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危急事件 危机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高等院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有呈现上升趋势。危机事件具有事发突然、违反常规、波及面广、危及周边环境等特点,当由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或社会政治因素引发危机事件时,必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声誉及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稳定,是当前高职院教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1 危机及危机事件

对于危机的定义,美国菲尼克斯德弗瑞(DeVry)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博士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而在高职院校中,“危机”更多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类事件。高职院校学生年轻气盛,政治敏感性较高,往往初衷较好但会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把美好的政治愿望扭曲为歪曲的表达方式,比如事件引起的打、砸、抢烧的行为,非法游行,甚至还可能进入到“”等组织。

第二,学校治安事件。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情感纠葛处理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危机事件,例如罢课、罢餐、集会、游行、群体性斗殴、偷窃、自杀等。

第三,自然灾害。因无法预测的自然界原因引起的危机事件,例如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以及群体性流行性疾病或传染病等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如非典SARS病毒、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

2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生源较差,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良习气较重,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尤其是现在的90后新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刚刚来到学校,人变物变,环境产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受新兴文化冲击的影响,更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思想上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在困难面前没有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强大决心。

在学习方面表现为迟到、早退,学习态度不认真,方法欠缺。文化底子差,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容易导致学生本人心理产生波动,有时会感到苦闷、焦虑不安、烦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上的压力,加之学校的规章制度较为严格,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在生活方面,学生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产生心理上变化,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学生的就业、家庭、恋爱等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点,把握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3 高职院校正确处理危机事件的对策研究

3.1 编制应急预案

首先,建立危机事件常设性机构,把危机事件处理部门做为固定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全面指挥。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参与的单位与人员较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与指挥,不仅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还会因为协调控制不利导致信息沟通失败等负面影响。其次,广泛宣传,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发放给全体师生。应急预案应包括学生的地理位置、建筑分布、人员配比、紧急通道、不同类型事件处理或自救的简易方案等。科学的应急预案可以使师生提高反应速度,避免产生心理恐慌,防止危机事件蔓延。

3.2 明确预警机制的主体

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当遇到危机事件时,辅导员必须成为事件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新时期下,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危机事件的应对应该由“事后应激”转变为“事前预防”。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沟通最多,辅导员应注重学生的动态的管理和心理问题干预。辅导员应做到事无巨细,深入到学生课堂、寝室、食堂中去,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选出优秀的班委帮助老师一起观察周围的同学,主动积极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敏锐性,能够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将危机事件遏制在萌芽阶段,杜绝危机事件的发展和蔓延。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QQ、博客、飞信,这些平台都是获取学生思想状态有效工具。

3.3 控制场面,合理承诺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对事件发生原因与经过要予以及时通报,处理问题要迅速、效率,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发生危机事件后,需立即报告到危机事件处理部门,由此部门统一指挥,全面负责危机事件的协调、控制与指挥,保证学校各个部和人员按时到位,第一时间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以便开展工作。遇到重大事件需立即联系医院、公安部门寻求帮助。由专人负责公开发言,将事件有关信息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和学生,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防止事态扩大。

3.4 引入保险机制、缓解学校、学生压力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数迅速上升,危机事件发生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不论事件的危害程度大小,都会给学校和学生造成较大的伤害,学校对危机事件的赔付不断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社会商业保险的引入机制,最大程度地把风险转嫁给社会。当学生发生了意外,学生可以以较少的投保额换取较高的理赔额,在经济上得到一定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应积极建立实习保险保障机制,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免受因意外伤害而遭受的经济困扰。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由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与企业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关系,实习生不列入“职工”范畴,当遇到人身意外伤害、工作事故时,不受劳动法的保护,实习生的经济赔偿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这给企业、学校、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引入社会保险后,可以进一步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的企业利益,既保护了学生,也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从而进一步深化“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

3.5 给予危机事件的后续心理辅导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生理上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难免会产生一些身心反应,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高职院校如果仅仅关注于处理危机事件本身,而疏于对学生的关怀,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卫生问题,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与交往行为。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对当事学生及周围的同学进行后续心理辅导。学校应承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相应工作网络体系,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院长)直接参与到干预工作中,由院团委心理辅导中心牵头,辅导员老师作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迅速组织学生党员、班级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等基层信息员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体咨询、网络咨询、辅导员面谈等,做到24小时监护,及时有效地传达当事人的安全信息,做好长期的安抚工作,防止出现因危机事件而带来的心理阴影,减少危机事件的传染性。

3.6 分析评估,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对受伤害的人员、损害的物品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如经济损失、对学生升学及就业的影响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补救。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应急机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鉴定,界定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通报结果需要公布,对广大师生有一个交待。

4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环境稳定和学校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在机制建设、队伍管理、管理经验上有一定的欠缺,但随着高职院校对政治社会形势的研究,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方法与途径也将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向峰.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09(8).

[2]林银焕.论高校学生的危机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叶青松.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

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进行课外 竞赛危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4-03

前言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体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校园体育赛事与日俱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外部广告对校园体育赛事的赞助等等宣传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然而,在这些课外运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课外运动竞赛危机频频发生,诸如学生在校运会比赛中猝死。学生的发生屡见媒体曝光。因而,采用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理论,关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顺利,实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功能是本文的出发点。

1、课外运动竞赛危机概述

1.1 危机概述

关于危机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温・芬克认为:“危机是指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国内学者刘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上述学者对危机概念的见仁见智都表现了危机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危机具有突发性,在危机发生前不可预测。大量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隐蔽性,在其爆发之前不为人知,运用现有手段难以预测。

其次,危机具有危害性或潜在的危害性。不论任何危机,都必然对已有秩序造成混乱,恐慌和破坏,由于决策实施的延迟性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对危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难以进行评估。

最后,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危机的应对措施措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决策人因人、因地、因时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1.2 体育危机与课外运动竞赛危机

体育危机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这个概念,学者们一般指在大型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也就是诸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明星退赛,兴奋剂事件,人群踩踏事件等等。

毫无质疑的是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研究应该归属于其中。然而,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体育危机的一种,从某些属性上讲具有其特殊性。

从组织者角度看,一般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随着活动级别的升高,甚至有市局指挥部、治安总队、交巡警总队、消防局、体育局、交通局,也有分县局等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如果是水上比赛,往往还需涉及海事局、港航局等部门等协助,尽管不同部门的协作容易造成“管理真空”,但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要严密的多。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往往是个人或学校,在资源的调动,分配方面与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比较起来相差太多。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只能使危机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很少能改变危机的恶劣后果。

从参与者角度看,大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复杂性,既有裁判员,运动员,还有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形形的客体造成体育危机种类不同,像体育赛场危机,体育明星危机事件,体育管理危机事件,以及体育媒体危机事件等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中很少出现。但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具有其特殊性,课外运动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参与者是常规群体,即遵照已建立社会准则的或进行活动的群体,如特招生等;在由个人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往往为偶合群体即临时『生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因某种原因临时组成的群体。这两类群体从生活空间而言,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相互影响较大是这个群体群体意识鲜明的主要特征,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意识鲜明。

在一个“导火索”下,只要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群体行为一经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甚于前者。

1.3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类型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地震,洪水,风暴等作为目前科学难以准确预测的不可抗力,对课外运动竞赛的伤害是难以评估的。2004年3月10日中国籍青年球员江涛在新加坡足球比赛中,不幸被雷劈中,当场丧命。这种自然灾害在课外运动竞赛中较少见到,但我国目前学校运动会大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在运动会举行过程中,遭遇暴雨、雷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拥堵,踩踏事件,对竞赛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便。

第二类是突发事故灾难,如交通、火灾、生产事故等。突发事故灾难在职业竞赛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在欧洲足球赛场上数名年轻运动员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学校课外运动竞赛中,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更容易发生突发事故灾难。某知名大学登山队队员被困喜马拉雅山,后调动直升机救援也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中暑,传染性疾病等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

第四类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球迷骚乱、恐怖袭击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更常见的是因为竞赛成绩的误判,错判所引起的,如学生罢赛,与裁判,组织者对峙,造成竞赛的中断,甚至其冲突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后,延续到其学习、生活中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蒙上阴影。

2、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其系统事件的形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合力的结果。作为危机管理的本质核心就是组织者通过对赛事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其形成的危机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行为。危机的形成是参与主体一人,环境,组织管理不和谐的结果。

2.1 人的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过程中,既包括竞赛的组织者又包括竞赛的参与者,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大量流动人口、观众、媒体、保安人员,甚至是一些广告赞助商等等导致的突发事件,如保安与观众在维护秩序时发生的冲突,观众与观众发生的冲突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如何及时疏散开闭幕式人员的拥堵,避免造成踩踏事件更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环境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注重环境因素是竞赛组织者为应对危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环境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气象因素造成竞赛的中断或延迟;另一种是客观环境,如开展竞赛所必须的场地,场馆器材。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竞赛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比赛中断。

2.3 组织流程因素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竞赛的成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是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反馈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在课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中,首先是协调资源,即协调资金,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者和竞赛的参与者以及相关人员等,其次是要协调人际关系,激发竞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阻力转化为动力,保证安全,成功完成课外体育竞赛这一目的。从管理的主体来考察,管理的因素包括赛事主办方的自身安全管理和赛事举办场所的应急管理机构(外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内部管理主要在于组织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是否完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等,这些都是课外竞赛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外部管理主要看主办方应急救援体系和紧急救援机构是否完备,以及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与手段如何。

影响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产生危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变化的,在整个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对组织者和参加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和参加者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参加者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采取合理的组织流程,使课外运动竞赛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

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对策

3.1 危机的预防

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危机预防以思想教育为主,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作为约束,一旦发生危机就很被动。然而,只要有课外运动竞赛的存在,就可能产生危机,把危机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明确危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树立危机公关意识,设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的预测,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发生,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学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

成立学生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危机动态,提高沟通效率对组织者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危机引发因素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建立应急管理预案等等都是危机预防的可选择方案之一。

3.2 危机的应急处理

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冲击着还不稳定的社会结构,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使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高校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聚集地,其特殊地位决定着在对其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对危机管理的定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的界定有有所不同。整体来说,对危机管理的定义都包含了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管理。危机管理通过对危机的预防监测以及准备、危机处理和事后恢复等流程,来达到避免或者减少危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尽量转危为机的一个管理过程。

高校危机管理,即是从高校出发,对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给师生带来不良后果的危机事件进行监测处理,以及使高校尽快从危机中恢复正常运转的过程。

二、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随着管理对象的急剧增加,高校对其的相关管理体系却仍然止步不前。近年来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如2014年5月“云南大学砍人事件”以及6月的人大跳楼事件,以及近年愈发严重的高校生源危机,都给高校的管理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凸显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的机制导致我国高校管理困难重重。因此,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是社会危机管理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领域。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对国外高校危机管理建设经验进行参考借鉴,提出适应我国具体实际的管理机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也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校危机管理在组织体制上被纳入到“中央―省/直辖市―市―学校”这个四级管理模式中,并在每一级都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高校中也成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部门,其机构人员通常由校内人员兼任。但这种危机管理部门这种管理机制模式中,在面临基层危机事件时,处理危机花费的时间太长,需要等机构高层作出决策,并层层传递,这样大大降低了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缺乏应变性与实效性。并且这种模式的危机管理机构决策者同时也是校高层领导者,一人多职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危机事件中决策者协调指挥的难度,容易错过处理危机的黄金时段。

三、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堪忧,在组织构成和处理手段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形式主义”深入机制,危机系统效用低

“形式主义”在我国根深蒂固。在高校这种形式主义也渗透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危机系统的建设。近两年国家对高校的发展程度看重,危机管理系统也进入了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危机系统是一个成效不易显现的部分,如果不是危机爆发,那这个系统平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并不能看到其作用,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对于危机系统的忽视。虽然为了号召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大部分都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系统,但是其大多都是一个空壳,在面对危机时所能产生的成效不大。

2、“事后治理”思想根深蒂固,危机预警系统建设形式化。

危机事件的预防机制在危机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未雨绸缪可以使高校在解决危机事件时减少更多的成本并取得更好的成效。所以预防机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但近几年频繁爆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大部分都是在危机全面爆发后相关部门才反应过来,然后采取一些措施对事件进行处理补救,但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事件,危机管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没有良好的预防意识,危机预防机制尚还很不健全。

3、危机处理机制的组织构成不科学。

及时有效的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运作机制良好的危机处理部门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是由校内其他部门人员兼任,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都比较松散随意,专业化程度太低,处理危机多以经验为主,或者书面理论参考,危机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领导的经验与阅历。因此,危机处理的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事件处理成效降低。此外,危机管理部门和我国其他公共部门一样,在事件发生时,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虽然近年来高校信息网络办公的发展使办事流程大大缩减,但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仍然存在无法有效快速处理危机的情况,从而导致危机不能有效及时解决。

4、后期评估总结阶段的忽视

危机事件处理后,对危机事件整个过程的评估与总结反馈是我国高校基本上缺失的环节。大部分高校在危机过后,为了学校的形象声誉,仅注重对工作的重建以及掩盖弥补危机造成的影响,忽视或者并不重视对危机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对后期评估总结阶段的忽视,没有对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有效措施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这不利于今后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形成危机管理的恶性循环。

5、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

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是整个危机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建立与发挥作用的前提原因。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学生都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意识不强。在危机发生前期没有对关注收集有效的信息以阻止危机产生;在危机发生时,大部分高校只关注怎样降低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尽快阻止事件发生,并没有对危机为何产生,以及怎样预防产生进行深入探讨思考。在危机解决后,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去思考反馈,对此次危机发生缘由以及解决过程的不足没有进行系统认真的反馈思考,而是遵从是事情过了就好,解决了便是功绩的思想。这使得许多高校再次面临危机时的将会重蹈覆辙。

四、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美国在危机管理这个领域一直领先大部分国家,虽然美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取得的成效却是极为显著的。

1、明确科学的危机管理理念

美国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为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提供了战略性和策略性兼具的指导方向。总体说来,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理念概括为三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第一;(2)预防为先;(3)信息公开。把保护所有成员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理念;强调危机处理中预防机制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是高校危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而这也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强调信息公开,事后及时与公众沟通,让公众对此次危机有一个充分认识,才能在下次事件中更好的应对紧急情况。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率先成立颁布相关法律,要求学校对高校危机事件进行公布公开。

2、由上而下滚动纵向管理模式

美国众多高校都采取的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即高校―县/地方―州―联邦四级反应机制,共同承担职责。联邦政府危机管理核心机构为FEMA,直接向总统负责。FEMA把美国分为10个地区,并分设分局管理,向高校提供技术、培训、资金的援助支持。另外美国50个州都设有紧急事态管理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当高校出现危机事件,高校经过一系列程序达到州政府,再到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危机处理上比联邦政府有优先处理权,并且州政府要向高校提供危机管理的相关技术支持和支援服务。美国的这种危机管理机制,使得各级政府间形成了纵―横交叉管理沟通模式,为美国的危机管理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应对网络系统。

3、危机管理系统构成专业化

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组织构建具有专业化特点。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从业人员往往经过了专业的学习培训。如在纽约大学,校内公共安全部门每年要开设4个小时的安全课程学习,学习的内容设计纽约市刑法、紧急事件处理过程、巡逻技巧和警报系统更新等各种涉及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另外,危机处理机构还经常接受来自社会联邦的专业培训和认证,如部分大学接受来自美国国土安全部门通过全国紧急事件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危机培训和认证,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预防和处理能力。

4、危机沟通体系的多样化

美国高校危机沟通中重视多样化的媒体类型的运用,包括印刷媒体(危机手册及海报等)、声讯技术(短信广播等)等各种技术条件来对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及时与高校各利益群体进行沟通,降低危机将为高校带来的危害损失。在危机管理中,沟通体系的完善与有效能时高校更快的捕捉到危机信号,以便在危机萌芽阶段发现并进行解决,提高危机预防系统的有效性。

五、完善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建议

上述文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危机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经验,本文拟提出一些建议措施来完善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

1、提高危机管理意识,高度重视高效危机管理

具备良好而警觉的危机管理意识,可以大幅度降低高校危机发生的概率,提高危机管理意识是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前提。在这里不仅指要提高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还包括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危机管理意识。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制。把高校危机管理提升到立法阶段,通过法律政策引导高校对危机管理的重视。其次,普及紧急事件处理应对知识,加强高校危机预防手段。在高校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教育与相关演习,以此来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与处理危机的能力。最后,注重相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程度。无论是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危机事件,都应及时完整的对校内师生进行公开,使师生产生警惕意识,而不是害怕影响学校声誉而隐瞒不发。

2、危机管理部门专业化与科学化

管理部门专业化科学化,是指组织构成科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实际上我国目前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大多具有临时性、形式化特点。从美国危机管理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能够更好的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恢复。

组织构成应由领导层,执行层和辅助层三个部分构成。领导层人员由校领导、专业危机管理人才领导;执行层应至少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危机处理人才,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辅助层至少应包括危机管理咨询团队、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信息技术支持部门等。

其中,执行层面可以再分工为危机预警部门、处理部门和恢复部门。预警部门人员构成应由深入基层的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构成,以便能及时观察到危机萌芽;处理部门应由专业危机管理人员对危机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理;恢复部门应由领导和专业危机管理人才共同合作,通过大刀阔斧手段使校园更快的恢复正常秩序,并对此次危机进行总结分析反馈。

3、危机管理流程的优化

危机系统应该包括三个部门,分别为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危机反馈系统。如下图所示。每个部门都很重要,不可荒废其一。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着一个监测职能,即发现危机的潜在可能,在发现有危机萌芽时,便立即展开深入调查实情,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提出可能产生的危机情况的各种假设,并逐一针对每种假设情况再次进行进一步调查,论证确定具体的危机情况,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

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由专门危机处理小组做支撑,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展开调查明白危机现状,包括危机缘由、危机种类、危机人群、危机范围、危机程度等,并及时制定出应对方案,并快速把方案投入运用解决危机,进行随时反馈。

危机反馈系统主要是在危机解决后对危机从产生―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危机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其进行效用评估,根据实际测定方案的有效性性,包括方案起作用时间,取得成效大小,完全解决所需时间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此次危机处理的成效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以此来补充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优化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高校首先建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再次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各项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否则只是一味响应国家政策,在危机管理上也走上形式化道路,那么在实际面临危机,高校将面临更多困难。因此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需要长期的准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张ke.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浅析[J].科技资讯,2013(35).

[3]周燕.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王沛,陈少平.国外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经验与借鉴――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医院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44-02

1 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危机管理,就是指为了应付各种危机事件而进行的监测、分析、规划、化解等一系列的处理危机事故的过程,目的是尽可能地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危机管理理论首先应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方面,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各个方面。

不同领域的危机管理理论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即使是同一领域的危机管理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为此,伯奇和古斯等著名危机管理专家总结出了危机管理理论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以及危机后三大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有效地控制措施。

2 医院危机管理概述

医院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具体应用。医院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对医院正常运营造成威胁的一切事件的管理和协调,医院危机管理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医疗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等都属于医院危机管理的范畴。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属于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医院时刻面临着各种危机和突发状况,一旦处理不当,容易成为舆论和媒体关注的重点,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的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更加重视医院危机管理。一般说来,医院危机管理要具备以下两种危机管理意识:

2.1 危机常态意识

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研究组的危机调查结果,我国内地约有45.2%的医院机构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处于高度危机状态。这表明我国医院危机意识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医患纠纷将医院危机管理问题提上日程。医疗危机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医院必须具备一定的危机常态意识,尤其是医院高层管理者要具备医院危机常态意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严密的危机管理体系,适应现代化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

2.2 媒体危机意识

媒体对于医院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很多医院都曾遭到过媒体的舆论危机,比如“天价医疗费危机”经过媒体曝光后,严重影响了医院在社会群体中的公众形象,导致了一系列的医疗机构信誉危机。为此,医院要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更要正确应对媒体的报道和采访,防止激化矛盾。因此,医院上下都要树立起媒体危机意识,认识到一条媒体负面新闻给医院带来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避免媒体危机。

3 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伯奇和古斯等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的危机管理理论三阶段模型,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危机发生后三个层面:

3.1 危机发生前

就目前我国医院管理者而言,大多是业务精英提拔上去的,比起专业的管理者而言,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知识匮乏,在危机发生之前不懂得进行防范,大多数医院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本院发展的危机管理防范和预警机制。

为此,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医院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危机预防管理意识。首先,医院上下要树立危机管理防范意识,认识到危机管理防范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医院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拟定本院的危机防范机制,调查和研究各个科室的易发生危机的环节,定期进行调整和评价,做好危机防范措施。对于医院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的成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相关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提高危机处理能力。最后,要制定详细周全的医院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医院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及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对可预见的危机进行及早防范和处理,防止危机事件的扩

大化。

3.2 危机发生时

医院常常发生突发性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应立即组织应急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商讨应对措施,并紧急启动应急管理预案,详细了解危机的起因、进展等相关信息,并派专人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了解危机的发展态势,并寻求机会进行妥善处理。

医院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一旦爆发危机后,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应急处理,防止危机事故扩散,危机处理小组要详细评估危机的后果及对医院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尤其是当发生医疗危机时,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并尽可能地引导患者家属和社会媒体进行正面报道,对相关处理信息进行公开化和透明化,极力安慰患者及其家属,还要积极接受社会媒体的相关采访,切忌闭门处理危机。

3.3 危机发生后

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危机发生后的管理。危机发生后,首先,要对危机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包括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的方法、危机造成的影响等等,对本次危机进行评估,并讨论更好地应急处理方案,不断提高医院危机管理处理能力。其次,调整和完善现有危机处理应急预案。最后,提高系统的预警能力,达到真正能防范与控制危机发生的目的,使医院危机管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化解危机,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危机管理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建业.医院危机管理及相关问题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0,(4).

[2] 李桂花.现代医院危机管理现状及危机处理机制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4).

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急诊留观患者; 实践与研究

危机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为了做好危机的预测和防范,以完整的应对策略进行管理,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现将本院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2月本院留观室收住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危机管理组,其中男74例,女86例;年龄27~97岁,平均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在本研究期间的其他留观患者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患者193例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会有以下情况的发生:(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1.2 研究方法 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在科室内建立了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主体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制订出各项危机管理的措施来减少管理上的疏漏。随机将患者分为危机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见表1、2),在修订后的评估表内除了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外还加上了患者的神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入观时恰当地评估出患者的病情并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诊疗方案。传统管理组仍采用过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通过实践来证实危机管理理论对留观病人的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医护人员对危机管理组患者进行恰当的早期预警评分后的分值和根据评估结果而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还观察在留观期间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同时对两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P

2 结果

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分与传统的管理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出现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比较都有明显提高,同时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希腊语Krinein,原始含义是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现指人类生命财产、国家政权、社会秩序等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1]。危机的出现具有以下特性:(1)应急性:危机具有紧急、突发的基本特性,应急性是危机的基本特征[2]。急诊留观室承担着对急诊患者的留院观察和应急治疗工作,是危机的高发部门。(2)不确定性:危机发生的意外性使危机管理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3]。急诊留观患者大部分在诊断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加强危机管理,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4],努力提高应变能力。(3)预防性:危机的存在虽然表露了其危险的特征,但也充分验证了危机管理必须防患于未然,即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基础[5],只有预防性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危害。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的观察和评分及全程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从而能有效控制危机和各类风险的发生,也必定能降低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地看出,有些患者虽然在入观时病情平稳,但是在留观期间仍有发生病情加重的趋势,所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多次的重新评估与评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醒医护人员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根据不同的评分分值所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案如下:评分0~3分: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常规的治疗及Ⅲ级护理,为A方案;评分4~5分:加强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治疗及护理Ⅱ级护理,为B方案;评分6~7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紧急处理患者病情并给予Ⅰ级护理,或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送到监护病房或相关专科,为C方案;评分≥8分:提示患者病情危重,危险性较大,需立即进行抢救,给予特级护理,必要时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尽快转入监护病房,为D方案。本课题研究显示通过针对患者的不同评分分值所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后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在留观期间危机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2 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被定义为“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恢复(recovery)[6]。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与危机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索和研究应用危机管理的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管理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危机管理必须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进行,对进入观察室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该评方分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留观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评估[7-10],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1]。笔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Goldhill等[12]调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

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存在着很多的片面性,不仅不能落实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危机管理组统计数据中显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进一步的救治。传统管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出现危机时处置的及时性都是不够的,甚至会发生一些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诊留观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患者所属的专科多和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的病区床位紧张造成的压床现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复杂,也有些患者的诊断一时尚不能明确,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够稳定;笔者认为对急诊留观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J].医院管理论坛,2003,(7):13-14.

[3]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红,史彩霞.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1):4482.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刚,孟新科,杨径,等.MEW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4):297-298.

[10] 冯品业,罗翠琼,谢珍惠,等.MEWS用于60岁以上急诊非创伤性患者病情的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564.

[11] 麦泉云,赵开亮,张凤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血氧饱和度对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11):1305-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