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气象工作;防雷宣传;科普;思考
夏季是雷电多发的季节,因雷击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繁,为了使群众具备一定的防雷能力,气象部门应该做好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基层的气象工作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求通过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使群众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
1以防雷宣传为手段,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在雷雨多发的夏季,雷电对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的破坏更是致命的。气象部门要结合地方的工作实际,联合电力部门做好防雷安全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防雷知识的宣传,使普通民众能够掌握一定的防雷基础知识,从根本上降低雷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基层的气象部门在科普知识的宣传上,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目标,面向地方实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气象知识的宣传效果,防雷知识的宣传上也是如此。为了增强群众的防雷减灾能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气象部门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宣传,通过张贴防雷的公益广告以及印发免费的宣传手册为手段,同时也要配合基层的政府机构和电力部门,做好群众防雷工作的技术支持,提供相关的气象资料配合民众进行建筑的防雷改造。
2目前基层防雷宣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全国各地的气象部门在防雷宣传的进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宣传经验,有比较多的开展方式,例如:在固定的气象宣传日一般都会举办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对防雷知识的了解;在雷暴高发的夏季发放防雷宣传小册子;进入校园给广大中小学生普及防雷知识等,都有不错的宣传效果。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气象宣传工作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各界民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还存在有不少问题。
2.1宣传形势较为单一,缺乏实效
防雷知识的宣传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传统的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世界气象日的单一时间,并不能真正起到加强群众对防雷安全的重视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应该对日常的防雷工作有足够的重视,气象部门应该在针对雷电多发的季节,以及容易被雷电威胁的地域进行重点宣传,注意创新宣传方式,达到提高防雷宣传效果的目的。
2.2宣传人员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工作,一般由专业的气象专家进行,然而他们的工作中心大部分都在科研上,不能专职进行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因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宣传人员,气象部门大力开展气象宣传工作往往成为空话。基层的气象部门应该结合地方工作的实际,建立其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以专家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以专业的宣传人员为骨干,加上业余的兼职宣传人员共通组成,使气象宣传工作规范化,提升宣传工作的效率。
3改进基层气象防雷宣传现状的有效措施
经济的发展使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城市和农村的防雷任务都比以往要艰巨得多,公众对气象防雷科普知识的需求也在增加,农民需要掌握房屋建筑的防雷措施,城市居民需要掌握日常用电中的防雷应急手段,为了改进基层气象防雷知识的宣传现状,气象部门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3.1严格执行防雷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
针对我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国家推出了防雷减灾条例,气象部门在宣传防雷措施时,需要向群众讲解防雷减灾条例中的操作规范,在气象部门发出雷电天气的预警之后,群众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可能降低雷电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气象部门要督促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做好公共设施的防雷保护工作,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3.2建设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
基层的气象科普知识任务繁重,普通民众缺乏对气象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基本的防雷知识的掌握,要想高效地进行防雷工作的宣传,就要依托与完善的气象宣传队伍。基层的气象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宣传队伍的工作任务,通过专家讲座和进修学习的方式,提升队伍内骨干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推动气象宣传工作的快速进步。
3.3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改善防雷宣传的效果
因为防雷工作对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对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应该是持续进行的,不仅仅是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工作,气象部门在平时也应该进行有效的防雷宣传,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在宣传防雷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多采用实际的防雷事故例子引起群众的警惕,引导群众以科学的防雷手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4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
在网络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气象部门的防雷宣传工作也应该采用比较先进的形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在雷电高发的季节及时进行预警,通过网络媒体资源以及通信服务的平台,将雷电预警信息及有效的防雷手段及时传达给群众,提醒群众加强对雷电的防护,提高防雷工作的工作效率。
4针对农村防雷宣传工作的构思
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下,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的防雷要求一般比较严格,然而在雷击事故高发的农村,尚缺乏有效的建筑防雷要求和电网防雷要求的规范化,不少农村地区的群众甚至认为雷电的伤害事故是不可预防的,因此未来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深入基层,到群众中间去,做好农村地区的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农村的防雷宣传任务区别与城市,在雷电高发的夏季,正是农村的三夏时节,农民一般都在户外活动,容易引发雷击事故,在宣传过程中,要引导群众在恶劣天气时避免户外活动,避免停留在高处,以免遭受雷击。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防雷措施,要引导群众按照操作规范使用家用电器,在不用电器时要拔下插头,在雷雨天气时候,要切断家里的总电源,以避免雷电对家用电气的破坏。
农村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气象部门要给予农村建设单位以设计意见,提倡房屋的安全选址,尽量避免在高出周围地貌的地址上建房,避免潮湿地区以及下方有金属矿产的地域,不能在高压输电线路的附近进行施工,这些地方都比较容易发生雷电事故。在建造房屋之前即注重防雷考虑,能够有效避免居住之后的防雷事故。
5结语
在雷电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基层的气象部门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的不断进步。基层的防雷宣传工作应该逐步展开,以主城区的宣传为重点,兼顾农村的防雷宣传,以集中教育为手段,依托于学校、医院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群众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如网络平台以及手机通信平台,进行广泛的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参考资料:
[1]孙阳.农村防雷宣传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3).
[2]金雯晴.基层防雷安全宣传策略[J].科技资讯,2012(06).
[3]敖国天,连健,陈春,周恩黔.浅谈检测站防雷减灾宣传工作[J].贵州气象,2010(z1).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提升;有效途径
1、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作为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评估的主要指标。随着高职院校的日益增多,其在社会的地位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许多高职院校都逐步认识到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主动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活动,起到了地方和学校双赢的效果。但是,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和矛盾,影响各高职院校及其参与教师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阻碍了各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社会服务的步伐与进程。本文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叙述了该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及当前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了提升该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现状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整合专业资源,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服务藏区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水利科普知识宣传,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紧跟水利事业大发展步伐,依托本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大力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培训项目,平均每年开展设计、监理和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开展基层水利站所长培训、水利局局长继续教育培训、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等服务项目5项。
(2)整合专业资源,服务新农村和藏区建设
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智力支农扶农计划,先后为崇州市鸡冠山乡竹根村、都江堰市中兴镇红旗社区和都江堰市幸福镇永寿社区提供技术和经济扶持,为四川省兴文县水务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都江堰市中兴镇红旗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技术培训。本专业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务局合作,服务藏区,深入基层,为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阿坝县境内的羊高电站提供技术咨询,解决了当地垮沙乡和柯河乡的用电紧张问题。
(3)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实施水利科普知识宣传
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基层,进行水利科普知识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水、识水、懂水,与水和谐相处,营造和谐水利;与四川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合作,策划并制作完成水电科普动漫宣传片,面向全省青少年学生开展水利科普知识教育;我院作为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定期召开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年会;定期举办“一战到底”水利水电科普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存在问题
虽然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近年来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期间也发现存在一系列问题:
(1)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四川省内各水利类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和各施工、监理等企业单位的员工,各单位的需求不同,要求社会服务的内容就要有所不同,而教师毕竟是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的认识不一定十分到位,所以即使尽其所能也不一定能全方位地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完全满足各单位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校与服务对象双方开展深度合作的热情,影响了社会服务活动深入、全面地开展。
(2)服务时间与地点具有随机性
由于服务对象散布于四川省各个不同的区域,而且都有日常的工作要进行,很难整齐划一地在某一固定地点接受学校的服务活动。而学校校址固定,办学具有规范性,必须有规律地安排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在时间、空间上不允许存在随意性。所以,教师们只能利用周末、校内无课的时间,前往各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协调一个双方都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很困难,直接影响了社会服务在技术、智力支持上的时效性。
(3)对社会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
学校和服务对象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认识比较模糊。学校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仅作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的一种途径,没有真正把社会服务作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甚至把社会服务当作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副业”而限制它。一些服务对象对与学校合作、接受学校提供的服务态度不明朗,有的认为不能增加即时收益而没有必要徒增麻烦,有的对学校服务能力尚不认可,有的认为学校社会服务仅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所以不愿意为此劳神费力。
(4)过分关注服务效益
社会服务是属于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活动不明确。如果是营利性活动,服务对象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大多存在即时性,渴望立竿见影,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包括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等都要以服务对象的方便性为主,而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以技术服务、智力支持、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在较短时期内不一定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容易导致服务对象产生急躁情绪,对学社会服务期望值下降,对校企深度合作热情不高;如果是非营利性活动,学校就需从每年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学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社会服务活动,不光是财力,还需人力、物力、智力等各方面同时投入,才能保证社会服务的顺利开展,所以导致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内容等能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不够重视。
4、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没有社会服务能力,就没有生机;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毕业即教学,不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就缺少实践锻炼,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难以提高教学水平,难以担当现代职业教育的重任;各企事业单位如果长期缺乏技术、智力支撑,不仅现期发展速度与效益将打折扣,而且也将缺乏发展后劲。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高职教师,还是行业企业单位,都需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开展,并将其作为促进发展、实现多赢的一种主要途径。
(2)构建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
高职院校需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议程,有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和组织人员队伍,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制定社会服务战略规划。社会服务的宗旨与办学方向需一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总体实力的增强;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一致,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如将教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以适当的标准折算成工作量,作为晋升职称和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报酬分配合理,提供社会服务时间、信息、经费、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3)实现社会服务团队的组织化
将社会服务团队划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团队,不但可以增加社会服务的组织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服务的计划性,实现社会服务与企业、社会的有效衔接,同时以团队为单位提供社会服务,可整体带动团队成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水平。此外,教师的服务能力是整个社会服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他们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5、小结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要想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四川省水利行业的政策,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努力,需要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师生和社会三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遭遇的障碍及其跨越[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2]蔡新职.骨干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廖惠,卿杨燕等.社会服务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4中).
关键词 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现状;对策;山东聊城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33-01
气象科普工作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公众这一中心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呈现高发频发趋势,同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人们对天气、气候变化越来越关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对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储备、有效应用气象预报产品和增强灾害防御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聊城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聊城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属市县气象台站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学生或大学生开放,把他们请进来或派遣专家讲解气象科学知识和灾害防御措施,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气象观测、体会影视主播、感受人工增雨防雹,让青年学生感受气象的奥秘和科学;通过每年“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安全生产咨询日”等契机,积极组织或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重大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科普讲解、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画、灾害防御明白卡及气象资料,不断将气象科技向街道、社区、工厂、农村传播;借助报纸、电视、短信等传统媒体及网站、微搏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气象科技新动态、新成果,解析天气气候现象,普及科普知识。
聊城市气象科普馆始建于2003年,坐落在凤凰苑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内,建筑面积逾1 600 m2,采用现代装修理念及科幻风格。展馆内有大量展板、灯箱、图片、气象探测设备、立体电影、小球大世界、趣味性游戏等各类模型或实物,安置了雷电模拟器、人影发射装置模型、自动气象站等设施。先后被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科协命名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在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2 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形式固化
多年来主要依靠气象日等活动契机开放气象台站和科普馆、专家讲课、媒体推送等形式进行科普,缺乏更加新颖多样的形式。
2.2 内容单调
缺乏多样性、创新性,讲解气象科技知识多,与经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内容少。
2.3 缺乏协作
与其他部门、行业协同科普的成效不大,有效协作的机制尚未建立。
2.4 缺乏演练
科普多为知识讲解和图像图形演示,模拟场景不够,公众缺少参与感,缺乏提高防灾减灾应急工作实战能力的演习演练。
2.5 覆盖范围有限
传统形式科普的受众人群有限,新媒体影响的范围非本行业能掌控,对广大农村居民也缺乏有效的科普措施。
3 对策
科普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经常性的民生教育工程,应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从而形成发展合力。从国民素质教育抓起,开展广泛的科普教育宣传并组织有效的演习演练,强化与部门及行业的协作,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提升公众防御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的意识和避险自救的能力。
气象科普还应兼顾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公众能不能听得懂、用得上各种气象信息产品,是衡量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而“听得懂”和“用得上”离不开通俗化的气象科普,因此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应更具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3.1 强化国民素质教育
将气象等科普教育特别是避害自救知识,分类别、分层次列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从青年学生抓起,逐步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近年来,聊城市政府组织编写发放《聊城便民手册》,将气象灾害避险措施和应急处置纳入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效果。
3.2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宣传
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制作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气象科普作品;充分利用现有电视、广播、手机、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继续利用气象日、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日做好开放和宣传工作;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为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避险自救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科普内容上应更多元和开放,新时期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气象科技发展本身有着难以逾越的瓶颈,如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的不足,这些也应该作为新时期气象科普的重要内容,争取公众对气象的理解和支持。
3.3 开展应急演练
在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中,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以学校、部门、社区、村庄为单位分类别开展气象科普专项演练,采用模型展示、灾害场景等讲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原理以及如何防御气象灾害科学知识,增强科普教育的生动性,同时检验知识掌握及应变能力。
3.4 强化与其他部门行业的协作
强化与科协、民政、农业、教育、环境、交通、旅游等部门协作,强化与电力、汽车、拓展等行业的结合,深度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科普资源,让科普更具针对性。
3.5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气象部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强与媒体、应急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协作,广泛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积极发挥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作用,强化广大农村地区遇险自救的能力。
3.6 完善科普设施建设
推进互联网+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气象科普场馆,加强气象科普教育资源建设,推进气象科普网络共享服务,加强气象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发展,气象科普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培训。
4 结语
基层气象科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惟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集思广益、强化创新,将科普纳入整个气象现代化体系中协调推进,并且不断完善科普网络,强化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才能持续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8-10.
[2] 杜婧,张脉惠,朱献献. 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杭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2009:4.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防御管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给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中国作为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因为地理位置情况某些省市已经成为雷电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村对雷电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度仍不足,雷击气候产生时村民的防护意识依旧淡薄,防御知识尚存盲点。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现状,提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几点重要对策,倡导从气象预报到科普宣传,从构建体系到组织管理,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逐步完善起来。
1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1.1 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依据近5a雷电灾害统计相关数字分析对比得出,农村人口中发生雷电伤亡的人数远超城镇雷击伤亡人数。而这一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并没有减少的现象,反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表明了农村防雷意识的薄弱,基础防雷设施不完善,还表明了随着农村小家电的引用、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电力电话设施的搭建等发展的逐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村普及防雷科学知识,致力于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防雷减灾基础设施水平,依法增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构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这一系统性管理工程,成为了当今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1.2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因为我国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不强,相关技术还不到位,积极探索雷电灾害防御途径构建防御管理体系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1.2.1 普及防雷减灾知识,为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意识水平不到位就只有被动,防雷减灾工作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贯防雷减灾科普知识,才能增强村民防御雷电灾害的主动性,这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一环。而这种科普工作不能是一时的,应该常抓不懈,利用一切有利介质全面、有效的进行宣传,达到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才是奠定雄厚的防御管理基础。
1.2.2 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当地气象局监测雷电灾害征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闪电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雷达探测系统实时监控气象变化,通过电视媒体让村民提前知晓,能够对防雷减灾工作起到先导作用。
1.2.3 全员重视,政府推动
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展开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更离不开农村村民的自觉参与,只有从上至下都主动配合衔接起来,才能开辟农村雷电防御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减免农村学校和自建房的防雷设施安装服务费等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都能够减少农村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
1.2.4 抓住农村防雷减灾的关键点
在村庄选址建设初期就要有防雷意识,对建址地区做好雷击风险评估,以避免新建村庄处于雷电高发区。农村建筑物结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防雷措施,安装防雷装置。不断提高雷电灾害实时测报水平,重视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的和传递,充分利用广播、手机信息、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预警雷电灾害,给村民抗灾避险提供有效预警。
1.3 防御管理内容
1.3.1 构建专业的防御管理队伍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组件起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专门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这一队伍必须规范,经过培训和认证。
1.3.2 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制十分必要。依法构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同时,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审核,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行为,构建完善的防雷减灾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细化挂钩,才能确保防御雷电灾害工作落实到位。
1.3.3 建立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防雷减灾管理部门,明确管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主管机构和下属部门,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重点防雷区域重点监测,设立闪电监测定位点,建立相关监测档案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文件上传下达工作,制定管理监督奖惩办法,强化管理力度。
1.3.4 将防雷减灾管理系统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在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加强防雷管理增建防雷设施,对电力、电视和通信线路推行埋地技术,加强电涌保护措施。对农村建筑实施严格防雷装置设计监督,不符合防雷的工程拒绝验收,杜绝构建初期源头上存在雷击隐患。
1.3.5 加强事故后期整改管理
雷击事故发生后必须协同相关专家找出雷击原因,提出整改方案,落实到位,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 结语
雷电气象灾害并不可怕,而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不加强防御灾害系统的管理和建设才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可怕原因。目前,构建一套科学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来预防和降低雷电灾害保障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雷电的认识还不足,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不够。防御、抗灾等环节仍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起来,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气象预报和现代化高科技相结合架构起农村防灾减灾的防御屏障,减少农村雷电灾害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召绪,林为东,阳宏声.由一次雷灾事故引发对农村防雷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1):74-75,78.
能源转型的先行者
――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助力供给侧改革
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步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作为特大型清洁能源的中央企业,集团一直是积极推动我国能源转型的先行者,致力于构建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供应体系,为优化国家能源结构,积极贡献力量。
报告指出,2016年集团清洁能源实现大幅增长,清洁能源在运装机容量达到4371万千瓦,同比增长40.2%。核电上网电量为11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新能源板块总装机达到2290万千瓦,其中风电在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我国第五个风电在运容量千万千瓦的企业。
安全第一的捍卫者
――一次把事情做好,刷新安全运行记录
安全是核电企业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向来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集团始终秉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以工匠般的专注、细致与认真,持续提升安全建造与运行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安全质量和技术创新不断刷新安全运行记录。
2016年,集团18台在运机组72.2%的WANO业绩指标达到世界前1/4,63.9%的WANO业绩指标达到世界前1/10水平。在法国电力公司举办的国际同类型核电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集团核电机组已累计获得34项次第一名。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实现连续安全运行3964天,在全球64台同类型机组中排名第一,继续刷新国际先进的安全运行数据记录。
中国创造的引领者
――核电“走出去”,助推“一带一路”战略
核电“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同时有力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集团在“走出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国核电项目正式落地、马来西亚埃德拉新能源项目完成交割、湖山铀矿建成投产。2016年集团“走出去”硕果累累,尤其全球瞩目的英国项目正式落地,象征着中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象征着中国已从核电技术输入国,跻身为核电技术输出国;象征着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报告指出,核电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带动效应十分强大,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的效应,相当于出口200架中型飞机,将有效带动中国5400多家设计、设备制造、建安等高端设备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同“走出去”。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全力助推国家战略。
低碳发展的践行者
――坚持清洁环保,打好蓝天保卫战
空气无边界,共饮一江水。在严峻的环境挑战前,集团坚持“善用自然的能量”,在了蓝天保卫战的最前列,在践行低碳发展中,打出了响亮的一枪。2016年,集团清洁能源上网电量达1788亿度,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约5728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9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37万吨,相当于种植39万公顷森林,其面积可覆盖两个深圳市。
透明之道的示范者
――创新沟通方式,打造“透明核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