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康问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正常的发展,关系到初中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

以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所以,在提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今天,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情绪问题又是制约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初中生一般处在12--14周岁年龄阶段,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也是敏感多变的时期,

很容易出现各种情绪上的问题。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不良情绪的反应,如果不良情绪长期积累

,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精神疾病。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帮助和

维护学生的良好情绪,消除不健康的、不良的情绪状态,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学生身心能

健康的成长。

情绪是指个体被激起的一种状态,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

激动性和短暂性,常用于说明某种体验的表现形式。情绪可分为积极(良好)情绪和消极(不良)情绪两

种状态。

新编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心理卫生系"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霍夫曼认为:"心理卫生

是指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之间保持和谐平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对心理卫生则了

如下定义:"研究和讲求心理健康之道。"他指出:"心理卫生之要旨,在于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人格

。"

体育教学中,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胆怯、自卑、抑郁、羞愧现象。体育教学

中,初中生不良情绪大致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肌肉紧张、僵硬,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烦躁不安,易

怒;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听而不闻;积极性下降,退缩、逃避练习;缺乏信心,忧心忡忡,害怕动

作失败;言语减少,回避与教师或同学交谈;判断推理的能力下降;行为失控,易激动。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这一时期受遗传、生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等

方面的不良影响,会干扰初中生的正常心理发育,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情

绪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总体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往往是造成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

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如责怪学生、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等,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使学生

产生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

学生在练习时,如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受同学的挖苦和嘲笑等,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安的情绪变化,

从而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由此而产生自卑、羞愧、抑郁等不良情绪。

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太多

、太难、太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学生厌学、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容

安排的单一、容易,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使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中,如何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是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通过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方法教学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尝试性探索,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

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熟悉教材并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以及良好的课堂气氛外,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

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

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

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

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

,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

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

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

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对课堂气氛的和谐有利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不适宜的兴奋

是无法建立条件反射,甚至会影响和破坏条件反射的建立。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

用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对其提问的方式,引导

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对学生来讲,用点名提问

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用点名批评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问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由于注意力没有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

也无从回答,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

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

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

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

三、提问对动作技能教学有帮助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调动师生的两个积极性,提高初学者的水平。发挥教师的指导作

用和改进教法;反馈信息的合理运用,提高动作的练习效果,改变环境和条件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

遇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出现共性的错误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帮助教学。常规性地

找几位学生进行示范演示,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

生示范之前作出要求。比方说:老师要对示范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提问,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好回

答问题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学的实

际效果。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足球项目;开展实践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集对抗性和合作性为一体,通过足球运动能够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精神。[1]但是足球运动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开展不多,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如下:第一,随着中国男足在比赛中的一次次失利以及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在国际体育运动中比例的提升,一些初中生对足球学习缺乏耐心。第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足球项目的引入只是一味地注重足球的技巧,忽视了足球文化的渗透,在学生不了解足球训练意义的情况下不利于充分显示出足球训练的效果。第三,教师的足球教学受个人情绪和喜好的影响严重,没有进行客观的教学。第四,初中文化课对足球训练课时间的占用不利于足球课程充分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初中足球项目开展实际,对如何实现足球运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充分开展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足球项目开展的重要性

第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能否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足球项目能够将初中生引到操场,加强初中生和自然的接触,在缓解课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第二,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基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数量较少,不利于我国足球运动的稳定发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足球项目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国家足球运动建设发展中,为之后的足球运动员选拔奠定基础。第三,丰富初中体育课堂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开展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运动价值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求各个初中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和完善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及内容,通过对体育运动规则的简化、难度的降低,开发出适合初中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初中足球项目的开展是一种以足球为载体的多种类型身体活动运动,能够丰富初中体育课堂内容。[3]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中足球项目开展存在的问题

1.足球运动开展必备的硬件设施不完善

足球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对活动场地和活动范围的要求较高,且要求训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现阶段很多校园不具备足球运动开展的必备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足球运动的开展。另外,足球场地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的费用,对于一些初中学校来讲具有很大的操作难度。足球运动的进行需要大场地运动和大范围转移,而初中足球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活动场地过于拥挤,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初中体育课堂足球教学效果难以提高。[4]

2.足球运动训练师资队伍不完善

教师是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一些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门槛较低,导致一些不具备足球训练技能和基本常识的教师担任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3.初中足球体育课堂保障体系不完善

想要实现足球运动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充分开展,那么初中体育教学引进足球运动的同时就要建立相关的足球运动保障体系。初中体育足球运动的教学主体是初中生,为了充分保障足球运动开展的重要意义,有关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足球运动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初中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的效率和安全性,激发初中球员的运动潜能。现阶段一些初中足球体育教学的保障体系不完善,足球运动的开展没有得到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5]

4.初中足球体育课堂体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初中足球运动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形式,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足球运动学习上的差异,导致一些足球底子不好的学生不愿意学习足球,足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把握足球训练的精髓。初中足球课堂上难以形成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初中足球运动教学的整体水平不高。

5.初中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热情不高

初中生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足球运动学习的热情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强调对个性的自由追求。这种个性的发展和追求与初中足球运动训练的基本要求不符,由此导致学生足球运动训练的不规范,不具备科学的足球运动意识,不利于足球运动锻炼效果的实现。[6]

三、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足球项目的开展实践

1.提升对足球校园文化的重视

在2015年年初,国务院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要在初中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中融入足球内容,实现校园足球教学在初中体育中的良好发展。曾有足球运动专家指出,我国足球运动的开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缺乏的不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有效的足球训练方法,而是缺少必要的足球文化。因此,在初中校园体育课程中开展足球项目,就要加强对足球文化的宣传和渗透。其中,初中足球校园文化一般需要在初中足球教学、足球竞赛及一些足球活动中产生。提升对足球校园文化的重视,一方面,体育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之前,需要为学生的足球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到较为专业的足球场地进行练习,提升学生实际足球训练的体验,加强对足球文化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室内和室外两个空间,在室内空间进行足球理论教学,在室外空间进行足球训练教学,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良好衔接。

2.利用足球游戏开展教学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此,在初中足球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为了避免传统足球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足球锻炼兴趣的同时更好地进行足球学习。在足球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轻松的准备活动,伸展肢体,从而避免在正式足球训练中的意外拉伤。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在足球训练之前带领学生进行颠球、顶球、曲线运球接力跑等活动,进而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体在短时间内兴奋起来,快速进入足球训练活动中,带着兴趣进行足球运动,把握住足球训练的要领。比如在对运球动作进行练习时,学生可以将原有的障碍物想象成真实的对手,在练习中比赛谁通过的人多;在进行传接球的练习中,可以在场地上放置一个水桶,看哪名学生能够将球传送到水桶里,抑或是挂起一个呼啦圈,看谁传的球能穿过呼啦圈;在学习跑位与战术配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场景来进行演练,采用不同防守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足球学习的乐趣。[7]

3.实现对足球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

校园足球运动的宗旨是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这种宗旨引导下,教师在进行足球运动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基础不好、体能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提升其足球运动的兴趣,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基础较好学生的足球能力培养。为此,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组的特点和水平制订对应的教学内容。对于足球水平较低的一组学生可以进行基础技能的练习,对足球水平高的一组可以进行战术配合练习。另外,在日常的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组织和开展一些足球教学比赛,有策略地将足球基础技能、战术配合等知识加入比赛中,在比赛竞争环境中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足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颠球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地组织一场颠球比赛,并在比赛中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进而提高学生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每次足球课下课之前让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循环比赛,采用的比赛对应机制可以是三对三、五对五等,并在足球课程学期末决选出最后的冠军。足球运动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女生足球运动,教师可以适当在女子足球运动训练中融入一些女生的日常运动,比如踢毽子、跳绳等,在满足女生足球运动学习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足球事业发展长期处于低谷的现状,教育部门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视,将足球运动引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在丰富和完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足球素养,加强学生对足球运动内涵和意义的了解、认可,不断促进高校足球训练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足球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足球训练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方面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和全面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足球训练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增强个人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芳枝.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2]曹 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背景下初中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杨 君.初中体育课堂引入足球项目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15,(29):100.

[4]皇东明.对初中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2015,(12).

[5]冯为军.初中体育中“校园足球”的教学方法探究[J]. 新课程导学,2016,(7):17.

[6]王庆然.新课标视野下长春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29-01

初中《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及体育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思想道德品德。随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并根据现在初中体育的教学现状,教育部对教师教学提出来新的教学目标,要求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习热情。接下来具体谈论一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了解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人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个好的身体才有谈学习谈生活谈工作的资本。初中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身体各方面的成长,这也是教育部门把体育作为初中必修课的一个原因。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所谓体育教学也就是要给学生讲述相关的体育知识,健身技能,以便学生有方法有技巧的进行锻炼;而课外体育活动也就是对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的运用及巩固,以及协调学生之间的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等等,活跃学生之间的气氛。初中体育教学有几个关键的目标:1、促进学生体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挑战,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2、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使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学会各种技能。3、让他们学习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知识,培养锻炼身体的正确态度。4、在锻炼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比如,身体成长迅速、骨骼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有较大发展、神经比较兴奋、反应速度快但人易激动。但是每个部位发育情况不一致,有快有慢,心脏发育就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所以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这些特征,不能持续运动,否则对容易产生疲劳。除此之外,男女生体态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并且男生女生之间差别很大,比如,男生声音变粗,喉结突出、胡须开始出现等;女生开始出现月经、乳腺发育、声音变高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必定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上体育课外课时教师一定要对男女生体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灵活教学。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什么教学,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有更好地发展,初中体育也是。体育是一门和健康联系在一起的学科,以学生身体练习为手段,增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现在实行的新课改也是为了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慢慢地向学生和健康靠拢,增强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贯彻的思想是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并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妥善管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把体育教学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

四、加强初中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上的指挥者,对整个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教学中,体育课没有被很多学生重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门课本身就没有被体育教师重视,或者体育教师本身就不具体专业的知识或具备不足。比如,现在很多城乡学校的体育教师很多都使用实习生代课,这些实习生很多还不是相关专业的,他们都是在应付上课时间,并没有也不能教授给学生实用的体育知识。所以说,要想真正搞好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学生的行为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精神,而且还要有宽容心、包容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爱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认识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责任和任务,自身要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给自己充电,并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实实在在的传授给学生,指引着他们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总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健康的前提下抓住年龄的黄金期,加强锻炼,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并继续把教学改革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跃妹.体育教学亦应有“道”[J]. 体育教学.2011(07)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考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高中生占15.76%,而且这个比例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直线上升的攀升趋势。针对如此严峻的教育形势,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中等及其以上发达地区的城市,条件具备的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检验学校素质教育达标的重要指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正规教学计划之中。为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以后的心理档案建设和某些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 被试抽样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次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学生中抽取一个班级40名学生(男25,女15)作为一个随机大样本,然后再在其余的5个班级中每个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女各5名)。抽样群体年龄分布在15---16、17这一学龄中期阶段(调查学生共248名,抽样比例为37.5%)。

1.2实施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并附指导语,被试做完后将答题卷交回主试老师。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为73%。

1.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人格等多方面社会问题,各题附设四个答案(有的为两个),受试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一项作为答案。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第二个部分为心理健康分项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个项问题自由调查。

1.4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获数据采取百分统计法,并由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2.1总体理论界定及评价

根据目前我国学制的具体划分,初中生大致处于学龄中期(15、---16、17岁),在这个时期,个体将完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转变。其间,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超前成熟与心理滞后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个时期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正如日本大西诚一郎在他的《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处于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问题。”如不对这些特殊问题及时进行心理保健,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这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二者之间,如果发展顺利,则将成功塑造具有学术、做事、诗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朱智贤教授曾概括为“过渡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至于这一评价是否符合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将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找寻到答案。

2.2具体分析

2.2.1环境适应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目前竞争与挑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运作机制。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迅速摆脱困境,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水平;而适应力差的人,只有慌乱,不知所措,最终因与时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身心条件的限制,在环境适应问题上,不可能做到我们期望的那样闪电式的“断乳”,70%的同学表示能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只有5%的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并对其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2.2.2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使个性健康得到保证;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及交往障碍则会影响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的欲望,渴望拥有一份平淡而真诚的友情。资料显示,除了70%的同学认识到升入高中后知识学习质与量的巨大变化之外,还有21.25%的同学也认同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处理朋友关系上,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学“能够虚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场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则上,有85%的同学选择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见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民主倾向的社会态度,而这正是后儿童期的发展任务。

2.2.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指人们在自己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来越完善,自我调节的系统越来越发展,青少年从而开始注重分析自己的个性,关心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尊重,并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性危机,即理性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相符所引发的心理冲突。高一新生正是一个多梦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对未来都作了理想化的设计,但现实中又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成长任务、独立状况、问题解决的行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备,又常让他们感到挫折、失败的威胁,从而引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认识问题上,65%的同学认为很清晰,29.4%的同学认为较模糊。

2.2.4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地敬业奋斗,就能建功立业;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难有较大作为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意志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这具体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品质方面。

这次调查,显示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比较理想。比如, “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65%的同学选择了“果断抉择”;“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你会。这些都显示了初中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及自控能力。

2.2.5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心理卫生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情绪。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强不良情绪状态时,可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记忆力下降。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意识范围狭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势必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影响正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偏重:过多的课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等都无形的给学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闸门。他们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绪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与师长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外加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假扮“成熟”、顺从。难怪38.75%的同学感到“焦虑太多”;35%的同学感到“孤寂”,当这一切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也只选择“静坐”(56.25%)、“发怒”(33.75%),而少有人(3.75%)选择适当的移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2.6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事物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中学生由于知识学习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能够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深层次问题。

3.存在问题及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3.1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如:

3.1.1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力较差。

3.1.2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行为自控能力、行为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与内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闭。

3.2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同时,行为上显得有些稚嫩,常出现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正向中小学生侵袭。北京师范大学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5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沉迷网络、性格偏激、低龄犯罪……极个别孩子的极端行为不时敲响社会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纳入中小学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够。比如,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教师不够,外行兼职来凑,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方式偏差,从书本到书本,就理论谈理论,没有什么针对性;目标导向不明,考核指标不完善,育人效果难落实……问题根源在哪?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老师对学生只问考试成绩好坏,不管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补课”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学校、家长、社会携起手来,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精心煲一份“心灵鸡汤”,让中小学生带着阳光般的心灵健康成长。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效管理

日前,广西某高中多名高一学生因没有参加学校例行的跑步训练,被政教处副主任处罚,要求他们在操场爬行。无独有偶。前不久,厦门市世平学校6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在午休时“跑来跑去”,被班主任下令分组互打同学耳光。这两起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热议。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总会有学生不守规定与制度。然而在今天,在社会各界对学校和教师有很高期待的情况下,一旦学校和教师对违纪犯规的学生处理失当,就会引起学生、家长以及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甚至不满,这给学校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两起事件不仅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敲了警钟,也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育中的惩戒绝不等于单纯、粗暴的体罚,不能是伤害,更不能是虐待,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惩罚,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惩戒处理得当,既能达到惩罚的初衷——教育学生,又不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构成侵犯,让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国际上看,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有一个人人知晓的词叫“time-out”(暂停)。如果孩子犯了错,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家长或老师会把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在英国、日本的中小学,则有让违纪违规学生面壁思过的禁闭室。

可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只要真的想办法,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好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

淡定对待大学排名

日前,一家大学排名机构公布了今年亚洲大学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再次“打败”香港大学,成为亚洲最佳大学。而连续两年排名下跌的香港大学则表示,并不为排名担忧——

现在,提升排名成为很多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大学排行榜已影响到一些高校的战略规划。但同时,大学排行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单纯对排名位置的追求,可能导致大学行为的异化,偏离其正常轨道。排名还将所有大学都置于一个模子中,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展现高校活动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审视目光下,在笔者看来,淡定对待大学排名下跌的港大,对内地高校有着多重反思和纠偏的价值。

毫无疑问,大学排名靠前当然值得欣喜,意味着可以赢得社会、家长乃至大量投资者的青睐。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一味沉湎于排行榜上位置的上升,不仅降低了排行榜的价值,而且是大学非理性对待排行榜的表现,长此以往,所谓的排行榜必将失去意义。

就港大来说,面对排名下跌,首先承认了排名的价值——“校方更多地会关注排名榜中个别参考因素对大学的发展有何指导作用,然后进行一些参考”,进而提出了理性的对待方式——“港大在学术文章引述的一项中,得到的分数较高,这证明了港大的学术研究是得到肯定的。”这无疑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