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应用指引; 财务报告分析; 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7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和1项评价指引、1项审计指引构成,应用指引在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在应用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指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进行解读。
一、《财务报告指引》的重要意义
(一)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
《基本规范》定位了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其中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纵观财务控制的整个发展历史,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一项主要目标。企业财务报告是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财务报告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完整、不偏不倚地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给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展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财务报告指引》对财务报告事前、事中、事后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做出了全面的、具体的规范,是对财务报告的全过程的控制,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配套措施。
(二)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只是提出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而《财务报告指引》弥补了其缺陷,对财务报告从编制、对外提供以及分析利用做出了详细规范。例如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在编制环节真实可靠,提出了财务报告编制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对;财务报告编制的依据是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最终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时应注意的问题;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注意的问题;企业编制报告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见,《财务报告指引》为会计人员真实地、完整地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保证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对《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补充
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对《会计法》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化,它主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更深层次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遗憾的是,没有对财务报告如何分析利用做出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范围,降低了财务报告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使用效率。《财务报告指引》最后一部分,从第十六条到第二十条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告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财务报告指引》的突出特点
(一)层次清楚
指引共四章,二十条。第一章是总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制定指引的目的、依据;指引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在三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三种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和财务报告工作的负责人。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围绕财务报告三个环节的风险采用的具体控制措施展开阐述。可见整个指引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语言简练准确
与其征求意见稿相比,大幅度删减描述性文字和合并同类问题,由原来的二十六条减少到二十条,将第二章“岗位分工与职责安排”全部删掉;字数由原来的2 966个字减少到1 882个字,减少了1 084个字,减少了37%。以指引第一条为例,征求意见稿中总共89个字,指出指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规范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防范企业不当编制与披露行为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共55个字,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正式稿只有61个字,仅用17个字就概括出了本指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制定的依据除了基本规范还增加了《会计法》,比征求意见稿更全面、更具体。再如各章的标题,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财务报告编制准备及其控制”和第三章“财务报告编制及其控制”,在正式稿中合并为一章,而且标题仅7个字“财务报告的编制”,文字非常精炼。
(三)延续了《基本规范》的理念,明确和细化了各控制主体的职责
基本规范所界定的内部控制主体有四层:一是董事会,二是监事会,三是经理层,四是全体员工。董事会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直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负责,尤其是企业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承担重要责任;全体员工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财务报告指引》细化和明确规定了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主体,一是有关财务报告的具体工作(如编制、对外提供、分析利用)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组织领导,具体表现为: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时,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要对财务报告签名并盖章;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要参加财务报告分析会议,并且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二是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简练概括出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更注重风险管理,因此增加了第三条,指出财务报告的风险存在于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编制阶段,产生的原因是“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第二个环节是对外提供阶段,产生的原因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利用阶段,产生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五)详尽指导了企业应如何实施财务报告分析
《财务报告指引》第一次把财务报告分析纳入法规的范畴,表明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意识到财务分析有助于企业识别风险,从而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控制。指引在第四章详尽介绍了从以下环节做起,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一是企业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为了保证分析的效果,提出要把分析制度化――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从而把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报告的分析方法是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营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三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分析不流于形式,强调把财务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并且构成企业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四是为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分析报告的结果要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指导各级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六)强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新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指引》总共二十条,但其中竟有四条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要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具体如下:总则第四条提出“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第二章第六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报告”;第十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附注”;第十三条提出“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报告。”由此可见,《财务报告指引》尤其强调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尤其是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离不开新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
(七)风险的控制措施切实可行,注重细节
为了避免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环节出现风险,指引规定了具体措施:一是强调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二是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完成后要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并要求有关人员(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三是财务报告如果需要进行审计,审计报告要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财务报告要妥善保管。
三、《财务报告指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制定指引的依据不完整
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它明确了指定本指引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但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它是由国务院的专门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条例,在会计法规体系中法律效力仅次于《会计法》,对《财务报告指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指引要明文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二)部分条款的规定不够详细、具体
《财务报告指引》属于应用性指引,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而不是停留在书面上,但部分条款规定过于简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如第十三条规定企业要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怎么满足此要求,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从条款中都无法找到答案,这就失去了指导的作用。对策有三个:一是明确规定及时性的时间要求以及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但结果会带来《财务报告指引》字数的膨胀以及与其他法规的交叉重复;二是借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增加条款“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除需遵守本指引外,还需遵循该行业财务报告的特别规定”;三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陆续出台相应的解释公告,以推进指引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财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逐渐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其中,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微观个体,其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造假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国际上看,安然事件无疑是会计造假的重要案例,它所带来的影响震动了全球,使得关于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会计理论发展的重心,更促使了萨―奥法案的产生。从此业界不仅仅关注于从企业监管的角度对公司财务进行控制,更加注重于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强化公司治理来完善财务报告。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分别在2001年8月和9月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通过行政法规的方式规范了公司治理,并在2002年到2003年期间全面地检查了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其目的也在于通过推进完善公司治理来促进财务报告真实性。
尽管在我国已经建立了通过完善治理公司治理来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制度,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存在财务报告作假现象。例如财政部驻河南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于2009年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神火股份的财务报告质量检查表明了该公司存在收入不实、成本费用不实、企业无真实交易等问题,此外,岳阳兴长出现了净利润不实,西安民生存在帮大股东垫付社保等问题,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报告舞弊情况仍然常见。
二、文献回顾
纵览文献,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财务报告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有的学者利用了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从我国的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一个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把权责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其效率……”(石本仁,2002),“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做出的一种积极反应”(杨惠敏,2000)。
国外学者也较多地研究了上市公司治理同财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其中,李维安认为公司的财务报告具有边界,一个是外部边界,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比如各种法律制度、规章制度;另一个是内部边界,它主要决定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Levitt(1998)将上述观点进一步深入:“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合理性将会对其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在理论研究的指引下,学界也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从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求验证理论分析的关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内部治理的作用
财务报告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而本文将重点从管理层治理、董事会履行职能等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财务报告对管理层治理的作用体现在财务报告在公司经理人报酬契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公司治理中,设置经理人报酬契约之目的在于将公司持有人对经理人的外部约束转化为经理人的自我约束,通过薪酬上的激励使得经理人为自我薪酬的提高和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做出努力。那么,如何合理地为设置报酬契约提供依据,是一项颇具挑战性和争议的工作。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也即通过各种财务指标,如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营业收入等来制定经理人业绩评价指标,以此作为其薪酬的制定依据。根据我国的具体实践,财务指标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含有每股盈余、公司净收益、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越完善,市场越有效的情况下,财务指标在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作用越小,取而代之经济价值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越大。我国现在面临着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现状,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公司经理人员的管理薪酬仍然与财务会计指标密切相关。换句话中,财务报告在公司管理层治理中的作用也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占主导地位。
财务报告对董事会履行职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作为一种董事会可掌握的信息权,通过对信息权的利用来对公司实施实质性的控制。财务报告对董事会的影响之所以重要,是由董事会在公司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一个公司经营的好坏虽与经理人员的工作密切联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董事会是否很好地履行的它的职能。董事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聘请经理人,对其他股东负责并报告公司的业绩,进行公司重大决策,构建并维护公司制度,履行监督职能。一般来说,这五个职能是否得到有效履行,有赖于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具体来看,董事会在定制公司重大决策时,必须要充分地掌握公司的各种财务状况,那么就需要财务报告能够满足充分性和相关性,可靠的财务报告能够是董事会决策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董事会在履行对股东负责的职能时,必须定期地向股东报告完整而真实的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无疑也受制于财务报告的质量;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会计控制机制上,董事会通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将其对公司发展的各种目标和要求施加给公司经理人员,使得经理人员规范其行为,力争在会计上符合董事会提出的各种要求。
总结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管理层治理提供依据,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能这两个方面。
(二)财务报告质量对公司外部治理的作用
财务报告质量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债权人治理、对外部投资者监督机制的作用。
财务报告质量对债权人治理的作用,体现在公司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来对公司的运转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干预。由于公司债权人与公司经理人有可能存在目标不一致或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因此为了债权人为了防止经理人员隐瞒公司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为了保证资金的债权资金得到合理的保障,可以通过财务报告质量来实现对公司的外部治理。举例来看,银行作为一种常见的公司债权人,通常采用事前对公司项目的评估,事中考察公司运转和资金使用状况,事后检查资金绩效和企业信用。银行在对公司的干预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司提供相应的财务报告,根据这些财务报告对公司或者项目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决定是否对公司继续借款,是够调整对公司的借款额度,以及如何管理现有对公司的借款。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以银行为主的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有效。
财务报告质量还可以通过影响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影响接管市场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首先,接管市场机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财务报告的质量。接管市场机制是指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企业形象恶化时,公司的股价受其影响将会下跌,因此公司的潜在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中股票或者股票权的方式来调整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变公司的董事会结构或者更换经理层,以求完善公司治理,从股票的上升中或者投资收益。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影响到了接管市场治理机制的实现。只有及时合理且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将公司的业绩反映到财务报告上,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其次,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理人市场的优劣。在经理人市场上,通常是公司的董事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种猎头公司,根据市场上经理人员的个人情况及履历来挑选适合于本企业的经理人员,其中经理人员在其任期内的业绩情况是重要的考察内容,越是取得过优秀成绩,为其他公司创造过良好业绩的经理人员越会受到许多公司的追捧。那么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这个挑选经理人员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能够可观地反映经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个人素质以及对于公司的价值。只有可靠的财务报告质量,才能促使公司决策层能够挑选到合适的经理人员。
四、以完善财务报告质量来促进公司治理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告质量的会计要求
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好坏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受到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原因在于,财务报告是一个公司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运营情况,获取公司相关消息的重要平台,财务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公司外部监管者的监督,影响了公司内部的管理。因此,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完善财务报告质量。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财务报告质量依托于整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应该从优化会计准则,完善会计制度的角度来实施改革。此外,还应该强化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会计人员的诚信作风,以此来保证财务报告质量,从而促进公司治理。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在保证财务报告质量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独立于公司的管理系统,它关于与从外部角度出发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制度应该在保证独立性与完善审计相关配套制度上得到强化。第一,应该进一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使其不受控制地监督会计信息;第二,应该由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实行长期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不受到侵害;第三,应该创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形式,比如实行由证监会进行集中的安排与分配,由证监会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各个区域之间进行轮流的交叉的工作机制。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政府监管能力
强化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提高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能力,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无法回避,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虚假披露和财务报告质量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政府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管。首先,应该加大监管的范围与力度。在横向上,应该加大证监会监管的范围,使制度和法律之网能够触及公司经营中的大部分领域,压缩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空间与机会。在纵向上,应该加强监管的力度,即实施持续的严格的监管措施,使得一旦公司出现虚假披露定会遭到严格的制裁与惩罚。其次,应该构建证监会内部的监督激励与约束制度。对于监督绩效好的单位和部门,应该实施绩效奖励,从而鼓励工作的热情;对于利用制度漏洞谋取私利,纵容虚假披露的相关人员,应该严惩不贷,保证制度的权威。第三,应该建立严格监督的部门文化。即应该培养严格执行制度,高效实施监管的工作文化与工作作风,确保政府监管行为的高效。
(四)强化企业诚信文化
建立与强化上市公司的诚信文化,是解决财务报告质量低,财务舞弊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来看,没有一项制度能够保证完美,没有一套监管体系能够保证企业完全按照规范性质,也没有一部法律能够完全没有漏洞。因此,文化建设是对制度漏洞的重要填补。从世界上顶尖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凡是能够永葆生命力,实现财富巨大扩张的企业往往具有鲜明、坚实的诚信文化。通过建立起上市公司的诚信文化,我们可以让公司在制度的规范下实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具体来看,一方面,应该加强公司文化渲染,以员工培训、日常交流的方式来构建诚信文化,排斥虚假披露。另一方面,应该建立诚信的公司内部奖惩体制,从薪酬上奖励诚信员工,从惩罚上规范不诚信员工,让诚信成为公司人员身上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纪信义,曹寿民.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品质可靠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
【关键词】 财务报告; 非财务信息; 对标分析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反映,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法定资料,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分析,可以评估企业价值,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然而,现行财务报告存在反映滞后、不准确等不足,影响着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企业价值下的财务报告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务报告列报的目标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是指企业受托者对所有者托付的资源承担有效的管理责任,资源的受托者应该向企业的拥有者——股东,如实反映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是一种委托与受托的责任。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应客观真实地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强调的是披露信息具有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等)提供对他们进行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其强调的是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不是完全背离,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正如Solomons所言:“可以把会计确认受托责任的作用看作从属于决策作用,它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受托责任观包含在决策有用观中。基于“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列报目标下,更有利于反映企业价值。因此,基于企业价值下的财务报告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
(一)财务报告格式上的不足
1.财务报告各报表间联系不够紧密。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利润表按收入与费用分类计算净利润;现金流量表按经营、筹资、投资分类核算,三张主要报表分别按各自的分类方式列报,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性。财务报告是企业价值的信息载体,只有打通各张报表之间的联系,帮助报表使用者分析相同性质的活动对资产、负债、盈利亏损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2.财务报告模式固定化。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采用统一的财务报告、统一的表内项目,四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种固定的格式使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然而,固定的模式却掩盖了企业的特点,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各项资产、费用具体用于何种活动,各项负债源于何种活动,都不能清晰地表示出来。
3.财务报告各要素格式化。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采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性质。例如“存货”项目,准则要求按照“材料采购”、“原材料”、“发出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如此格式化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区分企业仓库的实际库存与在途物资,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性质,不能较完善地体现企业的价值。
4.财务报表附注繁琐化。现行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两部分,其中财务报告居于主导地位,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告起补充说明作用。由于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固定化、财务报告各要素格式化,大量的财务报表附注涌现,主次不分,给使用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二)财务报告内容的不足
1.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价值。基于谨慎性考虑,企业大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历史成本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价值。例如,企业购入一套办公楼,2005年计成本50万元,并按50年计提折旧,然而由于近几年房地产的升值,历史成本计量明显已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2.人力资源等不能用货币化的信息没有充分体现在财务报告中。由于人力资源等信息,不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无法用货币加以计量,因此,大多数企业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加以体现。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缺少人力资源的财务报告已经无法反应企业真实的价值。人力资源等非货币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容忽视。大量非货币信息无法体现,必将大大削弱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影响企业价值的评价,因此,人力资源等不能用货币化的信息应加以补充。
3.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的信息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财富,而滞后的信息却有可能使企业错失良机。现代企业每天都在运作,每天都有大量交易,然而,企业却不能每天把企业有用的信息披露。企业都是每月底出当月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则要年度末四个月报出,当使用者得到某些信息时,往往已经滞后,影响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4.财务报告中缺少非财务信息。现行财务报告只根据企业具体业务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未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使企业更加注意保护环境,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不仅顺应了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为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具备了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企业价值。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成为外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为了消除各界对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疑虑,我国主管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接轨,并落实各项监管机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问题。财务稳健性是公司价值最重要的指标。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项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高效的开发以及利用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领域和实务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奉行稳健主义已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
2 财务报告稳健性的理论分析
2.1 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定义
财务报告稳健性本质上是一项限制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原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2.2 财务报告稳健性产生的理论解释
财务报告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既是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报告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分析是挖掘企业潜力、改进财会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财务报告分析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通过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偿债能力的强弱及营运能力的大小,可以了解投资后的收益水平和风险程度,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3 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业务
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3.2 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
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
3.3 资产重估
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3.4 现金流量严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往往采用资产装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增加账面利润。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会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入,反而可能会因利润的增加多交所得税而增加现金的流出,结果必然导致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现金流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3.5 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滑坡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内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来增加非经常性利润。以此来粉饰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在审计财务报告时,若发现非经营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就该注意该报表的真实性。
4 提高财务报告稳健性真实性和透明性的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依靠外部监管,来实现透明的信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目前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同其他层次的监管主体有机的结合,组成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给不法会计行为以威慑,防止舞弊行为。当然,作为证券市场上立法和执法主角的证监会应集中精力查处内外串通及违反法规的案件,产生足够的威力;证券交易所则负责日常的信息监管工作,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而证券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规范。
4.2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面对尽显突出的舞弊性财务报告,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强制性变更制度。即对同一审计单位只允许聘任一定时期,到期更换,未到期更换必须披露更换原因,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否则不得更换。因为,如果注册会计师的职位和薪水长期过分依赖一个上市公司,二者之间就可能发生复杂的利益关系,就会满足一些客户的不正当要求,帮助他们造假,而且也不利于发现一些执业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必须披露相关的审计费用,对严重超过行业平均收费标准的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
4.3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
《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4.4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关键词] 分析师关注;及时性;信息披露;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4-0020-05
一、引言
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之一,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限内及时披露定期报告。有研究表明,财务报告披露的早晚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1]25,及时披露财务报告能够引导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2]345,降低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3],缓解相关使用者的利益冲突[4]。作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重要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以下简称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广泛,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披露,包括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提供研究报告以及公开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观点等,可以说,分析师的关注和跟踪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5],提高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6],进而作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外部监管者[7]245,影响着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8]。那么,分析师关注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使其更加及时披露会计信息,从而降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呢?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会受到公司治理情况的“干扰”吗?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从外部环境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考察分析师的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2001―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并将样本按照审计意见类型进行测试。本文可能的贡献之处在于:(1)以往文献主要考察上市公司治理特征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鲜有文献从外部因素考察对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解。(2)通过考察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关系,为分析师外部监督职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增量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上市公司年报具有信号作用,及时披露可以修正或证实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为其投资决策所用。Chalbers和Pelunan早在1984年就研究了证券市场对信息披露时间的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对提前披露的信息能做出积极反应,而对延迟披露的信息持消极态度。[1]21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有关研究也逐渐深入。Haw等使用1994―1997年较早时期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业绩好的公司比业绩差的公司要更早披露年报。[9]Bipin 和Sanjeev在研究董事会和机构投资者对盈余消息影响时也发现利好消息的年报倾向于早披露,相反,坏消息则较晚披露。[2]343陈汉文和邓顺永通过分组检验方式发现,虽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加大了规范力度,但盈余报告及时性变化不大,仍然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特征。[10]Chen等研究中国股市发现,审计迟滞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频率正相关,这表明财务报告披露不及时,有可能是审计双方的谈判协商久拖不决,审计迟滞是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增加的信号。[11]此外,李维安等发现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迟滞时间较久,且年报披露不及时。[12]王雄元等认为“非标”意见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显著,“标准”意见公司会更早披露其财务报告。[13]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知,诸如业绩和审计意见等公司治理状况会影响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存在“好消息”的公司除了具有如实披露的动机外,还会选择提前披露其年报信息,以期获得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和超额回报,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利好信号;而延迟披露则正好相反。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研究重点也逐渐由内部治理机制转移到了外部治理机制,很多学者注意到诸如外部环境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1415],而分析师作为外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也越发受到关注。
分析师作为解读和分析财务信息的主要中介力量,是证券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重要信息纽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16]近年来,分析师对公司治理行为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Hong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分析师关注会增加公司股价的信息含量,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持续的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具有推动作用,更能够促使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17]Chang等发现分析师关注较少的公司,信息不对称情况会更加严重;分析师的关注可以起到潜在的公司治理作用,进而影响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行为。[18]Knyazeva实证分析了分析师在公司治理中的潜在作用,认为在管理层行为和企业财务业绩方面,分析师关注与公司治理的作用具有相似性。[8]Arya和Mittendorf认为分析师可以协调竞争公司间信息披露,持续的分析师关注会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19]
综上所述,我们注意到分析师关注会影响企业信息披露决策,加速资本市场信息传播,向资本市场传递更多信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限定其他条件,分析师越关注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越及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李晓玲,等:分析师关注影响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吗?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2年A股所有观测值为初始研究样本,在研究中按照以下顺序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剔除了非正常交易状态下的ST、*ST及退市的观测值;(2)由于经营环境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参照研究惯例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3)删除了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观测值,最终得到14199个样本观测值。财务分析师跟踪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其余数据均从RESSET 数据库获取。对所有连续变量分别在1%和99%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 处理。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1.关键变量定义
分析师关注的度量,我们用两种方法来加以度量,AFNUM指分析师人数自然对数,等于LN(1+分析师关注人数),ADNUM指分析师关注虚拟变量,1代表有分析师关注,0代表没有关注;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度量(RLAG),为考察分析师关注对年报及时性的影响,我们选择报告延迟①这一指标来表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审计意见(OPINION),是虚拟变量,若为无保留意见则赋值为1,否则为0;未预期盈余(UE),采用随机游走模型通过本年盈余减去上年盈余再除以上年盈余绝对数而得,具体计算如下:
2.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分析师关注对报告披露时滞RLAG是否会受到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即受到“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的影响,本文将样本按照资产收益率ROA区分为亏损企业(ROA0)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无论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分析师关注数目AFNUM与报告披露时滞RLAG都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28574、-12204,T值分别为-300、-457。而对于亏损企业,虚拟变量ADNUM与报告披露时滞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23258,T值为-180,盈利企业之间则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系数为-40945,T值为-814,说明相对于亏损企业,分析师关注对于盈利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总体而言,无论企业业绩好坏,分析师关注都会影响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
本文借鉴YU、王振山和姚秋的研究,使用超额分析师关注度来检测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关系[7]255,[20],即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1―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师越关注,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越及时;区分审计意见后,相对于“非标”意见,在标准审计意见下,分析师的关注会使财务报告披露得更加及时,说明审计意见对分析师关注与财务报告披露时机的选择有较大影响。本文的检验进一步证明,分析师行为会影响公司治理行为,分析师的跟踪会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时机的选择。因此,在中国未来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上,应多从外部监管视角出发,考虑分析师的作用,使信息披露由强制性转变为市场效率的自觉要求,从而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此外,作为财务报告使用者要注重分析师研究报告的信号传递作用,对于报告中提示未能及时披露财务报告的公司,要警惕其潜在的意图和风险。
当然,本文在研究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区分其他公司治理条件下研究结论是否适用,分析师关注在提高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的同时是否提高报告披露的整体质量,这种影响是否会给企业带来诸如股价或业绩的提升,明星分析师关注是否会使得财务报告披露得更加及时,上述问题将是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 报告延迟(Reporting Lag)是指财务报告实际公布日与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之间的时间间隔。
② 有研究表明,审计意见类型对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A E, PENMAN S H. Timeliness of Reporting and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4(1).
[2] BIPIN A JINKYA, SANJEEV BHOJRA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uter Direc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43).
[3] BUSHMAN R, SMITH A.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2):237333.
[4] 张子健. 年报预约披露日变更、时机选择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2):113121.
[5] 方军雄,洪剑峭.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J]. 证券市场导报,2007(3):2530.
[6] 潘越,戴亦一,林超群. 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 金融研究,2011(9):138151.
[7] YU F. Analyst Coverag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8(2).
[8] KNYAZEVA 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t Following and Firm Behavior[R]. New York: Working Paper of New York University, 2007.
[9] HAW IM, QIDQ, WUW. Timeliness of Annual Report Releases and Market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 In A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The Case of Chin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0(2):108131.
[10] 陈汉文,邓顺永. 盈余报告的及时性: 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4(4):103108.
[11] CHEN CHARLES J P, SHIMIN CHEN, XIJIA SU. Profitability Regulati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1(20):930.
[12] 李维安, 唐跃军, 左晶晶. 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基于2000―2003 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5(3):1423.
[13] 王雄元,陈文娜,顾俊. 年报及时性的信号效应[J]. 会计研究,2008(12):4755.
[14] BROWN N, DEEGAN C. The Public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A Dual Test of Media Agenda Setting Theory and Legitimacy Theory[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29): 2141.
[15] 沈洪涛,冯杰. 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 会计研究,2012(2):7278.
[16] 周泽将,杜兴强. 新闻发言人、财务分析师跟踪与信息透明度[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 8290.
[17] HONG H, LIM T, STEIN J C. Bad News Travels Slowly: Size, Analyst Coverage,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1):265295.
[18] CHANG X, DASGUPTA S, HILARY R. Analyst Coverage and Financing Decision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6(6):3009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