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班垃圾分类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班 幼儿 告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9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Complain
LI Yushu
(College of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Kindergarten complai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ifferent age classes of children complain of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event sampling method complain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complain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behavior of small children.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showed small children to "help type" complain main reason to complain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e guidance policy for small children complai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Key words small class; children; complain; research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①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在幼儿园的每个时刻、遍布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幼儿告状的类型繁多、原因多样,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原因。本文通过在幼儿园中的观察收集到的多例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总结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提出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以期能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轻小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保证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1.1 以“求助型”告状为主
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是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中占得比例最大。②根据观察结果显示,以“求助型”告状为主的特点同样体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小班幼儿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权威的老师请求帮助,以揭发同伴的不妥行为和寻求自我保护。
几个幼儿在拿杯子准备喝水,突然A幼儿被身后的另一个幼儿挤了一下。另一个幼儿从后面伸手把A幼儿的杯子拿走了。A幼儿刚抬起头好碰到老师的目光,于是仰起头说:“XXX推我,老师。” A幼儿告完状之后拿起杯子走出了洗手间。
1.2 告状的主要内容是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幼儿告状的内容繁多,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攻击,有些是告发同伴的抢夺行为,有些是告发同伴不守规则的行为。小班幼儿更关注自身的活动,一旦他们的生活受到同伴的打扰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例如小班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如果同伴有意或无意地打扰了该幼儿的活动,那么该幼儿会立马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B幼儿专心致志地在图书区翻看图书,他正拿起一本图书翻阅。另一个幼儿看了就把B幼儿的图书拿过来翻了翻又放回书架去了。B幼儿大声喊起来:“老师,XXX抢我的书!” 告完状之后B幼儿看了看四周,又到建构区玩雪花片去了。
1.3 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在告状时有着明确的目标:希望老师能严肃处理此事,以此来寻求自我保护或报复同伴侵害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关注告状的结果。他们在同伴打扰自己的活动之后,往往会将同伴的打扰行为告诉老师,然后就转身离去,很少有小班幼儿关注告状行为的结果。在告发同伴之后,大多数小班幼儿不会关注老师是否处理此事,同伴是否会如预期地受到惩罚,而是会直接转身离去,继续自己之前的活动。
小班幼儿在建构区玩玩具,C幼儿正在拼凑篮筐里的雪花片,另一个幼儿因为雪花片不够,就伸手去拿C幼儿篮筐里的雪花片。C幼儿撅起嘴哭喊着说:“老师,XXX抢我的玩具!” C幼儿对抢玩具的幼儿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然后继续回到原地专心地玩玩具。
2 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
2.1 请求老师帮助、寻求自我保护
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为了寻求老师的奖励、报复同伴、试探老师的态度等。这些告状原因在小班幼儿身上体现得较少。根据幼儿告状的动机和原因,将幼儿告状划分为“求助型”、“求赏型”、“求罚型”、“试探型”和“陈述型”几种类型。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小班幼儿以“求助型”告状为主,他们告状的原因之一是请求老师的帮助和寻求自我保护。当小班幼儿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同伴侵犯时,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告状。可见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是请求老师的帮助、寻求自我保护,以顺利完成自身的活动。
2.2 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告状形成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它标志着幼儿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部分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非是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同伴的攻击或打扰,而是他们认为其他幼儿表现出了不合理的行为,因此采取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规则。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部分幼儿会依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判别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合理。小班幼儿采取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规则,也标志着他们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吃晚饭时,D幼儿拿着玩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看见另一幼儿把碗里的菜挑到了垃圾盘里。于是D幼儿大声地告诉老师:“老师,XXX挑食,把菜扔到盘子里。” 说完,D幼儿继续拿着玩具到别处玩耍去了。
2.3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其他幼儿的行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幼儿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其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去除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在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只专注于自身的活动,常常会把同伴的友好行为误认为是攻击。因此当同伴表现出一些友好的社交行为打扰到小班幼儿的活动时,小班幼儿也会向老师告发同伴的“打扰”行为。
三个幼儿在一起玩玩具,其中E幼儿拍了另一个幼儿的腿示意他看她做的玩具,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幼儿笑着抓着E幼儿的头示意她看他做的玩具。被抓完头的E幼儿突然起身从座位上站起来告诉老师:“老师,XXX抓我的头。” E幼儿说完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玩玩具。
3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幼儿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时常处理琐碎的事务。而小班幼儿告状的频率较高,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针对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教师和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幼儿,从而减少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为幼儿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3.1 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当小班幼儿受到同伴的攻击或打扰时,很少有幼儿能自己协调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所以转而用告状的方式向老师寻求帮助。因此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之一就是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明白,当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告状并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同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幼儿之间的常事,这些矛盾与冲突也是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去自我中心的教育契机。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长会告诉幼儿,如果被同伴打了就向老师告状,却很少有家长教给幼儿自己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幼儿在受到攻击和打扰时,通过与同伴的沟通与协调来解决,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矛盾与冲突,而不是每次都通过告状的方式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3.2 教师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针对幼儿不同类型的告状,教师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有些幼儿连续不断告状的原因是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力,表现为“求赏型”告状。由于幼儿老师的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面对很多幼儿的告状行为都不能及时地处理,又导致了幼儿再一次地告状来寻求老师的关注和奖励。针对这类告状行为,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鼓励,并且及时处理该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小班幼儿中,还有一类告状是“检举型”告状,即幼儿告状的目的是为了检举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试图矫正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当幼儿出现这一类告状行为时,正说明幼儿的规则意识萌芽,是幼儿道德责任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教师应正确对待幼儿的“检举型”告状,不应把幼儿的告状视为扰乱课堂纪律或干扰别人活动的行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幼儿能自觉维护规则的告状行为。
3.3 改变幼儿的自我中心思想,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
“自我中心”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地理解别人的思想与行为,逐渐“去自我中心”。部分小班幼儿告状的原因之一是不能理解同伴的友好行为,误把同伴的友好行为当成了打扰行为从而向老师告状。部分小班幼儿专注于自身活动时,只要一受到同伴的“打扰”,便会向老师告状,即使同伴并不是有意打扰该幼儿的活动。因此,减少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根源在于逐渐去除幼儿的自我中心,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的方法引导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正确区分同伴是不是有意地打扰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向老师告状。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的影响,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首先明确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分析幼儿告状的具体原因。从而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水平和思维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注释
① 刘昕.浅谈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J].科教文汇,2007(10).
② 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07(9).
参考文献
[1] 孔京东.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
[2] 穆颖.幼儿“告状”原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2).
关键词:乡土材料 幼儿园 区域活动
我园正处于农林牧业相结合的山区,周围有大片的菜园,有成片的树林、砂石场等,这些都是极好的乡土材料,既能反映家乡特色,又贴近幼儿生活。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将乡土材料巧投于区域中,丰富的乡土材料使区域活动蕴藏了丰富的知识和奥秘,为区域活动增添更多的活力,从而让幼儿在愉快、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游戏、操作和享受成功。
一、活动区材料的选择
首先是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带来了自家种的黄瓜,几个插在一起造型很特别,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夸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并把黄瓜造型进行展示,还鼓励其他幼儿也可将自己的“想法”带到幼儿园,渐渐地成品区多了造型别致的萝卜、番茄、土豆、石头、豆类及各种造型,可以放在区域内引导幼儿观察、玩赏。
其次是幼儿主动收集的。有一次我们去沙石场时,满地都是石头,而且被雨水冲刷得干干静静,孩子们见了很兴奋,他们边捡边数,我马上找个袋子供他们存放,并问他们:“这么多石头,我们拿回去怎么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可以跳房子,可以练习数数,也可以摆图案,还可以在石头上画画”。回园后,孩子们对这些石头百玩不厌。
再次就是教师引发孩子注意的。有一次,配班老师从家里拿来一个畸形萝卜,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做了一个小兔子,孩子看了很喜欢也想做,于是孩子收集自家畸形蔬菜水果进行制作。
最后是教师发动幼儿与家长收集的。根据班级的需要发动幼儿与家长收集乡土材料,如蔬菜水果、废弃乡土材料瓜果的壳之类如花生、豌豆、植物种子等。家长们看到这些平常当作垃圾的材料,在幼儿园能发挥作用,都愿意配合收集。
二、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要有的放矢,要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是区角活动的一大特点。如中班的美工区,我们结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开发与运用的研究”的课题目标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的材料,如黄豆、芸豆、秸秆等开展种子粘贴画。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将所要投放的材料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投放。如小班开展的“果宝宝”区角喂小动物活动时,老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老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通过小勺弄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
3、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老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野草、柳枝、玉米皮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
三、活动区的开展
在活动区开展中我们非常注重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促使课程的开展,促进幼儿个体对课程的适应。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1、材料提供的乡土特色
如探索区提供生姜、毛豆、萝卜、玉米等农作物及它们的叶子;体育区提供木梯、草绳、草棒等玩具;音乐区提供种子沙球,同时挖掘材料的多功能性,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如中、大班幼儿收集各种种子,探究种子的各种玩法:配对、排序、粘贴,做各种实验,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形象、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在小班“花生壳”中,一开始教师提供了有颜色、形状各异的花生壳,让幼儿自定规律串项链,发现幼儿并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第二次,教师改变策略,只投放红、蓝两种颜色,幼儿就会了。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和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形成了一个纵向的系列。如:“有趣的石子”,先让幼儿收集、观察小石子,然后给石子分类、排序,接着用石子做粘贴画,引导幼儿发现石子还可以数数、可以做响筒等,拓展成探究活动“有趣的石子”。①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的运用。我们要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来减轻教师准备材料工作量。例如:石头:在美工区可以在石头上画画,在数学区可数数、排序,在建构区可以拼拼搭搭、垒高等等。②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运用。挖掘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泥巴:小班用来玩捏、揉、团,做一些简单造型,如几何图形等。中班用来捏蔬菜、水果并进行简单上色等,大班用来做工艺品等。
③一种材料的递进延伸
材料一次使用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它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如中班幼儿用玉米皮编成小辫,大班幼儿用铁丝做好篮子的径,让中班幼儿用玉米皮进行绕、编;大班幼儿再进行整理装饰编好的篮子,用于环境创设,用于盛放其他材料等等……
④各种材料的组合运用
孩子可以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让各种材料在孩子的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小朋友按意愿选择野花、野草、树叶等自然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自由组合,做出各种漂亮的画;用豆类、卵石、泥沙制作出许多造型不一的动物、人物、房子及花草等……
2、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方法;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2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6-02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繁重的基础工作,班主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不易,做人的工作更难,要使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班主任老师不花一番苦心,不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很难成功的。
前年年初,我在中途接任了初55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原来是全年级表现最差的班级,学习成绩最差,年级前100名只有两人,而且都在80名之后,各科成绩都在全年级垫底,有个别科目只有不到十人及格;卫生最差,教室里面随处可见垃圾,教室后面的水池有一池脏水,更是臭气熏天;纪律最差,每个星期的文明班级竞赛都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名,前任班主任根本没办法,每天都要年级组长和政教处老师帮忙管理。我接任班主任以后的第一个学期就被评为“优秀班级”,到初三时我班经常获得“文明班级”,每周都有寝室获得“文明寝室”,年级前100名也有六到七人,除个别科目以外,其他科目都在年级前七名。初三毕业时,我班上一中线有11人,上天门线有35人,政治获得年级第3名,其它科目均在年级前7名。回顾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主要从“引、勤、受、严、带、细”六个方面展开。
一、体现一个“引”字
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我都要组织召开“本学期我班将成为什么样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学生讨论后,一起制定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让班干部、课代表、寝室长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和规章制度,每个学生也都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上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包括纪律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几个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时常鞭策和激励他们,以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减少在前进中的迷茫和困惑,我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贴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必然功到自然成”的横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方贴上“态度决定一切”和“习惯改变人生”的横幅,学习委员每天都在黑板左侧写一句名言警句。
为了在班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树立学习的榜样,我经常在班上表扬那些表现突出、模范先进的学生,号召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像班长秦小倩,自己在各方面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以称得上是小班主任,尤其是能团结全班所有同学,独自处理班上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和纠纷;纪律委员覃浩,每天早上起床早,晚上睡觉早,组织纪律性很强,工作大胆负责,学习很勤奋,成绩也越来越好,毕业会考时以总分965分考上了张家界一中;卫生委员王利媛,组织纪律性强,学习认真刻苦,尤其是工作十分负责,经常是自己带头主动搞卫生,非常关心班集体,在她的努力工作下,我班的卫生一下成为年级最好的。
由于正确的引导,正气树立起来了,邪气越来越少了,无论是班风还是学风,无论是纪律还是卫生,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我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年级前100名的多了,违纪的少了,插班生都想进我班,我班连续两年在学校运动会上都取得初中部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二、做到一个“勤”字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学生,工作就会无的放矢,而要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就必须做到“勤”字。我在工作中尽量做到四勤:勤观察、勤教育、勤检查、勤总结评比。通过“四勤”,我从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对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勤观察:主动观察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堂纪律、寝室纪律、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交友情况等,从而了解他们的组织纪律情况、个人卫生情况,了解他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什么,都在与哪些人交往,以便有针对性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勤教育: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类分别谈话,一类为双优生;二类为成绩好、表现差的学生;三类为表现好、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四类为双差生。我力争一个星期召开一次班干部会,一是从班干部那里及时了解班上的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二是做好班干部的思想工作,给他们打气加油,班上的中流砥柱不能倒;一个月要找各类学生谈一次话,一方面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立即改正,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燃起他们的希望。
勤检查: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天都有学习方面的检查,这项工作主要由学习委员和科代表来做,我主要是检查每天的作业登记本,问一问学习委员,对于缺交作业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还亲自翻一翻学生的作业本。
勤总结评比:每天由班长作一次纪律、学习、生活、卫生等方面的总结,每周由班主任作一次大总结,每次总结时都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对表现差的学生进行批评。
三、突出一个“爱”字
关心爱护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关爱学生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才能使班级建设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如果不关心后进生的进步,你这个班主任就绝对当不好,甚至当不下去。对于初55班这个特殊的班级,我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差生身上。首先是在纪律上关心他们,找他们个别谈话,耐心的教育,纠正他们的问题和错误。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来几个回合,有时一天都要好几次。像屈拼同学,初二上学期转来时,上课爱讲白话,生活习惯差,成绩也不怎么样,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思想偏激,不大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我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找他谈一次话,甚至有时一天要批评他好几次,与他谈好几次话,指出他的问题,鼓励他勤奋学习。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后来他变得习惯好多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认真多了;学习也勤奋了,原来根本不喜欢英语,英语成绩极差,到毕业会考时他的英语成绩达到了98分,并且考上了张家界一中。其次是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班上的刘印凡同学(女)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差,一直由外婆带养,身上根本没有什么零用钱,从来就不买零食吃,连冬天都没有钱充卡买热水洗澡,我每个月给他20元钱充卡让她洗热水澡,还给她买一些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三是从学习方面耐心辅导他们,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他们每天生活学习得充实。我接任班主任之前,班上的地理只有几个人及格,我便给他们讲学好地理的一些方法,教他们学会结合地图学习地理,有时还空出我的政治课给他们辅导,后来班上的地理成绩由原来的最后一名上升到年级中上水平。
四、抓住一个“严”字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松是害,严是爱,不管不教要变坏”。教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思想上、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任何时候都把“严”和“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老师的“严”中健康地成长。刚接任初55班班主任时,我就制定了严格的班规班纪,实行学生行为每周百分制竞赛,从起床、三操、唱歌、卫生、课堂、就寝、作业、午休、礼仪、交往等方面制定了40条“不准”,学生犯了错,违了纪,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一定的纪律处罚。比如说:对于乱扔垃圾者,除了捡起所扔垃圾外,还必须打扫整个教室,同时扣掉操行评定分2分;对于上课讲白话者,一要面壁思过,二要接受全班同学通过的惩戒,三要写书面检讨,要求2000字以上,当然,对于表现好的实行一定的奖励,给予操行评定加分的奖励。
五、坚持一个“带”字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老师,就必须示之以高尚而纯洁的思想行为,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正为范”、“言传不如身教”、“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避免的,自己首先为戒。比如,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自己必须要把课备好、讲好;要求学生讲卫生,爱护卫生,我每次进教室时,只要发现地面有废纸之类的,我都要主动拾起来丢进垃圾桶;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我每天都提前到校,每节课都提前进教室,周日返校也是下午5点左右就来到了学校;要求男生不留长发,我每月都要理发一次,保持短发,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求学生语言文明,不讲脏话,我就做到在学生面前从来不讲脏话,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六、实现一个“细”字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者;调研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1-0055-04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着“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的思想,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在思想上倡导“校本课程精品化”,更在行动上加以落实,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校本课程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
为了总结以往学校推进校本课程的经验,提炼实施校本课程的相关理念,进一步明晰校本课程的方向,近日,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校本课程,我们走向何方”的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学科教师、各学科负责人以及有关校级领导。本次调研发放问卷83份,有效卷83份。问卷内容主要分三类:一是理念类,二是实践类,三是展望类。一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人员对新课程理念以及校本课程要义把握的程度,二类问题重在了解相关人员对本校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掌握,三类问题则重在倾听相关人员对本校校本课程推行的思考与思路。笔者试图通过对本次的问卷调研进行结果分析,并深入思考,达到上述初衷。
一、问卷结果分析
(一)理念层面
理念类的问题主要涉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校本课程的功能以及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地位等。
1.“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共识
问卷结果显示,92%以上的人员把握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共识。100%的人员能认识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2.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100%的人员认为教师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认为“教师应成为实施者、开发者和建设者”。因为“只有作为主体,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参与,才会关注课程的常态呈现与发展动向,才会使专业得到有利的发展”。
(二)实践层面
对实践层面的关注其实质是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性关注。因此,本次问卷实践类的内容涉及了我校校本课程内涵的界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的现状等。
1.满意不满意先看参与面
“你对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满意吗?”34.6%的人员对此持“满意”态度,38.5%的人员“比较满意”,15.4%的人员“基本满意”,11.5%的人员“不很满意”。大家总体认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种类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现有88个项目课程,学校管理规范,按照“五有”推进实施,参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其中,61.5%的教师都把学生的“参与面广”作为满意的一大标准。问卷结果同时也表明,大家对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精品课程,有层次地架构,既照顾全体性,又体现对学生差异的关照,培养了一批孩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2.理想不理想要看个性化
“你理想中的校本课程应该有多少学生参加?”其中76.9%的教师认为理想中的校本课程应该全员参与。这些教师不约而同地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期待。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希望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校本课程的快乐”;有的认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的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学生应有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课程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项目,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提出理想的校本课程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发展,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3.有没有效还看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性。“你认为我校教师要胜任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还应具备哪些条件?”从问卷情况来看,参与问卷人员共给出了37条意见,因出现相似的观点,合并为33条意见。其中 “能力水平”占24.2%,“课程意识”占21.2%,“专业素养”占18.2%,“持续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占18.2%,“文化理念”占12.1%,还有6.1%涉及的是资金和场地问题。问卷结果显示,除了“能力水平”,大多数人员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有待加强,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设计与开发,而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拥有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热爱学生的精神。这中间,12.1%的人员提出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他们对校本课程更加上位的思考。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团队的力量,离不开大胆的创新。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要保持不断反思的状态,有的教师提出要加强主动发展与深入研究的意识,还有教师强调创建品牌特色的意愿和努力。
(三)展望层面
1.特色鲜明不鲜明重在整体规划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围绕“谈一谈你所负责的某项校本课程应该如何体现其优势与特色?”,83位教师无一不认真地谈了自己的思考和思路。问卷结果汇集了以下观点:一是创特色重在整体规划推进。有的课程需要统整,有的课程需要完善。推进的方式需要整合,建议科学采用主题推进、常态推进、活动推进,分层推进等方式。要形成有体系的课程内容,要形成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二是创特色需要传统与现代结合、通识与精品结合、课程与文化结合。三是创特色还需要有我们自己的东西:思想和理念,校本教材以及成功的喜悦。
2.问题清楚不清楚离不开引领与评价
本次问卷中反映的其他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集中。一是指向通识课程,如学生“六个一”素养发展的课程在实施上还流于形式,有的通识课程应试的痕迹还很明显。二是指向精品课程,学生参与精品课程的面还不够广,有些精品课程开设时间太短,学生到课情况不是很理想,来不及完成作业,主科教师不放是重要的因素。三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影响效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与引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个问题显然是制约我校教师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的关键因素。
二、几点思考
(一)课程之前先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是孩子自己的
正如有的教师在问卷中写的那样:“希望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到校本课程的快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本质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人”的要义应放在首位,课程之前应先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是孩子自己的。
1.课程开发者的需要不等于学生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推行伊始,许多教师总是抱着对学生最大的善意去实施这项工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会议上大家交流的话题总也离不开自己熟悉的、自己擅长的、身边同事擅长的、上级开设比赛的,因此不排除开发的课程都是基于开发者的需要,甚至带着某种功利色彩,像有些人特别强调的结合身边的社会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比如身处花木之乡的就以花木大作校本课程的文章,事实上,真正有多少学生对花木的话题有兴趣、有探究的需要呢?谁能肯定地回答?笔者无意否定这些,只是想表明这样的观点:课程开发者的需要不等于学生的需要,如何让课程开发者的需要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是我们要思考的。笔者认为,少一点功利之心是必要的,这也完全契合学校的办学思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曾经在“是否开设跆拳道课程”的问题上有过体会。上级部门的小学竞赛项目中是没有跆拳道的,因此,在有的教师看来,组织学生开发这样的课程大可不必,浪费师资,也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走进学生中间去了解一下,很快就会发现,喜欢这个项目的孩子还真不少。到底是为了竞赛还是为了孩子?我们当然选择后者。因此,真正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教师的眼里才会有学生,才会懂得“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学生应有根据自己的特长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学校应该在自己的经验之外,充分倾听了解来自学生的民意,座谈、问卷、走访……全面掌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然后因学生而设置课程。这样,才可能让课程成为孩子的课程,孩子才有可能去享受课程。这也是国家课程之外补充校本课程的初衷吧。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学校校本课程艺体类的项目比较多,像绘画、器乐、舞蹈等等,由于这类课程大多充满了竞技性,各级各类的比赛更是凸显了它的技能性。高水平技能的形成当然离不开反反复复高强度的训练。有些学生选择了上述课程未能坚持到底,也许他们起先是喜欢参加这些课程的,后来怕苦畏难就找出种种理由打退堂鼓了。如果我们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全面发展的立场来实施校本课程,那么,我们必然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特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喜欢、厌恶、不满……种种丰富的情绪形成了人特有的气质。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这些特质,就会关注学生的感情和情绪。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苦”和“难”的体验,那么我们一定只是把校本课程当作技能来机械训练,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也有许多反例,就是学生爱上了这些课程。记得我校舞蹈队曾经有个叫冯衡的队员,参加舞蹈队几年下来,训练积极主动,连表演之前都会自己选择头饰来装扮。一个孩子如果不是出于对舞蹈的真心喜欢,舞台上呈现出的表情也一定不是符合孩子的天真烂漫,而是趋同于职业化的机械表情。笔者认为,能深入人心的校本课程决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一定还涵盖了对学生兴趣、习惯、素养、理想层面的呵护和关照,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所以校本课程需要立足于兴趣和爱,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技能来实施。
(二)去除课程神秘化——人人都是课程的开发者
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课程还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充满了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极易让广大教师产生畏惧感。而去除神秘化是顺利实施各类课程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1.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要认同这一点,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简言之,就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是对课程的哲学思考。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质量。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笔者以为,教师急需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意识增强了,必然会主动去寻求认识和理解校本课程的途径,实施校本课程就不再是完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教师自下而上地开发课程就会成为可能。如教师自觉主动地筛选学生的优秀作文并编辑成册进行展示的活动实质就是一种课程的开发。再如,看到校门前的大路上满是孩子路过丢弃的垃圾,教师组织学生去捡垃圾这一行为也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课程就在我们身边,有时不过就是抬头举手之时,关键是教师是不是在意了,而教师的在意与否与课程意识必然相关。
记得有位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夕会课上,教师将前一天文明班级考核中被通报的扣分事项呈现给孩子们看,其中有一处是因为“课间操进场队伍散乱,个别同学远离队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看向了那个常常在课间操进场时掉队的女孩。第二天教师在日记本上读到了她的检讨:“春天的脚步太快了,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们似乎在一夜间都冒出了新芽。嘿,我们种的那棵樱桃树也是如此,它深棕色的枝干上已透出了好几处小芽。哦,老师,这就是我为什么老是会掉队了,因为每次经过它的时候,我都特别想看清楚那芽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因为它看起来真的一点儿都不绿。我真希望春天的脚步能等一等。老师,原谅我吧。”教师捕捉到了这样的故事,同时进行讲述,这也是对课程的开发,而如果能根据一部分学生对大自然这方面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活动那就是更进一层的课程开发了,这种课程资源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见,教师的课程意识影响着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广大教师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做这项工作,从而时时处处能把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为课改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2.经历和体验更可贵
校本课程的开设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的检查,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这种功利之心下的课程往往只会更多地关注结果。有些教师为了图省事省力,不希望大量的学生参加自己负责的课程,过于追求“精品化”,希望参加课程的都是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对于有些有兴趣无天赋的学生并不欢迎。本次问卷中虽然大多数人都主张学生全员参与,但还是有部分人员提出小班化的主张,觉得小班化更容易出成绩。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我们如果真的全面小班化,会把很多有兴趣的孩子拒之门外,或许一不小心我们还会疏漏一个“天才”学生,因此,我们所能寻求的对策是提优和普及相结合,分层设立课程班,让更多感兴趣的孩子获得经历和体验,这点似乎更可贵。也因此,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除了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特别是利于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了精辟的回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深刻地揭示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培养目标,提倡道德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古语曰: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否定传统教育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忽略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的教育与训练。幼教专家曾经通过调查问卷、设计情景、让幼儿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许多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他们的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统计表明:幼儿中对礼仪知识有良好的认识的仅占调查总数的9.9%;中等水平的占80.5%;差的为9.6%。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的现象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于是,我园根据国家级课题《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结合我园部的优势,选择《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生活礼仪的策略》作为子课题。初期我们重视理论学习,在阅读大量的有关礼仪的文献资料以及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本子课题方案。研究方案确定后,组织教师共同分享方案有关内容,了解、明确本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每年龄段选择一个点做为切入口:小班:如何带动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能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中班:如何利用日常生活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生活礼仪;大班:教师如何指导家长进行生活礼仪教育。
二、课题实施过程
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我级部积极探索了多种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的作用,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幼儿生活礼仪教育,促进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实施中运用行动反思法,研究方法的重点放在实践行动中注重“行动——反思——调节——行动”这一循环流程,不断总结、反思、调节,再形成新的行动,加强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调节、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一)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活动空间、人际关系,周围儿童的行为、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教师、家长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其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礼仪教育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各活动室内开辟礼仪教育阵地,定期创设礼仪环境。如将学过的礼仪三字经布置在墙上,幼儿可以随时阅读;发动家长参与班级礼仪环境的创设中来,和孩子用一次性餐盘绘画上有关礼仪内容的画面,并请幼儿向大家介绍餐盘上的内容,然后将其吊挂在活动室内。
制定教师、家长礼仪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家长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每天早晨“礼仪小明星”迎接幼儿、家长、老师,他们微笑着和每位伙伴、家长相互问候,它作为一种隐性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园师生、家长。
(二)注重生活性,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随人、随事、随时、随地、随境地进行随机教育。如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在场全体师生行注目礼;教师和家长充分利用每天点心、午餐等环节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去动物园文明对待小动物,遵守园规;文明乘车;带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流,不需要的物品放回原处等一些公共场合的礼仪。通过组织一系列社会礼仪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行为实践、情感体验、礼仪行为不断的得以巩固。。
(三)礼仪教育列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级部将礼仪三字经这一特色课程安排在每天班级礼仪教育活动之中,确保了礼仪教育的实施。研究方法的重点放在实践行动中注重“行动——反思——调节——行动”这一循环流程,不断总结、反思、调节,再形成新的行动,加强活动后的反馈并及时调节、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四)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
通过礼仪大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参与、讨论,活动后加强延伸扩展,有重点地了解掌握某些礼仪知识。如师生自编自演情景剧《都是蜗牛惹的祸》,童话剧《孤独的小猪》,家长和孩子“你问我答”活动等等,让孩子感受童话剧中各人物的行为表现,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辨,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礼仪认识。
三、课题研究的初期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从幼儿、教师、家长身上发现了可喜的变化。
(一)幼儿发展的变化
经过一学期的礼仪熏陶和培养,我们发现幼儿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一些改变,他们无论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中幼儿能和大人、同伴一起分享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会自由结伴,能灵活运用礼貌用语,有了玩具不争抢,懂得互相谦让,协商着玩;上课时坐姿自然,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能及时纠正;懂得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
通过礼仪教育,幼儿逐步养成文明大方,善于交往的良好个性。他们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时能大胆的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和困难不退缩能协商着解决;面对不熟悉的客人,能热情大胆的自我介绍;在接听、拨打电话时表现的文明大方等等。通过这样真实的交往,孩子们获得了真实的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无形中也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能注意观察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分析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家教指导工作,教师们经常利用教研组等形式组织学习、探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驾驭会场的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家长的变化
礼仪教育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现,随着多种形式的礼仪活动的开展,很多家长也接纳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要孩子全面发展,首先教会孩子学做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很多家长谈到: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学习礼仪的首要条件。有的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像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还有的家长提出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新问题,这说明家长的主体意识,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礼仪教育也改变了家长的行为,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如家长总是穿戴整齐的接送孩子,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些都给孩子起了榜样作用。反之,孩子的行为也会督促影响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与妈妈散步,妈妈不经意朝地上扔东西,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怎么扔在地上?应该扔到垃圾筒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已内化为习惯,去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四、反思及不足
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礼仪习惯时要注意:
1.把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纠正不良行为,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成人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原因。
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因为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反复,只有经过不断地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变为自觉的行为机制。
4.成人不要过急过早的启发引导,让幼儿有一个恰当的、充裕的时间感受体验,这样有利于幼儿留下深刻的情感经验印象。
5.幼儿礼仪教育还需不断地充实内容,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形成一些适龄幼儿现实目标指导方案,如何强化各年龄阶段幼儿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6.由于刚开始实施,许多都是在摸索阶段,所以大多教学以现有的礼仪三字经为课程内容,没有太多自己创新的内容。
五、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目标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本学期三个实验班的成果,坚定我们级部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与决心。所以,下阶段每班都要精心选择研究内容,扎扎实实的实施研究。由于幼儿礼仪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制定礼仪目标时,先依据本课题的总目标,再制定每个年龄阶段分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通过层层细化,使每项目标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将每项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创新活动内容,及时收集、整理、反思
下阶段我们根据课题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自己编制课程,不断实施、总结、反思、调整,不断完善教育方案。
(三)加强家庭礼仪教育指导
家园教育的同步一致性是消除幼儿二面性行为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要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活动,来提高家长自身礼仪素养和家教能力,学习一些家庭礼仪教育的方法。
1.组织家庭育儿经验交流会,抓典型事例,树典型形象。每学期评选礼仪宝宝、礼仪家长,召开表彰大会,向全园家长宣传典型事例。
2.探索家长参与式活动方式,以家长为主体,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汲取新经验,形成新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