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运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公立医院;分析安徽省
从2015年4月1日起全省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中药饮片、医院制剂除外)加成政策,全面取消以药补医,通过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等技术劳务价格、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等改革政策,废除“以药养医”机制,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实现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来减轻患者负担。本文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6月开始正式实施药品零差价各项数据同期比较出发,分析以药品零差价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对医院运行状况产生的影响,讨论数据产生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医改后业务量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同期相比较,包括的项目有医疗收入、门诊量、出院患者数量、次均费用等。
1.2方法
采用对比法和因素分析法,分析引起数据变化的原因。
2结果
2.1医疗收入变化情况
(1)我院2016年1-6月医疗收入25654万元,同比增加384万,增幅1.5%。说明我院在综合医改后,医疗收入的增长幅度在加快。(2)2016年1-6月门诊收入9232.78万元,同比增长15.23%。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35.99%,比上年同期的36.6%下降0.87个百分点;住院收入16907.72万元,同比增长23.20%,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为64.01%,比上年同期的63.4%增加0.87个百分点。说明我院的门诊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相应的,住院所占比重在增加,住院收入的增长水平也高于门诊收入,这与医改所倡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有关。市级三甲医院的主要发展方向应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见表1.
2.2按收入项目分类分析情况
我院2016年1-6月药品收入9682万元,同比减少1455万元,降幅13.6%;检查化验费收入4728万元,同比增加296万元,增幅6.6%;非药非医疗收入12210万元,同比增加1821万元,增幅17.5%;诊查费收入995万元,同比增加407万元,增幅69.2%;手术费用收入1324万元,同比增加225万元,增幅20.47%;治疗收入3908万元,同比增加753万元,增幅23.86%;药占比37.74%,同比下降6.32个百分点;医用耗材收入为3762万元,同比持平,医用耗材收入占总收入比13.13%,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取消药品差价、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后,药品收入明显下降,医护人员劳务价值的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费等技术服务收入的增长加快。这说明医疗收入结构实现向改革方向的调整,药品所占比例逐步下降,体现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收入在快速增长,这次改革在激励医护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实施药品零差价后药占比等情况
在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以后,我院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平均为37.74%,同比下降5.03个百分点。说明我院这次改革,药占比大幅度的降低了,但是总体来说下降5.03个百分点仍未达到我院的目标,表明还应继续监测临床合理用药,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的原则。
2.4改革后工作量变化及对收入的影响
我院2016年1-6月门诊量为529706人次,同比降幅4.3%;门急诊输液患者数65773人次,同比减少17606人次,降幅21%;门急诊患者抗菌素使用数71293人次,同比减少14574人次,降幅16.97%;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和出院患者数量分别为19.6万床日和18118人次,同比增长6.3%和5.15%;按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例数为5463例,占出院总数的30%,同比增加3735例,增幅216%;手术总人数为17151人次,同比增长4696人次,增长37.7%。说明分级诊疗初见成效,门诊患者平均就医时间延长,降低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解决了挂号难和排长队的现象。
2.5次均费用变化及对收入的影响
我院2016年1-6月门诊次均费用174.3元,同比增长3.3%;住院次均费用9332.28元,同比下降0.5%。以上指标反映,患者的负担逐步减轻,特别是患者的药品费用明显下降,除门急诊患者次均费用略有上升外,住院患者各项次均费用均呈良性下降趋势。
2.6患者次均费用明细项目组成变化情况
2016年1-6月院门诊药品次均费用94.39元,同比减少6.31元,降幅6.26%;住院药品次均费用2661.21元,同比减少615元降幅18.77%;出院患者次均耗材费用1920.12元,同比减少65.83元,降幅3.1%;每床日平均收费为864.1元,同比下降13元,降幅1.5%。我院在实行药品零差率之后,根据门诊人均费用、出院人均费用、药占比、基药占比、抗生素占比这五项指标为管理重点,定期进行监控和分析。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每月按金额使用量排名前十的药物和抗生素,每月定期公布各科医生的人均处方金额量,并将结果录入医院电脑系统进行公示,让医生和药师实时查看,自觉控制药物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合理用药。这次改革促使次均药品费用、抗生素使用量在逐渐下降。
3讨论
3.1改革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自从医院改革,门诊挂号费从2元提升到10~20元,护理费、手术费、治疗费及部分中医服务价格都相应的提升,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在增长,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增加,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技术水平等都在提升,奖金与科室的满意度和治疗收入挂钩,不在依靠开具药品的多少分配奖金,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医疗收入结构实现了调整和优化。3.2完善医院的合理用药在药品零差价销售之前,虽然我院的药占比和抗菌药占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显著。改革实施后,医院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调整药品的结构比例,药占比出现明显的下降,抗菌药物的使用人数也在大幅度减少,促进了医院合理用药。
3.3药品费用控制未达到理想降幅
改革后我院药品费用仍未达到预期降幅,虽然说总体药品费用有所下降,但是相比较2015年相同药品价格的前提下,我院的药品使用量仍然是上升的。可能与药品零差率后公立医院药价低于药店,慢性病患者回流至医院和公众的医疗需求提高,导致用药量上升。
3.4防止通过过度的检查达到补偿
改革后患者的医疗负担减轻不多,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药品次均费用都大幅度减少,但是实际上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次均费用没有减少太多。病人的医疗负担没有减少太多,药品零差价的改革可能引起过度检查费用,医生为了提高医院的收入不再追求“大处方”,而改变成追求“大检查”,药品零差价的改革可能引起医疗收入方式的转变,从药品收入转变成检查收入。
3.5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完善
“零差率”政策实施前、后药品销售总额减少了。因为“零差率”在切断医师过度处方和用药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进购及使用这些“零差率”药品的积极性。此外,政府统一购买、统一配送进一步压低了药品的出厂价格,许多疗效好,价格低廉的常用药不仅没有列入“零差率”目录,反而因利润微薄导致没有厂商投标或中标厂商停产,甚至某些试点城市出现了企业退标的现象[1]。
4建议
4.1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制度
医疗机构应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分配制度[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做到按工作量、技术含量、患者满意度等分配工资的制度,从根本上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严查药品、器械、耗材贿赂和收受药商回扣的行为。
4.2加强对非技术服务性收入的整体约束和控制
既要管控药品费用总量和占比,同时又要重视控制卫生材料、检查和化验3项非技术服务性收入的总量和占比,防止由“以药养医”转为以材料、检查和化验等非技术服务作为主要补偿渠道的问题[3],医疗改革现面临的新问题不在是单纯控制药品和器械耗材的价格来减少患者负担,改革需要全面改革才能平衡发展,才能总体上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4.3改革现有的药品生产、流通制度
近年来一直都在改革公立医院,而忽视对药品销售环节的改革,网络新闻多次曝光药品的出厂价与销售差价惊人;这期间药品大部分利润都在医药公司、药代和医生的手中。据统计安徽省的一年药品销售额在220亿元左右,药品销售环节越多,最终药品销售价格也越高。现今只有彻底砍断药代与医生的利益链,杜绝药品回扣现象;实行最新医改提出的“两票制”,由医药公司直接配送到医院,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这样医药公司不在大力推销自己的药品,医生不在因为自身利益的动力去开药。用最少、最合理、最经济的药品把患者治疗好,让医院真正回到公益事业的道路上。
4.4改革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结合
疾病临床路径实施,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促进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诊疗水平、服务水平和医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走集约化管理的道路,进而从根本上达到规范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和加强医疗费用控制的目的[4]。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快推进医保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支持医院通过医疗智能审核系统配合医保机构降低医疗费用。
4.5完善基本药品目录
以患者用药需求为导向,科学遴选药品品种,然而单纯的基本药品数量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用药短缺的问题。许多疗效好,价格低廉的常用药不仅没有列入“零差率”目录,反而因利润微薄导致没有厂商投标或中标厂商停产,甚至有些厂商直接撤标,但按照政策要求,即便断货也不能用其他品牌的产品来代替,造成药品供应的短缺。如部分胰岛素、心脑血管专科药、部分中药饮片以及一些进口药品品种,都没有列入“零差率”之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组织相关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现有药品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并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并结当地具体情况,对“零差率”药品目录进行更加科学的遴选,;有效提高“零差率”药品的利用率,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用药需求,使其真正享受到“零差率”的实惠;最终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政策目标[5]。
4.6加强政府财政补助和资金管理
改革后药品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能影响医院正常运行,需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市级公立医院财政综合补偿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公共卫生事业等特殊领域建立专项补助,扶持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设立鼓励性补助,通过建立一系列考核指标体系,将公立医院整体运营业务指标与医院管理层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医院减少逐利行为,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健康、高效的运转[6]。总之,药品“零差率”这项医疗改革制度在我市刚刚起步,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各种问题和矛盾,在改革的道路中我们要多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向国外和改革完善的地区多学习、多取经,大幅度的降低患者次均费用,实实在在的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金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6):59-61.
[2]谢世堂,尹金淑,张梦平,等.北京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分配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4):12-15.
[3]王振宇,蔡战英.药品零差价政策对省级医院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5(5):56-58.
[4]赵云.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4):45-47.
[5]刘亚军,许峻峰,刘钢,等.零差率药品销售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及药品次均费用影响的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396-1397.
【关键词】因素分析;水厂运行;运行制度;管理建议
一、对于影响水厂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1. 管理薄弱,水质合格率和供水保证率低。
(1)水厂管理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大部分水厂负责人和供管水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卫生法制观念淡漠、自身卫生管理不到位,健康证持证率低。
(2)水质检测和监测不到位。目前,很多水厂的水质检测次数较少,且主要由工程管理单位出钱委托有关单位进行水质检测,水质监测尚未开展,水质安全存在隐患,且相关部门的水质检测与水质监测的职责存在缺位,水质的检测和监测都难以按规范展开。
(3)水厂的设备、管网、设施缺乏日常维护保养。水厂的设备、管网、设施等一些因素,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些管道供水,一些使用薄壁不锈钢管、铝塑复合管、PPR管的输水管道,如果缺乏日常的维护保养,长期使用则极易对水质产生一定的污染。另外,用水量少、水循环不足,都有可能形成“死水”,滋生微生物,使水质发生变化,如果水厂一旦卫生安全意识不足,在维护保养及消毒产品更换方面存在问题或是回水未经消毒直接回流至贮水罐,都会造成水卫生隐患。
(4)不按要求净化、消毒。目前一些水厂缺乏对供水进行消毒处理,大多数的水厂的消毒设备不使用或使用不规范,负责消毒的人员素质不高、消毒知识掌握不够,随意投加消毒剂,导致出厂水和末梢水中二氧化氯含量不符合标准,达不到消毒目的,卫生安全隐患突出。
2. 未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水资源的作用。至今仍有部分地区未征水资源费,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没有得到实现;已经开征水资源费的地区,征收标准普遍较低,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征收管理办法,不按全成本收费;一些水资源的性质不明确,难以规范水价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没有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也缺乏科学的测算办法,征收标准难以做到合理,进而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
3. 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不足。目前,部分一些水厂缺乏专业性和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一些较为贫困的省、市和县,更是面临着管理人才不足的窘境,致使很多专业性的运行问题,如水厂设备的维护方面,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能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日常维护工作,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发生“短路供水”,供上了未经处理的原水;技术,是现代企业运行方面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很多水厂都存在着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缺乏技术性管理人员,一些用水工艺、消毒、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缺乏水厂工程设计人才,致使很多工程都需请正规设计院设计,不仅经费过高,且由于一些设计人员对具体的水厂工程并不了解,在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将会有所欠缺,使得所设计出来的水厂工程很难完满。
二、对于如何加强水厂运行中的管理建议如下
1. 加强对水厂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与审查工作。整个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可分为取水、净水及输配水等三个部分。供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由于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水文、水文地质、地形地质、水质、以及经济、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显得十分复杂,且取水和输配水部分所能耗占整个系统能耗的70-80%左右,所以加强水厂供水工程规划设计,系统优化供水工程,把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审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合理确定水厂供水规模与制水工艺,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建立水厂运行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站长岗位责任制、供水站站长供水员岗位责任制、供水站机井管理员岗位责任制、供水站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供水站保管员岗位责任制等。加强管网维护,做好水厂运行记录,做好水厂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3. 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认真做好水厂的水质管理。对水源水质要定期分析化验,搞好质量检验,对各种原材料和备品进行检验,严格把关,对制水各道工序和水厂各控制点制定控制标准,并按照标准定期进行检测;加强水厂工作质量管理,开展目标管理,制订水厂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工艺文件、管理文件和操作规程,并使之标准化;掌握质量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利用“水质分析记录表”、“水厂运行表”、“异常情况分析表”、“用户走访表”及“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掌握水厂内外的质量信息;对出厂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游离余氯、浑浊度等四项指标每日应进行检测;对管网水质检测点的上述四项指标每月应进行检测;日供水5000立方米以上的水厂必须自设化验设施完成上述四项常规指标的检测;水质检验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工艺及设备改革、技术革新。只有认真做好上述工作,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水厂供水水质安全,才能确保水厂水质,为用户提供优质饮用水,为水厂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为水厂事业开创新的未来。
4. 认真贯彻水厂资质标准。供水单位的资质标准是运行的保证,而供水单位资质一般分为不同级别。一级资质标准即最高标准参照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一类水司的要求,涉及到供水规模、人员素质、规范服务内容、形成供水规模、水源管理、净水工艺、供水水质、服务压力、生产安全等9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供水规模、供水水质合格率和检测能力、人员素质、规范服务达标巩固率为基本条款。根据水厂申报的资质等级,评审得分80分以上(含80分)的水厂即为评审通过。为此,建议行业协会应落实水厂的分级资质认证,上岗培训,考核等工作。
5. 建立合理水价制度。水价是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而我国水价制度也从无价到低价,并逐步向商品水价、水权、水市场方向过渡。目前,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水价机制是中国水价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也是解决水资源稀缺与贫困问题的有效思路。因此,水厂应按规定核定供水成本,经物价部门核准后收费。由于水厂为企业化经营,所以应作好成本核算,采用灵活水价,区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水文年和季节、不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水价承受能力的方式,坚持以水养水,合理收费的原则,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在节能减耗,降低成本基础上,推行全成本水价是运行的关键。
6. 加强对运行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为水厂运行提供有力的人力技术支持。水厂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因事设岗,以岗定员,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分期、分批参加水厂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水厂运行管理人员还须到卫生部门进行健康检查,并办理健康证。
7. 加大对广大群众用水户的宣传力度。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安排好宣传工作,教育群众树立科学用水观念;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我国水资源形势,倡导安全用水、科学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曝光用水浪费行为,不断提高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用水宣传,营造安全用水、饮用水卫生、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8. 建立水厂运行的奖罚制度,对蓄意破坏水源、管网、水厂主体的个人和集体,除责令其恢复,进行罚款外,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举报破坏行为的人进行奖励。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管理 资金运营管理
医院资金运行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等原因,它在医院各种工作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因此,当前我国不少医院资金管理存在一些与新医改不相适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为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资金运营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资金运营管理目标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要立足于市场,只有生存,才可能发展。一方面,随着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院要从市场上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卫生材料等必须医疗资源,以增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医院硬实力。新设备的引进,又需要操作这些设备的人员能偶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医院加强对这些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以便为患者提供更新、更好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的软实力。以上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需要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医院通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获取收益,以从市场中收回前期投入的资金。
上面这两个方面不断循环,构成了医院资金运营的两大系统。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使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管理理念,通过有效的资金运营管理,使收入补偿支出,才能使医院保持稳定的运行,才能减少医院面临的市场风险,确保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当期医院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和财务人员资金风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不少医院领导者和的财务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市场风险意识和资金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对医院资金运营管理不够重视。另外,许多医院领导是一线的专家学者,缺乏资金运行管理知识,对医院资金运行管理工作不了解。一些医院特的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够满足新医改下医院资金运行管理工作的需要。他们工作手段、方式滞后,把精力主要放在记账、算账与报账上,难以建立正确的财务观念,专业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开展有效的资金运营管理。
领导不重视,医院财务工作人员也不重视,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导致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流于形式,成了摆设,重收入轻支出、重医疗业务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一些医院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重经济利益,忽略社会责任,医院财务人员往往凭领导的指示来做账,忽视了主动财务监督职能。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制度落后
新医疗改革对医院的资金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其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大多数医院的资金管理制度缺乏对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有些医院没有制定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度,没有明确其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对资金的运营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医院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缺乏预算对资金和合理调度管理;资金预算内容缺乏全面性;资金预算方法和程序不规范;医院其他部门和科室都认为预算管理工作与己无关;资金预算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等。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不少医院对资金的运营管理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三)内部控制乏力,资金的运营管理松散
内部控制是提高医院资金运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医院资金运行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形成规范的内控体系,其内部控制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内部控制。医院往往更多的重视资金的收入,对于资金的管理缺乏过程监控,使得对资金的监控缺乏力度,可能会出现部分医院领导贪污、腐败、擅自挪用医院资金的等现象。
(四)资金日常管理薄弱,资金运营效率低
我国医院资金日常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存货管理问题,医疗器材、设备和药品的采购在于与临床联系不够,无法及时调整库存量,其存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影响医院资金运营的正常循环。一些医院在创收的冲动下,在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投资,购进医疗器材和设备,造成资产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次是资金收付和使用管理问题。如私自存款或开户;资金占用不合理;多头管理造成资金沉淀严重;收付程序不规范;货币资金流失;资金外循环等现象。
三、新医改下加强医院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重视力度,完善资金运营管理制度
医院资金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依赖于医院管理层的思想意识。医院领导层对医院资金运营的重视程度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领导重视资金的运营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医院资金的运营管理能力。医院资金运营的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医院文化、业务流程的设定和优化等方面都需要领导的支持。我们要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控制医院货币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管理失控。我们要把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医院的所有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使医院资金运营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实施有可靠的保证。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医院内部控制
医院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体现内审工作的管理效益。医院应设立由医院领导直接管理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不断增强医院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资金预算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对内部控制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控制。
我们要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确保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内审作用,对资金的运营管理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实现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资金运营为中心的综合性基础审计转变。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规范医院资金的使用程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成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
(三)完善资金运营制度,降低医疗成本
降低医疗成本不仅是政府对医院的要求,更是广大群众对医院的期望。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可以依据各药企上年度销售业绩来分配市场份额,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加大对药品的监督检查,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我们要通过对药品采购环节加强监控。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四)重视资金日常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医院要提高资金运营管理水平关键的是要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加强与临床的沟通联系,利用集中采购或联合采购的方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从整体上减少医院的采购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二是规范资金收付,强化资金流向监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业、制止奢侈浪费的方针,定期指定会计人员核对银行账户,同时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流入和流出。
(五)强化财会人员能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人员的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复杂化,他们面临着各种利益关系的考验。如果他们的执业态度不端正,在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严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产生会计凭证、报表等的造假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医院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阻碍医院经济的迅速发展。
基于医院实际情况,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主要进行信息处理财务核算。因此,医院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品德素质。医院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应树立新的理财观念,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做到自尊、自重、自律、自省,洁身自好。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财会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财务制度》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做好医院自己运营管理工作,适应医院财务工作和医院发展的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药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健全医院资金运营管理体系,强化资金运营管理工作,为新医改下医院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提高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但是结果如何呢?大家可以看两组数字,中国有医药生产企业4000余家,其中过半数生产医院用的药品,但都以仿制药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新工艺者可谓凤毛麟角。大家都生产差不多的大路货,为了竞争生存机会,拼命搞药品回扣和厂商压价,这样情况下,产能过剩达50%以上,如几个生产大输液的药厂老板说,生产赔钱,不生产因设备折旧,照常支付员工工资等原因更赔钱,卖一瓶大输液还不如卖一瓶矿泉水挣钱。因为利润低,因此表现医药研发上投入就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投入高的也只有4%~5%,远远低于跨国制药企业。来自英国的阿斯利康2005年研发总投入为34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1/4,约12,000名员工致力于新药研发工作,占其全部员工的1/4多,而我们国家的大多数药厂,整个产品研究室就8、9个人,基本上是整个药厂的生产技术科,因此,其“新产品”出生后能否存活可想而知!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日子比工业更难。首先整个中国医药批发企业平均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左右,而仓储运输费用率好的能控制在1.5%左右,人工和其发生的经营费用率能控制在0.7%-1%,管理费用基本控制在0.5%,以上这些基本上已经和毛利率持平,如果再加上资金占用、设备折旧、商品损耗等,那么就预示着,你做多少销售就赔多少销售。山东药山(九州通设在山东的公司)总经理蒋志涛说,九州通已进入山东两年,虽然2006年预计销售10多亿元,但如果没有九州通总部大物流和管理平台的支持,以及管理团队和全体基层员工谨小慎微、精打细算经营,稍不留意全年就会亏损。济南药业集团的王德顺副总经理的话似乎也阐释着同样的道理,经改制后的济南药业集团下属全体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额10.7亿元,而净利润仅有209万元。这个利润按他的话讲,也是全体出资员工勒紧腰带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就是这样,有些就从来没干过医药商业的企业还风起云涌的想进入或者犹豫徘徊其边缘呢?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语道破天机:一是这些企业想进入医药商业多数想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搞医药物流,通过搞医药物流项目达到圈占土地的目的;二就是通过做医药商业,占用厂家货款,达到即赚取现金流推动集团其他产业链条的运转,又改善了整个产业的负债结构的目的;三是确实想通过自己强大的现金流、其他行业商业网络渠道和集团完备的管理平台渗透医药商业,进行规模效益的获取,如前段时间传说家电巨鳄国美要进入药妆领域,这种跨行业的渗透得到了业界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同。这种传言不管是真是假,最起码表明国美有这种资金、人才等实力以及锤炼20年已经成熟的大商业运营管理平台,关键是其如何将此优势和医药商品流通的市场特性结合起来。
但不论进入医药商业动机如何(本文不论及个体自然人搞小医药商业企业之情况),我则认为,对于以前从来没有涉及过商业领域的产业集团,应该在涉足医药商业领域之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投资战略目标并做好至少3年的实施规划、投资预算。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整个医药经营的大环境市场竞争还不充分,也就是离经营的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各种资源的配置还依赖于政策和政府的调控,更主要的是市场还是无续的竞争,因此风险相对于已经成熟的其他行业较大,按照经济学理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是目前医药商业收益反而很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收益成递减趋势。对于想通过医药商业运营,争取药厂授信,从而赚取现金流,改善自己其他产业负债结构的,也就是玩空手道的,目前几乎很难实现。前几年由于国有企业责任制的不明确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片面追求产量,而对商业企业进行大量的赊销或者账期资信,而现在由于企业普遍施用法人治理和上市公司经营需要,企业更多的关注产出和效益,因此加大了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并取消了原来赊销和放帐期的做法,80%的企业普遍认为,宁可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降低,也决不进行帐期授信和赊销,因此原来那种拿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的好时代基本已经过去。至少做3年的实施规划其目的就是要有三年持续一成不变投入的准备,因为任何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市场网络的培育和发展、商业文化及运营平台的形成和搭建等几个过程,尤其是商业文化及运营管理平台的形成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和物力,因为这是形成商业品牌的胚芽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她容不得太多的犹豫和停顿。
二、认清商业操作本质,不要外行领导内行。商业的操作本质是通过商品的交换赚取商品差价,其实质是无法改变商品存在的使用价值,唯一可以改变的是通过经营者的服务和操作技术性增加其交换价值,从而为商业企业提高商品差价,保证较高的获利,因此工业和商业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原料通过机器变成了产品从而完成工业的全部运营,而商业企业担负的是工业产品的市场交换和价值实现功能,也就是产品或商品通过人手变成等值(货币)金钱,因此,工业(除去研发)是机器起决定作用,而商业是人起决定作用,故如果用工业的操作模式、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很难搞好商业。如东盛集团是我国著名的民营制药企业,论运营机制和企业实力均很好,但是其前几年自己独立在全国开发零售门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与笔者曾经服务过的国药控股旗下的国大药房联合投资建立东盛国大联合医药公司,旨在全国开发2000平米以上的连锁大卖场,其预想和创立也夭折在襁褓中,最后仅在上海杨埔区与国药集团联合成立了一家平价卖场,最终东盛集团也撤回其派驻卖场的财务总监。后来,东盛集团调整思路和方法,只是投资和参股运营成熟的医药商业公司,靠投资回报率和股东要求指标来考核所投商业企业的经营者,而自己不再干涉和派人直接参与管理。很明显,东盛集团即达到投资收益的目的,又达到了使成熟医药商业企业拉动其医药工业发展的目的,如投资参股于河北的东盛英华医药公司。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从来没有涉足过商业的企业集团如果想进入医药商业领域,兼并重组或者投资参股应该是比较快的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战略需求和拟重组或参股企业的优势资源结合问题,有些从来就没搞过商业的企业老板根本都没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方企业到底还有什么,就迫不及待的想搞合作,甚至直接就草率地签定收购协议,这种做法未免太武断和卤莽,因为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最大资产和核心东西基本表现为上下游资源网络、品牌、健全的运营管理平台上,而商业企业潜在的风险在于经营模式落后形成的潜险和富余员工上,所以说兼并重组商业企业可比为无影无形资源排列组合,有很多工业企业在收购重组商业企业中失败的都很惨重,从前面的分析看,目前收购重组医药商业企业风险更大。对于从来就没有做过医药商业的企业集团来说,当前采取投资或者参股运营比较良好的区域性医药商业企业方式更合理,风险更少一些,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都在进行改制或者虽然改制但还不彻底,其运营风险较大,小的一些商业企业参股运做又没有太大意义,而大的运营比较良好的医药企业,如九州通,其在发展中追求稳健和专业化原则,在资金和战略上基本不需要国内其他企业投入和其他资本渠道合作,更多的是瞄准了国际市场,据有关消息称,国外已经有不少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初步与其接洽和谈判。
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进入医药商业,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如今,我国开始全面深化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战略,即将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广电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改造速度不断加快,广电同其他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广电网络运营管理的创新工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广电网络公司获得更好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广电网络运营管理的创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广电网络;运营管理;创新
相较于全国统一布局的电信运营商和OTT虚拟运营商,广电网络公司除了国网外,其它基本以省为界独立运营,在运营和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广地方虽然业务发展状况良好,对很多新的服务进行了开发,但是演示业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成熟的商业模式、运营考虑、市场引导开发等仍有待加强。同时,媒体化和互联网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因此,广电运营商就需要科学创新,以便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一、三网融合背景下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三网融合的深入开展,打破了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的垄断地位,对互相进入的政策准则科学明确;根据相关的要求,广电企业经营的电信业务包括增值、比照增值、国内IP电话业务等三项;同时,我国正在实施的宽带中国战略政策,对于广电和电信运营商改造接入网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接入带宽的进程得到了提升,这样各大运营商业务竞争就逐步进入到同质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利用自己宽带业务的优势,对广电网络宽带接入市场的生存地位进行挤压,另外一个方面开始对传统视频业务市场大力抢占;而互联网则开始重视应用、内容、用户和数据,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OTT虚拟运营商的载体是互联网,如今发展不断加快。各地广电网络深入开展双向改造工程,数字电视整转己进入后平移时代,但是却没有形成足够的资产和营收规模,无法获得预期收入,制约了经营的持续发展。同时广电网络虽然结合了公益服务、普遍服务和商业服务,但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政府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积极创新运营管理,开展以人、财、物综合管理为核心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营模式,增加BOSS系统的功能,将公司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电子商务接口管理、营帐、营销业务一体化创新管理,这无疑将是提高广电网络自身运营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广电网络实现"人员财产物资"、"产品供应销售"、"服务业务技能"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支撑基础。
二、广电网络运营管理的创新
1.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及服务内容。
依托有线电视业务创业起家的广电网络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其固网入户率在所有运营商中居首,其服务体系大部份己经达到了市-区(县)-乡(镇)-村委会-自然村的覆盖。这是广电网络公司最大的资源优势,也是广电网络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上所述,这一资源随着其它运营商及直播卫星的介入,有效存量正在降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增加开源渠道及提升服务品质和内容成为主要焦点。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之下,“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也为广电带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网是最接近千家万户的基础网络,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老百姓的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开源方向。广电双向网络的普及就是一条直达家庭的双向信息高速公路,在这条路上跑什么业务,怎么跑就需要广电人充分拓展。比如“互联网+村(社区)广播”:传统的农村高音喇叭,在生产生活中及应急事件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历经时代变迁,仍然为广大农村及社区必备的设备,但传统的大喇叭因为音量大、独立使用、可管可控性差等诸多原因受到制约,利用广电有线电视资源,建设市县乡村一体化可管可控的新一代智能广播系统,代替传统孤岛型大喇叭,继续为老百姓服务,也是广电网络的开源节点之一;“互联网+大健康”:利用深入各用户的网络系统为家庭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医药产品宣传、健康知识传播、O2O服务等以及家庭健康电子产品的采购、销售、安装等等也是开源节点之一;“互联网+智慧村(社区)”:利用广电互动机顶盒实现智慧村(社区)系统,解决安防、物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可管可控的服务系统。以上应用以及更多的应用服务平台,源于利用网络平台及用户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围绕民生、服务百姓"的应用和产品,做贴近用户、服务家庭的运营商将是广电网络未来发展开源的主流方向。
2.员工管理体制的科学创新。
引进人才通常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在说在做的一件事,我们固然要引进人才,但最主要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就是盘活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广电网络公司前身为各地广电局下属的有线电视台,事业单位的一些属性在企业中还留有一些影子,专业人才少,人员平均学历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等是普遍广电网络公司存在的问题。但这一些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匹配”才是公司应当重点考虑的也是每位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科学盘点本企业人力资源,掌握员工的工作水平、教育背景、性格特点、擅长事务等个人要素,将员工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统一规划,按需培养、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效能,创造最大价值,从而实现双赢,才是当前广电网络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公司做到实时对当前人力资源盘点,分析归纳每位员工,按照岗位需求及个人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精细化的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测试、考核。从思想上、专业素质上帮助每一位员健康成长,建立企业关键性岗位接班人制度,对列入接班人计划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等系列机制。比如:工程建设管理岗位,需引导具备条件的员工通过广电与通信专业的建造师执业考试,注册持证上岗;工程监理岗位,引导具备条件的员工通过监理工程师执业考试,注册持证上岗;数据通信管理岗位,引导具备条件的员工通过CISCOCCNA(NPIE)或华为HCNA(NPIE)等考试,持证上岗;市场营销管理岗位,通过市场营销资格证认证考试,持证上岗;企业管理岗位,通过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考试,持证上岗等等。建立了系列人才培训机制,才能挖掘培养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和操作技能人才队伍,才能建设好企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这支队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采取更加柔性的方式调剂人力资源需求,充分发挥员工工作效能,是最节约成本、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育方式。
3.科学建设营销渠道。
如上所述,广电网络是最贴近百姓的信息高速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将广电产品及服务引导、推荐至广大老百姓心目中,让百姓感受到广电产品及服务物有所值、切合需要,百姓才会拥护,心甘情愿为此付费,这是广电网络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就需要科学建设营销渠道,建设“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用户体验至上商业回归人性;建设“以数据驱动为中心”的ERP系统;建设“生态协同中心”依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形成持续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收益获取体系。在现有营销渠道上,植入多终端自付费、互联网销售、合作伙伴销售等渠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三网融合的趋势日趋增强,广电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获得壮大,就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广电网络运营管理工作,增强核心竞争,获得持续发展。
作者:唐宝琦 单位: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陆良支公司
参考文献:
[1]徐建.以创新的战略管理理论来看中国广电网络运营商的竞争优势[J].广播电视信息,2014,3(10):123-125.
[2]刘冀峰.浅谈广电宽带接入方式[J].管理学家,2014,3(19):66-68.
[3]杜雷平.浅谈广电与互联网结合后开发运营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广电技术文萃,2014,3(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