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策略;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伴随着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同样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以便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然而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效率很低,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多专家学者[1]都提出过自己的研究理论,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切身的感悟,对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

1 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与不足

1.1 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吻合

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培养合格社会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合格的社会人呢?一般说来,合格社会人应具备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些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为专业素养,每一位大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汲取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在学校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拿到进入社会合格的门票。然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吻合,有些层次并不高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管理能力,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造成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统一。现如今的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毕竟有限,社会上需求量最大额仍然是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人才,只有把大学的教育与这样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服务于将来的就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才能对高校更信服,高校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教学安排与分配不合理

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状:选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完全按照教材的讲授来学习,甚至有些学生连这一本教材都没法完全领会,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只是单纯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对实践性的技术操作能力欠缺。而且在计算机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中,偏重于宽泛的、公共的基础知识,这虽然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较好,但不能熟练掌握专一的针对性强的技术,尤其是操作技术。这种现状势必会与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相违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积极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差,不符合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无法使学生毕业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这也必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现如今,“就业率”成为评定一个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等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方向,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是将来教学策略偏重的方向。现在已有很多专家学者[2]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谋得就业岗位而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构建。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因此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在未来必将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

2.1 了解社会人才需求

为了将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教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师,首先要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哪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才能将实践反馈到课堂,进而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总结探索与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例如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调研、实地调查等方式明确目前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哪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视,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根据这些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就业。

2.2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同于小学和中学,除了纯粹的教授理论知识外,教师还有很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此同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丰富职业经验。有了实践经验后,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而且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地与社会接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将开设的课程与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也会相应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计算机知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两部分,使二者紧密结合,并且突出强化实训操作。这样的话学生本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既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又能回归理论。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提高了自己将来在工作岗位的职场竞争能力。

2.4 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

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工程项目,如何将自己参与的工程项目带进课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的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出一个以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思考这个工程项目中涉及哪些专业知识。(2)教师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细化并分解,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3)所有学生分组参与讨论,总结出本组的意见和建议。(4)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这种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能够将教师的“教”为主体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体,这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学生更加愿意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3 结束语

如今社会,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而且对毕业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渐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本人在青岛理工大学(临沂)计算机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经验,对该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对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师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随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更加有兴趣地去参加实训操作与工程实践。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将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2(05):147-152.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项目 实训 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亲乃,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职业院校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培养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下面以网络专业为例,谈谈职业院校实训课的教学。

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应以理论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开开展实训课程,实训的项目可以来自生活中的工程项目,应紧扣岗位的需求来开展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技术, 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通过对市场的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及毕业生的跟踪情况统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企事业单位对网络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一般的小企业都会要两个左右的网络维护人员,而大的企业需求量就更大的,有的公司成百上千。而公司的网络管理员的能力要求是能维护好公司网络的正常运行,能迅速解决公司的网络故障问题。而一些专门网络技术公司则要求就更高了,比如:要求员工能开发网站,系统运维,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工程技术等。当然也有些销售型的公司,要求学生既要熟悉网络产品,还要懂得营销知识。

在了解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术具体如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具备以下的能力,网站建设能力、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安装调试能力、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网络故障的检测与排除、通信终端系统的设计、具备中小型网络的用网、管网、建网能力。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计算机的网络教学中应以行动教学的理念为依据,以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职业情景的行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成果展示等手段。从任务到项目实施,评估,检查反馈。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职业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的环境中巧妙的运用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可以把课堂融入到企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现在的学习环境就是以后的工作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实训课程由综合布线、服务器配置、网站开发、网络工程、网络管理、路由与交换配置、故障测试与排除、系统集成等课程组成。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实训课程的分配及学时的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采 取分组实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训过程组织如下:

一、实训前准备

实训前主要对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介绍与演示,以及注意事项的强调,安全事故与职业素养的教育,主要实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防火墙、综合布线设备、备线架等介绍。团队精神与企业内部沟通技巧、职业素质与规划分析。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二、项目实践

本阶段是重点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项项的实践职业技能,学生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全局把握,从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收尾验收以及工作结报的书写等。学生在此阶段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各种相关的技能。主要进行基本功能模块的实际操作与训练, 主要实训内容包括: 综合布线、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站开发与建设、局域网的组建、无线局域网组建等,采用实践操作的方式, 考评方式采用操作测试和操作结果记录。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三、项目实训结项与考核

本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实训结项和考核,每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项目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总结报告。老师进行评价对每对的实训的情况,根据每组的报告总结,进行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学生在此阶段可以进行经验交流等, 主要采用讲评与讨论的方式, 考评方式采用项目设计所有文档。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教育

我校计算机专业始建于1994年,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几台机器到现在的上百台机器,在规模上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上也作了大胆尝试,现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自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更加具体到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上。所以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体系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必须从思想上加以转变,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我校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龙头,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培养具有人才市场竞争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1.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根据需要制定计划

学校通过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分析,针对现在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删减了部分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原理》、《英语》等,新增设了《网页三剑客》、《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故障诊断》等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的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知识体系结构。

2.突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教学上,学校加大了毕业综合实习的力度,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使骨干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了1:1,开设了实践技能考核课,并全面落实到实施计划中。使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的保证。

第一,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鼓励教师学历达标,学历不够的不准讲课。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兼职和外聘教师的制度,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聘任社会其它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充实专业技术力量。

第三,制定青年教师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在参加工作两年必须拿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同时,校内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下学期不允许讲课。

第四,有计划地对每一位年轻老师,选择一位高级讲师为指导老师,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技能、教法上进行传、帮、带,使之在职业道德、教学教法、实践技能等方面尽快成长起来。

第五,加强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与提高,学校制定计划,每年利用假期送一到二名专业教师到大学或企业培训,逐步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使教师随时掌握计算机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所以,近几年来学校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最需要的实验室硬件建设上, 分批购进了i3以上档次的机器二百余台,使计算机实验室达到目前同类学校中先进的水平,并且新组建了硬件实验室和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室,使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计算机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再以“讲”为主,应加大上机实验的力度,精讲多练,有些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建立起来的概念,就应该在实验室中边操作边讲解,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理论教学中,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学导式”教学,主要抓住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启发教育,课后多看多做。

(2)为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教学中,应主要抓住以下五个环节:预写准备,讲解分析,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和讲评总结,要求学生课前写好实验报告,课后写出本次实验课的总结和心得。

(3)增设实验考试方式。几年来,我校实验课只依附于理论课,理论课学习结束后有严格的理论考试,而实验课部分往往无考核,使学生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意义。所以学校增设了上机考试,从而促进学生对实验、实习的重视。

五、引入“双证”管理,增加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制度的开放,免试生成为学校的主要生源,由于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文化素质降低,就业比较困难。同时,根据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以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又可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加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六、引入全新教学模式,增加竞争能力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基础层-应用层-提高层”三层体系结构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并对多层次、系列化的硬件实践教学模式及训练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校计算机专业自99级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但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硬件教育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怕硬”的现象,毕业后硬件设计能力差,软件开发缺少后劲。为提高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学院自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及相应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九门硬件课程及5门相关的实践课程。本文对我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及硬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1构建科学完整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我院为本科生开设的硬件实验教学课程有“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各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综合性、系统性较差;尚有部分硬件主干课程没有对应的实验课程,如系统结构。实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对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分离的设计方法成为阻碍设计和实现复杂、大规模系统的关键因素。系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的协同设计验证和软硬件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已成为现阶段设计方法的热点。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设计的思想成为当务之急。

(2) 缺乏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及EDA技术的培养。可编程芯片与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可编程芯片设计及EDA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是时展的需要。

(3) 缺乏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受限。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原有的多数实验是基于纯硬件逻辑设计的,只是在面包板上用器件构建小系统,功能扩展性差;并且只能开设数量有限、技术含量较低的实验,学生无法开展自主的综合性设计,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院首先从修改03级教学计划入手,对课程体系中的多门课程进行了调整,同时理顺各门课程间的关系,构建起了新的硬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配套实践三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系统结构”等基础课程。为适应社会需求,在选修课中删去原有的“诊断与容错”等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社会需求较强、实用价值高的应用性课程,同时新开了“模型机设计与组装”、“硬件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在07版教学计划中,又新增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实践”等新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硬件系列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其课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础层为“数字电路”与“组成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但它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必修的前续课;“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解决整机概念;通过“电工电子实习”与“模型机设计与组装”两门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在应用层中,通过“接口技术”介绍应用层的接口和相关外设,以“嵌入式系统”等四门实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并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提高层为“系统结构”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实践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方法,并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在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从第1学期到第7学期硬件实验不断线,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内容衔接连贯。注意各硬件实践的相互次序和互补,使硬件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开设顺序,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注:所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实践课程单独开设,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工程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学过该系列课程后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应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又要结合当今电子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为此,我们对该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

2.1优化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以FPGA为代表的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嵌入式系统设计也逐步成为主流。为了使学生跟上时代潮流,了解最新技术,需要不断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如更新的“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实验台,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可在PC机上编程并向系统装载实验程序,还可在PC机的图形界面下进行动态调试并观察实验的运行,使学生像设计软件一样来设计硬件,做到了硬件设计软件化,大大提高了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将CPLD和FPGA等技术引入,用CPLD来设计复杂模型机。“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补充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增加PCI、USB的应用等内容。“系统结构”通过局域网组建小型的微机机群,研究探索多处理机操作系统,试验并行程序的运行与任务分配调控等功能。为适应当前嵌入式芯片的迅速普及应用,新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已学过多门硬件课程,但仍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设计问题,新开设了“硬件综合实践”,使同学亲自体会设计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

2.2建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将实验项目分为4类,即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有硬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全部开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由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组成。所有实践课程都单独开设实验,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这样,课内课程中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的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

在验证型实验中,注重使学生巩固基本理论,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设计型的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类实验中,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及达到的目的,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综合型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综合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不仅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写出设计书,交给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确立“系列化硬件实践训练”方案

硬件实践训练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四个系列组成。课程实验――所有硬件课程都开设。课程设计――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等重点课程中开设,在这些课程的课内实验中进行部件或模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设计。综合训练――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展开。该课程安排在大四开设,是一门综合性设计实践课程,也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一个全面应用和总结,在硬件课程群建设中起着“总练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一台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和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旨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如何设计一个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毕业设计――每年精选一定数量的硬件毕业设计题目,提供实验场所、设备及材料,让对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放飞自己的理想。学生以接近于实际应用环境,完成高质量综合设计为训练手段,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应用系统设计作为主要训练目的,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个硬件系统有较全面、较系统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例,从模板设计、制作、总线的走向、计算机部件选取、工作原理的分析、部件在模板上的部局、部件的焊接、运算能力的调试、结果正误的判断分析等流程的设计到具体的制作,直至最后写出毕业论文,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与工程的概念。

3结束语

上述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实验室开放期间,有更多的学生走进了硬件实验室。在毕业设计时,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的课题。学生做完硬件综合实习和硬件毕业设计课题后,普遍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到硬件设计及底层软件开发不再可怕。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其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步入单位就能直接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多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及其实验体系的建设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家奇,李云,葛桂萍等. 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98-99.

[2] 武俊鹏,孟昭林.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07-109.

计算机毕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由在校学习到参加工作之间的、十分关键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毕业前的一次重要的系统实践训练,也是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和检验。这个环节把握得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之一。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同时吸取他人经验,对毕业设计工作有如下的认识。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包括教师选题和学生自选题两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现毕业设计的途径和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研究开发的环境即可。可以在学校内部组织开展,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中去完成。例如,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有效途径。一是学生到企业、公司实际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知识和单位的短期培养,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毕业论文,或在参与实际项目设计中完成设计,采取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我院的软件专业这种形式的设计占到了近1/3;二是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寻求多种途径开展毕业设计。例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部分任务;主动与学校各部门联系,帮助设计各种中小型信息管理系统,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后勤水电管理系统、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等,由各部门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选题时的原则主要有:(1)符合专业或大类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要尽可能进行有软件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2)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进行选题。也可是模拟真实的软件项目课题;(3)应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工作量饱满,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并鼓励学生有所创造;(4)毕业设计的选题应面对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资源和人力资源,力求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符合。

二、毕业设计的管理

要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除了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适合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的外,还必须要有严格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相匹配。

1、学生毕业前的上一个学期末,确定指导教师,并进行毕业设计动员。有关教师提供指定格式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自选题目申请书”、“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书写规范”等表格供学生填写或参考,其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要实施的技术方案、要完成的研究工作、需配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需要的资金等。其中,还给出近三届本专业学生做过的论文题目,防止重复或抄袭。表格填写后交由教研室集体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计算机系部与有关指导教师统一审批。再将所有选题和指导教师名单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有关部门根据选择情况做适当调整后公布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对应名单。

2、经统一审查后,指导教师给每一个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时,要针对任务书向学生讲解课题目标、实施方案、需要收集的参考书目、需要自学的内容及应做社会实践活动等,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有关预备知识。

3、指导教师根据系部的统一安排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工作进程安排表”。该表包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安排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需补充的专业知识讲座的内容与时间、上机时间、教师辅导时间、检查时间、完成每一设计步骤的进度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答辩的时间等。学生应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一周内写出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情况、设计的思路与期望成果、目标任务的分解、各阶段完成的内容计划等,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后,再按计划开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在12周左右。

三、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重点环节

1、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任何一个课题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开始,通过进行资料查询,可以了解本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然后准备与该题目相关的参考资料。通过与对资料研究成果的比较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或是否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以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毕业设计,必须阅读一定量的近期中、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设计的先进性。高职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是了解和加深题目理解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企业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题目为例,学生可以到实习工厂、中小企业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通过系统现象的感性认识,逆向推测如何进行模块设计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另外,网络查询也是学习、资料查询的重要方式。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深入地了解本毕业设计课题,准备资料,写出文献综述并完成初步的外文翻译任务。

2、制定和论证技术方案。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就要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包括一般的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网站建设等,应选定编程语言、根据目标提出总体模块设计图、流程草图等,通过比较表明自己方案的价值、方案的创新之处或有新意的思路、算法和关键技术。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该方案,如何进一步优化数据,不足之处如何得到克服,最后完成的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性能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3、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引导、辅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应该起到引导、辅导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毕业设计工作,鼓励学生突破旧系统,展开思维的翅膀,尝试别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做过的工作,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后,要进行具体指导和及时检查。指导教师要注重针对性与适用性,力争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技术岗位对口,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4、毕业设计的先期总结和答辩准备。在毕业设计的后期,指导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针对每个成员指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改进之处,提出后期需要进行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发放统一格式的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有关文档,如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装订顺序、目录和正文的格式要求及正文基本结构及毕业答辩应当做的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检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程序运行有无缺陷及答辩时要注意的问题等,然后做最后的答辩准备。毕业设计答辩开始前三天,学生需上交毕业设计的相关文档和程序资料。文档部分按规定格式装订成册,供答辩委员评阅。

5、毕业答辩、成绩评定。毕业答辩评分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人员除本院教师外还聘请企业项目开发人员参与评阅和答辩工作。答辩分数可分为自述、回答问题、论文内容三部分。最后,通过答辩委员会及各位指导教师统一讨论,得出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及时总结答辩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部分同学参加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反馈意见,以备下一届进行设计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弱,但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差。毕业设计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提升能力的机会。毕业

设计多选择一些项目单位的实际软件项目,让学生到公司、企业这些项目实际场合进行毕业设计,最好是在生产实际中选择那些真刀真枪的设计题目。经过我院近四届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采取以上方法和环节进行毕业设计实践,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适应性和实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总结和改进方法,不断地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为培养出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做贡献。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志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