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主要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并按照财政预算执行但最终形成的工作业绩成果难以用简单的货币价值来衡量,面对这样的特殊经济体制就更有必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保障国有资产的健康稳定运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率不高,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认知水平不高
内控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单位内控制定执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和日常经费来源由上级财政部门进行控制核拨。这就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如有些单位领导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简单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仅停留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是单一的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其监管和控制的职能作用。
2.内控制度建设不全面,不深入
内控制度分为以下几类:授权审批、资金管理、采购及付款流程管理、销售及收款流程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实物资产管理、合同管理。一些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不甚全面合理,内控执行部门制度执行不深入。实际上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仅是以财经和预算的规章制度来替代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和深入,也有些事业单位对于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办法而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如有的单位领导在授权审批环节,没有经过严格的把关就草率签字,会计人员见到签字齐全的原始凭证后就予以了报销,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
3.内部控制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是保证单位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关键。特别是财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中心,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和自我再学习、创新的能力。但从事业单位现状来看,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全能型人才匮乏,这也是内部控制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4.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执行力不强
单位的人事任免权在领导者的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了审计部门,但是其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不少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重业绩考核轻内部控制,有时为了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就弄虚作假,在这种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处于对自身的保护,很有可能违反其职业道德,导致内部监督作用失效。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率和资料的真实性,更为严重的是使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失去了保证,导致资产流失,国家蒙受损失。
二、有效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1.提升内控意识认知水平
强化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他们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创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人员作为制度的执行者,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因此,要定期培训内控人员提升内控意识的认知水平。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2.全面、深入建设内控制度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一套全面的、有效的,具有可操作、系统性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避免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切实的将这套体系应用到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够立刻找到相关责任人,这样就避免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工作重叠,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3.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内控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这就需要内部控制人员在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同时还要具有爱岗敬业、作风优良的职业修养,熟知相关政策法规,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制观念。通过开展内部业务培训、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措施。同时,事业单位也可以公开招聘、择优录取高素质人才来提高单位内控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执行力
关键词:会计工作 内控制度 法律责任
一、会计工作法律责任概述和形式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各主体因为没有履行会计法律义务或者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要承担的强制性法律后果。我国《会计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违法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是财会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会计法律责任具体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是我国会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伪造或销毁会计资料以偷逃税款或者贪污犯罪、挪用公款犯罪等,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民事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会计人员诸如做假账或者对外提供违反实际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等会计违法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损害,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相关会计人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
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成因分为单位负责人违法违规成因和会计人员违法违规成因两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又有主观因素成因和客观因素成因之分。
(一)单位负责人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现阶段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对许多会计违法行为规范的定义不够明确,《会计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比如《刑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而《会计法》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大多为一般原则性的,加上会计违法行为中存在多个责任主体,如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等。但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这些主体的会计责任作出明确划分,仅仅是做了些简单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做到依法追究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虽然《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现实中很多单位负责人对自己所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缺乏自我监督的动力,容易产生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违法行为。他们往往只注重本单位的统筹决策,而认为会计工作属于财务部门的范畴,会计责任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客观上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2、主观成因
主要是基于单位负责人为完成业绩指标、粉饰政绩、逃避税收或者获得投资、取得借款又或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篡改或利用不正当的计量方法对会计数据、原始凭证进行人为夸大或缩小,使得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载体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存在失真现象,从而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二)会计工作人员层面的成因
1、客观成因
会计人员地位的非独立性,对单位领导只有建议权没有变更权和阻止权,会计人员往往对领导只有服从,从而被动的“协助”作假造假,使会计信息失真,更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使会计人员陷入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2、主观成因
在处理具体会计事务中,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出现了工作偏差和错漏现象,个别会计人员为了一已私利对会计信息造假,以上种种都导致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产生。
三、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措施
建立并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内部管理,从制度设计上和制度运行上去控制风险,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有效堵塞漏洞,遏制和打击犯罪,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单位领导法制观念
单位负责人要学习《会计法》,深刻了解并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的内涵,从而高度重视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工作,对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不能做超越法律法规禁止的会计事项,更不能授意会计机构或者人员做假账等。同时单位负责人应组织本单位会计机构加强《会计法》的学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培训班,让会计人员深刻掌握会计法律责任相关规定。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提高效率、防范舞弊,规避或降低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做好制度设计。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内控建设。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亲自挂帅、各部门骨干参加的内控制度建设小组,制定内控制度建设计划,制定保证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坚持内部制约,不相容职务分离。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实行会计人员的定期轮换,有效防范和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对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大额现金支付实行集体研究或联签制度。第三,健全内部审计,重视会计监督。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切实整改,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四,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确保系统有效运行。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先进、安全、全面、有效,以利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五,严格审批授权,明确审批责任。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同时,针对货币资金内控制度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第六,建立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事业单位要建立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有效性负责,对个别单位领导随意因个人意志导致内控制度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责任。第七,明确职能分工,实行权责利挂钩。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即对每个部门和人员授予权利的同时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做到责任和利益挂钩,过失和处罚对等。
(三)实施全面预算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要编制年度总体目标和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单位各项经营活动要在收入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预算中得到落实。事业单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经规定程序批准后的预算要严格执行,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对确需调整的预算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对预算外的不予列支。对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实施全过程的监控,实施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
(四)发挥单位会计监督作用
会计监督是事业单位重要的内控制度。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及专业性是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主要特征。单位负责人和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真正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会计监督的作用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遏制在会计工作的萌芽阶段,在社会中介、财政、审计等部门介入之前就能发现、纠正、阻止会计违法违规事项的发生。
(五)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要努力学习会计知识,通过自身学习,不间断参加继续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在会计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职业阅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规避会计法律风险提供条件和保证。与此同时,单位负责入也应进行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强化,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原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本单位工作正常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事业单位负责人增强会计法律意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实际操作,依法履行各项会计责任,确保本单位各项会计工作合法有序,这对规范会计工作、净化会计市场、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一、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1、我国事业单位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主要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等特征。事业单位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是较为活跃的部分,其组织形式、服务手段、人员结构、活动方式等,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不同程度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2、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属于财政预算报账单位,几乎没有成本核算和税金交纳的业务,相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制定或订出来也没执行。2009年岁末,《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印发,高层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定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16字原则,其中,监管有力是明确谁来监管事业单位,而无论谁来监管,都需要从源头,即事业单位内部入手,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家的,资金出自公共财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保值,其用途的正确性和支出的有效性都需要有力的监管。
其次,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自有收入来源占了单位经费相当大比重,事业单位管理已不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管理,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分类改革,要求正确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
再次,事业单位改革已逐步走向市场化方向,采用更商业化的方式提供事业单位的服务或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为政府制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作为接受教育、医疗服务等缴费的一方,其消费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加强,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正确性,也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力支撑。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增进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保护国有和公共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服务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地运转,而在事业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的调节方法及措施,涉及事业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是管理与控制财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保护国有财产、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和效益、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方面。事业单位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是其改革的有力保障。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内控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不了解内部控制知识,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如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二是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三是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没有为各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不少经费支出(比如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采用实报实销制度,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要实施报销。
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需要有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些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或有制度但很不完整,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例如在年终结账时,不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或者两套账运行,支出核算混乱,再如在印鉴的保管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或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屡见不鲜。
3、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而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事业单位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如单位出纳兼任记账,出纳兼任档案保管,记账兼任复核等等。二是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而一些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这虽与事业单位业务简单、规模不大的特征相适应,但却影响了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三是流程控制体系不完善,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或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或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如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多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四是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追加项目多,弹性较大,造成随意性较大,权威性和约束力较差,直接影响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
四、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完善单位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单位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要完善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内控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通过实施内控,使内控制度成为“单位之法”,它对每个成员都有效,都必须无条件遵循,任何人都不得游离于它之外,凌驾于它之上,从而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则,会出现漏洞。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执行不好,就会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说明内控制度的建设,更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
其次,要提高管理者及职工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方面,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
2、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要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重视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财务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制度的全面检查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3、完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的功能作用
财政预算制度已经从过去的功能预算转化为现在的部门预算,目前的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约束和控制的强度,扩大了预算控制的范围,涵盖了预算部门的全部预算内外的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收支,同时控制内容细化,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且控制程序严格,增加了预算审核的严密性,减少了随意性,控制标准的确定更加合理。
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也就是要求各一级预算和二级预算的部门单位,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部门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内部分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从而强化预算控制的功能作用。
4、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应考虑事业单位的特点,明确设立事业单位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某方面的公共服务,这些服务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是公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应体现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增强其实用性和适用性。
5、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施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一方面,需进行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帮助事业单位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过程的设计顾问,使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而控制自我评估指的是各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控系统进行评估,基本特征是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另一方面,促进和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外部监督。这需要立法、执法、审计、监管诸方面对单位内控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研究,或制定准则,或指出指南,或提供框架和参考依据。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并拨出专项经费,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万重:怎样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J].四川会计,2001(4).
[2] 樊进科: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4(7).
[3] 季娟: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65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以财政收支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实施细则、执行程序等的总称,并以此来指导和监督本单位的经济活动。[1]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外和事业单位的总称,为社会公众服务,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而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的指导,也是保障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1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切不可墨守成规,要不断改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和公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职工的行为、防止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内部控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明确各单位负责人的职责,采用问责制度,将责任准确无误地落实到每个人头上,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办事效率,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规范性,避免出现不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浪费现象,进而改变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次,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聘用高素质的人才对财务报告进行专业性、合法性的分析,继而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再次,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单位负责人分析财务报告提供原始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为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数据基础,为提高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度服务;最后,有助于践行和推动党风廉政,内部控制制度的每个环节的内容,督促职工遵守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切断腐败现象的滋生,推动廉政建设的开展。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意识决定行动,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同样内部控制意识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重要精神。行政事业单位肩负着社会责任,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特性,但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缺乏,不注重对职工内部控制意识的培养,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停滞不前,阻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前进步伐。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将内部控制和财务的内部控制混为一谈,认为只要财务内部控制到位,单位的炔靠刂莆侍饩陀刃而解。同时对内部控制的内容了解得不透彻,理所当然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建立相应的制度,未将内控工作具体落实到职工的身上,对后续工作避而不谈,更不用说内控工作的监督和监管,将内控工作形式化,形同虚设,起不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妨碍内部控制工作的运行。
22监督检查不到位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基本上都设置审计部门,但通常审计部门的审计内容和项目的绩效评价是由领导层决定的,这就决定内部审计工作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审计的监督和监管作用,降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布局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分析结果与实际运行情况大相径庭,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构成,内部监督主要由单位负责人协同会计人员一起完成,而外部监督主要是财政部门和聘请的中介结构进行监督,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的收支情况是否符合规定,会计核算方法是否恰当以及“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法等,但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执行效果不利。内部审计的监管和指导不利,再加上外部监督的失职等,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脱离原有的正确轨道,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建设和运行。
23预算控制有效性不足
预算管理直接决定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的健康、合理运行,是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内控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预算控制不足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不利于这个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是社会公信度缺失的重要源头。预算控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单位内部缺乏资金支出的管理办法,导致公吃公喝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单位内部的财政补贴等超出国家的标准;其二,单位私自挪用专项资金等来弥补日常的资金支出,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专款专用的价值。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3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根据上面所描述的,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较薄弱,阻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进程,不利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最应该以身作则的是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应该以身作则,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知识,起带头模范作用;还要定期组织培训或宣传,提高职工的意识,确保职工深知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若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到第一责任人,及时将问题解决掉,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平稳发展。为更好更快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定期对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或者将职工的考核结果和内控的完成进度相挂钩,强制性地提高全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推动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提高内控的力度和执行度。
32强化监督机制
监督监察工作是确保资金合理利用,内部控制功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避免内部控制工作各个环节、各个内容出现差错。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监督机制,应该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着手准备。内部监督的工作主要由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同时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聘用既熟知审计专业知识,又了解审计法律,精通税法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理水平,强化内部审计意识,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外部监督由中介机构负责,事业单位每年应制订相应的审计计划,加强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工程建设情况、竣工决算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等方面工作的审计监督。[2]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项目的监督实现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的全方位、全程的监督,确保项目圆满完成,财政资金达到最优配置。
33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核心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应该严格遵守预算管理的程序,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预算编制进行分析,找出预算未成功完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挽回,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预算管理的合理性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一剂猛药。必须提醒的是,任何项目的预算处理必须在调查实际情况之后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经过专业人士的审查,不断地进行模拟和预测,才可以确保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一定要秉承“有预算才可以有支出”的原则,避免莫须有的资金损耗,杜绝谋取私利、私欲膨胀的现象,有助于党政廉风的建设,响应国家反腐的号召。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进行合理的调节,实现对内部控制更好的建设。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各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程,需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各部门和全部职工的积极配合,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得更贴合实际,更规范化、专业化。本文提出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应强化监督机制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光文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6(6):86-87
[2]毛新频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6(30):30-31
[3]张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10):211-213
事业单位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机构,是利用国有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从事科教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主要有三大分类:行政类、公益类及生产经营类。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实行的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调整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主要是预防腐败、防范舞弊或降低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内部控制是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良性循环发展不可缺少的管理职能之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预算控制、物资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资金收支控制及合同往来控制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贯彻于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动态全过程。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事业单位是国家义务的具体执行机构,是社会公益建设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工作意义重大。健全的财务制度、高度透明的财务信息能够保障各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使财务系统系统化、正规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所包括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制定资金风险预案和经营风险预案、向高层领导者和个管理部门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等,完善的财务信息与风险预警系统使各部门能够有效的了解本单位的资金状况并能够及时对风险做出反映,以求转移和降低风险发生率,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效能。2.促进廉政建设,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预防和减少了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制度清晰明确的规范将岗位职责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划分,责任具体到个人,使财务工作人员得以相互监督,端正自身品行,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财务环境,从制度上为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提供了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变革,结构逐渐系统化、规模逐渐扩大化、职责逐渐多元化趋势明显,改善管理环境,提升组织软实力不可避免,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防火墙”,意义重大。3.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财务会计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控制监督的行为,财务会计管理的健康运行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作为其基础。积极采取与国际结构的财务管控制度与方法,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必备条件。事业单位具有国有财产物资的使用权,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对财务运作进行监督、弥补财务会计“短板”,最大限度的保障国有资产的使用、支出、保管过程的资产完整性,实现国有资源的合理化管理和合理配置,是本单位日常工作坚实有力的后盾。4.选拔财务人员、健全财政体系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是留住人力资本的重要条件,只有健全的制度、充分的岗位分析,才能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员,同时也能发现本单位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后的人员聘用才能具有针对性,使本单位人员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网络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的财政制度逐渐趋向平台信息化,政府采购、单位预算等制度等将统归于公共财政体系,这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严谨科学的控制制度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5.推动审计工作、持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组织财务信息的审查监督及对非法会计操作的防控,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其工作开展的前提,良好的内部控制使审计部门整体把控单位的财务质量,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化的财务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原有的管理体系若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组织的竞争力也就相应的减弱最终会被取代,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管理的软环境及时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并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障碍
1.财务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虽然各单位工作人员都了解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但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支出,使工作人员对财务控制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偏差;财务部门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还要对事业单位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使资金预算和控制建议,对管理决策和运营监督起重要作用。许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深度,仍关注于单一的考核标准,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财务部门进行控制管理,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较小,仍使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墙上”,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发挥其效用。2.事业单位内控方式不完善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能充分体现内控目标,恰当适合的内控体系和内控方法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部分。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没有厘清制度控制、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的关系,导致内部控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没有覆盖全部的业务事项,使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系统性,执行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甚至还会有人出现钻漏洞的行为。由于岗位编制的限制,事业单位的用人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容的状况时有发生,权责关系不明确,很难落实到责任人。内部控制要求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既能明确分工又能统一协作,许多单位进行业务建设时忽视了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也各自为政,工作相互脱节,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范围十分有限,细化深度不够,更没有相应的预算效益评估体系,使预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3.内外部监督不到位,风险防范不到位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依靠审计部门,而审计工作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具体落实在具体项目的审查上,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较少进行实质性审查;而内部审计主要是事业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对以后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单位及部门工作人员往往不重视,独立性的缺失也造成审计工作易受其他部门干扰,很难发现什么实质性问题。单位的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工作仅局限于日常的经营核算,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话语权较少,财务监督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加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管理者作为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且应担负模范带头作用,对财务信息的完整真实性负责、监督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有效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本单位职工内部控制思想教育和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加深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明确内部控制对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开展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大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采取人员与控制人员,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控制队伍,保障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开展落实,利用内部控制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主动性。2.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坚定贯彻执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将业务办理与批准授权、会计记录相分离、财产监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严格遵守会计工作基础规范,落实到细节进行管理。权责结构有效划分的同时实现内部牵制,并进行创新和谐工作氛围的建设,使各岗位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共同保障本单位控制工作绩效。重视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系统功能,使管理者对往来业务时刻监控,力求拥有适合单位自身的内控体系和内控方法,整体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及有效性。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由于各事业单位所处环境的动态性,需要监督机制来对内部控制进行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适应性和有效性。首先,影响加大的项目需进行集体决策并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内部自我评估机制,按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鼓励职工提出意见建议,“以评促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其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进行全程动态监管,将事前、事中、事后分阶段的绩效全部纳入到审计范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最后,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监督力度,使财政审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发挥其作用,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且与评先评优挂钩,通过内外部的联合发力共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
五、结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所涉及的业务较多,也比较细致,是事业单位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点,对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加强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统筹规划、精心布置,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对各部门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从心底里接受和配合,最终确保国有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也使各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谋福利。
作者:张宇 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余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52):6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