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健康教育是要人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健康教育工作,由于管理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2006年5月18日正式成立了会宁县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会宁县卫生局、会宁县X1项目办、会宁县健康教育所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均为各科室的负责人员,县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各自部门的日常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健康教育工作的回顾

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自成立以来,主要抓了如下工作:⑴建立和健全各级健康教育领导组织,使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县形成网络,做到层层有健康教育领导组织,层层有人分管健康教育工作,上下一条心,搞好健康教育工作。全县各医院单位均成立了健康教育科,每个科均有3~5人以上的健康教育宣传人员,具体分工抓好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健康教育工作。⑵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县所有人员的自我保价知识,以增强战胜各类疾病的信心与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教育知识的逐步普及,广大群众已日益增强了卫生意识,迫切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病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特别是H1性病、肿留、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等。为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每个月均坚持健康教育专栏。内容有:①教育育龄青年优生优育。②预防接种。③传染病防治。④儿童保健。⑤孕产妇保健。⑥老年人保健。⑦H1性病管理。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以及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作为重点宣传,做到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短小精悍,易于群众接受。⑶大力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发放30种疾病预防知识和10万份宣传资料,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工作知识水平。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通过视频会议,电教请省级以上专家讲课,公路两边大型宣传健康教育牌。把群众需要的卫生科普知识,送到全县千家万户,增加卫生知识,还提高了对工作的兴趣,自觉地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从而增进了健康。⑷举办健康培训学习班,狠抓各类人群的健康知识培训,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行为,提高卫生水平。⑸结合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健康咨询活动。进一步拓宽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每年均结合重大节日(如元肖节、五一、十一、元旦)和健康教育宣传日(如无烟日、爱牙日、艾滋病日)等活动,组织健教所、县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人员,上街进行健康咨询活动,同时展出健康教育宣传牌、健康宣传画、健康书刊、卫生科普读物等。向过往群众和前来咨询的人们,宣传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并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如测血压、测血型、视口腔等和发放限盐勺),在咨询服务的同时,进行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和正常人体健康标准等健康教育宣传,力求使前来咨询的人们,达到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效果。⑹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地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县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为方针,积极争取上级健康教育部门的指导。努力拓展健康教育工作,并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活动,吸取各地的先进经验,以此推动我县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院内健康教育人员的政治与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增强健康人员的素质,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2006年以来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抓好以上各个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单位和上级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与广度,都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缺乏必要的设备,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发展不够平衡等。为此,根据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和先进单位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①进一步发挥各卫生单位健康教育领导组织的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班组这一级的作用。同时,还要更一步密切与新闻、宣传、工会,教委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因为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全民族健康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人们健康的问题就远远超过了健康教育部门本身的条件和权限,因此,必须依赖社会各种力量支持与配合,才能把健康教育工作提得更好。这就要求我县各个部门和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通力合作,多为我县健康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贡献。②为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就要推行健康教育工作定量化管理,做到健康教育传播形式规范化。应在全县范围内再选定一些公共场所(如娱乐场所,招待所,宾馆,学校及学校食堂,托幼机构,住宅小区等),设立规范化的固定式健康教育宣传栏,以进一步掀起健康教育,形成健康教育宣传声势。③为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水平,就要做到培训骨干制度化。即要求全县各级健康教育领导组织,都要制定出分层培训骨干的计划,做到领导带头讲健康知识课,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咨训计划。层层负责对所有人群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如会议宣传、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和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等)。④为进一步巩固健康教育成果,应要做到行为干预经常化,因为人们的行为转变,即由不健康的行为转为健康的行为,是健康教育是最终目标,我县在这方面以往做得较少,今后要加大力度,力求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把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逐步减少,使全县广大群众的健康进一步得到保障。⑤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就要对各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把各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指标与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指标一起下达,一起进行检查考核。实行责任到单位,落实到各科室,并与经济挂钩,健康教育搞的不好的单位,不但要扣分,而且还不能成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以促进全县上下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与重视。⑥巩固健康教育成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积极争取领导、依靠领导和开发领导,使各级领导都自始至终地关心、支持、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如资金、人员、设备等),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能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把健康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的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痹症;应用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当前国际社会倡导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而痹症是服务站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经过长期对患者的临床观察,现将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关节气血不畅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及关节肿大,灼热等症状,以冬春两季和寒冷潮湿地区多见,常因气候变化和遭受风寒湿邪而加重,《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老年人主要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笔者在医生辩证施治基础上开展中医药疗效观察及护理。

1临床辩证

行痹以风邪偏盛,风性善行而数变,则行痹以关节游走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窜下肢,表现为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弦。

痛痹以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偏盛,因湿性重着粘滞,痛有定处,麻木重着,肿胀等症,表现为肢体关节着重、配痛,或有肿胀,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是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至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热盛津伤,导致恶风、口渴,发热,烦闷不安,苔黄燥,脉滑数。

2生活起居条理及护理措施

自然界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暑、风湿、燥、火、或由于自然界不断变化,常常出现气候反常现象,很多老年人就来就诊,也是痹证症人发病之时,因此,老年人来就诊时,除医生对症施治,服务站护理应做好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健康处方,做到有疗施治未病先防。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对纲要进行了修订。目前,已有很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实践表明,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更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大量的视频资源,这些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了大量素材,这些生动形象的视频媒体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课上运用的优势,并总结了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最后归纳了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有效运用视频媒体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优势

网络视频媒体资源包括电影、电视剧、科普知识视频、学生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它们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视频媒体资源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有效的心理课,首先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之中。视频媒体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新颖的形式及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非常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视频媒体资源通过视听信息的传递,创设情境,激感,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第三,视频媒体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的保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就有94%。我们知道,视频媒体资源是视、听的结合体,因此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视频媒体资源中所传递的心理健康知识。

三、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和实例

(一)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的一般程序

1.导入部分

本部分是暖身环节,可以通过游戏、小故事、新闻报道、心理调查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主题部分

本部分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播放视频,播放视频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宜太长,二是视频播放的形式可以多样。随后由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在熟悉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问题。接着由学生分享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顺序是由对视频本身到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最后一个步骤是教师小结,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3.结束部分

学生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与感受。

(二)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实例

1.课例主题:

迈好眼前一小步

据高三部分班主任反映,班上不少学生在刚升入高三的时候,学习热情高,复习收获大,进步也快。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学生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但是却不见效果,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在与班主任的交谈中,这些学生深感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脑子出现问题变笨了。其实,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出现上述短暂的停滞状态,在心理学上形象地称为“高原现象”,这是学习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高原期”,设计此次辅导。

2.教学方法:游戏法、视频故事法、分享讨论法

3.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本课采用游戏导入《雨点伴奏曲》,主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利用雨点联想到人生不只有晴天,也有阴雨天,适时引入本课辅导的主题——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2)主题部分

在主题部分,我们选择了视频故事《十字架的故事》(见上页)。这个视频长约分钟3分40秒。

视频故事简介: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向前行走。突然有个人停了下来,“上帝,这实在太沉重了,请允许我砍掉一些。”于是他把十字架砍去了一小节,背负着减负的十字架继续前行,虽稍微轻松,但前路漫漫,十字架的压力让人依然行走艰难。“哦,上帝,让我再砍去一点点吧,这样我的旅途就更轻松了。”“感谢上帝,这样轻松多了。”当别人都负重奋力艰难地前行时,他哼着欢快的歌谣,不费力走到了队伍的前头,并暗暗得意于自己的聪明举措。(视频播放到这个地方停顿,提问故事接下来会怎样继续)突然前方出现一个宽大的沟壑,眼看着无计可施。这时,后面赶上来的人用他们的十字架搭成了桥梁,顺利渡过。当他也尝试着效仿他们时,才发现他的十字架远远达不到对岸。当别人都已渐渐远行,他只能停在原地懊恼不已。“如果当初不偷懒,我本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跨过这道沟的。”可是人生很多事情事发后再去后悔已经晚了……

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教师总结如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它也许是我们的学习、工作中的压力,也许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不愿背负压力,当人生出现沟坎时,我们将很难跨越。生命中很多东西看似承受会很痛苦,但是如果你面对了、扛过去了,也许就云开日出了。我们的人生高度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3)结束部分

学生分享感受:

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观看的《十字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故事讲到我心坎里去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现在的学习心态。刚进入高三时,我的学习热情 非常高,但是接下来几次月考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这些不理想的分数就像沉重的十字架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真的很想放弃和逃避,但是故事中人人都背负着十字架艰难前行,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其实我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与我有着相似的心态,压力和焦虑是正常的,我要勇敢面对现在暂时的挫折。感谢心理老师给我们分享这么励志的视频故事。

四、视频媒体资源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选取的视频媒体资源应具有典型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首先要结合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视频。选择恰当的视频,一是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视频媒体资源,因为这样才容易围绕故事展开讨论,达到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视频媒体要尽量具有新颖性,因为学生对没有听过的故事会更有兴趣。最后,所选择的视频资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宜将不适合学生阶段观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给他们观造成负面影响。恰当的媒体资源来源于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有心人,收集相关的故事,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也可以自己拍摄或让学生拍摄。

(二)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媒体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要成功运用视频媒体资源,还需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视频。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包括哪些呢?比如可以将视频放到关键点停下来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视频故事接下来可能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是对话视频故事,可以让学生采用配音的方式,参与到故事中来,体会故事角色的心理变化。总之,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视频资源本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对视频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功运用视频故事教学法,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如前所述,心理健康课中所选取的故事,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结合故事进行深入分享和讨论呢?首先,教师要深入地理解视频故事的内涵,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视频故事,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入分享和讨论故事。其次,教师在深入理解视频故事的基础上,要精心地、层层深入地设计好问题,像剥洋葱般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享讨论。当然,这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才会有所提高。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YQJK1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自杀心理 防范与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30-02

一 问题提出

自杀,位于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之中。我国最新的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在人口重要的死亡原因中排列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位的原因。另有资料报道,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199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eligman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年度大会上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了“积极心理学”一词,并于2000年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Sheldon和LauraKing在2001年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良好生活。

二 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1.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政策研究

高校领导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其摆于重要位置;加大了经费投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构建了决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实有人抓的有效机制和工作网络。但各高校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不够,抓的力度和落实上不够,表现为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健全,或是挂了牌子没有队伍,或是因缺少经费和场地,没有坚持开展工作。

2.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策略研究

各高校立足于本校实际和现有的资源,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和辅导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更多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识别、预防、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对于自杀者、自杀行为认知差异大,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对自杀者的人格特征、行为表现不能鉴别和辨识,更缺乏自杀自救和助人的技能;自杀死亡的大学生,大部分事前未曾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专业机构求助。关于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干预策略的研究为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3.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教师培训

高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主要立足在职教师培训,安排教师进修提高,注意引进高学历教师从事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教师队伍有待充实,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发达国家高校中从事此工作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我国部分高校规定为1∶5000或1∶30,其中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少之又少。咨询和干预中制度建设缺乏、应急能力差、不规范操作多,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导致学生不必要的死亡,影响心理咨询和自杀干预的声誉,不利于长期发展。

4.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模式建立的基础研究

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预防和干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干预的时间、目标和相关因素定位。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自杀干预因素进行定位,从而将降低自杀的危险因素和增强大学生自杀的保护因素作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的目标。

三 积极心理学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

积极心理学从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生命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咨询四个方面渗透到高校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的构建之中。

1.积极心理测评的介入

高校应用临床心理学问卷对于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常使用UPI、SCL-90、MMPI等临床心理中的量表或者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测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筛查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的不良个体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但是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而没有测评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相较言之,积极心理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有益于改善“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学生发现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发现其身上的美德与积极情绪而非“问题与病症”,就更容易配合学校与教师进行心理普查与测评,更愿意接受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与心理活动。在评估内容方面更多涉及积极情绪、乐观程度、灵活思维、学习生活投入度、品格优势(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社会健康(信任、友谊)、家庭健康与精神世界健康等维度。

2.积极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以往临床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危机干预主要集中在自杀心理防范手段、时间与方式上,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关注点与健康心理学相对一致,关注点集中在营造积极心理的氛围上。干预内容倾向于关注建立心理复原力、建立性格优势、建立强有力的人际关系。建立复原力应用了发现幸福的ABCDE模式,其中A代表不好的事情(adversity);B代表当事情发生时自动浮现在头脑中的观念与想法(belief);C代表这个想法引发的后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驳(disputation);E代表成功反驳后的启发(energi zation)。应用这种“简―平―快”的五段式危机干预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干预大大提高了干预效力。

3.生命教育课程的介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持续这些问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在生理、心理、生活态度、压力事件、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六个主导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影响下,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尚未完善,容易产生轻生自杀的冲动。

4.积极心理咨询的介入

第一,积极心理咨询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咨询,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给来访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与身心带来痛苦。强调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手段与方法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强调整合的咨询方法。积极心理咨询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咨询阶段理论。它把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咨询两个部分。其中,主导咨询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咨询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咨询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和辅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

参考文献

[1]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高教视窗,2008(5):205~206

[2]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2~83

[3]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9)

[4]邹凤梅.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防御与干预模式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陈琳、范晓玲.积极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127~128

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74-03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现如今原本应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大学生人群中却不断地出现自杀、群体暴力等伤害生命的事件。纵观这类恶性事件,倘若抛开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犯下恶行的年轻人身上,存在着一种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甚至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缺乏最起码的“敬畏生命”观念,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可怕之处。作为人性教育缺失的后果,它就像一个潜伏的恶魔,已成为随时有可能伤害社会的恶因。只不过因贫富贵贱不同,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富二代可以飙车杀人,穷二代用斧头锤子一样可以行凶——当初的马加爵就是一个例证。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释义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送生活的气息。我国教育专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1]。而这样的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开展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智慧的陶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从世界范围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社会就有了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他的观点中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进行的教育。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学者教育家们对生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生命教育以不同的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的基本要义。所谓生命教育就其教育理念上看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可贵和尊严,认知到整个教育过程是塑造和实现教育活动参与者的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的本质是真善美,让受教育者发现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欣羡生命,进而敬畏生命。从教育内容上看,就是教育活动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中心,即教会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注重学生感知生命内容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在认知自我中,孕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培养生命个性,学会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共同生命体的存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而努力。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看,生命教育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基本平台,教育的起源和动力都来源于生命,因此,教育应当把生命作为教育活动的灵魂来看待,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环节。最后从生命教育的方法看,生命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参与、感悟、体验等方式来理解生命、生存的价值乃至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

教育的起点是人,生命、生死问题与人类共存,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有的放矢,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需要从生命的源头寻找德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到人的本身,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理解与尊重之上,体现以人为本,走向生命、回归生活,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做到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精神需要的教育。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缺陷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在社会的发展竞争面前,学生需要的是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对压力的疏导,然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在教育中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机械地填充,以求获得“何以为生”的本领,却将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完善、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被放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放弃了引导学生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乃至学会对人生的负责。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再次,在我国高校通常以实施知识性德育、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我们无论是从“思政课”开展的知识性德育,还是结合专业进行的渗透性德育以及活动性德育,不是因为政治性色彩太浓无法吸引学生,就是重专业轻职业操守被忽视,甚至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理解为从社会需要的出发去实施一个规范个体的过程,强调了集中与统一,忽视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灌输和思想品德塑造,简单的把大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忽略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和人本关怀。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思想,窒息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这种听话道德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政治化,将其政治功能唯一化。以政治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活动,抑制了学生从自身成长中主动适应社会,从而培养自身道德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自由乃是人类的最大的财富,然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使很多的大学生失去了这笔精神财富。使道德变成表演,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教学、规劝、说服、几率奖惩等手段所左右,学生的话语权极缺,学生选择和创造自己的道德空间就变得狭小甚至缺失。因为僵硬机械的思想教育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真诚的道德学习动机,无法对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无法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境遇中,通过思考产生价值认同感,从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信念。这样,当他们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时就迷失了。

最后,就是把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只要有关心理的问题,大多通过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因此目前各大高校虽然几乎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员严重欠缺,还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而生命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更是从伦理、心理、道德等方面对生命给予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这就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将这些方面很好的贯通。而目前在我国对于生命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教育体系,很少的学校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是有也是相当零散,危机预警不健全,缺乏生命规划,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和机制,这就为开展生命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生命教育构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以培养个体具有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为宗旨,就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人文关怀价值角度来讲,“生命关怀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既是德育的起点,亦是德育的终点。”[3]因为生命教育终极的实现,需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提倡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潜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这些恰恰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的目标。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帮助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生命价值。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客观的,我们只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应对当前学生现状。在校园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利用各种传媒、特别是网络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来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这包括“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在对自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不断变化的情绪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生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以“人”为载体认识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困难挫折面前才能进行客观分析,珍惜生命,在价值判断中很好地认识生命价值,做出理性的选择。

其次,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为本,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主”[4]从这个意义上,道德的构建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意识思维中,而且还存在于现实真实生活种种可观察的人我关系中,我的存在和我对生活的体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生命状态,回归大学生的真实世界,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生活”不断的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中入手,平等友好地启发引导反省和检视在自身或周围的事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自主性品质,开发潜能实现其主体地位。

“人心各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以牺牲心灵的自由成长和创造去达到某种抽象的、僵化的道德目标的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创性。只有立足于每个个体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成长对话,采取不同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因材施教,和学生分享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共同讨论和解决生活的困惑和道德的难题,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在把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要素的同时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使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最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感。因为人是道德的活动主体,道德是人自身的创造物,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引导人格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如皮切姆所说:“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地固守原则或规定,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善良的道德感和依据真实的感情行事”[5]充满活力的教育能使学生更能创造性生活,从对生活和社会的自觉崇尚真善美的内在追求中,发现自身的创造力量,富有成效和幸福的生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生命活力,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自由生长的自由、理解、宽容的道德教育,成为富有幸福感的教育。这种幸福感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满足与震撼,使他们愿意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感到快乐和愉悦,得到美的享受,达成幸福的体验,快乐了心情,健康了行为,最终也就提升了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化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雷 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56.

[3] 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