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他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超越性统一。它强调教育必须从抽象的规定走向现实的操作,从培育书生转变为培育真正的现代化人,从理解、执行型变为智能、创新型的劳动者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并且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要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这种有效的手段,先进的管理办法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进行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强烈。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是良好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才是创办特色小学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是在办学主体有目的的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十分优秀,特别是有比其他学校更优质的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从时代的高度出发,着眼于未来,深入分析本校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拥有的师资力量,正确评估本校的实际水平,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确立一个有前景的发展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施行革新理念,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就是施行革新理念。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逐渐发展成为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很多小学学校在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上存在着真空带,校本管理制度化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导致了小学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小学学校的现实基础,同时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从改革开放到至今,学校管理制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学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教育体制从过去的宏观体制,到如今的“多级权责共享”,而且还具体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上的不断革新。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以“校长责权”为中心内容,并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的权责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是开发以学校为基础课程的一种延伸,因此,小学学校的办学自在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且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但对校本管理的提出了相关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逐步在转变之中,主要体现在出现了一些民办学校,并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办学质量也呈现出提高的走势,并且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较,拥有自主办学权,可以自主招聘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拥有学校财产的自主使用权,而且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角度出发,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随着民办学校的发展完善以及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国就出现了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并存的局面。可见,多年来我国在办学体制上改革的获得了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使校本管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教育对学校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了锻炼自身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了主动参与校本管理的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的新理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小林社区于xx年3月撤村建居,原社区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西北,东起禾丰社区,西至结网社区,南临320国道,北接万陈社区。xx年9月实施全面拆迁,现为过渡期。社区共分为8个小组,社区现有常住户463户,总人口1908人,党员58人。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投入远程教育建设工作

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根据上级安排,把远程教育列为小林社区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抓好社区远程教育的建设、施工工作。首先成立了小林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程卫根为组长、刘金根为副组长、曹小燕、唐明祥为ab岗的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总支书记总负责,亲自抓,主任集中精力具体抓,各工作人员协力配合的格局。其次,及时召开有关人员会议,精心布署,分组负责、并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开展工作。第三加大远程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大小会议、村务公开栏、张贴标语等向群众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远程教育管理机制

站点建好后,为加强对远教站点的管理,使之有人管、管到位、有成效。本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远程教育学习制度》、《电教片播放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等,要求严格按制度办事,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保证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在搞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对远程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使他们能胜任远教设备的维护、教育资源的收集和教学节目的播放等工作。

(三)结合社区+实际,认真抓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

为切实做好各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使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干部经济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高远程设备的利用率,本社区把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落实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措施,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规划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的方法和步骤,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

由于我社区的远程教育工作,社区党总支、居委会高度重视,工作措施有力,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广大党员干部能及时学到实用的经济科学技术,普遍反映较好。

三、教学工作有特色

通过远教工作的大量宣传,根据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本着共建共享、开创性地做好站点学用工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向社区不同群体党员群众定期开展了教学辅导培训工作,充分带动了社区文化体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开展。

小林社区于xx年5月撤村建居,以前的村民一下子变成了居民。告别了土地的群众难以适应闲适的生活,纷纷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也使社区和谐的氛围粘上了不和谐的音符。社区远教工作人员想到了排舞这个能大众参与文化项目,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生活品质;既能改善民风,又能促进社区工作;既能增进感情,又能融合邻里关系。

排舞,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蹈,也叫牛仔舞,起先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和拉丁式的舞步,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是一种既可以个人独享,又可以与团体共乐的舞蹈,适合在广场、社区、公园等场地所开展的活动,受到各个年龄层的欢迎,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舞蹈。

有这个想法的不光是社区里的远教干部,许多居民都在远教意见本上提出了此类想法,所以社区印制了100份征询意见表,发放的妇女手中,并进行了整理,其中88%的人员都支持办排舞班,并表示会来参加。

有了社区居民的肯定,更加坚定了社区远教人员的信心,于是xx年2月1日,社区召集了几个妇女骨干来社区开会,共同制定方案和计划。 社区远教人员忙碌在寻找合适场地和邀请隔壁社区排舞老师的工作中,终于在社区南大门找到了一块合适场地,在与物业反复协商后,物业同意将场地无偿提供给排舞队。

2月25日,社区远教工作人员给场地安装上dvd、音响、电灯等设备,硬件全部到位。接下来,社区又召开了一次妇女会议,把排舞的基本要领和文化理念传达给女同胞们,让她们了解健身和享受生活的益处和必要。从而加入到健康排舞的队伍中来。

社区安排了一些妇女骨干来到天都城学习排舞,听从社区排舞老师的要点指导并当场跟从老师学会排舞的基本舞步

xx年3月12日,小林社区排舞队正式成立,由学习归来的骨干妇女领舞,20多名妇女在场地上和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除之之外,这些骨干妇女在忙碌之余还是不断的去天都城学习新的舞步,不断充实壮大排舞队,到6月份,小林社区舞蹈队伍不断壮大,只要天气状况好,在社区南大门每天都能见到该队活动的身影。该运动是社区为群众搭建的文艺舞台,让全社会形成关心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活动中也逐渐创立自己的活动品牌。每当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社区居民就聚在一起,舞蹈早已不是女人的专属,新加入的男人们也跳的不错。

至今,小林社区排舞队走过了10个月的进取历程,这其中汇聚了社区远教人员的辛勤付出,也凝聚了社区居民鼓励和支持的信心,只要我们有信心,小林社区排舞队必定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四、下步工作思路

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居民长期得实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结合自身特点,认真抓好远程教育工作,特提出下步工作意见。

(一)增加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金投入。远程教育管理、运行经费不足,我们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增加对远程教育的投入,确保远程教育能正常运转,保证党员干部和群众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网络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方面与上级远教办加强联系,取技术上的支持,在设备安装、调试、养护、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帮助。

(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有关电脑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能胜任远教设备的维护、教育资源的收集和教学节目的播放等工作。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异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欧文姬将学校安全教育概括为: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程度、日常生活、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对其在安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的培养和训练。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基本技能和安全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的教育。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异化是指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脱离了安全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成为教育者实现安全教育以外价值目标的工具,或者在教育内容和管理方法上发生变异而有违与安全教育本身的目的。如此,学校安全教育演变成非真正的安全教育,其“工具化”和“变异化”的异化甚至成了实现真正安全教育应有目的与功能的障碍。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异化

安全教育的本身目的价值是服务学生,使学生具备自我安全的能力。然而,学校安全教育在轰轰烈烈的呼声中,其目的价值却在实际中渐行渐远,安全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异化,其表现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学校安全教育目的价值的工具化、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狭窄化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僵死化。

(一)学校安全教育目的价值的工具化

学校安全教育的本身目的价值是服务学生,使学生具备自我安全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我国中小学虽号称践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学校仍然以考试为轴心。教授考试所考的知识,挤占非应试科目教学的时间,安全教育不是应试科目,就难以获得师生像对应试科目那样的厚爱。在应试教育依然强势的教育时空中,安全教育的有无和多少常常让位于应试教育科目的需要。可见,安全教育并非没有自身的目的,而是被应试教育排斥了,只具有实施应试教育的一种开放时空的工具价值。由于学校安全教育被动地具有了工具价值,它的工具性价值是可以“用”,也可以搁置一边“不用”。这直接导致安全教育“量”的不足。即使偶尔“用”,多数时候也只是为了应景、造势、做做花样文章,以逃避监督之眼,或获得检查评估通过之荣。据调查,目前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开展过安全教育的中小学虽然达到100%,但安全教育流于表面形式,且仅限于交通规则、饮食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的学校只占10%,其中有些学校只有安全教育知识方面的介绍,而且每年仅开展l~2次活动,安全教育内容非常单调,往往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听了就忘。进行防灾自救等演习的学校只有20%,不过大多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开展的。在目前的教育语境下,安全教育,这个应试教育内容之外的东西,实在难免于例行公事一般轻描淡写而过的下场,抑或昙花一现于纪念日或安全教育日。

(二)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狭窄化

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六大模块: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每一个模块都需要多途径、多主题、全方位地展开活动,以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把安全教育等同于安全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性强化了学校教育的统整性和去个性,应试教育讲究知识的灌输与片面强化,一味强调对安全知识的识记,恰恰忽视了学生安全技能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见,安全知识的灌输式传授,无疑成为了应试教育模式在安全教育过程的脚注。对学生来说,接受安全教育,特别是仅仅限于安全知识的接受,不过是一种强制他们接受的自然成长过程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接受安全教育的兴趣,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自我安全的能力。

(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僵死化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僵死化主要指管理方法、措施上的僵死化。工具性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在安全教育被工具性异化后,迫于家长和社会维权意识的高涨,加之问责机制重结果、轻过程的助力,一些学校便悖于教育本意,将安全教育诠释为“安全保证”“逃避危险”,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禁锢学生于一个给定的“安全”时空中。现实中,这种僵死化的管理愈来愈常见。例如,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关起门”办学成为很多学校规避责任和风险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以“取消活动保安全、降低标准求安全、限制范围为安全”为由,禁止学生的春游、校外课外活动,甚至体育运动等。这种安全教育措施是以牺牲学生身心素质为代价的,追求可视的眼前安全效益。就其本质,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与逻辑。应试教育的逻辑是功利性与追求短期可视效益,并不在乎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及其自我安全能力的提高。

三、纠正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异化的对策

通过建立安全教育综合体系、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和构建安全管理立体化网络来纠正异化现象、改进校园的安全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立安全教育综合体系

学校开展安全教育,不仅要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而且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落实、学期末有总结考核公布。坚决杜绝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形式主义。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使安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学校安全教育应既涵盖知识方面的了解、技能方面的演练,又应有安全学习活动过程和自护自救方法的引导,还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生动形象地进行安全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并善于利用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防患于未然。

(二)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履行对生命负责的承诺,是避免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保障。

1 管理制度要渗透“柔性”

首先,制度的形成需要发扬民主。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正式出台前,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这样才使得这一制度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才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使其按照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次,制度的内容需要体现人文性。学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都要与师生的尊严、自由、情感、发展联系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人性化”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束缚师生的言行。再次,制度的操作需要彰显人性。制度管理不是僵化的,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操作。要运用人性化的操作策略,关注师生的情感需求,尽可能取得师生的理解。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紧急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识等的教育。

2 制度管理要确保“刚性”

首先,要完善督促机制。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得再好,但如果执行过程无人监督,就必然会出现人为偏离制度的约束和要求,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如果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到人的情况,制度管理必然会流于形式。其次,要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为了实现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目标,校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都应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只有明确了责任人和责任部门,才能使各项制度做到层层分解,细化分工,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很好的落实。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公平、合理的执行,促进全体师生主动按要求执行,并能对现有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

硬件设施建设。学生公寓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是指建筑、工具等硬件设施。

软件设施建设。它又包括两方面:(1)学校的软件设施建设。主要是指人文环境的建设,包括价值观念、语言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建设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2)人员素质的建设:主要是指个体的人(包括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建设。

一、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逐步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的居住标准、室内设施、群体成员结构和教育管理格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又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住宿条件及室内设施的改善,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后勤社会化逐步加快的情况下,高校住宿已由传统单一的普通大集体宿舍的格局发展为目前的4人间或2人间公寓与普通大集体寝室并存的格局。新公寓内部设施配备也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如公寓内配置卫生间、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校园网等,这些都为公寓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学生社区形成,给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

新增学生公寓在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学生社区(有的还不在大学校园内)。在新社区群体成员结构方面,学生的组合关系也由过去按院系、专业为主的组合,逐步转变为按学生个人要求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组合。这使得同一楼栋、同一楼层、甚至同一居室的群体成员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松散化;也使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楼栋划分为主的新格局。这种情况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困难和死角。过去,高校学生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主要是由院系负责,高校宿舍管理职能部门则负责对学生住宿管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和学生社区的形成,院系学生逐步转变为社区学生,这在客观上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渠道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带了很大的困难。

(三)服务不到位,管理服务与教育脱节,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已将学生公寓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交给后勤集团(公司)。由于在转换过程中,后勤部门及其员工难以很快适应这一变化,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或影响,加上学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以及高校扩招后带来的住宿压力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公寓的服务功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部分服务不到位、服务与教育相脱节。如:学生公寓维修不及时,工作人员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管理与服务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不能适应学生要求的变化;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容易让学生对管理及管理者失去基本的信任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故意损坏公共设施,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策

(一)拓宽高校学生公寓活动开展形式

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决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表面活动上,而是要深层次地挖掘学生公寓文化的内在规律,要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深入进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必须与管理相结合

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终维护和保证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正常发展。

(三)完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相关配套设施

通过在各学生公寓楼增设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室、读书角、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和手段,使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走进学生公寓,为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觉抵制消极因素渗透和影响的能力,同时解决了在校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更发挥了宣传舆论阵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社区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教学部门脱节,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两个部门负责。侧重于理论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由教务部门管理,而侧重于行为教育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由学工部门管理。教务和学工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整体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教育教学人员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和党务、团委和辅导员没有衔接,不能优势互补,致使教育与教学相分离。三是一些人认为德育是思政工作人员的事,与其他人员无关。青年学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正向合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即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有育人的职责。这些都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德育中,要实现德育高效的目标,还需要切实树立整体思想,树立大思政理念。大思政观是指从全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方法。其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其工作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方法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大思政理念的树立,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整体推进德育发展。就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教育管理层应树立一种大思政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德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和各部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协调德育工作。同时,把党团辅纳入德育系统,他们是重要的德育人才资源。而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也可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及活动中,最终推动高校构建党团委、学工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后勤服务管理者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实,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是在高校内部应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这种理念。德育管理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管理的有机组合。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完全摆脱仅靠自身力量进行管理的意识,使得德育管理效率有限。而要提高德育管理效率,就必须树立大思政的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贯彻德育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连贯管理作用。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推选合适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并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二是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协调委员会制度,由学校德育工作小组的领导、学生德育和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辅导员代表、专兼职德育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以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互通情报,指导家长和社区教育学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一致的教育影响。三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由社区教育部门领导、社区办事处主任、社区学校校长代表、社区文化站站长与社区居委会干事代表等人组成,根据学校德育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学生品性,实现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一体化,为学生道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度管理

现代管理的管理效益原理实质就是增效,即有效运用人、财、物及时、空等要素,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有成效的结果。高校的德育管理也需遵循效益原理,获得德育最优效果,实现德育管理绩效。目前,高校德育绩效还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与分析体系,缺乏科学的考评要求和具体的衡量标准,德育的任务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部分师生不重视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真正同大学生的毕业推荐、评优等相挂钩。目前,高校智育和体育已经与毕业证挂钩,而德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德育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可以考虑将德育学分作为突破口,探索高校德育测评体系,建立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度,将德育学分制纳入高校管理体制,使之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德育学分制将德育学分同学生的毕业就业和奖励关联起来,实施德育学分管理,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的学习和实践,使德育更加生活化,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每学期或学年的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内容和标准,统一制定德育学分测评手册,手册由学生自行管理登记。同时开通网络平台,学生自行登录录入,由学生所在院系审核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德育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学习以外的体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的日常行为表现及规定的活动,如军训。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均应设定基本分和奖励。对于未达到德育学分基本线的学生,学校可统一安排重修,重修仍不合格则安排在毕业学年重修。不参加重修或重修仍不合格的,按照德育学分管理制度,不发毕业证,只发结业证。对于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德育分数较高的学生,在毕业时优先推荐就业,同时将德育分作为申报学校各种奖励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搭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德行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跟社会联系起来,是非常好的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公益行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一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双方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标准基本一致,可促使学生在与现实社会职业环境融合过程中调整、树立自己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可以搭建起学校同社会联系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德育效果。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进而使道德认知得到改善和升华。

四、构建网络德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