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构建以“贯穿项目”为导向,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为手段的工程目标明确的教学体系,用以提高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9-03
公路工程造价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工程计量、计价的能力,能在施工中进行费用控制,能够实现造价管理,编制预算书和清单计价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十三五”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陆续启动,公路工程造价岗位从业人员严重缺乏,道桥毕业生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日益彰显,因此有必要提升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原有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受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公路工程造价教学仍沿用前期理论、后期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基本概念的掌握,实训环节多以大作业形式出现,实训内容仍停留在常规施工技术认知阶段,但当前高等公路多样化的实施和发展,施工技术已日新月异,工程项目造价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技能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有效培养水平较高的工程项目造价人才,迫切需要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基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进行初步探索。
一、理论实践教学结合现状及困境
1.实践过程依赖“电算”,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脱节。依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践环节安排在学期后半段统一开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需要给出题目、计算要求及基础资料,交由学生采用造价软件,完成给定题目的设计计算。目前,造价软件已在公路工程造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被称为“电算”,与之对应的则是传统的“手算”,即“手工计算”,现有公路造价软件如纵横、同望wecost等,使得先前“手算”中算量、套价复杂的造价程序变得简单,造价人员从繁琐的算量套价的文件中解放了出来,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误印象,“手算”势必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淘汰,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造价工程师更注重概念,不拘泥于数字运算。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到,现有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会机械的输入,至于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却一无所知。
2.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主讲技术,分析以还原理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y思维、综合思维。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案例教学多为实际工程的局部案例,学生没有建立全局的概念。现代工程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或学科,还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大工程”概念。在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教学过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为重点,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程为导入,将其工程背景融入理论教学环节。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工程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公路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编写实践任务教学指导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项目连贯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课时分界点,课程改革后,实践内容融入理论教学中,构建“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精心设计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将理论知识点进行分解,将理论知识点与贯穿项目的子任务有机结合,将实践环节通过实际项目逐步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终完成大的贯穿项目,使学生从理论学习―项目任务―理论学习―项目任务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进行教学,以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反馈为导向,培养学生编制各种造价文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熟练应用造价软件的能力。
3.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为保障“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编制公路工程造价任务指导书为引导,任务指导书基于本专业自身条件,选择具有特点的代表性工程任务,将理论知识点整理形成任务教学模块。其中每个任务教学模块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在每个单元中包含若干知识点。指导书中的理论知识点不是简单堆砌的模式,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完成项目所需知识点渗透到其中,学习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同时知识点配有手算培训及电算培训,将电算穿插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手算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软件实训的贯通式教学探索。
4.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原有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均为单科课程的内容,但实际工程不是仅仅涉及单门学科,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工程项目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建筑环境及项目的资源配置。课程选择项目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存在的“工程背景”,并在此工程背景下对他们进行工程训练。这种设想,与国际上提倡的“工程回归”的想法是一致的。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背景”的重点是:①加强项目实例的工程背景:题目应力求来源于工程实际,真题真做,不同的工程背景,最终造价差异较大,应引导学生注意工程背景的差别。②加强课程前后的相互衔接:注意加强学生对各门公路桥梁内容的综合应用,其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同类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设计环节关注课程设计间的衔接关系。设计安排遵循先简后难的原则,逐步加强设计综合性和难度。
5.增加课程内容广度。随着近年交通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原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学时都无法满足当代工程造价人员的能力培养要求。为此我们应灵活运用微信平台,拓展课堂外的第二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素材的收集如(微课视频、仿真动画、多媒体教学音视频等),并将其到微信群,将此消息推送给学生。通过二维码识别,同学可以通过微信链接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三、结论
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诸如公路工程造价类型的工程应用型课程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责。文章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现状及困境,提出采用“项目导向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手算与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及增加课程内容广度等措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有望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实践脱节的弊端,让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工程,掌握工程技能,为将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国周,钱晓丽,张建勋.岩土工程教学中加强手算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93-95.
[2]鞠兴华.《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项目贯穿教学方法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78-80.
[3]朱高峰.论工程的综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1-4.
[4]黄山,鲍学英.大土木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6):24-27.
[5]高伟,张志国.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0,(02):56-57.
[6]赖宗睿,陈建伟,王占文,等.“固体力学教学微信平台”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79-86.
收稿日期:2016-11-15
关键词:财政税收 深化改革 市场经济 建议
在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经济,在财政税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效解除了限制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体系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财政税收对于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起着基础作用,是政府进行这些活动的经济后盾。强化财政税收工作可以使得各种资源有效实现优化配置,保证社会能够更加公平、合理,消除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综合生活水平。就之前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与效果来看,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推动财政税收体制创新,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进行转型,使得财政税收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尽管我国政府在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综合来看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推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也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健全合理
财政税收在政府调节市场经济时充当着主要的经济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在调节市场经济中有着一些不足与矛盾,对调节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反面作用。现在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依然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财政税收在调节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着调节工作的有序进行。分析这些不足与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健全、合理,导致税制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支出结构出现问题,诸如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收时会出现重复征收的情况,财政支出在转移性支出中有着不合理之处等,这些情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财政税收预算有着诸多不足
在进行财政税收预算管理时,缺少比较全面、合理、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导致许多税收工作在实施时都缺少相对明确的目标。我国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有许多工作都刚刚起步,同时财政税收方面的很多法规、制度都有所转变,相关税收部门在进行税收预算时,都没有科学合理的掌控范围,从而致使预算范围过小,无法全面有效地作出税收管理决策。
(三)财政税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财政税收部门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后盾力量,其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而我国财政税收部门有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下,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无法有效完成财政税收中各项繁琐的工作,严重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由于财政部门管理者对于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严,使得财政税收部门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散漫、随意,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严重影响到税收工作效率。如果工作人员不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工作,那么这种工作氛围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在部门中形成一种消极的气氛,非常不利于财政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推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相应建议
(一)合理调节财政税收支出的结构体系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财政支出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是拉低税收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要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政府支付体系。政府需要更加完善转移支付所占比例与结构,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发展水平来合理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比重,使得转移支付尽可能地合理。同时,政府还需要优化转移支付,让转移支付资金来源尽量稳定,提高其利用效率,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要加大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于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政府税收工作效率。
(二)建立起完善的财政预算机制
在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会关系到税收改革工作的成败。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范围,确保财政税收部门可以对于所有企业的财政都预算到;第二,政府需要就我国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计划,为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进程中,税收工作人员是主体,因此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财政部门在招聘员工时要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招聘,保证招聘到的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二是要对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与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恪尽职守、精神饱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动我国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加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其在深化改革历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我们需要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完善财政预算体系、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这些措施也要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我国财政税收工作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常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
[2]王晶.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
1.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7月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初期在全国挑选了30所技工院校开展试点工作,2014年9月,将试点工作拓展到了全国130余所技工院校,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以下简称“出版集团”)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伊始就参与其中,始终致力于做好教学和教材服务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协助完成了一体化部颁文件、标准、规程的制定工作;从教学服务层面,创新开发了一体化工作页、配套技术手册、教学成果汇编、一体化数字课堂等教学资源。
1.一体化工作页
一体化工作页是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逻辑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它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习任务描述表和教学活动策划表,给出相应的工作情境,并采用引导性问题的方式进行编写。为了确保工作页便于携带、使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出版集团创新了工作页的装帧设计模式,采用“活页夹+PVC保护板+活页内文”的形式。目前,已开发完成首批汽车维修、机床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等五个专业42种“活页式”教材。
2.一体化课改配套手册类教材
一体化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而这些相关资料的来源较广且分散,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开发相关专业的技术手册。另外,在一体化课程标准中并未单独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技术手册可以支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此,出版集团开发了《机械知识手册》《车工技术手册》等技术手册。
3.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选编系列教材
人社部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以来,各试点院校积极响应,逐渐涌现出一批较为突出的课改成果,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学习任务选编、职业理论等。这批课改成果着力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并结合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经验,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集团选择其中较为优秀、典型的作品出版,如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等。
4.一体化数字课堂
上述一体化教学资源采用了传统的纸质教材模式,但纸质教材在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时开发效率低下;另外,纸质参考书在满足新的“教”“学”方式上存在不足,资料分散,检索困难。因此,为了创新技工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服务模式,从2012年开始,出版集团启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配套数字资源的开发工作。其中,数字课堂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资源。
数字课堂是一种可以在手持多媒体终端上展现的数字教材,它包含文字、视频、音频等元素,以及幻灯片、图像扫视、图像对比、拼图游戏等视觉效果。它的特点是基于云技术实现学生学习及时反馈、教师资源共享互通;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作为学生移动式小型数字资源库,方便检索查询;作为数字介质图书,充实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库等。可以说,数字课堂是数字出版的一种形态,是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
三、对一体化数字教材开发的建议
结合目前数字开发的思路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一体化数字资源学习型网站,建设数字资源平台,打造学习型社区。
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
一体化数字课堂必须依托综合性网络平台,才能汇集全国技工院校各种优质资源并实现全国技工院校范围内的共享,进而将该平台打造成技工院校的门户网站;数字课堂必须依托该平台,才能实现学校内部优质教学资源的汇集与共享,并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2.一体化师资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在线培训
关键词:风险等级 化工工艺 等级评估 指标体系
石化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步和壮大,所生产的化工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危险化工工艺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的危险等级进行评估与划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势在必行。目前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本文结合实际通过采用学的定性、定量方式,将等级评估过程转换为定量赋值计算过程,如遇到难以赋值和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将其分类,将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确保危险化工工艺生产安全。
一、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根据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的客观状况、系统性能、动态特征、稳定状态、可控制程度等进行科学的导向,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结构。
对于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所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
1.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层次分明,突出等级特点。
2.在设计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指标体系结构中,要突出等级的代表性,避免各等级之间的影响和连带。
3.指标体系等级划分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方式,将等级评估过程转换为定量赋值计算过程,如遇到难以赋值和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将其分类。
4.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实际可行性与可操控的前提下,对于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尽可能的选择可定量获取数据的方式。
二、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危险化工工艺标准规范进行从理论分析到体系建立再到体系完善的一个过程。首先,将危险化工工艺的风险程度划分为两大类别,固有危险程度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管理危险程度,其次对固有的危险性中的原料危险性、生产设备危险性、工艺危险性、控制危险性做出评估,再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物料的隔离、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防火安全、管理安全进行评估,最后综合所有的危险性做出科学的等级评估标准。危险化工工艺指标体系流程图如图1所示。
将危险化工工艺的风险程度的固有危险程度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管理危险程度分别建立表1与表2。
三、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
1.通过建立危险性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化工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行固有危险性划分,再根据安全生产中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管理措施进行危险评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危险性化工工艺的固有危险性可以通过建立定量赋值计算方程,采用计算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与准确。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发事故的风险定性的方式进行分类,综合化工工艺风险进行等级评估建立执行标准,将石化企业化工工艺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依据石化危险化工工艺的特点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将其过程所涉及的理论与实际评估中的经验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危险评估等级评价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茂,吴宗之.应急救援概论—应急救援系统及计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印刷 教学改革 实践 工程化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3]王利婕.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包装工程,2003,24(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