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时展的使命
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在古代就曾经出现,选取这样的题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既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无痕的渗透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益智趣味的民间游戏,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数学原理或者数学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这些集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游戏不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及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充分的数学思考,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在教学中,我借助认识算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数的发展过程。从用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到算筹,在此基础上认识算盘。在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上档和下档的每颗算珠代表数的大小,如何用算盘数数、计数等。借助算盘,帮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计数、写数、读数,成为学生认数的极佳工具。课末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了八卦算盘。通过借助算盘进行的人数活动,学生感觉利用40分钟穿越千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大数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带给学生的震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数学的概念、规律、算理等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无以计数的实验、研究后得到的,数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重视结论的运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许仅留有印象,学习便不再深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指出要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数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厚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而且又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数学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在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出圆周率。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讨论统一想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后,基本能都得圆周率大概是三点多一点的范围,但是,具体结果并不完全统一。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圆周率的发展史,通过史料,不仅以历史说明了圆周率的值,学生们在活动中亲历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为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阅读中丰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工具和语言。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必定也包含数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再说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1.重视课内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在这些内容板块中有许多与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关。例如:在这一板块中补充了先祖计数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知识链接可以作为课内阅读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知识和文化。
2.指导课外阅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三、总结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2 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3 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3.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关键词:河北传统美术;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
传统文化属性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美术是体现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视觉记忆。用直观的美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美术教育关注本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精神,把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起到延续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唤醒孩子们对周边历史审美事物的好奇,以传统美术文化陶冶学生,培养有民族文化意识的下一代。
一、河北省小学民族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河北小学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结果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涵量少,据调查显示,传统美术内容在教材比重小且不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其次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的内容;再次是一线教师对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传统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有通俗电视文化及卡通动漫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本土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现状就是对小学生已经非常陌生。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更导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失落与审美思维的崩解,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此传统美术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在眉睫。
二、河北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开发的可能
美术是人类追求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从原始器物到石窟壁画,始终描述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河北本土传统美术体现为河北特定的区域中人们在生活、祭祀、婚丧等活动中的思维与文化内涵。我省本土美术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和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魏县土纺织技艺、石家庄辛集农民画、邢台邢窑和曲阳定瓷的烧制技艺、大名草编手工技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对本土美术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使民族传统文化赖以产生依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预见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要得到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本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河北传统美术作品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民间美术在材料上多为就地取材且皆能物尽其用、点石成金,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剪纸、年画、陶瓷等美术题材避免美术内容的单一化,皮影戏、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喜闻乐见中受到艺术熏陶。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从艺术造型中解读美术传统的文明密码,更好地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小学美术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目前我省的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正是文化经典这一核心,对传统审美文化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可以操作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
第一、树立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将传统审美融注于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如学生在学习画中国画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直接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传统文化内涵是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又如在学习剪纸、扎染、年画等课程时,注重分析和讲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使学生能较为深人地了解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之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手段,进行经典的民族传统美术教育,尽可能地使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我省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并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选择,从中甄别出适合小学生继承的各种形式,寻找它与现代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出适于教学使用的范例,使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这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参与教学,比如在欣赏邢窑陶瓷艺术时,介绍传统陶瓷的特点,以及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的欣赏,并利用黏土或彩泥尝试制作,使学生认识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的地位,将传统文化感悟心灵,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层面的理解。
以小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规律为根基,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美术目标,调动小学生中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写实原则及惯例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按照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安排适合于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美术内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以写实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如年画、剪纸课等内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遗存,特别是蔚县、磁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着北方拙朴大气的特点,线条和造型粗犷,内容又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造型形式、色彩、材料都适合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需要:造型相对写实、没有过多的抽象成分;色彩艳丽,材料方便。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因此可以安排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与剪纸等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直接的兴趣。接着在课堂教学时出示作品,给学生概括介绍河北文化以及文化对剪纸特点的影响、相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题材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联系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祝福等题目引导学生制作图画,具体制作时可以手撕纸为主代替民间美术制作的复杂工序,这样极大地补充美术教学不足。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应是一个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由的、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就能真正地放松和愉悦,达到情感上的陶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审美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色彩,对抽象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整合符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的本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比如陶瓷、纺织、草编工艺等,以先易后难、先兴趣后理性、先欣赏后临摹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培养,使本土优秀传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传承。
第三、开发整理河北地方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我们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解释方式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在教学中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照我省的美术生态环境,审视与分析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同时注意降低传统美术资源的难度,可以打破原有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比如剪纸的程序分为刀刻和染色,程序都很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与经验,但是我们把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要提炼出必要的、适合小学生认知与操作的工序,从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与制作兴趣,尤其重点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第四、提高教师的传统美术文化修养。小学美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缺乏令人担忧。解决办法首先要定期聘请民俗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美术与精神文脉的修养和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掌握传统美术文化的本质;其次鼓励美术教师走出课堂,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等,研究怎样融入到教学中,形成适用于小学生的制作方法,促进学生领悟传统特有的造型法则,使传统文化元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并体会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做民间美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抓住我省重点和特色民间美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吸收传统中有特色鲜明的视觉文化并提高艺术修养,以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支撑教学。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系统方面的传承,可以说本土传统美术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点所在。小学美术学科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传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认识传统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获得美育而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0120033)
参考文献:
1.李伟.邵玲莉著.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3.(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