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案例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案例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教师短期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5—03

一、案例教学的起因——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性变革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教学任务:创新教育、问题解决、项目学习,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学,同时他还与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很早就被认识到的事实,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现任主任主席朱迪·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学艺术的实现倚赖于三种不同的知识: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特殊案例的知识、三是运用适当规则于指定案例的策略知识。这里,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都属于内隐的知识。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外显知识与概念、知道什么有关;内隐知识与实际知识、技能、诀窍有关,通常在行为中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展现出来,因此,内隐知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中散播。由此可见,除了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从特殊案例的知识,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仅依靠现成书本的格式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获得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往往隐含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无法剥离出来。这无疑给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上述背景与现状的反思,案例教学成为教师培训系统中的一个新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与教师培训的“短期”限定性条件之间的平衡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操作形式上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讨论有助于参与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亲身经历的反射中利用具体的术语去阐释抽象的概念,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事件,构建问题,从多种角度去解释情境,为行动确定关键的决策和可能性,培养教师灵活的教学理解和判断能力(L.Shulman,1996)基于以上讨论,案例教学在教学案例选取及操作程序上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就教学案例选取而言,必须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具体来讲,案例需包括四个部分:“主题与背景”,交代关于什么的案例,以便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描述”,对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展开的一种特殊要求;“教学注释”,对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探究;“诠释与研究”,对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读。就操作程序而言,通常采用的是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案例教学环节运用前期准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反思拓展“四步骤法”进行具体的教学。由此我们可以从大体上了解了案例教学的特点、原则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笼统的特点及相关阐述,针对教师培训的“短期”条件的限定性制约以及一线教师思维风格、认知结构的差异性特点并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经验相对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而言的相对丰富这一独特性特点,我们就需要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在案例选取原则、方法及案例教学的操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下面就以“中学数学教学法”为蓝本,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案例教学的上述方面,做一实践层面的分析与探讨。

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于短期教师培训的特殊化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论作为专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一方面是现代教学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在数学教学论知识体系中,数学教育思想、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等五个部分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那么,针对教师短期培训这一特点,合理的规划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确立案例教学发生的时机与地位,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并实施适宜的教学操作程序,以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就成为我们本文研讨的终极目标。在为期两个月的短期培训中,应用此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就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论详细阐释本研究的教学模式与操作程序,以期与广大同人切磋。

(一)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循环上升式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首先对教学论的整体知识框架做一简要的理论概述,然后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实践模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三层次循环上升式教学阶段。其中:第一层是由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三部分组成的初级循环系统,第二层是分析反思于实践模拟组成的中级循环系统,而第三层则是第二层的进一步扩展,即由案例教学、理论提升和第二循环系统组成的高级循环系统。这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内容由局部分析向整体架构扩散、由客观评价向主体参与延伸。教学论原理知识则经历经验理解、局部归纳、扩展延伸、理论提升等四步骤再循环而形成教学论知识网络。其中:案例教学与理论之间的转化循环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环节。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维度与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教学始终是围绕如何设计教学而努力,而教学的设计又必然需要突出数学的本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三个部分,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背景分析和扩展延伸。那么,案例的分析就应围绕以上五个部分,从“数学问题”、“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思维”、“教学法问题”、“背景问题”、“扩展”(更多的数学、更多教学方案、更多评价角度的延伸)。

除了上述我们所指出的教学案例通常的选取原则,针对短期教师培训的特点,案例的选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原则:

1.案例内集中原则

此原则是针对单个案例而言,每个案例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要集中的讨论具有典型特点的数学、学习、教学等问题。比如:在不同的案例中,数学的探讨可集中于对数学概念的再认识、数学本质的再挖掘;本案例中的估算策略、猜想等是不是数学;具体做数学的过程分析……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评价可集中于通过画概念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某某学生的回答某某问题中你觉得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或概念了吗;从学生的上台板演中教师得到了什么?……教学法的研究可集中于能描述一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风格吗;教师是如何把一种情境转化成一种“教学时机”的;教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自然深入吗;教师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单一还是混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各自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约束性;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的,时机怎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吗;等等。在此,我们尤为注意“集中”就意味着对不同维度独立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升,有主有次。

2.案例间互补原则

对于不同的案例,力求凸显案例间的互补原则,这是为最终形成教学论的知识框架而必须的,没有对单个案例的局部分析,也就没有对多个案例的系统掌控。案例间互补的程度决定了教师知识建构的完备程度,尽管在一个案例中也会对譬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对话式教学等有多方面的涉入,但毕竟有主有次,而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就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细致剖分,才能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模拟环节教师就会有切身感悟,从而将理论内化以真正服务于实践本身。

3.案例关联原则

案例关联原则简而言之即是各个案例的安排应凸显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数学知识发展轨迹(数系的扩充、函数的本质探究)以及跨领域、分支之间的链接(几何、代数等)。在其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数感等。

(三)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操作程序——“放”“聚”“散”“收”四步骤

通过理论概述让学生对教学论的含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有个整体结构性的了解,从中初步构建自己的教学论知识结构图;将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本身的学习与描述分区域的分布到各个案例中,以保证学生可以从真实的案例中看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从中体会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第一个环节——“放”的过程。进而针对每一个案例做详细的评述、分析、拓展与归纳,力求局域性的探讨与研究,其中各个案例的分析维度虽然一样,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这也为更好地整合理论知识框架奠定基础,这是第二个环节——“聚”的过程。然后经过拓展后的问题,学生们会按照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对同样内容的教学提出具有不同课堂操作流程、方法和模式的教学方案,这也就是我们上述教师培训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模拟”环节,这也就无形中超出了单个案例的探讨与研究的范围。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能以发现式为主,但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案,那么,当学生的教学方式拟采用合作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时,无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合适,学生势必要首先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与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那么,这就需要将别的案例中的典型应用与之结合,才会使一个案例具有更多的辐射线条(由于纸张问题,我们不能一一画出,只根据每一层次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案例并没有严格的次序,随着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分析探索的逐步深入,针对各种偶发性问题进行调整并穿插讲解,这也就暗含了每一个案例可能会多次出现,为了不同的讨论而提供可供分析与观摩的平台),这是第三个环节——“散”的过程。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理论得以一步步提升,知识概念图更为充实,最终进入第四个环节——“收”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并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那么,“收”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尤为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进而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图。

从最后教师构建的知识结构图和实践模拟的情况来看,上述讨论的教师培训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案例的维度分析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得以整合和优化;本质为“做中学”的教学形式,更是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其表达能力、讨论技能、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桥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汇总,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各种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案例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时,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而“反思型”教师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案例教学的专家朱迪—舒尔曼认为,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限定条件,其效果有没有普适性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案例教学起到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中在内隐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与案例的策略知识”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所研讨提出的“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又为教师培训的“可操作层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相信“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会成为一条有希望的教师培训新途径。

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第2篇

1.对“教学目标”难度“适宜性”的思考; 2.对“教学内容”确定“衔接性”的思考;

3.对“学习方式”运用“选择性”的思考; 4.对“动作示范”形式“多样性”的思考;

5.对“学法指导”内容“准确性”的思考; 6.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

7.对“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思考; 8.对“体育游戏”选择“针对性”的思考;

9.对“德育内容”渗透“随机性”的思考; 10.对“体能素质”锻炼“常规性”的思考;

11.对“学生评价”引入“必要性”的思考; 12.对“教师评价”方式“灵活性”的思考。

摘 要:本文重点对体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从对各种学习方式的理论探讨切入,重点分析各种学习方式在运用中的认识误区,通过对《课标》中列举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选用建议,以期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1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而且,建议将这三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但从新课改以来的体育课堂实践来看,一方面,盲目选用这些学习方式的情况较为多见;另一方面,每一种学习方式的把握上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学习方式的运用还明显存在“不准”“低效”“形式化”等现象。这样就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加强对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探讨至关重要。

一、全面学习,找准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关键在定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耳熟能详,但当进一步问及这些学习方式“是什么”的时候,却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回答清楚,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合理有效的选择和运用更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剖析,并找到其准确的定位。

1. “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核心

《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靠的是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如同学习的客体,是被动地在接受学习的信息,缺乏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属性。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新课改倡导将自主学习引入课堂,是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因此,把握住“主动”二字,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将会变得更加有效。

2. “配合”——合作学习方式的核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体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将合作学习引入体育课堂,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学习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合作学习的精髓,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最初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学习者之间的配合主要源于各自的、有责任的分工,因此,分组合理、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目标一致、学习愉快、效应明显等是成功的合作学习应体现出的主要特征。由此,建立相互配合的运作理念,把握配合的最佳时机与有效方法等,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3. “解惑”——探究学习方式的核心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首先需要深刻领会“探究”的含义,探究即探索研究,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等探索研究,或发现新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体育学科的探究学习也是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总的可以概括为“解惑”的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甚至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因此,何谓“惑”,如何“解”是探究学习选用时应把握的关键。

二、走出误区,把握方向:盲目、重复、虚假离课堂要远些

自体育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来,体育课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选用方式,而且,有些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明显走进了一定的误区。

1.走出“学习方式使用越多越好”盲目性误区,建立“精选妙用”的思想

新课改后,我们会在很多课上看到教学设计部分表述,“本次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具体的方法介绍。而且,在实际课堂上也真的看到了一会儿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一会儿又合作学习,还有让学生多次反复探究学习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误认为现代学习方式使用的越多会越有课改的“样儿”,结果并非如此。假如,在一节本来时间就十分有限的体育课,除去5~8分钟的准备部分和3~5分钟的结束部分,剩余的20多分钟基本部分,自主、合作、探究齐上阵的话,哪种学习方式也难以发挥到最好的作用。因此,要走出误区,建立“精选妙用”的思想,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确定选择最需要的学习方式。

2.走出“虚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化误区,坚持“高效实用”的做法

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其作用也不是无限放大的,过分夸大其作用,或过高估计其价值就会走向假、大、空的死胡同。如打着自主学习的幌子,让学生放羊,甚至有的为自己辩护称为是科学的放羊;采取不同方式的分组,每位学生却被动地按照教师统一的且相同的指令做着同一个动作,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一节课无数次地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时间甚至仅有二三十秒就展示讨论的结果,却信心十足地说是在组织探究学习等等,如此这样的安排,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最为贴近的有可能就是“假”字了。因为,那些做法很显然都是虚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场景,缺乏实际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方法具体操作上以实用为目的,并追求其有效性,否则,将难以摆脱形式化误区。

三、分析案例,有效选择:《课标》中的学习方式案例引发的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选用?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正确把握住方向?如何有效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是进一步深化体育新课程改革,尤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等,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附录2“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部分,列举了篮球投篮教学、跳长绳教学和跨栏跑教学三个案例,下面逐一分析。

(一)自主学习案例分析与选择方略

1.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自主学习案例的名称是“在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该案例的教学步骤如下:

教学步骤: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篮球距离(如2米、3米、4米)。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1分钟投篮命中的次数目标(如1分钟投中3次)。

3.学生思考“如何投准”(可以请教教师或同学)。

4.学生尝试练习和体验。

5.学生自我测评。

6.达到目标的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设置新的目标进行练习;未达到目标的学生进行反思,并改进练习方法。

以本案例设计的6个教学步骤来看,每一步都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自选”到“自设”,再从“自想”到“自练”,最后是“自评”和“自调”。一个“自”字贯穿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之所以学生能够从自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学习的方式和目标,在设计思路上就已经考虑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本案例是真实自主学习方式的体现,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发挥的是指导作用,而非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方式的传授作用。这样的学习,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考虑到了个体差异,目标的设置和评价的标准都是因人而异的。总之,从该案例得到的重要启发是:自主学习需要把握让个体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时间、内容和方法等,从而达到自我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独立自主而非绝对的自由,而且这种有相对控制的自主学习的实践,将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上文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程序和要求的,既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又要有完整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方法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式的学习。基于此,下面提出几点在体育课堂上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方式的几点建议:

(1)难度适宜的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方式体系而非简单的练习手段;

(3)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可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

(4)事先向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设定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十分必要;

(5)自主学习要有始有终,即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指出学习中的不足和改进策略,便于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与选择方略

1.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合作学习案例的名称是“在跳长绳教学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该案例设计的教学步骤如下:

教学步骤:

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明确连续跳长绳的总次数。

2.分组进行跳长绳练习。

3.学生讨论与分析影响本组跳绳成绩的原因有哪些,包括个人的跳绳技术、同伴间的协作等。

4.学生讨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请教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5.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较差的学生改进跳绳技术。

6.再次进行集体练习。

7.小组间比赛。

该案例设计的合作学习教学程序可以归纳为:明确目标—分组练习—讨论分析—确定方法—帮助改进—再次练习—组间比赛等。在这一全过程中,看到了合作是分组后的“小组”合作,而且除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练习,关键是我们还能看到了小组内的分析、讨论和互相学习,而不像过去一些体育课上的仅有分组练习的所谓的合作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小组练习后,还有一个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检验合作学习效果的环节。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多步骤学习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分组学习”。

2.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

“分组学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较为常见,但大都还达不到准确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新课改倡导将合作学习引入体育课堂,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理论与方法掌握以后,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下面具体提几点合作学习选择和运用的建议:

(1)有一定难度以上的教材较为适合于合作学习,而过于简单的教材缺乏合作的价值;

(2)不能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分组学习,要能够区别真假合作;

(3)合作学习要先有目标,在目标驱动下发挥小组内各成员力量,协同共进;

(4)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5)合作学习也是一个分步走的学习方式,所分小组相对固定,通过组间比赛,不但能够检验合作的成效,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意识和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会随着合作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入而强化。

(三)探究学习案例分析与选择方略

1.探究学习案例分析

探究学习案例的名称是“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该案例设计的教学步骤如下:

教学步骤:

1.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的栏架高度和栏间距离。

2.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提高跨栏跑的速度?”

3.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思考“如何提高栏间跑的速度”“如何迅速跨过栏架”等问题。

4.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一位学生尝试练习时,组内其他学生轮流在起跑处、起跨处观察和记录。

5.小组内每一位学生就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并进一步思考和寻求有效的练习方法,为其他学生提出有效的建议。

6.学生在自我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同学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7.进行组内展示与比赛,看谁进步快。

该案例对探究学习方式的设计划分为7个教学步骤,前三步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设置、提问、鼓励等“设问”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显示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当然,是以“练”为主的学习过程。从第四步分组练习开始,到第六步,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摸索,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这三步体现出的是探究的过程,在练习中探索“答案”,而且,并非是采用每一组探索后问答问题的方式,而是以组内展示与比赛的方式,发觉哪些同学找到了“答案”,即比较看谁进步快。这种形式的探究是动脑与动体相结合的方式,动脑的结果用身体来表达,动体的结果是动脑效果的呈现。

2.探究学习方式的选择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某一或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要么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即说出问题的答案,要么分组展示动作研究的结果。组织这种形式的探究尚不够深入,而且缺乏体育学科的特点。上文中的案例却大不相同,并且给我们选择和运用探究学习带来很大启发。如何在体育课堂上有效运用该学习方式,下面提几点建议:

(1)技术含量较高且难度适中的教材较适合于采用探究学习;

(2)探究学习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但也有学生从现象中探究归纳问题的学习过程;

(3)要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不能像走过场似的运用探究学习;

(4)探究的核心是“解惑”,如何解惑,教师要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5)探究学习也有展示,除了组内成员的观察、比较与学习,也可以采取组间以赛代展的方式检验探究的效果。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要能够在深刻领会其内涵和操作方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并非所有的课上都要采取这三种方式,关键是根据需要而选择,过于频繁地使用这些方式容易走进形式化的误区。在选择其中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某种学习意识和能力方面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否则,再好的学习方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韦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3]于素梅.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J].体育教学,2013,10.

[4]于素梅.走进新课标 落实教学建议(三):从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的案例分析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拓展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

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 A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与困惑所在。但现在很多的老师并不清楚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是懂非懂的。所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真实状态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中“谁”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黄厚江[ 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语文建设[J].2006年02期]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却是为学生的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如一位老师在分析《白毛女》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毛女》一文体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不完全具备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所以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层面,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换一个角度去问可能会好一点,如:杨白劳带回家的年货和黄世仁家想成怎样的对比?这样问题被简化了,而且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角度应该是站在“教”的对立面,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进行提问,忽视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失败的。二、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问”是为了“不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状态;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思维水平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即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之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针对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 董水龙.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J].2006 (6);34]时,是这样确定学情的。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他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父爱”,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学之教授这些,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难点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一种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学生无法体会的,也是依靠他们认知基础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条分界线,分开了记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他找出来吗?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两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语言或品德之类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欣赏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质量;第二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解析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把学生向情感防线引导,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人生的体验。(二)课堂提问要切记碎问碎答;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不提问的,似乎没有了“提问”的教学手段,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显然,课堂教学中冲折着大量的碎问碎答。其实,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提问的,可以设计学生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查阅,听读,复述等,这样就将听、说、读、写的环节充分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归园田居》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

教学步骤一、音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节奏。

2.老师正音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学步骤二、意读1.教师引导:再次自由朗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2.经过诵读的体验之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力,然后用语言给同学们表述一下诗文呈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分组讨论)

(明确: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

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顾名思义是教师对教学材料的深刻剖析。所以,教材分析在整篇教案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内容应该包括:本单元或本课的中心话题以及该话题涵盖的相关子话题;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如何;本单元主要文章的内容概括、语言特点、文章类型等;本单元对于授课对象(学生)的积极作用。教材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意义,为后面的教学步骤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打下基础。同时,深刻详细的教材分析还有利于教师对于实际授课内容进行合理改编,使之成为最适合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学材料[1]。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实际上就是教师对于实际授课对象的分析和情况掌握。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年级、年龄段等基本信息;学生现阶段的英语能力分析(包括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等方面);本课对于提升学生原有基础水平的意义或价值。学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成绩等方面的了解来制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实施教学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所做出的教学设计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目标,从而调节自身更加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设计课程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的某些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文化意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五大类。其中,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是任何课型中都需要涵盖到的两大基本目标。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英语课堂要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英语语言本身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只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形式上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英语语言教学理念。对于其余三个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课堂需要来选择加入自己的教案设计当中。其中,学习策略目标是教师根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学习策略还指定的学习目标,它包括英语语言认知策略;监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整理策略。文化意识目标是新课标中要求英语课堂需要渗透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讲授本节课涉及到的文化意识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兴趣,进而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主观对于学习的态度或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这一目标,激励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清楚地明白每一步活动应该涉及到的意义。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中心指导方针,以防教师在整理教学内容或是补充教学信息的时候偏离轨道,达不到预期的教学呈现效果[2]。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其实是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教师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后,会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侧重,对于这一部分知识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同时,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也会有所重视,对于该部分的知识多加理解和操练,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以及知识掌握水平。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教学重心,是整个教学内容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性。无论是对于应试教育还是对于素质教育,良好的掌握教学重难点都能促进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课堂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并且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不仅仅侧重于学生英语语言输入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时,多多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目前英语课堂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内容依托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等。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法是现阶段英语课堂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任务来实现学习过程,其优势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运用,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是学生发生交际行为。使得学生产生信息差(information…gap),这样的交际活动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教学用具

英语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凭借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内容的传递,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使用多样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教学用具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安排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教学用具能够充分辅助教师对于整体英语课堂的把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所设定的教学内容。现代课堂中主要的教学用具有: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投影、视频音频等[3]。

七、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可以说是这个教案设计中的重中之重,环节紧凑、设计新颖的教学步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好的知识学习效果。现代英语课堂中,教学步骤主要依据的模式有“PWP”教学模式;“3P”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五指教学法等等。根据这些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可以纵向串联出教学实施步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步骤中要增强学生互动,互动形式多种多样,不能仅停留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要适当鼓励学生内部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4]。运用交际法和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英语语言的应用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步骤横向设计的时候,要加入学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设计意图以及活动时间。这些细节性信息的补充可以使教案设计更加完整,突显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课前准备更加充分,课堂实施效果也更加良好。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一部分,在教师平时撰写教案是往往被忽略,但其实板书设计的作用不可小视。整齐新颖的板书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使得整节课的只是内容根据条理性。在撰写教案时,如果提前将板书设计这一部分做好,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冗杂的知识点罗列,学生看的一头雾水,影响学生完成整节课的学习目标。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际操作教学过程后,对于一节课的整体评价和反思。其目的在于总结上课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来反复推敲和修改教学内容设计,使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一节使学生多方面受益的精品课程。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学习新型的课堂设计与教学方法,在课堂呈现之前,充分设计教案内容,牢牢把握以上九大基本步骤,争取让每节课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程晓堂,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8-80.

[2]陈柏华,陈冬梅.英语教育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14.

案例教学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云 交互式钢琴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课程有个别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以六周为一个授课周期,可以采取实验数据跟踪的形式对每周上课的情况总结分析。第一、二、五周采用个别课形式,第三、四、六周为集体课形式。以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谱例为个案,从第一周至第六周分别展开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该内容,每周结合学生的认可度和效果反馈得出数据,最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体现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钢琴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下附表格说明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设计数据跟踪表

二、教学步骤及方法设置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针对勃拉姆斯改编《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教学内容,本课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对该变奏曲的认识。2.准确掌握每个变奏的音符、节奏、指法,以及对音乐分句的理解及踏板的合理运用,最终奏出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3.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钢琴教学中,播放作品相关动漫场景,构建新型钢琴课程教学模式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该曲的教学重点有三项:1.演奏中每个变奏的触键变化。2.浪漫时期音乐风格的把握。3.运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的想象,结合作品进行音乐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首先对变奏曲进行简要介绍: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作曲家可创新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然后对勃拉姆斯改编《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进行介绍:勃拉姆斯的变奏曲可以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他一生仅就钢琴独奏的变奏曲就写了5首,其中最著名最出色的就是这首以亨德尔为主题所作的变奏曲。本首变奏曲包括主题和25首变奏及赋格。25首变奏中大体都保持着主题的结构。乐曲的主题来自亨德尔的羽管键琴用的三个组曲的第一首第二乐章,是非常明朗、鲜明的旋律。

2.教授

首先让学生掌握“立、点、带、放”四种技术方法,结合动漫的播放进行思考,感受多媒体钢琴教学的创新之处。其次,通过动漫场景提高音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变奏1、3、7、8表现的是老鼠的形象,诙谐、俏皮,步履轻盈,动作敏捷,经常偷吃猫的食物。在谱面的标记中,则表现为跳音居多,音色较明亮,力度相对较弱;变奏2、5、11、12表现的是猫和老鼠和睦相处的时光,美好、愉快。音乐也比较舒缓、轻柔;变奏4、6、9 表现的是猫的形象,以及它们相互打闹的场景。音乐的和声与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力度也增强很多。

最后整合练习,完整地展示该作品。

三、案例分析

六周的个案虽然看似简单,但能看出信息化钢琴教学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信息化钢琴课采用了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形式,上课形式不再单一。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学生弹奏进行录音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比传统的弹奏――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更有说服力和效率。同时还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录音给学生听,通过差异比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编辑乐谱,用频谱仪科学测量、分析音乐,充分认识音乐从“弹性――机械――弹性”“运动――静止――运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二度再创新”等层面,使钢琴课发生巨大的变革。

结语

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推广,还需要钢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其不断地研究更新,运用互联网平台,配合时尚的云端口检索与音乐相关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查找钢琴资料,搜索相关图片来补充课堂讲解,从互联网下载与钢琴课程相关的音乐制谱软件进行分类,编辑出与乐谱对应的电子版本,根据课前设计,做出与课程内容相应的科技编程,不断更新信息资料库等,从而改变沉闷、懈怠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D.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