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国家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国家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国家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为做好我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10〕212号)结合《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政发〔2007〕16号)等文件精神。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推进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经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农民工工作机构统筹协调的原则,建立全上下贯通,部门配合、区域协作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资源。确定培训补贴基本规范。加强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加强规范引导。发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主渠道作用,农民工培训中引入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引导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平等参与农民工培训。

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以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加强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和有守业意愿返乡农民工的守业培训。

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建立与就业紧密衔接的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培训。研究农民工直接受益的培训补贴方式,打造农民工技能品牌。

二、加强农民工培训统筹规划

一)主要目标。依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统一培训计划、项目运行和资金管理,逐步使农民工培训数量、培训结构与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自今年起,全每年培训4500名具有河特色的农民工初、中级技能人才,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能得到一次以上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全新增技能型农民工3.5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不时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突出培训重点。根据农民工对培训的需求及意愿。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对农村劳动者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或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者拟转移到县域内就业主要开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退役士兵等主要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主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守业能力和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主要开展守业培训。

三)开展特色培训。依照省负责农民工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县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初级技能培训的原则,深入开展农民工特色培训工作,打造农民工劳务品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领导下,采取招投标方式,认定一批农民工培训基地,每年选定3一5个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品牌予以重点扶持,逐步培育和树立具有河特色的农民工技能人才品牌。

三、强化培训能力建设

一)认定定点培训机构。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合理布局、择优而定的原则。并向社会公开和挂牌。坚持优胜劣汰和动态管理原则,每2年对培训定点机构进行复核,对不合格、有违法违规行为、将承担的培训任务委托转包其他单位等情形的直接撤销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不得进入下一轮招投标范围。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跨地区申报和开展农民工培训。各地要积极探索和采取财政贴息、贷款利息补助等方法,鼓励和扶持具备一定实力的培训机构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

二)鼓励企业参与培训。企业要依照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开展在岗农民工培训、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设立培训奖励资金。

并通过招投标被认定为农民工培训机构的企业,对具备条件。可单独申报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工种,培训验收合格依照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也可与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联合申报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工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训,鼓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参与培训机构共同选拔生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教学。

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县市政府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县级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和农民工输入乡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新增农民工培训资源要符合区域发展规划,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环节。要发挥各类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利用网络、广播等现代传达媒介,开展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等。

四)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加强农民工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要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加强农民工培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加强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分析和预测,定期向社会职业供求信息和劳动力市场职业(2种)工资指导价位。利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农民工培训数据库,提高农民工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

一)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农业、扶贪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制度,逐步推行以招投标等方式确定培训承担单位,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培训效果的机制,保证符合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要规范培训工作管理流程,公开培训信息,增加培训项目运行的透明度。培训机构要依照规定顺序和要求组织农民工参与考核或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的农民工,颁发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二)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优先安排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参与培训。、县市级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台账,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多部门重复培训、重复统计。农民工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培训补贴。各县市要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台账。

三)着力创新培训机制。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发放农民工培训券(卡)制度,逐步推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运行机制。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建立农民工培训资金。安排适合农民工的培训项目,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投入保证机制。

五、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

一)统筹使用培训资金。依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要求。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逐步调整提高培训资金投入,将各项农民工培训资金统筹使用,改变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高的状况。

二)统一补贴基本规范。对财政补贴的培训。以现有各条块补贴的规范为基点逐步统一培训补贴基本规范。专项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规范应根据各职业(工种)培训本钱、培训时间,实行分类补贴;引导性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补贴规范根据培训时间确定;守业培训补贴规范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参与专项能力考核并取得专项能力证书的依照规定给予补贴。

三)落实企业培训资金。采用政府收购培训效果的形式。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依照有关规定对用人单位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四)强化培训资金监管。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管理。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不得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要依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培训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县市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建立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对象

1.教师

选择2010、2011在我院任教《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36人(含班主任及临床护理专职教师22人),兼职教师8人。专职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5人,助讲6人。兼职教师中主管理护师6人,副主任护师2人。

2.学生

选择2007级五年制护理大专4个班级和2009级三年制护理中专4个班级,共8个班级,480位学生,其中男生8人。2008级五年制护理大专4个班级和2010级三年制护理中专4个班级,共8个班级,484位学生。其中男生12人。

二、方法

1.研究方法

将2007级五年制大专护理班与2009级三年制中专护理班设为对照组(A组),2008级五年制大专护理班与2010级三年制中专护理班设为实验组(B组),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实验组采取规范性培训。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向相应的专职教师和学生发放,针对两组兼职教师教学情况,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重点突出能力及操作动手能力四方面进行效果评价,并随机抽取两组专、兼职教师授课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操作考试成绩及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其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通过率进行比较。问卷内容见表1。所得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U检验,对兼职教师采用听课评课与个别沟通的考核方式。

2.培训方法

(1)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我院兼职教师均为临床精选出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护理工作者,她们共同的特点是临床经验丰富,操作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办事认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有的甚至起码的备课、课件制作等都不能顺利完成,更让人头痛的是主次不分,抓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表达不清,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而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是班主任都不愿要兼职教师上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素质好、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懂得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兼职教师队伍。

(2)安排试讲,统一培训。对新来学院上课的兼职教师我们都要求试讲,由本教研室指定教学内容在一周之内完成试讲。主要了解试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姿教态等,然后再决定是否留用教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对她们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备课的方法,课堂授课要求、规范,课堂组织管理,教案的书写,教学方法的应用,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求等内容。培训结束后经过试讲、面试、公开课等方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发放聘书。不合格者淘汰。

(3)专兼合作,共同进步。兼职教师均为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教学中能结合很多鲜活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她们动手能力强,对临床先进的医疗仪器或器材能及时掌握和运用。然而,做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这一问题上与专职教师相比,其理论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还是有差距。因此,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专职教师在教学上起到了导师制作用,而兼职教师也能将临床一些工作作风与理念及时传递给专职教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相互探讨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听课评课,认真备课。学院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10次,尤其是听高年资教师上课。课后相互交流,针对本次课的内容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师是如何针对性备课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备学生。所以教师上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主动或被动学习能力等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兼职教师的考核方案中,检查教案与听课笔记是一重要的环节。

(5)集体备课,规范操作。坚持有效的集体备课,可达到“资源共享,智慧碰撞,互利共赢”的效果。集体备课不是“减负”的绝佳方式,也不是教师“教案之和”,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不仅是理论教学,实践性的操作也同等重要。尽管有统一的教材,而教师对操作流程的理解不同或操作用物不一样等,都会使操作的统一性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我们每周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规范某些操作,针对某些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进而形成自已的教学风格。

三、结果

第一,调查问卷情况。发放问卷1000份,学生964份,有效问卷918份,回收率95%。教师36份,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100%。

第三,两组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其中“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参加2012、2013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12年我校平均通过率为96.7%,随机抽取专、兼职教师所教班级比较,专业教师所教班级其中“专业实践能力”的通过率是100%,而兼职教师所教班级其中“专业实践能力”的通过率为91.5%。2013年我院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通过率为95.2%,然而,专、兼职教师所教班级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通过率分别为97.6%、98%

第四,兼职教师自我评价。对兼职教师的系统培训管理,给了兼职教师一个合作、探讨、实践的极好平台,通过与专职教师交流,可以了解以往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难题,对后期工作有更多的思考与改进,借鉴专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缩短了兼职教师的成长周期。

四、讨论

第一,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从表中得知两组学生及专职教师对两届兼职教师的评价有明显区别,也就是说,通过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教师与学生一致认为兼职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及主次分明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统计学显示有显著差别。而在操作是否规范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兼职教师动手能力强,更为显著的一点是说明临床操作越来越规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使临床与教学更为贴切。

第二,兼职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两届学生的理论与操作考试成绩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得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加强兼职教师的培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必不可少的管理举措。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

一、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1)劳动力职业素质技能直接与收系。据调查,通辽市开鲁县有农业人口37.6万人,农村劳动力在29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约10余万人左右,其中县内转移3.5万人,县外转移6.5万人,年实现转移收入5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务工人员收入成为县域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劳动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收入,提高劳动力职业素养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劳动力职业素质技能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目前,单纯的简单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经过合理和科学的培训,就业人员和用工者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而“定向”、“定单”式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使培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

(3)职业技能培训本身能够带动相关培训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群团组织、技工院校、职业学校的作用,及时培训项目、培训机构、教学师资、培训设备等方面的信息,既为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又为职业培训学校提供了资源,开拓了培训业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

(1)培训意识有待加强。许多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忙于及早工作挣钱不参加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忙于工作不愿挤时间学习。有的对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不了解,对培训的意义不认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投入培训经费,不为职工提供学习的条件,仅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缺乏创新和适应新技术能力,缺乏“复合型人才”。

(2)政策制约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在政策上缺乏有效地制约和激励手段,企业普遍没有落实高技能人才补贴。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另外,由于缺乏对学员的制约措施,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不符合文件要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学时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的现象存在。

(3)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劳动者参与。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他们希望能够接受到对提升自己技能水平有切实效果的培训,而不愿接受低效的培训。二是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培训教师容易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不能周全的考虑学员的知识水平、生活习俗、接受能力的差异,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员培训往往进行学,不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提高广大求职者对实施培训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有效促进各类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强化企业培训责任。企业要制定职工培训教育计划,完善企业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2)确保培训资金投入到位。一是各级政府要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培训资金,合理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措”培训投入机制,拓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要制定激励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民间机构和个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兴办农民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县内外的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的培训投资与利润增长呈正比关系,逐步扩大在多元投入机制中的份额;发动企业及其他力量,筹资参与职业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资体系。同时,企业还应通过提高待遇、提供相关服务等措施减少人员流动,以降低培训投资风险。

(3)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实绩,狠抓培训质量。一是确定培训工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出培训工种,开展“定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向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高素质人员。例如,科尔沁区2013年加大了家政服务专业的培训,开设了3期培训班,200多人取得家政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二是翻新培训形式。尽可能开展滚动式培训教学、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使教学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三是培训内容以社会需要和学员使用为标准,真正让学员学以致用,不浪费国家优惠政策。四是狠抓培训过程管理。制订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培训报名签到制度,在培训场地张贴学员守则,公布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不断加强对培训机构在培训中的考勤督查,实行开班审批制度和培训过程巡视制度,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培训机构及时处理和整改。

在培训对象上,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方面,更要突出培训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快转移抓培训,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培训方式。突出以被征地农民和农村男50岁、女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要以专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创业经商实务等为重点,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增加政策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文明礼仪常识等培训内容,提高农民的生存意识、道德水平和文化层次。积极创新培训载体。

职业学校培训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学校财务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年是学校全面实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学校发展在经费方面,也面临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办学层次制约学校经费收入的增加。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20**年,平均在校生****多人,我校学费收入达到****万,20**年在计划招收新生增加到****人,平均在校生达****多人的情况下,预计学费收入为****万。20**年是学校学费收入的一个顶点,其原因是04级和05级高职生多,这两届学生在**年都交了学费,**年有05级和06级高职生交费,而06级高职生比04级高职生少很多。2010年,只有06和07级高职生交费,高职生人数越来越少,如果招生人数任然为成人***人,中专****人,预计学费收入是****左右,而2010年平均在校生人数将达到****左右。这两年,随着高职生比例越来越少,学费收入的增长,只能依靠增加生源。而就新校的办学规模来说,最多可入住****多人,如果新校全部住满,预计学费收入也达不到****万,搬入新校后,就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来说,学费收入加财政拨款基本上只能满足正常的日常开支,新校后期建设所需资金就很难解决。靠增加生源来增加收入有一定局限性,同时增加学生,办学成本也随之相应增加(07-**的生均教育经费都上了****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

二、解决学校财务问题的一些建议

我认为解决学校财务问题最基本措施是增收节支、防范风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狠抓落实,通过加强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的目标。

(一)一如既往、抓好多经创收工作

收入是学校财力水平的体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解决财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挖掘潜力,改善收入结构,做大收入规模,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拨款,增加科研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

1、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拨款,改变学校收入方式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拨款。教育资金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筹资,积极拓宽筹集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并切实用好国家财政拨款。随着我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新校区的建立,我校扩招势在必行,促使我校筹资来源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国家财政拨款在高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正逐渐下降.但是,现阶段国家财政拨款仍是我校筹资来源的主要渠道。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财政对我校的投入还应不断增加,因此,我校要利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这一资金来源主渠道,准确把握拨款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并切实管好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资金。

2、加强学生收费的组织协调能力

学费收入是构成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第二大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要建立起全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保证学生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1)及时化。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争取让学生新学期第一件事就是到财务处交费,当发生学生休学,复学,退学,转系,转专业等学籍变化时,财务处应及时调整学生收费标准及有关收费账,避免多收,少收,甚至漏收现象的发生(2)结合化。为了及时收缴学费,特别是制止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我校应采取将收费情况和学生本人的教材领用,学期评优,助学金,奖学金,毕业直接挂钩,将"缴费率"和各个班级的评优及各系领导,班主任的津贴直接挂钩,以便促进学生收费工作顺利完成.(3)刚性化。我校对恶意欠费的学生要采取一些刚性措施,限期缴清学费,否则作自动退学处理.(4)宣传化。我校财务处为主的各个部门要进行关于收费政策的大力宣传,同学问互相监督,达到从"基层"开展收费工作的目的。总之,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准确,足额地把应收的各类学费收上来,保证我校预算外收入的充分实现,确保我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3、加强全日制学生学宿费管理,实现应收尽收

加强收费管理,提高学生收费率是我校加强管理提高收入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历年来学生缴费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实地调查,我校应有针对性的通过会议、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明确交纳学费是每个学生的义务,督促欠费学生主动缴费。应明确经济责任与制约措施,计划财务处、教务处、以及各学院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切实落实“先缴费后注册”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先缴费,后安排住宿”的住宿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费流程,建立新的收费机制,将学生缴费与学生选课联系起来,落实了学生履行义务的责任。

4、培训中心是学校经费收入的一个增长点

搬入新校后,教学场地的扩大,及在校生可以报考护士证的政策的出台,为建立培训中心提供了条件。同时因新校远离市区,面向社会培训会有一定的局限。培训中心应以在校生的上岗证考试培训,自考培训,及一些资格证的考试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办语言培训班,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语。要办好培训中心,首先,要加强培训工作调研,科学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其次,规范培训工作行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培训体制上,明确和理顺关系,明确培训工作分工;在培训对象上,进行落实;在培训内容上,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在培训管理上,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出具体培训实施计划和培训经费预算计划,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实施目标管理考核。

培训工作与教学工作不同,对我校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对培训工作将有一个探索阶段,在工作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逐步扩大培训规模。

5、理顺校内经济关系,努力增加各类创收

我校应充分调动各学院(或校区)创收广开财源的积极性,增强学院(或校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校综合财力,在一定的原则前提下,我校应根据出现的教育创收的新形势新项目,以各种形式努力增加各类创收。

提高办学层次,申办高职学院是增加学校经费收入的根本途径。用我校数据来说明:如果招收高职学生,在校生****人,实习生****人,全年学费收入将达到****万。同时学生人数的减少,也将减少相应的教学成本。所以申办高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经费不足的根本途径。值得全校教职员工欣慰的是,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已经看到了提高办学层次的重要,并把申办高等职业学校作为20**年工作重点。相信通过全校职工的努力,申办高职将取得成效。

(1)研究生教育类创收(不知有没有哦)

我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在职教育,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自主办学与自律办学的关系,注重品牌意识,维护学校声誉,严格把握标准,严格工作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有效保证研究生在职教育工作的质量,提高了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以增加创收

(2)本专科生教育类收创(不知有没有哦)

我校应加强协调,整合国际教育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逐步形成规模。各院(部或校区)紧紧抓住面向省属院校学生实施双学位、辅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增强院(部或校区)教育服务创收的能力,充分发挥本科生教学优质资源的效益,增加创收。

(3)继续教育及网络教育类创收

适应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我校应以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平衡发展。加强与各学习中心、函授站的沟通交流,以拓展合作求发展、以综合实力树品牌、以结构调整求效益,增加创收。

(4)加强市场运作,增加校办产业上缴创收(不知有没有哦没有请删)

我校应通过完善校办产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校办产业健康发展,也更好地保护学校的利益,增加创收。

(二)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勤俭办事业,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贯穿于我校各项工作之中;全面强化管理,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和机制改革,通过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

1、建章立制,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提高学校对财经工作的统筹调控能力。清理和规范涉及我校财务收支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严格支出管理,各项支出做到有预算安排、有支出标准、有制度依据,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2、厉行节约,大幅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应加强行政管理成本,节约办公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校园,我校应加强办公用品费用的管理,加强会议费用的管理,严格控制在外地召开各类会议的费用管理,加强内部事务管理节约办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在外地召开各类会议的费用管理等,对全校办公用品、会议活动、公务接待、通讯工具及公务车辆费用的管理进行规范。

3、严格人员编制,规范临时用工管理

全面梳理我校机构设置及各类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行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聘任制度。加强我校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等费用的返还管理。

规范临时用工管理,坚持满负荷工作原则,学校预算内经费安排的临时用工岗位实行零增长。对已经批准设立的岗位,学校进行逐一核实,对岗位设定以及聘用人员实行年度审核,岗调,确保效益,避免产生用工纠纷。

4、加强公费医疗管理。

通过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监督。每季度对各校区医院进行一次公费医疗管理检查,加大了对校医院转诊、报销、处方管理的检查力度,对违反公费医疗管理规定的情况,在校医院范围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通过检查,不断发现管理的不完善之处,及时研究解决办法,补充、修订相关的管理规定,堵塞了漏洞,完善管理;严格执行公费医疗规定,加大审计力度。

5、加强实验设备管理

推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规划与建设,完善示范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搭建实验教学大平台。规范大型设备的购置程序与论证过程,减少重复购置;建立完善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以节约成本

6、加强后勤管理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

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发展后勤产业,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稳定。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后勤服务是按成本核算的公益性机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后勤服务搞的好受益的是学校,搞不好受害的还是学校。改革不是学校与后勤分家,而是让后勤成家立业,由完全靠用学校经费,转变为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减少学校对水电、勤杂、维修等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