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融合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聋幼儿 学前融合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33-01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重要性,小孩长大后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50%取决于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的几年中,是幼儿大脑、智力、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重要、对孩子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否进行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进行“随班就读”,我国正在进行尝试并从实践中努力完善。
1 融合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聋幼儿通常被封闭在一个相对独立、狭小的空间区域,这样并不易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进行融合教育。然而我国并没有开始真正地实现融合教育,我国的“随班就读”就是融合教育,有随班就读受到我国的教育体制、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客观因素的阻碍,并没有实现真正地意义上融合。在普通学校聋幼儿往往就会被老师放弃,被同学看不起。我国的随班就读也就演变成了随班混读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对融合教育尚处于初级较肤浅阶段,还没有一套属于我国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构筑适合我国的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学前融合教育的模式
2.1 安置模式
每个儿童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每一个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个体,儿童与儿童之间更没有特殊与正常之分,有的仅仅只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聋幼儿的安置方式有幼儿园安置模式和家庭安置模式,要成功实现融合教育,将聋幼儿安置在幼儿园,更有利于实现成功融合。并在幼儿园设置有针对性的班级,有些科目可以和普通班的学生一块学习,例如游戏和其他一些需要交流的课程,对于实在需要特殊照顾的课程则在特殊班教授,不能让聋幼儿在智力上落后于其他儿童。并在幼儿园配置比较高级设备,例如帮助聋幼儿提高听说能力的仪器设备等,这对幼儿园有着相对高的要求。对于聋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并与健全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健全幼儿也不会有歧视,对于聋幼儿戴着助听器就像眼睛先天近视的孩子每天戴眼镜一样正常了,不存在歧视与嘲笑问题。特殊幼儿的学习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学习,其余时间均与健全幼儿一起学习,增加与正常儿童的交流,促使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正常自信的与正常人交流相处。
2.2 支持模式
我国还未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获得社会上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将融合教育,社会各界对融合教育的支持,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教育,能激发融合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心和工作兴趣,增强各界人士对聋幼儿的关注与关爱。家长的支持对于融合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正常学校不能得到尊重,便只好孩子送到特殊学校,由于周围环境与普通幼儿园的环境不同,对于聋幼儿来说,在特殊学校不能激发他们听说的欲望,不能将他们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专业人员的支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为了保证学前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发展专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 实现融合教育模式的途径
3.1 培养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
要成功实现融合教育,在普通幼儿园需要培养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幼儿园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幼教知识做铺垫,同时还要精通聋儿康复训练的技能和方法。老师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善良优秀的品质引导聋幼儿走上正确的道路。并能熟练的使用学校的特殊设备,帮助聋幼儿提高听说能力。为了聋幼儿的美好未来,进行融合教育的幼儿园需要在师资方面进行投资。
3.2 采用集体保教和个体保教共存的方式
集体保教就是为了让特殊幼儿和正常幼儿尽可能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减少两方的差异,使特殊儿童尽可能区域正常,在游戏设计环节,尽量考虑到聋幼儿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和感受。个体保教是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追求个性发展,融合教育不仅仅是对聋幼儿的安置问题,必须考虑每个聋幼儿的需求,从重视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个体保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再者,鼓励健全幼儿帮助聋幼儿,鼓励进行亲子教育等。
4 结语
根据我国对特殊人群的关注,聋幼儿学前融合教育刻不容缓,尽快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有一样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学前幼儿正是一生中成长与形成优秀人格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人士要引起重视和支持,不要将特殊儿童遗忘在角落,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本人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几点关于聋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并希望能引起共鸣和更深层次的探讨,使我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英云.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
【关键词】教育目的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其影响下也应运而生,即在教育中打破隔离特殊儿童式的教育,提倡在普通教育中完全接纳特殊儿童一起学习。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将融合教育本土化到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但以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作为相隔离的两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也是自立家门,而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总要求,对教育制度、内容及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制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随着融合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的新背景下,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普校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现实、文化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目标等影响因素为基础而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现今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不断的发展着,其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上有显著提高。而我国特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订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提出“我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合社会需要创造条件。”的教育目的。
现今教育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对于这两类人群的目标是分别设立的,没有统一的基本教育目的,而融合教育的趋势需要普通教育满足普通学生同时应该满足特殊学生。如今我国的教育目的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主心骨,但这一概述是较笼统且难以操作的。使得一线老师难以贯彻落实,学生也难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导致我国现今的教育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基础,但能力和创造力却远远不足。
融合教育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建议
特殊学生和普通的学生在年龄的发展中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辅助工具的不断被研发,很多特殊学生的缺陷得到辅助后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生活。另外,由于某方面的缺陷,很多特殊学生有补偿技能或“学者式”技能,正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缺陷儿童中也有天才即“缺陷天才。”使得这些学生个别更是优于正常学生。因此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一同进行综合的考虑教育目的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教育目的意识转变
在融合教育的趋势下,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相比可能会被视做弱视群体,后现代主义中的社会批判精神教育目的、和谐生态环境的教育目的、内部和平相处的教育目的及世界关爱感的教育目的,这些思潮有力于特殊学生在整个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好的适应国家对教育目的的总要求。面对同情式的人道主义教育并没有给特殊儿童带来社会优势,反而由此带来的标签,使得特殊儿童被戴上弱势群体的头衔,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得以切实落实,需要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不再只是一种福利事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应转向一种特殊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以一种和普通学生近乎相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即特殊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正常发展的态度,才能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同时符合两者的总要求。这并不能忽略他们间的差异,相反更应该重视差异性而更好的使特殊学生的能力等到更好的照顾和发展。使得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权利接受教育,并共同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个别差异化
教育的主体对象的人,在普通学生中对象和对象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更何况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更是有巨大的差异。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特殊儿童群体内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普通儿童群体的个体差异。”面对人们对普通教育目的绝对化现象提出众多批评的同时,我国的教育的目的因依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制定差异性的教育目的,使得教育目的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切实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导向,使教育目的达到生活化的目的变得更加迫切。而不能将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终极目标。教育目的的差异性要求同时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应只是政府、学校等权威人士一板敲定,而应由学生、老师、父母等根据国家大方向的教育目的合理的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目的。而这一教育目的应该使每个学生无论是否特殊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个性的自然发展,国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得以自然的彰显。
教育目的的个体本位思想的考虑
过去无论是普通教育目的还是特殊教育目的都是以“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意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但在融合教育的大趋势下,面对多元化,差异化的时代下我们需要教育目的往个体本位方向下思考,以谋求个人的幸福为方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复制品。使得融合教育下的教育目的能切实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要。以实现每个儿童的发展最终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结果。
总结与思考
融合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理想,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的教育目的需要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为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所需要的人才,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手脑灵活,具有爱心、责任感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推行融合教育使得每个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子洲著.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初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黄洪兰著.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研究及我国教育目的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5.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趋势给应用型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对应用型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现行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调整课程体系、改进师资结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建议。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 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 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2]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聋合一 融合教育 班级管理
1.引言
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问题,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班级的聋健融合情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管理行为,对班级遇到的情况问题进行合理调节和整合,以达到健康发展的要求。实施聋健合一的融合式教育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注意观察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融合教育使聋儿从小就处于一个和健听儿童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轻松自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融合教育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时期,为儿童以后的教育做好铺垫,也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聋儿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进行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说,聋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差,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也与健听儿童相差很大;健听儿童会对聋儿所佩戴的助听器等物品比较好奇,不知道怎么和聋儿进行日常的沟通,等等,这些都是在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中值得研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2.组织聋儿与健听儿童的教育活动计划
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宗旨是让健听儿童带动聋儿的语言康复教育,那么组织聋儿与健听儿童一起进行活动交流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前提条件。在实施中,教师可以将聋儿与健听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小组教学,对于听力有缺陷但语言沟通能力较好的聋儿,可以安排他们和健听儿童每天进行一次交流,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聋儿的康复进度,还是对健听儿童进行人性化教育的过程。让聋儿与健听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执行正常的作息安排,体现融合教育的存在优势,可以为聋儿教育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应该做好班级里健听儿童的学前教育。如果对于听力实在较差、不能在融合教育的班级里与人交流的聋儿,则应该安排其在康复班进行学习,但是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与正常儿童交流的户外娱乐活动。
3.对聋儿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进行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其对特殊教育知识的掌握影响融合教育的完成程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聋儿的身心健康,熟识聋儿的性格习惯及心理特点等,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聋儿的教育。在为聋儿佩戴助听器时,要保证聋儿能够舒适地佩戴,并对聋儿的听力及时进行检查。教师应该掌握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专业技巧和知识,才能对聋健融合教育的班级进行更好的管理。
教师应常常对聋儿进行鼓励并提供帮助,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都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窗户,是打开学生学习心门的钥匙,由于聋儿与人沟通的能力差,其在正常的生活中往往不爱与人交流,那么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只有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关注和爱护,才能使聋儿更健康地发展。聋儿在融合教育的班级学习,往往会受到健听儿童的排斥与冷落,这时教师应该发现聋儿自身的优点并开发出来。例如,小明是班级的聋儿,平时不爱与人交流,同学们也不喜欢和他玩,那么他的心理必然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发现其具有绘画的天赋,画的画相比正常儿童的表现力更强,那么教师则可以为小明办一个班级里的小型画展,在提高小明自信心的同时,使正常儿童知道小明的绘画优点并随时与他交流,更好地组织融合教育,使儿童之间进行更好的学习与交流。
4.充分利用游戏进行教育
对于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时候会少一些排斥和嫌弃,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手段,使儿童间交流的频率增加。其实很多健听儿童也是乐于助人的,只要教师进行健康的引导,就会达到高于预期的效果。突出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时,聋儿有问题就会问健听儿,健听的儿童也会细心地为他们解释,虽然可能聋儿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可知其大概,在游戏中不断熟悉,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聋儿与健听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进行接触,利用游戏这个有力的媒介提高他们的融合度,并在游戏中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则会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聋健合一的融合教育需要健听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
聋健合一幼儿园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听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当健听孩子回家和家长说和聋儿交流不畅,不愿意和聋儿一起玩时,家长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家长如果进行开导和安抚,孩子则会慢慢地接受聋儿,自身也会取得进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品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和聋儿进行平等交流,并给予应有尊重。
6.结语
在聋健合一的班级里,孩子间的语言沟通是对聋儿最好的康复手段,教师的任务则是搭建这种语言交流的平台,组织和管理儿童之间的交流活动。本文对聋健合一融合教育进行了初步研究,也总结了一些融合教育的方式方法。聋儿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他们在幼儿时期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环境。但如何满足聋儿的语言要求?如何提高聋健合一融合教育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值得考虑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商务 基础英语 专业知识 融合教学
一、对中职基础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几年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深有感触。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先后对广州某职业学校的职二在校生、近两年毕业学生、校企合作企业@三个不同的群体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及访谈。首先,对10个班级共450人的职二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回收420份,所涉及的专业有国商、市营、电商等 5个专业。在问卷中,75.3%的学生期望能将在校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只有7.2%学生对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感到满意,20.8%学生表示对英语课感兴趣。同时有50.8%的学生希望基础英语课能与相关专业内容进行结合教学。觉得教学改革后的基础英语对今后就业有帮助的达到30.6%。
同时,对广州某职业学校近两年毕业学生(从事货代相关工作)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访谈形式让他们说说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并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在校英语学习时的困难以及哪些学习内容与他们目前工作相关。关于在校时英语课堂教学,30名接受访谈的学生中,觉得工作后英语知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生比例达87.6%,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例占13.5%。有84.7%喜欢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数据可以发现,如果将专业内容与英语教学进行巧妙融合,并辅以精心设计活动,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在对该校校企合作的8家企业进行访谈,有6家企业代表(占75%)提出学生在工作中英语运用能力较差,7家企业(占87.5%)认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存在共性。访谈中了解到 8家企业都一致希望中职学校能探索基础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对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辅助专业英语的教学,培养中职生未来岗位的入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的探索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遵循“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新课改理念,笔者试图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来进行实践探索,努力构建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促使中职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国际代贷业务操作、外贸企业报检操作、报关行的报关操作和外贸企业单证操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各类外贸企业、国际货代企业、报检企业、报关行等一线岗位,从事货运、报检、报关外贸单证等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学生入校后第一年学习基础英语,《国际货运专业英语》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该门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水平提升较慢。笔者认为,将专业知识融合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还可以进一步辅助专业英语的教学。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融合教学前准备工作
1.观察
通过广泛听课来观察基础英语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内容,仔细做好听课记录,重点关注课程的教学步骤及方法,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及教学效果,关注教法和学法,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充实的研究材料。
2.分析
根据听课记录分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共性。听课后,首先与其他听课的专业组教师分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专业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向基础英语教师交流如何将专业知识渗透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努力找到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最佳融合点。另外,向专业教师请教,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渗透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构思是否可行。
3.整合
就前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最后一步――整合。根据教学内容撰写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针对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英语第一二册教材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对绝大部分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货代专业词汇、术语、业务知识、货代单证等内容,努力找到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最佳融合点。最后将教学案例运用于所任教的班级并做适当修改。课前做好教学设计,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并及时跟踪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整合教学案例举例
笔者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英语教学期间,在完成各单元教学过程中,经常适当补充相关的货代词汇、术语、单证及一些专业知识,以使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和语用功能更加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及需求。以下是以笔者所教的两个14级国商班为例,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英语 第一二册中的 3个单元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和融合,作为整合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有:①How much is it?②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time job?③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
1.整合教学案例1
学习 Book1 Unit3 How much is it?中的Listening & Speaking课时,笔者在拓展环节,增加了讨论货代单证中单价的表达方式这项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前已经安排学生上网搜索,先让各小组上台展示国际货币及其代表符号:$,¥,£, 等,之后引出货代单证上单价的构成:Unit price=计价货币+单位价格金额+计量单位+贸易术语,再举出例子:$180 per piece FOBDalian,最后,根据所给的中文表达,写出相应的英文表达。如:到伦敦的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每件120英镑。在涉及的练习环节,充分考虑让英语基础好或专业知识好的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在这个活动中,英语词汇丰富的学生可以很自信地说出 per case/carton/kilogram etc这些专业名词。对于国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已经开始接触贸易术语,若适当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可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
2.整合教学案例2
学习 Book2 Unit 3 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time job?中的Listening &Speaking课时,笔者在Speaking环节,先模拟场景,让学生成为某店铺的销售员之后,引导学生从销售商品的计算过渡到学生核算FCL海运运费,以计算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按不同的计费标准销售的货物:销售五斤苹果(每斤3美元),总价应为15美元;销售六尺布匹(每尺10美元),总价应为60美元。那么用公式表示商品价=单价×数量,引导学生回忆在货物海运运费计算中常用的计费标准有哪些,再进一步请学生回忆公式:实际运价=基本费+其他各类附加费。练习:现有一批需从广州黄埔港运往伦敦曼彻斯特港的货物共十箱,每箱的尺寸为40cm×35cm×30cm,每箱毛重为10KG,给出货柜参数表、目的港的不同货柜的基本运费及附加费,请选择合适的货柜,计算总运费并进行核算。这种融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3.整合教学案例3
学习 Book2 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中的 Listening & Speaking课时,笔者在Warm-up环节中,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著名旅游景点,再到介绍这些国家的主要港口。让学生们在学习制定出国旅行计划(选择线路-查看航次-购买机票),再提问:“现在有一批货物也要出国,我们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回忆在货运中货物发货前的工作流程:接受货主委托-查看船期-订舱。订舱是货物发货前重要的一步,作为国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国际货代集装箱海运操作实务》课后,就必须熟练掌握如何订舱及填写订舱单。练习:现委托方有一批货物需从广州黄埔港于11月15日前运至泰国普吉港,请查阅ASL、OOCL、MSK三家船公司的最新船期表,选择最佳航线及船次,并填写订舱单。这种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紧密联系,而且根据国际货代中大部分单据都是全英文的特点,在英语课上进行相关的专业实操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就业后处理业务时英语的重要性。
(三)融合教学的成效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融合后的基础英语教学效果,从中了解这种融合式基础英语教学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对照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之前与之后的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如对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感到满意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7.2%升至81.6%;对英语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0.8%增加到目前的87.5%;认为融合式基础英语教学能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8.3%增加到目前的82.5%;认为基础英语的学习有助于专业课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1.9%增加到目前的 74.8%;认为基础英语的学习有助于专业英语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8.3%增加到目前的81.2%;基础英语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3.8%增加到目前的71.2%;认为教学改革后的基础英语学习对今后就业很有帮助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30.6%增加到目前的70.7%。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融合式教学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基础英语课中渗透货代相关的内容,有助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今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还能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知识,教学方式的改变所带来学生学习上的这些转变都能让学生们在将来的就业中具备优势。
三、 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实践总结
构建以培养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好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系,对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因此,在融合教学中要注意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融合方式的有效性。中职英语教学应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突出语言在生活和职业中的适用性,努力培养能够基本使用英语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并不断求知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论
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及专业水平,而且还促使英语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往“英语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大方向迈进,为中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向前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贝颖.初探中职基础英语教学的专业化转变――以物流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2016(2):43-45.
[2]李刚.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职教论坛,2009(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