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发言人发言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好!刚才,副局长宣布了我的任职决定,对白河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同时,对我个人寄予了厚望。我首先对局党组的信任表示深深地谢意!我深知作为白河农中兼白河学区校长的分量,因为在他的背后是局党组的信任、是全体师生的期望、是几千名学生家长的重托。虽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后,我也参与了校长的竞争,参与了白河学校校长这个岗位的竞争,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毕竞不在其位,也未谋其政,当今天真正走上其位的时候,我确实感到了担负校长这个责任的重大。但是,一是好在在李校长带领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变,学校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管理走上规范化和正规化轨道,教育质量也有了较提高,为今后的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好在学校有一支责任心强,敢于负责,善于管理,团结奋进的管理队伍;三是好在学校有一支年轻有为,敬业奉献、积极向上,忠厚笃实的教师群体。这“三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行动的标杆和精神的动力,因此,有了这“三好”,我将有信心带领大家把白河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各位领导,在座的熟悉的或即将熟悉的老师们,以后,我们就要一起共事了,大家将急切地认识我、想了解我,我也同样尽快地想了解大家,熟悉大家。在此向大家说五句话,与大家共勉,作为与大家沟通的基础,也作为今天的见面礼。
第一句话,勤奋敬业,不辱使命。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过一句荡气回肠的话:“不要问祖国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拾人牙慧,我也对自己说:“不要问白河农中和白河学区能带给我什么,而要问我能为白河农中和白河学区做些什么。”我在想,老师们也可以对自己发此一问。“激情成就梦想,热情铸就事业,真情造就发展。”没有激情做不成大事;永葆热情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付出一腔真诚和一片真情。我想很多时候人是凭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做事的,这是我们成就大业和应对艰难的法宝。
1 2第三句话,制度第一,校长第二。 在学校,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制度的执行和坚守也是人治与法制的一道分水岭。制度关键在执行,所以,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要特别强调执行力。
第四句话,追求细节,做好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就是水平,细节就是管理,细节就是形象。追求细节,就是追求一种精致化的管理。我们的学校,规模大,就越要精致化,越不能粗放型,粗放的管理是害已害人的。至于说到小事,我认为小事就是大事。立大志,做小事。做教育,需要这样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要宏阔高远的视野,更需要精耕细作的勤恳。
第五句话,成就教师,发展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教师来说,发展教师是校长的第一要务,但教师的发展需要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将搭建舞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适时鞭策,重在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要造就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造就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改造和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我们将不懈学习,建构和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为培养独特人格和卓越才能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各位老师,我坚信,有局党组的正确领导,有白河镇镇党委和政府支持,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白河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大家好!经过了半个学期的接触,我们可以说是老熟人了,大家的到来,一方面是对学校和我的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代表我班所有的任课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关怀的,你们的孩子会引以为荣。我再代表七班所有的孩子对你们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有五项议程,一是发奖;二是介绍一下我班的期末考试情况;三是谈谈我班的学生及学生治理问题;四是请几位学生谈谈致家长的悄悄话;五是自由互动交流,请家长们交流一下治理孩子的宝贵经验。
一、发奖
这次,我设了很多奖项,用以表彰这一段时间在学习以及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表率的学生。首先请主持人出场。(幻灯片演示获奖学生名单及荣誉称号)
在颁奖过程中,我看到了获奖者的惊喜,也看到了没有获奖的同学不服气的眼神,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获奖者表示祝贺,并且真诚的鼓舞那些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下次争取吧。
二、我班的期末考试情况
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半个学期以来学习情况的检测,具体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分析。
1、少数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缺乏自觉性,做什么事懒惰的人比较多,怕动脑子,怕动笔,怕记,怕背,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贪玩而浪费时间造成上课状态不好。比如魏佳欣、郭馨蕊、李嘉庆、时悦等,这些学生有智力,如果在学习上再刻苦努力些,成绩一定会提高很快。
2、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较落后,效率较低。不抓紧时间,发现问题不向老师提问等等。比如孙静、栗宜、刘晓芙董长月等。上课教师有时也教孩子们先进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有的同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希望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少数学生行为规范较差,喜欢插话,好动,注意力难集中。自我约束力差、自己的东西有时整理不好,导致课上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有的同学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有的同学喜欢攻击别人,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有的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怀,有的同学不情愿承担责任等等。如康明宇、王文奎、田春鹏、孙明阳等,对于这些情况,需要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思想动向,及时和老师联系,不单单听孩子的片面之词,及时帮助孩子改掉这些缺点。
4、作业习惯差,作业完成质量低,对于不会做的题目,没有问其他同学或老师的习惯,不懂就不懂,作业做错了,没有及时进行订正。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知道学不懂得问。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谈过多次,效果不太明显,在这里,我代表所有任课老师向大家表明,每一个老师都不会拒绝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不管这个问题有多简单,即使是1+1=2的问题,你不会就得弄明白,学问学问,就是边学边问的过程,你提出的问题越典型,说明你学的越透彻。希望家长多鼓舞孩子不懂就问,不要有什么顾虑。
5、不会听课,不懂得如何做笔记,如何融入新的课堂。粗心马虎,常丢三落四,有的好学生,甚至忘记带作业等。在这方面我班的隋玉家、张虹、苏冬梅、王璟煜可以说是每个学生学习的楷模,当然,在我多次督促下,很多学生都朝着他们的目标努力了,课上做的都比较好,知道如何听课了。
6、个别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习课上总有学生管不住自己,会回头说话,有的学生会在放学后不及时回家。我希望家长能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而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下学习,这样他们会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三、我班的学生及学生治理问题
初一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对中学的学习生活还有一定的新奇,没有初三面临毕业升学、择业的两难选择的压力,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应该是潜心努力学习的时期,但这也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一个分水岭,总之,初一,是初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家长和老师总是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如小学时期听话,很喜欢顶嘴,所以常说他们"越长越不好管了"。实际上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少年时期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抵抗的具体表现,父母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应该讲道理,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如果还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只要从内心服气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自己跟孩子再三嘱咐,让孩子在学校一定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要按时写作业等等,可学生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这些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并不能陪孩子上学,你不能坐到教室里看着孩子学习,他们在家长面前可能百依百顺,可到了同龄人当中,有了自己的自由空间,他们会按照自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和学习了。这样就必须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开家长会的初衷。我认为,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掌握孩子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在教育上更应讲究方式方法,态度不能粗暴,语言不能过激。
家长要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与孩子沟通,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询问学习情况,不能等成绩出来了,问题出来了才想到去关怀孩子。比如,孩子回到家你可以随便问问:今天学校有什么新奇事?你喜不喜欢你的同桌?你的数学老师讲课有什么特点?你的课本中有哪些优美的短文?今天上课给老师出难题了吗?等等。平常的交谈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产生亲近感,也有利于家长选择合适的机会,采纳适当的方式平等的进行教育。特别是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以前我教过的一个女生,她的家长和她交流是通过笔谈的形式,把要对她说的话写在纸上,留在她的写字台上,她有什么想法,意见和不愿当面说的话也写下来,留给父母,这种方法很好,彼此都幸免了情绪上的问题,也很容易接受。当然,我不是说每个家长都采取这种方式,只要是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媒体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高校的延伸。2006年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首次向社会传递出建立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声音。当时,只有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10年9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正式施行,要求高校健全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浙江、江苏、湖北等全国大部分高校陆续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历时6年左右,相较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它还处于成型期,分析其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影响因子和优化路径,有助于高校与媒体、公众、师生员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高校的信息公开和民主管理,有助于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意义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推行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施行之后,因此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章程规范,还是新闻发言人素质提高,以及实际运行都需要一个过程,但制度的建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面。
从被动走向主动。高校以往公关意识不强,一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只注重内部危机干预,而忽视外部信息沟通。迫使高校不得不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催化剂就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悄然兴起的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自媒体形式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高校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在校大学生第一时间将自己摄录的照片、视频、音频等传送到网上,信息一旦在网上公开就会以几何倍数扩散,校方不仅要接受媒体和公众的拷问,同时,师生也因从外部获取信息失去应有的知情权而质疑学校,内外夹击之下,使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变被动为主动的最好方式,高校主动向媒体和公众突发公共事件、收集反馈舆情信息、澄清失实信息,矫正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主动开展学校重大主题宣传、重点活动报道,引导媒体关注高校的改革发展。
从压力走向借力。高校的社会形象是其竞争力的显示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直接导致各校对外宣传压力的增大,一方面要增加正面宣传,另一方面还要消弥负面新闻。因此,高校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两者之间最便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高校善待媒体的一种姿态,更是善借媒体的一个契机。高校要善借媒体之力生势,首先就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本校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在对外宣传上的理想境界是“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容易,难就难在“坏事不出门”。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高校要想坏事不出校门绝无可能,那么至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之口,借媒体之手,有效地、控制、纠偏各种有关学校的信息,让舆论监督也成为正面报道,让“坏好事”,从而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向社会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从控制走向法制。高等教育涉及百姓的根本利益,高校的改革发展自然也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特别是教育质量问题、高额银行贷款、校园安全问题、学术失范、等负面消息,更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要想单方面控制信息比较容易做到,但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类型和数量增加,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增加,高校不再享有绝对话语权,想继续单方面控制信息几乎不太可能。从高校管理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从信息控制走向信息管理法制化的转折点,这不仅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维护自身形象和权益的法律武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减少侵犯高校名誉权的现象发生,避免未经授权的高校成员言论对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必要时,高校还可以据此追究媒体等的法律责任。[1]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影响因子
面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此项制度对高校来说还是一种探索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影响其发展成熟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大部分高校领导对这一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更重要的还和该制度在高校的构建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有关。[2]
加强正面宣传与消弥负面新闻认识上的不平衡。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是营造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正面宣传和消弥负面新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高校往往忽略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面宣传功能,仅把其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置平台。在各类媒体上,高校就重大科技成果、校庆等重大活动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的较少。而一遇到突发公共事件,高校为了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传递真实信息,避免失实报道,有效消除不利影响,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新闻发言人的及时出现却仅仅因为突发公共事件而被公众牢记。如2011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新闻发言人、副校长冯晓接受东北网专访等等。
由于高校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加强正面宣传和消弥负面新闻认识上的不平衡,导致这一制度等同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处置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的功能。因此,高校应建设好、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正面宣传渠道,以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方式,向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对内与对外功能上的不平衡。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兼具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双重属性。内部制度是指新闻只向组织内部成员,外部制度是指新闻向组织外部的媒体和公众,但大部分高校仅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外部制度,从而造成高校新闻对内与对外功能上的不平衡。
从功能上来说,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兼有对内和对外两种,不能只选一种或偏重一种。对内可以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以及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提供平台,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对外可以为高校与媒体、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供渠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其实是高校信息公开的一个载体,通过内外并举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名校与普通高校制度作用上的不平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不同的高校运行状态不同、作用发挥不同,这与各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关。2011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这是清华百年校庆期间的一个捐赠项目,对于清华来说项目应该不算大,却在全国引起舆论哗然,校方、企业及时作了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也就高校捐赠冠名问题作了回应。应该说高校接受企业捐赠并不少见,但为什么其他高校没有像清华这样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主要还是媒体和学校知名度的双重放大效应造成的。相对而言,不少普通高校虽然制度建立有了一定时日,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真正“落地”,没有召开过新闻会,有的新闻发言人还没有接受过培训,这是其制度效应衰减的表现,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学校知名度影响的症候。因此,要防止普通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空壳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培训,还要做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与媒体的“红娘”,引导媒体走进高校,并鼓励高校召开新闻会。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化路径
制度功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还取决于制度的外部环境和执行者的能力。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作用,但要进一步推进这一制度,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
制度优化路径。首先是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优化。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高校领导视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新闻管制制度,对制度定位的不准确势必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新闻、重大主题宣传、重点活动报道、突发事件、舆情收集反馈、失实信息澄清等新闻宣传工作办法,作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细则,为新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内在保障。其次是制度的系统配套问题。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性的制度配套,再好的制度也行将不远。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其校务公开密不可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消除校方与师生员工、校方与媒体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百度搜索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但如果执行不力,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运行频率就会增加,难度就会加大。因为校务公开的制度盲区和监督死角以及本应由校务公开制度所承担的职责,会转嫁到新闻发言人制度身上,通过这一制度的运行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校务公开制度的健全是保证新闻发言人制度良性运行的保障。
能力优化路径。高校新闻发言人一般由校领导担任。对于这种崭新的身份,由于面对媒体的心理准备不足,因高校新闻发言人起步较晚还存在经验与技术不足,以及媒介素养和能力的缺乏,致使很多高校新闻发言人出现“能力恐慌”现象。
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能力优化路径有:一是着力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首先要学会善待媒体,要理解、尊重媒体,满足媒体合理、合法的需要,同时还要宽容媒体出现的失误甚至差错,最终服务好媒体。[3]二是着力提升善用媒体的能力。新闻发言人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共享的需要,告别过去那种生硬的、以命令方式管理舆论的模式,掌握新的说话方式,学会用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话”;善用媒体这个有效载体,消除那种看重正面报道,抵制负面新闻,对媒体关心的问题躲躲闪闪的心态,让公众知道本校的工作动向;尤其是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善用媒体的传播功能,提升高校公信力。
资源优化路径。媒体与高校是既矛盾又合作的互动关系。两者的矛盾关系表现在媒体对高校的监督上,两者的合作关系表现在媒体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上,这种推动作用来自媒体为高校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为高校管理提供了预警机制。因此,高校的资源优化路径就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介,建立与媒体的互动关系,提升与媒体的合作能力。[3]
高校新闻发言人要善借媒体资源来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要正确把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充分尊重媒体记者,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新闻会或采访中采取不瞒、不躲、不顶、不拖、不推、不急的策略,与媒体共同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普通高校,更要充分借用媒体资源,策划实施好本校的新闻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在公共危机中,高校特别是名校更要通过媒体将信息迅速传递到公众中间,让高校成为危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从而真正化“危”为“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媒体、公众、师生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是高校公开、透明、民主和责任的体现。建立健全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出新闻宣传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还需要各高校在工作实践中去提升制度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金菊.论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2).
[2]荣小红,高学敏.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顾杰.现代领导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人文大众期刊十年记录,奠定行业数据挖掘基础
该书副主编张立代表出版方首先发言,他说: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人文大众期刊十年的记录,也是龙源十年发展的记录。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化、商业化历程艰辛,目前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案例,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体现的“数据十年”,从最初的杂志排行数据,到后来的篇章排行数据,再后来是类型期刊的数据分析,再到城市阅读排行数据,从数据挖掘角度的创新和细分,我们看到了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龙源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我们下一步真正做大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补充说,《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从数据的角度,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需求分析。这个数据其实可以引导出商业模式。将数据建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数据应用打造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上进行更有意义的价值挖掘,也许商业模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将继续深入合作,以该书的研究成果作为新起点,结合互联网+、全民阅读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拓“产学研”研究的新空间。
该书主编汤潮介绍了该书的特点和龙源以人文大众期刊作为发展方向的缘由。他认为,除了人文大众期刊是中国主流的优质内容代表外,期刊的特点是最符合互联网发展生态的,比如期刊的精品权威特征、分众个性化特征,连续出版的更新特征。每一本刊物都有其特定精确的定位,也就是一个精准服务的社区圈子,这与今天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几乎都是完全重合的。他介绍,《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主要进行了2005-2014这十年期刊数字化阅读数据分析,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用户数据构成。用户的阅读行为留下了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较全面和清晰的足迹,这是该书的价值所在。未来,龙源的数据研究需要上升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不仅要使用大数据的工具和理论,也要符合当下数字出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对于出版业来讲,要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联系起来,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将对我们的用户端、社会端和商业化的发展端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该书编委会成员李频说,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龙源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大众人文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传播逻辑和传播规律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两个价值是很鲜明的。或许我们现在说龙源的价值、龙源的地位可能还真的早了,在人类期刊传播史上可能还真难找到一个机构,为中国的人文期刊传播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数字化传播。这里又关联到两点:前不久有学者提到其实在人类传播史上,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就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龙源正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本书是从侧面记录了龙源;还有一个侧面是记录了龙源的期刊研究,记录了龙源十年的发展和记录了龙源所组织的人文社会期刊传播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该书编委会成员陈丹对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写的序里关于龙源的评价表示赞同,就是龙源是一个“忠于使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企业”。关于这本书的意义,她说,该书是期刊数字化阅读的第一手数据记录。做传播学研究,一手数据的记录更为难得。该书收纳的研究者在2005年、2006年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但那是按当时的视角去看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至少是一种记录,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和观察。这本书十年梳理下来,其实也是对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的反观。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形式,包括技术、终端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它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多元化,此书的价值不可小觑。
作为本书的参与者,陈丹也对下一步的数据研究工作提出了思考和期待。她指出,针对目前数据的静态特征,还需要在动态性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动态数据的价值,另外,可以将相关的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都联系起来,在数据的开放性上多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挖掘数据更多的商业价值。
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参考
《中国期刊年鉴》主编段艳文说:龙源用十年的时间磨一剑,为期刊业界献了一份厚礼。我们的传统期刊人在办刊的时候更多应用传统办刊思维,缺少对读者阅读的数字分析,往往关起门来办刊,凭自己喜好办刊,缺少来自读者反馈的数据。龙源的这份报告通过十年的时间从单刊到单篇,从PC端到移动阅读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城市阅读,为我们展现了读者在线阅读付费阅读的大数据分析,解读了十年付费阅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科学办刊提供了一个参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新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说,龙源在国内做数字人文大众期刊的平台本身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人文大众期刊相对来讲比较分散,单刊力量薄弱,制作数字传播或者是经营移动产品的开发都很困难,而龙源却将这些人文大众期刊汇聚形成了一个优质内容的集散地。另外,传播的研究是定量与定性并行,如果能够用数据来解决定性的问题,就能够用科学印证主观化的内容,这是龙源数据下一步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课题组办公室主任张凤杰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十年数字化发展报告》的出版和龙源的社会责任表示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和传统期刊是相生的关系,因为在传统时代成为“过刊”的内容,在数字渠道上还可以无限延伸,为期刊内容提供无限的长尾效应。未来大数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产、学、研各个方面的渠道和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将这一研究深入下去,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刊社代表《军事文摘》副社长唐耀说,我们算是龙源TOP00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受益者,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的刊物是小众刊物,正是因为数字化的传播,才让我们找到了信心,让我们看到小众期刊在网络上也有受众人群。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精确的人群,帮助我们更好地为这类人群服务,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
为全行业数字化探索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