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满意点;学院绩效点;民办高校;薪酬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9.24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建设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学校管理者必须综合考量影响学校管理的各种因素,充分分析教师的需求,以此作为学校管理的依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并具有可行性的绩效和薪酬管理制度。

1 研究对象

以14所民办高校专业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力求获得最具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本次问卷发放2519份,回收有效问卷2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1%。

2 研究目的

民办高校专业教师,是一个特殊性群体,工作岗位对教师的专业性、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专业教师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在学校管理制度中针对这部分专业教师的薪酬管理设置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了解这部分教师的实际工作满意点,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空间与环境。

3 调查结果

3.1 影响民办高校专业教师满意点的因素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影响民办高校专业教师的工作满意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3.1.1 薪酬待遇

综合分析,薪酬待遇因素是影响教师满意点的关键因素。薪酬待遇包括工资、津贴、奖金以及住房、学校薪酬体系等众多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衣食住行,都属于生活的基本保障。这些都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最低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有更高的需求,而满足了这些更高的需求,才能够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薪酬待遇就是满足教师更高追求、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最有效手段。薪酬体系的构建要依据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完善、公平的薪酬体系,达到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主动为学校做贡献的目的。

3.1.2 学院绩效

除了薪酬待遇之外,学院绩效也是影响教师满意点的决定性因素,绩效考核与工作压力、满意度之间有直接联系。学校绩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一旦教师绩效分配与自身的工作劳动投入不成正比,那么就会丧失工作的动力,形成工作倦怠心理,降低工作的满意点。

3.1.3 晋升进修

进修机会是教师实现自身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身专业修养,获得更高职位,以及薪金报酬的主要手段。从高校角度分析,教师在学校的晋升机会还是有限的,一般都是以职称评定来实现的,而进行职称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待遇、薪酬方面能够更好一些。

3.1.4 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工作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高,同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工作意愿以及满足感。在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事之间的竞争增加,竞争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同事关系,进而造成教师满意点下降。

3.1.5 学术氛围

高校教师除了基本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进行很多学术研究工作,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所以学术氛围是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要素之一。

3.1.6 领导与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指导,不同的人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学校领导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其管理方式受其思维支配,不同领导,管理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学校的组织气氛,以及教师行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学校、工作上的意见,缺乏表达的机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得不到重视,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了满意点的增长。

3.2 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专业教师对当前该校工作满意点的因素统计分析总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影响专业教师工作满意点的因素中,薪酬待遇与学校绩效的不满意比重最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所得不匹配。

4 构建基于教师满意点和学院绩效点融合的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

4.1 合理设置绩效薪酬结构,平衡好稳定与激励的关系

民办高职高专专业属于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类专业的教师薪酬绩效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联系更加紧密。从目前民办高职高专专业的整体来看,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是专业教师的三大职能,因此,学校在制定绩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满意点因素,以及专业特点制定内容,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以及学术研究工作中。我国现阶段施行的是“定岗定编”的薪酬分配管理机制,根据高职高专专业的特点,其所获得薪酬待遇以及绩效报酬应该相对高一些,在教师的薪资结构中,学校要划分好固定部分与可变性部分的比重,同时学校还需要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绩效薪酬的制定。可以将研究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机制背景,能够无形中起到鼓励教师开展研究项目,同时还能够达到激励教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目的。

4.2 实施“宽带薪酬”,拓宽绩效薪酬激励的模式

所谓“宽带薪酬”,就是改变过去等级层次的垂直薪酬结构,而是采用扁平的,跨度小的薪资结构,这种薪酬结构既保障了不同专业教师薪酬、绩效之间的差异性,也能够平衡大跨度薪酬差异所造成的不合理问题。但是,总w来说,这种绩效激励模式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薪资结构进行绩效组成,建立弹性管理构架,强化工作过程管理、学术职业的吸引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学校内部优秀专业教师奖、科研新秀奖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自我实现的平台,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关键岗位,提高有效待遇,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另外,针对个人绩效薪酬的问题,要向团队式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过渡,要以参与者的实际共享以及研究成果为依据,尊重每一位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集体包干式考评,对创新团队薪酬与津贴进行一定的补贴,体现个人薪酬与团队薪酬的整合,提高团队合作的共同收益。在上述基础上,对绩效薪酬进行分解,包括基础性绩效薪酬、奖励性绩效薪酬以及特殊薪酬等方面,改革后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应该更具灵活性与稳定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

4.3 考虑个体特性,做好教学科研的分配平衡

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追求与职业发展期待。作为独特的群体,高校教师有着多层面的追求,其职业满意度的组织因素不是薪酬福利,而主要是学术工作的自主性与激励性等。与此同时,不同的教师因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自身的定位是不同的,因而对自我实现需求维度也存在着差异。就同一个体而言,因人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力受生命周期的影响较大,特定的年龄阶段是其科研创新的高峰期,科研产出会较多。高峰期过后,虽然学术成果创造力可能有所下降,但既有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仍会给学校带来相应的收益。这种个体性差异也是绩效薪酬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在绩效薪酬的制度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分配权重,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和运用,以保证办学目标的实现。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量相对来说要大一些,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更多地加强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评价,但也要使高水平的教师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教学工作。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更多地加强对教学工作、专业技能的评价,但也要激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化,要结合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将教师岗位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制定系统化、精细化的教师岗位评价及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的薪资体系。为了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了先行先试的探索。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的分类模式有:两分法,如厦门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分法,如西安交通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五分法,浙江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型、团队科研/教学型。虽然不同的模式都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管理效能,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校和教师利益双赢的必然选择。

5 结 论

在研究专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就是薪酬待遇与学院绩效。由于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师的薪酬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不对等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都比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结合本文分析的结果,积极完善和创新薪酬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民办高校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学校主要的人力资源,必须为其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与奖励,合理制定薪酬待遇,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动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毕妍,蔡永红,王莉.教师薪酬满意及其对教师绩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

[2]蔡永红,梅恩.美国中小学教绩效工资改革的沿革、特点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8).

[3]徐艳丽,龚雪.高校教师现有薪酬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11(10).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上近几年对加工制造业等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再加上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相对扩大,而关于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渐凸显。在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干事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现行的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及其原因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现状

 

(1)教育环境复杂性

 

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中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不强。此外,一般的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滞后,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管理需求,同时中职院校综合管理层次多、复杂性较高。

 

(2)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实际上,大对数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他们的起点较低,学习成绩欠佳,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而且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给中职教育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3)学生个性发展缺陷,心理问题突出

 

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具有的特定的、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够全面、准确揭示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与高职教育不同的是,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会对上中职学校感到自卑,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迷茫,久而久之便使得这部分中职学生个人发展形成重大缺陷,心理问题逐渐加重,此时若班主任与家长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极易引发学生非理性行为。

 

2、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

 

(1)对学生的关心力度不够

 

事实上,许多中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未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畏惧感。长此以往,学生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帮助解决,这样既会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2)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

 

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多数中职教育管理者责任意识薄弱,不能正视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始终认为,中职学生诸多不良行为是由学生自身造成的,与教育管理者无关,因此对中职学生的各项不良行为持不关心态度。市场经济背景下,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以薪资决定付出,究其原因在于中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未明确中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权限,致使中职院校管理者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职院校同时受生源质量、师资构成及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规范,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教育管理方法不规范

 

教育管理方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管理水平高低。调查发现,在中职院校内,若学生发生问题,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并未深入挖掘造成问题的原因,而是一味斥责学生,如此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中职院校教育管理难度。

 

二、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1、转变教育方式,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差、思想素质差及学习兴趣低,容易产生“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错误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实行“看管式”、“放羊式”模式。实际上,中职教师的上述做法既会影响到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又不利于学生发展。为此,要求中职教师放弃以往错误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结合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依托多种有效手段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合理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角度与标准要求,重新唤起中职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中职教师还应依托关爱教育模式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中职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三自管理”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表现积极性较高,为此学校要多组建学生社团,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关键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3、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质上为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该制度为中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依据。实际上,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关键在于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调查发现,我国多数中职院校教学课程被设置为四大类,包括必修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限定课及选修任意课,已构建起健全的选修制度,推行富有弹性的职教培养模式,实现了笔试、口试及实际操作三者有效结合,同时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一体化教学”、“过程考核”、“任务驱动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建立起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既能充分发挥中职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创新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指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也是一种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工作现场教学”和“做学教产一体”的特点为学徒的技能养成和上岗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现在所倡导追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在学徒制教学中得到了充分演绎。而现代职业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化”、“学问化”倾向,它将教学内容(知识)从其运用情境中抽象出来,这与技术教育的特质并不相符。因此,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即是对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现代学徒制改革应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建构,促进形成职业能力整体培养体系。应当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缺少的不是理念——诸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关键是怎么改、怎么做,以及怎样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现代学徒制探索或将通过打通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的壁垒从而抵及课程改革的核心。

 

总之,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确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技能型人才缺乏的时代,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日臻完善,以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在工作中还得注重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知难而上。要设法让各部门、各环节统一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更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立足点;策略

一、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

(一)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人员。不论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贯彻,还是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即管理人员。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管理人员是关键。这个体系中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还必须具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日常管理活动的能力。

(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理念。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后者为了管理而管理,前者则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它强调管理应该为人服务,应本着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原则进行教学管理。所有的教学管理活动都应该努力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包括多项内容、多个方面的管理,比如学生的学习管理、学生所开设的所有课程资源的管理、教师队伍的管理、学校教务活动的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教学管理体系,要想对这些冗杂的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必须要依赖先进的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各个板块的信息清晰化,才能便于快速地查找到各个板块的信息。

二、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的立足点

(一)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以学校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学校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中的,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到学校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优势,要通过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凸显学校特色。因此,必须要整合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深化教育管理体系改革。在构建教育教育管理体系时,要充分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总结其他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教训,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在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做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加大教学质量管理在整个体系管理中的分量。比如可以通过科学的分析,确定学校的优势学科,并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活动,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树立学校的特色品牌。以特色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让学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立足之本。

(二)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服学生、服务教学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始终围绕人这个核心,这才是根本。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都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要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不仅要狠抓文化课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为目标组织教学管理活动。此外,教学管理体系要为学生和教学服务,就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即教师。在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要凸显对教师的管理,包括对教师授课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工作能力的管理,通过对教师的管理,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规范化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就是为了让各项教学管理活动都处于有条不紊地运转中。因此规范化管理是这个体系的构建基础,必须将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进行细化,让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一环连接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对每一环节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并服从于整体的教学管理活动,确保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按照这个教学管理体系所规定的流程办理各种具体事务。

三、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必须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将陷入无序状态,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也将成为空谈。因此,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必须注重管理制度建设。制度是用来落实各项管理活动的实施的,因此,在制度中要将各项管理内容具体化、明晰化。比如,学校要建立教师的课堂教学规范、作业批改规范、课堂练习规范,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汇编,保证学校教师人手一份,并在严格按照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灵活教学;学校要建立教研小组活动规范,规定教研小组必须定期举行教研研讨会,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积极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学校要建立教师公开课制度,要规定每个学科教师每个学期的公开课数量,让每个教师每学期都至上上两次的公开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学校要建立教师听课制度,让各个学科教师互相听课,规定听课数量,实现教师教学活动的充分交流,给他们提供彼此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学校要建立教师教案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备课,才能上课,避免个别教师无准备上课。通过以上制度的完善,能够规范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更有序、有计划的开展。

(二)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必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往往过分倚重文化课教学计划的制定,这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理念的指导。首先,要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每个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都会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要对各科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评估,评估的重点不能单纯放在是否对成绩提高有益上,还要考虑教学计划中学生的课业和学习负担上,要避免教师用加量换成绩,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要保证各个教师的教学计划都是在学生的负荷能力之内的,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观的。此外,学校要积极干预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指导教师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环节,让各科教师适当地组织课外活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堂上解脱出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要尽量以促进学生智力提高和素质提高为目的组织教学。此外,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详尽,要包括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该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内容设置、课程的整体教学进度安排等。要保证教学计划中各要素之间的衔接,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构建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必须要依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要建立一个包含数据层、业务层、网络层和用户层在内的完整体系。其一,数据层主要是实现一个资料库的功能,在这个资料库中,学生的档案和各种成绩信息,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被详细记录,教师和领导只需要进入这个资料库就可以调到自己想要的学生信息,同时,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料,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这里下载使用,避免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时受权限限制无法查阅。除此之外,数据库中还详细记录了学校各个阶段的教务信息,是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实现教学管理的手段。其二,教务管理系统的业务层,这一层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务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各项教务工作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学校教务信息的,学校各项规定、各项制度的颁布,包括学校各项奖学金的管理,学校的招生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学校教学活动成果的展示,学校科研活动的进展等等。其三,教学管理系统的网络层,这一层主要是借助学校现有的包括校园网在内的基础设施来实现教务的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学校的即时消息,便于学生直接反馈消息合伙的想要的信息。其四,教学管理系统的用户层,这一层主要是针对使用这一系统的用户的,包括学校的领导,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当然,也包括一些想要了解学校情况的社会公众用户。要广开门户,让他们可以轻松进入用户层,轻松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信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活动的信息化,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

结语:如果把整个学校比喻成一台机器,那么教学管理就是这个机器的开关,教学管理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教学管理改革,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融合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铁柱;黄志勇;马强; 实施整体创新,构建现代化教学新型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管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转变的关键期,反抗叛逆性心理极其明显。为了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在轻松愉悦的学校文化氛围中成长,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但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如学校组织学生跑步时,我们总会看见有那么几个掉队的学生。与学生相处下来,发现那些掉队的学生有一些是真的体质差,跟不上队伍,而另外一拨则是偷懒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南极”与“北极”的学生。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尚且可以监督学生,鼓励他们不掉队,但对于全校性的课间操来说,如果体育教师每个班都巡视、监督学生的话,还未巡视完,跑操就结束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教师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身边学生着手,安插监督;从教学管理开始,另起炉灶;从融合教学入手,注重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从教师做起,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父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师。因此,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校或是班级常规活动中,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身示教、以身示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监督学生的懒惰性心理,争取消除学生的消极性心理,使学生即使经过一个假期的洗礼,一个水平的晋升,一个新的班级圈的形成,亦会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具有浓厚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开学初,在参加集体性体育课间操时,每个班都会有掉队的学生,学生经过假期身体素质自然会有所下降。此时,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跑步,学生看到班主任在完成大量工作之余还一起跑步,内心无疑是感动的,保留这份感动,他们会将此转化为动力,争取不掉队。而那些偷懒的学生,在看到班主任和大家一起跑操时,也会主动地跟上大家的脚步———不掉队。不仅如此,教师在其他方面也要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达到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二、从身边学生着手,安插监督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拥有他们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教师教育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争取将不利变为有利。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转变的关键期,反抗叛逆性心理极其明显。教师放手实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制度,未尝不是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一种解放,这种管理制度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互相鼓励监督。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深处都生长着一颗带有强烈自尊心的小火苗,教师管理学生应尽可能地产生微波效应,抓住学生心中的小火苗,因为只要能够抓住这颗小火苗,就能点亮整个世界。如在体育课间操的站位方面,可以多样化设计安排,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尽量从身边的学生着手,尽可能将掉队的学生,特别是偷懒的学生与班级中自制力强、体质较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将掉队的学生分插在各个小组,让同组学生监督他们,使教学管理进入学生自己管理的阶段。这样,教师就抓住了点亮班级的那颗小火苗,既促进了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心理,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班级管理科学化,有利于良好班集体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从教学管理开始,另起炉灶

教学管理的科学合理个性化是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并非完全匹配的。我们设想学生跑步时不会出现掉队生,即使出现也是那些体质差的,全校也就那么一两个,但结果大出意料,我们设想在全校出现的情景竟然在每个班上演了,有些班级更甚。通过观察、与班主任沟通,我们发现这些掉队的学生,并非完全是体质差跟不上队伍,而是他们从思想上应对学校集体性跑步的“策略”。对于体质差的掉队生或是临时生病的学生,在跑操过程中,为了不使他们影响班内其他学生的活动,将其安插在学生身边效果是不大的。此时,体育组教师和校领导应考虑从其他方法着手,将这部分学生从班集体中抽离出来,另外组成一个小方阵参加体育活动。当然,不管是从质上,抑或是从量上的要求都应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使评价的标准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如跑的速度可以慢些,跑的长度可以短一些,等等。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体系已经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为了一切学生,我们应该“多起炉灶”,使其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从融合教学入手,注重质量

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学科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和细化,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能单纯地教授某一学科知识,因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教育管理亦是如此,学校大课间活动,特别是跑步,学生从思想上拒绝,行动上以偷懒的形式逃避,而我们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或是体育跑步很难使每个偷懒的掉队生认识到集体性体育跑步的价值。因此,与其他学科或是班级常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也是当前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单从行为上改善掉队生的习惯,效果并不会太理想,需要我们双管齐下,加强学生思想上对集体性课间操的重视程度。因为多数掉队生未从思想上意识到跑步的重要性,没有集体的概念。而从单纯的体育课或是课间操管理方面着手,很难使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集体参与课间操的重要性,此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如出现参加其他集体性活动部分学生伺机偷懒、班级内部卫生不打扫等情况时,班主任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亦或是在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认识教育,当然也可以针对此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综上所述,学生掉队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不至于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开展,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各科教师多管齐下,从教师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身边学生着手,安插监督,从教学管理开始,另起炉灶,从融合教学入手,注重质量,使那些掉队生不仅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还要从行动上参与到集体性体育课间操中来,不仅注重体育锻炼,还积极参与到班级其他常规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学校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华东.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张小荣,邓成超.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3]俞冠先.论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J].学校体育,2013(28).

[4]高士刚,李文武.论全纳教育视野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融合教育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不断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将教育质量放于首位,此举的确振奋人心。而在实践中,新型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像学风、课程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暴露无疑。当然,要想根治这些顽疾,只有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因为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之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本科教育管理的种种弊端

1.1学生学风方面

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来说,学风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像毕业论文危机与考试严重作弊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奢好”,而对整个教育管理却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关于毕业论文危机方面。目前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不感兴趣,一味赶“时髦”,跟别人学着东拼西凑,甚至全篇抄袭混学位,应付考试而临时凑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误以为上大学为的只是一张文凭,只要过关领证就是目的,由此而不择手段,自欺欺人又影响学风。当然,这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诚信问题,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主要作弊之一。再次,关于考试严重作弊方面。作弊不光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目前大学生却引以为荣,作弊能助其过关就是“本事”。虽然全国各地高校均制定了考度管理制度,但仍有学生视若无睹,不认真学习只指望作弊。比如:无学习纪律意识,睡懒觉、迟到、旷课、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顽敌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最终严重影响学风。

1.2课程设置方面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是大学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大学本科课程变成了“3年课程”加“1年休息”,结果使学生在大四忘记所有内容而学不到东西,学校只为提高本校毕业就业率、考研率而不惜打破教育惯例,危害社会稳定。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注“大四现象”,即“放羊”,此比喻相当形象。苛刻地说,这种现象使教育方向偏失,背离了教育本质及其目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也非常艰难,它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提升的“绊脚石”。其实,它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厌学风”、“经商风 ” 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本科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应卓尔不群,以身作则,其管理下的学生素质也应符合大学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关于当前教育管理的不当现象,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不合理,它与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相背离,时代性与实效性不强;其次表现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丧失,缺乏育人责任;最后,由现代不良之风影响下的学生自身因素决定,而且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不难想象,这些因素的结合共同酿成了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匮乏。

二、本科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风校纪

所谓“以人为本”,指学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即增强管理效能,完善校风校纪。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理解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纯粹的管理模式,大学本科教育要以服务意识管理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温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体系,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打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大学本科教育管理新格局。

2.2 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风气和高等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要及时纠正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荒谬性,坚决杜绝“大四放羊”风气的蔓延,使各科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实施,深度融合,合理整顿原有工作班子,科学规范本科课程设置。此外,针对经常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整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多种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格局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3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学生的不良之风蔓延的同时,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也随之而起,实际上,大学生学风不正恰恰是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治理高校教师之风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管理首先明确学术规范,建立一套关于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例如: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其次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为高校教育管理创建良好环境。

此外,重视本科教育管理中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可以不断约束触犯法律的“学术先生”。因此,强列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定期开展高等院校检查工作,问题必究,严格规范领导责任,并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存在问题严加防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总之,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集思想、知识、实践于一体,正确得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目标。在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完善中不断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创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