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组讨论的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理 高效 课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马九荣.生生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09年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课堂小组
函数周期性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函数的重要特征,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学好函数.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充分发挥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探究中更加熟练的掌握函数周期性的知识.
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究和思考.尤其是针对小组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来安排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更好的体会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函数周期性的知识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关于三角函数的问题,三角函数周期性特征明显,具有很好的导入效果.教师首先要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关于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为,对于一个函数f(x),如果有一个常数T(常数不为0),能够使得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x)= f(x+T),则此函数为周期函数,常数T为此函数的周期.其中若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正数,则此正数为该周期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学生基本了解了周期的意义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周期性函数的题目.
例1 求函数f(x)=sin4x+cos2x的最小正周期.
教师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小组讨论,对题目M行分析和思考,然后让各小组的学生代表来说出解题过程和答案,最后再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完善,然后教师再统一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新学习的知识,熟练掌握.
分析f(x)=(sin2x)2+ cos2x=(1-cos2x2)2+1+cos2x2=34+14 cos22x=78+18cos4x,因此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2π4=π2.
给学生参考的解题步骤,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题方法来进行完善和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
一、仔细思考问题
教师在进行函数周期性的小组教学中,应让学生养成观察问题的习惯.通过提出的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去思考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构建出自己的思维网络.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多种意见,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上述的题目中解题的过程也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答案是唯一的,但解题的变换过程是多种的,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意识到解题方法及步骤是多样化的,避免盲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2已知x∈(-∞,+∞),f(x)为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k∈Z,I表示区间(2k-1,2k+1],已知当x∈I0时,f(x)=x2,求出f(x)在I上的解析式.
分析1因为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所以当k∈Z时,f(x)的周期为2k,因为x∈I时,x-2k∈ I0,所以f(x)=(x-2k)2,即对k∈Z,x∈I时,函数的解析式为f(x)=(x-2k)2.
分析2这个题目还可以通过图像法进行解答:做出函数f(x)在R上的图像,如图1所示,将x∈I0的图像向右平移2k个单位就是x∈I的函数图像,因此可以得出函数解析式为f(x)=(x-2k)2.
通过共享彼此的想法,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二、提高小组讨论效率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但教师必须做好小组学习中的引导工作,保证学生是围绕着课堂主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的.同时有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清楚的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也有学生存在发言时间过长的情况,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提醒,同时有的小组学生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分歧,教师在聆听过后,对其进行引导和调节,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究.并且及时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种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并且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主动学习.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和知识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的将所学的函数知识应用到问题中,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维、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且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经过共同讨论得出的解题过程和答案,然后由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来发现各个小组的优缺点.教师对于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公正全面的指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总结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法.
总之,教师在进行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中,应合理应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志文探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实录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2(08).
[2]赵伟“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08).
一、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确实需要合作交流的地方,就要给学生合作的机会。为了保证小组合作中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可能无从讨论交流;如果问题太简单,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因此,精心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讨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分组实验活动前,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
如,教学《小车的运动》(苏教版四上)时,在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各小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研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关系到小组成员的分工,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安排等多个方面,如果不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探究活动是无法展开的,只有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毋庸置疑,这样的讨论肯定是有效的。
2.在“拓展应用”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启发,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内容。
如,教学《杠杆》(苏教版五下)时,当学生了解了杠杆省力的原理的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它们都省力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品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认识到,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物品,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能够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善于表达的习惯。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与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小组合作才能才能有成效。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理清思绪,梳理语言。当小组讨论交流开始后,要求学生做到音量适中、发音清楚,不能七嘴八舌,要依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讨论中最忌讳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七嘴八舌。有效的小组讨论应当是,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知道别人说了什么,才能有针对性进行讨论。养成这种认真倾听的习惯后,学生在讨论中既可以获得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又可以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并且能彰显小组讨论的价值。
3.勇于创新的习惯。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老是重复别人的观点,缺少个人独特的想法,这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学生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是小组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头脑中强化“答案不止一个”的理念,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拓宽思路、打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搭建讨论交流的平台
教学实践证明,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在组间或全班进行二次交流对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组间或全班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可以让小组中的一个代表阐述小组的观点或结论,也可以全组相互补充。这样的二次交流,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使他们在小组讨论时提高效率,拿出有质量的观点或结论与别人交流。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搭建二次交流的平台。
1.讨论结果分歧较大或相反。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型的“辩论会”,让讨论结果分歧较大或相反的小组展开辩论,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在辩论前,要给参加辩论的小组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共同梳理观点。参加辩论的学生通过列举充足的证据,有层次性的表达来说服对方和评委。经过这样的辩论,学生的认识会更加清晰,理解会更加深入。他们同时也明白:要想在辩论中获胜,小组内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日后,他们肯定会注意小组讨论的质量,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2.讨论的结果不全面。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的问题难度不会太大,讨论的结果也不会相去太远,可能只注重了某一个方面。这时,可以让每组选出一两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的观点。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会发现自己的理解的片面性,以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时,可能会有意识地提高讨论的质量。
一、小组讨论,合作互动的策略与效果
在“六模块”的教学模式中,“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这三个模块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情境。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化”现象,而采用分小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恰恰优化了这种活动形式。而“六模块”中的“精神点拨模块”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在主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重新组合分解为“预习自学质疑、小组讨论解疑、大组讨论交流、练习评定“四个步骤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预习自觉质疑。即在教师提供“学案“后,学生以其为导,初看课本例题,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然后由自己预习,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2.小组讨论解疑。即在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小组讨论由4~6名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组由2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并指导其他同学的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最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大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自学讨论的检测。即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先由某一组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后,完成练一练。其他各组作出评析补充,然后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答,而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性的指导,对共有的问题再作点拨、归纳,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在大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发言,不用举手就可以站起来回答。
4.练习评定。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过程。方法是学生在解答教师设计的习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评定出现的问题,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采取全班自由式的讨论,各抒己见,师生共评解决。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发自主的状态中,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探索、发现、质疑、交流、解惑的过程,不但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组讨论,合作互动的教学功能
在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互动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只有多向交流才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因为不同智力的学生组合而成的小群体,在解决问题时,在速度和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两极分化,这种差异是教师难以在同一时间内解决的,这也是后进生与优生日益分化的原因。小组合作互动教学可以缩小这种差异,达到共进功能。具体操作就是:
1.每小组安排一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讨论。
2.小组动作规则:(1)小组长组织发言,并负责报告本组的学习情况。(2)每一位组员都有义务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包括复核老师所提出的问题。(3)每位组员均可代表本组发言,其他组员更正或补充。这样的教学在本学期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原因,就是学困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兴趣,优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竞争意识。
一、“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的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个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得到的。
练习评定——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题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发挥全程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