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管理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观;环保理念;节能;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建筑行业施工的节能环保问题得到了有关人员的重视,建筑设计施工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注重施工的节能环保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生态建筑观,从而在实现建筑设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重要的支持。人作为建筑设计的最终享用者,他的感受和意见影响建筑设计效果。为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坚持人本原则,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保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要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建筑设计。第二,重构共生原则。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要注重重构意识,即通过对建筑设计所在地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为人们营造一个建筑和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第三,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表现在,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地理环境、地形等方面因素,在保证建筑设计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机建筑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设计的前提是不能破坏周围环境,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建筑周围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
2.生态建筑观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2.1建筑设计要和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在建筑施工工作中形成科学的生态设计和建筑管理理念,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筑设计实干操作需要结合建筑建设实际要求和规划进行,结合周围环境实现对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操作。第二,在建筑设计取景操作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和周围建筑结构一致的景观模式。同时还需要注意处理新旧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问题。第三,利用周围自然条件开展建设涉及。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形态、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换气次数等对它的影响。比如对于温度高,昼夜温差较大的南方地区,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降温措施,具体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建筑物设计的周围环境来合理调控建筑物温度。2.2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绿化设计。第一,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的一体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建筑室内外的通透性。比如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大厅和内庭院,可以通过适当屋顶的调节安排,结合季节变化对屋顶进行人工控制,合理调节室内温度。第二,建筑设计要采用节能、绿色材料,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比如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根据当地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采暖设备,并有效利用热泵原理通过较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来实现对地位热能的转移。再比如对太阳能光材料的应用。太阳能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建筑设计可以应用光伏设备收集和转换太阳能,通过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协调建筑温度。2.3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应用。绿色建筑可以从两方面内涵进行理解,字面上的绿色是指建筑绿化、植物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的比重。深层次的绿色建筑是指观念上的绿色施工,具体体现在低碳绿色设计、节能绿色设计等。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在节约资源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设计的实现是一种生态建筑观的重要体现,具体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使用无污染的材料,通过合理应用材料为人们生活和居住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3.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3.1建筑总体设计中体现的环保理念。建筑总体设计中体现的环保理念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的提升,合理解决现有的建筑设计施工布局问题。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一种复杂化的生态系统,受地理位置、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建筑设计布局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环保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设计所选择的地理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着节约的理念进行建筑总体设计。3.2建筑外墙单体设计中体现的环保理念。3.2.1注重建筑设计施工布局。建筑设计需要应用轻便、高质量的墙体、移动屏风等来实现对室内空间的分割和整合,从而得到明显的节能和环保效果。比如在夏季要选择应用轻便的墙体和屏风来对建筑物设计进行分割;冬天应用能够风速较低的屏风,减少通风。3.2.2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建筑设计要合理控制和安排建筑空间的朝向,保证冬季的时候室内有充足的光照,减少冷空气的进入;夏天的时候减少阳光直接照射到建筑的墙面上,保证良好的通风。在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应用自然光照,利用可再生的自然光资源增强人们室内生活居住的舒适度,同时,要尽可能将厨卫安排在建筑结构周围,减少暗房的出现。3.2.3墙体的环保节能设计。墙体是建筑物装饰设计的重要围护结构,其节能效果对整体建筑设计的材料消耗和环保理念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墙体保温隔热性是评价墙体好坏的重要指标。从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和墙置角度上看,建筑墙体保温分为建筑内墙保温和外墙保温。建筑设计中保温材料的选择要具备隔热性和观赏性、防水性、防紫外线性等,同时,还需要做到外墙保温工作。通过在外墙表面设定保温材料、覆盖防水层等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太阳辐射对建筑外墙体的影响。3.2.4合理选择外窗材料。门窗一般要比建筑的砖墙具有良好的传热能力,为此在建筑装饰施工设计中需要应用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玻璃窗降低建筑耗能,同时还可以在玻璃层之间留出一定的空气层增加玻璃的层数,进而改善门窗的隔热性能。另外,在建筑外墙镶贴一定的透明胶膜也能起到一定的隔热和防辐射作用。3.2.5注重绿化环境的创建。建筑设计绿色系统具有防尘、降温、调节气候、提升负氧离子浓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绿色还能够实现对建筑的保温,降低建筑周围的噪声。为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建筑阳台和屋顶的植被绿化,并结合实际扩充建筑绿地,应用绿色植物形成自然阴凉屏障,减少温度对建筑物的暴晒。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观和环保理念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观和环保理念一方面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指数,增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不断分析和研究建筑装饰的节能环保发展,完成环保型建筑,进而改善生活环境,实现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钟哲元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学1301班
参考文献
[1]车晓路,郝保安.浅析寒地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建材科技,2016,01:112+117.
[2]杨虎.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80-81.
[论文摘要]在对生态伦理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伦理学所涉及的主要流派对其内部自然观念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指出生态伦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趋向;进而厘清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发展路向,即个体主义路向和整体主义路向。
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界定问题,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生态伦理学是环境伦理学内部以生态学为依托对传统伦理学进行改造的环境伦理学。…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自然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态系统,所以生态伦理学强调人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而非其中心。正由于生态伦理学以生命实体乃至整个自然为研究范围,关注生态系统中所有自然存在物,强调生态的整体利益,所以理论相对较为激进,因此在环境伦理学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地位。
就生态伦理学的特点和关注的问题而言,可以把动物权利论/解放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涵盖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其中,生物中心主义立足传统伦理学理论,以生命个体的权益作为自己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而生态整体主义立足于生态学,以生态整体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试图把伦理关怀的范围由生命个体拓展到整个自然系统。
在生态伦理学内部,针对自然的伦理观念从生物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经过了一个从关爱生命实体到关爱整个生态系统的过程,其目的都是要扩展人类道德关怀对象的范围。而这种自然伦理观念的转变恰恰体现出它的两条基本致思理路,即个体主义路向和整体主义路向。
一、生物中心主义视角:从个体生命角度出发的生态伦理学
生物中心主义包括施韦泽‘傲畏生命的伦理学”、泰勒“生物平等主义伦理学”以及辛格“动物解放的伦理学”、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伦理学”,它们的基本观念是把人以及人之外的其他生命个体纳人道德关怀对象的范围之内。
1923年,施韦泽提出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冲破了传统伦理学只限于关注人与人之间行为和关系的观念束缚,力图把善赋予其他的生命。在他的哲学视域里,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他是否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物,不在于他是否具有内在的善,而在于他是否把一株植物、一个动物的生命看得与自己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敬畏生命的基本原则就是:‘菩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生命原理。”这一伦理观念的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对生命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其目的是通过直觉、体验等培养、提高我们的德性。本质上,这种伦理观对以往的传统伦理观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使人们发现伦理在本质上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
泰勒尊重自然的伦理思想是对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延续和发展。生命在施韦泽的观念中不仅仅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包括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像动物、植物等。泰勒继承和发展了施韦泽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以善为基础概念提出,任何生物均是由自己的本性决定了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善,善是对其生命事实的描述,所以,人类与其他的生命形式一样都拥有绝对平等的天赋价值和道德价值。
从理论形态上看,这类生态伦理学关心的对象仅限于生命个体,只重视生命个体的权利和价值,而对生物共同体所具有的实体属性却视而不见,而且也没有看到人对生物种群及生态系统的道德责任。但是,无论是动物权利论还是动物解放论,乃至生物平等主义都是从关爱个体生命出发,试图重建人类对自然的伦理观念。
二、生态整体主义视角:从生态整体角度出发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学思想为理论范式,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把自然界的有机体、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整体都预设为道德主体。其目的是通过道德主体范围的拓宽,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伦理解答。生态整体主义主要有三个流派: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和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伦理学。
三个流派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力图转变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建立一种生态的、整体的观念。例如,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基本思想是要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他说“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0141193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被大地伦理学视为最高的善。利奥波德同时认为现代生态学已经证明人类只是生物共同体中的一员,他曾这样表述道:“……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我们人类要学会像山一样思考,大地伦理学的建构不能缺少人类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共同体的拓展过程不光要依托生态学所提供的知识,而且也需要我们的情感。
从理论形态上看,同前类生态伦理学相比,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不仅生命个体具有道德主体的地位,而且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道德主体,所以人类应把自己伦理关怀的范围从个体生命延伸到整体生态系统,应对整个生态系统负有道德义务和责任。为此,生态整体主义的哲学家们都从整体生视角出发,依托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力图对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道德主体地位的合法性进行确证。他们认为,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其他有机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其中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处于相互依存、内在关联之中,生态系统本身固有的整体性、过程性、相关性使其具有不依人为判据的内在价值,所以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价值主体、伦理主体。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理论视角,生态伦理学内部形成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条基本进路。这一方面是源于生态伦理学内部自然伦理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担负着一个责任,即为解决环境危机所表征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指导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但在理论实践上,它却无现成的伦理原则可以直接运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从起源上说,应用伦理学不是单独发展了传统伦理学中‘原理’之后的‘应用’这一部分,而是起源于现实生活中无法‘应用’传统伦理学的原则来加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领域,换言之,是起源于现有的原则在同一问题上的相互冲突、以至相悖而使现实实际上无原则的问题领域”。所以,生态伦理学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来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它的两条基本路向。
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进路:个体主义路向和整体主义路向
如何把道德身份拓展到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既是个体主义路向,也是整体主义路向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一般意义上,传统伦理学只承认人的道德身份,认为人对自然并无直接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所以,道德身份范围的拓展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如何拓展的问题,是生态伦理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作为个体主义路向主要流派的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和生物中心论是以人之外的生命个体作为道德的主体,从个体生命的权益、价值出发论述它们应具有何种道德地位、道德权力和责任等问题。在本质上,这些理论是建基于传统伦理学的情感范畴框架之内,用人的情感来感知动物,所以具有西方传统情感主义的理论特质。就具体而言,个体主义路向的生态伦理学是对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康德的道义论思想的借鉴和运用,其实质是对传统伦理学理论及概念的延伸和移植。例如,辛格对平等的基本准则进行重新诠释和扩充,试图使平等原则运用于其它物种,论证了所有动物拥有平等权益的正当性。他提出,各种动物之间感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差异并不能成为他们能否享有平等原则的依据。这一思想直接源于边沁功利主义伦理学,边沁认为感受痛苦和享受快乐的能力是获得权益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整体主义路向在对个体主义路向进行批驳时,首先肯定了个体主义路向以生命本身作为判据对道德身份的拓展,是伦理思考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思想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推及到自然界的大多数生命存在物,从而赋予伦理学新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思想过于强调生命个体的权益,而没有考虑非生命自然存在物和生态共同体的实在性以及整体性,使其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过于片面。而‘一个完整的伦理学必须给非生命的自然物体(比如河流和山川)和生态系统予以道德关注……生态伦理学应当体现‘整体性’,比如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存在于自然客体间的关系等生态‘总体’应当受到伦理上的关注”。整体主义路的这种观念的确立,完全得益于生态学思想蕴涵的整体性。现代生态学的深入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种是普遍联系的和相互依存的。受到现代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紧密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启发,整体主义路向的学者通过强调系统的整体『生使道德身份拓展到人类以外的其他非生命存在物。他们基于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提出,这些非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看,它们本身就具有价值,这种价值是道德身份的判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祖先就主张“天人合一”,向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却逐渐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敬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战争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已向人类响了生态警钟,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灾害已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并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生活在“幸福”和“坟墓”之中。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没有生态文明,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终将面对“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窘境,我们再也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指数上去了,幸福感受却下来了,只有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完善发展略,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环保意识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1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
1.1 生态规划的含义
生态规划是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适合人类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
1.2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
园林生态规划的涵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去理解。广义的园林生态规划是从区域的整体性出发,在大范围内进行园林绿化,通过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使区域生态系统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人居环境的改善,促使整个区域生态a系统向着总体生态平衡的方向转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狭义的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是以城市(镇)为中心的范围内,特别是在城市(镇)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园林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营建卫生、清洁、美丽、舒适的城市。由此可见,园林生态规划的任务应包括确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方式。
2 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3 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 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3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
3.2 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
3.3 协调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有效措施
3.3.1 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考虑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构筑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生态设计的思想,从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体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3.3.2恢复城市湿地,巩固生物生境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3.3.3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 结论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
生态设计是以维护与协调自然生态为目的,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念,逐渐渗人 到设计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塑造。 由于人类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对生态环境的追求也不断提 高,因此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综合考虑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美学原则,是改善人居生活品质、提{生态 环境质量,并最大程度减少人类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干涉和影响。
1 用园林景观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园林景观是现代绿色生活的代名词,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层出不穷的高楼大厦占据了原本的丛林灌木,逐渐使城市的色彩单一化,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废气的污染、风沙天气的时常发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空气质量也逐渐下降,人们处于一种苦闷压抑的氛围中,生活工作的压力得不到舒缓,身体健康受到巨大的威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融入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城市公园是其典型代表。城市公园综合考虑占地面积、对周边的绿化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尽量将城市公园建设的贴近自然,种植多种树木花草,色彩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疲累之时,能有一个地方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感受自然的美好。
城市的整体建设不应当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更应将生态建设放到恰当的位置,使整个城市的建设既能展现美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又能使居民充分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好。从某一方面来说,布局合理、设计巧妙的生态园林景观能使城市的品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化的园林景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只将其作为单纯的城市装饰品。生态化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忽视了这些问题,极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2.1 盲目引进新品种
许多园林景观生态建设过于注重其美化效果,不能够具体分析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充分考虑其常年的气候温度,盲目引进新品种。比如橡胶树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在南方生长,如果盲目将其引入北方城市公园中加以种植,只会使橡胶树因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环境而死亡,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头来还可能因为引进不适当的物种而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混乱,是本就不堪重荷的城市环境雪上加霜。“南橘北枳”等例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综合考察之后,将 物种引进还要考虑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反应和对环境的不同要求,比如有的植物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有的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存,就要协调好不同植物的分布区间。针对植物之间具有相克的属性,要将两者分开种植或舍弃一种,比如玫瑰花和木犀草种植在一起,就会使木犀草凋谢,同时使玫瑰花中毒死亡。
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 生态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分析各个地方之间的特色和所种植的树木花草的生活特性,不能够强行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了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化的初衷,要注意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2.2 植物种类要多样化
各种类型的植物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主角,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就要模仿自然化的生态环境。在自然化的生态环境中,植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人工设计建设的生态园林中也要在协调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尽量丰富植物种类,不能单一地种植一种类型的植物,不仅色彩上单调,形成的小型生态系统也会非常脆弱。
2.3 以自然化为标准,绿色环保为主
城市中的生态园林建设虽然也是人工建设,但它不同于城市建设中的建筑物建设。城市中的建筑物建设大多是用来发展经济、办公、居住生活,高耸林立;而生态园林建设主要是用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二者不能够混为一谈。生态园林建设应当尽量营造自然化的场景,多种植树木花草,增加绿地面积,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使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珍惜生态改善。当然也可以在园林建设中适当加入锻炼器材,使居民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锻炼身体,强健体质。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呈现过多城市化的建筑等。
2.4 生态园林建设分散化
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集中化、单一化,有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或是出于当地城市的某些考虑或是为了应付差事,只在其中的一个地方集中建设绿化公园,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园林所发挥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整个城市污染也会掩盖住生态园林原本的功用,最终只能使绿化公园成为一个城市装饰。
在 这个环节中,要尽量将生态园林分散化,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不只有公园的形式,还可以以绿化带等其他的形式存在。将绿化公园小型化、分散化,配合绿化带,将绿色环保园林建设均匀分布在城市中,时时处处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贡献。
2.5 利用原有植被发展绿色生态建设
城市建设中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号,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兴师动众的进行人工植被移植,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误解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真正意义,原有植被是在适应了当地环境后才逐渐蓬勃生长的,存在着自己的生活规律与习性,相比纯人工建设的生态园林景观具有更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再生修复能力,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设计而成的生态园林景观能够更为妥善的解决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新陈代谢,减少人力在处理废物上的干涉,将原有的植被破坏再移植进新的植被进行人工建设,就等同于舍近求远,新移植的植被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环境,在植被重新生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或许会导致植被因不能适应环境而不能成活,或许会因为移植品种不当和周围植被生活产生冲突造成生态混乱。
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原有的植被,降低植被移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避免造成各方面的浪费,在自然化的状态下,适当的人工干涉,进行改造,将不良干扰减到最少。植被在自然状态下生长状况良好的区域恰好说明了此地的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良好,更加适合植物的生长,利用这一点来规划确定生态园林建设的位置,将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避免选址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生态生活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标准也逐渐提高。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建设所带来的影响,有所保留,有所建设,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化持续深入,生态系统作为城市建设中应当保留的一部分,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将生态园林建设充分融入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用园林生态来弥补城市化进程高速化带来的弊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状态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