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亲职教育;联合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又称为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使父母了解儿童教育的现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从而成功胜任父母角色要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1]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家庭教育所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父母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方法的欠缺和不足,因此,在日益强调教育者专业化职业化的今天,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者,主动接受亲职教育,成功获得教育素质,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亲职教育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中国,虽有着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但亲职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极不完善,亟需吸取有益的国际经验。本文试通过阐释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的状况和特点,为我国的亲职教育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一、英国家校联合教育状况及特点

家校联合教育(Combined education)是指通过建立家庭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密切联系,加强两者之间交流、互动,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两者之间有效配合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的教育合作方式。英国的家校联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且成效良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强调家校双方的义务意识,从法律上确立家长的教育责任

英国政府从20世纪中期即开始针对家长教育采取政策措施。在1988年颁布的教育法令中从法律上确认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权利,并规定地方教育机构要为父母提供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从1996年起,政府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幼儿园的家长,都要与幼儿园签订合同 ,承诺将与幼儿园合作教育子女,幼儿园和家长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义务。2000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家长教育令,规定不良青少年的家长必须参加教育课程。2003年同时又引入家长教育合同,赋予学校申请使用这两种方式对某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的权利。[2]由以上政策中,不难看出英国政府一步步确立了家长在家校联合教育中的教育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对亲职教育的支持。

2、学校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开放的家庭社会服务

英国的公立小学大都设有家庭中心,为孩子们和家长们组织活动。[3]在每周特定的时间,家庭中心会向家长和儿童开放,孩子们可以参加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父母们则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和讲座,如父母论坛、健康保健、安全急救、家庭美食等课程。中心还会定期为一些全职母亲做职业辅导,并允许附近的孩子和在校学生一样使用学校的各种设施。总之,学校用这种对附近社区家长们提供开放性的服务的交流互动方式,对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关系非常有益,这种开放式的服务对学校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3、学校由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员承担亲职教育工作

英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如幼儿中心、托幼中心、开放性大学和继续教育大学等都提供亲职教育培训课程。[4]在这些教育机构中,负责指导培训家长的学校老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行业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士构成。这些从业者不仅具备如心理医生、社工、青少年服务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还必须达到英国家长教育服务从业标准,这个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教育服务的具体要求设计,涵盖从较低要求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要求,总体上包括能与家长、同事和社区建立并长期维持积极有效的关系。

4、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家长的需求和评价反馈

英国在家校联合的亲职教育中,非常重视家长的主体性。2007年政府在每一位家长都很重要的报告中就强调,政府在家长培训活动中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家长自信参与儿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一立场是在充分尊重家长的权利、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基础上的。所以英国学校对家长的亲职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指导过程,教师和家长也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家校联合教育中指导的前提条件是对家长能力的充分信任和自由选择充分的尊重,让培训去适合家长而不是让家长来适应培训。亲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更加自信自然地胜任现代父母角色。[5]

二、我国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对子女期望高,对亲职教育的意识不足

我国传统上重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大多数父母观念中都存在,但对自己是否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指导却不以为然。有关调查显示,有44.9%的学前儿童父母表示从未参加过亲职教育,[6]而更多数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当家长之前,有必要去学习如何当父母的职前培训,而只是当教育子女中出现问题时,才去寻求解决方法。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角色有推脱或回避的倾向,把教师当成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依赖者,忽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能力。

2、亲职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零散

我国亲职教育的层次不清,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如对父母的职前培训组织少,对不同家庭结构环境、不同家庭类型需要、不同文化观念需要的区别培训少,分类指导不足。亲职教育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地方家长学校和学校机构合作组织,把父母集中在某个会场或教室里聆听专家讲座,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和具体方法技术的训练,教育效果不大。在内容上,我国的亲职教育尚未形成规范系统的内容体系,学校亲职教育讲座主题大多是关于儿童教养的普遍性问题,[7]偏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他途径的亲职教育也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整理规划和有机联系。

3、家庭、学校、社会在亲职教育方面缺乏协调合作

现代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但对儿童发展规律、科学育儿方面了解并不多,往往到出问题才看书或咨询求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较多。学校机构尚未承担其亲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对亲职教育认识不足,开展有限,要求家长配合适应的多,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少,实施的途径少。社会层面一方面,政府未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资金支持,成立的家长学校与学校教育机构联系不足,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亲职教育指导机构,对家长实际需求和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统一规划,对市场上一些家长教育市场缺乏规范管理。

三、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

1、加强立法,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纷纷加强亲职教育方面的立法。我国可以学习借鉴英国政府的做法,把亲职教育提高到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明确亲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快对家庭教育及亲职教育的立法进程。建议出台相关法令,明确家庭与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分工,规定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包括接受亲职教育、参与学校活动、为学校提供服务等内容;学校机构也必须依法组织各种亲职教育活动,提供亲职教育的课程,加强家校联合中的亲职教育。[8]立法中还应该有保障亲职教育顺利实施的有关配套机制,例如如何建设培训管理队伍,资金筹备与投入、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等。

2、开拓家校联合教育的渠道,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作

必须认识到学校在实施亲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及社区在亲职教育方面的有力条件。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家校联合教育为亲职教育的主要渠道,让学校成为亲职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为亲职教育提供一定活动场所,组织丰富多彩的亲职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亲职教育研讨会座谈会,并联合社区举办父母指导交流会,向当地家长提供开放性的亲职教育指导。社区管理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在城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区域范围较小,各项功能相对齐全的条件,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有效地做好公众的思想认识动员,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创设社区父母学习小组、教育咨询中心等方式,积极为亲职教育服务。

3、重视家长的主体性地位,注意评价反馈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英国联合教育的做法,前期政府委派专门的评估机构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对父母教育需求做深入调研发掘,以此作为学校、社区和专门机构确定亲职教育内容、形式的基础,然后根据分类教育和分层教育的指导原则,根据家长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指导方式。如在内容上,可以鼓励学校及高校科研机构根据七部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9]开发亲职教育的系列教材、指导手册,完善教育指导理论;在方式上除常见的家长教育讲座、家长交流会等形式,还可以组建父母互助小组,完善个案咨询与辅导服务团队等。

4、提高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程度是制约亲职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借鉴英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成立国家级或省级育儿辅导学院等专业机构,结合地区实际水平,综合负责地方亲职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培养专业人员;二是继续推行我国在2006年就已开设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职业,[10]对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类人员、学校教育工作者等进行培训考证;三是规范市场,提出严格的从业标准,保障亲职教育指导者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邱书璇,林秀慧等.亲职教育[M].台湾启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式出版,1998.

[2][4] 田丽丽.英国政府新近推动的家长教育培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卢浩.英国的家长――学校组织[J].中小学管理,2002.11.

[5]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7.

[6] 田栋天. 我国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陈钟林. 谈发展我国的亲职教育[J].青年研究,2000.8.

[8] 冯丹.中美两国亲职教育实践的差异性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46-01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加强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

要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很有必要。宣传时可采取传统大媒体及新媒体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可以保障宣传效果。媒体的宣传可以选用报刊、电视、书籍、微信、微博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民众信任度高的宣传模式,尤其是现在电视上关于幼儿教育的节目。但中国对幼儿隔代教育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因此要提高家长对其的认知,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主流思想,然后相关教育学刊、报纸针对隔代教育问题设置专栏,让民众充分认识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增加对隔代教育支持力度

近几年,为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能够指导家长根性教育观念,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传统观念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2.1 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尽管近几年家长教育不断产生,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管理体系,且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市场上的家长教育学校参差不齐,缺乏主流家长教育理念的学校无法长久稳步发展。因此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因而投入管理时,可以采取广开门路、多方资产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教育学校,使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更符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其次是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对兴办的隔代家长教育培训给予一定支持,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还可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办公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2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纵观中国多数隔代教育,大部分父辈并不懂全新的幼儿教育规律,教养时全凭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且现代多数的隔代家长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斟酌改进,培训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指导分析。最好按照父辈传统教育的规律进行,了解其教育瓶颈,以此制定相应教学内容,提高父辈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影响力度

除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要更新提高外,还要注重与学前教育学校之间的配合,让隔代教育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和科学的进行下去。

3.1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作为奠定幼儿更高阶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教师给予隔代教育儿童更多关心,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父辈家长在幼儿的接送及家长会的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师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为幼儿建立相关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这些档案能够让父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成长。在与幼儿家长有效沟通后,教师和父辈家长能够针对幼儿教育问题给予合理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提高隔代教育的成效。

3.2 建立良好系统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隔代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建立家长--教师的育儿体系,以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创建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父辈和教师更加重视幼儿的成长。当然,还要父辈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教师不能因为父辈家L文化层次不高、思想稍微老旧失去耐心,为更好沟通,教师采取书面、电子交流软件等方式并不适合,最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让父辈家长能够充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常幼儿园教师不足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的家长协会,为学校内的父辈家长提供教育的交流平台。收集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指导,这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结合;模式

一、家庭方面

1.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教育家许多都很重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一般说来,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温暖、舒服、自在,对孩子没有过多的管束和压制。

2.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成长的问题上要取得一致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的身上,尤其是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现实情况是对待具体的教育问题时,父母亲是有分歧的,有些问题通过沟通可以取得一致,如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给孩子买玩具的问题、对待孩子严格要求还是宽容放纵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父母亲往往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观念、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双方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双方就要静下心来,坦诚交换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利弊,互相取长补短,以取得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一致,获得教育效果明显化、最大化。

3.注重培养孩子在生活中的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应当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共识。当前,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进入抚育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年龄阶段,他们是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当然也会按自己成长的方式抚育自己的孩子,程度比自己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许多事项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去做,导致许许多多孩子锻炼的机会白白地流失,而家庭生活中锻炼孩子各项能力的机会比比皆是。如,教育孩子洗自己的袜子、让孩子自己去背书包,而不是由长辈代替等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在这一件件家务劳动的实践中,孩子有了生活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生活与世界的认识。

二、幼儿园方面

1.注重教师培训

所有在幼儿园教育岗位任职的教师,都应当是从幼师专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教材教法等方面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熟知幼儿学习、生活行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轻松应对。尤其是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今天,在职幼儿教师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去专业学校进修,掌握先进理念,提升教学素养,交流幼儿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探索电教模式

根据当前幼教发展趋势,使用大屏幕、多媒体等电教模式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色彩鲜艳的活动内容、新颖有趣的动画设计,特别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把教育内容巧妙地嵌入动漫中,让孩子在观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效果比教师单纯讲解更有效。

3.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受益终生,这项工作,尤其要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一开始就重视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虽然艰苦,但意义重大。如,让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让孩子做事注意力集中,不分心;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掏鼻孔,不乱揉眼睛、眨眼睛等等,慢慢地要求、训练,习惯就成自然了。

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儿阶段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兴趣的培养、引导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任何事情都会深入进去,无需外力的督促和强制,幼儿教师要让孩子们体验学习的乐趣,观察、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体悟绘画艺术的瑰丽,感悟音乐的美妙,引起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好感,使他们萌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辨别是非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善良的、美好的种子,他们自然就能辨别真、假、美、丑,如,说脏话是不对的、不能做危险的游戏、见到长辈应有礼貌等。

三、家园之间的协作互助

1.组织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活动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儿园和家长任何一方面,幼儿园应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由教育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专题讲座家庭教育中应坚持的理念、好的做法与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行为,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引导孩子,这对幼儿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有部分在教育孩子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家长,把他们请到幼儿园来,与老师互动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幼儿园做好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掌握幼儿全面的情况,有助于教学实效的提升与教育的多元化。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第4篇

母亲教育,简称母教,是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母亲自主意识觉醒后对自己进行的自我教育和教育母亲如何履行母亲职责的教育的统一。换言之,讲母亲教育,其主旨是在强调教育母亲,目的是教育母亲如何教育孩子,使之树立正确、合理的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等。

中国自古有重视母教的传统。“四大名母”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即为中国传统母教的典范;史书记载中屈指可数的关乎女性的论述中,有相当的分量为母亲、母教的主题,如享有“女四书”之称的《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以及历代的《列女传》等。

然而近代以降,尤其当代以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母教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反而呈现严重式微的局面。换言之,当前的母亲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

首先,社会没有给予母亲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现实生活中,教养子女被认为是母亲的天然职责,然而社会不仅没有提供衡量母亲素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更没有提供物质认可。母亲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母亲们或者出于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考虑、或者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将教养子女放在次要地位甚至忽略。

其次,缺乏对母亲教育的认知。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多数的母亲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她们出于本能生儿育女而成为母亲,几乎没有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问题。目前中国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则面临母亲教养两失的局面。即便在城市和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农村,母亲们已经认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却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重养而不重教,重智轻德,片面理解“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孩子的心理障碍、情感欠缺、人格扭曲等问题,家庭中母亲教育的不得法往往是重要的根源。曾经震惊全社会的“徐力弑母”事件中,17岁的“好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亲生母亲,究其原因,便是徐母过高的期望使其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

第三,母亲教育培训缺失。中国古代的母教传统中,培养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中,与母亲教育相关的课程几乎完全没有。许多女性在如何做母亲的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准备——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母亲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尽管社会上已有一些相关的母亲教育、家庭教育的短期培训,但影响层面有限,难以达到全社会普及的程度。

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母亲教育的提倡与推广在当前具有浓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母亲教育而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母亲,提升母亲的教育能力和文化素质很有必要。具有“母亲教育”意识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之前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重视日常生活中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反思自身施教是否得当。而对于母亲承担的教养子女这一重大职责,我们需要呼吁的是,全社会必须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指南》的问世,可以说在提倡与重视母亲教育的问题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那么,《指南》中是如何渗透和反映母亲教育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指南》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育水平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针对幼儿园、幼师,也针对家长与家庭教育提出了具象而细微的教育目标与建议。而其中所透露的一些学前教育理念,如家园共育、幼儿全面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等,或与母亲教育暗合,或是对母亲教育提出了要求。囿于《指南》针对的是3~6岁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因而我们探讨的母亲教育也主要集中于母亲对于3~6岁阶段幼儿的教育。

1.家园共育

中国的家长多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尤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煞费苦心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期望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然而美好愿望与科学理性之间往往存在落差。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多数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最好的教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庭中。《指南》开篇的“说明”里即注意到这一问题,将幼师和家长视为共同的施教者。制定《指南》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此,“家园共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体现。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长和幼师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的家庭教育领域,多数的家庭主要是由母亲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能。尽管部分父亲也开始进入家庭教育领域,与母亲共同承担教养子女的职能,然而对于幼儿来说,由母亲进行施教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母亲与幼儿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合理的母亲教育有助于幼儿安全感的建立、健全心理人格的养成。这是幼儿日后乐观融入社会、积极处理和应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石。

《指南》强调“家园共育”理念,无论是各种幼儿教育的原则,还是具体而细微的教育建议,不仅针对幼师,更是针对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母亲。大量操作性极强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提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丰富了母亲教育的内容。

2.幼儿全面发展

现如今的幼儿教育存在过于注重智力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缺陷,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即为鲜明体现。《指南》一针见血,碰触到了这一教育难题,强调“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指南》进而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制定了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以此强调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智力学习之外,幼儿时期良好的习惯、性格、品德的养成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是母亲教育的重要原则。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发现母亲》实践本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人格是化出来的”等。

3.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受教者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3~6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却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于是《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母亲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领域中进行的,并且随时随处作用和影响着幼儿。母亲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往往是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幼儿的认知发展、品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母亲的榜样作用密不可分。在此,母亲身教的效果远远高于言教。因而对于幼儿来说,母亲的行为习惯、品德操守甚至一言一行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4.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指南》还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一点契合了教育领域一直竭力强调的因材施教原则。幼儿园教育毕竟是一种集体教育,幼师同时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幼儿,要充分照顾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母亲教育在践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这一原则时则有着先天的便利。因为母亲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为高度个性化的教育。作为施教者,母亲面对的教育对象只是自己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针对幼儿的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在社会各界热议《指南》的过程中,本文并没有追随“潮流”——针对《指南》本身的优劣给予评判,而是试图从中分析和解读母亲教育的一些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指南》与母亲教育存在诸多共同之处。

《指南》蕴含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理念,如文中的“家园共育”“幼儿全面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等。这些理念与我们所倡导和竭力推广的母亲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指南》中对幼儿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具体学习与发展目标的规定,与其说是对幼儿的要求,不如说更加明确了母亲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向。操作性与指导性极强的各种教育建议,亦可成为母亲教育的重要借鉴。

幼儿家庭教育培训内容范文第5篇

在培训的内容上,做到“学有所需”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服务活动。这种区域性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从空间上看,需要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而且应该将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为一体,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但是,在现实中,社区教育课程通常只有成人继续教育,主要是休闲课程,很少有针对本社区特殊问题而自行开发的个性化课程,也很少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开设的职业技能课程。此外,技能类、生存类课程也不多见,即使有的社区开设少量职业技能和生存类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课程讲授方式和上课时间安排等,很难引起特定对象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在农民培训中,我们贴近农民需求,选择“西甜瓜种植和管理”“青虾养殖技术”等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在老年教育培训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娱乐培训内容,来满足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做到“学有所需”。

在培训的形式上,做到“学有所乐”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包括全体居民。教育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全日制学习也可以是非全日制学习,既有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也有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细化社区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要,以此增强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教学形式上,一是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学员的需求,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二是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让社区学员在学习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比如我们在成人学历培训中,应根据成人的特点,应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培训环节等,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训形式灵活多样,让居民在学习中,学得懂,学得会,学得快乐,真正做到“学有所乐”

从培训的过程中,做到“学有所用”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形式。由于社区教育具有“三全”即全员(教育对象包括社区全体成员)、全面(教育内容涵盖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职业技术、艺术休闲等各个方面)、全程(教育过程贯穿受教育者从出生到逝世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特性,所以,我们在从事社区教育培训中要注重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居民学习的实用性。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社区需要开展社区居民文明修养和道德教育培训;针对下岗和再就业人员开展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为社区学员的再就业提供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加强休闲教育,突出人文关怀,让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增进相互联系与互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与社区精神,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相互认同,营造和谐社区,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根据居民健身和娱乐需求,开展的音乐、美术、娱乐、保健等培训。总之,让居民在学习培训中,做到“学有所用”。

在培训的效果上,做到“学有所得”

社区教育以其灵活的办学形式、丰富的办学内容,迎合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社区内人们对各类形式的文化生活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资生活的提高,居民迫切需要精神食粮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愈来愈多的居民开始接受社区教育,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培训,并想从中得到他们的需要和满足。因此,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还应包括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教育、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及返乡创业的培训、特殊群体的帮教教育,社区成员的余暇教育等。同时要结合社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认真选择培训内容和制定培训方案,努力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效果,真正让社区居民“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