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第1篇

一、保持先进思想引领正确方向

严格遵守公司、工地管理制度,学习、借鉴同行业、相邻单位好得规章制度、工作作风,以端正自身态度,拒绝抱残守阙。以正确态度虚心接受领导、同事们的宝贵意见、建议,不固执已见,不感情用事。工作方面,针对内业资料琐碎的工作性质,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努力找寻自己的存在感,不以逸待劳,不抱侥幸心理,不应付性对待工作。

二、不断进行总结逐步完善提高

1、在工作中发现缺点,在报告整理过程中,对原始记录、台账细致查看,做到“留意多一点,问题少一点”,逐步养成“及时发现,及时整改”的好习惯。发现他人错误之处时,第一时间指正,并将自身所学到的经验告知对方,杜绝屡教不改的现象,做好传帮带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认真对待质监站、筹建处、总监办、驻地办、项目部等各级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与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踏实做事,对于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回复,举一反三,杜绝重复错误出现。

三、掌握工作技巧提升工作能力

我从做好本职工作和日常工作入手,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在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孜孜不倦,不断提高自己的岗位本领,努力精通本职的岗位知识,做本职工作的骨干和行家里手,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

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分清主次先后顺序,及时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公司、项目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

1 前言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安全生产管理更加是一项关系到人员生命、国家财产、工程项目成败以及社会安定的风险性很高的工作。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建设监理制度已得到全面推广。监理企业成为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责任主体之一,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国家各项工程建设的有效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已成为所有监理单位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目前安全监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建设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建设单位法律意识淡薄,不按法定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政府监管;有的建设单位不依法进行施工图审查、不依法招标和报建、不依法办理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手续;有的建设单位还违法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甚至个人。这些现象是造成建筑施工事故频发和重特大恶性事故发生的首要祸端。

2.2 对安全监理认识不够,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不少监理人员对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不理解及错误观念,认为生产安全的管理主要是施工单位的责任,与监理关系不大,最多只能起到社会监督的义务。因此在监理工作中把安全监理工作视为额外工作,可做可不做。即使发现了存在安全隐患亦不去跟踪、封闭,使隐患长时间,往往是公司或政府有关部门到现场进行检查,查出安全隐患,要求监理加强管理力度,监督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时,才不得不采取临时性措施,安全监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3 监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经验不足.

一些监理人员没有从事过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没有参加过安全知识的专门学习培训,存在对安全生产法规、各种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缺少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安全监理工作更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日常监理工作中,就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一旦酿成安全事故后觉悟,为时已晚。

2.4 安全监理监管不严,深度不够。

有些工程监理机构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核工作只是走过场,对安全隐患不严格进行监督整改,对施工单位的特殊工种上岗资质、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安全措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安全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大型施工机械备案情况等,没有认真进行审查,形成了较多的的安全隐患。

3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安全监理规章制度,建立项目部安全监理组织机构。

安全监理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监理职责,承担安全监理责任,规范安全监理行为。为此监理企业对安全监理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如报告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把责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下去,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监理具体工作应作详细规定。另外,根据项目监理部具体情况,编制安全监理方案,建立安全监理机构,合理配备监理人员,明确相应职责,确保人员到位,防止有位无人,形同虚设。

3.2 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

针对现有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有计划的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监理业务水平,并要求其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尽快进入角色,以适应建筑市场发展。要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就要求监理人员一方面要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甚至设备性能、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法规等等。这样才能在施工安全监理工作中对施工作业危险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预控;才能有效根据工程的专业特点对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督促其健全自身施工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切实搞好自控,真正达到对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把安全监理作为监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监理的全过程。

3.3 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理。

在工程建设中,相关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持其任职岗位的岗位证上岗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每年参加安全培训学习,学时数(具体学时因其任职岗位的不同而不同)应达到规定标准,持安全培训学习合格证上岗管理。此外,专职安全员还应持年度培训考核合格证上岗管理。特种作业、尤其是对他人及周围设施有重大危险的作业必须贯彻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3.4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同时加强对安全技术交底的监理。

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必须按规定由施工企业审核审批合格后报总监批准方可实施。对于对危险性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人工挖孔桩、模板工程、起重吊装、脚手架、拆除工程、爆破、卸料平台,以及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都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此外,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等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此外,必须对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和贯彻法律、规范、标准、规程的监理。重点加强对贯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监理,同时对其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进行监理。

3.5 全面监理,突出重点,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控制事故隐患是安全监理的最终目的。建筑施工的伤亡事故主要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和坍塌等。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关键是对施工单位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和强制性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安全控制点(工程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时准确发现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在不同施工阶段,对重要控制点要加强巡视检查,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及安全隐患,总监或安全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发出整改指令,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经施工单位技术部门审核后实施。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6 严格和规范安全监理资料管理

安全监理资料是项目监理部在现场实施安全监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的真实和全面反映,也是安全监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直接反映,所以必须严格和规范安全监理资料的管理。安全监理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能够反映出监理依法履行安全监理职责的全貌。监理人员在监理日记中应详细记录当天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理工作情况以及发现、处理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总监应及时审阅并签署意见。特别强调的是,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有跟踪整改情况记录,对例会、监理通知、安全检查报告所提到的安全问题,亦应有跟踪整改、封闭记录。监理月报应对当月安全施工、安全监理工作作出评述,报建设单位。安全监理过程所形成的文件、记录等资料要及时收集、分类、整理、汇总归档,这对日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规避监理的风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第3篇

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技术、新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会计稽核的系统建设,各行会计稽核作业基本实现了向稽核作业电子化和处理集约化的转变,业务操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并且实现了会计稽核的流程控制和风险预警,使稽核作业效率大大增加,风险管理效果明显。会计稽核系统的实施更有利于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借助稽核系统以统一的稽核标准实施集中监督,增强监督力度,客观反映了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的情况,有效提高风险揭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违章操作发挥了严格控制的作用。同时,风险点的有效揭示,也为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加强管理、调整制度、优化系统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因此,计算机条件下的会计稽核在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稽核一直是以基层机构现场稽核和事后非现场稽核为主,以审查凭证、账表、抽查流水账为主要稽核方式,依靠稽核人员的经验进行识别、判断,手工操作痕迹浓厚,缺乏现代化、高效率的稽核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的会计管理要求。计算机自动稽核,后台人工集中稽核等新的稽核方式的出现,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提高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新旧观念和作业模式的更新过渡,商业银行会计稽核工作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一)综合型高素质稽核人员缺乏,稽核人员业务总体水平较低,人员缺口较大

会计稽核模式的改变,使会计稽核作业集中到后台的稽核中心统一处理,稽核业务范围变大,稽核中心所在地区具备银行柜面业务经验的高素质稽核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后台集中稽核的要求,达到专业稽核水平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由前台会计人员转变的稽核人员,由于其在业务处理层面或工作范围的限制,较多的稽核人员往往只偏重一方面的业务(如对公、对私),综合素质不高,在后台大稽核的模式下,对各类综合性前台业务的稽核作业容易形成稽核空白点。同时,会计稽核系统需要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支持和运用,要不断优化业务关键风险点预警模型和风险业务过滤规则,因此,稽核中心特别缺乏兼具计算机和会计业务知识的跨专业人才,而这方面往往是各商业银行的人才空当。

(二)会计稽核作业方式落后,稽核处理效率低下,关键风险难以揭示

计算机会计稽核降低了人工稽核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的稽核效率,但由于集中稽核,部分系统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稽核的工作量还是较大。而传统的稽核作业采取交易机构或核算机构为单位的平面稽核方式,尚不能依据稽核事项风险程度或业务条线进行分类的纵向专业稽核,不同业务能力的稽核人员稽核相同的业务,缺乏专业化分工。在这种稽核业务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集中作业模式下,原有的平面稽核方式对会计稽核、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每个稽核员需要掌握和熟悉信用卡、储蓄到信贷业务各经营政策制度,工作难度很大。因稽核人员不熟悉业务而查阅相关的制度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因忙于应付工作量,忽视对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分析。所以,这种基于分散机构的平面稽核方式的稽核作业效率非常低下,稽核员只忙于完成每天稽核作业量指标,容易忽视对稽核事项的深度、细致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纠错层面。

(三)稽核作业标准不够精细化,稽核结果缺乏评价监督

尽管各商业银行会计稽核业务的主要稽核内容已经统一,但稽核作业的稽核步骤、审核要点、判断尺度、整改要求等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统一。稽核人员大多凭借经验和能力,识别和判断稽核事项,操作判断尺度不一,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遗漏、疏忽,影响了稽核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也造成对稽核人员的作业质量无法进行合理评价监督,不利于稽核责任的认定。再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增加了稽核人员岗位轮换的适应时间和工作难度,增加了稽核中心支付培训的成本。

(四)业务数据挖掘不够,稽核风险预警模型管理需要加强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会计稽核系统风险预警方面仍处于原始的数据处理阶段,部分预警模型设置条件单一,易产生海量信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筛选条件过高,条件组合不合理,漏掉真正的风险事件。其次,预警模型设置风险覆盖面较窄,尚局限在账务性业务,且没有将各项业务前后关联,缺乏对业务事项的整体监督。第三,部分业务信息缺乏趋势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频率、方向和周期性等缺乏规律的研究,影响了稽核系统的风险发现能力。

(五)稽核信息管理和督改方式单一,与其他业务条线部门缺乏足够的联动

目前,稽核问题不论风险高低一律直发营业机构整改,大量的预警信息交由网点核查、回复。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缺乏对问题的归类、总结,营业网点更多地就事论事改正错误,不能自觉地、系统地、整体地认识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怪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对条线上发现的管理问题,甚至是系统、制度本身的缺陷,条线主管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从而表现出部门间业务联动力不足。

(六)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决策支持功能不足,风险分析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

会计稽核系统在会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管理决策作用,让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司职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业务运行的状况,跟踪业务发展的动态,发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做出相应的决策。目前,稽核工作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稽核作业,偏重于对稽核问题的简单反映,面面俱到,但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基本动因、隐含的风险点、风险源缺乏深度分析,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建议,风险揭示能力有待提升。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正常发展,而且使会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稽核工作,强化稽核监督,提高稽核作业效率,以更好地完善和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操作,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二、新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的对策

(一)培养高素质稽核人才,整合稽核队伍

l.通过不同形式提高稽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实地跟班学习方式,派驻稽核人员到基层网点强化学习综合业务系统各项业务操作规程,提高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种专项检查,抽调稽核人员采取实地检查,提高稽核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检查水平;三是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系统的稽核审计专业理论,以切实提高稽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稽核人员依法监督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稽核工作的需要。

2.整合稽核各方面专业人才,组建稽核风险分析专家团队。整合稽核人才就是通过了解稽核人员情况,了解每位稽核员特点,将掌握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知识,或有丰富前台经验的稽核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组成一个专家团队,避免出现稽核空白点。专家团队可以按业务条线、跨层级的研究分析和优化调险预警模型、参数,分析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稽核作业,最终达到汇聚稽核专家、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调整、完善作业流程,持续跟综、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提升风险揭示能力的目的。

(二)推行稽核分类作业,提高稽核作业效率

改变现有平面稽核的作业方式,将稽核任务管理从按网点分配的单维方式向按业务条线、交易内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配的多维方式转变,将稽核任务按内容、按复杂程度划分为多类,实施分类作业。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承担不同内容等级的业务。比如:

一般稽核事务,由普通的稽核人员承担,主要是审核业务处理较为复杂,风险程度一般,需要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动态信息资料分析判断的内容。

高级稽核事务,由经验丰富的稽核专家承担,主要是核对交易的关联程度和风险程度都较高,业务操作复杂,不易通过人工直接审核的业务或交易事项。

为降低稽核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对于划分出的一般规范性稽核甚至可考虑将按照稽核要素拆分动作,每个人仅负责一种业务的单个要素稽核,多人流水作业,组合成一项业务的完整稽核,以达到降低稽核难度和作业成本,提高稽核效率的目的。

(三)建立分类稽核标准和稽核质量检查机制,提高稽核质量

通过结合各项业务的制度规定,制定标准化的稽核作业手册,明确稽核基本步骤、基本审核要点、审核标准、稽核方式、风险分析、整改要求等内容,减少稽核作业的人为差异,提升整体稽核质量。

当稽核标准建立完善后,我们应以稽核标准为依托,建立稽核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比如:按照一定量的稽核人员合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岗位,配备质量监督人员,按照稽核作业标准的完成情况,逐项对稽核人员的作业状况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价。

(四)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完善稽核风险模型

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管理中,数据挖掘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远不及在市场营销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我们应组织专家团队,充分研究并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借鉴信用管理风险模型的成功经验,通过有效充分的数据挖掘,将前台会计业务信息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对交易记录和前台柜员行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柜员的操作倾向与交易差错趋势,预测柜员的风险性与差错性,以预测其未来行为表现。例如:将某机构未来一个月内发生差错的概率、违规涉及金额的大小进行统计,与该机构人员配置、内部管理水平、培训水平等关键风险要素比对,找出关联事件,以此作为对会计内控的辅助手段,帮助业务管理人员制定符合银行经营宗旨的管理策略,以较高的精度有效地控制风险、挖掘不足,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益。

(五)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实行稽核问题的分类管理

在提升稽核作业效率,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最大化降低因稽核结果对前台人员工作的影响,稽核中心可以根据问题性质、产生原因、风险程度,稽核发现问题划分为一般规范类、风险差错类两大类问题,两类问题采取不同的信息、督促整改和风险提示的方式。比如:对因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或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的一些规范性差错,一般不会造成风险或引发案件的一般规范类问题,可以按网点、性质归类整理,按月定期通报,以揭示产生原因,提示管理与整改要求。对于交易事项或操作行为与规章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差错,或重大风险案件等风险差错类问题,由稽核中心实时,立即跟踪整改。

(六)强化稽核分析,促进发现问题有效整改

稽核人员应加强稽核信息、典型案例的风险分析,促进有效整改。根据不同的决策需求,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的,内容上可以是反映业务网点的总体,或是反映各种产品、各个时期或各个风险程度的局部情况;可以是反映现状,或是预测未来。定期分析侧重于全面分析、趋势分析;不定期分析注重专题分析,突出及时性,对一类业务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稽核成果的长期有效利用,有必要建立稽核问题方法库、知识库、专家库。将各类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归类整理,纳入稽核信息库统一管理,确保日后业务发展有借鉴依据。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第4篇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转变作风优化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要求,我局及时安排,认真部署。在做好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学习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突出了自查自纠、互查互纠这个重点,现根据有关要求,将个人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加集中整治活动情况

自从开展机关转变作风优化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以来,我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局的安排部署,积极参加学习,认真查找问题。在学习方面,无论是单位组织的职工学习会,还是中心小组学习会,我都按时参加。在坚持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对照要求,查找实际工作中和个人思想中的问题和不足,努力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懒散、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对照县委、县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严明机关干部工作纪律,并且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同时积极带领局班子做好本单位的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把自已培养成为合格的机关党员干部,努力使本单位成为高效、廉洁、勤政、开拓型的机关。

二、自查自纠情况

局要求党组成员着重查摆问题,并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对照局实施方案进行自查。在方式上,除了个人自查外,还动员和组织干部职工帮助我个人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对照查找的五个重点、自己认为个人总体上还做得比较好。一是大局观念好、有强烈的全局意识。我们班子人少,既有分工,责权明确;同时,更多的合作。不管是份内份外,只要有任务,只要有利工作,有利事业的发展,大家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一点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争权夺利的现象。二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好。在我们党组内,无论是我,还是另外几位班子成员,都做到了

大事多商量、小事多通气、无事多沟通

。在决策上,遵循

少数服从多数

,不搞

一言堂

。在日常工作上,以制度管人、管事、管已,按规定程序处理工作。三是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做到了不越权、不越位,涉及到个人的财经问题,严格按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该报销的,一分钱也不多报。四是认真搞好团结,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我一直把搞好团结作为我个人工作的重要要求之一,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团结的话不说,也从不为了取悦群众而在背后对其他领导说三道四。事实上,我们班子各个成员也都十分注重搞好团结,不闹无原则纠纷。可以说,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个团结的集体,是个战斗的集体。对此,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另外,在平时的机关作风上,个人也是做得比较好。一是十分注意工作纪律。到了办公室,就认认真真地做事,没有擅自脱岗。二是责任感较强,精神状态好。三是能不断充实自已,努力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坚持学习,努力使自己不掉队。办事比效率,工作标准要求较高。

当然,与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相比,与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个人身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思想,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从纪律上来看,对自身要求还不够严格,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想法。

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认为能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已经就不错了;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存有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思想,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个人工作错误整改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 运营安全 风险管理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大陆已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2064公里。轨道交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便捷出行的新选择,因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行环境封闭等特点,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极有可能导致严重事故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有效的事前防范与安全风险控制方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重视。笔者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并结合工作实际,试提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与重点。

1.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内容

风险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即实现对危害的有效管理,通查找危害所在,运用有效资源,将危害导致意外的可能性降至安全水平或最低。

1.1安全风险管理对象

为实现安全风险的全面管理,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对象为企业内可能存在的所有危害,包括运营企业内所有的设计、筑物、生产作业过程、设备设施、人员、管理、环境、相关方(乘客、访客、承包商等外部人员)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所有危险、有害因素。

1.2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主要结合危害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与控制及危害的持续监控四个方面开展。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风险管理流程

1.3危害辨识触发时机

为充分、及时的辨识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危害,防范安全事故,以下时机开展危害辨识工作能提高辨识的有效性:

1.3.1.新线开通运营前;

1.3.2.新作业活动出现前;

1.3.3.新购入生产设备投入使用前;

1.3.4.改建、扩建工程实施前与投入使用前;

1.3.5.意外事件或事故发生后;

1.3.6.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1.3.7.出现相关方的重大安全投诉。

2.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实施重点

2.1建立风险管控组织

在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时,公司领导的支持及清晰高效的组织构架,是成功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按照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特点,通过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的组织构架,能较好的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组织构架如下图2所示:

图2 三级组织构架

工作领导组为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指导并监督实施,对重大危害控制措施进行决策;推进组协调解决工作执行中出现问题,组织重大危害的再评价及控制措施预评估;执行组辨识各岗位存在危害,并落实相关危害减轻控制措施。

2.2开展全面有效的危害辨识

充分考虑危害辨识的全面性,不仅要充分辨识运营作业方面存在危害,同时对历次事件已显现暴露危害、建设前期遗留转移至运营等方面危害进行分析与辨识。针对运营后通过意外事件、事故显现和暴露出安全风险,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并深入查找其中的风险点;工程建设阶段遗留问题存在的安全风险,已转移至运营,运营企业应认真梳理、核实前期工程遗留问题整改情况,并将未完成整改、存在事故风险的安全隐患纳入运营安全风险管控范围。此外,为确保危害辨识的全面性,可通过行业安全规范、标准等进行查漏补缺。

为便于风险辨识后续工作开展,各项已经识别出的危害应描述细致明确,结果记录须清晰,确保相关岗位可识别和查找定位。针对危害项目提出的风险减轻建议措施,须结合危害实际情况,严谨思考,充分考虑措施可行性、可操作性、可验证性,避免出现难以执行的模糊化措施。

2.3风险评价与分级管理

风险评价结果主要依据危害导致后果的严重性和频率高低两个指标确定,通过风险等级予以表示,风险大小划定为四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R1、R2、R3、R4,含义如下:

R1-风险必须降低;

R2-风险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必须降低;

R3-风险可以忍受,但当符合成本效益时,应当进一步降低;

R4-可接受风险。

对风险进行评价前,成立评委组,由评委组依据经验,参照风险评价矩阵表,通过打分的方式确定危害项的风险等级。对危害项进行风险评价后,列入R1、R2级别的危害由企业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R3、R4级别危害由生产部门内批准。

2.4建立安全风险库

建立安全风险库,有利于将已辨识出危害进行统一管理跟踪,同时,危害项目可按专业系统、危害等级、危害类别等进行划分,便于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建立风险库时,为便于对危害项进行跟踪管理,对各危害项目状态按照控制情况,分为“在控”、“可控”、“警告”“关闭”予以标注:

在控-危害项目正在整改,并处于整改期限内;

可控-风险存在,可接受;

警告-超出整改期未整改、已发现但未评价危害;

关闭-危害项目已整改,风险消除。

对部分危害项目实施风险控制后,须定期检查危害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并更新记录文件。

2.5引入安全绩效评估

实施安全绩效评估,能确保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为消除或减少运营事故,也即通过危害辨识和控制实现安全事故的事前防范。根据海因里希法则,运营事件发生前,必然存在危害且未得到控制。因此,在开展运营事件调查时,查看相关危害是否被辨识、相关部门是否按要求采取控制措施等,并纳入安全绩效考核,能提高各部门安全风险管理的意识和主动性。另外,对发现重大危害或持续辨识、评价、控制危害项目执行有力的部门、班组、个人给予奖励,能提高各级人员对参与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积极性。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通过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引导作业人员正确填记表单,减少人工填记错误,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和全面性;通过向系统用户进行业务流程展示,加快员工对轨道交通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思路的熟悉;有助于公司风险管控标准化流程的推行与实施。

3.1日常工作流程模块设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实现的是危害信息的上报与整改通知下达,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管理,包括危害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传递、报告、披露。信息数据逻辑流向如下图所示。

上行数据流如图3所示:

3.2其它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3.2.1.统计分析模块:可以按专业类别、风险等级、发现时间等对已登记在册危害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自动形成统计分析图、统计分析报表。

3.2.2.安全风险预警模块:整改时限接近提醒,避免时间跨度大的风险项持续跟进中出现遗漏。

3.2.3.综合展示、学习模块:按照用户权限,展示岗位相关系统存在危害以及事故避免的详细信息,建立学习库,便于员工对公司存在危害、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公司相关制度、近期行业内意外事件、安全事故的查阅与学习。

结论

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正逐步的由目前的事后安全管理模式向事前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线是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行,需要在组织、制度上予以保障,需要转变安全管理思路,重新认识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植入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逐步推广至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实现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