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垃圾分类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来源、种类、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认识正确处理垃圾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一般方法,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归纳和整理出研究小课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动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播放有关环境污染垃圾成堆的图片,和刚才学生观看的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课件播放卡通短片《垃圾的对话》,请学生总结看完短片后的感受。
二、研究讨论,提出问题
1.出示一组数据,请学生做计算题。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黑河市日产垃圾量超过150吨,夏天则达到200吨以上,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像普通教室这么大的空间只能容纳约30吨的垃圾,150吨垃圾需要( )个教室大的空间?如果一个月以30天计算,产生的垃圾又需要( )个教室大的空间?那一年呢?
2.算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谁来说说生活中你们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4.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如果我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5.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后再作答,老师做归纳总结。
三、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师: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哪些处理垃圾的方法呢?关于垃圾分类你都搜集了哪些信息呢?
2.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汇报最好的小组能够获得一颗智慧星。
垃圾分类,你我同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废纸、塑料、废电池、果皮等,这些垃圾绝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校园垃圾混装堆放,极易孳生蚊蝇、细菌、老鼠等,是疾病的传播源;且处理方法是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运去填埋,既侵占土地,又使垃圾中的多种污染成分长期存在,污染成分就会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我们将垃圾分类处理加以回收利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污染,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应化1801班团支部于2019年9月17号在教学楼A教103教室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本次团日活动共分为:主持人宣布本次团日活动正式开始,班长为同学们做一下垃圾分类的讲述并播放共青团团歌;主持人为同学们讲述垃圾的资料;接下来,做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小测验,考验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宣誓;请心理委员委员为同学们进行有关垃圾分类的演讲;
下面让我们通过签名活动,谨记并做到垃圾分类在心中;最后环节请副班长发言并总结今天的团课内容,以及大家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
本次团日活动的意义: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我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垃圾分类可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班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和落实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建设一个绿色、和谐、美丽、节约型的校园。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使这项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的未来与我们现在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息息相关:或许生活在垃圾堆中,闻着刺鼻的馊味,看着一片灰色的天空;或许生活在一片绿色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脚下踏着一片干净、整洁的土地,抬头就能看见一束从云层间穿过的既耀眼又温暖我心阳光。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不仅需要我们的自觉,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垃圾分类;更需要有关部门将各种违法的“污水制造厂”、“垃圾制造厂”、“废气制造厂”等不合格的经营工厂绳之于法。抛开别的不多,好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类做的是非常好的。他们连一个矿泉水瓶都会分为:瓶盖、瓶身和包装纸三部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政府部门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处罚很严重,而对于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有奖励。
请大家牢记“红黄蓝绿”的故事,牢记“垃圾分类的故事”。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懂得垃圾分类,且始终将垃圾分类放在心上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多想他人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
单元目标
1.了解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
3.知道环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知道垃圾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知道怎样减少垃圾,了解废物处理的方法。
单元内容
主题7 可爱的家乡
主题8 家乡的变化
主题9 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主题10 变废为宝
主题7 可爱的家乡
一、主题目标
1.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2.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建议
授课3课时
(一)活动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调查搜集家乡美丽风光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资料。
个人或分小组:以个人为主即可。
方式方法:报刊、广播、电视,图书馆、网络、成人、自己。
区域范围:省、市、县、乡、村。
资料种类:文字、音像、图画、照片、地图。
指导学生做准备要适当、适量。要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不要加重和拔高。
2.教师准备有关音像、图片、地图等资料。
3.师生课前调查、搜索家乡物产资源的资料及实物。
(二)活动过程
1.汇报交流家乡的风景。让学生把知道的家乡风景名胜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介绍,组织猜风景图片,扮演导游等活动,个人和小组形式相结合。教师要适时进行参与和指导,并进行补充,完善和总结。
A.教材呈现的是由远及近,教学中也可由近及远或远近结合,灵活掌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远近层次,教师可利用有关地图辅助教学。
B.“知道”的含义是指学生听到、看到和去过的情况,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尤其要重视和挖掘学生实地游历过的情况,让他们具体描述美丽的情景,哪一点美,美在何处,什么特点,心情如何等。自由抒发出切身体验和感受。要注重让学生展示差异和特点,切忌重复雷同。(事例)
C.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个人汇报和小组交流的过程,适时鼓励、指正和参与,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尤其要注意对小组活动过程的指导和对弱势学生个体的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自信,积极参与(事例)。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和课上做到的,教师都要准备和做到,把自己做为活动中的一员,从而真正完成一个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任务。
D.教师在指导和补充总结时要掌握学生构成特点,城乡差别,体现区域特色,远近结合以近为主,以唐山区域为主,如沿海,平原、山区或各县区的景物特点。
2.表达赞美家乡的可爱。让学生把家乡的美丽,对家乡的热爱用说、唱、跳、画、照、剪、贴等多种形式进行个性表达。可组织一次热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做一个家乡风光展览。
A.赞美家乡应补充上精神文化内容,如人物、精神文化、风俗等。
B.让学生讲出表达的内容、特点、感受。教师也要做一个赞美家乡的展示。
C.组织主题活动和展览要根据学生表达状况和意愿而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要强加和拔高。
3.介绍展示家乡的物产。先分小组进行交流,然后班内集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提示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介绍搜集家乡物产的过程,总结调查、寻找家乡物产的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品尝家乡特色食品,加深体验。(事例)
A.教师要及时将学生介绍的物产进行板书,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思考。(事例)
B.教师要重视学生调查,搜集的过程和方法,即怎么做的,适当讲出一些物产的特点、用途等。
C.教师可以唐山的地理特征、物产资源、进行补充讲解,从地上、地下、水中、山中,从矿藏、工业品、农产品、手工艺品,食品药品等多方面使学生有初步的整体了解,从而更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D.搜集、品尝物产时要对学生进行文明、安全、卫生指导。
主题8 家乡的变化
一、主题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和关心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2.为家乡的变化而自豪,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建议
本主题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宜采用课上课下交叉进行。考虑到品生课在课下活动较多,授课时数可采取低限标准,以下均如此。授课2课时。
活动过程:师生共同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研究调查内容,家乡的变化有哪些方面,可从学生易于理解的衣、食、住、用、行、水、电、暖、路、讯等方面入手,精神文化层面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而定。调查对象,地点,调查方式方法等。
1.制作调查表,允许各小组有差异。把学生划分小组,明确分工,实施调查。
A.开展社会调查是本主题的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方法和过程,树立合作意识,发展各方面能力。教师要考虑周到细致,密切关注,悉心指导,使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
B.调查表不必面面俱到,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各小组可有所侧重,每人分工要明确,要做好记录,做好互相配合。(个人搞也可以)
C.教师对学生的调查要在时间、地点、安全等方面做好安排。要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特点进行。
D.教师也搞一个调查。
2.交流调查情况。各小组交流汇报。小组成员各讲一部分(1人为主,其他补充也可以),既要介绍变化的情况,还要讲调查的过程,发现了什么问题,对家乡的发展有何想法和愿望。
展示调查搜集的图片资料。
教师介绍自己的调查,补充总结学生的调查。
A.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事例)每个小组交流介绍时,大家要认真听、看、想,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B.教师要关注学生调查的过程,方法,分工合作情况,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帮助其总结提高。
C.多给能力、自信不足的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3.欣赏。播放展示家乡变化的音像、实物、有前后对比更好。
主题9 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一、主题目标
1.知道环境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状况培养初步的生态意识。
二、活动建议
授课2课时
(一)活动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对居住地、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教师要对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有那些方面,如卫生、空气、水、好与差等,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环境知识,影响破坏自然环境的因素。
2. 教师准备有关公共与自然环境正反两方面资料。
(二)活动过程
把第40页内容提前与第37页合在一起进行。
1.说一说,议一议。学生把观察、调查的情况说一说。去的或了解的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什么感受,环境包括什么内容,最好有好坏对比,这些环境状况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外地情况也可以。学生说时教师用板书将环境被污染破坏情况进行分类,如垃圾、空气、水、噪音、光等,什么污染对我们社会影响最大,造成污染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展示有关资料,影像的效果好,作出小结,环境的污染破坏主要是人们的急功近利和无知造成的,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利,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创造与保护。
A.教师在与学生问答时要有探究、提升意识。培养学生能力,不要做简单重复耗时无效的问答,提倡个性和特色。
B.教师在指导总结时可以用具体事例重点在垃圾、水、空气几方面说明,如汽车、工厂废气废水的危害等。
C.教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知识性问题要重视,及时给予解决。(事例)
2.想一想,怎么做。让学生设想一些办法,好的环境应怎样保持和维护,差的环境怎样避免和改善,同学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制定一个爱护、美化环境的行动计划,在家里、学校、公共场所,从卫生、节水、垃圾处理主要点即可,不要求太高,但要做到做好。
教师在启发学生想办法时要注意分析形成环境现状的原因,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方法。
主题10 变废为宝
一、主题目标
1.知道垃圾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减少垃圾就是保护环境。
2.了解废物处理的办法,学会在生活中分类处理垃圾。
二、活动建议
授课2课时
(一)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调查垃圾的产生,学生了解家里垃圾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有多少,进行统计。教师可从大一些的范围了解垃圾的产生及处理情况,如一个社区或城市。
(二)活动过程
1.课内交流垃圾的产生。学生把了解的情况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类。要注意指导学生分析两点:一是垃圾怎么产生的,二是不同学生家里产生的垃圾量会不同,什么原因,从而为后面怎样减少垃圾做铺垫。
然后师生计算一下整个楼(村)、社区(县)、城市每天产生多少垃圾,教师可出示各种堆积如山的垃圾图像资料,指出解决处理垃圾是世界难题。
2.讨论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及怎样减少垃圾。让学生谈一谈对垃圾遍地和干净环境的不同感受,如教室清扫前后,学习桌、饭桌收拾前后的情况等。
教师将学生的看法板书概括,指明垃圾不仅给人以视觉污染,还会影响环境卫生、污染空气、水、占用土地,危害人的健康,可讲一些事例,如废电池的危害。
既然垃圾主要是由人造成的,就尽量想法减少它,让学生根据活动1的铺垫思考减少的办法,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不买过度包装物品,不剩饭,不损坏物品,以上这些有的可自己做到,有的可提醒家长做。
3.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根据师生以上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垃圾分为几类、包括什么、怎么处理。
不可回收垃圾,果皮、剩饭菜等。
可回收垃圾,塑料、纸张、金属等。
危险垃圾、电池、药品、灯管等。
变废为宝主要是指对可回收垃圾,教师可以介绍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废物回收利用的方法。
特别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废旧电池,并要提醒家长,不要乱丢,集中处理,这一点很重要,我国目前做的很不好,要从小孩做起,他们也能做好。
备注: 本单元教学所体现的课标内容标准主要是
健康安全的生活: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关键词:校园垃圾;现状问题;分类处理;升级策略
据调查,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加垃圾490万吨,高出其可再生资源的近6倍。这些垃圾一方面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水,空气,影响环境卫生;另一方面本身又含多种有用物质,是一种资源,如果将这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将是人类一笔可观的财富。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理是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垃圾分类可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美丽节约型的社会。
一、校园垃圾分类与组成
据调查,目前各高校的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废纸,塑料,废电池,果皮等,这些垃圾绝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美国环境学家内贝尔研究认为,生活垃圾90%都是可以回收的,这些潜在的原料资源可重新在资源循环中发挥作用。
在校园垃圾中,废纸约占10%,塑料包装约占5%,电池,碎玻璃约占5%,食物等饮食垃圾比重较大,约占80%。总体上看,在教学区的垃圾以废纸为主,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在食堂主要是餐饮垃圾,包括塑料餐盒和食物等,宿舍区主要有塑料食品包装,瓜皮,果核等。而以上校园垃圾可以归类于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及有毒有害垃圾三大类。
(一)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
(1)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打印纸、宣传单、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
(2)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具、硬塑料等。
(3)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
(4)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
(5)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
(二)不可回收物
不可回收物指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
(三)有毒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也包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废弃物,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打印机墨盒等。
二、校园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走访调查,笔者总结归纳了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垃圾处理的现状,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功能分区的主要垃圾成分不同
中国高校大多数功能分区明显,一般分为教学区、宿舍区、后勤服务区(食堂、教育超市、小卖部等)等,各不同功能区的垃圾成分差异很大。校园垃圾产生系数为0.5kg/人•d,可堆肥类约占80%,废纸约占5.0%,废橡塑占5.0%,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共占5%左右,其他垃圾占5%左右。教学区以可回收类废物为主,宿舍区以可回收类和可堆肥类为主,食堂产生的垃圾绝大部分是厨余等可堆肥类垃圾。
表1校园功能分区主要垃圾组成
校园功能分区 主要垃圾组成
宿舍区 塑料28%,废纸15%,废金属14%,果皮12%,废布料7%
教学区 废纸47%,塑料21%,废金属6.9%
后勤服务区(食堂、教育超市、小卖部等) 厨余垃圾55%,塑料食品袋20%,一次性筷子5%
(1)学生宿舍区主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休息的区域,学生生活丢弃物是其垃圾的主要来源。垃圾主要种类有:废纸(箱),塑料食品袋(瓶),果皮,废电池,生活废物,学生生活区的垃圾组分中塑料等可回收物品所占比例较大,这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关。如在宿舍楼栋中,因为宿舍离食堂较远,许多同学叫外卖或吃方便面,这不但增加了垃圾桶内一次性塑料盒,方便面盒(袋)的数量,而且导致垃圾桶里有许多油或汤等不利于清洁的垃圾,这些废物不仅味道不好闻,而且还引来许多的蚊子。
(2)教学区的垃圾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教师办公等,其垃圾组分主要是废纸,塑料食品袋,果皮,废电池,废文具;其中塑料、纸张等可回收物品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现在许多同学早上带早餐到教室里吃,塑料食品袋较多,对这2个区域可回收资源的回收可大大减轻学校的垃圾运管压力,节约人力、物力,同时有助于垃圾的资源化,减少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后勤服务区(食堂、教育超市、小卖部等)的垃圾主要是塑料食品袋、剩菜剩饭、一次性筷子、果皮等等,而食堂的剩菜剩饭是食堂员工统一收集、处理,并由学校后勤部门统一管理,故食堂部分不做考虑,其它的垃圾组成与学生生活区相似,多数可回收。
(二)垃圾箱布局不合理、功能不明显
(1)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垃圾箱布局较为凌乱散杂,而且多为单一的绿色垃圾箱,垃圾是混放的,并非“可回收垃圾箱”,这不利于垃圾的分类回收。教学区每个楼层每2个教室之间放置一个直径约25厘米、高约80厘米的圆柱体铁皮垃圾桶,塞入口较小、内部容量小,经常出现垃圾溢出情况,有损于公教区的环境美观度。宿舍区每个楼层只放置了一个直径约为50厘米、高约1米的蓝色垃圾桶,但是宿舍区每天产生垃圾量远远大于该蓝色桶的容载量,多数时间垃圾都是溢出或者堆放在垃圾桶周围,由于气候原因或者处理不及时导致垃圾桶区域杂乱无章、气味异常,进而降低了学生生活的幸福感。然而公共场合的垃圾箱放置地点不合理,有些应该放置垃圾箱的地方没有垃圾箱,或有的地方垃圾箱数量比较少,同学们有垃圾没地方丢,这会导致垃圾乱丢乱放。
(2)部分垃圾箱清理不及时,破损垃圾箱更换周期长,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里产生垃圾的速度太快,量太多。二是学校后勤监管部门并未管理到位,后勤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三)校园垃圾基本采用袋装化
在可降解或可再生的塑料袋还未普及的年代,垃圾袋装化其实是人们为了干净、方便,反而却增加了白色污染,消耗了资金以及污染程度也与日俱增。假设500只(少估)以每只塑料袋0.1克计算要造成50克/月的白色污染。而且,有的塑料垃圾袋不结实或者没有把垃圾袋口扎紧,使垃圾散漏,这样使不少垃圾箱脏臭不堪,再加上人为破坏和浪费的,长此以往开支较大。
由此可见,垃圾袋装化并未起多大正面作用。相反,垃圾袋装化几乎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即使学校设有“可回收垃圾箱”,一些同学也会不分类和乱分类,这关系到分类意识问题。垃圾的分类意识不强,看似分类的垃圾箱事实上和以前的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界限不明,一些较为严格的分类并非为同学们所熟悉。而且部分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养成随手随地丢弃垃圾的不良习惯,将丢弃垃圾作为投篮游戏,致使部分垃圾遗弃在垃圾桶周围。
三、校园垃圾处理不当的危害
固体垃圾是校园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形态,它的性质多种多样,成分也十分复杂,浓集了很多有害成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极大,污染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占用校园土地面积,破坏地貌,影响美观
目前校园内的固体垃圾主要选择用露天堆存的方法来存储垃圾,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存储垃圾的方法,固体废物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处理,只能占地堆放。土地是宝贵的资源,而校园内的土地更是寸土如金,然而目前固体废物的堆积侵占了校园部分土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二)污染校园空气
固体垃圾中所含的粉尘及其他颗粒物在堆放时会随风飞扬,这些粉尘或颗粒物大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有的还是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些固体废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也会向大气散发出有毒气体,危害更大。由固体废物进入大气的放射尘,一旦侵入体内,还会由于形成内辐射而引起多种疾病。由于气候变化、堆放杂乱等原因,部分校园垃圾往往会变质腐败,散发腐烂恶臭,严重污染了校园空气,不利于广大师生的正常学习工作。
(三)危害师生人体健康
未经处理的校园固体垃圾可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进入大气,或者产生渗滤液污染水体和土壤,最后都可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由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危害在校师生的人体健康,使师生可能患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对人类的危害更加严重。
四、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建议
针对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校园垃圾处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可节省能源,防止公害,净化环境,回收资源,意义深远。
(1)逐步加大环保设施特别是分类垃圾桶的投入,并使其布局更为合理。如:在每个教室摆放小垃圾篓;增加篮球场等活动人员较多的地方的垃圾桶数量。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每一类垃圾不仅要告诉人们包括什么,同时还要说明不包括什么,当人们投放垃圾时,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就可以放置在其余类垃圾桶中。要根据盛放垃圾的不同把分类投放的垃圾箱(袋)涂以醒目的不同颜色,并在垃圾箱上标注文字、图形,便于识别。
(2)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及文化素质修养的培养,督促学生不乱扔垃圾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习惯。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内垃圾情况,这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垃圾的严重性。同时多开展面向社会的公益活动,如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加大对环保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举行以环保和垃圾分类知识为主题的政治学习、举办相关知识竞赛、班级内定期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等都可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此方面知识。
(4)校内设废品回收中转站(派专人管理),强制规定分时分类丢垃圾并制定废品回收制度。规定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先将垃圾进行分类后再投放至楼道垃圾桶。各寝室分好类的垃圾以月为时间单位,各院系轮流将可回收垃圾交至废品回收中转站,中转站卖出废品得到的资金可以转化为对垃圾分类方面的投入。同时,根据各院系每月废品回收总量和其总人数的比例对表现好的院系给予适当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院系对表现好的班级或个人也给予适当奖励。
(5)后勤部门建立环保巡逻队。队员在校内进行不定时巡逻,若发现乱扔垃圾者可进行适当惩罚。如惩罚其负责打扫某一区域的卫生,让乱扔垃圾的同学体会到保洁工作的辛苦。
(6)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回收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校园垃圾处理是一项大工程。在这项大工程中,不但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的研究,而且更应在现实生活中做好具体的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垃圾处理创造好的条件,使垃圾真正成为未来一种新的能源。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而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分类收集的保障和延续。因此,要及时建立与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相配套的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体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分别处置,落实责任,明确到人。学校可以组织回收废品活动,包括回收废电池,废纸,饮料瓶及其他可回收的废品。垃圾分类收集只是一种中间手段,它有利于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再利用,但不可能代替任何垃圾处理技术和方式。因此,在倡导垃圾分类的同时,必须重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建设。
五、结语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师生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生活垃圾数量也不断增加。垃圾的简易排放和不当处理易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再利用既可以有效控制因垃圾的不当处理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垃圾分类体系,确立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办法来对垃圾进行科学回收与处理,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化和垃圾的资源化,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且,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垃圾分类可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和落实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建设一个和谐,美丽,节约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秋群. 校园垃圾处理的调查与建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而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仍然能挖掘出许多数学教学资源。例如《科学》课程中就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科学》教材实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资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开发、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这说明数学是一门工具,其主要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材中就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中提出了环境保护问题,将垃圾作为研究的重点,主要让学生体验对垃圾的处理过程,培养环保意识。教师首先着眼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垃圾分类,找找家中会产生哪些垃圾,计算这些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由此推算出全校、全市、全省、全国一天所产生的垃圾量。通过搜集、调查、统计、推算,学生发现人们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量是惊人的,进而产生处理垃圾的迫切需要,纷纷为处理垃圾出谋划策。再比如学生知道对垃圾分类后再处理,可以减少处理垃圾的成本,于是利用分类的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为垃圾分类。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明白了自己平常一些小的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环保价值,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以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科学》课程中许多探究的过程其实也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些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让学生在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在研究“摆每分摆动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纷纷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最后动手探究,多次试验并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实验结束了,但是研究活动并没有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说说推测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实验检验——分析数据”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推理验证过程,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的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
三、强调制作运用,培养学生的优选意识
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为了获得优质、高产、低消耗等效果,需要通过做试验的办法来寻求有关因素的最佳点。选择最佳点的试验方法很多,优选法就是一种根据生产和科研中不同的试验项目利用数学原理,合理地安排试验点,以寻求迅速找到最佳点的试验方法。
毫无疑问,优选就是一个数学问题,要优选就必须要用到数学知识。在《科学》课程中,科技制作就或多或少的用到了优选的知识。例如在五年上册有“鸡蛋保护器”制作活动,教师规定了统一的材料。布置任务后,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取必要的材料。开始做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考虑,拿到材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结果做出来发现效果不理想,只有接着又改。当然,如果把所有的材料都换过,在试验无数次后,肯定能够制作出效果理想的鸡蛋保护器。但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用统一的材料制作出满意的作品,这就是一个优选的问题了。经过学生收集资料、借鉴别人的做法、淘汰较差的想法等,再通过多次试验,作品终于完成了。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制作过程中初步培养了他们的优选意识。
四、先估后算,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上来研究对象,培养直觉思维的途径有许多,其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先估后算”是途径之一。由此我们知道估算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能力。《科学》课程中也有许多地方用到估算来解决问题。例如六年级上册研究“混合后水的温度”(与此类似的有数学中的“浓度问题”)。初中物理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但现在要求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就只能先估算,再用温度计验证,得到一个大致的结论和估计的方法。
首先探究“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的问题时,学生多数估计混合后的温度刚好是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平均数。用温度计测试后我们发现结果是正确的、由此请学生总结一下两杯同样多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的变化规律。学生说后教师略做小结。然后继续出示第二个探究问题: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中的水量是第二杯的2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凉水后,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杯水的温度高?尝到甜头的学生大都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温度一样高。教师也不下结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通过对混合后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学生对结果感到惊讶,纷纷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估算后再验证的过程。在学生明白混合后水的温度不仅与两杯水的温度有关系,还与两杯水的体积有关系后,教师出示第三个探究问题:一杯装了200毫升40℃的热水,另一杯装了100毫升80℃的热水。如果往两杯热水中同时加入100毫升20℃的水,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这次学生不敢乱回答了,纷纷拿笔在纸上画图、计算。在同时考虑了体积和温度的情况下,有同学答出了自以为接近的温度。当大多数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测时,教师提示用事实说话。经过验证,学生得出了估计混合水温的大体方法,虽然不够准确,但已经相当接近准确温度了。
经常性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这种试探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也将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