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搞好农村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除了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还要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广大农村群众了解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因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已成为必要。其目的是帮助农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
开展农村环境教育,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二是要建立生态环境教育的网络体系,三是要有比较丰富的有效的教育资源。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不断深入,环境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日趋完善,各类教育资源也不断丰富。但是各地教育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也不均衡,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如何对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采用什么方式来整合,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得到合理的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开展农村环境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围绕如何构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整合方式的平台这一课题作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整合平台的构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开展农村环境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平台,在平台上对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整合,能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近年来,通过探索和研究,我们认识到通过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来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研究的理论意义
1.生态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的特点包含:教育对象的整体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及全体人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特点。
环境教育,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环境教育的终身性决定它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婴幼儿、青少年、壮年、老年。环境教育,从内容上看,具有多样性特点,它是由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环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人员树立环保理念,积极主动参加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让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也具有教育对象的整体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特点。
3.比照生态环境教育和社区教育,一是两者都有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和终身性教育特点,二是生态环境教育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也包括生态素质的提高。
因此,构建社区教育平台,借助于社区教育平台来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研究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就我县而言,已经建立了以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八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支撑,以村社区学习点为阵地的覆盖全县农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资源
以社区培训学院为平台,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师资库。我们把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生态环境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开展生态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来抓。一是重视学院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参加进修,鼓励深造,达到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二是在社区培训学院指导下,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和当地中小学加强沟通和联系,按要求筛选和聘请当地中小学2-3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进入师资库。三、发挥社区培训学院和县环保局、农林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聘请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四是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后,把他们纳入培训师资志愿者队伍,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2010年4月,高淳县社区培训学院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环保局联合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后,经过考核筛选后,聘请了95名村官担任环保教育师资,这一批村官,分布在全县各村。师资资源的整合,可以满足全县开展各类生态环境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各村镇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师资库中选用老师,同时,师资库中的老师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也方便了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来自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村官做生态环境教育老师,他们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和农民近距离接触,可以随时用开放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帮助农民解决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2.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资源
我县生态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来开展。如前所述,我县建立了县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教学点三级体系,依托这个体系,在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学习点三个层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活动资源。具体来讲,我们的做法是:社区培训学院一是横向和县有关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开展面向全县的系列教育活动,如结合县委宣传部、教育局开展的“百姓学堂・魅力高淳”活动,在培训学院开展生态家园讲座;结合推进县生态县建设,和县环保局在培训学院共同举办农村环保监督员培训班;结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理论教育的时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启动生态环境教育大学生师资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有关部门开展“让环保走进生活,让生活更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环保教育活动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整合。二是培训学院还积极发挥对乡镇、村社区教育机构的辐射功能,指导配合乡镇、村开展环保教育。如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审定;开展活动时由镇、村组织人员,提供场地,培训学院提供师资及比设施设备共同举办活动,优势互补,也使资源得到一定程度整合。
各镇、村社区机构在整合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资源的做法是: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和镇有关部门、村委会互动,把镇、村的人力、物力、可使用的政策优势和社区教育机构师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同时,各地社区教育机构充分发挥与当地学校的内在关系,注重把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环境专题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吸引家长邻里关注环保。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文明素养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参与环保教育活动也是宣传者,教育者,还是将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中坚力量。这样社区教育机构依托学校阵地整合教育活动资源,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的深入发展。
3.对农村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整合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教育过程中,注意整合教育内容和方式,改变过去教育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形式呆板的一贯做法,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从内容整合来看,以社区培训学院牵头,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镇有关部门、村委共同研讨确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突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题。整合后的内容包括:一是适应新的形势,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教育工作重点。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农民减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加强对农民的警示教育,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农村广大群众,唤起农民环境忧患意识,使农民群众进一步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珍惜环境、珍爱家园。
从形式上来看,改变过去单一的讲座报告会形式,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活动日”,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由政府或村委会组织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农民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保护母亲湖行动”等系列科普、纪念与实践活动,让农民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在农闲时期组织农民对照参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既借鉴先进的生态模式,又吸取惨痛的经验教训,让农民有切身的体会,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地保护环境,自觉形成环保意识,从而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营造一个人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4.整合生态环境教育阵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今的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变革,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失衡、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而进行的历史抉择,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环境教育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环境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3]。环境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事业,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拟从环境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教学策略[4]。
1可持续发展观-环境教育的特征
环境教育由于环境科学的特殊性所致,它具有如下一些不可忽视的特征。
1.1贯彻环境教育的社会性
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内加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转换,这不仅加快了有限资源的损害和耗竭速度,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迫切需要地球上的全体公民同心协力对付一切威胁生态环境的行为,更自觉地从社会利益出发,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牢固的环保意识,树立新的生态和发展观,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对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限制不利于环境的行为,也才能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真正的落实。
1.2体现环境教育的实用性
环境教育的实用性表现在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已经融汇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必然对现实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从能源、环境、医药、材料到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美容、保健将进一步日常化,如居室装潢中的生态平衡,药物减肥,美容美发,饮食中的营养等等。环境科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环境科学趋势将越趋明显,然而,在环境教育中发现许多人对环境科学认识肤浅,对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环境科学是小儿科,懂与不懂作用不大,要改变这种现象,环境科学教育应从单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僵化模式中解脱出来,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通过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公民环境学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惠。
1.3注重环境科学教育的多元性
一方面环境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科学交叉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环境科学教育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向教学输入最新信息,使环境科学教学呈现强大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科学学科本身也处处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渗透辩证唯主义的观点和爱国主义观念,就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环境科学思维方法中领会自然科学方法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还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变一次性环境教育为终身教育。
1.4促成环境科学教育的开放性
环境科学教育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从内容到方式都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环境科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4.1教育内容的开放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应拘泥于环境科学教育体系的需要,还应多反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应用。如大气环境一章的教学,可从大气层结构特点,空气的成分,气候现象到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物质的监测分析,从地理、天文、气象到物理、化学、生物全面地传授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2教育形式的开放
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的多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教育。
1.4.3教育空间的开放
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得以验证和具体化,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4.4教育评估的开放
必要的考查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方法,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头测试、操作考查以及撰写环境小论文,环境问题答辩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正确确定学生的环境成绩。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教育策略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个主渠道进行全面高效的环境教育。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优化思维的教学
环境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产生知识的过程。环境科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教学中不应只停留于教知识的结论,还必须教授前人研究的思维过程,教授教材编写的思路,引导学生在领会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优化思维,使"静态"的环境科学知识转化到"动态"的思考和认识中去,要提倡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2.1.1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个别和一般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化,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拓宽思维空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
2.1.2不逼迫学生就范于教师的教学思路,鼓励并帮助学生沿着他们自己的思路学习与发展,让其从成功或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符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2.1.3创设"愤"、"悱"的教学情景,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鼓励学生想到教材之外、学到教材之外、练到教材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学习的可持续能力。
2.1.4通过改变问题的叙述方式,改变观察或理解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呈现另一种面貌,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激发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
2.2加强优良品质培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环境科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作深层次的社会化人文思考与行动,对学生加强优良品质和世界观的培养。
2.2.1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环境史,引导学生健康向上,不断进取,努力拼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质教育。
2.2.2揭示环境科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的辩证关系,进行辩证吟物主义教育,?quot;对立统一"观念,"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等,树立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3注意环境科学内容与社会现象的沟通,人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环境科学性",如环境法规,那么人的社会行为是否也应有特定的准则呢?让学生从自然环境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去领悟人类生活的社会行为规范性。
以上种种操作,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自然,随机、积极,即不牵强造作和生搬硬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熏陶。
2.3强化环境实验教学,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环境科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开展此项工作,要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2.3.1做实验前必须预习,写出预习报告,不允许实验中出现"临阵磨枪","看方抓药",的现象,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实验完成后上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增加实验心得一项内容,以巩固实险结果,使所用理论更为系统化,深刻化。
2.3.2倡导相互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实验的成败,处理业已出错的结论,认真对待实验的危险性和实验中的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必理素质。新晨
2.3.3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设置适当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实验兴趣,促使学生调动一切潜在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创造性思维。
2.3.4师生共同参与对生活周围环境中的废弃物的处理,强化参与意识、环保意识和认知能力。
2.4全面提高环境科学教师的素质,是保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5]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对环境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环境科学教育能否在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环境课程能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关键看教师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能否满足现代环境教育的重要,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因此,作为环境教育教师要有敬业爱生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环境科技信息、边缘学科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学校对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21世纪,把选拔和培养教学带头人,全面提高环境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化树.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M].教育研究,1998,(5):55.
[2]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0
[3]张坤民等.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环境保护,1998-1
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对环境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相对较弱;对环境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充分;未形成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网络。本文以成都第七中学和南充高级中学两所国家级重点中学的环境教育为研究对象,并对两所学校3个年级12个班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索在四川省重点中学如何建立环境教育课程网络体系,为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与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环境教育教材及课程
据调查,两所重点中学以及省内多数学校均使用人教版教材,涉及的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和化学。经过整理,教材中的具体章节内容见表1(地理学和化学章节略)。针对生物学科渗透式教育存在的不足,现对环境教育教材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内容、品德教育三类内容出发,再结合国内其他环境教育教材,尝试设计适合中学生的环境教育选修教材,具体章节设计见表2。第1章主要是概述人类与环境的重要关系;第2章设计为环境教育中最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方面,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的环境观;第3~7章涉及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全球热点环境问题,扩展学生视野;第8章是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长远发展之路,以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全球的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此外,根据每一个章节环境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同。如第2章“生物和生物圈”一节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人类是依赖于地球而生存,生态环境需要大家爱护;第3章“我们周围的大气”中由于大气污染是学生较为了解的,因此重点放在相关的生活常识上;第8章“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点则放在培养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上,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等。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结合环境教育课程内容,开展各种环境实践活动,本文以2所国家级重点中学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构建,对教材内容配备环境实践活动进行初步构想(表3):环境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应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并结合每一章节的主题内容进行实施。同时,可联合当地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科技馆、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开展多方位立体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对有效促进知识的吸收与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多形式教学活动
课堂中应摈弃“课程即教材”的观念,避免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内容苍白,形式单一,应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强化环境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1)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环保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等活动,广泛收集相关材料来为教学服务。如第3章“我们身边的大气”一节,可让学生利用BBS或其他媒介收集国内最近的几次大型大气污染事件,并根据教材上的知识原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应用2014年春节前后四川成都、南充等地空气达到重度污染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产生危机感,让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同时增强参与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和能力。(2)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环保长廊”、班级黑板报、环保报刊等环境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更新典型或最新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本土化”环境事件。可增强学生的全局意识,培养他们关注周围问题及主人翁意识。(3)积极开展环保系列讲座或科普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专家资源,开展一系列环保讲座或科普活动,如南充市高级中学可以定期请环保局、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专业人员或当地高校教师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在中学校园内进行普及环保知识。
4环境教育课程评价
为进一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体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辐射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育局在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规划23所学校开展了2021-2022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
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其他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基教股、计财股、发展规划和建设股、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股室负责人、督学责任区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为全面落实创建工作,制定科学的创建工作方案,局分管领导召开了统筹协调会议,商讨了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为创建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调查,科学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为全面准确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规划,2021年5月,县教育局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基础情况进行了摸底和分类,拟定了创建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规划及(2021-2022年)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2021-2022年创建工作总体目标(66%)和创建学校(23所)。按照属地原则,我县现有学校35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县属学校34所,2021年规划创建绿色学校9所,占比26%,其中高校1所,县属绿色学校8所;2022年规划创建县属绿色学校14所,占比为40%。
三、围绕创建内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在教育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创建要求,切实加强资金投入,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县2021年绿色学校创建校对照《省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指标(中小学校)》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自查自评结果是8所创建学校能够全部达标,到年底前可以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巩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改善绿色环保设施,努力营造和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同时要及时收集完善和整理好创建工作资料,积极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验收。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17-02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更多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公众加强其环境意识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在开展全国公众环境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首先对高校大学生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学生环境素质的高低与学校环境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总体来说,大学生环境知识欠缺,且行为滞后。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环境知识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环境保护法有近70%的人很少了解或不了解;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13.8%的人未做出回答,而参与回答的有近30%的人回答错误[1]。另外,大学生环境行为层面水平也较为低下。有人以厦门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参与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两方面对学生的环境行为做过调查。在第一个问题上,只有21.2%的学生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在第二个问题上,只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中,至今还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中去,还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对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尚存在困惑。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系统的环境教育,只能通过零散的新闻传媒和生活积累来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和知识。厦门大学的曹小海通过对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的80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学生环境信息主要来自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但从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调查方面所获得环境信息较少,且所获效果不明显[2]。
(二)环境课程设置不合理
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仅依靠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将环境类课程纳入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是由于国家教委没有把环境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师资的匮乏等原因,至今为止,只有少数高校把环境课程列为全校的必修课程[3]。在选修课方面,虽然高校几乎都开设了环境类选修课程,但是课程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从事环境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对短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工作主要还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由于他们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过有关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环境知识和教学技能都存在欠缺。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领导转变观念,把环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有效实施环境教育,首先要改变高校领导的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上,忽视了环境教育全民性的特点。因此高校领导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贯彻环境教育普及性原则,有意识的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中,使环境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环境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了贯彻环境教育普及性的原则,高校领导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建立完备的教育体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环境教育办公室。清华大学在1998年就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机构――清华大学绿色办公室,负责统筹、监督、协调、校园环境管理等,保证了环境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设置环境教育类课程
为了积极推进环境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全面、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设一些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例如环境与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人类环境论、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应具有普适性,并且能反映当前环境举措的新进展、新动向。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获得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激发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热情。另一方面,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环境教育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它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应用学科等多学科,所以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融合,灵活多样的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与相应的环境技能。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推进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环境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很好的把环境教育深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所以招聘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高校可以一方面招聘优秀的环境专业毕业生来教授必修课;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获得较系统、先进的环境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提供参加研讨会、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等多种继续教育的机会。
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拥有广博的环境知识。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环境教育能够很好的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达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融。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在高校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领导首先应该制定一些创建美好校园的纲领性文件表明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姿态。其次要制定一些学校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有章可循。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要重视自然景物的利用和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校园建成一个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的建设,也要考虑到人文环境,努力将校园一切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都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营造有利的环境教育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亲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会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动机,提高他们的环境素质。另外,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报、 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种媒介的作用 ,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黄河断流等为主题,通过这些媒介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经过耳濡目染,身心得到陶冶,环境意识也得到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