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收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实上,该计划案一出便被指涉嫌违规。从最初的医院涉“红”冠名争议,到随后张世全出现直指医院存在股权纠纷;资产评估信批不明以及收购模式存疑等等,独一味一直身陷风波。尽管1月25日公司相应澄清公告,但对争议的重点仍是避重就轻。
1月30日,公司临时停牌。次日,公司再次出具简短公告澄清媒体质疑;也就在同一日,张世全正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关于“独一味”违法问题的控告材料》,直指其此次收购案违法。
事已至此,独一味之前所抛出自相矛盾的言论以及澄而不清的事实已是覆水难收,被指违法也难辞其咎。除却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问题,近日公司大股东的大幅质押股权同样引人注目。
澄而不清的股权纠纷
1月11日,独一味对外投资公告,称为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以1.2亿元收购四川省红十字肿瘤医院肿瘤诊疗中心15年85%收益权。
同一日,公告刊出四川英捷律师事务所(下称“英捷律师事务所” )为上述收购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意见书称,“本次收购的各方当事人均具备合法有效的主体资格,收购涉及的标的权属清晰、收购方式及收购方案合法,已履行完毕决策程序,可依法组织实施”。
讽刺的是,距上述公告仅仅一周不到的时间,自称医院股东的张世全便向独一味及红十字肿瘤医院发函,指责其侵权,要求立即撤销收购行为一事,一石激起千层浪。
据了解,张世全曾是成都友谊医院即红十字肿瘤医院前身的第一大股东,其与该医院之间的纠葛可谓由来已久。
独一味随后澄清公告称,成都友谊医院、友谊医院有限公司均已注销;红十字肿瘤医院是属于2009年设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初始出资人为刘岳均,出资人权利(产权)不存在纠纷。张世全的股权问题,应由原成都友谊医院、友谊医院有限公司的出资人依法处理。
公告同样强调,此次收购属于肿瘤诊疗中心的收益权收购,是红十字肿瘤医院与公司的业务合作,不是产权收购。不论是否存在股权争议问题,均不影响收购的效力。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就此征询张世全的律师彭商建,对方表示,成都友谊医院并没有注销,而是更名为红十字肿瘤医院;而刘岳均是出资收购医院,并非新设立企业。独一味的澄清,无法站得住脚。
不仅如此,张世全自2001年被罢免股东权之后便一直在与医院打官司,从2004年一直打到了2011年,最终法院审判认可了张世全的合法股东身份。2009年成都友谊医院更名为红十字肿瘤医院,并不对这一判决结果产生影响。其具体持股占比,将通过下一步司法程序确定。
那么,独一味在拟定收购计划时,对此不知情吗?彭商建表示,答案是否定的。知情却仍在未通过股东大会同意的情况下作此决策,岂非恶意侵权?
据了解,此前张世全向独一味所发的律师函中,明确要求对方立即撤销该不合法收购行为,同时对于其所表述业务合作模式作出清晰解释,否则将依法举报维权。
独一味却对此函“充耳不闻”,彭商建告诉记者,公司至今未有正面回应。
记者就此致电独一味,当被问及对于张世全正式向证监会举报一事的回应时,对方证券代表称其不知道有此事。记者追问公司收购前是否已知存在股权纠纷,对方称,一切以公告为准,其余无可奉告。
然而,公司于1月31日登出的第二次澄清公告,对于此股权纠纷一事,只字未提。
前后矛盾的说辞
除却避而不提的股权纠纷问题,独一味屡屡出言前后矛盾,惹人质疑。
前述《法律意见书》中称:肿瘤诊疗中心系肿瘤医院内部独立核算的诊疗机构,其资产权属与收益权权属均独立、清晰、明确,不存在与其他第三人进行权益合作的情形,也不存在限制收益权转让的情形,依法能够作为本次收购的标的。
公司1月11日的公告也明确表示:“本次收购的各方当事人均具备合法有效的主体资格,收购涉及的标的权属清晰。”
公司同期的《项目评估说明》却称:“本次评估对象为肿瘤诊疗中心的经营收益权,其为被评估单位的一个经营部门,没有完全单独核算。”
更为蹊跷的是,5天后独一味补充公告中又称,肿瘤诊疗中心不是单独的法人主体,只是该院肿瘤相关业务之泛称。这一表述,与前述公告和法律意见书中的表述明显不同。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此后经确认,该医院并没有专门的肿瘤诊疗中心。
对此,独一味辩称其收购的是收益权,只是业务合作,而非收购股权,肿瘤诊疗中心这一主体不存在不影响收购。
“不管收购的是经营收益权还是收购肿瘤诊疗中心本身,只要是构成了经营行为的都需要一个合法的实际主体。现在这个肿瘤诊疗中心根本不存在,这个收购本身就是违法的。” 相关律师告诉记者,“除非是拥有独立的工商和医疗资质的主体,才可能合法转让。”
医院将科室独立外包的行为本身就极为罕有,独一味竟收购一个并不存在的肿瘤诊疗中心的收益权,带着如此“硬伤”的收购案遭受千夫所指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不仅如此,独一味于1月11日的《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摘要》及随后的《资产评估说明》中均称,红十字肿瘤医院于2011年由四川省红十字会设立,并联合原华西医科大学各科专家组建的西南地区首家高级专家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
公告一出,四川省红十字协会便立刻出面澄清称:“该医院是四川省红十字会冠名的医疗机构,但并非四川省红十字会创办和管理的医院。”
红十字协会同时表明,对于独一味收购一事并不知情,并要求独一味立即书面公告,澄清不实信息,消除社会影响。
独一味只得于16日《补充公告》表明,红十字肿瘤医院为民营投资的二级甲等医院,2009年申请冠名“四川省红十字肿瘤医院”,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
也就是说,该医院并不隶属于四川省红十字会,只是一家民营非营利医院,绝非公立非营利医院。
独一味同时称,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对冠名医疗机构检查评估工作整改意见的通知》及省红十字会、省卫生厅的要求,该医院非由省红十字会创办、管理,因而不能以“四川省红十字肿瘤医院”作为唯一和第一名称。为此,红十字肿瘤医院已于2012年12月10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更名申请,目前正在审核中。等到更名批复下达后,公司将另行公告。
公司之前言之凿凿的红十字肿瘤医院由省红十字会设立之说,被证实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无奈之下自己之前的言论,简直无异于自扇耳光。
既然医院在去年年底就已提出更名申请,公司怎会不知其性质?前期公告中对于医院公立非营利医院的描述,岂非蓄意欺诈?利益当前,诚信何在。
高举“非营利”圈钱
如前文所述,红十字肿瘤医院是一家民营非营利医院。这样一家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进行营利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
相关律师告诉记者:“只要是作为非营利医疗机构,不论是公立,还是民营,都不应以内部科室对外开展营利项目。”
独一味就此澄清称,公司的收购模式既不是肿瘤医院的产权收购,也不是所谓的“科室承包”,而是一种医疗业务合作模式。《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只限定“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并未禁止非公立医院与第三方进行业务合作。
暂且不提这一解释仍在偷换概念,目前医院的财务报表经查证为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编制。
依据法律,适用这一会计制度的非营利组织须:不以营利为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如此一来,独一味收购肿瘤诊疗中心15年85%收益权的投资如何回收?
即便医院可以通过变更非营利性质,使得独一味的投资合法参与收益分配;现阶段1.2亿元的收益权估值却是建立在非营利民间组织会计制度之上的,改变非营利性质后会计制度相应变化,则这一估值将失去意义。
独一味拟定此收购案,不可能不知道会计政策的限制,然而董事会依然作此决策,是否存有以非营利为幌子,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谋取一己私利?
记者同样就此征询该公司,对方董事办工作人员表示,澄清内容不存在未尽事宜。
另外,该医院在2010至2012年间,曾先后成为三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披着慈善外衣活跃于资本市场。独一味此番对其的收购,背后的猫腻和利益交织,或许远没有那么简单。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既没有医院股东大会同意,且标的非实体存在的收购案,不论如何粉饰均难以站稳脚跟。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最新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阙文彬1月25日通知已将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3000万股质押给德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其累计质押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数额为2446062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6.93%。
三大优势支持东软健康医疗
刘保华:东软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20年来,东软发展成为国内民族软件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东软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卢朝霞:关键是东软很专注。20年来,东软专注地做软件和服务业务,在行业中一直坚持持续发展,在业务涉及领域里坚持深耕原则,比如在医疗、电力等领域。东软认为创新固然重要,但专注更重要。
刘保华:东软正致力创新和转型,其中医疗信息化是很重要的部分。东软为什么选择做医疗信息化?
卢朝霞: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近几年面临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东软做医疗信息化的外因。从内因上看,东软在医疗卫生领域有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东软在社保信息化特别是医保信息化领域有很深厚的积累,在软件方面有一定优势。
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和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关系密切。东软本身就生产数字化医疗设备。过去,这些设备是面向医院的,现在东软希望把这些医疗设备小型化、微型化、个人化。基于专业医疗领域的积累,东软要实现这个目标相对容易。
第三,东软本身是做B2B的,很多电子商务也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具有提供B2B解决方案的基础,是东软转向B2C的优势。此外东软还具有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了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涉及银行、电信和交通等多个领域,很多应用都基于东软的解决方案平台面向个人或企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支持,东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发展速度才能比较快。
刘保华:既然东软的优势这么明显,那么行动路线是什么?
卢朝霞:东软的路线就是建设健康城市。目前,东软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通过政府的支持,构建起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拉动基层医疗组织能力的提升。
此外,东软还通过中国老龄委、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养老中心等机构,以及各个合作伙伴,将医疗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的服务对象延伸到家庭用户,进行家庭成员健康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在东软的行动路线中,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东软积极推动健康城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与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健康城市计划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追求三方共赢
刘保华:东软健康城市计划如何能让百姓、企业和政府各方从中受益?
卢朝霞:现在,我国政府正着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着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政府而言,健康城市计划能够帮助缩小城乡差距、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的差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东软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正是希望能够在医疗方面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别。
建设健康城市还可以降低整个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使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或是病症较轻就可以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治疗,不必再到大医院花费很多钱治疗,也避免了浪费国家的医疗资源。这就可以减少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
此外,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加强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管理体系的加强,重点在日常健康指标的监控,避免把80%的钱都用到对20%的慢性病人的治疗上,能够使医疗资源和财政投入真正用到公共卫生支撑上。
从医疗行业看,通过建设健康城市、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多级医疗网络,可以有效平衡医疗资源。大医院的资源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支持小医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最大化,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我认为新医改有两个最主要的改革目标:一是使大医院不要“过度医疗”,二是使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约国家的医疗资源,又提升百姓的满意指数和健康指数。
刘保华:以色列在全国推广慢性病的预防管理系统,医疗机构根据人们的身体状况预测他在60岁以后会容易患哪些病,并且提醒他们事先预防。以色列的慢性病预防管理跟东软慢性病管理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点,能否在我国推广?
卢朝霞:推广慢性病预防管理体系需要时机。目前我国的多发病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亿高血压病人和9000万糖尿病人。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没有进行药物治疗,三分之一的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并且可能没有按时服药。这三种情况的病人都很容易出现病情加重。东软通过健康普查、健康教育、健康数据采集和监控,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及时治疗,尽量避免病情加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政府部门节省医疗费用、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东软的城市健康计划目标是让百姓、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近两年,东软集公司的力量全力投入到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中,加快进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等。围绕新医改和健康服务,东软已经做了全面的准备并奠定很好的基础。
刘保华:健康医疗业务在东软的整个业务版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卢朝霞:健康城市包含很多内涵,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东软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业务包括东软的医疗IT业务、政府的公共卫生、社保的医保业务、新农合等。东软将公司的品牌、技术、人力资源、行业解决方案等资源,全部整合起来推进健康医疗事业。
之所以倾全力推进健康医疗业务,是因为它是一个创新的业务,能够拉动东软的业务板块快速增长。它集合了很多业务部门的资源和创新成果,拉动了东软整体业务的创新和转型。比如,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和电信事业部原本在思考电信运营商如何通过互联网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健康医疗信息恰恰是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远程视频医疗是3G时代最好的应用。
此外,在企业解决方案中,健康医疗服务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构建企业职员的健康管理体系。
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发展
刘保华:健身社交网站咕咚网推出了“终端+社交”的模式,您曾经说东软也想探索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今天也展示了东软的健康终端以及后台的运营体系,并且表示希望能做成一个网站的模式。东软在整个商业模式转型方面有何规划?
卢朝霞:东软的转型正在一步步落实,很快你就会看到东软建立的熙康网。熙康网将和东软面向个人的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者,分成很多频道,例如健康锻炼频道、饮食频道、高血压频道等,还将建立社区讨论区,以便人们进行交流。
目前,熙康网正在测试,点击量约为10万次,有两个应用比较受欢迎,一是中医体质,二是乐活指数。人们通过这两个应用,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
东软希望将熙康网发展成一个社区类健康指导、健康服务、健康交友网站。这部分业务和东软的传统业务有所不同。根据市场需要,东软会考虑在栏目设置上体现更多的创新,目前熙康网正在筹划过程中。
刘保华:如果单纯做社区东软不一定有优势。东软的优势在于:东软有自己的产品,可以采用类似咕咚网的“终端+社交”模式,软硬结合的模式未来必然成趋势;东软还可以将健康医疗服务和社交网站整合起来。通过这两方面,东软的传统优势和新业务就能结合起来。
卢朝霞:对,这两方面东软的优势很明显。东软整合公司内部很多资源发力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业务模型,并且开始向B2C领域拓展。正因为可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东软的投入相对较少,发展速度会比较快。
东软现在的布局有两方面:第一是健康城市计划。健康城市计划属于B2B的范畴。第二,当熙康网发展起来之后,东软就将业务直接扩展到B2C领域,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大网络。
刘保华:东软健康城市计划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东软在云架构上要有很强的实力,一定得有独到之处。在这方面东软有哪些积累?此外,要运营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一定要有数据中心布局,东软在这方面有何规划?
卢朝霞:在云计算方面,东软一直在进行超前的投入,专门设立了云计算研发中心,在云架构、云平台、云计算、云安全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积累。
2010年,东软与NEC合资成立了一个云计算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东软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商业模式,并且进行了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东软的一个分公司――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在大连、沈阳、成都、南海等东软的基地都设有数据中心。因此东软在建设云的物理平台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在云计算中心建设方面,东软还提供前端的服务,即呼叫中心业务。
从整体上看,东软已经具备了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的能力。在物理架构搭建起来之后,东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各个产品线和业务“云化”,变成真正的虚拟计算,按照虚拟化战略进行布局,建立可扩展的应用架构。在把现在的很多应用用“云化”进行实际推广,东软在技术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在扎实积累。
刘保华:东软最近收购了北京望海康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望海康信),收购目的是什么?东软在并购方面下一步有哪些规划?
卢朝霞:望海康信目前是医疗信息化行业里最好的ERP提供商,它为医院、卫生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系统,即后台支撑系统。望海康信的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HBOS)可以精准地跟踪每个手术用了多少配件、谁是主刀大夫、手术时间,以及医院床位的周转率等各方面信息。
以往,东软ERP业务主要是面向制造业,主要功能包括物流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能力平衡系统等。但医院的ERP更为复杂,既要核算类似手术材料的物流,又要核算人的成本,在这方面望海康信的HBOS表现非常出色。
东软希望借收购望海康信补齐东软面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全面解决方案,,使东软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的产品线更全面,满足东软客户的需求。
接下来,东软还会加大收购业务的力度,东软的收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使东软的业务更全面,使业务得以提升,产品功能更强大;第二,弥补东软现有产品线的缺失;第三,对方拥有的客户群可以弥补东软在市场方面的空白。
刘保华:东软的收购是倾向于应用方面还是在后台架构方面?
卢朝霞:东软是做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公司,在收购时考虑比较多的是从应用和围绕应用的支撑平台方面布局。
刘保华:东软未来向B2C方向发展,是否考虑收购B2C公司?
卢朝霞:虽然熙康网正在开发中,但是如果在这个领域哪家公司做得很好,能够让东软在相关领域迅速占领市场,东软不排除收购B2C公司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公司。
刘保华:我认为东软最应该收购的是基于本地化服务的网站,而不是覆盖全国的网站,比如杭州的19楼网,在当地渗透率很高。因为目前的覆盖全国的健康类网站主要是提供新闻信息,用户黏性太低,应该加入一些与社区相关的内容,增加用户黏性。
卢朝霞:对。还有一个发展思路是与东软的健康城市计划相结合,东软现在就是这样做的。在互联网时代,东软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收购或者合作形式,或许能让东软走得更快更顺利。
记者手记
传统IT厂商走到岔路口
“技术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信息产业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背后都有强大的技术驱动。”诚如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所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IT企业的商业模式,让产品和服务变得互联网化、应用化。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让传统IT厂商能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负载更多应用,并实现相互连通。传统IT厂商以提供技术和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打破,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站在IT历史发展的岔路口,像东软这样的传统IT厂商,产品和业务从B2B领域向外扩展,开始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利用更多新技术为他们提供服务。
6月18日,蒙牛乳业(02319.HK,下称蒙牛)发出全面收购雅士利国际(01230.HK,下称雅士利)的要约,总金额超过百亿港元,创下行业新纪录。
不过,这次并购最初的消息源,并非来自两大上市公司的公告,而是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
当天下午,工信部召开了一次食品安全闭门会,议题包括推进奶粉行业兼并重组和规范奶粉行业等,国内127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列席会议。
会议进行到40分钟,王黎明提议蒙牛、伊利、飞鹤、完达山和雅士利等国内十大奶粉生产企业的代表上台。王半开玩笑地说,“大家先谈谈恋爱,能结亲就结亲,如果能有成功的婚姻,我们会很高兴。”
台下一片笑声。但待到十人下台,王黎明出乎意料宣布了蒙牛并购雅士利一事,现场笑声顿止。参会者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立刻拿起手机,向上级现场汇报。
随后的会议中,工信部官员表态,争取用两年时间培育十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目前,国内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奶粉企业共有七家。突如其来的蒙牛巨额并购和工信部高调表态,让中国奶粉行业暗流涌动。
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理事陈渝称,政府扶大弃小之后,预计将会有三分之二的中国奶粉企业消失。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前蒙牛和伊利两业巨头曾多次向雅士利、飞鹤和完达山等奶粉企业询价。6月19日,飞鹤和完达山均发表声明,否认将出售公司,但这丝毫无碍整个行业山雨欲来。 创纪录并购
去年6月,蒙牛总裁孙伊萍曾告诉《财经》记者,蒙牛绝不会做“瘸腿的公司”,必会在奶粉领域中有所作为。
奶粉业务,一直是蒙牛的短板。在并购雅士利之前,其市场占有率仅为0.2%。
从今年初开始,蒙牛一直在寻觅合适的收购对象,雅士利是洽谈对象之一。此前,蒙牛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补齐奶粉短板是重要内容。
蒙牛高级财务总监、投资者关系官吴文楠介绍称,蒙牛考察潜在收购对象的标准主要有四个,一是业务上的互补性,二是经营理念的一致性,三是股东出让股权的可能性,四是价格合理性。
在敲定雅士利之前,蒙牛接触过五六家奶粉企业,但均因各种原因放弃。“有的刚上市,股权处于锁定期,不能出售;有的要价太高,不理性。”
雅士利董秘吴晓南透露,蒙牛与雅士利合作属机缘巧合,“香港出差时,我们和蒙牛团队住在同一个酒店,双方约定在咖啡厅喝茶,蒙牛表达了合作意向。”回到内地后,双方继续接触和商谈,感觉目标相同,就推进了商业性谈判。
蒙牛助理副总裁翟嵋亦表示,雅士利在业务上与蒙牛互补,经营理念一致,“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渣打和汇丰两家银行,为蒙牛此次并购提供了一年期过桥贷款,利率相当优惠,为1.6%。吴晓楠告诉《财经》记者,两家银行已出具了现金确认函。另外,也有多家商业银行向蒙牛提供方案,将这笔短期贷款转换为长期贷款。
在谈判中,雅士利的管理层兼大股东张氏家族表示,他们看中了蒙牛的品牌,以及蒙牛大股东中粮的平台,愿意推进合作。
但张氏同时提出,希望在合并后依然能至少保有公司10%的股份。此前,张氏家族持有雅士利51.3%的股权。按香港联交所规定,收购股权比例超过50%,必须发出全面收购要约。
蒙牛向雅士利的股东提供了两个收购方案:一是每股3.50港元的现金;二是每股2.82港元的现金,加上0.68股由蒙牛乳业专门为持有雅士利股票而设立的一家非上市控股公司的股票。
张氏家族看好此次合作前景,并希望继续在奶粉行业中发展,因此选择第二方案;但雅士利第二大股东、持股24%的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CA Dairy,则希望尽快套现离场,选择了第一方案。
剩余持股24.7%的小股东,将决定此次交易的最终金额和雅士利的命运。如果他们选择接受要约,此次交易的金额将在106.2亿港元至112.3亿港元之间,一举创下中国乳业并购新纪录。但按照联交所的规定,如果拒绝要约的小股东超过总股本的10%,雅士利将继续保有其上市地位;不足10%,雅士利将退市。
蒙牛方面向《财经》记者透露,此次交易预计将于今年9月最终完成。雅士利并入蒙牛后,将独立运作,蒙牛希望能继续保留其上市地位。若雅士利退市,蒙牛也会运作其在未来重新上市。
不过,从目前形势看,雅士利退市的可能性较小。此次收购蒙牛给出的溢价只有9.4%,其用意非常明显,即以较低价格买进张氏家族和CA Dairy股份的同时,亦使得流通股股东不愿以此价格出售股票,进而保证雅士利不会退市。
蒙牛、雅士利和工信部三方,均否认此次交易中存在政治因素。王黎明告诉《财经》记者,蒙牛与雅士利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政府未在其中施加影响。蒙牛和雅士利均表示,收购价格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双方对这个价格都很满意”。 一步好棋
蒙牛高管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交易后蒙牛会保留雅士利原有的管理团队,以及独立运作的地位。但蒙牛原有的奶粉事业部将和雅士利团队进行合作,共享平台和资源,实现协同效应。
翟嵋表示,目前双方只是达成了原则性的意向,具体合作细节仍待深入商谈后才能确定。
多位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蒙牛联姻雅士利是步好棋。蒙牛凭借一个合理的价格,获得了一个成熟的奶粉企业,补齐了短板。
罗兰贝格的统计数据显示,收购雅士利前,蒙牛奶粉的市场份额只有0.2%,而雅士利的市场份额为4.7%。其主要竞争对手伊利,在奶粉领域的市场份额则达到了7.8%。
奶粉领域的增速,在中国乳品行业中一枝独秀。乳制品行业的平均发展增速为12%至15%,而奶粉则为22%至25%。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粉企业一蹶不振,市场长期为外资产品把持,消费者愿为购买婴幼儿奶粉付出更多代价,“越贵越好”的消费心态成为主流。
以雅士利为例,该公司旗下拥有“施恩”和“雅士利”两个品牌。但年报显示,两者成本相差无多,但前者被消费者认为是“高端品牌”,毛利率比后者高出20%。
消费者的心态变化,使得婴幼儿奶粉的利润率远超其他乳制品细分行业。2012年报显示,以经营液态奶为主的蒙牛总体利润率为25.09%,而雅士利毛利率则高达53.7%。
并购雅士利,既补齐了蒙牛的业务短板,也将拉升蒙牛的盈利能力。摩根大通认为,此次交易预计可提升蒙牛明年盈利约5%至7%。
此外,雅士利还将带给蒙牛一个完善的奶粉销售平台,帮助蒙牛其他奶粉类产品打开通道。
婴幼儿奶粉的主要销售渠道有五种,即传统的大卖场渠道、婴童渠道(母婴店)、电商渠道、批发和个体零售渠道和医院。
蒙牛在液态奶领域拥有较大市场份额,因此在大卖场的铺货能力很强。但是,罗兰贝格的分析报告显示,虽然2012年传统渠道销售的婴幼儿奶粉比例达到60%,但该数据近年来比例一直持续下降,预计2017年将降至48%(见图1)。
而婴童、电商和医院等婴幼儿奶粉特有的销售渠道,预计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奶粉一直是蒙牛的短板,因此蒙牛在这些特殊渠道上几乎没有耕耘。
这亦是蒙牛奶粉业务发展较慢的核心原因。“在这样一个增长很快的市场里,发展速度慢是很危险的。”罗兰贝格食品行业总监俞巍指出。
但是,蒙牛在奶粉领域并不缺乏产品。此前,蒙牛的奶粉产品线上,低端有少量的自有品牌,中端则有与丹麦乳业巨头Arla Foods建立的合资品牌“欧世蒙牛”,高端方面则有Arla Foods的欧氏奶粉。
因缺乏可靠的销售渠道,欧世蒙牛自2006年创立以来,一直未有太大作为。并购雅士利后,蒙牛可将雅士利原有的婴童、医院和电商等特殊销售渠道一举收入囊中,并可利用上述渠道推进欧氏蒙牛等品牌奶粉的销售。
此外,蒙牛所拥有的传统渠道,却是雅士利的短板。此前,雅士利很难进入一线城市的超市大卖场。但未来,这一切将迎刃而解。
多名观察者认为,蒙牛、雅士利合并后的市场份额,在绝对数上不会对行业格局带来太大影响。但两者合并非简单相加,一旦形成协同效应,雅士利、施恩、欧世蒙牛等几个奶粉品牌一同发力,将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孙伊萍的算盘
算上此次并购,蒙牛今年已在乳业市场上四次掀起波澜。
今年4月,蒙牛与新西兰国有企业Asure Quality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入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5月,蒙牛斥资32亿港元,将其持有的现代牧业(01117.SH)股份从1%提升至28%。
5月底,蒙牛、中粮和国际食品巨头达能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达能将通过与中粮的合资公司,持有蒙牛约4%的股份,成为其战略股东。达能中国的酸奶业务将与蒙牛酸奶业务合并,双方将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专项从事酸奶生产及销售业务,在合资公司中蒙牛和达能分别占股80%和20%。
而在去年6月,蒙牛已引入了丹麦乳企爱氏晨曦,后者投入22亿港元持有蒙牛5.9%的股份,成为继中粮之后蒙牛的第二大股东。
在发出全面收购雅士利的要约后,孙伊萍说了三句话,让其他高管记忆犹新:“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能走多远,要看你与什么样的伙伴同行;这些合作伙伴,既是我们的益友,亦是我们的良师。”
俞巍在解读孙伊萍的蒙牛战略时分析,在乳制品这种快消品行业做并购,无非看重对方四样东西:品牌、奶源、渠道和平台。
蒙牛今年的四度发力,全部符合这四个方向:增持现代牧业意在奶源,与达能、爱氏晨曦和Asure Quality的合作是看中了外资企业的平台和品牌,吞并雅士利是为了获得其品牌和渠道。
翟嵋透露,蒙牛去年底完成了对集团“五年战略规划”的梳理,“今年以来的所有动作均在此框架内”。
蒙牛年报显示,其五年规划主要包括:开展全产业链质量体系建设、掌控优质奶源、推行内部改革、重塑品牌形象、推进国际化等方面。
与连续的外部动作相对应,蒙牛内部改革也已展开。蒙牛方面给《财经》记者的复函称,公司将继续推进内部变革,让公司构架更加扁平化,更加接近一线市场。
中粮集团的背书,让孙伊萍推进其战略底气十足。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粮对蒙牛的改革十分支持,蒙牛各项事务在中粮层面均被置于重要位置。
2012年,蒙牛报出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蒙牛将此解读为业绩“战略性下滑”,称既有此前负面消息的影响,也是内部推进改革的结果。
申银万国的报告显示,蒙牛2013年的改革目标,是将其产品线由2012年的57个降至15个,主要保留四大品类的产品,即高毛利和高增长的明星产品(特仑苏等)、高毛利和高增长品牌(奶特和纯真)、低毛利但销量大的基础品牌(纯牛奶和酸酸乳等),以及高毛利但低增长的利润贡献器(冰淇淋系列)。
蒙牛短期内的连续动作,让资本市场非常兴奋。今年3月以来,蒙牛股价接连攀升,股价上涨近20%。
但有金融界人士担忧,蒙牛基本面并未改变,连续大手笔投入,可能会对整体产品质量和整体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蒙牛方面回应《财经》记者称,与外资品牌的合作多属于战略合作,并不会牵扯蒙牛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反而可以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而与雅士利在奶粉业务上的合作,恰可为蒙牛毛利率加分。 国进民退忧虑
蒙牛此次并购,时机拿捏准确。
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奶粉安全质量问题;6月4日,工信部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6月18日,蒙牛百亿元并购消息被工信部官员抛出;6月20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九部委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
这些奶粉政策动向,均指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业内普遍推测,蒙牛百亿元并购案只是一个前奏,预示着政府主导下的奶粉行业洗牌即将到来。
蒙牛并购案发生第二天,市面上即有消息称,完达山和飞鹤乳业将成为大型乳企的下一批猎物,但两家公司随后声明否认。
一些理性的业内分析人士则表示,不应过度揣测此间的逻辑联系。蒙牛和雅士利的接洽早已开始,而政府此次政策则是顺势而为。
罗兰贝格提供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乳制品市场均高度集中。美国前三大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为97%,日本和西欧前五大品牌占比也分别达到89%和74%;但中国奶粉品牌分散,前五大品牌占比仅为49%,前十大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只有67%(见图2)。
市场集中度低、低水平竞争,是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现的重要原因。国产奶粉骂名深重,中国政府此次推进行业重组,亦符合行业发展升级的规律。
但俞巍表示,行业整合中政府可能会起到推动作用,但企业的市场意愿才是第一位的。中国奶粉行业变革潮流不可避免,但短期内出现多个大型企业并购重组“可能性不大”,可能出现的是小型奶粉企业被纷纷吃掉,或被逐步淘汰。
业内普遍认为,在此轮洗牌中,排名靠前、“具有国企背景”的奶粉企业将扮演主要角色。中国政府的逻辑历来是支持国资背景的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吞并体量较小的民企。
相关人士透露,自今年6月20日起,中国政府将不再下发新的婴幼儿奶粉生产许可证,并对行业进行整顿。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曾对乳制品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426家被吊销许可证,107家被要求停业整顿。那次洗牌,国内40.4%的乳制品企业遭淘汰。
中国乳品协会陈渝表示,此轮调整,将又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出局。
淘汰路径主要有三:一是企业间兼并重组;二是提高准入标准和市场规范,用政府审批之手淘汰;三是通过市场自然优胜劣汰。从目前看,第一、二路径为主要选择。
多数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表示,支持奶粉行业进行整顿,但质疑政府扶持大型国企推进变革的做法。
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工信部为建立奶源追溯体系,选中了伊利、蒙牛、三元、完达山四家试点企业,这四家无一例外具有国资背景。
多家民企代表对工信部的做法提出异议。他们普遍认为,伊利、蒙牛都曾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三元奶粉销量甚至排不进前十,为何飞鹤这样拥有优质奶源的民企却没有入选?
乳业专家王丁棉称,乳企兼并整合之后集中度加强,便于政府管理和控制,这样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控势必会得到加强。
但民企却普遍认为,简单粗暴推动大国企并购小民企,不仅不会解决质量问题,还会造成寡头垄断,导致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存越来越难。
在整合方式上,圣元国际(NASDAQ:SYUT)董事长张亮曾提出,参照美国发放奶粉牌照的模式,将国内奶粉企业控制在20家左右,民企和国企不分先后,共同竞争。
广东一家乳企代表则表示,应该通过奶粉企业收购上游奶源的方式来整合行业。历次乳业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因上游奶源而起。
一些业内人士注意到,九部委6月20日的意见中有三处值得关注:一是进口品牌国内分装模式被禁,二是代购行为受限,三是新晋奶粉品牌国内无注册、靠进口贸易模式将被禁止。
这意味着,除国内乳企将被严格整改外,在国内进行奶粉分装的外资品牌和进口乳粉贸易商,也将面临较大冲击。
“专业仓储管理+入库公证检验”这一制度自推行伊始,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将近一年的推行中,其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作为新事物,其在发展壮大中遇到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也许应该从更为宽广的视角出发,以更加理性公正的态度去审视这一事物。
造假样品无处遁形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资格认定的棉花专业监管仓库一共有42家。4月23日,记者来到了乌苏地区最大的仓储库――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棉麻公检二库,在库房管理人员的带领下采访了相关工作人员。
走进占地250平米的露天仓储库,白色棉包码成一排排3米多高的大垛,整齐地舒展开来,一眼望不到头。虽然时间是上午10点多,但火辣辣的阳光已经毫不留情地照射着仓库的每一个角落,除了棉包底下仅有的一点阴影地带,无阴凉之处可藏身。
沿着棉包伸展的地方往里走,偶尔会看到几个两米多高的小棉垛,即是专业纤检人员进行在库抽样的地方。此时,正好有几个身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帽子和口罩的纤检人员工作,记者细观一个棉花样品抽取的全过程:首先需要拿仪器扫描棉包上的条形码来确认棉包没有混批或者重测,然后从棉包缺口处抽出一块150g左右的长方形棉样,用带有标签的塑料袋封装;最后还要核查样品数量和其随身携带的条形码的一致性。
入库棉花都是用批次来计算的,一批次是186包。一位检验人员介绍:按规定,我们每天至少要完成3个批次的样品抽取,也就是至少重复上述过程500多次,每完成一个批次的抽样工作大概需要40分钟时间,而且还不包括去偌大的仓库内寻找所需抽检棉包,与仓库管理方沟通以及跟仪器化公检人员拿样交接的时间。其实,在棉花收购加工高峰期的时候,检验人员的工作量远远在三个批次以上,预约量大的时候,晚上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回去休息。
“高峰期北疆气温平均都在零下二十多度,检验人员连续几个月在露天仓库工作,几乎都患了感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李杰说。去年,每一个仓储库都有一个负责内外协调的库管人员,李杰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地上结了冰,我们有个同事摔倒后爬起来继续干活,几个小时后才发现自己竟然连中午吃什么饭都想不起来,这才赶紧送往医院检查。”
“其实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在3月底就完工了,但附近有一个加工厂还剩一点,因此我们就派人在库里守着,他们每送来一批,我们就进行在库抽样,然后通过仪器化公检出具证书。”塔城纤检所办公室主任朱志远介绍说。
“特殊时期才这样的。”站在一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质量监督科科长陆兰说,大批量在库公检的时候,为了形成相互监督机制,每个库至少有3个单位同时作业,取样和仪器化公检是独立的,内地纤检人员负责在库取样,新疆当地检验人员负责样品核查和仪器化公检。
每个棉包都有一个条形码,相当于身份证,工作人员在取样前会扫码确认身份,以免混批重报。“每包棉花进入仓库后,除非销售,否则决无可能中途出库,这是我们杜绝样品造假的有力措施。”陆兰补充说。
一旁的朱志远也忍不住,说起了企业自取样品时候的无奈:“以前,纺织企业抱怨我们的公检证书不客观,其实,国储棉时期棉花质量投诉的三分之一是马克隆值与实际不符,而造成这一指标不符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企业样品造假。以前在企业取样的机制很容易带来样品造假,入库取样就很好地杜绝了不良加工企业样品造假的可能性。”
“公检证书和实际所买棉花的吻合率提高了很多,今年没有遇到一次质量纠纷,而且棉花质量也好了,‘三丝’问题没那么严重了。”华芳石河子纺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母蕊琴说。
而来自中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一份统计正好印证了她的说法,截至今年4月,新疆累计销售200余万吨,占预计产量的44.3%,棉花质量投诉率为零。
去“异纤”,加工厂拼质量
仓储库相当于一个棉花物流的中转站,连接着上游的棉花加工企业和下游的纺织企业。对棉花进行专业仓储管理和入库公证检验,加工企业必须直面市场,只能靠质量取胜,这样不仅对提升棉花质量大有裨益,还倒逼企业创新经营理念,有助于棉花产业的长足发展。
乌鲁木齐鑫丰益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乌苏市棉花加工厂是2014棉花年度乌苏地区收购棉花最多的加工厂,老板贺国伟是一个在新疆创业的河南人,人们习惯性地称他老贺。2014年,棉花三年临时收储告终,棉花加工企业不用承担市场风险的“好日子”也到了头,正当很多棉花加工企业纷纷叫苦,打算不干的时候,老贺却一头扎进了这个市场。
问及原因,他哈哈一笑,虽然说已经扎进来了没办法,但似乎另有深意。
当记者走进老贺的加工厂的时候,一切答案自动揭晓。覆盖面积100多亩的工厂里,堆着两座小山似的棉花,一堆白,一堆显得有点黑,老贺说分别是手摘棉和机采棉。一条好几百米长的棉花输送管一直从棉垛通向生产车间。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是,车间前面的空地上堆放着一层籽棉,大约100多个包裹严实的人前后排成两三排,一个个不停抡起手里的工具,仔细挑拣着棉花里的异性纤维,场面颇为壮观。这些是老贺雇的当地村民,其实,在收购高峰期的时候,老贺雇的人要比现在多好几倍。
虽然雇佣一个人挑拣一天异性纤维需要100元的成本,按老贺从去年9月份就一直雇佣当地村民挑拣到现在计算,收购棉花的成本每吨增加了200多元。“但这样做让我的棉花很好卖,和我合作的都是一些对棉花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大企业,比如山东华孚等。”老贺说。
据了解,乌苏地区一共有40多家棉花加工厂,当地籽棉生产量是20万吨左右,如果按平均算,每个加工厂大概能加工5000吨籽棉,但老贺的加工厂去年收购籽棉将近3万吨,甩了其他加工企业好几条街。
“去年我们在棉花质量提升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其实专业仓储管理和入库公检对注重棉花质量的企业来说是好事。”老贺说,当地纤检部门给自己的帮助很大,因为自己加工的一万多吨皮棉都经由当地纤检机构出具证书卖给客户,客户普遍反映公检证书与棉花实际质量很吻合;再者,比如断裂强度等细节性的指标,有些企业自己也不会检,必须依赖纤检部门。
每堆棉花挑选两遍异性纤维,并且雇佣当地棉农,让他们知道异性纤维少的棉花才能卖出好价钱,这只是老贺为提高棉花质量采取的措施之一。与其他加工企业相比,老贺在籽棉收购方面也独有心得,别的厂子对交售籽棉的农民态度很不好,抱着一副爱交不交的态度,但棉农到了老贺这里,却可以享受到被端茶送水的待遇。
“虽然是简单的一杯水,但却是暖人心的事儿,而且,我去年还投资10万元做了3万多条棉布袋,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想让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老贺说。
当然,为了更加快速高效地加工出高质量的棉花,老贺正在投资建一个新型生产车间,该车间引进了一条先进的异性纤维挑拣流水线,建成后可以24小时运转,提高挑拣异性纤维的效率。
老贺坦言:“虽然专业仓储管理客观上是增加了一些费用,尤其是仓储库的粘包费有点高,但总体评价,这项制度倒逼我们改进生产管理方式,对我们有资质并注重质量的企业是好事。”
“转圈棉”不再有
新疆“转圈棉”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由内地棉花流入新疆形成,一种由企业之间交易互转形成,还有一种是虚开籽棉收购票据形成“转圈棉”。
2014棉花年度,新疆在库公检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环节,基本不存在内地棉花倒流进新疆的现象。而且,新疆42家专业仓储库实行在库公检,816家棉花加工企业全部将其加工的棉花存入专业仓储监管库,进行专业仓储,实现数据联网,形成统一数据库,所有棉花的流向,包括运输、销售都有跟踪监督数据。
“一旦出现‘转圈棉’,将导致基本种植农户的补贴被摊薄,实行在库公检,对改革顺利实施、棉农利益不受损害起到了核心保护作用,我们某种意义上扮演了农民的警察这一角色。“李岩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专业仓储+在库公检”在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受条件所限,棉农交售棉花的票据由收购加工企业代开,如果企业虚开籽棉收购票据,则很容易形成大批的“转圈棉”骗取补贴。
“监管库和入库监管设计,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监管核查加工企业所生产的皮棉质量和重量,利用二者数量关系倒推出其收购了皮棉的数量,从而确定是否虚开了票据。” 朱志远说。
此外,专业仓储管理和入库公检为实现棉花现代物流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银行准确发放贷款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
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
当然,任何新事物走向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专业仓储制度亦是如此。
其实,早在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系改革方案中,就将专业仓储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但当时实施这一制度的基础设施尚不成熟,而三年临时收储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证检验覆盖率接近100%,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也具备了专业仓储的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充分利用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成果,在《实施方案》中确立“专业仓储+入库公检”这一模式,要求专业纤检对纳入规范监管的棉花进行重量检验,抽样品质检验。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徐水波认为这是棉花公证检验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是棉花公证检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取得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为了保证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工作和棉花专业仓储制度的顺利实施,真实反映新疆棉花产量,去年中国纤维检验局与有关方面充分协调、反复沟通,数易其稿制定了《监管棉花公证检验实施办法(暂行)》,作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补充方案。该《公检办法》共9章55条,对棉花公证检验的组织管理、实施、加工企业加工棉花的有关要求等做了详细规定。
“由于是制度实施第一年,有些地方考虑得不周全,有些方面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棉麻公检二库经理马丽华说,“前期的确有过组批、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企业棉花及时销售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徐水波曾经亲自走访新疆兵团、棉花加工企业和专业监管仓库等深入调研和了解,并商讨解决措施。“大部分问题已经在改革初期得到解决,至于极少个别发生的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进一步改革的方案。”徐水波说。
目前,为完善棉花入库公检制度,中国纤维检验局已经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公检质量、提高公检效率等方面采取了改进措施。
徐水波介绍,今年,中纤局将持续优化公检工作全流程。在公检时间管理上,重量检验从2天提高到1天、品质检验从4天提高到3天完成,努力做到基本不发生重量检验3天完成、品质检验5天完成的情况。
对于企业反映的条码异常和“三丝”问题,“我们已经和有关部门协商,打算由纤检机构和监管仓库人员对入库公检中条码异常棉包共同补挂事先定制的条码卡,做好相应登记,确保后续检验和数据采集不受影响。同时会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督促相关方坚持并完善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从源头控制的办法,层层降低‘三丝’”。
对于组批问题。实行专业仓储后,对棉花的组批没有数量限制,允许企业按任意数量进行组批并预约入库,也允许企业根据公检结果和纺织企业需求在库内进行重新组批,但入库企业需要支付相关的搬倒、挑选费用。实际工作中,加工企业考虑到运输实际,绝大多数仍然按照铁路运输的186件进行组批。
“实际上,通过中国纤维检验局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网,纺织企业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批棉花的重量检验结果及批内各包棉花的品质检验结果,在购买和使用时都很方便。”徐水波说。
在入库取样公检方面,中纤局将进一步完善公检环节设置和过程监控,促进公检数据与棉花生产、加工、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互用。一是优化数据共享渠道。二是发挥公检数据有效性。在本年度公证检验与农发行信贷监管全面挂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提高涉贷棉花监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三是加强过程监控。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提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纤局公检视频监控中心已建设完毕,下一阶段将逐步建成覆盖全国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的视频监控网络,同时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协商,引入各监管仓库监控视频,形成覆盖入库公检现场和实验室的监控平台,实现对监管棉公证检验全过程的实时可视化管理。
柯云峰:船大好出海
对于新医改的影响,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柯云峰有这样的判断:“普药销售约占药店总销售额的30%~50%,如果按照新医改的征求意见稿来执行,那么对药店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药店占OTC市场的份额本来就比较小,只占30%,‘零差率’、基本药物制度等措施的实施会使药店的一部分OTC份额转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药店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柯云峰首先分析了药店面临的严峻局面,接着指出,药店必须提高生存能力,搞多元化经营,经营重点向保健品、化妆品、参茸等转移。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药店发展历程来看,多元化是必然趋势,屈臣氏的方向是中国药店必走之路,将来会出现许多像7-11便利店的药品小超市。不过目前中国药店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消费群体还没有形成,比如药店的化妆品消费就很有限。
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柯云峰认为,也许会有一部分药店退市,不过药店行业永远都会存在。他表示,目前新医改的具体配套措施还在制定之中,政策没有明晰,大参林的开店步伐会谨慎一些,更注重选址的质量,“如果未来走多元化道路,门店要有容纳这些产品生存、竞争的空间。”
谈到大参林正在力推的上市大联盟,柯云峰信心十足:“只有整合药店的资源,才能增强竞争力,就好比船大好出海。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把加盟的药店捆绑上市。金融危机是‘危’和‘机’的统一,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问题,对于有品牌、实力强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我们的并购方式和别人不同,只是并购一部分股份,通过资金、技术的输入,使加盟者成为区域的龙头企业,这种合作方式对双方来说都更安全。”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由于民工返乡,东莞、深圳部分药店的经营出现困难。柯云峰说,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金融危机一般有2~5年的周期,接下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他同时也指出,这对大参林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例如不仅房租降了,店址也比以前容易找了。
梁永强:多元化是必经之路
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会对2009年的药店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开心人(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梁永强做了这样的判断:“由于目前我们只见到方案的大纲,相关的系列措施还没有出台,再加上政策落实也不会立即见效,所以,我想对目前的药店经营现状和市场格局影响都不会太大。”
梁永强指出,新医改方案里明确基本药物“定点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肯定会影响零售药店的整个市场份额,尤其是基本药物和“零差率”这两个政策,最终都会在社区医疗网点体现出来,而社区医疗网点的大量建设则一定会分流药店的顾客群。因此,不少药店开始搞多元化,加大日用品的经营占比,作为和社区卫生中心差异化竞争以及吸引消费者的新的经营方向。
“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其结果也有待实践证明,但我认为这是零售连锁药店变迁、升级发展的必要过程。”梁永强说。
梁永强表示,在新医改的背景下,2009年开心人大药房的发展方向也会做适当调整,“我们首先会增加非药品的经营品类,其次也会加大自有品牌的开拓。”
袁龙江:从专业化入手
提及新医改对药品零售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龙江表示:“新医改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根据新医改的规定,国家将提高消费者的用药报销,这是个好消息。目前国家的医保虽然投入2000亿元,但比率仍然较低,像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就达到70%~80%。”
袁龙江表示,新医改的出台对药品零售终端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反而会有帮助。他认为,医药分家是大势所趋,医院将承担诊断功能,而药品将会分离开来,这对药品零售终端来说是个好消息;其次,新医改里提到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对于制药企业会有一定影响,如今国内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而大家都想进入这个目录,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竞争。但是,这对处于商业角度的连锁药店而言,问题却并不严重,连锁药店所要做的就是选择更好的药品。
那么,在新医改的环境下,零售药店应该何去何从呢?袁龙江建议,连锁药店首先应该从专业化入手,尤其是在处方药方面要严格抓起来,因为医药分家后,零售药店在处方药方面如果能凸显其专业化的特点,则可能会迎来商机;其次,连锁药店该开始朝预防医学的方向发展,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从健康角度来进行消费,预防医学逐渐成为健康的主题,连锁药店应该适应趋势,在店面增加销售健字号、食字号,以及各种护理品、医疗器械等卫生许可的非药品。他认为,连锁药店应该像超市那样便利,但又要出售一般超市所没有的商品。
袁龙江补充说,如果新医改实行的话,零售药店应该多点考虑自己能对患者做些什么,区分开与医院的职能,做介乎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角色,凸现自己专业化的一面。
徐军:拓宽非药品销售空间
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表示,征求意见稿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由政府定点生产、统一采购与统一配送,药品销售实行“平进平出”、“零利润”的配送和销售,无疑会对零售药店带来不小的冲击。但他认为,修改后的新医改政策应该会对零售市场有所保护,否则医保药店就会失去医保的意义。不过他也表示,即使按照征求意见稿来执行,企业也会及时地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调整。
对于政策环境的改变,徐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新医改看似对连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政策环境的改变,比如开店的门槛和条件都有所提高,无疑给连锁药店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环境,而理性的经营也有助于零售市场更为良性的发展,这就是市场条件下自我调节的功效。”
徐军还指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药品零售市场将趋于冷静,发展也会相对缓慢,之前出现的大幅度并购扩张短期内应该不会出现。在经营模式方面,盲目追求数量的叠加也将被抓质量、抓管理所取代,他的结论是:“未来几年,药品零售行业依然是以区域强势连锁企业为主。”
新医改实施后,零售药店经营的品种结构该如何调整?徐军告诉记者:“过去药店中药品销售的比例占到了70%以上,而现在,药品和非药品的比例基本上是50%对50%,包括金象在内的很多连锁药店都销售一定比例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像家用型的医疗器械也是零售药店品种调整的一个趋势。”
徐军还透露,金象大药房近期将成立
一家合资公司,通过和国外的企业合作,选取一些知名的保健品引入到中国市场,合资公司将在全国做批发和,以此来拓宽非药品的销售空间。同时,金象的网上药店会独家经营一些产品,而2009年金象网上药店在产品上也会有很大的调整。
曲文浩:继续快速扩张
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文浩表示,一年来,国大按照原计划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整合管理,公司旗下的沈阳国大药房,在收购的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收购浙江英特半年后,门店的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成绩不错。
面对新医改,国大药房将怎样进行调整呢?曲文浩表示:“2009年,国大将继续按照原有的计划发展,实现大规模的扩张,打算新增500家门店,通过收购中心型连锁及新开直营店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
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曲文浩认为药品零售行业今后有三大发展途径:第一,合作。连锁可以采取药房托管、开社区药店等方式与医院和社区开展合作;第二,竞争。连锁可以发奋图强,从服务上下功夫;第三,转型。开拓新的业态和经营模式,但应该有所侧重,而不是彻底地进行改变。
随着新医改的逐步临近,国大药房将从哪方面方面进行调整呢?曲文浩说:“在新医改政策下,药品零售行业处于弱势的地位,所以国大打算从自身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要加强内功修练,强调药学服务,提高药店的服务能力,争取成为老百姓的健康管理专家;另一方面要调整品类,立足于自身,不依赖政策。企业应该按照自己的战略进行相应的规划。”曲文浩透露,国家将于2009年发展“药妆店”,争取向混合业态靠拢,逐步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范围拓展。
曲文浩觉得目前要实行“医药分离”是相当困难的,“我觉得药品零售行业应该从自身出发,修练内功,不过分依赖医改政策,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蓝波:目标锁定年轻人
云南健之佳连锁健康药房总经理蓝波表示,虽然新医改的实施细则即将出台,连锁企业都希望新医改能够给零售行业带来实质性的利好。但是从征求意见稿来看,现在还看不到新医改能够给零售行业带来好处的迹象。
面对新医改,作为云南药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之一,健之佳将进行怎样的调整呢?蓝波总经理表示:“因为目前的市场环境还不明朗,所以健之佳暂时没有进行相关的调整。”据蓝波介绍,健之佳还将继续走健康消费品的道路,继续面向追求时尚的青年人。至于今后的发展布局也不会出现变化,还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逐步进行渗透。
蓝波表示:“就目前来说,新医改仍然不是很明朗,还不明确新医改会对零售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看不到有关‘医药分离’的具体政策,可以说有点遗憾。我们一直都希望‘医药分离’能够早日实现,希望能够分到一杯羹。”
对于新医改会对哪方面造成影响,蓝波认为,新医改会对药品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对OTC品牌的影响最大。品牌企业会加大对OTC的研发力度,把资源集中在研发上。此外,OTC产品在医院是不大可能形成品牌的,销售主要还是以零售药店为主,从一定程度上讲,对零售行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但是对于健之佳来说,OTC产品的占比不是很大,健之佳的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健康消费品上。“健之佳不会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还是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发展规划。”蓝波最后表示。
何煜:药店应该介入社区医疗
“我感觉新医改实施后,社区医疗受到的影响会比较大。”当提及新医改给零售终端带来的影响,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煜不假思索地说道。他认为,虽然目前新医改的具体方案尚未出台,但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疗投入的方向是比较明确的,而这将对连锁药店造成不小的冲击。
何煜说,政府将会加大对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人员、设施、药品配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药品配送方面统一采购、统一定点、统一配送。由于社区医疗机构的费用是政府全额报销,再加上医保定点的优势,这将会给零售药店带来冲击。零售药店在社区的优势主要是便利,面对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流失相当一部分消费者。
虽然社区医疗市场的变化尚未明显,但新农合的影响已见苗头。据何煜了解,正在陕西农村市场发展的连锁药店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药店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求变。他指出,长期以来,消费者在药品零售市场里并非完全只对医保品种有需求,许多医保以外的品种,例如一些没有进入医保的国药准字号产品,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是不会销售的,零售药店就应该重点强化这方面的营销。其次,为了发挥零售药店在服务上的优势,目前他们已经不断增强门店的专业服务能力。但是,他也提出一点,单纯的药品竞争对整体销售的拉动不是很大,尤其是非医保品种的市场份额始终有限。
因此,何煜建议,应该让零售药店介入社区卫生医疗的服务其中。由于竞争激烈,零售药店的药价已经降得很低,和政府对卫生医疗机构的要求相差无几,零售药店完全可以加入到社区卫生医疗体系中。
何煜认为,政府虽然实行统一采购配送,但这些工作必须经由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具体执行,当中必然要投入不小的资金成本。如今大的连锁药店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布局合理,网点与配置都符合政府的要求,如果政府能让大连锁药店也介入其中,不仅可免去配送问题,也能解决药品销售的网络布点问题,这样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和设点成本,给医保户增加更多的优惠。
何煜强调:“在未来,零售药店作为第二终端需要做调整,积极地介入到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只有在这块做好了,零售药店才能在市场中找到突破点,而政府的新医改政策也可以节省资源,以最少的资金,出最好的结果。”
周双才:在创新上下功夫
“2009年,百姓缘将拓实基础,加大发展的力度。”安徽百姓缘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周双才表示,“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医药行业还是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老百姓保健意识增强,对于零售行业是一大推动。新医改对于零售业的冲击较小。”
面对新医改,作为安徽医药零售行业的领头羊,百姓缘将进行怎样的调整呢?周双才说,“针对医改,百姓缘将在创新上下功夫。我们的物流中心于2008年12月28日封顶,今年力求将物流、配送以及零售整合为一体,和工业谋求更大的合作。此外,我们将在今年2月新办一家糖尿病专科医院,进行创新。”
据了解,在百姓缘的“VIP客户重点会议”上,百姓缘决定对30家品牌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稳定品牌药价格、规范市场的目的。百姓缘做出了VIP客户明年增长超过30%、并把70%的市场份额留给品牌药等承诺,希望以此吸引最广泛的合作者。
周双才认为,针对新医改对于社区医疗的相关规定,百姓缘将发展新的业态,尽可能发展社区药店,按照药品零差价的规定,努力为老百姓提供购药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