志》更好地为财政工作服务[J].新疆地方志,2013(21).
[2]周立国,张子丰,史维学,李海泉.改进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财政工作发展新跨越―齐齐哈尔市财政工作发展纪实[J].活力,2013(8).
[3]郭天红.致力会计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领侯马市财政会计工作走上创新路[J].会计之友,2008(15).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业创业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加大投入,提升发展实力
1.引导和鼓励投资兴建商贸流通设施。对实际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市区商贸流通建设项目,按实际投资额1%给予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鼓励现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提升。对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市区商贸流通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按实际投资额1.5%给予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对列入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计划的,实行一场一策,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二、鼓励品牌经营,提高产业水平
4.鼓励引进知名品牌。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市区,经营期在一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100元/平方米予以补助,每家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万元:
(1)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
(2)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专卖店;
(3)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连锁分店。
5.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市区新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和被评为国家特级酒店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股票上市的商贸流通企业,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予以奖励。
6.鼓励发展*特色餐饮。根据规模、接待量、菜肴特色等标准,市区每年评出10家特色餐饮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的奖励。
7.鼓励创建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扶持市区商旅特色街区业态培育、风貌整合等创建工作。
三、鼓励做大做强,增强竞争能力
8.对市区新设立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三年内,批发零售企业年度上缴地方税收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上缴地方税收达到25万元、60万元、100万元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奖励。
9.市区商贸流通企业销售(营业)额增长超过全市平均增幅且税收(含费)入库总额超过上年10%以上的,零售额达到3亿元、5亿元、10亿元,批发额达到5亿元、10亿元、15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0.市区商品批发企业(除专营行业外)年销售(营业)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3亿元以上、零售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0.8亿元以上,且年销售(营业)额增幅在全市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由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财政给予补助。
11.在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中开展“比规模、比贡献、比增长、比形象”的“四比”竞赛活动,评出*市重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20强,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根据规模、效益、纳税、诚信等情况,评出市区最佳商贸流通企业15家,给予每家2万元的奖励。
12.扶持商贸流通业纳税大户。对市区纳税前10名的商贸流通企业,当年度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本行业平均增长率10%以上部分,财政给予扶持,其中1—5名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6—10名每家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同时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者)进行奖励,1—5名各奖励5万元,6—10名各奖励3万元。
13.鼓励市区本土连锁企业发展经营网点。对在市内外新开设直营商业连锁网点,经营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在1000种以上的,每家网点给予企业总部1万元的补助。
14.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对参加政府组织会展活动的市区企业按展位费50%予以补助,境内每只摊位补助最高不超过0.5万元,境外每只摊位补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每家企业每次参展摊位补助最多不超过3只。
四、鼓励节能减排,推进主辅分离
15.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根据《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精神,对市区商贸流通企业投资20万元以上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20%以内给予资金扶持;列入市级综合节能技术专项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0%以内的资金扶持;实施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和应用热电冷联供技术后节电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
16.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商贸流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以及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占地面积较大的市区物流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按《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绍政办发〔*〕210号)给予扶持。
五、其他
17.本意见实行最高限额原则。对企业同一事项涉及多项优惠的,按最优惠一项执行。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贸办制订。
18.凡实际上缴地方税收低于奖励或扶持额、节能减排未达标、发生严重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环保事件等的企业,不享受本意见的有关奖励政策。
1.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3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1(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有3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已达22家(市级都市生态园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入选洛阳“百强农企”企业11家,洛阳“二十优”农产品2个。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加工产品达110余种;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8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1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绿色食品3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家,其中中国著名品牌1个、中国优质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
2.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有32家,但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省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当今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宜阳县已有几个省级著名商标,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2.3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如我县金薯王、涧水、丰民、西岭等多个红薯种植加工合作社及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法形成标准生产线作业,产品品质不能保持始终如一;产品仍然停留在粉条、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2.4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企业是租借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土地和房产,也没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业虽有土地、厂房,但固定资产价值较低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标准,致使企业无法继续投资做大做强、开发创新。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按照省市惯例,凡获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由省奖励5万元,市奖励3万元,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市奖励5万元。建议县级政府也能够给予1—2万元奖励。二是进一步加大整合支农资金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3.2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名优品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各种展会,采取专栏节目、新闻(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展会促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以省内外市场为重点,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加大本辖区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二是在全市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依靠品牌、促产增优、内销外出、占领市场”的良好氛围,以沿路沿街道路醒目位置广告牌宣传为切入点,制定优惠措施,支持农产品经销主体,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同时,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培育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和农产品金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