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护理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到2006年7月,中国第一家“男子情感伤害庇护所”在古城西安成立已有四年了。周健耗资百万元,成功挽救了50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为上千名感情受到伤害的男子提供了有效的庇护。
妻子人间蒸发,地产老总婚姻亮红灯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西安政法部门工作的周健,娶了个俊媳妇,生了个胖小子,三口之家挤在单位的宿舍楼里,过那种楼道里冒烟、上厕所排队的日子。
周健的妻子叫刘文,外号“震西关”。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她硬是长得比别人漂亮十几分。因为妻子长得漂亮,周健脸上也放光。每每朋友介绍他的时候,话尾总要加上一句:你太老冒,连震西关的丈夫都不知道!周健出道之前,漂亮老婆是他引以为荣的最大资本。
住在这样的筒子楼里,每天早晨上厕所回来,刘文就要耍个小脾气。那些楼道里的臭男人,拉完尿净了,还不想走。“看、看,看什么看!”周健于是赔小心:“为了不让这些家伙过眼瘾,我也要下海!”
1994年6月,周健办了停薪留职手续。他走出单位大门,只见大街上人腿如林、万头攒动,哪一个不是在奔自己的前程?想起头天晚上,他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拍着胸脯两块隆起的肌肉对刘文说,不出三五年,我就让你和孩子住进三室一厅!夜晚灯下的豪言壮语,在炽烈的太阳光下边,显得没一点光彩了。
那天,周健在城里转了整整一天,不知该入哪一行。到南方去倒货,不是他的选择。时常在外奔波,老婆就要睡空床。他知道,妻子夜夜都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妻子。他要找一个在本地有钱挣的活儿干。他把全家仅有的80元取出来,买了一辆旧三轮。第一天,运气不错,他挣回了三轮车的两个轱辘。
干了几个月手里有点钱了,周健又去贩水果,后来终于开了一家餐厅当上了老板。再后来,一个搞房地产开发的亲戚看重周健的办事能力和拼搏精神,许以股份拉他进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周健当上了西安阳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率领几百号人马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公司业务迅速壮大,周健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不仅买了新房子,出门还有公司配的小轿车。
事业越干越大,周健忙昏了,上千人的大工地,每天都有几百件事,他爬起来就忙上了,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十天半个月见不着妻子成了常事。大老板给他交手机费,从每月几百元上升到每月近千元。调出话费单一查,几乎全是业务往来,他没有时间给家里打电话。有时回到家,身子累得没洗澡的劲了,嘴上却说:再干几年,存个几百万元,回家陪你和儿子,下半辈子就好过了。
守着死猪一样的丈夫,刘文心里发火眼中流泪。她甚至怀念周健当三轮车夫那段日子――每天下午收工,再累,他也花两块钱去澡堂洗个澡,干干净净地回到家中,夜里早早上床,和她聊东聊西的。现在,家里什么都有了,她却感到什么都没有了。她承认周健是好男人、好丈夫,但不再是她的保健品了。她怀念在小屋里那几年的生活,却又绝不愿意再回到那间小屋里去。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朋友,在周健不回家的日子,她也不回去,她是不甘寂寞的女人。
2002年4月的一天,周健正在西安北郊的建筑工地上忙碌着,突然手机响了:“爸,你快回来吧,妈妈走了!”儿子才10来岁,在电话里不停地抽泣,怎么也不能把事情说清楚。周健心头一紧:自己又好长时间没回家了,莫非是家里出了什么事?他顾不上多想,叫了辆车火速往家里赶。
一进门,他看到桌子上妻子刘文留下的宇条:“不要找我了,咱们的缘分尽了,分手吧。”周健蒙了:自己哪里做错了让妻子如此的绝情?他看着字条愣了半天,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再也动不了。年纪还小的儿子刚刚止住哭声又被吓得“哇哇”大哭。周健依在墙上无力地安慰儿子:“好孩子,别哭了。走,爸爸带你找妈妈。”
刘文的手机关了。岳母说刘文没有到过她家。亲戚朋友都问遍了,没有人知道刘文去了什么地方。周健慌了神,打电话发动所有的熟人帮他找妻子,所有想到的地方都去找了,光寻人启事就贴了几百根电线杆,可妻子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无踪影。周健再也顾不上工地了,他的心被妻子的那几句留言彻底搅乱了。细细想想,这些年来为了挣钱、做事业,自己确实欠了妻子的。再细细一想,一年多没跟妻子亲热了,不是不想,实在是工作掏空了身子。她一个人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夜夜守空床,真是够辛苦的……
几天后,刘文打来电话:“你不要贴寻人启事了,我在外面早有人了,咱们好说好散吧。”周健一听就急了:“赶快回来,开什么玩笑!”刘文底气很足地大声说:“谁跟你开玩笑?我是女人,女人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需求。你懂不懂!我有了自己喜欢的人!”刘文的话让周健脑子一片空白,他一拳砸坏了茶几上的手机,看着指缝间渗出的一片殷红,他竟不知那是鲜血还是眼泪。
一个月后,妻子回家了,木呆呆一张脸,只一句话:“离婚!”周健不同意,好劝歹说都不行,最后,他给她跪下了:“你以前的事我不追究,因为我有责任。咱们从现在重新开始,我每天三顿饭在家吃,夜夜回家睡,求你给我一个机会!”妻子还是一句话:“离婚!”
2002年5月23日,周健和刘文走进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
伤心离婚痛定思痛,创建男子情感庇护所
离婚后,周健门一关,足不出户。守着几十瓶白酒,醒了醉,醉了醒,一会哭一会笑:你说过咱们要把儿子培养成才,等咱们老了去旅游、转非洲去日本,你都忘了么?你那时一月才200多块钱,工资到手竟给我买130块钱的大衣,我还骂你不会过日子……
父母每天从门缝里把饭递进来,周健饿了就吃几口,不饿就一口也不尝。他以前是工作狂,大家想让他回到工地上继续忙碌,或许就会把他的注意力转移过去。公司老总来请他去上班,他却把脖子一拧:“家都没有了,我还要钱干啥?”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父母偷偷找来他最好的一个朋友,硬把他拉出去散散心。2002年5月底,周健被人架到一个度假村,一呆就是两个多月。
为了散心,周健在阳台上养了一对白鸽,它们的羽毛那么白,一点污秽都沾不上去;它们的喙那么红,仿佛时时都泡在鲜血里。两只鸽子在眼前转来转去,“咕咕”地叫个不停。鸽子是极其忠贞的动物,公鸽子回来得晚了,母鸽子就会焦急地站在阳台上眺望,直到它回来才安心。好可爱的鸽子呀!
一个月后的一天,周健游泳回来听见鸽子在“咕咕”地发出尖利的长鸣,他
跑去一看,只见公鸽子躺在地上不停地蹬腿,母鸽子围着它不住地转圈。他捧起公鸽子仔细看,看见它的喙缘流着黏液,还有一股刺鼻的药味。“不好,鸽子肯定是吃了有毒的东西中毒了!”他连忙带着公鸽子去找兽医,但还没有到医院公鸽子就死了。把公鸽子掩埋后,晚上回到住所,周健看见母鸽子就是不进笼子,还在围着笼子打转,不时发出低沉的鸣叫。一连几天,母鸽子都不吃东西,饿得走路都摇摇晃晃。看着形单影只的母鸽子,周健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这只鸽子和自己同病相怜哪!连一只鸽子都如此重情,苦苦盼着配偶归来,可是自己呢?竭尽全力却无力挽回妻子的心。他抱着鸽子失声痛哭:“求求你,吃点东西吧……”
休息了两个多月后,周健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见他好起来了,几个朋友来陪他聊天,问他什么时候去上班。他摇摇头:“要钱有什么用,能买回老婆的心、买回家的安宁吗?”朋友们劝他不要太死心眼:“你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还怕找不到更好的女人?”
“女人?刘文是我的老婆,她不是女人。”看着朋友们不解的神色,周健又说,“我这段时间认真地反思了以前的人生,以前我还是太浅薄了,总觉得做男人只要能挣钱就能赢得幸福。大家都觉得我很能干、很坚强,可是面对破裂的婚姻,男人和女人是一样的脆弱、一样的无助和绝望。感谢你们在我绝望的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又活了过来。可是,我不想再做生意了,挣再多的钱都不会让我得到快乐,我要好好想想我还能做点什么……”
2002年?月底,在度假村的最后几天里,周健作出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决定。他想,既然不想再做生意了,那就得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女人们一向被视为弱势群体,而在感情的天平上,其实男人和女人是同等的分量。女人们感情婚姻受到伤害可以找妇联、回娘家,可以大声哭、大声闹。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一个可以为男人提供情感慰藉的机构?回想离婚时的经历,周健心有余悸:因为离婚的打击,自己差一点就选择自尽,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了那么久,内心的伤痛与挣扎又能向谁说?那么,天下又有多少像自己一样备受煎熬的男人?帮助他们,给男人们建一个感情的港湾,让受伤的男人有个可以舔血疗伤的地方,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么?
8月初,周健取出做生意攒下的上百万元积蓄,租下一间办公室,装上几部电话,他的男子情感伤害庇护所就算开业了。
开业之初,周健坐在办公室里几天都没等来一个电话。他着急了,四处托人打听谁家正在闹离婚。为了找来线索,他甚至花“线索费”让人去寻找男子受感情伤害的个案。
“这个人脑子肯定进水了,他又不是民政局的,自己花钱搞这些事做什么?”“莫非是他自己感情破裂了,要鼓动别人一起仇视女性?”各种离奇的、难听的说法都出来了,周健只当没听见。
耗尽百万家财调解婚姻,成功挽救500家庭
周健开始搜索记忆,看看有没有值得帮助的伙伴。这一想还真想起来一位。那是他蹬三轮车时认识的一个车夫,姓孙,大伙都叫他“孙老实”。孙老实是拉活最多、挣钱最少的人,钱少、货重、路难走的活儿大家都让给他,听说他常常被妻子和妻弟打得满地找牙。这样的男人肯定有许多委屈,要帮就从帮他开始吧。周健开上车满城找,终于在东火车站找到孙老实。几年不见,孙老实更老实了。周健把孙老实拉到饭店吃饭。几杯黄酒下肚,孙老实告诉周健:他老婆和妻表弟都抽大烟,他们挣不到钱就打他,买不到烟也打他;还说那个妻表弟是假的,假表弟和假表姐睡一个被窝,让他睡钢丝床。这还了得,周健当时就用手机打110报案。当天夜里,那对狗男女就被抓到戒毒所里去了。因为吸毒贩毒,他们到今天也没放出来。孙老实也不拉货了,在周健的引荐下,他到了街道办事处负责扫地,每月能挣885元。
情感伤害庇护所的工作渐渐展开了,找周健的人越来越多。
2004年9月的一天,一个神情憔悴的男子找到周健,哭着说自己不想活了。这个男子名叫方强,是一家外企的白领,他的妻子是一家公司的业务主管。几天前,方强无意中发现了妻子在网上的聊天记录,原来妻子早在外面有了情人,还跟别人多次发生关系。方强火冒三丈地问妻子为何背叛自己,妻子不但不承认,反而要跟他离婚,还要求他净身出户。
“不瞒你说,我是准备好雇凶把这两个混蛋杀了的。我也不想活了。”说着,他从包里抽出厚厚一沓钱,问周健有没有合适的作案人选。“我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方强涕泪齐下,双手抱住头浑身颤抖。
“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也有过和你相似的经历。”周健推心置腹地安慰方强,“你现在要好好想想,你到底还爱不爱她?如果还爱,就要想办法挽救婚姻,如果两个人真的感情破裂,那就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来离婚。”
怕方强出什么意外,周健留方强住了一个多星期:白天,他管吃管喝管心理疏导;晚上,他让方强睡床,自己睡沙发。七八天后,方强的情绪才渐渐稳定了下来,他不解地问:“周大哥,咱们非亲非故,你为啥对我这么好?”周健憨憨地一笑:“不为啥,咱们都是受过感情伤害的男人,我不想让你再像我当初那么痛苦、那么折磨自己。”
方强最后决定跟妻子离婚。由于他妻子已经把两人共同的积蓄和其他贵重财产转移,周健找了律师帮助方强打离婚官司。找到确凿的证据后,律师在开庭时出示了共有财产的证据。法院最终宣判让方强得到应有的财产。出了法庭,方强的前妻恶狠狠地骂周健:“的就爱多管闲事,我哪天非把你弄死不可!”做情感伤害庇护这些年来,周健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他很平静地说:“我不怕你。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
后来,方强成了周健忠实的会员,经常和周健一起去帮助别人调解婚姻纠纷。2005年,方强再婚。婚礼上,周健举杯一饮而尽:“看到你苦尽甘来,我真替你高兴!”
周健的情感伤害庇护所在西安逐渐有了名气,很多人知道了这个“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的人”。一些出现家庭危机的人跑来找他,周健自费去帮人调解婚姻纠纷,或者自费去调查婚外情。他先后为500多个闹离婚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元。他还给感情有危机的下岗失业者介绍工作……每一件事他都在花钱,他的账户上只出不进,每天出门他都要在口袋里装上几百块钱,晚上回来常常是花得精光,有好几次因为买不起一块钱的公交车票,他只得步行几公里回家。
到了2005年2月初临近春节,在给一个离婚又失业的中年男人送了200块钱后,周健发现自己的账户上只剩下几块钱的余额了。
这一年春节,周健没有像往年那样给儿子压岁钱。他拍拍儿子小龙的肩膀:“儿子,爸爸把钱都花了,没钱再给你压岁钱了。你不会生气吧?”小龙十几岁了,他理解父亲的做法,转身跑回自己的房间,拿出来一个存折:“爸,你以前给我的钱我都攒着呢,你看,有600多块钱呢!你拿去买年货吧!”周健紧紧地抱住儿子的肩膀,又一次潸然泪下。
在周健帮助过的咨询者中。有很多是有钱的老板,他们听说周健没钱了,便很快拿来了钱:“老周,你做的是好事,我们支持你做下去!”周健的老朋友们知道了,纷纷打来电话:“老周。你以前说过没钱了就来找我们要,你不找我们找别人我们对你有意见!”周健听了,心里异常温暖:几年了呀,朋友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支持。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大家认可!
关键词:医养结合;困境;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7.1;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概述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医养结合”新形式,这回应了当下养老的医疗需求与医养服务结合政策实践的紧迫要求。“医养结合”是一种无病疗养,有病治疗,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互相融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资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医养养老模式现有三种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应急处置、就医指导等护理医疗需求。二是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两类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老年人的医、养、护相互衔接[1]。第三类医养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医养模式即第三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中存在诸多的困境
(一)医养系统分离,管理分散
医养资源分散主要表现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当老年人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与医疗需求时,不得不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辗转。同时治疗费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经济负担。管理分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有运用的体系,互相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养老院内以养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数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二)医养养老资源不足
医养结合的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从医院角度看,医疗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日常接诊量几乎都已达到极限,很难将更多的服务提供给养老需求的老人。
(三)“医养结合”的医保政策缺失
针对医养结合,我国尚未出台指导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条例,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都是单个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医养结合的最大问题是医保支付。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在接收老人时,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体健康,付得起日常养护费用,这样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都是没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恭和苑为例,老人的月均养护费用为一万元左右,高昂的费用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该服务的老人因为费用问题被拒之门外。长期下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退回到传统养老模式中。
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多限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产生的护理费[2]。而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点又不属于医保定点支付的范围。医养结合在支付上的障碍将影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可持续运行。
三、“医养结合”养老资源整合的建议
(一)调动医养机构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以”医“为主的医疗机构和以“养”为住的养老机构。“医”主要提供者为社区卫生所,老年医院,医院,“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要使医养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必须使医养机构机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医养结合的途径,考虑现有的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的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新的人口形势,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老年人在养老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服务与监督能力,积极主动的为养老机构申请社保定点支付医疗点,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进行指导,增加设立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以养为主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可行的细则,促进一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形式,对进入领域内的公办机构与民间组织同等对待,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医养服务效率。
(二)强化医养一体,加强医养人才供给
建立起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机制,畅通转诊机制。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养老的主要载体是养老机构。多数养老机构无序配备全科医生,只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出诊、会诊、转诊的明确规则,当老人出现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由医疗机构给予养老机构内的日常护理人员专业指导,日常老人的健康监测由日常护理人员完成即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所、村卫生室也可主动设置在养老院内或附近,真正实现“老人不动,医院动;医院不动,医生动”。培养专门的医养结合所需人才,对40、50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所有养护人员持证上岗,由财政承担部分培训费。在相关医学院校对口培养养护人才,增设康复专业、老年护理专业,从根源上扩充医养结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87%[3],同时失能老人已达到40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费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中,老人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用才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养护费用,无论是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还是养老机构内的养护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长期护理保险不属于纯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给动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由医疗保险支付部分护理费用,由市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护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结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养护一体化,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整合医养资源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1.
[2]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补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服务有效需求
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显现出了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人民生活的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事物。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崛起和完善,人们生活已经受到了更多积极的影响。当国家在医疗设备和药品研发领域的投入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后,人们对于医疗和健康的研究,成为当下人民生活的一个迫切关注点。生老病死是整个人类不可抗拒和逆转的固有趋势。在个人层面,人们需要不断的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在国家层面,政府需要对于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对于不同阶段的人口,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应急方案。对应人口护理的细分领域,建立在现有国民保险制度基础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当下人们理念的冲突,人们对于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还处于模糊阶段,甚至是在偏离的误区里。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当下面临的保险制度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则对于其各方面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护理问题凸显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失能老人的所占比例不断扩大,这其中需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则显现出其特有的严重性。根据最新的报告指出:在我国,处于轻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84.3%,处于中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比例为5.1%,而重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10.6%。这种严重的状况,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失能老人数超过一千万的国家。过于庞大的人群基数和不断凸显的新增人口,使得我国的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国家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日趋完善,工业化发展持续加快,产生了大量劳动人口的目的性迁移,使得传统家庭结构的护理模式更加趋于小型化操作。尤其是在全球独有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8-4-2-1圣诞树型的家庭结构的形成,让建立在传统的多子女陪护的护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趋势的要求,逐渐退出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
(二)护理费用昂贵
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与每个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家庭能都承受的护理费用。在我国,一般城镇老人在退休后,可以平均领到2000元/月的养老金,而农村老人则根据地域的差异化,在经济压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应的,失能老人专业护理费用则需要4000-5000元/月。这大大超出了现有个体人口的支付能力。根据《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城镇老人人均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老年人可承担费用172元。除了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外,绝大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则必然的由整个家庭来共同分担,这与当下中国8-4-2-1圣诞树型的家庭结构,会造成根本性分歧。
(三)护理机构缺陷
单独由家庭或者个体来承担整体的护理费用显然并不合理。在客观上,也需要国家对护理机构的搭建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医学上所通用的护理标准,按照生活的依赖程度,分为部分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完全护理依赖三类标准。而即使最低的部分护理依赖护理人员的年平均培养费用,也要在5000元/人以上。若按此标准核算,在全国范围内的3000万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投入每年则达到1500亿元以上。养护理机构也有其自身的资金、场地和人员等条件限制,其所提供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标准也是参差不齐。护理机构的资金困难,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
人类社会在100年间经历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伤痛。因此,由于战争带来的生理伤痛和精神创伤,在战后全新的世界格局下,国外发达国家先后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跟进推出了各项实施政策,加以辅助执行。这既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战后福利保障,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得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霸主美国便开始在全国实施并推广了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制度。而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也于1986年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稍晚时间,经过战后恢复的德国也在1995年全国实施了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世纪之交时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于2000年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
根据其出资承担的主体不同,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商业险模式,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要出资主体,当个人或者家庭对于保险金额无力承担时,政府会根据具体情况,承担补充资金的责任。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个人参保的积极性,处理手段灵活,实施效果显著,政府财政负担相对较小。而另一种是强制险模式,主要是由国家统筹规划,颁布法律条例,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担,强制执行。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全民参保体系的搭建,消除因个体条件的限制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政府的设计工作繁琐,监管体系尚需完善,财务开销较大。
(三)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特点
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当代世界社会体系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目前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条件的限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以下方面体现出其特有的特点。一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商业手段或者法律方式,来解决日益突出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二是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准备基础上,充分了解护理保险制度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风险,同时也会暴露出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三是在8-4-2-1圣诞树型的新型家庭结构里,以家庭护理为服务形式,以护理患者为整体中心,让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在熟悉稳定的环境里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把家庭转变为护理康复场所。这样既有利于失能老人的温馨照顾,又能降低住宿专业护理机构的高额费用。四是建立完善的护理服务保障系统,对失能老人多样的护理需求提供全面保障。实现了服务综合化、地区联网化、窗口一体化的转变,达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服务。其服务内容则涵盖了医疗护理、精神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方面。
三、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较成熟经验,国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仍旧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随着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相继分离运转,国家政府对于仍处在摸索阶段的保险制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做出了相应的实际支持。同样,经历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也分别开创性的提出了特有的保险制度体系。以下分别选取有特点的城市经验加以介绍。
(一)北京模式
北京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结合北京的历史特殊地位,北京市政府在继承之前多项养老福利措施的基础上,对待特殊老人群体,建立了身心状况、经济条件和服务需求结合的评估机制。针对低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提出了针对性的经济补贴制度。同时,北京市政府在养老护理保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把老人在养老院医疗室的看病费用也纳入到常规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
(二)上海模式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特大型城市,也对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主要在户籍人口方面,以制度设计为导向,实现护理保险同医疗保险相结合。其次,在限定条件下由医疗保险机构主导,待时机成熟时转换到社会机构下统筹管理。再者,破除资金分散的格局,以暂时不增加医疗保险费用为前提,从个人医疗体系中将资金划出,按照目前一定标准的比例,在工伤保险中扣除。同时,扩大服务范围,对于诸多现有的养老机构,提供相关的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最后,定向支付费用,按照相应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帮助老人进行上门护理服务等。以上实践措施,初步具备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雏形。
(三)青岛模式
作为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于2012年7月颁布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先从部分试点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实施。其中规定,凡是在青岛市内参保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非从业人员、老年人和部分残疾等级严重者,均可同时参与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在护理保险试运行期间,通过调整个人账户结构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的配合比例,政府财政部门会根据对应基金情况,给予个人和用人单位补助,不需要个人再另行缴费。但根据实际经验,若地方财政的基金压力较大,或者出现基金入不敷出的贫困地区,此类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它地区。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莫简单照搬一刀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需求分析 供给分析 综合护理体系
从20世纪末开始,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各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老年保险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使得当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寿命都要长。但是,要想让这些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安度晚年,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占总人数的10%左右,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新型家庭结构导致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第一批独生子女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进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夫妻两人供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据一项京、沪、穗三大城市居民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3位老人。中年人既要照顾年老的父母,又要照顾子女,同时还要承担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对照顾老年人感到力不从心,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长期护理费用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年轻人外出工作,独居的空巢老人已经越来越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有14.03%的家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生活,有12.35%的家庭为单身老人户。当前就全国而言,空巢家庭在城市平均已经达到30%,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
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日益影响着居家养老的模式,从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弥补传统居家养老的不足。
(三)老年医疗费用的上升刺激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医疗费用支出与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医疗支出随着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日本有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医疗支出是65岁以下人口的5倍。我国学者黄成礼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
近年来随着老人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带来了医疗费用支出增长且呈现上升的势头,这对国家资源和政府预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我国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药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会占用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随着老年人增多,将对社会经济将带来更大的负担,这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分析
长期护理保险是要为被保险人承保长期护理服务的费用支出,这包括在疗养院、护理所、家中的非专业和专业护理,主要是指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也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社会护理机构主要面向孤寡老人,虽然近年来也陆续开始向有家庭的老人开放,但地点合适、条件稍好的护理机构价格昂贵,使得老年人及其子女从经济上难以承受,再加上由于护理机构布局不合理且多数内部条件较差,老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的低级的护理服务。
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存在失衡的情况。一方面,我国目前护师、护士与全国人口数之比相当低。根据调查显示,到2020年,我国每1000人的平均床位数将由2002年的2.4张增加到16张,而目前护理工作者的增长速度却远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占比例低。在我国100多万护士中,大部分人仅具有中专学历,占6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可谓凤毛麟角。
从总体上来看,对于日益增加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缺乏会影响供给能力,因而制约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
在我国建立的护理服务体系应该是法定护理保险、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护理体系。
(一)开展法定的护理保险体系
1.护理保险的性质地位
法定护理保险为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具有法定地位,但是考虑到目前已有的社会保险发展状况,以及比较分析了国外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应是将其纳入法定的医疗保险之内共同实施。理由:一是我国目前已经有五大法定的社会保险项目,短期内不可能再予以扩大,而且世界上单独列为法定护理保险的国家不多,实施问题不少。二是现在已在中国推行的法定住院医疗保险,已把部分医疗费用承担起来,并且不久要推出的老人医疗费统筹,因此将护理保险融入医疗保险之中,将比较容易被接受。三是纳入法定医疗保险统一管理之后,将有利于治疗与护理的结合,更可减少工作环节和节省管理成本。
2.护理保险的财源筹措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的财源主要来自保险费,根据已有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情况,以及对未来护理费用的预测,可以考虑仅将45岁以上的在职职工作为缴费对象,考虑到从45岁到60岁退休的15年缴费,基本能满足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并有部分积存。国家在护理保险实行的初期阶段内,主要承担财政托底责任,即出现赤字时地方财政给予财政援助,但随着护理保险的深入展开,国家应有计划地实施实质投入。
3.护理保险的待遇给付问题
法定护理保险属于基本保险,因此其给付待遇将维持在基本护理需要上。根据生活自理和病情状况,分别设置给付等级。保险给付完全采用实物给付制,即根据护理等级给付护理服务小时。超过法定护理保险给付标准的服务费用,由被护理者本人负担或由其他形式护理服务补充。
(二)推进个人储蓄性护理保险体系
储蓄性护理保险采用个人账户的办法,即通过统一的标准,将存入的货币换算成服务小时记入账内予以积存,劳务储蓄可直接将劳务小时记入个人账户。护理保险给付,将按个人账户记载的服务小时提供护理服务,如投保人无需护理服务,也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所记载的服务小时,再按换算规定领回投入的货币。
(三)发展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
家庭护理是指在病人的家中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它既方便老人,又可以避免入住医院或专业护理机构的高昂费用,还可以缓解护理机构不足的矛盾。我国目前比较适宜发展这种护理方式。由于医学的进步,使大多数的护理包括看护护理到护士提供的高水平专业护理都可以在家中进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与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全面的专业护理机构,因此与家庭护理相互补充的社区护理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发展经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明确收费标准、规定服务项目等。
【参考文献】
刘源,赵晶晶.德国的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保险研究.2008年第3期
刘云娥,王志红.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启示.护理研究.2008年第5期
“私人定制”的居家养护
山东青岛的郭爱萍刚迈过50岁门槛,家里却有两个卧床的老人:西屋住着中风瘫痪的父亲,东屋里躺着去年因突发心脏病成了半植物人的母亲。每天全科医师都会到家里巡诊,老人有什么不舒服,一个电话,不出半小时大夫就会上门。郭爱萍说:如果没有“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我是不可能这样轻松的。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2012年青岛市建立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用制度解决因年老、疾病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参保人员的医养难题。
这项制度分为“家护(在家护理)”“医护(在医院护理)”“老护(在有医疗资质养老院护理)”3种模式。符合条件的参保居民可以选取任何一种,不需额外缴费,符合医保政策的所需药费和医疗护理费,由医保基金支付。“家护”和“老护”费用,个人自付4%,“专护”自付10%。
“俺爸妈都是老年人,病情比较稳定,但是离不开人,不仅需要医疗更需要护理。他们长期住院不现实,况且医院床位紧张。以前,老人只要住院,就得自掏三四千元。”郭爱萍说,她为爸妈办理了 “家护”手续,今年一季度,两位老人医疗费加起来才500多元。
青岛市人社局医保处处长马青说,医疗护理保险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职工医保基金、居民医保基金,达2.8亿元。同时福彩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补贴参保居民。目前,青岛市护理保险基金支出2.2亿元,受益老人2.4万人。
在没有开展养老护理险的城市,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因为护工短缺,不得不长期泡在医院里。在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痴呆病科室床位几乎到了“只进不出”的程度。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25天,进院的老人很有可能一住就是一两年。有些老年人虽然已经进入康复期,不需要留院治疗,但老人宁愿在医院享受可以报销80%的医疗照护。
“美国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5天,而在国内的大医院平均住院时间在11天以上,原因就在于住院有医疗保险,而出院后没有护理保险可以报销,因此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泰康人寿副总裁、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发现中美两国的病人住院时间差很大。
“现在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医疗现象,很多失能老人常年住在医院,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这是困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方面。”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表示,发展护理保险十分必要。他指出,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法》提出了老年人监护和长期护理的保障制度,为建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预留了立法空间。
宁愿当月嫂,不愿做护工
除了居家养老护理费用不能医保报销,失能失智者老人对医院的依赖更多是因为无法聘用到专业养老护理员。
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均呈现“三高三低”――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家政服务业培训也出现“两极分化”,家政从业者更喜欢伺候小孩,却不愿意照顾老人。目前无锡市拥有育婴师资格证书的人数,远远多于养老护理员。去年参加培训的育婴师约有2000人,而养老护理员仅有500人,相对于育婴行业的社会关注度和职业稳定程度,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更苦、收入也比育婴师低,因此流动性更大。
“都是伺候人的活,养老(护理)员收入低,时常受气,而且没有前途。”四十出头的保姆小张是甘肃人,曾在一家民办养老院做了半年护理员,当时月收入1200元。为了改变命运,她一咬牙交了3000元培训费,学做月嫂。现在,月收入7000元,接单接到手软。
“护理人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有时还需要忍耐力,比如有些失智老人很可能经常和你闹情绪,甚至冷不丁打你一拳。”一位养老护理院经理说,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当养老护理员,民办养老机构当护理员的多在40岁以上,且大都文化素质偏低。某家政公司的李群英说,这部分人的确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可是后期培训他们难度很大,“送他们培训,也不会做笔记,你怎么和他们沟通谈提高服务水平呢?”
同时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国仅有60多所院校开办养老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不到3000人。再看美国,根据1976年美国高等教育老年学会的调查,当时已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养老相关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还在继续增加。另据了解,日本目前也有394所大学设置专门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可见,我国目前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上投入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显然还远远满足不了老龄事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制约养老护理人才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
养老护理能否成为体面工作
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燃眉之急怎解?
上海市正在积极研究养老护理员报酬行业指导价,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还将会同人保、财政、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和激励机制,从用工机制、待遇保障、职业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支持鼓励,提升专业化水平,力争形成10万人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上海市已将“养老护理员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家政服务人员参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能力或技能等级培训后,经鉴定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培训费补贴。在大中专院校、职业专科院校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和师资队伍。
财政部门研究养老护理人员岗位补贴。目前,部分区县已经对持证率提出要求,有的区县已经实施岗位津贴、工龄补贴等办法,来推动行业人员队伍建设。
而在这些计划、规划付诸实施之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已是申城养老从业“主力”,如何让他们有动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从业人员留下来、做下去?
为了让养老护理员成为体面的职业,今年8月1日,广州市2014年积分入户工作启动后,养老护理员首次进入入册职业工种,在积分入户中获得单列计分资格,今年将有20名合乎资格的养老护理员能在广州退休,并把家乡的子女接来求学、就业。此举属于全国首创,目的就是有效缓解广州养老护理员紧缺困境。
据悉,未来两年广州将猛增1万多张养老床位,但目前养老护理员缺口已达千人,为了跟上养老床位升级工程,广州今后每年至少须新增四五百名养老护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