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运行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继续巩固社区财务规范化管理
通过上一年度的运行管理,社区财务监管工作已经进入平稳、长效管理轨道。上半年社区财务规范化工作主要由“面”转向了“点”的精细化监管。
1、预算执行跟踪监测,盯紧社区“钱袋子”
根据街道社区财务管理文件精神在做好常规经费收支审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预算数、执行数以及资金流量的监测与分析。到四月底,街道5个社区总收入509万元,完成预算16%,其中经营收入105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63万元、补助收入267万元、其他收入68万元;总支出791万元,其中经营支出3万元,管理费支出 617万元,其他支出171万元(招待费4万元)。
2、摸底社区服务外包项目,规范项目资金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外包项目,提高社会化服务运作,加强资金管理。农经办于今年4月份,对社区服务外包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重点对服务外包项目的内容、时间、金额以及外包的履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摸底统计。通过调查,社区目前对外发包的服务项目类型主要有,小区的公共服务、绿化管养、社区环境(河道)管理以及社区办公软硬件的维护等。调查还显示社区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承担。此次工作为规范社区项目资金管理打下基础。
3、规范临聘人员管理,控制社区运行成本
从目前社区的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的支出占比较大,为进一步规范社区临聘人员的管理,保障该类人员的权益,控制运行成本。农经办于上半年对社区临聘人员的岗位、数量、薪酬及补助等情况进行了一次盘点,结合社区临聘人员的实际,提出社区临时用工管理意见:一是社区聘用临时工作人员严格控制临聘人数,临聘人员的增加需要填写《__街道社区申请用工审核表》及明细附表报街道审批;二是临聘人员薪酬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岗位的要求、工作量等适时增减,按照街道相关用工规定支付临聘人员的工资报酬;三是临聘人员调资,社区应先行编制调资方案,报街道审批备案。
4、做好票据的清查、盘点,防患于未然
上半年根据农工委相关文件精神,对2015年至今的《__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算凭证》进行了清查、盘点,我街道共领购新版票据200本,目前已使用26本,其中已收回20本,正在使用6本,未使用174本。票据由专人保管,并将领入、发出、使用、核销、结存等情况,实行台账管理,社区在领购新票时旧票同时缴销,并附票据收入明细表,将每张票据的使用及入账情况登记在册。通过自查虽暂未发现违规行为,但也给社区票据、资金的管理打下一剂预防针。
(二)__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稳步运行
自15年起启用__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__街道坚持以调查摸底为基础,以领导重视为支撑,以强化监督为关键,以有效机制为保证,积极稳妥、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6年上半年,共处置资产到期合同流程3个。“__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推进了集体资产处置的科学化,使得村级组级资产处置流程更加合理,而且也推进了资产处置的民主化,使群众对集体资产有了更透明了解,更方便监督。
(三)加强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有效防范风险,2016年以来街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农民资金专业合作资金规模、基础股金比率、各项提足拨备数额、日常业务等进行监督检查,每月至少对其信息披露和主要业务情况督查一次,及时向区农工委报告监测和督察情况,并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巡查。
(四)完成__社区和__社区的清产核资工作
自去年底我街道__和__社区被选定为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试点单位,我街道按照方案要求,稳步推进工作,从清产核资初稿的填制,到审计单位进场审核,再到审计报告的回馈。该项试点工作已于今年上年圆满完成。
(五)认真做好各项农经基础工作
农经定期报表种类多,工作涉及面广,2016年以来我们根据要求,认真的进行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按时按质完成各类农经统计报表十余份,为上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供准确数字资料。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增10%,确保上半年完成进度达时序进度。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财务专项核查工作。一是对社区固定资产开展账实核查工作,全面盘点社区固定资产的实有情况并进行编号、贴标管理;二是针对社区“百千工程”,开展台账梳理工作,对照年初工程预算表跟踪社区工程开工情况。做好以前年度社区工程尾款兑付的核查、登记工作。
(二)做好社区“三资”管理的进度考核工作。今年将社区的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目标细化,将年终考核指标分配到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实行季度计分制,做到有理、有据、有结。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指出,2012年道路春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客流量保持较快增长,节前客运量同比去年春运同期增长10%,节后客流同比增长9.4%。二是运输组织科学合理。全国投入大中型营运车辆约85万辆,日均发班约265万个。三是有力应对恶劣天气影响。四是加大对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服务力度。
2012年春运道路客运工作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交通运输部和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努力和协作。其中各地在安全监管、加大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手段等方面表现突出。
安全监管到位
针对今年春运道路旅客发送量大幅增加、恶劣天气影响范围广的严峻形势,各级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形成合力,先后深入6.3万个客运企业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与驾驶人面对面谈话教育400多万人次;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包车”的管理,严格查处站外揽客、倒客等违法行为;加强各部门联勤联动,全力做好恶劣天气应急管理工作。
据了解,春运期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出动警力332万人次、警车157万辆次,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855万起,吊销机动车驾驶证1143本,拘留违法驾驶人18295人次,处罚运输企业法人代表1700余人次。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为出行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例如,通过各类媒体及时道路出行信息和安全提示,为群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为摩托车返乡大军带道;通过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平安春运”,与运输企业、驾驶人联手保平安。针对春运期间常见的客车超员等问题,各地充分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动群众实时监督举报,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重庆市交委安全监督部门对各区县和主城区内主要客运站的安检、例保以及执法人员驻站监管等情况进行了暗访督查,对发现的一些问题通告企业和监管人员,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江西宜春全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派出86名运管人员进驻各县(市、区)城区汽运站,加强源头监管,及时协调和处理春运期间在客运站发生的站、运及旅客之间的纠纷,督促汽车站各项春运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市运管局、10个县(市、区)运管所及客运企业的30个G监控平台,对在线的1360辆客车进行了全方位动态监管,及时纠正超速、超载、疲劳驾驶、违规操作等危及行车安全的行为。
安徽淮北市汽运公司开通“手机安全短信平台”,并实行二级运行模式: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手机号码分类录入编组;基层各生产单位将职工和从业人员(驾驶员)手机号码分类录入编组,交互群发。短信内容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常识、安全动态、安全提醒、天气动态、重点时段路面信息、事故通报等,与车辆监控短信平台相互补充,进一步优化安全宣教形式。
运输组织给力
春运期间,全国投入大中型营运车辆约85万辆,日均发班约265万个。节前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节后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运输需求十分集中。各级行业管理部门采取投入加班车、包车,邻近地区运力支援或抽调部分车况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客车参加短途运输任务等多种措施,确保及时疏运旅客。
武汉市公交集团针对节后大学城等重点区域与火车站之间换乘需求大、夜间换乘较多的特点,优化运营组织、挖掘公交运力潜能,开通了汽车站直达三大火车站、大学城的春运直通车,并增加了班次,开通了夜班车,方便旅客换乘;四川省广元市运输企业与河南等地运输企业签订《春运民工输运协议》调集外籍车辆近300多辆参加当地春运,并加强运输过程实时监控调度,及时掌握客流变化情况,调整班次密度;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及时调整公路客运、地铁、公交等几种运输方式营运计划,地铁2号线做好夜间到达旅客接驳工作,将运营时间延长1小时至凌晨零点30分收车;公交企业精心组织,准备了50台储备运力,确保返程旅客及时疏运。湖南省长沙市黎托客运站针对1月11日20余趟铁路列车出现晚点,大量铁路旅客滞留车站的情况,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运力,增开十几趟加班班车,及时完成所有乘客的疏散。
鄂赣皖三省高速公路、地方政府及公安部门采取应急联动机制,密切配合,确保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春运安全畅通。截至2月14日,黄黄高速(湖北黄石市至黄梅县)黄小联络线(黄梅至小池)今年春运日车流量比去年激增24%,持续在22000辆以上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创下了14年以来首次无堵车、无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记录,确保了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春运期间,各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气象部门的及时预报,积极准备,拿出各种办法,提高运输服务组织能力。广西等地受暴雨影响,部分路段出现严重拥堵,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为滞留在途中的旅客和司乘人员提供饮用水和食品,并为到站旅客登记了联系方式,在道路疏通后通知旅客到站乘车。广州市针对大风降温、降雨天气,启动应急预案,各汽车客运站均设置了春运医疗点,配备了相应的防控物资、设施设备,开辟了受影响旅客候车专区,准备了充足的食品、暖水袋等防寒保暖物品;对班车误点的,为旅客提供免费退票或改签服务。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构建;路径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sanimportantmeasuretoachieveuniversalhealthinsuranceandsocietyharmonization.Takingthebackground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astheentrypoint,andonthebasisofsurveyingandanalyzingthecurrentproblems,theauthorputsforwardtheroutechoiceinconstructingandperfecting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nthenewperiod.
Keywords:urbanresident;medicalsecurity;construction;route
一、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试点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加以完善。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1]。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
三、新时期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
被誉为“国民保健服务之父”的贝弗里奇曾经说过:病人因没钱而拒绝医疗,这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个公民病有所医,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实践当中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居民的医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毕竟还处于试点阶段,许多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没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将之严格纳入到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筹集多渠道、费用缴纳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样化、保险服务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筹集机制
首先要完善筹集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坚持“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能力与医疗待遇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应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居民参保缴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稳定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将各级配套补助资金固定下来,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中央、省级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力度,以实际行动促进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要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在将政府财政拨款和救助以及城镇居民缴费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应不断在实践中拓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积极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断充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体制
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严谨长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进高效的管理网络,构成科学简约、调控灵敏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以实现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调控灵敏、服务周到的管理目标。在组织管理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广大县级城市可以借鉴河南舞钢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现实性的制度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较大的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地区,应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社会监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2]。
(3)规范运行机制
首先要合理确定参保范围,明确保障重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主要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中的广大城镇居民。在保障的重点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应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障标准。其次要科学制定费用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确保支付待遇与缴费水平相适应,做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以便为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3]。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要加快社区医疗体制的创新,形成社区医疗服务、专业医疗服务和综合性医疗服务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网络[4]。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想健康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药品流动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同时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今后我国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要把供需双方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与数量进行事先判断的能力,提高其选择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医药专营制度,逐步实行医、药经营分离,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5.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当中,要把对城镇特别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作为促进城镇居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合理结合起来。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基金,交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由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运营。通过此项基金,对符合医疗救助的对象进行适当救助,以使比较困难的城镇居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缴费参保、减免医疗费用、建立社会福利医院及实行定额补助等办法解决。同时,要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办法[5]。总之,要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城镇困难居民群体因病返困、因病致穷,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平.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p677~678.
[2]许勇胜.关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安全管理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p35.
[3]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p7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总体思路,探索和推进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制”改革,推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加强科学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创新运行模式,每个学区由“优质学校”牵头,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促进“学区管理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基本原则
1.协同推进原则。坚持“市级统筹,以区为主,各部门协同推进”,在全市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下,按照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区作为“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责任主体,研究制定区域内“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思路、办法和运行模式,市、区两级有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形成联动机制,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2.分步实施原则。各区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再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逐步形成更多学校参与的学区网络,不断提高学区管理水平。
3.特色发展原则。将推行“学区管理制”改革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优质学校文化在学区内的培植和发展,积极吸收和尊重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大力塑造学区教育品牌,力争形成具有学区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学校文化。
4.深化改革原则。进一步统筹推进学区内财务、人事、教育教学等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探索学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
5.合作共赢原则。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学区内其他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学区内各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鼓励成员学校条件成熟时脱离学区,成为新的优质学校,并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牵头组建新的学区。
6.过程指导原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及各地各级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加强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帮助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做好规划方案。自2016年起,市级将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的思路,指导主城区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主城区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区管理制”改革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定本区域“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学校,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路线图。2016年,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等4区每区组建3-6个试点学区,高新区组建1-2个试点学区;试点一年后,根据学区运行情况和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各区进一步完善学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在区域内全面推开。在总结试点学区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科学合理组建学区。各区要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优质学校,以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按照以强带弱、学段一致的原则,小学吸纳2-3所学校,初中吸纳1-2所学校,合理组建紧凑型学区。除牵头学校外,学区内其他学校统称为成员学校。区域内学区的设立,由所属区教育局研究决定,报市教育局备案。各区也可结合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探索组建跨体制、跨学段学校的紧凑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学区。
(三)完善学区管理机制。学区要突破体制壁垒,科学编制学区总章程,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化学校管理要求的体制机制,推进学区规范运行。学区设总校长一名,可通过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委任、学区内民主推荐或牵头学校校长担任等方式产生,享有对学区的统一管理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权、“学区管理制”改革专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权、师资调配权、校级干部考核建议权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资源调配权等。学区内各成员学校设立执行校长,接受学区总校长的领导。学区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教学、师资等优势,通过输出理念、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鼓励学区内成员学校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个性发展,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学校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发展。
(四)统筹学区内师资调配。各区在不突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学区内各学校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教职工编制数,编制分配结果报区编制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备案。同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领导职数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为促进学区内校际间校长、教师的交流,市、区两级设立校长、教师交流专项经费。从2016年起,各学区内交流的校长、教师,在职称评聘以及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五)强化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百千万”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2014-2020年)》,开展“师带徒”活动,学区内每名特级教师带5名市级骨干教师,每名市级骨干教师带2名区级骨干教师,每名区级骨干教师带1-2名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和开展校本研修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提升。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线上和线下研修结合,多渠道、全方位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训后服务。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辐射、带动、指导作用,通过市、区两级“特级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加强对学区内各成员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要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增进学区间与学区内教育教学交流,各级教研机构要根据“九统一”要求,制定专项教育、教研工作规划,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课程规划、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引领。各区教研机构要制定区域教研规划、目标,支持指导学区加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区域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各学区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完善学区内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建立学区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观摩教学等,形成教研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学区德育工作研修、班主任工作定期交流、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开展等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学区内各学校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学区内各学校要联合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倡导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注重总结和推广学区教研经验。
(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据“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云平台”,加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信息平台保障。各区要充分利用市教育云平台,共享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等,开展网上教学互动、网上互动教研和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和在线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手段的现代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区两级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有关部门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协调、支持、引导和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市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负责领导、统筹、规划、组织、督导全市“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各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在学区制度建设、编制调整、岗位设置、教师交流、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从2016年起,市财政下达各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等资金,部分用于“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本着“区级为主,市级奖补”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市财政设立的“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主要对完成年度规划任务、改革效果显著的区进行奖补,用于学区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综合实践、学生活动、质量监测、观摩评优、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方评价机构服务以及校长、教师交流交通补贴等。各区要积极筹措“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经费,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予以保障,逐年加大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资金投入。
(三)强化督导评估,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督导考核标准及细则,对各区实施“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年度评估体系,作为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等各种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各区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学区及参与学校“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工作成效作为校长任期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对学区及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和年终考核时,以学区的基础性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牵头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成员学校发展增值及社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实行捆绑评估。在对学区总校长、成员学校执行校长进行考核评估时,实行双重考核,既接受学区内考核,同时接受区教育局考核,其中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依据。对在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区和学区、学校、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效率;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近些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居民健康与生活水平。对此,许多理论及实践工作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影响的研究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城乡及不同地区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魏众、古斯塔夫森(2005)利用2002年大样本家调查资料发现城市居民的平均医疗支出几乎是农村的6倍,城乡医疗支出水平差距较大。并且认为居民医疗支出的不公平主要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异造成的,东部地区平均医疗支出最高,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医疗补贴流向西部城市。刘汉辉、廖直东(2014)利用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在医疗支出上的差异进行了非线性分解,发现两类居民的医疗支出水平差距完全不公平,对城镇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只有财富效应,但对乡城居民而言,参加医疗保险有助于他们参与医疗支出,建议政府应该着力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王上铭(2014)用泰尔指数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2003~2011年的卫生资源分布状况,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分配不公平,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北京等大城市比贵州等西部地区密集得多,同时全国各省的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比较大,但近十年来有缩小的趋势。高建民等(2014)通过分析比较陕西省新医改实施前与实施后6年内的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变化,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经济负担方面存在不公平,农村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要高于城镇居民,新医改并没有起到减少城乡医疗经济负担差距的作用,建议陕西省应统一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周书美等(2015)分析了2007~2013年居民人均现金卫生支出的变化趋势,发现的人均现金卫生支出逐年增加且历年高于全国水平,新医改实施后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略有下降,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水平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黄晓宁、李勇(2016)对CHNS 9年的农村居民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医疗负担在逐渐加重,新农合降低中部和西部居民的医疗支出经济负担效果明显。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不同特征居民医疗支出公平性的影响。胡金伟等(2008)通过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参保人的受益公平性发现贫困人群医疗支出获得政府补助的比重高于富裕人群,特别是住院补助,起到了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解垩(2009)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检验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目标的偏离程度,研究发现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利用了更多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扩大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王翌秋等(2011)利用CHNS的调查数据发现新农合在降低老年人群自负医疗支出方面效果显著。许玲丽等(2012)研究了城镇老年居民产生医疗支出时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发现当老年人发生随即健康波动r,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大额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担的比例可高达77%。郑超(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总费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个人医疗经济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秦矗2012)指出参保人群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且就医人次高于普通居民,但是负担医疗支出的能力较低,因此应该对低收入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张晨(2014)等从糖尿病患者人群的视角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对部分慢性病采取优惠支付的政策使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的个人支付比例低于一般疾病患者。周钦、刘国恩(2014)认为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群及慢性病人群的自付医疗支出,但是对外地户口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作用不明显。胡世明等(2015)认为是基本医疗保险把人群分为“城乡职工”、“城乡居民”与“农民”,三类人群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由高到低,且在总额上递减,由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引起的医疗支出报销比例的不同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黄晓宁、李勇(2016)认为人群年龄状况不同,医疗负担有不同的表现,参加新农合的中青年及老年人群的医疗负担显著降低且中青年中已婚人群医疗负担也显著降低。
二、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效率影响的研究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补偿效率的影响。高其法(2006、2007)、夏菁(2012)、宁满秀、刘进(2014)及吴惠萍(2015)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支付机制使得参保人没有了后顾之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度消费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加与医疗资源的浪费,产生大量的道德风险,会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补偿效率。
奎潮(2008)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动态效率,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初期缴纳和支出不平衡,医疗费用支付存在时间滞后的现象。曹莉(2009)对我国31个省区的新农合基金的运行进行了效率测算,发现我国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效率较好,低效率程度不大,中部地区运行效率相对最低。黎娜等(2010)通过对滁州市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参保人员报销金额在逐年提高。
傅强辉等(2014)从异地就医与医疗费用结算方面入手,研究了影响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效率的因素,发现医保政策、结算程序、信息系统、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监管机制会对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的效率产生影响。申曙光(2014)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进行研究,认为“多种标准”模式能提高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丁玲等(2014)认为新农合资金有限,对疾病的补偿水平低。付晓等(2016)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预警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违规行为,从制度上加强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监管效率。宋菲菲(2016)指出黑龙江省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这种付费模式降低了医疗资源及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容易造成医疗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建议黑龙江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应该建立多种可以灵活转变的偿付机制。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黄枫和甘犁(2010)研究了医疗保险对城镇老人健康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显示医疗保险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水平。杜修立(2011)以慢性重大疾病为对象进行了单病种的微观实证分析后发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的医疗支出带来医疗效果的改善要低于自费患者,得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了大病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率,会使社会医疗资源逆向调节的结论。胡宏伟和刘国恩(2012)利用倾向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进行评估,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没有显著促进城镇居民的健康,但是显著促进了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张书尹等(2013)界定了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概念,认为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效果即国民健康都是宏观上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产出变量。潘杰等(2013)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增加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其自身的经济负担且显著提高了个人健康水平。任向英、王永茂(2015)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了农民的医疗成本,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陈华、邓佩云(2016)实证分析后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增加医疗支出,对参保患者的短期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对参保患者的长期健康状况提升更加明显。
三、关于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影响差异性的研究
(一)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就医行为引导的差异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就医行为的不同可能会引起医疗价格与医疗次数的变化,从而影响医疗支出。刘国恩等(2011)采用22个省的调查数据,建立65岁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模型,分析认为医疗保险提高了老年人的就医率,但是并没有改变就医选择行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所发挥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保险形式。王大海(2013)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病居民的就诊概率,其他医疗保险则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无显著影响。唐绍禹(2014)实证结果也显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患病时是否选择就医没有显著影响。任向英、王永茂(2014)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及县级医院就医的比例,降低了去县级以上医院的就医比例。刘明霞、仇春涓(2014)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群的住院率和住院支出的结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比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提高的比例更大。孙逸男(2015)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则对于居民的患病就诊率起显著负向作用。王森(2015)认为在病情一般的情况下,医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就医的主动性。经姗姗、李勇(2015)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乡镇医院的概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概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者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概率。
(二)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分担居民医疗支出的差异性。王欢、苏锦英等(2009)研究认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补助水平虽然仅相当于同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下限,但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助比例高达80%。刘洪(2012)采用CHNS 2006年和2009年的稻菔抵し治隽顺钦蚓用窕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得出医疗保险增加了医疗服务利用,但是并没有降低大病医疗支出的结论。仇雨临、黄国武(2013)认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支付水平都大大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些地区的城镇居民医保在筹资水平、保障范围和待遇支付水平方面也高于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险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王大海(2014)实证研究发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显著增加了居民的医疗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居民医疗支出,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没有显著影响。肖营营(2016)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的老年人群的个人自付医疗比例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评述
以上分析表明,研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的文献较多,且多从微观实证的角度进行求证,有较强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在公平性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我国东部地区居民医疗支出最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经济负担在逐渐加重,且各地区城乡居民医疗支出差距明显,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要高于城市居民。另外,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慢性病人群等不同特征人群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所带来的福利程度不同。在效率方面,研究主要从补偿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分析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从中提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基金运行效率、制度运行效率、监管效率对医疗支出补偿效率的影响与健康水平、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对医疗支出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差异方面,分为了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引导就医行为的差异与分担医疗支出状况的差异。部分专家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了患病居民的就诊概率,且在机构选择上更倾向于基层医疗机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有显著性负影响或无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患病居民的就医主动性无显著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在患者对就医机构的选择上起到了较好的政策引导的作用。在分担居民医疗支出方面,分析认为虽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降低居民医疗支出的作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虽然没有降低居民大病医疗支出,但是增加了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中关于公平性与效率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关于差异性的文献较少。文献多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实证研究部分较多,具有科学性与代表性,对明确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向,对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魏众.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2]刘汉辉,廖直东.城镇居民与乡城移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研究[J].劳动经济研究,2014.2.
[3]王上铭.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地区卫生资源分布公平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
[4]高建民,沈迟,卢丽,施超,王娅娟,李逸舒.2007~2012年陕西省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变化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12.
[5]周书美,范艳存,孙静,闻岚,薛清元,李长乐,于彩霞.2007~2013年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5.12.
[6]胡金伟,谢显训,庄国宁.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及受益公平性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4.
[7]许玲丽,龚关,周亚虹.老年居民健康波动、医疗支出风险与医疗保险风险分担[J].财经研究,2012.10.
[8]郑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影响[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9]周钦,刘国恩.健康冲击: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J].经济评论,2014.6.
[10]高其法.浅论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效率的需方因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6.8.
[11]高其法.重视复杂性经济学在提高医疗保险运用效率方面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07.12.
[12]奎潮.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动态效率分析[J].金融经济,2008.
[13]申曙光,易沛,瞿婷婷.社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研究――来自A市的微观证据[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5.
[14]丁玲,吴炳义,郑晓瑛,王健.基于CFPS数据的我国家庭卫生费用支出占比的定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10.
[15]付晓,唐昌敏,张霄艳,赵圣文,方鹏骞.基本医疗保险监管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6.6.
[16]杜修立,张宣传,俞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医疗的投入产出效率――基于单病种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9.
[17]任向英,王永茂.城镇化进程中新农合政策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财经科学,2015.3.
[18]陈华,邓佩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健康绩效研究――基于CHNS数据[J].社会保障研究,2016.4.
[19]王森.我国居民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NS调查面板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3.
[20]经姗姗,李勇.医保种类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影响研究――基于CHNS2011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