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7-0118-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阐明: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已经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并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鉴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它是将传统的师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学生在学徒制期间能够享受企业“准员工”的待遇,具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等的提出与实施,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支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为行业、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处于探索阶段。2018年5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首次与广西业盛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9月与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公司开设安踏学徒制班。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模式,能够为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做好准备,有效推动个体由教育阶段到实际工作的过渡,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效解决处理问题的技能和水平。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专业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市場营销专业实践性比较强,市场营销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如果单纯只凭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可能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有必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三)更好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门店销售员、客户服务人员,发展岗位为门店主管、客户服务主管,拓展岗位为门店店长、销售经理、区域经理。这些岗位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具有信息收集、问卷设计、市场调查、促销策划方案设计、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市场推广、渠道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实施。表1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安踏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岗位与能力需求。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深化校企行合作发展
1.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推进实施订单培养,寻求企业联合招生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不断升级,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一线员工更多地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岗位的因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市场营销专业在探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已经迈出了有力步伐,与广西机械工程行业的企业以及零售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工作开展的成效突出。
2.共建营销实践中心。校企双方建设共同的营销实践中心,在实训中心渗透合作企业的文化,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其职业素养。营销实训中心依据企业的岗位来设置,推进企业和学校人才的互相轮岗与顶岗实践。
3.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打造“双导师”队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群教学团队是一支业务熟练、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名,讲师5名,助教2名。该教学团队教师在负责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服务和学生的指导工作。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选拔10名技术过硬、业务熟练、门店运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师傅。
为了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7—8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共派5名专任教师赴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他们接受企业的岗位安排,从事门店终端销售一线工作,目的是培养老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双学徒制学生的教学。
4.共建课程相关资源。针对部分高职学生不主动学习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共同联手建设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相关资源,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共同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案例库和职业资源库等。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和安踏广西舒博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编写《市场营销基本技能与实务》的课程建设相关资源,制作了10个微课用于教学,建立校企双方共用、共享的课程资源。
(二)构建“工学结合、五阶循环、12345”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结合学校发展和专业的需求,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派出专业老师赴广东、深圳、山东等地区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基本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营销人才接地气、接岗位、接需求,构建“工学结合、五阶循环、12345”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五阶循环”是指校内理论学习、岗位认知实习、终端销售实践训练、营销与策划综合能力实训、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及毕业就业五个阶段的结合和循环发展。“12345”是指一种综合职业素养、两个大阶段(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种能力(职业基本能力、产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4种技能培养(产品营销的技能、营销方案撰写的技能、促销策划与实施的技能、门店运营管理的技能)、5个重要岗位(营销岗位、客户服务岗位、渠道开发岗位、产品推广岗位、门店运营管理岗位)。在校内营销的实践训练中,增加了线上营销、门店运营、门店销售、终端陈列等实践训练;第5、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实训及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企业中通过企业师傅小班教学,学生学习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运营信息处理与展示等项目内容。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运营和零售终端服务的实习工作,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项目,创设以典型企业终端零售管理、营销策划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岗位工作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零售企业门店的运营与管理,从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三)基于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的开发应体现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将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和“统计学”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开发“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课程,课程内容是根据职业需求以及市场调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模块化设置。另外,开发《商务谈判实务》《旅游市场营销实务》《应用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基本技能与实务》等贴近行业发展需求的教材,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学徒制班级的课程体系,设计零售终端的销售实践训练。
(四)推进校内外实训室建设
现代学徒制需要高职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级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五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阶段是营销岗位认知实习,第二阶段是创新创业调研实训和营销素质拓展训练,第三阶段是终端销售实践训练,第四阶段是营销与策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训练,第五阶段是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配套相应的实训室才能够实施。校内实训的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项目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与完成。
另外,通过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加大对学徒制班级的专业投入力度,完善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购置与建设实训设备和软件,建设安踏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和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教育基地,并深化发展,发挥基地的更大作用。新建的实训室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新建三个实训室分别为:一是营销与策划部门,岗位设置为策划和设计部、媒体部、活动执行部、市场调研部;二是营销战略规划部门,岗位设置为营销经理、策划经理、媒体主管、设计专员、执行专员、市场研发部经理;三是启航营销与策划中心,岗位设置为市场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策划推广部经理、公关部经理、行政部经理、仓管部经理、质检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客户服务中心、销售部经理。
(五)推行现代学徒制班级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安踏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在刚开始加入班级时,对合作的企业不满意,对未来的工作前景不乐观,不愿意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不理解刚进入大学校门就接受企业的实践,对是否加入学徒制班級抱有犹豫不决的心理。在系领导和班主任做反复思想工作后,经过大一的磨合期,学生逐渐认同和喜欢这一模式。
学徒制期间,要求学生每天通过微信群汇报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在企业实训结束后,每个学生提交实训总结和日志,企业和学校双方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动态。实训期间,学校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地到企业考察,与企业师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学生在学徒制期间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并能够享受企业员工的销售提成,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实践教育,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够凸显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大一期间,学校针对安踏学徒制班级学生举办了3期营销实践大赛、演讲比赛和营销策划方案大赛。大赛中,邀请企业师傅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评比打分并点评,学校和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热情,综合职业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动漫游 学研产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142-04
艺术类高等学校构建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产业有效衔接,促进成果迅速转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科技与市场难以有效衔接状况的客观需要。多年来,吉林动画学院立足创新,在“动漫游”类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一、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动漫游”是动画、漫画、游戏的简称或统称。在本科专业设置中,“动”是指动画专业,“漫”是指绘画专业下设的漫画方向,“游”是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的游戏视觉艺术方向。从学科与专业角度讲,动、漫、游三者虽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是鉴于动画、漫画与游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本文论述中概称为“动漫游”类专业。“学研产一体化”中的“学研产”略异于传统理论中的所涉及的“产学研”概念,“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指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是指学校、科研、产业等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一定的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实体的过程,是利用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学、研发与生产高度一体化运作的系统。
一体化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最高级、最紧密、最有成效的形式。“一体化模式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产学研外部一体化,即改变原单位的体制性质和隶属关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整合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二是产学研内部一体化,即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通过直接面向企业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或科研先导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学研产一体化的优点是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对社会作出贡献,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科研院所和社会的联系,克服大学、科研院所自身的惰性,促进其按社会需求进行改革,能有效地补充大学、科研院所的经费不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利用学校、研究机构、产业外部或内部一体化的优势,按照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该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历程
1 学研产一体化初探阶段(2000-2007年)。2000年,学院建立时在全国首批设置了动画专业,随后又较早地设置了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视觉艺术)专业。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十五”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振兴动画产业,2009年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颁布,首次将动漫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动漫游”产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社会新的支柱性经济增长点。随着动漫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不断地在学研产结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探索,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雏形渐显。2006年学院动画专业首先建立了第一个三维动画创作工作室,并陆续建立了二维动画创作工作室、无纸动画工作室、定格动画工作室、漫画工作室等教研性质的基层单位,四年级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创作(设计)可以直接进入项目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和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学研产一体化形成阶段(2008-2010年)。2008年,与学院隶属同一董事会的吉林禹硕动漫游戏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禹硕公司”)的成立、运营,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在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动画、绘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到一线进行实战项目训练,同时产业公司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做指导教师,与学院共同开展教学,成效显著。期间学院先后成立了动画研究院、动画文学研究所、现代动画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3 学研产一体化完善提高阶段(2011年至今)。为进一步完善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加强教学、科研、产业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教学、科研与实训条件。学院搭建了以配备先进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教学实训工作室、模拟创业实训工作室、产业项目实训工作室为基础的教学平台,以吉林禹硕动漫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为载体的产业实践平台。学院的“现代动画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核心团队在杭州组建,“游戏与互动媒体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核心团队在上海组建,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教学领域的科技研究工作。
三、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 以教学为主导。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是实施“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熟悉动画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具备动画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前期策划、动画作品创作、动画企业管理、动画衍生品推广、动画技术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确立了“明确一个导向、加强两个基础、培养三种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纵向层次化、横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学生第五学期进行专业教学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模拟创作实训、第七学期进行产业项目实训。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支撑着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 以科研为支撑。教学为科研提出了研究课题,科研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为师生提供研究平台,并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科研为产业升级指出方向,提供技术力量。学院通过技术、艺术与市场的结合,研究出具有学术价值、技术含量和市场潜力的成果,依托产业公司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3 以产业为导向。产业为教学提供行业导向,提供行业师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产业为科研提供成果转化平台,教学为产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产业实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将其反馈给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形成了“学研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闭合环路。学研产一体化赋予了“动漫游”类专业全新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内在运行机制的构建
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式模式的建立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吉林动画学院大力推进学产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进程,深化学研产一体化的内涵发展,建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新兴专业,或在传统专业设新兴专业方向,已经形成了以“动漫游”类专业为龙头,以其他艺术类学科专业为主体,以文学、工学、管理学等涉艺学科、专业为侧翼,各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专业建设围绕文化产业,找准专业自身定位,突出亮点,相互之间形成交叉、互动和互补。强化专业创新,紧密围绕“动漫游”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围绕动画、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等主体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模块,已经与文化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
2 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学院紧密结合社会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基础实、知识专、技艺精、功底厚、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具有原创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制定符合“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保证基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注重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模块或课程群,构建有利于学习跨学科、多领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水平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专业教学实训、模拟创业实训、产业项目实训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保持学院人才竞争优势。“动漫游”类专业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专家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创新团队。学院多方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搭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举措加强国内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并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发挥学院、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动漫游”类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师资严重匮乏。2000年专业设立之初,就率先聘请了张松林、常光希等中国动画界老一代的资深专家来院从事教学工作。2012年,聘请了为中国及世界动漫教育和动漫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世界动画协会会长尼尔森・申为名誉院长。国内外80余位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的带头人、专家学者先后来校任教,或者定期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工作室、实训室的创建。一系列的举措使“动漫游”类专业迅速进入了国际化的、高水平的行列,使学生及时掌握了专业前沿、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的情况与知识。
4 努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助力科技与艺术融合。吉林动画学院坚持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动画)特色重点学科的自身优势,创新文化科技理念,提升高端动画技术研究能力,大力提升创意产品高科技化水平。学院以研发和创作为纽带,组建设施先进的各类专业工作室、实验室及国际专家工作室、创作室百余个,建有动画博物馆、动画文学研究所、动画研究院(以艺术研究为主)、现代动画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游戏与互动媒体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以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等各类科研机构。学院根据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北京、上海、杭州建设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学科互补、分工明确的国内外高端创新、创造团队,着力解决文化创意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聘请国内外知名动画游戏类专家、大师、导演等带领学生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攻关、艺术创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智力支撑。
关键词: 软件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0-55-02
引言
目前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带来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软件人才培养数量,优化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该资源库的建成不仅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的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还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40所在建示范高职院校之一, 其核心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拥有省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及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能够不断优化、整合、开发各种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专业、行业、企业的资源。在资源库的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学习者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等,从而全面提升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
1 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调研需求,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校企共建;开放运营,动态完善;推广应用,持续更新”的建设思路,坚持可扩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则,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四类学习者的使用需求,形成覆盖长三角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使它成为集自主学习、教学、就业、培训、咨询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从而全面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
1.2 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构建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汇集,包括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管理[2]。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群的特点,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自主开发、联合院校、企业、行业、网络的各类资源集成在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网络互动平台上。资源库的功能主要定位为教育教学的平台,自主学习的平台,职业发展的平台,社会服务的平台等。资源的构建以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即学徒-新手-熟手,着力于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类资源的建设。项目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⑴ 专业资源
专业资源是指以职业岗位群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实训条件、教师信息,毕业条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建设成效等信息。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该项资源的核心内容,其他资源的建设都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⑵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以目前该专业建成的C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八门省级、院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拓展、完善其功能,为在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交互式、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每门课程都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考核方案、试题库、学习指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单、案例库、代码库等信息。
⑶ 实训资源
实训资源是指为提高学习者实践技能所提供的综合性、仿真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按照规范的软件产品开发流程,最终完成实训项目的不同功能模块。实训中包含项目的需求调研、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及管理过程等环节,有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具体包括软件行业典型案例库、实训项目库、课程设计库、毕业设计库、各类开源资料等,并配有相应的实训考核方案。
⑷ 培训资源
培训资源主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的软件技术专业培训与考证服务,具体包括培训信息、培训方案、考证信息、考试标准、技能测试库、人保部和工信部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资料、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试题库等。我院已经建成江苏省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使用该资源可为省内兄弟院校及企业人员提供最新的软件专业考证辅导及认证服务。
⑸ 职业资源
职业资源联合软件行业的知名企业,收集整理各类行业标准及对从业人员要求、动态的人才需求信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职业信息资源,以使学生增加对将要从事职业的了解,并为学生提供职业的规划及就业、择业的信息。
⑹ 行业资源
通过自行采集及企业、行业提供的方式获得行业资源。包括新标准,合作企业的基本信息,软件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模板,典型业务流程,软件技术专业论坛及最新技术发展等。
2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经过我院一段时间的资源库建设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⑴ 牢固树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在资源建设中,应该让教师转变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学资源不仅仅是素材的积累,更是一种承载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教、学工具[3]。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平台,提供多种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支持,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实践,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⑵ 院校联盟、校企合作开发资源库
紧密结合软件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以行业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标准引领课程设置标准;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使资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也应强调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政学合作,将全国高职院校本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以及教育专家纳入到建设团队中来,保障建设内容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等多方面的需求[4],并建立一整套资源的分享机制,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
⑶ 建章立制,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确保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库,更大地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学院层面要成立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教学资源项目的申报、验收、评比,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要建立资源库定期更新保障制度,确保资源库中的资源每年更新度不低于15%。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院校、企业及培训机构将软件技术领域的新方向、新技术不断应用于资源库建设。探索资源库开放运营机制,通过科学管理赋予资源库“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资源库平台平稳有效、持续健康地长期运营。
3 结束语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者、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资金的投入及保障,更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忘我投入。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教学和服务地方为中心,构建数字化教学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瑞丽,邱俊如.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5-9
[2] 朱亚莉,李霞,刘亚彬.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84-86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软件技术;资源共享
一、资源库建设背景
当前,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朝着移动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因此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迫切需要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为适应国家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标准及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及新技术,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建设共享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同时,为满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教学资源库须涵盖校企,实现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二、资源库建设意义
1.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专业其他方向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必将促进一个专业及专业群体的发展,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需要。因此,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高效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支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和社会广大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并通过有效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服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支持产业经济发展
教学资源库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支持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三、资源库建设内容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素材三级资源和拓展服务部分,拓展服务部分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两个功能模块。
1.专业方向教学资源建设
借助于专业资源的全面展示,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应操作方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等。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专业方向所有专业课程及学习单元学习包,将源于企业的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生手册、虚拟实训、维修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方案的全面展示与集中提供,为用户提供“做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案例及操作方法。
3.素材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覆盖Android、IOS、Window Phone三大主流移动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应用场景分为电商类移动应用、旅游类移动应用、教育类移动应用、交通类移动应用、娱乐类移动应用等。
4.拓展服务模块建设
网络平台上嵌入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平台模块,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高职移动应用与开发的专业能力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学资源,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
(2)校企合作平台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展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领域中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其技术标准、项目案例、技术培训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资源建设架构
资源架构要面向用户,强化应用,构建长效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与重构。以“学习”为中心,按照个体职业成长路径,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全面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向同类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和课程资源支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应用,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带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它能为新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专业基础平台,以带动专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小中.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