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维护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设备管理;研究;问题;对策;煤矿
1引言
煤炭作为不可替代的能源之一自18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在推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享有“工业的粮食”之美誉。新时期,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煤气化技术的日趋革新,再加上煤炭资源的丰富储存量,致使煤炭资源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而煤炭开采业属于高强度、劳动密集型作业,因而表现出对设备依赖性极强的显著特征。所以,设备已经不仅成为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企业顺利生产、盈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重视企业设备,以人性化的理念对其予以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对煤炭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概况、当前煤炭行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煤炭设备管理的对策并予以论述。
2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词典中指出,设备管理即指企业设备的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处理等。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正是该性质不仅决定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长周期性、复杂性,而且也充分说明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性。
设备与煤炭的产量、质量、生产成本、单位信誉、企业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积极性、工作环境质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设备在这些元素构成的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煤炭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单位时间内生产量的提高和煤炭质量的提升会显著缩减生产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其次,在既定时间内,高性能设备更易按时保质完成生产任务,对于维护企业信誉、保证日常煤炭供求、维持市场煤炭价格平稳、缓解因煤炭供给短缺造成的不稳定因素起到重要的影响。再者,煤炭生产的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直接与设备的安全性能相关联,性能良好的设备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放松工作人员的情绪、保证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减少操作失误引发的煤矿事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合性能优良的设备还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质量和卫生情况,这对于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改变传统观念中煤炭行业作业环境脏乱,安全隐患显著的不良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人身利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社会效益。设备质量的优良与否取决于设备的管理工作,即设备管理。广义来讲,对设备的管理涉及提出设备需求检查库存是否有此设备确认无该设备设备配套设备采购设备组装设备调试确认可投入正常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设备修理改造与更新废旧设备处理等环节。由上可见,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陈春霞进一步指出设备管理集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经济学为一体,涉及到的理论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经济学,运筹学、故障物理学、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学、摩擦学、组织行为学等许多领域.[2],所以,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管理过程复杂,需要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予以辅助。
3设备管理国内外研究概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设备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的是美国、英国、前苏联和日本,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有:美国的后勤学、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以及日本的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3.1国外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也称为计划预修制,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技术状态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修理以达到促使设备长时间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设备管理制度,是一种基于统计资料的经验总结。其常见方法主要有:检查─维修法、定期维修法以及强行维修法;另外,它将设备的磨损规律划分为3个阶段,即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渐进磨损阶段以及加剧磨损阶段。维修设备的最佳时间点是设备磨损由渐进磨损阶段向加剧磨损阶段过渡前的那一点。由该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它比传统设备损坏后再修理的管理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故障或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避免了设备出现问题后再修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好合适的维修点成为了该管理制度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维修时间过早或者维修时间过迟而没能很好把握最佳维修点的现象。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维修保养技术杂志社主编丹尼斯·巴克斯于1970年提出,该概念以人性化的观点将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提高设备先天的可靠性、维修性,注重设备从设计、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最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最优化。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多方位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把增强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其后续功能正常发挥和节约经济费用的重要条件。
美国后勤学的兴起源于国防部要求武器供应费用最低,追求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它侧重于强调通过设备制造厂商的后勤工作促使军事武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对武器使用者的管理涉及较少,正是由于该特点被诸多研究人员认为该理论对常规的生产性企业指导意义不大。
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是一种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通过参与设备的整个保养和维护系统来实现企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设备性能的改善,以达到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TPM 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预防保养”扩展到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TPM的设备管理理念从生产部门外延至研发、管理等诸多部门,而目标也由追求设备效率演变为追求企业生产系统效率最大化,因此,它是对生产维修和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3],因为被业界人士认为全面预防保养比综合工程学更有效实用.[2]。
3.2国内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我国的设备管理体制经历了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提出设备综合管理模式设备综合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该演化过程来讲,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起步比国外要晚,而且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是在吸取了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诞生的。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即设备管理条例,它对规范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致使该条例并没有很好贯彻实施,表现在不同企业设备管理模式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截然不同。因此,制定标准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备管理制度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4当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4.1设备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与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直接相关,当前煤炭产业中表现出的“重煤炭生产、轻设备管理”的理念还较普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只注重机电设备的持续运行,设备出现问题不得不进行维修、保养的时候才采取对应措施,没有形成对机电设备予以持续维修、保养的体制,更没有将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等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参考。部分企业只注重设备运行时的表面效益、忽略了定期、自主维护设备的潜在价值,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未能将设备的重要性提升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更新煤炭设备管理的陈旧理念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举措。
4.2设备管理制度缺失
设备管理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制定针对设备的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出现损坏情况后,管理人员直接随机处理,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维修模式,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有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但是它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管理制度只做表面文章,供领导检查应付,根本不去执行;第二种是有制度,设备管理人员也想认真执行,但是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具有可行性,执行难度大或者执行效果甚微,致使出现设备管理制度脱离了实际的管理环境。这些情况都使设备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大幅降低,也就失去了通过全面维护、修理设备而实现设备效率、企业效益最优化的目的。
4.3设备管理举措滞后
设备管理的举措滞后主要表现在对设备没有进行合理登记、维护、清洁、储存、缺乏强有力的维护保养规划等。设备管理的核心是要对设备管理活动予以实际操作,观念的滞后致使相应举措也远远落后于合理的管理措施。当前设备管理中还出现购买设备与预期功能有偏差,使用中的仪器还存在维护过度和维护不足的情况,停用设备存在零部件堆放混乱、卫生状况脏乱差、存储地点不合理,管理设备的人员不用设备而用设备的人员不管设备的两极风化情况比较严重。这些举措都严重违背了科学管理设备的基本准则,使设备的使用周期缩短、增加了设备后期的维护修理耗资、不利于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企业生产卫生环境质量过低、削减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状况。
5完善设备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推动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合理化、高效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抛弃原有的落后理念,顺应并积极实践当代社会的设备管理潮流意义重大。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将设备管理工作形成一项长效机制狠抓不懈,彻底抛弃原有“只重生产,不重维护”的落后理念。其次,要积极研究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不仅要要引入和学习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制度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中的精华部分,更要将系统论、决策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优秀理论纳入到企业的设备管制措施中,通过实践一条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管理之路实现煤炭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进行,最终实现设备生产效率最优、设备维护费用最低、企业生产成本最理想、企业竞争能力最强。
5.2优化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更应该将经过学习而自主提炼的理论精华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呈现,当然,制度的制定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可行性,可行性就是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仅用高深的管理理论凭空堆砌,只有符合实际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才具有价值;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执行难度要适中、执行效果要显著。执行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制度的发挥,合理的制度应该设置阶段性目标,这样有利于目标的逐渐实现,从而使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从涉及范围上讲,一份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应该从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改造、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着手,制定包含这些环节的综合管理机制。从涉及对象来讲,要明确责任到人,将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纳入管理机制中来,形成周期培训、周期实训、周期考核的良好机制。从涉及内容上讲,应该包含管理对象、管理组织与管理责任人、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奖惩措施、评价指标等内容,切实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另外,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予以实施且不断反思革新,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的长久设备管理机制。
5.3强化设备管理举措
设备管理理念更新后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具体的行动予以贯彻,因此,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构成了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具体表现在设备购置阶段加强设备实际性能与预期性能的研究,确保购置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实际需要,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决策要切实综合考虑当前设备成本与后期潜在的维护费用之间的关系,从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次,对设备要形成定期维护的可行规划并严格按照该规划对设备予以合理、及时的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再者,对停用的设备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予以保管储存,做到有序、配套堆放,及时登记,定期予以清洁维护;另外,无论是设备操作人员还是设备管理人员应该统一思想,共同携手形成爱护设备、合理使用设备、规范维护设备的新局面,抛弃管用脱节的不良习惯,打造管用一家的良好氛围,使企业中每位员工将设备视为自己的珍贵财产,这将极大地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结语
设备管理是保证煤炭企业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安全环保、高经济效益运行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当前国内外设备管理的相关情况对于促进煤炭设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而言,我国的设备管理的研究要滞后于国外,是在国外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而且我国颁布的设备管理条例也没有很好实施,致使当前设备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设备管理观念落后、设备管理制度缺失、设备管理举措滞后等不良现象,据此指出更新设备管理理念、优化设备管理制度、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蓓蓓,鲁春霞,张雷.中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潜力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科学,2009,31(2):224~230.
关键字:网络环境 著作权 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出现之前,使用者如需利用版权人的作品,都会直接通过版权人的授权从而获得相应的使用资格和权利。但是随着网络在当前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匿名性,传统的那种一对一的版权使用授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版权侵权案件日益增多,版权人在寻找侵权对象并对其进行追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也为试图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版权使用权的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亟需一个代表所有版权人的中间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代表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使用者使用作品并收取报酬并发给著作权人的行为。①
著作权集体管理在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欧洲大陆,1777年7月,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创立了戏剧立法局,也就是今天的法国戏剧作者和作曲者协会(SACD),这也被认为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最早的组织。
中国在1992年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这是第一家以保护音乐著作权的组织。2005年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次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专门法律。之后成立了中国音响著作权协会和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在音乐和文字版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在保护版权上给各版权人制造了更大的困难和麻烦,一方面,匿名与传播迅速的网络环境极大地损害了版权人权利,版权人除了寄希望于相关立法执法部门和部分技术措施外,没有更好的保护其版权作品的办法,另一方面,使用者企图通过联系版权人,获得使用许可,支付使用费这一系列程序获得版权的合法使用,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繁琐与不现实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有其必要性与优越性的。
第一,保护了版权人与使用者正当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能统一的代表所有版权人的利益,它可以以版权人的名义参与诉讼,受理版权申请,收取版权使用费用,以版权人的整体名义对外参与管理,同时由于集体管理组织成员的专业性,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维护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而针对使用者的授权申请,能统一及时的进行处理,保障使用者能在短时间内合法合理的接触到版权作品。
第二,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版权作品的传播。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缩减了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原本需要经过多次谈判、订立合约、契约执行等程序的费用,使用者在享用版权作品的同时,促进了版权作品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为版权人能继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三,有利于国际间版权作品的交流与合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冲破了原本的对版权作品进行保护的地域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借助各国各自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达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作品的传播与分享,这对国际间版权作品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与进步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新发展以及模式选择
中国在1992年成立了第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即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要管理的关于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音发行权。②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专门针对涉及网络版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但由于网络可以仅仅被看作是网络版权作品传播的一种形式,所以相应的那种针对保护传统形式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理所当然的应该能适用于网络环境。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与版权人签订相应的合同,从而确定两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容和责任划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的一些特殊性质,如匿名性、传播的快捷性等,使得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又有其独特性。所以建立一套适应网络环境中的集体管理规则,在维护版权人正当权利的同时,也能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合法的对网络作品实现合法的利用。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国际的通用做法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设立综合性的统一机构,也就是该机构所含盖的范围为所有类型的著作权;第二种是分别按照不同类型类别对著作权进行分类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三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的集体管理机构。③
四.我国建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若干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在综合性基础上的分门别类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目前在集体管理组织的具体组织形式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类,有的成立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协会组织,各种类型的版权都被涵盖在内,有的则按照版权的具体类型成立多个协会组织,每一具体协会组织负责相对应的集体版权问题。我国目前建立多个松散的著作权管理组织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管理组织,统一管理版权事宜,而为了便于对不同类别版权的管理,可在其内部按版权类别设立多个小部门,对版权问题予以对口处理与解决,这不仅有利于版权问题的集中管理,而且更加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第二,建立一个以会员制为基础的政府有效监督为主要途径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虽然国际上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性质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它是民间组织,有的则把它界定为官方机构,我国当下不宜建立一个官方性质的组织,而是应成立一个版权人自愿加入的会员制组织。以版权人授权的方式,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品授权系统程序和著作权网上登记系统程序等相关技术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获得授权的效率。④在费用方面,把传统形式下的付费与酬金标准与具体的网络环境相结合,科学合理的制定与网络相配套的分配与收费标准与制度。
第三,加快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度建立的同时,应加强著作权管理的技术建设,配套相应设施,如网络的查询、登记、申请授权程序等,从而为使用者、版权人提供便利条件,更好的促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快捷顺利的进行。
总之,网络的迅速兴起,为版权作品创作、传播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版权的使用和许可,都需要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参与与协调。统一的、会员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为网络环境下版权的保护与使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注释:
①韩松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②陈敏。刍议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③沈亚萍。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下)
④沈亚萍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下)
参考文献:
[1]韩松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萍。试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J]生产力研究No.2.2010
关键词: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石油工业关乎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钻井生产作为油气开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钻井机械设备是石油钻井生产主要构成因素。在钻井设备使用过程中,总会受到内部或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机械故障,影响钻井作业施工。因此,如何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与保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常见钻井机械设备故障
钻机在生产中出现的故障,主要是钻井机械出现的故障。通过对钻井机械设备现场作业施工故障分析,常见的机械故障主要有松脱型、损坏型、失调型、退化型与渗透型等。一是损坏型故障,比如开裂、烧蚀、断裂、拉伤和点蚀等。二是堵塞与渗漏型故障,比如漏水、漏气和渗油等。三是性能衰退故障模式,比如性能衰退和过热等。四是失调型故障,比如行程失调、干涉和间隙过大等。五是退化型故障:比如剥落、老化和异常磨损等,六是松脱型故障,比如松动和脱落等。
2机械设备中钻机故障原因分析
2.1机械设备本身出现故障
一是无备用设备。一些设备种类较多,发生故障时不能互换和正常修理,致使设备疲劳受损报废。二是设备有先天性缺陷。有的设备本身就有缺陷,或者随着环境变化导致设备不适应,在使用时出现故障。
2.2人为因素导致故障
一是缺乏责任心。一些石油企业的井队在设备维护保养上不及时,在平时维护保养上就不够重视。二是缺乏专业知识。现场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熟悉和认知不够,只是停留在使用表上面,深层次的性能掌握不够。
2.3设备管理出现问题
一是一些石油企业的井队不注重设备维修,只顾眼前的使用,不会更远的对设备进行精心呵护。有些时候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二是设备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位。在设备维护保养过程中没有定期检查的习惯。
3钻井机械设备故障导致的不良影响
在石油钻井过程中,石油钻井机械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出现漏油、渗油等这种事故,给周边环境带来威胁,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破坏性环境问题。二是严重影响使用性能,一旦发生故障后,将会对产品质量、设备自身使用寿命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可能间接造成一些难以及时发现的故障隐患,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四是严重影响作业安全,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抢修补救,极易引发后续安全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4加强钻井机械设备保养维护的具体措施
4.1健全完善日常维护管理制度
必须加强设备日常管理,完善各项维护维修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维护维修规范和完整。一是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日常维护管理制度,主要有组织机构、维护工作规范、激励机制等。制定维护工作规范为设备管理和保养维护提供依据和标准,激励机制的作用是激发操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全员高度重视对设备养护维修。三是建立健全设备维修机构,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各项检查制度。
4.2加强对操作人员技能培训
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提高设备管理、维修及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加强对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重点学习日常维护和问题处理技能,掌握问题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定期对在岗员工开展培训与提升,提高专业水平与岗位技能。同时要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维修人员进行考核,确保技能得到真正提升,才能有效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
4.3严格执行各项保养制度
在做好设备日常保养的同时,必须注意进行强制保养。加强对机械设备和工作环境进行检查,加大对设备状况相关指标的检测记录。综上所述,做好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必须充分考虑石油企业自身特点,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范和制度,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合理配置维修保养资源,这样才能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
[1]申群凤.浅谈机械设备中的常见故障及维修[J].石河子科技,2006(2).
[2]彭世英.浅谈石油钻井机械设备保养维修[J].中国井矿盐,2011.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安全对策;管理制度
计算机网络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呈现极大的优势势。同时网络开始了它的信息革命,因为它的机能而使信息在世界各地加快速度的传播,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交流加快了时代的步法。当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很明确的认识到了一点,就是信息在网络上存储、处理和传输已经开始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利益结合的信息时代让人们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加大,于此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不太安全的因素。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各地的政府机关、各级学校、各个医院、当地社区甚至每个家庭等。网络的博大精深,大家已经可想而知了,但是网络本身的另遭受的各方面的威胁和攻击也是很受重视的。目前,网络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及其严重的威胁,大家知道的就是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等。他们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胜防。那么对于网络的安全问题到底有哪些?又怎么样对此进行策略实施呢?我们来关注一下:
1 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归纳
1.1 技术方面
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最基础的方法,网络技术的高科技可以给网络安全带来一定的保障。在网络各项安全技术都是由人去主导和研发的。也就是说在研发、维护等技术上也会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例如,在程序设计上设计的系统不规范、不合理或者欠缺安全性考虑,因而网络系统在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表现在文件服务器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质量。网卡用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缺乏安全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讲,各项技术中无论多么先进的安全技术也会有人能够找到空子而有机可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病毒、黑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增加,所有对于技术的研发人员也要积极的改进网络技术。
1.2 管理制度的分析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网络的基础,各项安全技术由人们已经研发的很好了,但是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也将是无济于事,管理制度的松弛会使那些由人们精心研发的技术变的虚设。有时候即使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而很难保障网络的安全,所以安全政策法规的执行也是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一道重要的防线。有些管理制度已经制定出来,但是很多人因为制度的执行的短暂执行或者怀有松懈的心理道道管理出现疏忽,让那些不法的分子乘虚而入,所以导致网络的不安全隐患跟随着发生。
2 安全对策的探讨
为了增加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人们经过对存在问题的归纳和总结,找到了其原因,并根据找到的原因来制定一些相应的对策来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对策来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性呢?我们又该改进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技术层面:
在技术上,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要进行积极的改进,其中经过分析以后要求改进并且经常维护的主要有实时扫描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防火墙、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等相应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改进就会将计算机网络安全进一步的维护起来。在技术上我们进行了一定的综合,技术层面可以采一定的对策。总结起来有如下:
1)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安全的保障,所以要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有所提高,就要完善管理制度,要提高大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管理员以及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由其是针对于一些重要部门和信息,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开机 时候的病毒检查并且要及时的进行一定的备份数据,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很实用。也是对于网络管理的最基本的程序。
2)网络访问的管理。对于网络的访问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以及保护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策略和方式。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限制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方法中的一种。当前。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广,其中访问限制包括有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很多限制种类,有效的限制方式可以减少和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
3)备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用户,数据的备份及其重要。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做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手段。及时的备份可以很容易对数据库进行保障以及对丢失数据的恢复这种方法也是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保证的有效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个策略就是要及时的备份和恢复。
4)密码技术的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的一个高端技术,密码的设置减少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密码的设置也给一些重要的数据带来了很大的保障,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完整性提供了可靠保证。当前为了保障自己的信息数据不会丢失,一般都用数字和身份确认来识别。为了更好的降低安全系数最好进一步完善密码技术性,一般的密码技术主要有一些古典的密码体质、数字签名、密匙管理等等。
5)传播途径的切断。计算机的系统传染会导致整个电脑系统的瘫痪,所以就要切断传播的途径,对那些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的杀毒。及时的处理那些来历不明的程序,尤其是一些来历不明的U盘。对于使用者更要做好慎重不要轻易的去下载网络可疑的信息。
6)创新反毒技术,增加网络安全。创新一些反病毒技术。通过安装病毒的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适当的时候可以对网络服务器中的一些文件进行不断的扫描并且及时的对其监测,最好是在工作站上适当的采用防病毒卡,以便进一步来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基础设置。
7)系统创新。良好的技术创新下也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并且要讲计算机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研发。及时的完善更高一级系统安全的操作模式。在科技人员的研发下可以使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具有高安全的操作模式,使计算机病毒没有漏洞可以传导进来从而不给病毒得以滋生的温床。
3 管理层面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除了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以及一些防范措施,同时也要看网络上所采取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和以及管理措施的执行性,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上,要不断的完善和维护管理系统,其中对于计算机用户的安全常识进行指导和教育非常的重要,对计算机用户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也是很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加强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功能下才能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一般地来讲,计算机用户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也是非常的重要,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的侵袭来看,计算机用户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未尝不是一到很好的重要措施。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化,计算机用户们经常会在某一时间内收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缺乏一定的警觉性,这就要对计算机用户不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范围初步认作有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自觉地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于此同时,计算机用户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大家自觉遵守维护系统安全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系统运行维护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重要资料的管理制度、计算机机房保卫管理制度等等。
4 整体安全层面
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系统实体物理环境条件相对安全。也就是说机房及其设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振动和冲击以及一些电气干扰等方面,这些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度。
2)机房环境与安全防护。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场所是计算机系统十分重要的。它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计算机房场地的选择,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防止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破坏、篡改或盗窃网络中的重要数据。
5 总结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面比较多。例如,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要解制度解决方案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通过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了解知道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很多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而总结的一套体系。只有将体系得到更好的执行才能使网络安全得到保障。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犯罪等技术无国界之分,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强强合作,共同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病毒等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素侠、帅训波,网络安全策略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07).
[2]陈烨雷,网络安全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3]孙俊玲、王张平安,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构筑[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4]艳萍,中国网络安全现状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5).
[5]喻建平、谢维信、闫巧,网络安全与防范技术[J].半导体技术,2002(01).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风险 防范措施
作为以计算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降低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推进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并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起步较晚,受到硬件、软件、工作环境、病毒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其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凸显,因此探究新时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一)硬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分析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和稳定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一旦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机器及其辅助设备)遭到破坏或者是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失误或中断。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原始和处理后的会计信息都存储于光盘和磁盘等磁性介质上,一旦磁性介质受到湿度、温度或者是人为破坏,都将可能导致大量会计信息的丢失和难以恢复,这将给使用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软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分析
作为支持和控制计算机进行财务核算的关键部分,财务软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决定会计数据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合法和正确的处理。在这种背景下,一旦财务软件的性能和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是与其他应用软件存在冲突,都将严重影响到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真实,并且危及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工作环境和病毒所导致的风险分析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计算机的防水、防火、防震、防盗和清洁等措施是否到位,这样才能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由于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使得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降低,黑客可以通过非法手段入侵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盗取或者是篡改会计信息,同时各种病毒也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四)管理制度所导致的风险分析
当采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其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具体说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使得很多岗位和会计工作得以合并和统一执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数量将大大减少,从而会导致会计人员间相互牵制作用的降低,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程序或数据进行窃取或修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使得大量处理后的数据未经认为判断就直接存储到磁性介质上,从而降低了会计人员对数据的控制力,增强了舞弊和犯罪的可能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使得会计人员难以直观地掌握信息的计算过程,并且数据的恶意篡改不会留下人为痕迹,从而增强了会计审计的难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在遵循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使用单位要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内容要涵盖系统的投入使用、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的管理、操作流程和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并且要根据使用情况和发展形势对内控制度进行补充和更新。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财务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财务软件的特点,加强对财务软件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计算机资源授权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和程序被批准的授权人使用。
再次,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人员培训制度。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对于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因此单位要强化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还要求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技术,从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最后,要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单位要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来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并且采取适当的分级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来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二)硬件、软件和网络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单位要加强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管理,当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要安排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诊断,及时让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同时要安排维修人员在设备更新、修复或扩充后进行安装和调试;系统维护人员要定期进行软件的适应性维护、正确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检查软件是否完整及程序有无被恶意篡改。单位还要采取严格的预防病毒和黑客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火墙,使用正版软件,不查阅可疑的电子邮件和严格网内主机管理等。
(三)多级备份制度建立的措施分析
首先,可以通过在后台建立双机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来使得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进行自动切换,从而确保系统的继续运行;其次,可以采用廉价磁盘冗余列阵镜像技术,通过磁盘镜像技术实现数据冗余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再次,可以使用财务软件自动备份,通过设置定期备份时间(如一周),来将各种会计数据进行自动的强制性备份;最后,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和需求,定期进行集中备份,将主要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备份好的数据交由专人进行保管和定期转储。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企事业单位,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风险的种类和程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从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人员等各方面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