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方面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
(一)媒体融合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跨媒介内容制作能力。新媒体崛起后,传媒产品的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信、微博、智能手机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和竞争,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得不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力求形成共赢的局面。媒介融合使得新旧媒体的边界日趋模糊,传媒产品在生产、制作和传输方式等方面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在技能层面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二)传媒扩张要求广播电视编导类。学生掌握新媒体技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和电视在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中音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的群体。在新媒体的挑战和影响下,近年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以便于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力求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台网一体的格局已然成为共识。台网一体化的结果之一是传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人员已经趋于饱和,很难再容纳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但从这些传统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媒体单位或部门,以及大量出现的民营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等,却存在着大量的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人才缺口,只不过这些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大潮,高校广播电视传媒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方面,面临较多问题。(一)新媒体教学师资匮乏。近年来,高校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前两年开始,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传媒专业也不例外。不断引进高学历师资的举措,虽然使各校传媒专业整体师资的学历大有提升,在校内外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中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关的要求,但是综观各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尽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大都缺乏媒体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没有真正参与过广播和电视作品的采编、策划与制作等工作。另外,具有新媒体理论尤其是新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加匮乏,着实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更深层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二)新媒体实验设备投入少。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态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占据越来越多的传媒市场份额,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张,又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摄像机、照相机、化妆间、演播室、灯光照明等比较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实验设施和设备上,新媒体实验室和实训设施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与媒介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要求是严重脱节的,按照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态势知之甚少,新媒体实践技能的缺乏,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学生新媒体素养有待强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且出于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等现实问题,大多数实践训练都是在校内或课堂中开展,与广播和电视台真实的节目形态和制作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传媒类学生实践技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编、评等方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剧等传统传媒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新媒体产品的创意与开发、融媒体内容的采集与传输等实践技能,才是学生更加重要也更为稀缺的技能。比如,在2017年全国及地方“两会”召开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量采用了融媒体新闻直播的方式。直播期间,从报道设备到“中央厨房”,再到互动创新,无不折射出媒体融合取得的可喜进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传媒业中这种重要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深刻改变,没有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故而学生新媒体方面的专业技能局限性非常明显,创新性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策略
毋庸置疑,当前传媒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复杂,高校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学生的跨媒介技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定位于单一的媒体技能培养,应高度关注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媒介发展和传媒产业新的思维方式、运营手段、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采集和制作等传统的技术性层面的实践技能。只有通过这种变革,才能让学生既在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备较扎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运营的能力。(二)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新媒体的实践训练。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业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既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实践功底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鉴于此,新媒体视阈下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需要不断与新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删减不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老旧课程,适当增设微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相关课程。此外,由于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且很多传统媒体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方兴未艾,因此,可以增设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新媒体产品运营等课程,并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新媒体所需要的编导技能有深入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使用新媒体来进行娱乐。(三)重视师资培养,解决技能培养瓶颈问题。由于过度强调师资的学历层次,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各高校都非常有限。此外,有的教师没有能够跟上传媒格局的转变节奏,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遇到严重的瓶颈问题。针对此状况,笔者认为,传媒专业新进的主要从事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转而重视其实践技能。此外,各高校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商业网站、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网站等与新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以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都会鼓励传媒专业的教师利用暑假前往各媒体机构实习锻炼,或者直接让新进的年轻教师前往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机构实习至少半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媒体发展的最新状况,尤其是增强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运营的知识建构。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目前已经在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传媒专业取得较明显的成果,获学校认证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从3年前占专业骨干教师比例不足20%,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这些“双师型”教师对于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传媒需要的人才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因此,这些教师也会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补充介绍新媒体知识,或者开设一些新媒体方面的实践环节。此外,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还开设了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产品创意与运营等与新媒体结合紧密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四)整合各种资源,为新媒体实训提供保障。实验室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加大投入,引进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及新媒体实验室,满足学生数字化视频的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等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除实验室外,相关院系还可联系学校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和学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认识,在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实践技术,熟悉各种新媒体编导技术和软件的运用。同时,切身感受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之间的异同之处。此外,院系除保留原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实习基地外,还应当积极与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媒体传播公司等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对传媒融合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新媒体内容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技能。(五)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新媒体运营技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更深的层次,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经验和技能。除适当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新媒体实验室建设等举措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多地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去开拓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视野,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使用者,更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变革路径,认真分析新媒体中的音视频节目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采集、制作和编辑等层面的异同之处。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复合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何培养既具备广播电视编导技能又兼具较强新媒体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当前必须着力关注和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和研究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技能与新媒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作者:李微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茜.“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关键词:手机报困境对策
一、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电信运营商传媒人才现状
电信运营商无论是战略转型、自身发展、企业文化、内部稳定、外部环境,都需要培养一支懂传媒、又懂管理,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省级电信运营商为例,从事传媒和与传媒有关的人才:一是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形象宣传、自办报刊媒体采编人员,岗位设在综合部、公共关系部或宣传中心,职数6-10人;二是媒体广告、户外广告、业务展示、平面设计人员,岗位设在市场经营部门,职数2-5人;三是运营商各地热线、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与互联网相关的编辑和设计人员,岗位设置在信息中心和互联网部门,职数在10-15人;四是从事黄页信息、户外广告等电信传媒体人员,职数在10-20人。
电信运营商传媒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中文、文秘、平面设计等相近专业毕业生,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凤毛麟角,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核心工作是什么?2011年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初提出,中国电信要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应用和内容的参与者”。随着电信运营商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形态传媒从业人员及复合型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的电信传媒从业人员,大多出身于技术业务部门,不熟悉媒体运作规律,也缺乏现代传媒运营的思想,很难支撑起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的重任。
例如,一省级电信运营商在2012年高校毕业生中的招聘岗位为:现场维护、无线网优、IT运维与支撑、客户经理、财务管理,看不出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据了解,在电信运营商中普遍认为电信传媒就是广告,少有的平面设计人员只能停留宣传单设计,促销现场布置,领导讲话PPT制作,竞赛活动团队展示牌设计等。
上世纪90年代初,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起步时也网络了一批传媒人才,但是,随着IT业的发展和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涌现,网络编辑职业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这批人才先后转到互联网公司。
电信运营商传媒人才需求
3G时代的到来,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纷纷问世。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多种宽带无线技术并存将是必由之路。无线通信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无处不在的最佳服务。无线终端成为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转型的平台。电信运营商要借助终端实现突围,必需从“传输”向“传媒”转型。从传输信号向传播信息迈进。
电信运营商拥有户外、语音、平面、网络等传媒资源,加上与广电合作的IPTV,以及由3G技术催生的手机等数码终端多媒体,电信传媒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下的最有发展潜力的传播平台。但是,仅仅在形式上集结所有媒体还不足以成就“集大成者”的伟业,电信传媒在实现自身技术、客户数据、媒体经营上整合与集成后,需要大量传媒采编人才加入,从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吸引受众,改变公众传媒资讯消费习惯,引领电信传媒做大做强。
电信传媒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正朝气勃发,对业内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呈不断上升的势头。电信运营商应该有计划地引进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出版、编辑、版权、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电信媒体多而不精,特点不够鲜明,在主流广告圈和客户圈中还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不利于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最佳的媒体服务。一个强势的媒体其本身也是一个强势品牌,在品牌名称、形象的打造上,电信传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传媒运营水平决定电信传媒的成败,这也是目前摆在各地运营商面前的最大问题,引进传媒经营人才刻不容缓。
电信运营商正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用户通过网络传播提出利益诉求,公众对运营商的误解,竞争对手的口碑抵毁等,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危机和舆论压力,因此需要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的公共关系人才。
电信传媒人才培养的途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电信运营商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新媒体急需的传媒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人才的成长:选拔、培养、考核等方面创建传媒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开发新媒体业务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转型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电信运营商正在成为一个综合先进技术、新潮思想、快捷信息的创新行业。因而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也与以前有很大变化,需要影视策划、影视后期、动画制作、频道运营、媒体管理、市场推广、整合营销等具有市场前瞻性、跨行业、综合性人才。
电信运营商现有人才队伍中从事动漫设计、广告设计、网络编辑等人才几乎没有专业培训的机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妨试行与高校传媒院系、传媒机构合作,加强对这类人才的业务培训。
成熟的传媒人才需要3年左右的培养周期,要想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队伍,仅仅依靠积累工作经验是不够的,要让从业人员多参与企业公关活动、产品开发、产品运营等策划工作,尽量多接触不同行业,积累自己的职业经验。
电信运营商在新媒体产业方面的人才、经验、技术、运营积累及储备都相当有限。应适时转变观念,从信息服务商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在每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中,考虑有计划地接受传媒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重视引进对新媒体人才需求设置的传媒人才。国内211高校基于大众传媒人才需求设置印刷出版、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传媒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倾向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传统媒体。近几年大学二级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互联网、电信增值、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设置的动漫、动画、游戏、影视等传媒专业,其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电信运营商可予以关注。
IMS自省:距离中国有多远
一个是技术融合的汇聚点――IP,一个是业务融合的汇聚点――多媒体,汇聚两大特征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已经被世界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并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热点。然而,与国际上IMS部署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IMS部署略显低调。
近日,MSF(全球性多元服务论坛)专程派代表到北京对其将于10月16日至27日举行的“GMI 2006计划”进行宣讲,这是全球首个IMS服务框架多厂商互动性的大型“真网络”测试。在运营商层面,目前业已吸引了包括BT、KT、NTT、Verizon、Vodafone在内的5个国外运营商参加。另据MSF透露,迄今为止参与这次测试的成员包括26个国际知名电信厂商,其中包括中国的通信设备商华为和中兴。这两个厂商也是国内参与MSF的仅有的两家企业。同时,中国运营商尚未明确表示愿意加入。
实际上,对于这样高规格的全球测试,中国运营商的集体缺席并非偶然。在7月17日举办的“核心网技术演进”会上,一位运营商高层坦诚表示,IMS是一个太完美的架构和设想,完美意味着运营起来复杂,管制起来不易。目前,我们的通信网络运营能力足以应付今后两三年所有的通信需求,对于看不到明显利好的网络设备更新,我们需要看准形势,谋定而后动。此言在耳,IMS需要厘清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容入中国的运营环境呢?
完美架构 要实现不易
随着运营商全业务经营越来越近,网络融合成为目前网络技术的一个热门话题。通信业界希望找到一种技术,将各种接入技术的网络资源融合在一起,提供统一的业务。例如,将移动网络、小灵通和固定网络资源整合起来提供话音数据业务,这样就改变了目前这些网络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而使他们成为一种互补的关系。
目前,各个标准组织一致认为IMS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实现网络的融合。IMS全业务网络分成四个部分:IMS核心控制部分、应用层、接入层以及传统TDM/R4网络互通层面。IMS网络结构中,应用层面与接入网络无关,而业务层面通过开放的接口与IMS控制层面相连。这种结构使业务开发商可以非常独立地开发业务,然后通过IMS将业务提供给各种接入环境下的用户,大大加快了业务开发速度。此外,IMS不仅能实现人到内容的多媒体通信,而且还可以实现人到人的多媒体通信。
如此完美的架构,如此多源化的业务实现功能,使得IMS似乎成为了一把实现固定与移动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滋生无限丰富多媒体业务的万能钥匙。可事实上有这么容易吗?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在一次演讲中提到,IMS的实施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业务定位的问题,因为是基于SIP的IP业务,是要把所有的IP业务都放在IMS平台上吗?哪些要放,哪些不放?放上去如何控制和管理?新的平台和其他平台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其次,基于IMS组网的网络架构应该什么样的?数据库该如何融合?除此之外,还存在SIP协议将来的扩展,3GPP的SIP和NGN的SIP的互操作问题等。
她认为,运营商应当使用操作简化的并能真正提供融合业务的务实标准,而不是做又大又全,完成所有事的标准。在IMS部署过程中,仅有设备商的热情是不够的,运营商作为网络的运营和管理者在其中应起着主导作用。
没有标准答案 需要因地制宜
IMS最初是3GPP组织制定的3G网络核心技术标准,目前已被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和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认可,纳入NGN(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标准框架,目前为止有R5、R6和R7三个版本,提出了全IP的网络架构,采用SIP协议进行控制,实现移动性管理、多媒体会话信令和载体业务传输,实现端到端的IP业务。
根据Gartner的数据,在全球的控制层设备合同中,CSCF占35%,真正IMS部署是非常少的。但在IMS部署的选择上,移动运营商比固网运营商要先行一步。从目前的研究进度来看,IMS应用于移动的标准已经成熟,但是基于IMS、应用于固网的技术标准还处于发展阶段。
中兴通讯目前正在积极参与IMS各种测试与标准制定。中兴通讯IMS市场总监戴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并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的延续性和兼容性,以保护运营商的投资,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良好的标准顺从性,同时也能保证设备的互通性能。
但他同时也认为,IMS虽然是国内外运营商认可的实现FMC的最佳途径,但运营商也要认真考虑在未来部署IMS网络时如何与现有的网络融合的问题。事实上,欧美等一流运营商在考虑部署IMS网络时,也是采用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兼顾各种在原有网络中已开展的业务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对于采用何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业务的融合,技术实现方式并不唯一,每个国家的运营商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由于除了中国联通外,中国固定网络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可谓泾渭分明,所以IMS在我国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复制国外的发展经验。
有专家认为,3G融合通信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是从资源占有情况来看,固网运营商在融合通信中的可选性上要强于移动运营商。即使中国固网运营商尚未提出确切的IMS部署方案,只要移动牌照落户固网运营商,那么其就不用再考虑漫游、频率等方面的顾虑,融合业务自然会有一个较明显的增长。
不过,对于中国固网运营商而言,要部署IMS,软交换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众多运营商从2005年开始,就已经有步骤地将软交换转入了商用阶段,当与软交换有着相似应用效果的IMS一出现,业界就开始了一种担心,一项花费了大量心血、刚刚被市场认可的技术在IMS的强力冲击下将何去何从?而IMS是否能够轻松跨过网络和运营模式都已成熟的软交换的门槛而被固网运营商广泛接受?
对此,戴澍认为,目前国内部署的固网软交换网络,与IMS并不对立。国内的固网软交换主要是为了完成PSTN的改造,同时也能支持多媒体业务。IMS则主要是用于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业务触发、QoS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增强,并扩展了移动性支持的能力。现有的固网软交换的多媒体业务支持能力,可以通过IMS来进行增强。
目前业界对IMS应用前景提供了一些理念,这些理念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IMS是一个统一可计费、可管理、可运营的平台,在上面可以承载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业务,但IMS整体实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国电信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会加速制定标准的进程,但最重要的是在承受巨大风险对IMS进行部署的同时,希望其滋生的新业务能给运营商带来稳妥安全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全业务运营商,中国联通在其Uninet平台上已经开展了VoIP语音业务卡、直拨、IP电话、基于IP的可视电话系统。各种虚拟专用网VPN以及CDMA1X无线数据业务、 IP超市业务。这些都为其下一步融合做好准备。
软交换、IMS与FMC三者关系
什么是IMS
IMS即IP多媒体子系统,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结构,同时能够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因此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IMS由所有能提供多媒体服务的功能实体组成,是基于IETF定义的会话控制能力,利用分组交换域和多媒体承载来实现。IMS使运营商能为他们的用户提供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以及协议的多媒体业务,能集中语音、图像、消息、数据和基于Web的技术来为无线用户服务,并把因特网的发展和无线通信的发展结合起来。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软交换采取主从控制方式,是全网智能和控制中心,主要关注具体设备形态、功能、协议,全面提供PSTN相关业务和简单SIP业务,网络体系与接入方式相关,固定和移动不同;IMS 结合了互联网和电信,终端和业务层是网络的两大智能中心,关注逻辑网结构和功能、控制层统一架构,尚不能完全支持PSTN业务,主要提供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与接入无关。
FMC和IMS的关系:IMS是基于SIP的,与接入无关,无疑是最理想的FMC最终解决方案。但是,基于IMS的融合方案是基于NGN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基于现网的解决方案,需要等到TISPAN标准的完善;真正的全业务融合还需要等到3G上的主流话音业务从CS域 迁移到PS域,成为VoIP后,而基于现有网络适度改造和融合终端的FMC无需等待IMS引入,现在就可以做,可以先基于PHS,然后蓝牙,再基于Wi-Fi/WiMax。
运营商关心的是网络改造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而不是其它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ASB)高级执行副总裁、CTO 徐智群认为,对于运营商来说,网络改造后是叫NGN还是IMS,没有人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进行网络改造之后,能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用性实验势在必行
――Current Analysis的高级分析师Joe McGarvey 指出,IMS对于初登场的服务供应商来说确实代表了避免成为dumb pipe运营商(指没赚到内容钱的运营商,被谑称为“管道工”)的最佳――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对于任一已经允诺资源建造和实施基于IMS架构的基础设备的厂商或是运营商来讲,这个巨大的互用性实验都是势在必行的。
IMS终将取代软交换是全球的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目前在软交换和IMS架构之间做出抉择是电信公司的一大困扰。但是,IMS终将取代软交换是全球的共识。由于IMS和HSDPA、HSUPA快速地发展,使得软交换的价值和寿命周期大大降低。国内部署3G,网络必定会支持HSDPA、HSUPA以及相关的QoS机制。没有IMS就不能提供全部的业务,如果采用HSDPA、HSUPA技术,IMS是要考虑的。刘韵洁院士还指出,IMS支持VoIP和多媒体的业务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风险和利益是共存的,一定要考虑到平滑过渡到IMS的可行性和的问题。
现在实现网络融合有两个技术难点
――中国电信技术部高级经理吴彤指出网络融合实现的两个技术难点,第一,网络如何感知用户的迁移,就是说当用户从固网移动到移动网,如何使其他用户能找到在网络上更改后的用户。第二,业务触发问题,有些用户是需要移动网的,有些则不需要,两种业务是不同的,需要进行区分,否则会造成业务触发时的困难。
IMS里边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控制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副总裁吴斌认为引入IMS对运营商来说并不是功能弱化。IMS对QoS的控制和新业务的控制更强了,新业务开发起来更快了,未来的趋势是,开发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加入第三方的软件,基于这个平台开发业务,对运营商来说有很大的控制权。
IMS用于固网,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中兴IMS技术规划总监陈丹认为,IMS标准目前支撑商用的确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服务质量方面、安全方面,这些方面的标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或者说正在发展的阶段。相对来讲,从移动和固网这两个方面,移动方面发展成熟一些,3GPP开始得较早,ITU-T、TISPAN怎样结合固网特色,把IMS用于固网,这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还难以断定IMS是否能够帮助运营商转型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在“IMS技术发展高层咨询会”上说,属于NGN的IMS很理想,但是太完美。ISDN、BISDN过去很理想,但是跟现实差距这么大,使得运营商对NGN十分谨慎。IMS跟现有网前后向兼容性这一点上是运营商所接受的。但是IMS现在从标准化来看,还在发展之中,而且也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以用。”
移动运营商叩问:IMS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当前,整个通信“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随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不断调整资费,消费者用手机打电话更便宜了。不少人就曾这样说到:“我家里的固定电话,我早就想拆了,没用了。手机又方便,又便宜。” 当前,FMS(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是通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欧洲,已有12%的欧洲家庭只使用移动电话,而高达25%的欧洲人在考虑家中不使用固定电话而只使用移动电话。
正是因为这种“移动化”的趋势,有人就认为,FMC(移动、固定融合)更多是为固网运营商准备的,为固网提供了移动之路,但对移动运营商来说,似乎意义不大。FMC以及IMS,到底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呢?
实现多媒体服务 IMS必不可少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增值业务的拓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今天,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在联合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大力拓展无线音乐、无线下载以及手机视频等新应用的发展。这不仅是运营商的新业务,而且将是未来的新生活方式。
但是,要实现多媒体内容的提供和进一步的发展,IMS必不可少。在3G核心网建设的同时引入IMS,可以极大丰富3G业务。据了解,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目前正和青岛网通合作进行相关的试验,将TD-SCDMA试验网平台和一个固网智能化平台(包括业务平台和HLR)的业务进行融合,把固网智能化中的HLR改造成IMS的HSS,这样,就可以使3G业务得到更大的发展。
而以移动叠加网方式引入IMS,可以解决目前软交换应用存在的问题。像固网NGN没有实现太多的新业务,尤其是在宽带域即分组域,引入IMS可以改善软交换只面向窄带业务和话音增值业务的现状,实现固网宽带域新业务的突破。
从应用角度来看,IMS更注重的是话音增值应用。IMS商用后,在业务以及信息服务上会有更多的发展,如通过语音平台、宽带平台提供一些多媒体服务等。在国外,有通过IMS平台提供新闻的应用,通过IMS实现实时新闻的推送。
当前,全球已经有不少移动运营商开始向3G UMTS/HSDPA网络迁移,对于这些运营商而言,IMS架构的提出为它们以后开发服务提供了一个公用平台。美国Cingular认为,IMS可以比作是“eBay”,它提供了一种标准方法,可以把合作伙伴与客户联系起来,开展丰富的多媒体服务,还能够进行计费,并且有强验证和服务质量保证。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论坛上,中国联通技术部总经理张智江博士表示,统一的网络、丰富的业务,是电信运营商的长远目标,而构建全IP的IMS网络对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关键的。张智江认为,近几年,IMS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的电信网基本是多网络对应多业务的模式,给网络规划维护带来诸多不便;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再者,终端方面也需要支持多种业务和接入方式。从根本上说,客户需求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促进了IMS的发展。
事实上,正是IMS给移动运营商在发展3G业务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实现手段和发展机遇,虽然目前IMS的标准还没有完善,但是,在IMS的测试以及发展上,移动运营商走在了固网运营商的前面。
而实际情况并非想象中那样顺利,目前运营商大客户部都是与各业务部平行的部门,在具体的流程中很难称业务部门为“支撑”部分,称为“协商”可能会更贴切一点,因此如果说引入网络的融合,其遇到的阻力可能更大。
从笔者长期研究新技术的经验来看,多数新的理念和技术从行业内鼓噪到最后商用都需要大概4~5年的时间,IMS的发展恐怕难以跳出这个规律,因此可以推测,IMS真正在中国的商用可能要在2008年以后,那么基于IMS的固定移动融合应该是更遥远的事情。
因此我们对中国FMC的理解就是需要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序前进。中国电信的CN2 IP骨干网的建设已经昭示了固网运营商向统一“硬件平台”的过渡,尽管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为固定和移动业务提供统一的承载平面,也没有BT的21CN网络那样彻底替代原有的PSTN网,但是已经正在朝着标准层次化的方向前进。
梦:体验IMS
IMS的部署以及FMC的发展,移动和固定网络融合之后,将为应用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通信体验。终端用户可能会使用运营商提供的面向特定用户群的业务捆绑,也可能将多方面提供的业务组合到一起使用――甚至涉及多个运营商。
未来,在运营商、增值服务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终端厂商的努力下,将会出现多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例如:
实时在线(Live Wire)
通过无线终端,可以按照需要选择任何形式的媒体资源,包括音乐、新闻、简短视频、电视以及电子图书等。
家庭安防(Home Security)
允许你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到家中的安防系统,接收实时信息和图像。
便携式旅行助理(Portable Travel Agent)
使你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世界各地有关音乐会、体育比赛、热点事件、餐馆、旅店和方向指引等的详细信息。
日程助理(Activity Agent)
输入你一天的活动计划,日程助理将根据实时的交通及路况,或者你比较喜欢的商店的营业时间、特惠活动等信息,为你安排一张日程表。
超越言语(More Than Words)
允许你使用手写、绘图、照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各种方式生成附件,设计出个性化的多媒体信息,发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我的移动星球(My Mobile Planet)
你可以选择和加入在线社区,发送和接收视频、照片或音频;加入即时消息聊天以及在留言板上留言。
丽丽的知心伙伴
例子:丽丽,15岁,学生
对于丽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她的朋友们保持紧密的不间断联系。结合使用位置服务功能和活动电话簿业务(Active Phonebook),她通过移动电话知道哪个朋友在附近。同时她也可以接收到信息以显示她的朋友们现在是否在线。另外,她通过预先的设定收到一些数量有限的广告信息,并且发送它们的公司都是由她自己选定。这些广告可能以文本形式发送,也可能是视频片段。作为接收广告的回报,丽丽可以获得俱乐部积分,并用积分换取彩铃之类的东西。在等待学校巴士时,她通过浏览喜欢的社团的最新视频片段来打发时间。放学后,她还可以与她的朋友们一起玩交互式多玩家游戏。
丰富的晚年生活
例子:老王,62岁,退休
老王利用他的闲暇时光来进行文化之旅。当探访一个新的城镇或都市时,他就习惯于用PDA作为语音向导,去参观博物馆。通过位置服务业务,他的PDA可以定位出当前的位置,并且为他提供所在建筑物的语音、视频或文本信息。通常来讲,老王喜欢简单易用,他认为可以用声音控制以及有简便易懂的用户指南是很重要的。对他来说一个很值得关心的问题就是健康。他的PDA有紧急按键――一键通(Push-to-talk―PTT),按动按钮即可直接和他的保健医生进行联系。另外,他还接收一些对他有用的健康知识。
移动保险业务员
例子:刘明,32岁,保险公司业务员
在刘明的眼中,选择业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帮助他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他经常在路上奔波,因此他的业务需求包括:导航服务,基于网络的日程安排,以及出国时需要获得翻译帮助。对他来说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能够不间断地、安全地接入公司网络,以便调出最新的客户数据和费率。另外,他还订阅了一种新闻业务,实时更新当前的关键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资料。当然,他也可用这些业务来处理日常事务:当汽车油量表接近最低点时,他会自动获得最近的加油站信息(机对机通信)。
快乐的母亲
例子:王红,37岁,母亲
王红有一个11岁女儿,王红希望随时知道她女儿是否在特定的区域内,比如在上学的路上。当女儿偏离了这个区域,她就会收到一个文本短消息并可以使用PTT或者即时消息(IM)业务,与女儿进行联系。这样,王红就可以随即知道她女儿的情况,十分安心。
在购物时,她可能会收到附近的由她事先认可的商店发来的特惠电子折扣券,并可以立即兑现。对小额交易,她可通过移动电话进行支付。在外出度假时,她可通过移动电话上的实时视频来监控家中的情况。
完美的客服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15-03
互联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媒体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并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大众传媒。这一新兴的技术形式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电视的发展和变革。虽然,电视目前仍拥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如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电视还拥有着大量的具有高忠诚度的观众群,虽然互联网视频更加便于收看便于查找,但其内容几乎是对电视播出内容的复制转载。网络虽然具有新闻刊播权,但不具有采访权,网络上常常出现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假新闻,不具备电视已经具备的公信力。但是,传统电视地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变则通,不变则亡,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发展电视新业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电视媒体的转型
传媒业从来都是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电视媒体也从技术层面与内容层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开始迈向新媒体世界。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非线性传播,并且能够实现与观众交互互动活动,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与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对于电视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而言,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变化才能成为新媒体的一员呢?
电视的新媒体转型首先表现在功能的转型,它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使用数字语言。其次,电视必须向非线性传播转变。新媒体的播出流程是非线性、双向互动的,满足用户对媒体灵活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传播的双向性特质,作为信源的电视台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进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从人机关系上讲,电视媒体的各个终端必须向交互型转型。电视媒体必须能使电视台与观众这两个终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传播模式,使用者透过手中的遥控器、电话和有线网络来进行节目的交互控制,最终观众可以得到自己所希望的资讯甚至以个人意愿来影响或改变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
新媒体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电视节目固有的“时间围墙”、“空间围墙”,更具革命意义的是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解放,突破了“身份围墙”使传统电视观众由看客转变为参与者,这对高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当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最主要的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的新一代电视;网络电视是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可以接收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电视内容片段及影像推送。IPTV是将广播节目透过宽带上的网际协议向订户传递数码电视服务。由于需要使用互联网,IPTV服务供应商经常会一并提供连接互联网及IP电话等相关服务,也可称为“三重服务”或“三合一服务”。
二、电视新媒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问题
随着电视新媒体的不断成长,它们在展现自身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这些电视新媒体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数字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数字电视的优势表现在操作十分简单、信号接收反应实时、画面清晰稳定,目前主要开通的业务类型有付费频道、准视频点播以及少量的互动电视节目等。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首先,由于采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它的画面清晰度高,声音保真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其次,付费电视具有针对性的付费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使观众拥有更多的收看选择;再次,数字电视使得电视的业务功能极大拓展,受众可以方便地看到近几日各个频道的节目内容预告,并可以进行预约播出,也可以分类查看节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数字电视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广告收入、收视费和其他服务收费的多元盈利点。
数字电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广电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视费和付费电视来支撑,其中广告收入由电视台控制,其它部门由于资金收入的问题而并不热衷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数字付费电视标准体系制定滞后和没有标准,技术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人们对付费才能收看的数字电视内容期待值很高,但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付费频道的内容普遍单一缺乏新意,制作粗糙,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网络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网络电视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集为一体,形成传播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其次,网络电视把各种来自不同层级和地域、形式各异、指向不一的传播内容凝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从而打通了原来有线电视传播渠道的层级和地域的限制,拆除了各电视台之间人为的渠道壁垒,让受众平等地接受和自由选择收看节目的频道和时间。
与任何新生技术一样,网络电视有着自己不够成熟和不尽完善的内在缺陷和问题:网络电视的播放会受网速的限制,网络电视的内容几乎是把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了简单的“复制”和“粘贴”;由于上网电视收费无法控制,媒体单位无法获得收益,所以网络电视内容极为缺乏,短时间内网络受众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三)移动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手机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之所以如此热门是源于它独特的优势。首先,手机电视携带方便,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其次,手机电视的定向性强,它能利用手机和最终用户“绑定”的特点对用户进行较精确的锁定:再次,手机电视的用户能够很容易参与互动,广泛参与及良好互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另外,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还为电信、广电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共谋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向三网融合迈出了第一步;最后,手机电视可以让播出过的节目在手机网络中保留一定的时间,使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可反复收看,从而提高节目的利用率;最后,手机电视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无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直接利用手机了解到最新的相关报道。
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小觑:人们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时间段,手机电视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时长太短: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视节目主要提供传统电视的直播节目、
点播节目和下载节目等,这些内容大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很难吸引用户;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浪费,市场割据,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技术上尚有缺憾。总之,目前手机电视还受制于各种技术、资费、终端等的局限,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媒介核心竞争力。
(四)IPTV的优势及问题
IPTV的出现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巧妙的融合了二者的优势,成为了不仅仅是用来收看的电视业务,而且成为了能够面向信息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更多需要的综合平台。它的优势除能够提供TV的视频直播外,还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包括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本地信息查询以及电视网络购物等多种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其次,1PTV增加了从受众方通往视频节目播出机构的返回通道,用户可查看、回放甚至是调整邮件的音量及播放速度等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受众操控的便利性。 IPTV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使其发展速度减缓,这表现在:首先是技术问题。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带宽低,而改造成本都比较高,即便能有效解决带宽问题,IPTV提供的视频节目与有线数字电视网传送的节目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运营的电信部门缺乏运营内容的经验;其次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技术、业务融合到来的前后,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监管机构的调整,将广播电视与通信业务的监管职能进行了合并,但在政策制定方而,由于电信企业的强势,多数国家采取了优先扶持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政策待有线电视网具备可与电信网进行一定程度抗衡的实力后,才让电信企业进入电视传播类业务。
三、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手段
目前,阻碍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因素既有来自技术经验不足等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利益划分不均等的主观因素,所以,我国电视新媒体的良性发展,还必须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一)新媒体电视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运营方面,需要统一数字电视网络,应该统一规划,以数字电视网络整合为依托,重视强强联合,结成资源利用和投资利益共同体,推动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尽早完成。在内容方面,电视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在管理方面,完善广电网络信息产业的政策、体制与机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新媒体电视运营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割式管理,无论是广电、互联网、电信,甚至各地不同有线数字网络都是分割式管理的,这致使在利益面前主管双方互相限制和搏弈,解决管理体制上的约束是发展的前提。在技术方面要充分开发新技术为媒介革新增加助力。例如手机电视业务不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3G或未来的4G网络还是基于广电的CMMB网络都尚有缺憾,电信和广电两大主管部门应携手产业链上的运营商、科研机构等站在网络融合的角度,通力合作,形成芯片、关键元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在营销方面,盈利是开展电视新媒体业务的目的之一,各种电视新媒体要不断地创新,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电视新媒体的内容与服务
网络电视的内容与服务:网络电视台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应当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电视台应针对用户群体的喜好而进行节目设置提供用户希望获得的信息,并且方便用户参与节目。
手机电视的内容与服务:未来的手机能够帮人们实现“移动生活”的目标,通过接入互联网和绑定银行卡的业务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服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手机电视肯定不会停留在目前的只能单纯的收视收听电视广播节目上,而更应提供用户定制节目、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影像推送及综合信息等双向交互业务,从而实现手机电视业务的多样化。
IPTV的内容与服务:由于当前IPTV和数字电视的业务高度重合,要避免与数字电视的正面冲突,提供差异化、错位互补的业务是IPTV应当选择的发展道路。我国的IPTV可以运用增值信息服务把“电视观众”变成"IPTV使用者”,将自身现有的视频通信、短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集成到IPTV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独特的综合服务。
电视剧、栏目剧等是IPTV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剧的选择上,要考虑什么类型、多大长度的电视剧符合IPTV的特点。栏目剧是最近几年非常热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既有栏目又有剧的内容。成本很小,效果很好。IPTV的栏目剧节目来源是广大网民,来自各方面具有草根文化的东西,没有雕琢全是原创,所以要加强栏目剧的开发利用。
(三)走向融合的电视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的融合并不是将以上新媒体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集聚这几种新媒体的优势,发现、挖掘、整合媒体内部与各媒体之间的优势资源,通过内容资源、传播渠道和终端、以及受众的融合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作性竞争,促进各方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未来电视产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原有广播电视的数字电视、付费电视、IPTV、手机移动电视等业务,只是经营方式的不同,而不是传播模式的区别。融合后的电视新媒体的电视栏目能够将各类元素合并组合在创新的节目中,并在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提供信息元素、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调动观众多互动参与,使栏目生动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