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必须紧随时代,树立“科学、和谐”的主导思想,遵循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满足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要求,建立以科学化、创新化、和谐化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获得重视,一方面满足了“艺考热”下当代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顺应了艺术学科更加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的是,革新艺术教育管理的理念成为众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第一选择,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以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方式为主,并在一些专业上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其中有些还是管理中的“顽疾”。例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导致其效能低下、职能混乱。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就必须走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通过运用先进的制度化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管理决策,继而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化管理。
(一)制度化
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革新,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完整构建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理顺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化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重中之重。
(二)创新化
创新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必须优先考虑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这一关键性课题。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可延展性、价值性,这与创新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必须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三)科学化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必须置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教育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策略、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艺术科学研究、艺术活动开展以及管理保障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在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的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式,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以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为考量,以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着眼点。
(一)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艺术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的“再生性”动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积极性是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者,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二)加强考核评估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改善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再次,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使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契合艺术教育体制革新进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强高校艺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起一支过硬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对应的,形成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合理梯队,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担当改革先锋的意识,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智慧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闫树涛,王东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未来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关键词:新时期 教育管理
前言: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是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机制日益僵化,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下降,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任务量大大增加,为了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新时期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1.1 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
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2 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
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里,由此导致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去破坏。
2.2 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括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3.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3.1 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首先要注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如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讲座等让广大同学参加,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避免他们因为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经常到学校周围的网吧打发时间。其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再次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括环境。
3.2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广泛,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辅导员担当不起管理学生的重任,那么学校将不能达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目的。首先合格的辅导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管理、领导才能,这样他才能胜任对班级的管理 其次合格的辅导员要有爱心和善于把情感交给学生的能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从辅导员中充分感受到爱;再次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观察力,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4.1 学校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丰富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同时也是激励学生的依据,不能让管理制度成为约束学生的枷锁,管理制度的作用既要使学生受到约束,又要让学生在约束下有充分的自由,二者应该均衡发展,不能偏顾任何一方。实施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些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4.2 辅导员
4.2.1 三心相随,情感渗透
辅导员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措施得到实施,要充分做好“三心”工作,即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责任心,作为辅导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行的。要传道,要授业,还要解惑,每一方面都要付出心血,丝毫马虎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树人之不易,学生管理是繁杂的工作,涉及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4.2.2 运用“赏识教育”管理学生
所谓赏识教育也就是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承队差异、允许失败。这种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最终鼓励学生走向成功。
4.3 学生自我管理
4.3.1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培养学生干部管理学生的积极性
辅导员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首先辅导员要通过班级会议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引导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养成独立与自觉的习惯,平时应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来督促工作的完成,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号召其他同学向优秀者学习;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养他们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性,把管理的方法教给他们,使他们更好的完成班级的管理工作。
4.3.2 重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首先学校各个部门要重视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其次学生干部自身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和组织能力,用自己的行动在同学们中间建立威信,这样可以为自己管理工作的开展排除很大的障碍,同时班级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是指在既有的社会环境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教育方针、目的。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将资源进行整理、规划、再整合的转化过程,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也紧跟时代步伐;而作为直属二级学院的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大胆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海量信息资源的高效处理,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整体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
2“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知识社会不断进化而演变及其催生的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依托互联网技术及手段与传统行业相联合,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更新现有业务体系、重构传统模式,进而对整个社会进行转型、升级、进化。“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充分融合,提升社会效率,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观念及作用早已渗入到各个行业,对各个行业进行效能提升,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的不断渗透,教育管理行业也在发生着颠覆传统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管是在传统的观念里,还是实际的生产教学中,艺术类教育管理领域都是以传统教育见长。“互联网+”给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边界、过程以及教学评价都带来颠覆传统的改变。
3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特点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艺术类教育管理方面经过百年的积淀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经验、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显得有所欠缺。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作为公办直属二级学院,承担面向全省中专、技校、职业学校、文化艺术学校对口单独招生的任务,为其提供高层次、多专业的艺术类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创立了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口碑和品牌。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模式都走在了前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1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模式下,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部分专业将日常教学带入企业生产一线,采取教学与实习并举的方式。将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演变成生动活泼的生产一线,实现知识的“华丽转身”;将老师的言传身教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3.2“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一间教室,一本书”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大部分专业采取“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工场里有满足所有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老师可以边讲解具体的知识理论,边用工具进行展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3行政管理制度完善
为适应当前艺术类教育的特点,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自身状况,从而确保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尤其是现阶段“艺考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作为艺术类高职的排头兵,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方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
3.4教育理念的转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然也要适应时代的步伐。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艺术讲究的是“个性的展现”。怎样在大众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展现”,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理念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以学生为本,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创新“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管理模式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成为关键。为此,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创新“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
作为全省艺术类高职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适合教学环节的教学课件,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有区别地认识到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科研领域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一环,而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领域的协同创新又在整个协同创新领域占有独特和重要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公办二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各个专业间并不是独立建制,大部分专业存在学科交叉,跨学科跨专业在校内各专业间很普遍。在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时,科研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创新一方面使得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使校内和企业间基于双方互利的协同创新机制得以加强。科研协同创新还体现在建立校内科研协同机制,从内部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科研协同创新,还要加强协同创新统一平台的建设。有了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企业间才能更好地开展深度合作,最终实现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4.3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将传统行业向外延伸。教育管理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这双强有力的翅膀,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南京艺术学院为了弥补课堂讲课只有45分钟的缺陷,向外延展课堂,建立线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线下选修所要学习的课程;通过线上还可以补选(复习)已经在课堂学习过的课程,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实现线下所有的功能,如网上选课、复习、答题、考试等。除了网络教学平台,还有学生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老师对学生数字化管理的功能需求。
4.4加强信息化办公水平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技能;“互联网+”的发展与参与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办事流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与数字化学生管理的无缝衔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与管理。当然,要实现这些具有“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功能,教育管理参与者平时要加强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尤其是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师。
很多时候艺术类的学生都会进行一些艺术专业的实践活动,例如去写生、绘画等,很多时间都是在实践和练习,使得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逐渐增强,但同时也会使学生过早的“成熟”,思想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通过分析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提高教育管理手段的水平
(一)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力度。要想提高艺术类学校教育管理水平需要加强班主任和导师、学生干部和辅导员三支队伍的建设。1)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培养出学生的质量,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队伍中工作难度大、思想和结构不稳定,工作思路不明确,工作待遇低,在管理中跟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所以师生之间会存在一种“隔膜”。所以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模式,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亲和力。2)加强团支部和党支部的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以为学生干部权威性强,跟群体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到学生队伍中。3)充分调动班主任导师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将育人和读书联系起来。
(二)加强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1.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从尊重和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将问题集中处理;3.严格按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严抓严管,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并激励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将思想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心情来学习。因此要加强学校社团组织、社区组织的建设,开展影响力大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利用艺术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朝向健康、积极地方向发展,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的年代,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较为欠缺,处理人际关系等没有经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尤其是针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可以将学生的个性规定在一个范围之内,既要让其自由的发挥,还要合情合理合法。在跟学生进行交流时,适当引导学生超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逐渐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技能。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89-0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法规,客观上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学校依然存在理念落后、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等问题。以下将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三个维度来呈现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憾以及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师工作环境
艺术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中承担着学科教学的重任,也是普通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艺术教师却并不能像语文、英语老师一样获得同样的关注与对待,甚至不能获得和普通学科教师相同的待遇。在课程改革之后,艺术教师不仅面临教学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课程体系复杂、课时任务繁重等压力,还不能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经常被排挤在“评优”“评先”之外,这种不公平的外在环境促使了艺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多,表现出消极怠工的情绪和行为。其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目的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艺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给予艺术教师应有的重视与尊重,满足他们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调动起他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是目前艺术教师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方面。
(二)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1.唯知识与技能至上,忽视情感体验与创造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这一点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也尤为突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艺术知识的积累、基本的技能训练、艺术体验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这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共生的整体,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达成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将这三者割裂开来,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灌输知识,给学生示范,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爱好、需要以及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也只是模仿、练习和一遍遍重复,完全没有想象、创造的空间,更谈不上审美和情感的体验。艺术课堂上这种照猫画虎的操练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压抑了自我发挥、创造的念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感受、体验、领悟、理解、想象、创造的机会和欲望,从而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日趋向着简单、生硬的方向演变。而现在的孩子多表现出缺乏独立性,缺少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对爱和责任的感知和热爱能力,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本可以从学校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的缺失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2.局限于课堂教学,忽视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教育模式也获得了重新构建。现在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已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唱唱歌、画画图。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里的知识灌输,用对外界事物的切身体验引发审美情感的认知和创造同样重要。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而,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拓宽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广场、公园、历史文化景点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公共场所,一般的城市都有这类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和设施。与其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不如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素材和形式。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提供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场所,可仍然没有多少学校会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共艺术场馆进行教育活动,甚至在节假日,这种活动都少之又少。就算偶尔有之,教育质量与效果仍不能达到。
(三)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化建设缺失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表现为管理者观念落后、认识局限,只搞表面上、口头上的艺术教育,没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1]这表明了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也表现出当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仍处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化的较低管理水平。很多学校的情况是这样的,由德育副校长分管学校艺术节、艺术社团,教学副校长分管音体美教学活动,再由校长助理分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各管各的,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对学校艺术教育也没有任何章程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两种现象:首先,条块分割、分块管理的低效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的三个部分被分割归属到不同部门进行分块管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横向联系少,管理效能低,这也许符合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但也是管理者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管理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其次,行政管理高于专业管理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权利由行政部门行使,而管理人员通常并非艺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未必懂得艺术,这样,非专业的管理者指导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外行管内行”的状态。
二、对中学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艺术教育效能为取向的教师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教师管理的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受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师管理并不应像传统人事管理那样以工作成果为取向,而要以教师的教育效能为取向。它一方面强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2]因此,在进行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应注重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给予其专业成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努力为艺术教师创设各种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给予艺术教师以工作上的鼓励和支持,完善激励机制与奖励制度,为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以唤起艺术教师最大的工作热情,达到最大的工作效能。
学校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发掘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作为个体的人的教师也从中得到自身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以及平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优质的福利和奖励等方式,来承认艺术教师的劳动成果,促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达成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以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其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中早有提及,但令人费解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仍然不能在这两方面获得改观。教育方式不变革,素质教育目标难以达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三维目标的实施针对的是所有课程,而艺术课程更加不能置身事外,怀有“唯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态度。艺术教育中知识与技巧是必要的,是手段和基础,但其最终目的应回归促进所有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应与学生主动的情感表达和细致的审美感受相结合。单纯的技能训练是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这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量,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三个维度获得综合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提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4]社会艺术教育指的是利用博物馆等其他大众公共艺术设施来传播艺术教育的思想。在很多国家,这种艺术教育方式普遍而大众化。他们除了在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艺术资源,使得众多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也辅助和发展了学校艺术教育。这些公共的社会艺术机构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画廊、音乐厅、剧院、宫殿、公园、地铁以及游乐园和马戏场等。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公共艺术设施,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所进行观摩,把社会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范畴,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而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好借鉴,也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把艺术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制度化建设
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一直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对于管理者、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权限也非常模糊。艺术教育本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学校管理的经验,还需深知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内涵,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这样的管理者少之又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认识片面、管理低效的现状。另外,管理机构的分散和制度的不健全,让艺术教育工作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进行具体工作时,真正富有教育经验,懂得艺术教育教学的老师不能主导教育活动,只能充当一个“棋子”的角色,教育过程、目标往往不能按预定轨道进行。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或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时,艺术教育活动本身不免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而丧失其原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应时、应景之作”。此时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发生了偏移,学生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难免沦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工作的“政绩单”。因此,学校亟待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制度化管理,改变管理者理念,调整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并健全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使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让教师的艺术教育活动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彻底改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不严、不实、无章可循的状况。同时,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需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给予艺术教育更多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4]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