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管理理念

教师管理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管理理念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理念 制度化管理 转换教师角色 质化工作量

一、制度化管理(一)教师制度化管理

教师制度化管理的目的是保障教学秩序井然,形成良好的学风;加强教师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敦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与发展。

主要的制度有:教师考勤制度、开会制度、教研制度、业务档案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具体办法:教师上课、下课签名。旨在理顺教师上课秩序,避免教师漏课现象发生。教研制度,具体办法:由教研室制订教研计划,讨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研究学科动态和前问题。旨在促进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业务档案制度,具体办法:为每一个教师建立业务档案袋,记录教师一年中的进修情况、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社会活动、个人比赛、学生比赛指导等。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专业课程教案、上课记录、导师指导纪录、活动指导纪录。旨在评价教师教学的态度,培养教师工作严谨性。(二)学生制度化管理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行保证基础课,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以及有些课程施行等级制,为了保证专业方向及学生的发展,在管理上必须尽快地实行“学分制”课程管理。有些学校实行学分制,但不能跨学科、跨学级,只能称之为“学年学分制”,是没有意义的。学生的制度化管理应紧紧贴近“学分制”,用“学分制”为核心,量化学生的评价标准。集体实施上,要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有效落实和发展,体现学科的学习价值。适度转变学分获得机制。把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注入到学分的获取机制中。制定学生个人业务档案,把学生参加专业比赛、讲课大赛、论文的发表、项目的参与计在档案里,按级别和档次制订衡量学分给与的标准。

二、转化教师角色(一)由知识垄断者向学习者转化

教师的使命自古代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到今天仍有它的价值定位。时代在飞速变化,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和知识的相对封闭性转化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现象,已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每个人获得知识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学生掌握的部分新知识可能是老师所没有的。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以有知识的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所以,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部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教师,应在学习活动中努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汲取养料,根据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自己人生的规划蓝图,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自觉地搭建好已知和未知的之间的桥梁。高师的教师和未来的音乐教师都要意识到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知识的更新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二)由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近几年在教育界已广泛铺开,这使得教学的内涵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人们逐渐把教学过程理解和规定为引导过程。教师做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交往活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授问题,现在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缘由。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学习的重点已不是间接经验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即学习方法的获得。我认为“给人一桶水,自己得有十桶水”的教师知识储备理论,也应该有所转化。有些新的知识和信息是教师的知识储备里没有的,教师不是神仙,在信息时代里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知识上的盲区和空白,即便是你有了“十桶水”也不够用。所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只在学生学习上,还包括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上。(三)由知识传授本位向求知本位转化

传统理论上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即传授知识,教化人们的美好心性。讲好一门课,获得课堂的精彩,就是一个好教师的衡量标准已经过时。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把教师看成是“课程研制者”。作为课程研制者,每一位教师在课程研制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具体说来:教师要制定具体的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选择教材,挑选教学参考资料,识别利用课程资源,确定每一门课程的范围,增删课程内容,确定进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积极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等等。教师除了在教学研究和课程研制上下功夫外,当代教育还在科学研究上赋予了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都应秉承研究型学习的理念,包括高师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领域的新动向,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探索、发现、求知、求真。高师是教育人才培养的母机,大量的教师将从这里走上教学一线。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并重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形成研究型的学术氛围。

三、质化工作量

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加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高校教育从精英化时代向大众化时代转变,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就是教育质量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在扩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因素促使我们一定要把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一)强化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教师 管理

教师是办学的基础,是学校的灵魂,没有了教师,学校也就不称其为学校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系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

西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产生于企业管理领域,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史上,19世纪末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属于经验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以电为动力的自动化生产的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单纯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也奠定了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泰勒将人作为管理的客体,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入管理领域。开始于1924年的霍桑实验,把现代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阶段引入人际关系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人际关系阶段以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学为其显著特征,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人”为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因而要求管理人员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所要完成的任务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人的需要,关心、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使组织成员的归属、自尊等非理性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使个人人格的完整性得到一定的保护。“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以培养人和教育人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组织,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来实施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即要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教师的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从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真正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师成长为本,坚持对话与沟通,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实现教师与组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1.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民主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强调制度治校、量化管理,强调对教师控制、监督、制约,强调管理就是领导、就是令行禁止。这种管理,其优点在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了人性,忘记了学校管理的一切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极易使师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劳动特点决定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不应该只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不应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应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避免朝令夕改,强化制度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减少摩擦,降低运行成本,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高校教师需求,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激励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是50%~6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平时的工作效率是30%,则得到充分激励后,他的工作效率可以达到80%~90%。即在一个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激励程度。因此,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加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保证。

而激励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当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的知识分子,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他们最典型的内部特征。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容忍经济上的清贫,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窘迫。因此,要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的目的,使激励措施更为有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就必须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了解教师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并尽可能地满足其需要,倡导个性发展,使其感受到来自管理者的人文关怀。

3.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高等院校,教师追求的利益既是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教师选择一个学校往往是以追求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为目的,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教师个人发展成就得以满足的通路。所以,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搭建干事业的平台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关键。可以用“银行效应”来形容宽松的工作环境对高校教师的作用。“银行效应”是指银行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存款,实行的关键措施是存户有取款的自由,自由度越大,吸引的存款额也就越大;限制或取消取款自由,其结果不是保住了存款,而是急剧减少乃至破产关门。

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高校环境是由学校的知名度、学科水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基本环境和基础,但学术环境建设更为重要、更加困难。学术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术硬环境主要包括实验设备、文献资料、科研经费、后勤保障等,学术软环境主要包括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热情。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湘洲,陈仁新.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机制探索[J].科学与管理,2005,(5):54-56.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以人为本;教师队伍;家长参与

小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可见,建立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学校文化,是每个小学管理者和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然而,小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那么,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每个管理者应牢记的常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各方面还不成熟,心里比较脆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小学学校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呵护,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将学生的所需、所求当做自身要解决的任务来看,要切实做到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情感和共识为基础,发挥了教师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约束自己、帮助他人,将约束寓于激励中,使教师在管理中得到尊敬和理解,有利于共同建立起良性的管理体制。

二、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建立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办学,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沿着科学、合法、有序的方向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民主平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的管理中,领导对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态度要平易近人,要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但也不能纵容不合理行为的发生,杜绝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管理者要以民主作风进行管理,创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和睦共处的氛围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心情愉悦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学校应实行以人为本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将考核制度量化,使工作内容、目标、细节等方面都标准化;要将考核内容全面化、过程透明化和办法公开化,并且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言一行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校变得更有竞争力,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担负责任的重要意义,并热爱教育事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毕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的目标。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或者是统一学习优秀先进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素养,让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面对学生日益增加的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最后,加强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考察,比如,讲公开课或者到其他学校与优秀教师进行学习进修和交流等等,这样对于学校的创新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是学校创新管理的根本与前提。

另外,学校要想不断进步,就要聘用一些优秀的、有活力的年轻教师,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带动教学气氛,更能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师资力量的壮大是学校创新管理的首要任务。

四、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在学生的全面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德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的德育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这一庞大的力量队伍,使对学生的德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低年级的学生,家长要及时进行学校规章制度的讲解,对孩子应养成怎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保证孩子接受并适应学校的教育。对于高年的学生,家长应敦促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里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对家长进行及时反馈,使教师与家长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间还可以进行定期交流,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进行经验探讨,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此外,学校应广开言路,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问题和学校管理问题的意见和看法,使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共同研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是每个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我们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紧跟时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第4篇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实验教学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业务素养。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培养,这直接影响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领导层不懂业务光搞行政;基层工作人员受传统意识影响,老牛拉破车的思想,按时上下班,不存在为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服务的思想等等。因此,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无创新能力,缺乏服务意识。

伴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手段是惟一提高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和效能的选择。先进的管理手段,更利于有效地服务于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

1 服务理念和实验教学管理

1.1 理念

理念既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又是监管活动的行为准则,其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价值追求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事实上,监管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服务理念在市场监管中体现为一种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等。当前,服务理念已成为监管活动的重要价值导向和行为标准,在以确立服务为本、服务与社会各个行业。

1.2 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指导性意见,依据实验教学规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安排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规范的实验教学秩序,优化配置人员、仪器设备,合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管理者要建立“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

2 思考

2.1 加强实验管理服务理念

加强高校实验管理,首先必须革新管理思想、确立“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服务才是真正的管理”的管理理念。从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供“人文关怀”,做到“学术为先,学生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理念。倡导管理工作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的服务水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有建设性的实验管理队伍的政策与有力措施,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2 实验教学中建设有力的管理服务队伍

人是一切关系和因素的主体。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任人唯贤,挖掘出服务性人才。 高素质能服务的人才直接关系到管理功能的发挥。高校要把实验室管理人才的任用机制提高到关系学校的生存、发展以及强盛这种高度来认识。根据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录用既能做事又能服务的优秀人才。

2.3 创新服务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

在用人机制上,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聘任、奖惩体系,坚持以工作实绩、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测评为依据,形成主体明确的考评指标体系。实验师生给管理员打分,依据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测评。任何一个在工作付出的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工作任劳任怨,做事兢兢业业、它具有强服务意识,他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实验管理人员当然也不例外。奖惩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调动管理者的服务积极性。还有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验管理者的薪酬计算方法中采用“服务零投诉,年终加奖金”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适当增加实验管理者的薪酬,让其服务得有价值。

2.4 推行高科技的管理服务手段

高等学校实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就是实验管理手段现代化。基于互联网的、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主机设在实验室,客户端为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得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逐年加大,而人手又不能相应增加。传统的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谈不上更好的服务。这种可操作性的现代化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方便了师生及时地、科学地、高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如,查询各类实验教学信息(实验安排)和数据(实验成绩),提高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实验教师高效地存储、归类、传递数据。学生可以方便地查询、分析数据。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方便地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

教师管理理念范文第5篇

0 引言

“6S”管理理念是我国现代企业推行的一种现场管理方法,它提倡的是正确的工作意识与工作方法,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1],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在高职高专院校实训教学中存在着实训现场“脏、乱、差”和不重视实训现场管理的问题,而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是在企业生产或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管理者。把“6S”的理念贯穿于实训教学中,规范了实训管理,培养学生的“6S习惯”和“6S技能”,使得学生能尽快适应就业后岗位工作的需要,顺利完成学生与企业职工角色的转换。

1 “6S”理念的含义与目的

6S管理模式是一种先进、实用性强的现场管理系统方法。“6S管理”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六个项目[2]。

1.1 整理(SEIRI)

整理就是区分必需与非必需品,现场只放置必需品,将混乱的状态收拾地井然有序。

进行分类

1.2 整顿(SEITON)

整顿的“三要素”在于场所、方法、标示;“三原则”为定点、定容、定量。即对整理后留在现场的必需品分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有效标识。

1.3 清扫(SEISO)

清扫即保持岗位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

1.4 清洁(SEIKETSU)

清洁即将前面“3S”――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管理公开化与透明化。

1.5 素养(SHITSUKE)

素养即人人养成按规定办事的好习惯,培养员工积极主动的精神。

1.6 安全(SECURITY)

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员工的安全,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减少经济损失;执行的方法在于安全隐患识别,实行现场巡视。

用简短的语句来描述“6S”即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弃;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清洁:清洁环境,贯彻到底;素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安全:安全操作,以人为本。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6S管理”在原有“5S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这一要素,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目前我国有88.2%的日资企业、68.7%的港资企业实行了这一管理法,有效地推动了管理模式的精益化革新。

2 “6S”管理理念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6S”管理理念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实训过程与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

2.1 加强理论培训,使“6S”理念深入人心

“6S”管理理念提倡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规范现场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3]。在实训前,先拟定实训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训,深入透彻地为学生讲解“6S”管理理念的内容、含义、作用与精髓,让学生理解“6S”管理理念,使学生了解在实训中贯穿“6S”管理理念的意义,让学生将“6S”理念牢记于心[4]。

2.2 实训中循序渐进,逐步落实“6S”管理理念的内容

①清理。根据实训内容做好准备工作,将学生按小组划分,设立小组长;实训环境进行分区,即非工作区与工作区。检查各项实训物品,按照要求留下必需品及工具,并清除不必要的工具与元件。以完成腾出空间、清除杂物、进行分类及归类放置的任务放置内容,以实现节约资金、提高安全、效力、质量的效果,打造清爽的实训环境。

②整顿。小组长检查组员是否到齐,并按照事先列出的物品清单清点工具与元件。同时明确工作区域的划分;明确元件与工具放置的方法,做到定点、定量、定容;最后,按照顺序科学摆放,并加以标识,使实训场所一目了然,实现物品取用快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5]。

③清扫。清扫是降低现场事故发生概率的有效途径,也能保持实训现场环境的整洁卫生。清扫包括将实训现场的杂物和灰尘进行清除,还要根据实训设备的性质,对实训设备进行科学的清理,清点元件及其他工具的数量。在实训中,按照小组为单位,建立每组责任区域,制定清扫标准,确定清扫责任人,每次实训结束后,每小组要求将实训场所内的责任区域彻底清扫,点检所用物品并放置整齐,以实现消除垃圾,营造舒适工作环境的目的。

④清洁。清洁即保持实训环境的清洁,即将“3S”――整理、整顿、清扫化为个人自觉的行为,并将之贯彻到底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始终保持实训现场清洁的状态。

⑤素养。在实训前,教师讲解实训室规则、实训设备操作方法、物品摆放原则、团队协作等相关事项,将“6S”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各项管理措施下,能熟悉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与过程、物品的管理与设备的保养、环境的清洁等。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活动,使全体学生养成守标准、守规矩的良好习惯。在实训过程中培养良好学生的个人修养、职业素养、习惯,形成有效制度,营造团队协作精神精神。

⑥安全。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学生安全、保证实训设备正常运转,减少经济损失,建立紧急应对措施等。在进行实训操作前,实训教师反复讲解实训操作注意事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宣传、安全教育以及通电前的安全检查;每个实训小组设定小组安全员进行实训过程中的安全监督与检查,保障学生及设备安全,避免安全隐患。同时在实训环境中设置安全警示牌,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建立安全实训环境,在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实训操作。

2.3 加强过程考核与评价

为实现“6S”管理理念有效实施,应该制定电气设备控制实训“6S”管理检查评分表,按照此表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并把该评分表的总评成绩纳入实训成绩考核,实现对实训的过程考核与评价。在此评分表中,安全是检查的重中之重,如果实训小组出现安全事故,则该评分表的总分为零分。在实训过程中加入“6S”管理检查评分的过程考核,将“6S”管理理念反复的灌输给学生,使“6S”管理理念具体化,有可操作性,使“6S”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工作学习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