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旅品牌创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现状及成效
推动产业蓄能,加快项目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全县在建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5个旅游扶贫项目,做好3845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审核拨付工作,实行“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推进项目进度。二是积极指导云里安凹、南山云起等精品民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组织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品提升。一是实施产品精品化工程,重点推动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指导景区、景区3A级景区整改提升,并完成景区现场复核工作;积极开展黄山寨生态旅游区3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指导县万山镇长冲村、县柯坦镇虎洞村评定为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针对疫后市场新形势,开发打造生态、乡村、康养、等特色核心产品,推出更适合自由行、散客化、轻资产、复合型的旅游精品。三是改变现有温泉产品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的现状,增加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推动温泉+运动健身,温泉+中医养生,温泉+生态农业等。四是培育本地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
推动品牌升级,加强营销推广。一是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倡导文明旅游,完成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开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旅游投诉统一管理和快速处理机制。二是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组织安全风险防范、风险提示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三是加强“旅游”品牌宣传,举办了一批旅游节庆活动,围绕“春采茶、夏摘果、秋登高、冬泡汤”贯彻全年的四季主题品牌活动,策划、实施了春季茶文化旅游节、夏季瓜果采摘嘉年华、秋季大学生民谣音乐会、冬季温泉养生节四季品牌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四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以市场为重点客源市场,设计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文、养生、研学、祈福旅游线路,重点培育连接、、、、等景区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面向自由行、自驾游市场,编印旅游手册,开发适合自驾游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
推动政策落实,保障企业发展。一是全面宣传政策。全方位宣传市县出台的政策及实施细则文本,根据不同企业提出的问题做好政策申报的沟通和解答,发动并指导文旅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及细则对接有关主管部门申报对应条款。二是完成政策兑现。根据县政策意见中文旅部门负责的第1项“加快财政扶持资金兑现进度”要求,目前已与财政共同完成16家单位24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审核,兑现2019年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补助资金235.263万元,有效地支持文旅企业发展。三是摸排融资需求。摸排33家企业融资需求并与本县人行联系,积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推进文旅企业融资工作。
二、下一步建议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文化旅游产品要与科技手段融合,产品形式走智慧化、数字化路线;引导传统文旅产业拥抱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改造来争取新的市场。
二是促进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让更多的、更优质的文旅项目落地落实,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是乐山市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源。乐山不仅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还拥有峨边黑竹沟、马边大风顶、大渡河大峡谷、犍为小火车、沐川竹海等一批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近年来,乐山市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为牵引带动,立足优越的资源禀赋和既有发展基础,把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来培育,有效地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乐山市应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全域化、休闲化、特色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走“全域旅游+特色品牌+国际导向+改革创新”的道路,不断巩固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加快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
乐山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探索实践
积极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乐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文化胜地,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四位一体,旅游资源丰富、品位一流。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乐山拥有地文、河流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等全部类旅游资源。目前,全市累计创建A级景区20处,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8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位居四川省前列。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乐山市组建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峨眉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目的是加强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峨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建设。通过推行《旅行社设立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旅游市场服务,成功将乐山市、峨眉山市创建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市,将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创建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通过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乐山大佛景区打造成全省5A级景区中首个“智慧景区”。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乐山市成功承办了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15个省(区、市)、1000余家客商参展,签约项目金额达到1318.5亿元,其中乐山市签约613.8亿元,实现了“国际化的水准、专业化的盛会、大众化的节日”的目标。全球旅游发展新业态峨眉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与亚太旅游协会联办的“峨眉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乐山。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920.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29.4%。
培育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涉旅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涉旅重点企业130多家,其中星级酒店34家、旅行社49家,峨眉山旅游集团等6家企业成为全省旅游骨干企业,红珠山宾馆夺得“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度假酒店”桂冠。借助西博会、旅博会等投资促进活动平台,加强旅游招商引资,2015年,全市签订涉旅招商项目30余个,旅游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乐山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挑战
旅游业态不丰富
一是核心景区“一景独大”。无论是接待游客人次,还是门票收入,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都占全市主要景区景点的绝对比重,旅游收入甚至占全市旅游收入的近一半,其他景区景点开发不足;二是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景区景点休闲度假设施及功能薄弱,传统类、普众化的产品较多,而温泉度假、民俗体验、休闲运动等新兴、特色的产品较少;三是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全市仅有嘉阳矿山公园实现了工业旅游经济效益,其他区县工业旅游开发尚未取得经济效益。
配套不完善
一是涉旅要素发展不充分。旅游“六要素”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有的景区景点可进入度不高,游客集散中心、自驾游营地等设施规划建设滞后,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包装开发的文旅产品不多;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偏弱。全市旅行社普遍处于“几十万注册资金、数名正式员工、一两间营业用房”的初级发展阶段,乐山中心城区至今还没有五星级酒店;三是旅游综合消费水平较低。根据抽样调查,国内游客在乐山旅游的平均停留天数为1.4天左右,而桂林是2.5天,西双版纳是3天。
国际化程度不高
一是旅游营销国际化水平偏低。国际旅游组织的参与度不够,缺少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的深度合作;二是客源市场国际化水平偏低。虽然全市游客接待总量逐年攀升,但入境游客接待量在低位徘徊。201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占游客总人次不足1%,而桂林入境游客占5%以上;三是涉旅服务国际化水平偏低。目前乐山还没有开通多语种旅游网站,不利于国外游客查询了解旅游资讯。
加快乐山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路径选择
推进全域旅游
一是推进线路统筹。加快乐山机场、成昆铁路新线等重大枢纽项目和景区之间、景点之间联结通道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主动适应“高铁时代”旅游新特征,为海内外游客“快进慢游”提供便利。推动“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建设,加强旅游线路、信息、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强大的集群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推进景城一体。加强“多规衔接”,走“景城融合、产城互动、以景带城、以城托景”的发展道路,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围绕乐山大佛与中心城区“景城一体”的目标,引入体验性、休闲性、参与性、娱乐性元素,不断完善休闲度假功能。三是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发展生态微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心设计推出一批独具乐山特色、富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旅游商品。
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建设特色景区。精心打造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大核心景区,丰富旅游项目,激活“冷线”,拓展“景深”。峨眉山景区重点建设黄湾武术文化小镇、大庙飞来殿等项目,发展特种旅游。乐山大佛景区重点打造岷江东岸休闲度假区和嘉州长卷,合理开发凤洲岛,推出夜游大佛、三江环游及水上旅游项目,推进景区扩容提质。二是突出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点景区景点的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精心编辑导游讲解词,用故事串联景点、打动游客。探索建立影视基地,加大精品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实景剧作开发力度,用特色文旅产品展现乐山旅游的根和魂。三是发展特色业态。加强自驾游精品线路推介,推动停车场站、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布局发展自驾游营地,打造四川自驾游示范基地。积极适应旅游取向个性化的新特征,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四是举办特色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会、比赛、展演、学术研讨等活动,持续推出文旅套餐,办好峨眉高峰论坛、乐山大佛节、峨眉武术节、国际冰雪温泉节等活动,打造一批国际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节庆活动品牌。
坚持国际导向
一是推动旅游营销国际化。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细化分析,分层分类制订营销策略、确定宣传推介方案,每年选定若干境外市场进行重点营销。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营销特征,加大形象宣传和广告投放力度。二是推动旅游设施国际化。围绕建设次级会展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建设高端品牌酒店和综合性会展设施。构建游客支付便利体系,增加外币兑换点,推进市区兑换便利化。三是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市,导入国际涉旅标准,加强旅游行业新标研制,鼓励景区景点、酒店和涉旅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制定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争取纳入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
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推动旅游行政执法改革,探索成立市旅游综合执法机构,整合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二是积极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大型旅游集团在乐山连锁经营。加快涉旅国有企业改革,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指导涉旅\输、餐饮、购物、文化演艺企业和旅行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业链扩张、合资合作、资产并购等方式壮大规模、提升实力。三是完善旅游发展的配套制度。强化涉旅项目用地保障,对旅游产业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分享收益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丽.由PATA年会三看乐山旅游国际化发展之路[N].四川日报,2015.04.2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特色小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产业为核心的社区营造,产、城、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理念。非遗特色小镇的营造关键在于一个“特”字,而“特”指特色产业,从而首先指向非遗的商品化、市场化与产业化。
不同于国内外相对较为成熟的非遗空间表达,若以非遗嫁接特色小镇,继而与国内外文旅小镇进行对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探讨非遗存在形式的可能。
那么,当非遗遇到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新瓶”又将如何装非遗的“旧酒”呢?
一、非遗产业与特色小镇的联姻
特色小镇在国内缘起于浙江,浙江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企业搭建新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样板。所以,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的发展空间平台,产业是其核心要素。如此,依托于特色产业而造就的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色”与“产业”。
非遗作为一个区域或族群的名片,天然具备成为特色小镇的“特”字来源,而且以非遗为核心打造一个文化产业链条也完全有可能。例如浙江的黄酒小镇、贵州的茅台小镇,其实都是以酿酒技艺类的非遗作为核心,进而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旅游、文创等范。
这种以非遗为品牌,以非遗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我们便称之为非遗特色小镇。
事实上,非遗的空间呈现,早在特色小镇出现之前就有了,常见的便是以非遗为主题的街区、体验馆等。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成都的宽窄巷、佛山的岭南新天地,它们都试图将非遗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里,进而反过来为城市增加文化内涵。但这些旧有的非遗呈现空间,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非遗特色小镇,如果试图以非遗作为主导产业,那么就不得不思考非遗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延伸。根据非遗特色小镇的容量,可分为单一非遗产业的特色小镇与多源非遗产业布局的特色小镇。
单一型非遗特色小镇,基于某一项非遗作为主要符号,并由此衍生出了产业链,同时也包括其他类型的产业,诸如服务业、金融业(如互联网金融)以及地产业等。这种单一非遗产业的特色小镇,其特点在于特定非遗产业的开发容量巨大,文化价值挖掘和经济产值,这两方面都要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贵州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小镇作为住建部2016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以国家级非遗茅台酒的酿造为产业依托,开展旅游业等相关酒文化的产业。据2015年公开数据显示,酒业对茅台镇GDP的贡献达200亿元,基酒约占当地财政收入的90%以上,并带动了包装、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多源型非遗特色小镇,则是指多个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和集聚,百花齐放,各有产值贡献。譬如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以“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而闻名,历来既是当地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苗族芦笙、服装、银饰、刺绣等非遗产业在此集中呈现。
相较于单一型特色小镇,多源型特色小镇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与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将多重非遗资源进行融合与匹配,而不是让它们各自为阵,即不同非遗产业之间要具备内在的关联逻辑,以在地非遗产业集群来共同支撑特色小镇的发展。
无论是单一型还是多源型特色小镇,都说明了非遗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特色小镇产业塑造中的关键支撑,而且非遗产业既可独当一面,也能共同繁荣。
二、“非遗小镇”的营造逻辑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的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但凡空间营造,基础或深厚,或较薄弱。非遗特色小镇的营造也不外如是,一是在原有建制镇或产业园区的基础之上的升级,二为以非遗为内容的重新营造。
其一,原有小镇的升级。在2016年住建部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127个特色小镇均为建制镇。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
前述贵州茅台镇,在原有基础之上升级再造茅台小镇,除却其管理模式与产业模式较为成熟外,最具特色的应是吸引多方多类资源的符号功能属性。另外,同为首批特色小镇的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当地因紫砂壶制作而凝聚于此的工艺大师与初级、中级工艺师为数不少,该镇计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以及紫砂家庭作坊1200多家。2016年,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多元。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特色小镇,将成为某一项非遗的标杆所在,从而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或乐业安居,或体验休闲。这在日后也将是许多非遗产业在特色小镇空间化探索发展的常见路径。
此外,目前来说,一些作为建制镇的旅游小镇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非遗小镇”的角色。譬如,贵州雷山县西江镇、云南大理诺邓镇以及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等,其下辖的自然村多有旅游村,或是古村落,或是民族/民俗文化村。作为建制镇的特色小镇,本身就具备旅游地的基础功能以及集散功能,起到导流的作用。
其二,打造新的非遗特色小镇。在当下的国内外文旅产业中,影视IP主题型的文旅小镇遍地开花,依托影视拍摄地、影视人物、影视场景、动漫等IP元素,结合旅游产业,从而形成特定效应的主题小镇。以非遗为内容的空间重新营造,依托于特色小镇这样的平台,其实质是整合在地的文旅资源,从而构建一个综合型平台,这也是非遗空间化的中国模式。如此,就牵涉到特色小镇选址的问题,以及如何再造的问题。
2017年1月,浙江省发改委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名列其中。该小镇目前已吸引了10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167亿元,包括宁波方特东方神画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产品产权交流中心等。再比如,浙江绍兴黄酒小镇基于当地历史传统经典黄酒产业的优势、驰名中外的绍兴旅游品牌以及利好政策等因素,黄酒小镇因时因地而生。
对于特色小镇的选址问题,需要对区位进行全面分析。特色小镇一般集中在具有特色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以及与中心消费城市具有亲缘关系的宜居区域,一方面起到分担城市功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努力契合最佳旅游半径。
因此,非遗特色小镇也是一些基础较好又具备特色非遗产业的市域或县域可供参考的项目。以再造“非遗小镇”来激活当地的文旅产业,使其获得在文旅产业界内的影响力,比如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紫砂产业)、河北省曲阳石雕小镇、浙江省龙泉宝剑小镇等。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发生的互联网与交通技术的变革对于传统时空观的重塑,使得非遗小镇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将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总之,营造“非遗小镇”既要考虑内容与体量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融合产、城、人的问题。特色小镇的特征是“特”而“小”,其“特”在产业,而非遗产业本身就是最主要的在地品牌,至于“小”则强调的是“非遗小镇”的空间不宜过大,而应与所属城市、所辖及其辐射的乡村相匹配,但整体要契合宜居宜业的属性。
三、“非遗小镇”的启示与国际化表达
特色小镇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在国内属于新的实践,生长于中国本土市场,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以非遗为内容的特色小镇的营造无论是在建制镇的基础之上,还是启用闲置土地资产以非遗产业充实这方面,以及在特色小镇营造中非遗产业的单一与多源,其实都没有离开“特色”二字,这是对于非遗多重价值的信任,优质内容从来不缺市场,否则非遗的产业化无从谈起。
作为“非遗小镇”,本身的特性既包含“无产业不小镇”的营造逻辑,这使得规模化的非遗产业成为必然前提,又包含宜居的特性,这就要吸纳非遗全产业链从业者的参与,包括非遗传承人、设计人员以及各类相关机构、企业等。
作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平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合、升级与对外表达,才是“非遗小镇”的价值所在。那么,在大文旅时代,非遗作为嵌合在社会文化当中的重要符号元素,其文化价值自不待言,当其见证产业化并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何以与国际文旅产业对话?
笔者认为,但凡旅游项目,都面临全球的故事表述、全球的品牌营销以及全球的资源配置等问题。毋庸置疑,无论是非遗综合体还是以非遗为内容的特色小镇,都具备空间表达的独特符号意义。这意味着非遗中国在进行全球表达以及在与世界对话时,其核心价值在于其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异化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而以非遗为代表的在地文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托。非遗特色小镇作为非遗内容的生产基地与资源平台,为世界输送与交流其产品与价值理念,并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或现金流,同时也是中国文旅全球品牌营销的载体,走向世界,进而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
譬如,基于上海枫泾旅游、文化、商业等各方优势,枫泾古镇投资建设了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暨中国非遗总部基地。随着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产业等纷纷进驻,整合非遗产业资源,孵化非遗文化产品,建立非遗总部数据库和OID注册中心等动作都在不断推进,日益形成一个规模性的“世界非遗特色小镇”。这一方面体现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在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巨大创造力与影响力。这就意味着中国非遗在进行国际化表达的渠道多元化与话语权的建立,因此中国非遗正被纳入具备平等发声的平台,这也是理论上互联网平等社会中优质内容胜出的必然辑。此外,随着资本要素的全球分配,中国非遗与特色小镇的融合案例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品牌的全球表达。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