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医疗安全

护理医疗安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医疗安全

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第1篇

护理技术是护理人员施行护理工作的支撑,护理技术的落后以及护理人员不熟悉操作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成效。尤其是对于产后患者,护理技术的不到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药物方面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在药物使用方面,往往也较为盲目,尤其是对于药量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工作的进程,加大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消毒隔离方面

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专业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护理过程中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患者伤口愈合的难度,甚至直接导致伤口感染。

对策

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就各个患者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以此为根据,施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不流于形式。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检查,严格管理

护士长是护理人员的管理者,是整个护理工作的主导者,要想控制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就必须通过护士长来对护理队伍进行严格化、细致化、规范化得管理。护士长应每天巡视护理安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对护士的护理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善于发现安全隐患,将各种医疗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差错要分析原因,避免以后再次发生同样的问题。

2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妇产科护理的专业性强,要求妇产科护士的业务素质更高,应急能力更强。所以,要定期进行岗位练兵、业务学习、操作技术考核等,不合格者不能上岗。

3培养护患沟通技巧

护理工作都是围绕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护理教学查房中,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护士要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遇有患者拒绝护士操作时,不要勉强,如遇有技术操作不成功时,应及时表示歉意,避免因沟通不当引发医疗纠纷。

4凸显护理工作的系统性

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一年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后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以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高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8

ICU是医院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较为严重,治疗任务重,护理难度大,医疗费用高,一旦工作存在疏漏,极易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1-2]。提升ICU的护理质量并确保护理安全,对于确保患者的抢救成功以及转归、生命安全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护理管理潜在的护理隐患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存在的高危风险因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尽可能少做无用功,一次性地实现最好的护理效果。我院积极开展关于该模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有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收治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为12~78岁,平均(53.3±6.5)岁。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具体病情、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方式进行ICU护理安全

作者单位:528400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张晓玉: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管理,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了解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研究组患者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操作流程进行ICU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组建HFMEA项目团队组织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专科护士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HFMEA项目团队,围绕HFMEA的具体内容以及操作要求开展项目培训,引导所有团队成员明确项目操作流程并正确应用该理论对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风向项目分析。

1.2.2绘制ICU护理流程图组织召开项目团队全体成员会议,针对ICU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明确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流程的具体执行步骤,对执行步骤进行讨论修订后,绘制成流程图,张贴在ICU病房,方便护理人员参照执行。

1.2.3进行差错分析项目组全体成员紧密结合医院ICU的实际情况,采取头脑风暴法对既往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找到在ICU护理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具体原因,对可能造成的失效影响进行预测。根据这一结果,列出失效模式以及原因,防止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生类似现象。

1.2.4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对ICU护理工作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4-5]:(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技巧、配药操作注意事项、药物使用、器械使用以及应急处置等。综合应用讲座、讨论、实践操作以及角色定位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教育,重点要求护理人员亲自参与,亲身实践,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水平,防止发生护理操作错误、用药错误等不良事件。护理人员要加强ICU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处理。(2)加强药品备用管理。准确对药物进行标识,尤其是性状接近的药物等,防止发生混淆,同时方便取用。根据药品的适用对象进行准确区分,防止错用。同时,对特殊药物使用特殊标记进行标识,严格防止种类、剂量以及用法方面产生差错。使用时注意做好双人核对。(3)加强药品发放及使用的管理。患者的口服或鼻饲药物应放入透明药袋中存放,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药品信息准确标注在透明袋上。护理人员经双人核对药袋上的患者相关资料,确保准确无误后才使用,严防用药错误。(4)对于科室使用的各种仪器,制定计划,反复进行培训考核,并设置仪器班,定期对各种仪器保养及检修。(5)运用ABC患者评估流程进行床边交接班[6],防止因交接班不清、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等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管道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6)加强对护理文书的书写培训及质控,确保医护记录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医疗纠纷及隐患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7]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关情况进行对比。不良事件主要为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用药不当、护理方法不当、器械使用不当、交接班不清、发生不良事件、护理文书不合格等。护理满意度采取调查表方式进行收集,昏迷患者由家属或陪护人员接受调查,具体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4个维度,将前三者的总比例计算为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c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li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人部分护理专家已经开始尝试将HFMEA方式逐渐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临床实践,HFMFA的主要管理理念为事前进行预防、事后进行补救。按照事前预防胜于事后补救的理论而言,HFMF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该方式融合了危害分析及重要控制点和根本原因分析的优点,可以让项目管理流程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充分暴露出来,然后通过量化指标实现对关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改进。其具体内容包括操作流程设计、预防设备故障或技术故障、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高危程序的安全性、准确判断医疗服务以及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这些工作,有助于ICU的安全管理流程更加优化,充分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该方法可以明显提升正面结果,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在具体临床操作中,ICU护理管理者要积极更新观念,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学者应用HFMFA的成功经验,努力把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积极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确保ICU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勇,姜玉娥,付四毛,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52-55.

[2]伍永慧,施雁.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4A):42-44.

[3]蒋红,黄莺,王桂娥,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口服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94-396.

[4]韩艳萍,毛敏芬,张儿,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53-2155.

[5]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49-50.

[6]卢小清.ABC患者评估流程在ICU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84-385.

[7]邓洁英,钟弋云,李艳芳,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滑脱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8B):34-35.

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维护管理

前言

医疗设备要想得以稳定有效运转,就需要平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注意维护。医疗设备保障主要是医院的管理部门对于医疗设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如果医院注重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提高维护管理水平,那么从长远而言,必然会降低医疗设备成本支出,增加效益,使得有效的医疗设备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1 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1.1 领导不够重视,制度、标准不够完善

部分医院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在领导不重视的背景下,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过于松散,肆意购置不合格的医疗设备。国家当前在医疗设备的管控领域仍未建设好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很多对医疗设备的控制管理办法仍在筹备摸索阶段。

1.2 临床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控制意识缺乏

部分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密切配合质量控制正常实施,部分操作人员在平时设备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无法正常分辨出有故障的设备,简单的以为不出现故障的设备就可以应用在实际中,日常对设备安全质量的监管意识过于淡薄。

1.3 缺少专业的质量安全控制人员

专业性医疗设备控制人员储备不足,人才缺乏。在当前,我院专业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既要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又要负责设备日常保修,两个重要任务之外还伴着医疗设备快速增长的现状,导致技术人员的配备速度跟不上任务的增长速度,质量控制工作的质量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2 改善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与维护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大领导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设备的管理机制,完善建立工作制度,加大控制力度。我们可以设置起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办公室,专门由设备管理人员与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旨在执行具体的设备质量管控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完善具体的工作计划,如“医疗设备论证制度”、“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质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工作方法上策划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只为更细致地进行管理与监督。

2.2 从源头抓起,严格实施招标采购

从源头工作开始抓起,负责招标采购的医院医疗器械管委会对于医院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把控论证,包括从设备的用途、技术发展前景、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配套设施的维护能力情况这几大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讨论。唯有前期对设备的充分了解才能避免后期对设备的盲目采购,为买到真正合适合格的设备产品,必须从设备的性能、配套设施、售后服务等综合了解该产品,从设备的入口处严格把控,杜绝不合格的设备流入医院,流向患者造成伤害。我们要明确医疗设备主要是用于临床,所以要严格禁止暗箱操作的情况,使合格安全的产品流入。

2.3 对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及操作培训

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与操作培训,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了解不同仪器的使用、性能、原理和日常保养资料,作为各种医疗设备的日常使用者与管理者,理应通过学习后安全的将其用于临床。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办公室包括下面的具体操作人员都要在定期的时间进行现场的培训,要通过定期培训使到院的医疗设备安全发挥其作用。也可加上前培训、定期操作培训及试卷考核等形式进行操作人员的训练和指导。使用考核合格的操作人员操作设备也是对于医疗设备使用安全的一项重要保证举措,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使用安全[1]。

2.4 注重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方面需要着重加强,这是提高医疗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的重要方法,也是减少设备故障率的有效手段。为使医疗器械的质量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将过去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监管,变过去的出故障后维修为预防性的维护,只有这样,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才可大大加强。目前,很多医院都对普通的医疗设备实行每月检查保养,而对于呼吸机、麻醉机、血透机、除颤仪、输液泵、心电图机等用于急救和生命维持类重要设备实行每周式的定期维护。除此之外,对于这些重要的器械还要进行用前及用后的检测,并在每次检测后照实填写巡检表。巡检表的内容也必须十分详细,要包括设备的名称、序列号、型号、使用科室、开关机情况、性能和使用科室的签名,这些项目缺一不可。问题总会出现,必须提早查出提早解决,否则会使维修的成本大大增大,就比如在一次巡检中偶然发现,呼吸科电子支气管镜冲洗阀产生故障,幸亏当时及时才发现避免了一场大修,若长时间使用这样的电子支气管冲洗镜就会使镜子的主体产生损毁,那时候的成本将比现在大大增加。因此,由故障后维修变主动预防性维护,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维修成本。

3 结束语

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的管控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设备的管控质量不仅决定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也影响着医院的经济、信誉、及综合效益,这项指标同时也是评议一个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综上所述,对于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这一系统上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进行严密正确的管理,医院也必须持续改进发展对于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监管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同各项为其紧密制定的措施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慢慢把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第4篇

Abstract: Medical device event repor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tect th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of medical errors, prevent medical negligence, improve medical quality, ensure patient safety, promote medic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patient rights. Nursing staff has direct access to medical device so the medical device event in clinical work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medical devices like sphygmomanometer, monitor, infusion pump, pager, and high value hygienic material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DSA are main areas of medical device event.

关键词: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护理;患者安全

Key words: medical device;adverse event;nursing;patient safety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00-02

1 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特点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主动报告,及时发现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器械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有利于医疗器械质量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患者安全。

护理人员与医疗器械直接接触,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中应当关注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这里我们所关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护理、临床医技、后勤等。医护人员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要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注意对患者情况及医院情况的保密,报告人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设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依据,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以在院内或行业内进行信息共享,以有利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需经认定和鉴定,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2 护理工作中遇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的处理程序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若遇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要督促医疗器械科及时安排医疗器械质控人员赴现场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一般情况下要求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协同医疗器械的质控人员详细作书面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性质,所涉医疗器械或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企业名称、产品规格、包装及批号等信息,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受害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与体征,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害程度,下一步工作计划以及报告单位、联络员和通讯方式。在技术范围内要及时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应对等进行全面分析,对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报告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总结报告应采用书面或电子文档形式;涉及国家秘密的,应选择符合保密规定的方式报告。

对于一般性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若问题不是很严重,护理人员在向设备科及护理部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同时及时通知科内其它护理人员暂停使用相关医疗器械或卫生材料。并及时将所有问题产品收集后送到设备科等待统一处理。积极督促设备科请相关生产厂家及商来院协助查找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并督促医疗设备科及时寻找替代品,并对问题产品进行分析、汇总、向上级

汇报。

护理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若发现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需要立即做好如下工作:停止使用该医疗器械、封存产生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产品。及时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医院器械管理部门及护理部同时报告。督促医疗器械科到现场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护理人员协同设备科向医务部及各相关科室通报,避免造成新的危害。由医疗器械科不良事件监测员向省、市药监局网络直报。封存问题产品交省市药械局处理,并做好各项记录,不得擅自处理。

3 护理工作中最易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

病区常见医疗器械,如血压计、监护仪、输液泵、传呼器等;手术室、DSA内各类高值卫生材料,各类手术器械等都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重点区域。

举例说明如下:

①管材质太硬,存在患者安全风险,护理部协同设备科一起对比分析了其它相关产品,发现原使用的国产的管虽然便宜但的确较硬,其材质是塑料的,使用中存在患者安全风险,及时从中标目录中选择更换了材料较软的管。

②德国普美康除颤监护仪护理在操作中发现无法放电,将仪器送厂家进行检修,没有故障,分析怀疑医护人员操作不熟练,请厂家工程师来院对医护人员培训,最后发现该机器使用中一定要先对电池充电,若电池无电将无法直接使用交流电进行工作,而在患者心脏停跳的特殊情况下,若医护人员拿起该除颤监护仪进行除颤将会导致严重的患者安全风险。

③心功能科用的国产电极片在HOLTER使用中易脱落,原因是该电极片价格便宜,粘度不够,由于动态心电图需要患者带机24小时,该电极片无法确保24小时都能联接好,将此事及时汇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员,同时为确保患者安全,督促医疗器械科及时更换了美国泰科的电极片。

④病区护士反应一品牌输液泵滴速不准,设备科请厂家来检测,厂家告知机器没有问题,是因为该仪器使用有温度范围,必须要在20-30度的环境温度内,请计量测试中心再次检测,合格。将该设备的工作环境及时告知护理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该产品的设计是存在缺陷的,它对环境温度有特殊的要求,这就可能造成潜在的输液危险。

4 护理人员要积极介入,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

首先作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最前沿,护理人员要建立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日常管理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安全事件进行日常管理,由护理部协同医疗器械科、医务处共同管理。组织构架中可以以各病区的护士长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安全事件负责人,各临床科室安全事件负责人对发生安全事件的医疗器械要及时上报,上报给护理部、医务处、器械科,并记录在案。针对每起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安全事件,护理人员要协同医疗器械科及时进行评估、分析。针对每起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安全事件,若属于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问题及设计缺陷的,都要做分析记录,并留取样本备案送检,同时停止该医疗器械的使用,将问题器械从临床科室收回,同时督促器械科必须及时更换质量可靠的产品。针对每起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的安全事件,若没有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问题及设计缺陷,仅因为操作人员使用不当造成,必须及时让医疗器械科邀请请厂家临床工程师到临床进行操作技术培训,对于培训要及时做好记录。

护理部可以安排相关护理人员协同医疗器械科、医务科针对全院在用的医疗器械,每半年一次进行安全情况考核和评估,重点是急救设备如除颤仪、心肺复苏仪等;生命维持的必备治疗设备如血透机、呼吸机等;重要检查设备如:生化免疫分析仪、彩超等;大型乙类设备如:CT、MRI、加速器、DSA等;植入性材料如起搏器、骨科关节、钢板等。对影响患者生命危险的重点设备如除颤仪、血透机、呼吸机等要有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谢力,谢鸿,魏华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08).

护理医疗安全范文第5篇

1.1护理安全概念的界定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4]。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以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5]。本文主要是从患者的角度讨论护理安全。

1.2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6]。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2护理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

2.1我国护理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护理安全工作多数由医院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监督管理,缺乏专职机构[7]。席淑华等[8]提出建立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组成的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体系。项伟岚等[9]建议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广泛推广委员会制,委员会制能充分体现护理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让护理管理更具客观性、公正性、主动性、实践性,充分调动了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季晓鹏等[7]也建议各医院建立护理安全委员会,领导机构由护理部人员组成,实施机构由各科护士长组成,执行机构由各科室部分护士直接参与。由此可见,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在我国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势在必行。

2.2国外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

多数发达国家设有护理安全专职机构,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如英国建立了患者安全质量管理系统,成立了名为“全国患者安全处”的组织,英国政府高级医疗顾问委员会的专家在《质量世界》杂志撰文,专题阐述了这一机构成立的理论意义[10]。澳大利亚成立了“医疗安全与质量委员会”,其任务是监督医院和医护人员,旨在将事关患者生命安全的意外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点[11]。美国患者安全管理机构包括了医疗管理立法联合委员会(JCAHO)、国家质量论坛(NQF)、美国健康照护风险管理协会(ASHRM)等,其机构较完善且各自分工职责明确[12],比如国家质量论坛自2002年起每年都会就医疗照护领域中应避免的严重事件进行公布,以引起各州医疗机构的重视[13]。另外美国退役军人卫生管理局(VA)专门成立了国家患者安全中心(NCPS),主要负责美国退役军人医院的安全管理事务[14]。此外,WHO于2004年10月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该联盟从督促医护人员洗手工作入手,致力于改进患者的安全状况,取得良好的效果

[15]。

3护理安全管理新理念

3.1护理经验技术化与安全护理的关系

日本护理专家提出[5],护理技术是以含有技术要素的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从初步的实践返回到概念,再进行实践,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护理技能是螺旋上升的,护士经验的积累也是如此,即来自客观规律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望而知之是一种感知客观的本领。感知是在过去积累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受观察出的某种感觉、表象的启发,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联想到其他相关变化而得到的,是由已知推导出未知所作出的科学性的预见。它既有客观性又有现实性,属于护理技术的范畴。一般说人们更信任年长的护士工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技术经验与安全有其内在的联系,技术向经验转化,经验提高了技能,成为防止护理事故发生的宝贵经验。由此进一步提示我们,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充分调动和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发挥她们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比单纯护理部或护士长监督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2“近似命中”(nearmiss)的概念

谈到患者安全的问题,英国引入了“近似命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自20世纪40年代一位工厂事故的研究专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每一个重大事故之前,总会有300个(次)左右的偶然因素使这个重大事故没有发生。例如一位护士在给一名患有糖尿病的男孩注射胰岛素时,男孩的妈妈注意到注射器中的药量,就向护士询问,结果护士把7个单位的胰岛素当成了70个单位。这个事件是典型的“近似命中”,护士没能准确理解“单位”的含义。它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首先“近似命中”是发生重大事故的前奏,它向我们提供改进的线索,其次患者在发现事故隐患和提高安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世界患者安全联盟于2005年11月底在伦敦成立了患者参与的安全工作室[15],该联盟认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参与性,患者能够发现护士发现不了的危险因素,为护士提供大量的改进意见。这对目前我国护理安全管理体制中还未引入患者的主动参与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进一步证实了护理服务是护患(包括家属)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互动行为。

3.3合法化的安全事故自愿上报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医疗护理差错的强制性报告系统,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要求必须上报,以分析事故原因。但是针对一些并未或轻微引起患者损害的差错或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会因为担心受到惩罚而采取隐瞒的态度,同时因如等级医院评审等各项管理检查指标均把护理安全事故率列为评价指标,很多护理管理者均存在为难情绪,这样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而且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2005年7月,美国议会通过了“患者安全和医护质量行动”提议[16],目的在于鼓励美国各级卫生系统人员积极主动的上报医疗护理安全事故,营造合法化、自愿化的安全事故上报氛围,构建高效的网络化的上报途径,并在第一时间内给予信息反馈。同时,自愿报告系统具有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时效性、专家分析、针对系统等特点[17],充分体现了护理安全管理中科学、人性化的特点。

3.4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由Singer等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可以理解为将希波格拉底的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firstdonoharm)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之中,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18]。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构建“安全文化”首先需要管理者和整个组织系统懂得关注患者安全的重要性,能够公开对待缺陷并及时报告,采取少个人惩罚多系统改进的方法,同时创建学习型组织,要让当事人及其他所有成员都能从差错中得到警示,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19]。由此可见,“安全文化”的提出畅通了护理缺陷的上报途径,使被动性的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汇报潜在隐患,有利于尽早发现护理不安全因素,调动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从根源上防范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

4护理差错的分析系统

护理差错一旦发生,为了能准确地查找差错发生的原因,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更好地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根据本地实情均有较完善的临件分析系统。

4.1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的事故分析法

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了SHEL事故分析法[5]。S:软件部分,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医德素质、专业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以及技术才能,是分析事故的核心。H:硬件部分,指护士工作的场所,如治疗室等。E:临床环境,狭义上通常是指护士执行临床护理最多的地方,是以患者为中心,半径为10尺以内的范围;广义上是指医院环境、治疗环境、物理环境等。L:对相关人员及当事人的分析,即从管理者及他人的素质(患者的违医行为等)分析,找出管理者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方法将医护素质及能力问题作为分析事故的核心易导致分析的片面,忽略了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以真正达到使全体护理人员受益、避免发生类似差错的目的。

4.2Vincent临件分析系统

该系统对事件的分析包括6个方面:①组织或管理因素,包括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②团队因素:合作交流;③工作任务因素:包括工作负荷、人员数量、人员组合等;④环境因素:包括设备、布局设置等;⑤个人因素:包括知识、经历等;⑥患者因素:包括患者情感状态、理解能力等。将护理差错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原因统计学分析,得出造成护理差错的量化数据,为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4.3优先处理系统———安全评估规定(SAC)矩阵系统

美国退役军人医院采用SAC矩阵系统,通过分析上报事件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决定需要优先分析和改进的行为。SAC矩阵分两类表格,一为严重性分类,二为可能性分类。严重性分类表分别从受伤程度、住院日延长时间、恢复所需的护理等级及医疗成本方面进行分析,并据此将上报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成4级。可能性分类表将上报事件或潜在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分成4级:经常(1年内可能发生),较少(1-2年发生),偶尔(2-5年发生)和极少(5-30年可能发生)。可能性分类对分析者的要求较高,分析者必须熟悉该类事件,掌握医院安全信息资料,并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完以上项目,再将两分类表组合成矩阵进行综合评价,以评定上报事件或潜在因素的危害程度。建立优先处理系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步骤之一,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优先处理系统快速、准确地辨别事故处理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及时恰当的处理措施。但应注意的是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同时有代表公众的明确的审查标准,优先处理系统才能有效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

4.4系统化观点检测或评估系统

中国台湾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质促进会(TJCHA)提出对临件采取系统化观点检测或评估,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医疗人员互动方面,包括医疗团队人员之间沟通不良;病例记载不完整、不确实;医疗团队领导及整合不佳;医疗团队成员组成不合理等。②医疗人员与患者、家属互动方面,包括医患沟通不足;医疗人员态度不佳或技巧不良;家属个性与社会状况;突发疾病产生的压力。③医疗人员与环境互动方面,包括医护人员休息空间不足;患者就医安全性不佳;视线、行动路线设计不良;工作容易中断、环境嘈杂而分心;排班型态,如夜班、长时间班、连续班。④医疗人员与软件系统方面,包括工作缺乏指引与流程手册;工作设计太复杂;电脑资讯系统功能不足、自动化程度低;电脑资讯系统缺乏决策支援系统,如药物交互作用报告;检验服务品质不佳,速度慢、项目少或可靠度低;放射科报告服务不佳。⑤医疗人员与硬件设备互动方面,包括仪器设备不足;仪器设备摆设混乱,不符合人因工程原则;医疗耗材、药品的供应不足;仪器功能不佳、维修服务不完善。该系统从保健制度、医院安全文化与系统、社会文化与民众意识、专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充分体现了经由事件分析进而改善系统,达到预防事件发生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不良事件的自愿上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