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要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1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少、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实践指导示范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从高职教师队伍的构成来说,除了一部分是有一定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岗位技能的双师素质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还是从院校毕业时间不长的本科生或硕士;从职称角度来看,低职称人数比重过大、且具有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很少;很大比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欠缺,在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方面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指导,不具备把最新行业知识引入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 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2.1 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高职院校中的相当比例的专任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一线教师的,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经验和专业岗位工作技能。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扎实,但由于缺乏一线企业的工作实践,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底气不足,更不用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专任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做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教师的来源单一,客观上还是形成整个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偏低的现状。

2.2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紧张,尤其是紧俏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等,课堂教学工作量大,教师收入很大一块来自课时费;二学校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降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三多数教师习惯课堂理论教学,不愿到生产一线岗位参加实践操作。

2.3 学校师资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

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又要兼顾办学成本,所以在教学上往往侧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岗位培训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真正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2.4 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把实践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3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3.1 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教学能力。

3.2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或发达国家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新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必须参加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进的应届毕业生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3.4 安排在职教师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站在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3.5 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帮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

4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加大其在考核中的比例。结合专业学科建设和学院教师的实际状况,明确提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此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规划方案,确定考核标准。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将教师实践经历和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晋升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师评价体系特色,调动教师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促进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5-02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专业素质类的竞技活动,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思维构建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评过程[1,2]。而学科竞赛的结果更加集中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身心素质及协作精神,并进而通过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挖掘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思路。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安排中都存在实践教学弱化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锻炼,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不均匀的现象,这样十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业、理工类高校[3]。因此,为了培养专业基础过硬及以学生科技创新为导向,培养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领域的综合技能,新疆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而本文就结合本次竞赛实施效果,针对如何开展和建立系统、规范化的生物化学领域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探讨,为农业类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学科竞赛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大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态度

为了更加科学地了解学生对参与我校首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态度,本竞赛组委会成员在农学院、林学与园艺学院及草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学生对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看法及态度。最后统计,本次发放网络电子问卷共计15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回收率为80%,其中大二学生反馈回复78份,大三学生反馈回复42份,在回收的1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89%地点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学校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技能竞赛,认为这对于学生自己对专业技能的巩固理解及提升应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可以更加深入、有效、系统地完善学生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增加对生化实验技能的整体理解。同时,通过竞赛,学生在实验技能实操方面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竞赛可以充分意识到在生化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及对整体实验的归纳整理能力。由此可以充分说明,我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义的认同度是非常高。

二、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

然而通过初赛的第一个阶段,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真正能付诸实践参与此次比赛的人仅64人。随即,我们对未参与本届技能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发现造成未参加本届学科竞赛初赛的同学,其原因分为三类:第一,学生自身的因素。通过调查学生反馈出,如今一提到学科竞赛,学生自身就会认为是学霸级别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专业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自己没有关系,如果前去参加,也只能充当“炮灰”,得不到锻炼,没有参加的任何意义。第二,对学科竞赛的传统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通常形式较为传统和呆板,没有兴趣;学科竞赛的宣传效果还应该加大力度,这样就能避免一些想参加比赛的学生错失参赛机会。第三,学科竞赛安排的时间。学生认为学科竞赛的时间安排一定不能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而且尽量安排在每一学年课程相对较少的学期,这样学生可以以更充分饱满的状态参与比赛。

通过调查可见,影响大学生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行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加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我校农学类专业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摸索和改革,但对于重要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仅安排在24学时的实验课中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真正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不多,从而促成了学生的生化专业理论知识性相对较强,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比较薄弱。而学生的普遍观点认为,现今的学科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当高,仅知道一些传统课本的知识很难在竞赛中获胜。所以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弱是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学科竞赛的一个软肋,也是决定性因素。

第二,较为传统的学科竞赛模式造成学生望而却步。通过本届竞赛的初赛、复赛和决赛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科竞赛因结合生活中的生化问题,以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进行开展,这样会吸引更多学生的参加。过于传统和呆板的传统学科竞赛模式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和胆怯,严重阻碍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能通过竞赛实现提升自我生化综合能力的乐趣,让大家更加喜爱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这才是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所在。其中,不少学在反馈信息中表示,若学校举办一些略带娱乐性而又不失专业性内容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活动,他们会更愿意参加。因此,此点可充分用来借鉴,为今后学科竞赛的形式多样化探索提供方向。

第三,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及经验不足引起学生参赛水平发挥。学生参赛时的心理素质较低,容易紧张引起参赛水平失控的现象在本届学科竞赛中也屡次出现。在学生参加完学科竞赛复赛(生化技能实操)环节的反思自评中。竞赛组委会成员发现,诸多学生都谈到自己由于参赛时过于紧张,将原本自己很熟悉的操作技能都忘记或操作错误的人数居多,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例如对竞赛操作环境的不熟悉等因素。而我们都知道,大学的学科竞赛是而向所有专业相关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覆盖而更广,参赛心理胆识的锻炼对于初次参加竞赛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如何降低学生的参赛心理紧张情绪及提升学生真实参赛水平的发挥也有待于研究。

三、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实施及参赛学生的表现,结合现今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笔者深入思考建议,我校应改革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操部分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学生对生化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技术强化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们的生化综合实验技能能力。

首先,要改革农学类专业专业必修―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的体系结构,需要改革该实验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实践实操考试为主,笔试为辅助的考核方法,增加对生化实验的设计环节。除了学生上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时间外,规定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实验设计任务。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达到正常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生化实验思维设计方面的锻炼。

其次,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环节改革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实验环节掌握最基础的实践内容后,使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将更多的生活中出现的生物化学实际应用引入学科竞赛中,不仅突出了学科竞赛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使学科竞赛的达到更高一层的深度。以竞赛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教学改革为学科竞赛提供基础支持。

第三,建议建立分级竞赛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学科竞赛中。其中,第一级是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让老师在进行实验授课的过程中就举行学生班级内部的学习比赛,激发学生对学好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兴趣,让80%的学生强化和清晰对生化实验技能学科竞赛的意识。第二级是生化实验课程开设的学期进行全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选出40%的学生组成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协作小组。再进行系统更深入的培训,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使用说明、生物化学实验的核心四大技术、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锻炼,提升学习难度,扩充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原理和设计能力,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第三级是利用放假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队员组成创新实践小组,强化锻炼,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科研问题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达到为参加省级及国家级相关的学科竞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晓彤,陈晓洪,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实践学,2013,(10):1007-1009.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外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显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在《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要加强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丰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1]。近年来,国务院及省级等机构的类似文件很多,从文件频度来看,高等院校巩固原有实践教学成果,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会成为“十二五”期间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会计从业技能,获取技能的过程是师生间知识转化以及学生自身知识创造的过程,而获取技能的关键则是如何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外化(显性化),进而通过学生自身的吸收转化为自有的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牵扯到信仰、承诺与行动等,其拥有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层涵义,根据知识的获取方式,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组织创新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呈螺旋模式相互作用,实现知识创造[2]。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清晰表达(如手册和流程)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难于正式化,不可编码,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3]。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直觉、非正式的诀窍、难以明确化的操作流程、价值观与心智模式等[3]。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被称为隐性知识的外化(显性化)。高校会计实践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体化;不容易被模仿;难以清晰表述;根植于教学行为之中。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教学经验、教授行为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是实践教师长期累计和创新的成果[4]。实践教师将个体隐性知识面向学生外化的效率与效果将是高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隐性知识外化方式主要有类比、隐喻、假设以及深度交流等。高校会计专业实践中,隐性知识外化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是实践经验与技能的拥有者,而学生是实践技能的被动接受者,主客体之间若要有效实现隐性知识外化即知识共享的最终目的,必须科学选择外化方式,并创造合理的外化条件。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师生互动问题以隐性知识外化为视角加以研究。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隐性知识外化环节,应将“学校”、“教师”、“学生”均看作理性“经济人”,在各自的目标下,并在考虑自身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它们均不同程度的施行着实践教与学的意愿。然而,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意愿与执行效果呢?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组织调查小组,于2011年9月在南京审计学院与江苏大学两校开展了关于“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包括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其中,教师问卷51份,全部收回,问卷结构由9个单选、8个多选与1个开放性问题构成;学生问卷310份,收回302份,剔除无效卷7份,有效回收295份,有效回收率95.16%,问卷结构由14个单选、8个多选与2个开放性问题构成。51份有效教师问卷中,39份源自南京审计学院会计专业教师,12份源自江苏大学会计专业教师;295份有效学生问卷中, 212份源自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其中41份来自国审学院学生,63份来自会计学院学生,108份来自金审学院学生,另外83份问卷来自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从问卷设计与回收比例来看,本次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并可以为“会计实践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研究作理论支撑。因教师的性别、职称与授课方向以及学生的教育层次与专业方向都会对结论施加影响,因而笔者设计了样本特征状况表。表1中,α、β与γ表示数据来自南京审计学院,α表示国际审计学院,β表示指会计学院,γ表示金审学院,δ表示数据来自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我们发现,51份教师问卷中的8个问题,答案的重复率较高,超过了70%,8项问题得到了会计专业教师的共同关注,为此,笔者设计了教师视角下对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统计,见表2。调查数据显示,教师一致认为“学校、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规划”是提高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占100%),其后依次是完善的运行流程(占98.03%)、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占92.00%)。在学生问卷的整理中我们发现,295份学生问卷中的9个问题,答案的重复率较高,超过了70%,9项问题均得到了学生的共同关注。鉴于此,笔者也设计了学生视角下对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统计,见表3。调查数据显示,“自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学校拥有科学的实践教学规划”两者对于提升自身实践教学技能最为关键(占100%),后面依次是教师的主观授课意愿(占98.64%),教师的教学水平(占97.62%),学生自身的兴趣(占91.86%)。

二、结果分析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知识转移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均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教师问卷为“影响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效果的因素还包括哪些”,学生问卷为“在实践教学中,你希望教师应该做怎样的努力”与“学校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从师生问卷看,教师与学生分别就开放性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回答。通过表2与表3的汇总以及对师生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归纳,笔者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理论设计了关于“实践教学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表4。表2与表3所归纳出的表4从隐性知识外化的“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探索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根本影响因素。其中,“主体”指教师,隐性知识外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自我需求的实现,见M2;“客体”指学生,隐性知识外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强烈需求,见M1;“环境”包括内外两方面环境。内在环境见M3,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外在环境见M4,主要表现在高校自身会计实践教学规划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考核的完备性以及师生之间实践氛围的良好建设。

(二)会计实践教学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分析

表4中的M1因素,将c、d、B、C作为整体取均值为91.75%,高于I的比例73.55%,这说明在加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有效需求方面,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对实践的重视程度,要胜过高校对实践活动的严格管理,这是因为学生自身是否对实践教学重视、感兴趣,严重制约着师生互动效果。在M2因素中,其由面向教师的D与面向学校的h组成,D与h表明满足实践教师自我实现的价值并进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意愿的因素来自于教师自身与学校两个方面。从D(98.64%)与h(76.47%)的比例关系看,激发教师实践技能传播的内在意愿相较于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的外在肯定更加重要。在M3因素中,其由面向学生的a、b、A与面向教师的E构成,将a、b、A作为整体取均值为81.93%,低于E的比例97.62%,这说明在隐性知识外化的内在环境建设中,教师的知识层次与教学水平远比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重要。在M4因素中,将面向学校的e、f、g与G、H作为整体取均值为98.00%,高于以学生与教师为整体形成的师生互动氛围F所占比例88.13%,这是因为,高校是会计实践教学的规划者,实践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师配备、时间安排、运作方式等等,都严重制约着师生间隐性知识外化行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结论与建议

以表4的分析为基础,高校在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做好两个方向的努力,一是做好自身方向的努力,二是引导教师与学生做好各自的努力。具体表述如下:

(一)重视M1类因素,积极培养隐性知识外化“客体”的实践需求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受教者与受益者。鉴于学生的特殊身份,高校应基于三点培养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需求:⑴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在学校更多的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教学的形式、流程、作用”等问题知之甚少,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将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清晰地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从职业规划视角深刻体会实践教学的意义。⑵逐步培养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兴趣是逐步养成的,学校需要有层次地开展专业实践,如由“点钱数钞”到“财务报告编制”,由专项训练至综合实验。当然,最初的实践教学力求做到简单化、个性化,以培养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并在以后的实践设计中,培植学生持续创新精神。⑶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完备的实践考核标准能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符合“经济人”假设,如果考核注重形式,那么懒散的同学很可能会有所懈怠。相反,若考核全面详尽,如实验的出勤次数、课堂表现、资料的全面完整等项目均在总成绩中各占一定的权重,则学生将会以考核标准为导向,作出应有的努力。

(二)关注M2类因素,合理满足隐性知识外化“主体”的自身需求

教师是施教者,不是受益者,教师需求的满足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基于此,高校的努力可以归纳为:⑴健全教师的激励机制。赫茨伯格曾提出 “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保健因素是使教师产生不满足感的因素,缺乏它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激励因素是促使教师产生满足感的因素,具备它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而,高校应该对保健因素(如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激励因素(如及时被认同的工作成就)有所知晓。科学地运用双因素,可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促动施教者发挥主观能动性。⑵培养教师优秀的凝聚力。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高校是教师成长的环境,教师价值实现与受人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高校文化的优劣程度正向关联。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彼此认同、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核心文化,激发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塑造优秀的组织价值观,鼓励教师同学校一起高水平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三)切勿忽视M3与M4类因素,孕育和谐的隐性知识外化“环境”

和谐的实践教学环境是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的根本,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即内部积累方面。依据M3因素的构成,高校应从两个视角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内部积累:⑴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会计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深度将会大幅提高。此外,大学期间学校有必要敦促教师勤向学生提出专业问题,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与思路,基于自身角度归纳出自己的见解。⑵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学校有必要采取教学条例,或集体备课,或教学评比等方式,严格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外部基础方面。参照M4因素,高校在此方面应做三点努力:⑴加强自身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实践教学是高校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应用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会计实践教学。仅有如此,高校才会出台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执行方案。⑵建立健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优秀的实践教学方案离不开教学计划的科学设定、实践资料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的有效设计。设定教学计划方面,高校需要合理确定实验目标、科学确定实验内容以及正确选择评价标准;选用实践资料方面,高校需要构建全面的实验资料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方面,高校需要选用科学的运作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及尽可能地多利用实验室;⑶建设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互动可以加速教师的隐性知识在学生思想中的外化。学校有必要建立隐性知识外化“吧”,其可以是“物质”的,如实验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也可以是“虚拟”的,如MSN、Email,它们可为师生提供一个便于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2008-12-19 )[2011-10-18].省略/law/law_view.asp?id=286569.

[2]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知识创造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杨丽丽,兰玉杰.企业视角下个体技能型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探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2):49-52

[4]柳巧玲,米天胜.高校教师间知识转移的分析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3):105-107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Tactic Knowledge Externalization

LIU Guo-cheng, YANG Li-li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状态;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生活方式、思维理念、交际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庞大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的涌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使网民的数量急骤增长,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物质世界不断融合,使网络大军成员的身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们过度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反映的负面影响日益地凸显出来。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摆在现代高校教育面前一个新的挑战。

一、网络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所谓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内部协调状态与外部的影响因素达到适应并相互统一的一种心理效能状态,可以良好调整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达到与外部的平衡与协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和未来。所以,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条件,促使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个正确的认知,对自身的人格完整和自信都有着实际的评价。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对网络世界的沉浸,产生了一系列的成长障碍因素,最终导致了他们社会生存心态的动荡,具体表现在:第一、学习系统障碍;广泛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短平快的节奏,他们可以很快地在网络中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以及疑问答案,节省了大量的探讨思考时间,学术知识的奥妙在互联网的开放显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深层次的知识内涵不再被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简约式的断章取义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依赖,惰性从而产生。第二、情感心理问题;网络场域的开放,给正处于心理发育和完善渐进的大学生一种视觉及感官的刺激,生理发育的身体变化,从网络上可以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使他们对欲望的本能和猎奇心理得到了归属。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会无视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放任自流,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三、交往心理问题;网络的虚拟特性造成了网民之间的匿名,虚假的面孔和假意的交往危机随时存在。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充自己的生活范围,在网络场域里自由地游戏人生。第四、自我认知问题;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自信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认知的天平产生了偏差,心态滑坡随着学习态度及实际能力的减弱而转化成必然。

二、网络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资源泛化现象严重。在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的网络资源过于庞大和繁杂,出现大量重复的文件和信息,导致资源的重复率较高,降低了网络资源的利用效能。同时,垃圾网络文化相对较多,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这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存心态转变,产生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迷失。

2、网络中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在网络之中,缺少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机制,在这个虚拟的自由空间之中,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不确定,难以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导致学生道德滑坡现象,产生网络负面效应。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教学规范还不够到位。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场域内规则的失衡现象,改变了社会生存的心态,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文化气息不足。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领域,大学生的物质追求远高于对精神的追求,他们关注自身对物质的索取,而对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不足,缺少精神方面的补充和供给。同时,高校的环境也体现出一定的商业化特征,在高校的网络平台上盛行网络交易和买卖,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从家庭层面来看

1、家庭支持过多。大学生在家庭的充裕条件的支持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大学生的本我能力下降,心理抗压能力减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一些家长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一味地指责和苛求,这就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阴影,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下,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难以生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观念。

(四)从大学生个人而言

1、自我控制能力弱化。大学生对于网络中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生存心态和学习心态。

2、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逐渐弱化,出现片面看待问题的现象,显露出自信心不足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三、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优化实施策略

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幻想的虚拟空间,是种植在现实世界的层面上加以虚幻化。因此,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社会心态达到稳定的状态,自我能力的强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整合网络场域资源。要将现实的有限资源尽量增加,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幻观念。让网络资源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让大学生不失本我,懂得并有能力约束自我,掌控自身能力范围内的资本。同时在游戏下载的资源上加以控制,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危害的资源严格予以阻截,不让进入网络绿色通道。增强现实与虚幻世界的平衡点。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得有用的信息,对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上网时间的限制可以合理优化,在制约点上汲取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营养,为学习的进步提供条件。

其次,网络资源的上下利用和组合要趋于合理和平衡。由于新的网络资源不断的更新,千变万化的资源信息投入到网络平台,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网页,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网下资源的合理规划通过现实世界的洗礼,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体系,以积极向上的网上文化资本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网上与网下的文化交织促进网络文化的绿色健康。

第三,排除网络垃圾,建立关键性的防御机制。网络场域资源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机关实施相应的监督和监管,并走法律程序制定网络法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公正执法,严格制止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场所,绝不姑息网络犯罪行为,稳定人们的社会心态。

第四,回归教育之根本,规范学校教育网络系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合理净化网络空间,消除网络不安全隐患,抑制垃圾网站的侵入,保证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现代化的网络科技对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网络实践能力是必须的。教师也大力引导学生的科学思S模式,将超越传统的学习思维模式引入到新型的技术传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育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网络教育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得力助手,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网络的资源共享,渗入合理的崭新的结构元素,优化个人心态的资源信息,实现大学生的良知与人格魅力。

第五,将网络场域成为大学生改善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类资源应接不暇、精彩纷呈。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我品位和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个人的心理涵养及生存心态,为自我修养增加新的砝码,提高学生的个人自信心,塑造出优秀的个人形象,散发出网络文化知识的巨大能量。比如: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场域中得到前人的真知灼见,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博览众长,取其精化,对新的知识领域进行攻关,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们要深深地懂得,人生的历练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增强内心,强化个人的内力,提升心理承受力,才能成长,才能行使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增加自我控制力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抵止住糟粕的文化的诱惑,建设并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空间。

第六,全方位多角度地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实行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在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存在非健康问题,大学生在网吧的停滞时间多过正常的学习时间,对不健康的网络数据无抵抗力,使他们对网络的痴迷和颠狂的崇拜,理性地认知已荡然无存,所以,在校园内应开设网络知识普及课程、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的绿色通道、网络小报等形式进行网络宣传教育,举办各类学生主流的网络兴趣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网络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要依据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合理规划和建设网络场域资源,并通过挖掘和开发资源的整合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激励和教育,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网络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对策,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生存心态。

参考文献:

[1] 姜巧玲,胡凯. 高校心理咨询:网上与网下“二元结构”模式研究[J]. 江苏高教. 2012(02)

[2] 董蒙. 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径[J]. 教育探索. 2011(08)

[3] 王小凤,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形式探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6)

[4] 叶绍灿,刘瑞平. 论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5] 王宏华.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硅谷. 2011(02)

[6] 梁艳. 职业院校90后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构建路径[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研究生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硕士生 自然辩证法 教学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05-02

根据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改革和经验,要使医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各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科研群体,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必须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使医学硕士研究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辩证思维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科研能力。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教学中联系学生专业、联系科技发展、联系社会现实,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实践相结合

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特有的创新能力需要系统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自然辩证法的授课对象是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工作阅历和思想认识方面,更为成熟,有强烈的知识求知欲,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更为关注与重视。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自身特点,着眼于把握的自然观、科技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实际,及时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有关学说、理论的新进展,及时概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准确介绍学科发展中成熟、稳定的内容的同时,评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的学术观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医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的现实,积极探索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然而,由于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分为基础型、科研型两大类,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广博,教学时数偏少,于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开辟自然辩证法第二课堂,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具体做法是:将研究生中按照基础型、科研型和各专业情况后组织起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科技发展、联系专业实际,以现代医学学术讲座、专题科研讨论、参观访问等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以一种新的形式延伸至课外,并做到以点带面,推动全体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增加新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结合得相当紧密,它特别注重广泛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新思想,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具有大跨度的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以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单纯的继承、单一的思路,造成了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偏离现实生活实际。致使部分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与以往的政治理论课同样是一门公共课,往往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形式。同学们普遍要求,作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以往的模式,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与现实生活接轨,减少教条灌输,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注意把握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力求与时俱进。讲授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时,在引用科学家史料、传记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与国际国内相关情况相结合,注意贴近学生所能感悟的现实事迹。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及时介绍本校获得国家自然科技奖项目“西北地区包虫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学校各系部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和科研心得体会,多年的科学和教学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果,而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某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现代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有许多切身体会,他们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为研究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进行自然辩证法最贴近现实、最鲜活的案例分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