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压力;政治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生一切以高考为主,尤其是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复习中度过的,之后进行定期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率和质量,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紧张、忐忑心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高强度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十分重要。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韧.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快乐作文,2011(3):61.

[2]郭龙辉.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教师,2014(26):16-16.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可行性;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我国高中生长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激烈的考试竞争,给我国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高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九大基础学科之一,再加上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自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学科渗透的重任。基于此种考虑,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地理的学习兴趣、效率与心理健康发展双赢提供参考依据。

一、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良好平台。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地理学科亦不例外。新课改后,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简单的定位于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更是明确地指出了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的目标,确立了自己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这不仅对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清晰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科渗透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二)地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地理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都蕴含了大量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挖掘这些宝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就能够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地理教学过程也蕴含了许多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理探究、实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可以在生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合作与交流,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它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性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缺乏生机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了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尽量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许多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疲惫现象,他们在成长中,有许多的心理需求,但在成绩的影响下,这些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为了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尽力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积极的肯定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愉快和欣喜,鼓舞着新的行为,萌发新的期待。特别是中差生肯定的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

学习活动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全员参与,比如:课前演讲、社会调查、小组讨论、制作地理模型比赛等活动。通过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和谐的课堂,学生能会意老师的每个眼神、动作和暗示,师生都处于积极状态中,交流自如、配合默契。

当教学中出现消极情感或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增进与学生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有时学生面对难点会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但引导得当,焦虑也会变成一种激发向上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放下所谓的权威架子,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流,建立真诚协作的师生关系。

(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位哲人说过: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体总有不同于他人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应该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持正确的态度,应该因势利导、挖掘优势、发挥所长,关注他们情感上的真正需要。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心理健康 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68-01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发现,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可行的和常用的一条途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肩负的是传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重任,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融入专业知识的培养过程中。

1 从点滴抓起,从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抓起

微机房不仅是学校资产的聚集地,也是一块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试验田。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练一体,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实践。因此,微机的正常运行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通过对全校高一上半学期816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出现损坏微机的有58位学生,其中47位存在有意破坏的行为。在对这47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本意上并非是想搞破坏,而是想通过摆脱教师机的控制来向学生炫耀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高超以获得成就感,而这类学生常常是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对老师的批评非常反感,甚至达到越批评越破坏的程度。但是这类学生却拥有其他学生所没有或者未表现出来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研精神。针对这类学生,笔者对他们的钻研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拥有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的品质,进而感受到他们的努力被认同,他们的思想被理解,从内心建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笔者也教授他们一些相关技术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来延续和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优点继续保持并且尽可能延展到其他学科中。同时笔者也指出他们的这种行为出现在课堂上影响到老师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不仅仅妨碍了自己的学习,更影响到其他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将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影响别人的基础上是自私而且不负责任的,促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立场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材中处处都潜藏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因特网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这一节内容中,重点讲到的是关于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中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在课程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2009年315晚会播出的一段关于黑客通过木马程序轻松盗取某个用户银行帐号和密码的视频,看完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有一位同学说:“黑客很好玩,老师你教我们怎么当黑客吧。”并马上教导学生:“盗窃他人银行帐号密码是犯法的行为,难道你想让老师来教你们犯罪吗?黑客技术固然很好玩,我们也可以学习,但是我们学习黑客技术不是为了入侵别人的电脑,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电脑不被入侵。”另外一位同学说:“既然黑客能够这么容易的偷窃我们的帐号密码,那我们干脆不使用网络不就可以了吗?”这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网络在通讯,银行,工厂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教短片,并且跟他们说:“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但是通过我们主观防范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危险,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会因为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而片面的看待新奇事物,这往往会导致学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而有效的加入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教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主要内容是制作网页。制作网页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素材,而且这些素材需要使用Photoshop(处理照片)、Cool Edit Pro(处理音乐)等多媒体软件进行加工调整,然后再将这些素材进行布局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整个过程用到的知识点非常多,每个学生都不具备独立解决课题的能力。为了让他们体验完成一个大的工程时,一个人的能力显的有多么的渺小,因此在任务布置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很多学生在独立制作的过程中因为缺少某一方面的知识点而陷入困难,到处都是情绪低落的学生,课堂慢慢弥漫起厌烦的情绪。这个时候笔者才引入分组团队协作教学,将学生分成2人小组,4人小组等,允许他们共同制作一个网站,整个课堂气氛焕然一新,处处开始洋溢起学生们共同克服难关后传出的欢声笑语,时不时还会出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技术交流。通过这种对比式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中,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学生,老师的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他们心理上的渴求。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学以致用的目标是一致的。知识的传授毕竟是有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适当的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会采用辩证的方法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会寻求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我想这样他们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中,不再会感到孤单和迷茫。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很多人心理压力大,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仅靠一两次讲座,几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集体教育和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采用以事说理、现身说法等有效方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学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思想政治科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

1.遵循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蕴含很多与个人心理品质相关的事例与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教育、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2.遵循主体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围绕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渗透点、渗透方法、渗透过程。

(1)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上,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恬静、优雅的学习气氛,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课堂上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根据内心世界的波动感悟人生,实现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改变。例如: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针对学生考试失利、家庭纠纷等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位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三成。这对钢琴家来说,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也很容易影响情绪,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因此而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订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乐观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2)在课堂的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不仅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点开展辩论赛、师生对话等形式构建各种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挥洒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张扬生命活力,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中心论”,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教育与普通知识的传授不同,它不仅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感悟和内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心理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健全心理品格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堂管理,心中始终都要装着学生,围绕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比如:组织学生通过个案评述、小品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人公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合作学习的友情与乐趣,感受自我发现的成就感,增强自主意识和融入群体的能力,从而提高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遵循和谐原则,在课堂内外,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潜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善于控制自身情绪,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和善宽容、豁达大度来理解、信任和赞赏学生;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心胸投入学习。多与学生交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把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你、接近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有助于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4.遵循差异性原则,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其潜能得到有效挖掘。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三四倍。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课堂提问、讨论问题和课后的作业批改中,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坚持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你很棒!你做得很好!非常认真!再接再厉!加油哦!”“进步很大!”“期待你下次更精彩的表现!”等肯定与期待的话语。对于学习态度懒散成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在学生积极完成与其学习层次相适应的学习任务时及时给予适当鼓励,在其心里激起浪花。可见发自内心地赞扬、激励学生,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快乐成长。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提升教师能力,挖掘学生天赋

教师要将教学当作艺术来追求,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用语文经典名著精华浸润学生的心田,用人文积淀学生的文学素养,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走高效学习的道路,成为享受语文和生活、人生的学习优秀人才。

教师还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丰富语文课堂。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节课的某部分进行了设计,从而较为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天赋。对于这一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具体写听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能不能找到标志性的语句?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具体写听雨的段落是自文章第五段“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而下的内容。教师再提出分析前四段,明确作者贯穿文章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的“不过那一块土地……”并分析蕴涵其中的感情。明确:思乡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乡之情。再诵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教学中明确:沧桑、遗憾、无限痛楚,等等。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文章,而后,教师分别请学生用两个字概括2~4段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避开了涉及教学空间、时间和现实情境这三方面内容复杂的教学问题,并转化到教学的题目中,让学生寻找到课文中“听雨”的标志性的语句,进而转向两个方面进行延伸和分析,通过教学,教师让学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并进行有效展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丰富课堂教学的活动,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到教学中,以学生认识为中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教会学生怎么学习,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天赋,发挥学生天赋里的学习能力和优质潜力,塑造学生的完美性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播撒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师还要发挥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产生师生交融的美丽风景,塑造学生人格,鼓励学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自信自强,形成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意识和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挥教学智慧和非凡的眼光思考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收获充实和幸福,滋养学生的精神,给学生关爱,让学生拥抱激情燃烧的学习生活。

二、教师让学生自主性学习,保持最佳学习质态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2]。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勇于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将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植在心中,将时代元素融入语文课堂,让课堂充满新鲜气息。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字词进行归纳,做好笔记,认真听,抵制干扰,把握关键点和总结精华点,教育学生多练笔,积极开发潜力,让潜力变为实际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发挥才智,运用智商,开发语文学习潜能。

教师要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让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发挥智力能力,从饮食、睡眠、锻炼等方面调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涵养人格,优化人际关系。

教师要塑造学生好的心理品质,包括道德、意志、信心、责任心等,教会学生坚强,有独立意识,充满信心,愈挫愈勇,培养好的心理品质,实现潜能开发。

教师要教会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教会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科学合理学习、创造性学习,运用学习方法,使学习状态最优化。

三、结束语

当前,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被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相较于蕴藏在学生内心的语文天赋,这些方法似乎收效甚微。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应该如何有效挖掘高中学生的语文天赋,希望可以与同仁共享,共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曹彦彦. 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天赋才华[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