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应是作为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大量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正被一点一点侵蚀,传统文化的教化意义正逐渐减弱。不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是极其有限,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多只是一带而过。实则这是我们思想上的一大误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体会历代诸贤的思想精髓,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二者妥善结合,并恰当地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学科就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调整。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不再单纯地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文篇章的理解,而是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涵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实际的教学成果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从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对于学生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来看,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意义深远

不少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当中,都充斥着作者浓厚的爱国热情或是真挚的朋友情谊,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意义深远的传统爱国思想或是道义的灌输,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人格缺陷,积极改善,逐渐形成自身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道德情感之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感悟传统的中华民族劳动者的智慧和成就,感叹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我们必将更加尊敬和热爱我们的国家,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扩展学生的课程结构,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精髓,以及提升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和发现的领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分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是底蕴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拜读,并在自身的品德修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发现其中的精髓与奥秘。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至于如何更为妥善和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应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恰当使用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现有的课内教学资源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并积极运用校内的文化获取途径,如学校图书馆或是电子阅览室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有效掌握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和教育意义,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与所学的课内教学内容相联系。

(二)突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意识培养。只有自身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科学合理且有效地进行课程学习与探索。语文课程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时必须充分做到让学生自己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自身的角度其分析和体会这一传统思想的精髓。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应做到传统文化与现论的完美融合

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固然是发人深省,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也不可完全忽视现论的教育意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义妥善结合,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策。

(四)不可忽视文学名著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我国优秀的文学著作,多不胜数,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名家著作的集体赏析,感受众多文学专著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教义,更好地促进自身语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更加合理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人们说法不一。语言学家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多样的。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它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强调人们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也随之烙上了些许的时代痕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对其去粗取精,辩证的进行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1.汉字和词汇的知识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从有资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开始计算,中国文字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其不仅具有表言达意之用,而且具有传播文化之功。而词汇是汉字的基本组合,是汉语表言达意的最小单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丰富的典故、格言、成语、对联等都是汉语词汇的文化结晶。因此,在汉字和词汇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识传承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2.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读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经典。这些作品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积淀和洗礼,并得以传承至今,必定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东西两汉的歌辞谣赋、唐宋的游记散文、明清的戏曲小说等。这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品读和深思价值。

3.传统伦理的思想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伦理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诸多学派在内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核心概念,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都是我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的代表观点。这些思想当中的精华,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传统礼仪的规范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还有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对于现代社会中缺乏基本礼仪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既是熏陶其礼仪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地区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很高的规范价值,是高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规范高中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机。我国传统的春节、端午、中秋节等还不如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传统的食品如汤圆、水饺、粽子等也比上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当中华子孙还未对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研究时,在日、韩《三国演义》已俨然成为畅销作品。如何挽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都该深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理应担起这个责任。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

在对教材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教材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种经典的传统著作和篇章,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和文化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劝学》《师说》中,都向学生传达了古人勤学好问、尊师的美德;《陈情表》则讲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出师表》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的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2.开展名篇的拓展教学

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经典名著,是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内容,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习和熟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对名著中所讲述的背景知识等不甚了解。课本教材无非只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内容,熟读原著,并组织学生对名篇、名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主。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把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 文化传承;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把传统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最瑰丽的一笔财富,语文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把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宣传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使有些传统文化渐渐消逝,有些传统文化蒙上了现代商业的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近距离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并且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是由于平时学业重,备受高考压力,我们的高中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其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传统文化,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比如讲四大名著时,可以采取课堂演绎、视频观看等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印象。不但有助于学生平时积累和应付高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内容形式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这些在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涉及。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依照高考考试大纲,讲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传统文化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并延伸到课外学习,加强知识积累和沉淀,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老师一般都是遵循高考考试大纲,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为高考做准备,着重强调对考试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解题技巧,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文化兴国战略的开展,要让全民树立传统文化传承观念,更不用说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老师在授课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1.对诗词歌赋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词歌赋。以往对诗词歌赋的学习,只是强调背诵和解题方法,而没有真正弄清诗词里的内涵。其实,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了孔子对做人做事的态度。总之,诗词歌赋中会涉及到民俗、饮食、价值观、爱情观等很多传统文化。在学习时,不光要知道作者和写作背景,更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能学以致用。

2.对经典名著的研究

经典名著不光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红楼梦》,以远古神话拉开序幕,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再者其语言优美,对每一出场人物的描绘都不相同,且充满诗意,如对凤姐的出场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是心灵鸡汤。通过对很多经典名著的研读,可以积累学生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修养。

(三)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行的。因此,要全面运用第二课堂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要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比如进行茶文化讲座,对茶的历史、品种、相关故事、品茶等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了解茶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

2.定期举办文艺沙龙活动。学校和老师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成立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同时,学校要办文学杂志,鼓励学生自己写诗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展示自己的特长。

3.开展课外阅读日。课堂时间有限,且学习内容受限。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青少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林于珍.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J].教学艺术,2013(4)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宗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在一些学校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积累,轻视文本的人文感悟与文化积淀。如对古文语言文字现象分析“精雕细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知识传授明显,但对文本的文化蕴含则“轻描淡写”,反复强化的也就是字词句的特殊用法,对应考试的方法演练,缺乏文化引领下的品味感悟,学生自然无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人格和文化实践力。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与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对心智逐步成熟、有一点理性思维、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语文教师去深思与实践。正是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及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2.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校本课程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在高一年级每周三的发展性课程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三、结束语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如何以潜在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的心理,影响师生的互动交流、社会交际、学习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形成长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优势,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体味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体味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思想,学会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改革与进步。同时,教师只有唤醒传统文化魅力,赋予其现代化之魂,才能让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1996.

[4]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