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三、结语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 历史文化 地理文化 宗教文化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学科,和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都是按照教师的套路进行,以至于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史知识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文明史之所以发展得辉煌灿烂,最大的功臣当属音乐。远古时期,还未形成文字,但大量的神话传说、歌谣通过音乐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我们从“敬天常” 、“总禽兽之极” 和“奋五谷”的优美旋律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农业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认知。从歌颂夏禹的《大夏》、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中,可以了解到夏商时期的乐舞已从对原始的图腾崇拜转化为对人的颂歌。到了近代,革命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百花齐放,竞相传达着时代的声音。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音乐,真正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讲授“美国音乐”时,我们可以先从其历史讲起。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如《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所说:“几个世纪来,庞大的移民已经把美国变成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多元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820年到1990年间,逾5000万移民来到这个国家。一个世纪前,移民多来自欧洲,而如今,新移民的大多数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最近报告,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将会看到,亚裔、拉美裔、非裔的美国人将成为美国人口的多数。美国的确正在变成一个全球各民族的缩影。”①有了这些历史背景做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音乐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了。
在讲授音乐作品内涵时,应从从创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讲起。因为,创作者的音乐风格与其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都是在表现创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的心理状态或是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如,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之所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那是因为他在创作这首小夜曲时事业处于高峰期,心情很不错。而《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之所以充满着悲切、愁苦,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孩子嗷嗷待哺却买不起面包,希望朋友伸出援手却被弃之不顾。在欣赏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作品时,亦可先从他创作生涯的两个时期讲起。他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曲调明朗欢快,赋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他在巴黎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浓郁的爱国之情,那是因为法国七月革命后波兰处于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悲惨情境,所以他的《d小调前奏曲》(1831)和《c小调练习曲》(又被称为《革命练习曲》(1831)均充满着激愤和深深的悲痛之情。
此外,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也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一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从三岁孩童到鬓白老人,没有不会唱的。但是会唱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就背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重点介绍其历史背景。如,它创作于1935年,是时中华民族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原本是著名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红遍全国,被喻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号角。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份拳拳的爱国之情。
在欣赏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时,可以以其创作者张寒晖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点,导入音乐。该曲创作于1936年,那时被驱赶到“剿共”第一线的东北军,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反而要为内战做炮灰,携家带小,流亡关内。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对这种惨景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于是便谱写了这首声名远播的独唱歌曲。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倾述性的音调会贯穿全曲,为什么旋律以反复咏唱、环回萦绕的方式缓缓展开,为什么感人肺腑的旋律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二、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地理文化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②正如美国的爱尔乌德在其著作《文化进化论》中所说:“人类的文化,如树上的果实一样,是依照气候和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之起源和进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山歌、牧歌、田歌中地域性特色尤为突出。山歌的形成与高原和山地息息相关。北方太行山以西的的西北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青海高原、陇东高原等)就流传着很多的山歌体裁。这些地区大多沟壑纵横,人烟稀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于是,常年“赶脚”的汉子便用山歌的形式驱赶孤寂。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西北高原特有的苍茫和空旷,也能体会到歌唱者内心的凄凉和深沉。牧歌因产生于宽广辽阔的草原地区,因此其音乐具备舒展、悠长、宽广的特点。田歌流行的主要区域为我国的稻作区,而稻作区的划分取决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纬度等因素。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融入相应的地理知识来扩大学生感悟音乐的空间。如,在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可以先从内蒙古的地理特征说起,其后分析内蒙民歌中高亢、悠扬、抒情、旋律优美等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聆听音乐,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的歌声响起,深远的意境一下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顿时就让人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仿佛看到了那漂浮在天边的朵朵白云和奔驰在茫茫草原上的骏马,同时也聆听到了牧羊人的心声。
在欣赏德奥音乐作品时,同样有必要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去审视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会让我们联想到温和的气候;联想到阿尔卑斯山顶的皑皑白雪;联想到古老的乡村教堂、遍布山坡的葡萄园、巍峨雄壮的城堡、以及河沿岸的牧场、山谷等等,而《蓝色多瑙河》的节奏和旋律,会不由自主地把我们带到风景秀美的多瑙河畔。此外,还有很多音乐具备地理的特质,如欣赏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和格林卡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时,我们有必要去领略一下伏尔加河、涅瓦河、顿河大草原的风景;欣赏阿拉伯音乐和印度音乐时,有必要探寻一下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地域特点;欣赏埃及、阿尔及利亚、新疆维吾尔等地的音乐时,有必要先学习一下沙漠地貌学。
三、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宗教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宗教的传播往往要求融入一定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最显现、最活跃的元素之一,故而成为宣传宗教教义和表达信仰的主要手段。同时,宗教活动与音乐表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如,灵魂的升华,情感体验的深入、想象力的无限扩展等。对于这一点,中国台湾的佛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释昭慧在《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有过论述:“在宗教领域里,音乐的用途更是重要。它除了有祭祀祝赞的仪式功能外,更有增加精神上的敬虔与专注的作用,使人沉浸在光明祥瑞、庄严萧穆、清净安宁的宗教气氛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而引发一些特殊的宗教经验。”③
音乐在印度被认为是“与神灵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数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音乐源于宗教。也就是说,印度的音乐来源于歌唱《婆摩吠陀》的赞美诗及与之有关的宗教活动。最有利的表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核心—“拉格”的源泉之一就是古老的“吠陀”音乐。因此,印度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活动都与宗教联系密切或者直接服务于宗教。在我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诸多佛教活动都需要音乐的参与。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亦是把音乐巧妙的运用到其宗教仪式上。
宗教音乐虽非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宗教,更有一些作品是为宗教而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期的宗教音乐来分析该时期音乐的特点。如,通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来探寻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来分析古典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舒伯特的《圣母颂》和安东·布鲁克纳的《启示交响曲》来总结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等等。
注释:
①Chfford K.Madsen主编,Carlesta Elliott Spearman:《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社会变迁和科技更新将怎样影响未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家全国大会MENC出版,2000年。
一、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8. 高师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2006年10月在江西南昌召开学术委员会年会;组织主题为高师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评选。
教育市场的需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近年来,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毕竟音乐教育专业不是舞蹈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师资、生源素质等,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舞蹈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难怪某些专业舞蹈教育界人士对音乐教师担任舞蹈教学任务的普遍现象感到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04年9月,国内师范院校学报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舞蹈教学论文近500篇。但直接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相关的文章不足50篇。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类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学时的问题;关于音乐专业学生舞蹈素质、条件与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观念方面的基本问题,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问题和舞蹈类课程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问题。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舞蹈课程
培养目标与规格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三方面的整合。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合奏、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在减少用人成本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要从个体发展和学科角度来看,某一个体同时具有如此全面的艺术教学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每一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人能同时习得需要不同智能支持的多种艺术技能。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艺术教育属于普及型的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可以是低水平的。艺术师资培养中的粗制滥造会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学中的粗制滥造,也必将影响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或者由于教师艺术水准的低下,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
从理想和实际结合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在胜任普通音乐课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课外活动的教学能力,对需求和培养双方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所中学或小学,当其规模较小时,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应有2--3名音乐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会需要4--8名音乐教师,每位教师除了能胜任普通音乐课堂教学外,可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某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从中小学讲,这样的教师较易于保证教学质量;从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培养结果来看,这类培养规格具有较多的可行性。
当较多地从市场和个体发展的实际考虑,我们会看到,少数具有某方面艺术专长的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有的中小学专门招聘从事某种课外活动(如舞蹈或器乐)的教师。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公司、私立学校等,专门招录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毕业生。
重新认识和界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舞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比如:
如果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尽可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统一标准的培养规格,即以宽厚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并具有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那么,舞蹈类课程是否只能维持现状?甚或随着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的兴起,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舞蹈类课程是否会逐步缩减?
如果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擅长于某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那么,舞蹈课程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课程;另一类则是面向部分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和培养具有舞蹈教学和编导能力的课程。
如果较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多种需求,允许较少部分学生在能保障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计算机音乐、舞蹈、音乐教育学等),他们可以面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聘工作岗位,也可自谋职业,还可通过加强外语学习,报考硕士研究生。那么,面向舞蹈“专业”方向的舞蹈课程,就可以在上述舞蹈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专业化的内容。有舞蹈专业的院系,可以允许这些学生选修某些舞蹈专业课程。
非舞蹈专业是否要强调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
艺术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体是艺术作品及其表演或展现,从学生角度讲,他们最缺乏和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深入内心的美好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从中小学教师角度看,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在艺术类课程实践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不可能是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但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歌唱和演奏等,在技术水平的高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上不必太苛刻,但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要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跳一段儿童舞、做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组合,或弹奏、演唱一首幼儿歌曲,也要在视觉和(或)听觉上给人以自然、协调、流畅的舒适感,动作和(或)音色、表情和韵味(风格)给人以艺术美感。
作为未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在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是内在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艺术操作行为习惯,是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习得,既是艺术专业学生培育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艺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艺术操作行为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修养,是“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的重要基础。比如,课堂上,教师的艺术表演或操作行为的示范要具有美感,“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欲望、唤起学习兴趣。而这种美感相当程度地依赖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良好艺术操作行为习惯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操作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课堂上缺乏美感的行为或现象及时给予纠正或调节。使学生在一开始的艺术学习中就追求美。否则,不良操作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不讲究艺术形式感的操作结果,会导致艺术教学活动缺乏艺术美感,看似红火热闹的音乐课堂恐怕早已离开了艺术的本体或音乐“主线”。
最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舞蹈队、合唱队、乐队的排演,不仅对参加排演及其竞赛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教益,而且对观看表演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艺术类课外活动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学区乃至社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许,不少人仍然在强调学校艺术活动的“业余”和“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业余”与“专业”主要指艺术学习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层次等要求不同,而对艺术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追求则是一致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不是对峙的矛盾,雅俗共赏是普及性艺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性艺术表演的共同目标之一。“普及性文化活动”不该自甘“低俗”,“专业性艺术表演”也不应以“曲高和寡”而自傲。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舞蹈队的表演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通过大众媒体(如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传播,对学校乃至社会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内行人不难看出,这些业余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学校舞蹈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相当程度地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水平。
此外,笔者建议,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尤其是基础性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03(2)
[2]张琳仙:高师舞蹈课堂教学思考[J].舞蹈,1999(4)
[3]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03(3)
一、培训学习求实效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构建知识结构,及时充电,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1组织教师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为了鼓励教师广泛学习,学习为每个办公室征订了《教学月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等杂志,还出钱为每个教师订阅教育杂志,让教师能不断去汲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做好教学摘记,并撰写1~2篇心得体会,让自己的思想与名家碰撞,增强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蕴。在校长室领导下,我们为教师安排了多层面的培训:语文、数学骨干教师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名师观摩活动,使教师与名师进行零距离接触,汲取名师的教学精髓;继续安排徐玉环、陈佩佩、Xx参加Xx市中心组学习;组织各学科相应教师参加Xx、Xx及各学区举办的各级各类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加强新教师培训。注重理论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让教师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深化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时俱进,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利用教研组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在各教研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各教研组的活动也是搞得有声有色,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有主题、有目的,比如低段的语文教学围绕“识字教学”展开研讨,高段的语文教研组就“同课异构”、“读写结合”展开了教学研讨,数学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再围绕主题上课研讨,大家针对各类教学问题,畅谈自己对教研教学理论的探讨、对教材的钻研、对教学方法分选择,气氛轻松和谐,话题明确集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效得到提高。本学期Xx老师撰写的《钓鱼的启示》入选《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Xx、Xx老师分别在Xx市、Xx学区音乐研讨课中诠释自己的音乐教学理念,Xx老师在学区低年级看图写话主题研讨课上另辟蹊径,Xx老师在学区研讨会上就低段看图写话指导作了主题论坛。新教师Xx老师向进修学校作了汇报课,由于该新教师表现突出,在市新教师汇报课上开出一节较为精彩的课,赢得了进修学校领导好评;在Xx市举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的Xx、陈仁核、徐瑞云等十五位老师的论文被推荐到学区参加评比;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叶爱珠老师荣获二等奖,徐玉环、Xx老师分别荣获三等奖。黄丽丹老师在学区体育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
二、教学管理求规范
1、重视教学常规检查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学常规的建设与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本学期,我们依然遵循此规律,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我们根据教学常规的流程,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考后分析和后进生转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克服了“重结果,轻内容”,“重教学成绩,轻教法”的弊端。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行政人员分段落段听课,并且与教师及时进行交流。
本学期教学常规检查采用集中检查方式,共进行了3次,分别对每位老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测试情况、后进生转化情况等进行检查,先由老师自评,再由校委成员分学科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进行横向对比。经过检查Xx、Xx、Xx、Xx、Xx、Xx、Xx、Xx等大部分的老师都能自觉贯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Xx、Xx、Xx、Xx等许多老师都能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同时,通过检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备课教学过程较简单尤其对于学生活动预设不够全面。并通过教导处在周前会上反馈,及时吸取精华,弥补不足。
2、考勤管理
不管是一天的出勤情况,还是平时的会议情况,我校大部分教师时间观念强,工作认真负责,极少出现懒散现象。教导处也对教师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会议情况、教研活动情况等进行记录,按周、按月进行统计,并作为原始材料存入档案。本学期,学校加强早自习、中午教师值班的管理。上午、中午、下午学生上学、放学期间还要求当天值日教师配合门卫做好校安工程。大多数班级都能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古诗词背诵、口语交际、语言积累等,中午也有值班教师进行值班和辅导学困生。此外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巡课登记,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特别是综合课的课堂,在学期结束期间特别关注。
三、教学质量求提高
1、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举措。
开学初,我们一如既往抓好此项工作,积极探索转化途径。做到对象明确,内容落实,辅导到位,记载详尽。本学期,教导处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开学,就要求各位语数英任课教师,看一看自己所任学科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跟兄弟学校比一比自己在什么位置,找其中得失成败的原因,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学科教学,学科成绩是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加强提优补差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刻不容缓。订培优补差的具体措施以及目标。并且每周具体落实培优补差工作,教导处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朗读、阅读、写字等习惯、能力的养成教育。
3、坚持学科教学质量测试。本学期,校长室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联合学区的其他兄弟学校,对六年级语文、数学进行了三次联考,并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的阅卷分析。教导处人员分别针对各科的调测结果,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然后在全体教师会上反馈。其他年级的学科测试,要求教师做好测试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各项活动求丰富
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区运动会上,经过运动健将的拼搏努力,我们学校荣获三等奖;Xx电脑作品荣获Xx市三等奖;四(1)班、四(4)班在学区英语书写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六(4)班的Xx同学在Xx市“Xx杯”创新作文现场赛中荣获二等奖;Xx、Xx在Xx市科学综合能力比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在学区小学五年级英语口语比赛中Xx、Xx分别荣获一等奖,Xx、Xx分别荣获三等奖。学期将近结束,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Xx市“暑期读好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