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摘要:关于生活质量、生活富裕程度等社会经济生活评价指标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之间盛行。学者们研究用来代替GNP或者补充完善GNP,以便更好的反映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是制定的指标缺少理论的支持和计算方法,并且指标选择的随意性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指标制定的研究出现衰退。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其研究又开始兴起。本文首先对美国学者对反映市场经济指标的GNP、GDP和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其次对近些年制定的生活评价指标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制度化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 GNP GDP 指标体系
制度学派和国民经济统计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被开发,其重要原因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最优先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大量破坏,带来严重的公害。这让人们深刻理解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会给人们带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反映市场经济指标的GNP、GDP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
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妇人们在工厂的劳动以货币的方式表现出来,可是家务中的无偿劳动就没有统计到GNP当中,再比如,如果妇女和一般人结婚,从事专业家庭主妇就会减少国民分配。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以外生产出来的货币没有记入到国民经济统计当中。所以,国民经济的统计和实际经济生活的统计不能完全一致。
Myrdal指出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随意性问题。他举例说明,闲暇时间没有记入到所得和消费项目里。还有他也指出主妇的家务劳动没有统计在所得之中。并且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也没有记入到国民经济统计当中。
Galbraith指出,从生产的观点看,GNP统计当中,只把当年生产出来的财富总值表现出来,而没有办法对于种类和生产者进行分类。也就是说,财富的生产包括政府和民间企业。所以,政府为主的教育关系的投资和电话生产的投资在GNP统计当中没有分类。
综上所述,制度学派经济学者Myrdal和Galbraith指出国民生产总产值的计算问题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现代派学者Clark和Kavanagh认为社会进步(progress)是社会公共政策的评价本质,并从社会进步的目标及社会发展的将来性来分析,对于GDP提出了批评。GDP反映货币交换量,货币的大量交换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本质。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交换而大量增加,可是生活成本(犯罪、离婚、公害)也随着增加。也就是说,GDP的增加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需要开发反映生活水平的指标。
综上所述,制度学派的学者在很早的时期就指出了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问题。并且指出GDP是不能完全反映国家的进步。所以需要制定新的指标。
本文从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进步包括经济进步(economic progress)和社会进步(social progress)的两个概念。经济进步意味着所得增加,采用现行的GDP来统计。社会进步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下文就对若干生活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社会生活评价指标和问题点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199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国民生产总值、收入、财富的增长,而是需要更多方面的提高,包括健康、教育、资源、自由、人权等。并且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评价指标。它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寿命(平均寿命),知识(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就学率),GDP指数(人均实质GDP)的增长等指标。
Miringoff认为,以GDP为代表的指数是把握经济景气短期动向为目的的经济指标,很难把握人类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提出了能够和社会问题有效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健全指数”(Index of Social Health:ISH)。这个指数的特点是体现了社会经济进步产生的风险和负担,结合了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社会经济指标。并且,从年龄层次进行分类,由健康、就业、所得、教育、安全等16项指标构成。具体来说,儿童层面上看,包括婴儿死亡率、幼儿虐待率、幼儿贫困率3个指标。青年层面上看,包括10岁20岁之间的青年的自杀率、药物乱用率、高中辍学率等3指标。成人层面看,包括失业率、一周平均工资、医疗保险加入率等3指标,老龄层面上看,包括医疗负担率、高龄贫困率等2指标。并从全体年龄段上看,包括刑事案件被害者数、饮酒引起交通事故被害数、食品印花保障率、贫富层间的所得差异、流浪者数等指标。ISH的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生活水平到1970年为止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但是,1977年以后却是反比例,呈下降趋势。
经济学家Cobb,Halsted and Rowe(1998 )指出,经济学家认为衡量国家进步的标准应当有自由的资本,可是实际上在国民经济统计当中忽略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并且家庭不睦、犯罪、居住地的荒废化、闲暇时间的损失等没有计算其中。还指出新指标的制定的迫切性,提出了“真正进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这个指标体系的特点是,计算中所得分配被调整,家务劳动被添加,还有公害成本被扣除。GPI由家务劳动和志愿者经济、犯罪、额外支出(defensive expenditures)、所得分配、资源枯竭和居住地荒废、闲暇时间的损失等6项目构成。GPI的计算结果显示与ISH有同样的趋势,美国的GPI指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持续增加,可是那以后表现出下降趋势。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GPI的增加,有赖于将来的资源消耗,家庭收支和社区经济向货币经济转换。
日本经济企划厅从1991年开始每年发表“国民生活指标指数”(People's Life Indicators:PLI),为了区别从1952开始的“新社会指标”(NSI),称为“新国民生活指标”又被称为“富裕指数”。它的目的是有效把握生活水准的富裕程度,特点是对关于生活的人们主观感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强调了经济指标以外,还需要表现出“空闲”、“安心”等非经济的指标。所以它包含了:所得、消费、日常行动等152个指标,包括:住、成长环境、收入、玩和学、交流、就业、医疗和福利等8个项目。它的1991年的计算结果显示:49个省级地区的排序中,长野县、富山县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排名靠前,大阪(33位),东京(43位)等大城市排名靠后。
上述的评价体系的问题如下:最先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缺点是它在评价发达国家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就学率已经非常高了。所以,发达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用“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有它的局限性。所以,HDI评价发展中国家还比较贴切,用来评价和分析先进国家的细微进步还是有它的局限性。ISH的缺点是指标选择的随意性和权重的不明确。虽然在是年龄层次划分上还有它的进步性,可是没有明确指标选择的理论根据,再者综合化的方法没有明确。GPI也存在指标选择的随意性上,再者提出的额外支出指标非常模糊。日本经济企划厅的PLI指数的问题是大量引用了连续量变数据,可是缺少如大都市魅力等质变指标,没有能很好的反映大城市的聚积效果。所以导致大都市排名靠后。
指标的方向性和制度化
经济指标容易大量收集,并且有经济理论的概念支撑,可是犯罪、健康、教育、环境等范围广而且复杂的社会生活经济指标的构筑是非常困难的。理由如下:理论建设的困难。社会经济指标的困难在于涉及的学问面广,不仅有环境方面,还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上学问的融合是困难的。但是国内学者周长城等(2001)进行很好的尝试。他们撰写了《建立人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一文,具体内容包括:人本社会发展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的社会指标的统计困难。在指标评价中缺少共同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在实践中最大的困难。比如,经济指标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可是社会指标,比如教育、健康、犯罪、住房等没有统一的单位可以衡量。虽有很多代替指标,可是缺少理论依托的还原是非常困难。
除了克服以上的困难外,今后社会经济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政策评价手段经常利用个别的指标,对于社会指标的利用,对于政府政策的立案者和学者们的观点有时有偏差。社会生活评价指标的利用有时候导致政策的结果不一定完全有利于政策制定者的结果,所以利用上比较消极。而学者们更关心因果关系的探讨。而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有选择的利用指标。可是政策评价和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不是对立的。只要很好的利用社会评价指标更有利于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政策的制定就可以。其次,统计指标的多样化和细密化。随着专家们对社会指标研究的兴起,世界各国已经从单一的经济指标转向了包含如寿命、教育等非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也积累了很多相关的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的生活质量指标(WHOOL),Veenhoven的幸福生命预期指数(HLE)。所以,在统计的时候需要按地区、年龄、男女、职业进行分类。如果是权重的指标最好定期的进行跟踪调查。不断改进指标的实践性和完整性。再次,所制定指标体系的目的性不同,选择指标的重点和涵盖的内容应该不同。社会瞬息万变,单一的指标不容易能完全反映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体系。那么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社会指标。比如教育、健康、犯罪、收入等特定的分类指标也需要努力开发。
除了克服以上的困难和遵守原则外,还必须有以下的考虑: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者或者政府都定期对社会的进步情况和生活水平做报告,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制定相应的政策,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上,而是放在了对于社会动态的把握上。然而,有影响力的指标制定和政策的目的是调节社会矛盾,融合社会。这样就需要相关的政治家和部委进行共同制定和意见统一。所以,如J.I.de Neufville指出,指标的制定必须跟相关部委的意见统一。并且也需要让媒体和市民了解指标的存在和意义。还有指标的制定需要与相应的政策计划相统一。
结论
社会经济生活评价体系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确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更好的解决问题。然而,现在还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更好地让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反映到政策制定上。不仅是单一的数字排序,而是要找到什么是影响排序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社会生活质量体系研究中,除需要包含主观意思的调查外,需要更广范围的调查和收集资料。并且,分析影响生活水平的原因。同时,还需要对于特定指标的研究。如:犯罪指标、健康指标、福利指标、高龄化指标。这样才能有利于今后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评价。
参考文献:
1.Andrews,F.M.,“The Evoltuion of a Movement”,Journal of Public Policy,vol.9, no.4,1989
2.Bulmer,M.,“The Methodology of Early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 WilliamFielding Ogburn and Recent Social Trends,1983”,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13,1983
3.Bulmer,M.,“Problems of Theory and Measurement”,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vol.9,no.4,1989
4.Carley,M.,Social Measuremennt and Social Indicators,George Allen &Unwin,1981
5.Clark,C.M.A and C.Kavanagh,“How are we Doing?:An Analysis of Recent Attempts atAlternative Measur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being”,in Fayazmanesh,S.and Tool,R.M,ed.,Institutionalis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2,Edward Elgar,1998
6.Cobb,C,T.Halstead and J.Rowe,“If GDP is Up.Why is America Down?”,The Atlantic Monthly,no.276,1995
7.de Neufville,J.I., Social Indicators and Public Policy ,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1975
8.de Neufville,J.I.,“Disappointments and Legacies of Social Indicator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vol.9,no.4,1989
一书中给出了和谐的定义和解释。可以认为,和谐是指“和谐参与者在考虑相关和谐因素,满足一定和谐目标情况下,按照和谐规则,达到的一种和谐行为”。为了达到和谐目标及和谐状态,利益相关者常常需要按照一定规则,约束行为,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这就是和谐平衡。人类在不断取用水资源的同时,还不停地向水资源环境中排放废水,人们必须要遵循水的自然循环规律,在水资源的自净能力范围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如果水资源的使用量和废水的排放量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水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并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也就是说水的社会循环不能损害水的自然循环规律,才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达到一种和谐平衡。因此,根据和谐论理念和以上分析,可以把和谐平衡(harmonyequilibrium)简单定义为:利益相关者考虑各自利益和总体和谐目标而呈现的一种相对静止且相关者各方暂时都能接受的平衡状态。在经济学中,平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比如经济学中商品“供求关系”,假如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就可以认为,该商品的供求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就是针对某一时期相对静止的和谐平衡。如果该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卖方再以此价格卖出就会亏本或盈利太少,必然会抬高价格,这时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新的价格慢慢被卖买双方接受,于是又转移到另一平衡状态。在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时,可以认为,这种平衡状态是某一时段人类发展追求的目标,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预期发展,还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当然,这种平衡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改良,各种调水、储水设施的建设,改变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废水的排放量以及循环量,都会造成和谐平衡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因此,这里所说的和谐平衡是某一时段、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平衡。根据以上分析和对和谐平衡的理解,可以总结以下内涵和主要理论观点:(1)和谐平衡是满足和谐目标要求的和谐行为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所有行为都是满足和谐的要求。和谐平衡的集合可能是一个点、一个直线、一个区间或一个更加复杂的集合。(2)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状态下,可能还没有形成和谐平衡。也就是说,和谐平衡并不是始终都存在的。(3)和谐平衡是一种相对静止的和谐状态,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从一种和谐平衡转移到另一种和谐平衡。(4)正确看待和谐平衡的转移,既要理解和谐平衡转移是正常的,也要关注和谐平衡转移带来的优点和缺点。比如,一种社会关系,如果通过先进人士的努力,朝着更加先进的社会转移,这种转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如果通过社会动荡和不良措施,使原本和谐的社会转移到动荡的社会,这是不可取的。(5)和谐平衡具有一般和谐概念的特性。和谐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动态性;是针对某一区域或特定对象而言的,具有空间性;一般具有复杂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即具有层次性。
2和谐平衡计算方法
2.1和谐平衡的一般表达式根据前文对和谐平衡概念介绍和内涵解读,可以把和谐平衡表达为如下基于和谐度计算的集合形式:
2.2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平衡计算模型根据和谐平衡的定义,引入参数需水满足程度来表征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并将此作为模型的限制条件,即各用户需水满足程度=用水量/预测需水量。利益相关者可以理解为各个用水户,具体可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而水资源与经济社会总体和谐目标,采用总体和谐度达到特定数值来表征。基于和谐平衡的第(1)种表达形式,和谐平衡计算模型可采用类似一般优化模型的形式,如下:式中:X为决策向量;HD(X)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度;HD0为和谐度目标阈值;G(X)为约束条件集。在和谐平衡计算模型式(4)中,关键问题有两方面:(1)关于和谐度HD(X)的计算,目前已有相关的计算方法,比如,作者在文[11,13]中介绍的人水和谐度计算方法;(2)关于约束条件的选择和定量化,可以引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关于约束条件的选择和量化方程。为了本文实例应用的需要,下文将针对一般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平衡计算,基于文的前期成果,介绍一种简单方法,仅作参考。
2.2.1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计算指标体系构建根据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建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计算指标体系,如表1(仅针对本文实例,可供其他地区参考)。目标层是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准则层是指从取水、用水和排水3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指标层中,则采用具体的指标对准则层进行详细描述。
2.2.2和谐度HD(X)的计算可以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集成的评价方法(SI-MI)。单指标量化采用分段模糊隶属度分析法,通过分段函数[11],将各指标统一映射到[0,1]上。分段函数分为5段,对应各个指标的5个特征值,最差值(a)、较差值(b)、及格值(c)、较优值(d)、最优值(e),对应的和谐度分别为0、0.3、0.6、0.8、1。有关代表性数值的确定,可以按照目前行业公认的标准、国际和国内组织的研究报告、国家或地区指定的发展规划、国内的平均水平及最优最差水平、发达国家所处水平、以及人们对各个指标的期望值来确定。根据指标与和谐度的关系,将其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对应的分段函数如图1所示。其中,正向指标是指子和谐度随指标值的增加而增加的指标,逆向指标是指子和谐度随指标值的增加而减少的指标。
2.3和谐平衡计算及调控根据和谐平衡计算式(1)或(2)计算的和谐平衡,以及计算式(3)计算的最优和谐平衡,有可能是和谐度较低的一种平衡状态。当然,它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只不过是一种处于较低和谐度水平的平衡。同样,在计算式(4)中,如果确定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或和谐度要求太高,有可能得不到结果;如果降低和谐度值、放松约束条件,计算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和谐度较低的一种平衡状态。当然,为了提高和谐度值,可以通过一些调控措施,提高和谐度,达到和谐平衡方程的要求。这就是和谐调控。关于和谐调控的计算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方法是采用和谐行为集优选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和谐平衡优化模型,确定和谐平衡的最小范围。
3应用举例
3.1河南省概况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全省总面积16.5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且受季风气候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降水量南部和东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比较明显。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问题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3.2河南省近年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平衡计算根据前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近几年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进行计算,相关指标数据来自《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和《河南省统计年鉴》。评价指标节点值的最优值是根据全国最优水平加一定比例确定或者根据人们的期望值确定,及格值是根据河南省多年的平均值确定,最差值是根据河南省多年的最差值减一定比例确定,较差值和较优值是插值进行确定,见表2。单指标的子和谐度采用分段隶属度函数进行计算,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初始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满足一致性要求。然后利用变权法计算出各个变量的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最后采用多指标综合的方法,得到河南省近年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总体和谐度。经过加权计算,得出2005、2008、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分别为0.58、0.66、0.69,和谐度值基本接近并略有增加。可以认为,河南省最近几年的和谐平衡状态处于中等水平,和谐度介于0.58~0.69之间。从表2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①取水方面,近年来河南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水满足程度较低,子和谐度较低,这是由于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区,工业城市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大,人口稠密对生活用水需求很高,同时河南省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农业用水量大,但是省内地表水资源量有限,不能够满足各方的用水需求。同时由于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主要靠大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很高,该指标的子和谐特别低。②用水方面,近年来各指标的子和谐度缓步增加,这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较快,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缓步提高的实际情况相符。③排放方面,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生活和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高,造成全省范围内,水功能区达标率很低,评价河长达标率逐年下降。这个评价指标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相符,用来对河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状态进行评估是合适的。
3.3进行和谐调控后的和谐平衡计算通过以上计算可知,河南省最近几年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中等水平的相对和谐平衡。这种平衡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改善目前的不和谐指标,满足约束条件,提高和谐度,转移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和谐平衡状态。这里先假定生活需水满足程度提高到95%,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此时的子和谐度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几个需水指标满足程度值,其指标子和谐度都达到了0.8以上,总和谐度也分别增加到0.66,0.69和0.73,但是和谐度仍然较低。假设河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达到较高的和谐平衡状态,总和谐度需要达到0.8以上(即0HD=0.8),基于前文的分析,重点对具体年份子和谐度较低的几个指标进行调控,在这里采用了和谐行为集优选的方法进行和谐平衡调控计算。以2008年为例,子和谐度较低的指标分别为地表水控制利用率(B15)、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B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B23)和评价河长达标率(B33),针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结果如表4所示。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的和谐平衡状态指标限值如表5所示。表5的计算结果表明,各年达到和谐平衡状态,需要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调控,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调整的指标逐步减少。如2005年需要对至少5个指标进行综合调控,随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187m3降低到2011年的64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88m3降低到2011的39m3,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11年的89%。这3个指标的子和谐度都大幅提升,在当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控比较困难。但是评价河长达标率由2005年的较好值47.5%降低到2011年的较差值21%,子和谐度也相应大幅降低,可以作为调控指标,因此到了2011年,只需要调整3个指标。并且多年来子和谐度一直比较低的指标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如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和评价河长达标率。经过指标调整,可以将总和谐度提升至0HD,计算结果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在这3年分别达到预期的和谐平衡状态时,各指标的子和谐度均得到了提升,但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也说明了和谐平衡状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对平衡”的特征。同时,个别指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和谐平衡状态。
4结语
近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得到了各级人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长孙国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国家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和地震基础研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地方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贵阳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最低监测精度达到1.0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速报。力争使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将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设防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为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使得传统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通过观察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可知,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整个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农村经济问题。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土地产权混乱不清,管理机制也不够科学。
(三)资金不足,且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
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在计划经济下实施征收“三提五统”的做法早已取消,要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和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这些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但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依然比较少,况且所投的资金也比较分散,并不能切实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只是简单的让这部分资金变成了补贴,所以说资金利用率并不高,并不能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用。
(四)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居民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在村农民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首先应当从提升农民群众和乡镇负责农经管理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开始,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管理意识,并有效贯彻与落实国家的相关经济管理政策,让农民群众认清经济管理的利好。(2)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清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从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中,针对性制定经济管理方案和措施。(3)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组织程度,确保产销实现良性循环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因此确保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各类产业以及交换分配、生产流通等彼此间的平衡至关重要,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促进农产品商业化、市场化的同时,还应当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程度,积极支持各类供销企业或组织的建立、发展,充分发挥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调节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走市场化的道路既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有效推动,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者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所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我们应当加大市场调查力度,同时面对广大群众和地方重要产业开展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将经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传递给生产者,帮助农民群众有效应对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新形势下,国家应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突出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具体措施:一是国家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补贴政策,并将其公之于众,严格落实,让补贴款真正造福于民。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当在认清地区农村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性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三是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当在农村地区建立合作社,切实增加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且长远的作用和意义。但从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相关工作者和职能部门应当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 教师专业技能 学生 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素质较低等种种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财务会计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存所欠缺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毕业生一系列原则意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高等职院应该着力提高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一些现状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对事不对人,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工作不到位所致,与教师个人无关。
1.近年有一全省的会计技能考试(被称为小高考的全省统考)的考官(教师)培训班结束考试中,有几个位高职院校派出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考官(据说均为高级职称),居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都不能完成技能实操考试,连最简单的会计凭证归类沾贴装订都没操作完成及记账凭证汇总不平衡等等。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你们所谓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加考官自己都不懂,那平时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后由于同校另一位教师请求考试中心领导网开一面,允许帮助做实操汇总及特许延迟1小时才勉勉强强完成。
2.有一位老师曾为此表示无奈。前年有几位会计专业高校财经讲师在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实训时,从学校的会计部门借来会计凭证装订机,但在几十个学生面前却束手无策,弄了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楚三角式的会计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但就是宁愿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不肯向在场的这位同行老师请教,是这位老师实在于心不忍看热闹,主动站出来说让他来试一试,并且当众很快就装订出一本本结实整齐的记账凭证。这时全场学生掌声齐呜。
3.很多同行教师曾多次见到一些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只拿一本教材,别的连一张教案纸、一支笔都不带,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每次上课都一本书,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
4.有学生反映,在《外贸会计》的出口产品退税与成本计算与实操实训中,将一些错误的核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在核算商品费用定额时,按含值税的购进价格计算,并作为该课程的考试题目,使一些毕业生到社会工作中运用时被税务部门批评为少计利润以少缴交所得税,同时也受到老板的责骂。
如有一技能训练的资料: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售一批货物至日本,出口总价为12万美元CIFC6横滨,其中中国口岸到横滨的运费和保险费占11%,这批货物的国内购进总价格为人民币819000元(含税价),该外贸公司的费用定额率为6%,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9%,结汇时外汇买入价为1美元折合人民币8.30元。要求分析:试算这笔出易我方是否盈利,利润额为多少?
计算商品总费用定额时,财会老师是这样错误地教授给学生的:819000×6%=49140元。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商品总费用定额=819000/(1+17%)×6%=700000×6%=42000(元)。仅这笔账的错误计算就少计利润7140元,最终导致少计缴所得税2356.2元〖7140×33%=(当时税率为33%)〗。毕业生工作后按照这种错误的教授方法计算当然会被税局批评以及老板责骂了。这样学生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了。其社会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5.有一位已任教多年的财经讲师在上课时碰到学生提出问题:商品流通费用率如何计算,该老师不懂。课后点名问了几位会计老师也无人知道,当时在场教师就有一位曾经在商品流通企业担任多年会计工作,但就是因为看不起对方而宁愿大家都不懂,也不问这位教师。
6.有的财会专业教师,在《会计实务》课程的“银行存款转账结算方法”章节的授课时,并不知道转账支票的结算方式,由于现代的交通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了,而是可以在不同城市但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进行转帐结算,比如一个省的大部分甚至是全省的城市都可以使用转帐支票结算。但是我们不少的财会专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还是按照原来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这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说法教授给学生。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后曾经多次提问,为何这些问题会计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不一样,使学生受到了工作单位的师傅们批评,说是在学校没学好。
7.有些“多师”型高职教师也时常张冠李戴,讲错课程内容。如企业退休人员经费放在营业外支出核算、销售费用包括了销售部门的业务招待费等等。因为连年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教分数比较低,后来就采取了在期末闭卷考试之前先出六、七道复习题,期未考试卷就选择其中的五道题进行考试的方法,以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有些会计师或财务会计负责人在教授学生工资核算的实操实训时,就是简单的如何按承包经营完成利润总额计算奖励工资都讲授错误,在有人提出正确的算法后仍然坚持己见,至今未改。还有发生一些常见的错账也都无法查清等等。
二、着力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
提高高等职院财会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也许这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我们的身边还常有类似上述的问题发生,我们就有必要再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作为高等职院的财会专业课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将和本专业的社会实际职业工作的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
1.切实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职院要真正地重视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解决财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滞后的现象。现在的社会人们大都重视大学的第一学历教育,而不重视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知识的继续再教育,使不少的人捧着在很多年前拿到的毕业文凭而高枕无忧。其实这些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不少早就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而变得不够适时与不大实用。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但没有严格的知识深度及范围与时限要求,如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等,使得有些人老是拿着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本科毕业证或三、四门多年前的所谓硕士课程的结业证书就引以为荣而满足于此了:我也是本科毕业了,我也读了研究生呢……。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院应制定有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比如财经讲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四至六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副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或四至六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规定等等。不达到继续教育的规定的教师应该不给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等等。
2.扎实地抓好高等职院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关键。以上所列举的体现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一些事实,实际上并不是让人们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而只是简单的财会专业教师实训技能不清的具体情况,这大都是我国大学因为一些教师只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家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专家学者对此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下有“双职称”之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还有“双证”之说,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双能(双素质)”之说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质性培养工作。本文认为“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双师型”的说法不够贴切,因为若将“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定义为“双师型”,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职称的就是“三师型”、“多师型”吗,这显然不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及培养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说明,以利于该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2)着力于高等职院“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着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
①高职院校自行培养“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学校任教亦即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与实际工厂公司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学校企业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等职院都应该组织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工厂、公司等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请教。带领学生下工厂、公司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以便适时地将反映新的技术、新方法、新的经济、政策法规等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之中。
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教师。高等职院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进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新人,比如硕士研究生,都要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工厂、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一年时间以后,才能接受其回学校给财经类学生授课。
安排非“双师型”教师进修培训。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条件中“……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验实训活动”的规定,高职院校每个学期也都应该安排一些财务会计教师到教育部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专门学习,使之转变成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
②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高等职院还可以从相关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企引进“双师型”教师。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工作单位的调动,就是脱离企业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应该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将有志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既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财务会计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动,将他们调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充实“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聘请,就是不脱离企事业的工作岗位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还可以将企事业单位中那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平时工作主要在原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岗位,只是学校安排有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授课任务时候才到学校上课。
3.高等职院财会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财会技能实践教学水平增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高等职院的专业教师除了上述所探讨的社会和高校要给教师提供的环境与条件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本身自觉不懈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与提高自我。
(1)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敢于实践创新以避免从大学到大学与及从书本到书本教学。不少的高等职院财会专业课程教师本来大学所学的就不是财会专业,只是一些经济类专业转“行”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在大学里充其量就学过会计学原理等一两门会计的课程,且大多还因为不是本专业课而学得不怎么样,再加上根本就没有财会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担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也就只能是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给学生;另外还有些虽然在大学时是多学了几门财会课程,但是也是从大学到大学担任财会专业课教师,也没有社会实际的财会工作经验,往往就会有些这样的现象,原来老师教授给我什么样的知识、是怎么样教授的,我也就怎么样教给我现在的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必须要虚心好学,与时俱进,不满足于从大学毕业时的一些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两个假期时间,自学和参加一些财会专业知识研究生课程学习培训,不断地吸收更新的财会知识与信息,开拓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呆板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2)高等职院财会教师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工厂公司企业学习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例子中,你都知道向学校财会部门借用会计凭证装订机,而且也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操作及装订凭证,你就应该在借用装订机的同时,放下面子请教一下相关的财会人员,就不至于在学生面前发生“教师本身都不会操作而何以教学生”的事情了吧;其余的问题的发生也大多如此。但是这又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高等职院的“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而且都是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财经类骨干教师中的事情,而且有些问题还贻患不小,甚至会让人们有那么点“误人子弟”之感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财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是我们财会教师的自身学术水平与实训实操技能还有所欠缺。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常常自行联系到社会当中的一些工厂、公司、商场、银行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第一线去学习财会实践技能,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就业及工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