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原理

社会经济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原理

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的基本理论。本文阐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原理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

三、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维护;国家干预

一、经济法发展历程简述

经济法部分概念来源于古代财税法,但内核上与其有明显区别。经济法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逐步进入垄断时期,垄断性企业出现后开始操纵市场,使市场平衡遭到破坏,与此同时,社会公平问题陆续出现,如: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收入悬殊、社会财富和权力主要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等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国家急需运用有效手段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调节,由此,经济法应运而生,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中国经济法诞生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三十余年间经济法不断发展扩充理论核心,出现了众多说法不一的理论学派,但也在业界达成了不少共识。业界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发初步产生于建国初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经济法吸收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经验出台了很多经济法规,其中,以前苏联法制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比如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积极推进经济法建设,我国经济法正式出现,不仅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还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弥补了其他法律在经济领域的不足之处,并为21世纪初我国经济法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做好了铺垫和基础。

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经济法的重要原则

经济法能为正确的国家干预提供法律支持,能主动对社会经济进行积极有效地干预。现阶段,我国学界对经济法的原则有多种观点,综合多家观点,我认为经济法原则应由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国家适当干预原则构成。其中,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最为重要和基础。从中国经济法立法情况来看,很多经济法立法都是为了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包括维护市场平衡,保证经济领域的竞争公平性、削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出于这一立法目标,经济法立法内容不仅注意到了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公平性,还注意到了不同规模企业对市场秩序的不同影响力。小企业规避风险能力与大企业相比较弱、所获得的优质资源与大企业相比较少、人力资源和组织形式较为薄弱、在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较多且获取信息与资本的渠道较为单一、有限,因而经济法注重维护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严格抵制大型企业对小型企业的“围追堵截”现象,规制大企业对资源的垄断及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进行商品倾销的行为,减少小企业被合并现象,鼓励小企业充分运用政策优势,蓬勃发展。过去在生产到消费环节中,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消费者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侵权事情屡见不鲜,消费者权利保证没有落到实处,随着法治基础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维权意识有所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较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经济法确定了生产经营者的相关义务和产品责任,填补在这一环节中的法律漏洞,规范生产经营者行为的同时使得消费者维权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在宏观调控方面,确保国家财政及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也是经济法注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的重要体现。种种做法有利于促进企业优化自身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全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三、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特殊性

(一)多样的调整手段

经济法用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调整手段是多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使用私法、公法两种调整手段,经济法注重缓和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不仅仅致力于对私权利的维护,同时致力于对公权力的制衡,削减公权力被滥用的现象,使得公、私权利能够被合理协调使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得到维护。

(二)独特的维护路径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路径具有独特之处。经济法理性假设:必须将保护社会整体利益无条件放在保护个人利益之前,因为,社会整体利益是不是社会成员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全体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只有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宪法及法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职能保障人自身的权利。由此可见,其主张的维护路径同公法、私法有明显区别。公法、私法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公法作为政府组织出台的法律体现了它是政治国家层面的的法,它要求适用的人运用刻意的方式自发为公共利益服务,而私法属于市民层面的法律,它允许社会成员努力实现自身利益,只通过对个人行动的巧妙限制促使其行动对社会利益有益。

四、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方法策略

(一)强化经济立法以及运行宗旨

经济法早期是为了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漏洞、克服市场失灵、缓解情况而出现的。市场调节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调节的这些缺陷导致起极容易造成社会经济波动和优质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建设规划上表现地尤其明显,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需要我们对经济法的立法尤其重视,积极去适应当今时代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盯紧市场动向,随时立法,跟紧时事随时修订,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同时,明确强调立法宗旨,使得经济法在运行过程中能完全围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这一宗旨展开,保证其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强化经济法对社会整体的调节

经济法对社会整体的调节主要运用了宏观调控的方法。需要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方向合力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职能,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及资本,积极优化落后企业,合理扶持小企业,吸纳外来优秀投资,鼓励消费,鼓励市场扩张。保持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保障市场秩序。促进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三)完善责任制度

当部分民众或团体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时,应依照法规对其进行严厉惩处和判决,这一手段对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具有积极作用。经济法促进了相应责任制度的建立,督促国家使用民事、刑事责任等对民众加以约束,并建立能强制制止民众或团体危害社会整体利益事件的机制,不仅如此,还促进责任形态的行成,确保其他部门法律能有效实施。

五、结语

如今,我国经济增长幅度较快,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进行中,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各类矛盾逐渐凸显。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会只增不减,需要国家把控时事,积极规避风险,出台相应对策,尽最大可能发挥经济法及其他法律部门的作用和功能,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卢代富.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现代法学,2013,04:24-31.

[2]霍旭.中国经济法发展历程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05:8-10.

[3]王超.经济法基本原则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3,03:15-16.

[4]王雪莹.对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探索[J].时代经融,2017,02:286-294.

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第3篇

【Key words】parker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central plains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引言

中原武术文化隶属于中原文化,是七大武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南文化、岭南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京派文化并驾齐驱,中原武术文化以太极拳系和少林拳系为主导,以中原文化为载体,其衣钵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实现手段,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中原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以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为两个中心,以“走出河南”、“遍布全国”、“发展国际化道路”为基本点,以坚持挖掘中原优秀武术文化、坚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坚持落实大武术观思想、坚持打破武术门户壁垒,走和谐、统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原武术文化道路,意在完善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与深蕴,促进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健康发展,扫除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与弊端,吸收风格迥异的武术文化,形成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发展新途径,提升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就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学理论来丰富中原武术文化的实践。

1帕克社会学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之一的RobertEzraPark(1864~1944),曾依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递进的部分:“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节阶段、同化阶段。〔1〕”RobertEzraPark文明于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E?伯吉斯(ErnestBurgess)、R?E?帕克(RobertEzraPark)以及其他城市社会学家所组创,这一时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国际地位空前下降,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经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著名社会学研究家帕克等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四个发展阶段,因此,社会的发展亦如此。

2 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珠宝,以技击性为其本质,囊括武术中的气功、养生、导引、拳械等,彰显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引诱武术爱好者的无限遐想,推动研究者们的跨文化研究。以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发展理论为主,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亦经历百家争鸣的竞争阶段,矛盾显现的冲突阶段,温文尔雅的调解阶段,稳步前进的同化阶段。黑格尔哲学是这样阐述这一过程的:“自然、社会、精神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变化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但总体趋势是向前不断发展着的,处在不断运动之中,这一运动的动力就是矛盾。〔2〕”这一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2.1 竞争阶段

所谓“竞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竞”是争逐,比赛。源自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3〕”

“争”是争夺,竞争。《韩非子?说林下》:“争肥饶之地。”《史记?高祖本纪》:“上问左右,左右欲击之。〔3〕496”竞争即是个体或群体争逐胜利或者比赛战胜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语:“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对于中原武术文化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相对于其他六大拳系,其虽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但由于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武术文化,形成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原理,同时配合吐纳、呼吸形成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健身术,武当的武术文化曾远赴海外进行汇演,颇具竞争力,可与中原武术文化一争高下;此外,发源于峨眉山的巴蜀武术文化,起源于战国,形成于宋朝,亦称峨眉武术,依托峨眉生态养生健身文化,广纳儒、道、佛等宗教文化新理念,兼具民俗、民风、地理环境,呈现出匠心独运、内外兼修的峨眉武术特色,亦欲中原武术文化争芳斗艳;形成于清末的形意拳系,技击原则上讲究先发制人,主动进攻,硬打硬进,适合于实战,传播较快,曾衍化出心意六合拳,以河北沧州武术文化为载体,依托当地武术文化资源,形成形意拳系,其竞争力不可小视;依托开拓务实、内外兼修、刚烈勇猛的岭南文化形成的南拳拳系,亦是七大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拳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结合当地丘陵多、盆地少、平原地带稀缺的地理资源,以技击为主要特点和原则,创新与传统相结合,既不背离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又外加新的元素充实,使得南拳形成具有当地地理特色的南拳武术文化;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地理方向命名的八卦拳系,实乃是八卦掌为主要拳法,行拳时要摆扣步走圆形,拳路表现为直线来回往复,动作简单,招式简朴,短小紧凑,刚猛有劲,注重太极、八卦原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综上所述,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竞争力空间广泛,其竞争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

2.2冲突阶段

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冲突阶段在所难免,所谓冲突”:“冲”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向,对着。源于《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3〕50”“突”意义为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源自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驰突火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知有科禁,公敢干突。〔3〕384”冲突即是以打败对方为主要目的的直接的激烈交锋,中原武术文化的冲突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七大拳系文化为发展标准,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少林与太极,中原武术文化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龙椅宝座,成为国门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面临的困难重重,这就包括对其他六大拳系武术文化的竞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面对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全国各地争相建设自家武术文化,刮起传统武术节的举办,如雨后春笋一般,旨在加强人们对本地代表武术文化的信仰与认同感,提升本地武术文化的知名度,这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度量的,窘境的出现,中原武术文化开始与异型文化相冲突,问题暴露甚多。另一方面,以中原武术文化为主体,从整体而论,传承的速度落后于发展的速度,导致传统的中原武术开始流失,继承者青黄不接,导致门派难以为继,从部分着眼,中原武术中的个别拳种随着习练人群的减少而消亡,生命殆尽。比如,原属于中原地区的查拳、梅花拳等拳种,因区域习练人口的减少,外加人口流动性较多,武术传承人开始消失,这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一部分武术文化未得以保留;然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门户派别之见,使得各个派系来往较少,龙争虎斗相对较多,门派自家规矩的束缚和羁绊,外加派系之间的不和谐,加速了少数门派的瓦解,流失了宝贵的中原武术文化资源,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着改革,推动中原武术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如何去挽救和挖掘指间遗失的中原武术文化,弥补中原武术文化这一宝库,成为了摆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炙手可热的瓶颈。

2.3调解阶段

面对中原武术文化在社会上发展的冲突阶段,如何调节自身的武术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调解”:“调”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协调、调和,源自于《史记?历书》:“阴阳调,风雨节。”《汉书?食货志下》:“以调盈虚。〔3〕82”“解”意为调解、排解、和解。源自于《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3〕187”调解一词即为协调、调和,统一规划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官方组织的宏观调控和民间组织的自救,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官方和民间在这一阶段举行合作对话,手拉手共同协作,挖掘中原武术优秀文化资源,健全和完善发展武术文化资源的宝贵途径,在1985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中,河南省挖整组积极配合响应国家口号,整理发掘优秀拳种资源178种之多,丰富了中原武术文化资源,随着全国武术整理接近尾声,河南省挖整组于1990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精神,承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太极武术锦标赛,这一举措使得中原武术文化内容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武术文化中重新站稳了脚跟。在坊间,民间武术组织的成立、社会组织团体的成立、武术学院的兴办思潮均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再续了香火,挽救了像苌家拳类似的武技,武术学院的兴办以及高校中武术专业的设立,为中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后备资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健康提供了契机,特别是社会组织团体的依法成立,使得武术这一民间“俗”文化确立了合法地位,明确了新的标准,走上大雅之堂,迈进官方的视野,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拳表演赛的巧妙开赛,为武术走出国门,传播四大洋、五大洲奠定基础,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太极发源于中原武术文化,也不失时机迈向武术成功的殿堂,经历着异样文化的洗礼,促进了自身武术文化的建设,夯实了中原武术文化建设基础,然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是微不足道的,在中原武术文化的开发建设中,拥有认可异国他乡文化的认知思维,这是发展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利器。

2.4同化阶段

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官方“无形之手”和民间“有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有效促进中原武术文化的自身建设,为中原武术文化的远播提供充足的驱动力,仅有驱动力这只机翼是很容易夭折的,创新这一机翼的迫切需要则是刻不容缓。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同化阶段,所谓“同化”:“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相同,一样。源自于《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商君书?开塞》:“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3〕383”“化”即是变化、改变。源自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韩非子?五蠹》:“钻燧取火以化腥臊。〔3〕152”同化即是事物双方共同做出改变,朝着实物美好的一方面不断发展前进。著名哲学家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就是对这一阶段完美的诠释,他认为:“同化即是对事物双方所获得现有信息进行交换,前提是毫无保留,并认知现有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创新以达到互利,促进双方共同发展。〔4〕”自1840年以来,船坚炮利的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使得沉睡的中国有机会开眼看世界,增加了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流的机会,“土洋”体育之争更是淋漓尽致彰显中西文化之差异,民国初期,政府派出一支运动团去参加奥林匹克盛会,但由于中西文化等差异,中国运动队仅作为演出形式,汇演了中原武术文化中的太极拳,获得一致好评,这说明中原武术文化拥有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仍然需要吸收西方“竞争力”为主的文化;发展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借鉴于此,中原武术文化在走向世界、走出国门的道路上,需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谐统一”、“刚健自强”等精神,吸收西方充满探索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实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创新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途径,做到皮亚杰所陈述的“同化”要求,这样才能赋予中原武术文化新生机、新生命,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台阶式发展夯实基础,这就需要丰富少林与太极发展的新路途,充实其技击内涵,完善品牌效应,做到“中西结合”、“两架文化”马车并驾齐驱,借西方文化外衣,推动中原武术文化的新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经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解阶段、同化阶段,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是有所区分的,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1.2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不尽相同,出现的弊端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重视处理好发展和建设这一矛盾的关系。

3.2建议

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第4篇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殿奎、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于宗河、吉林省卫生厅党委书记李殿富、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刘魁、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诸葛立荣、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等领导出会。

来自全国各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医院院长及基建、后勤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各有关科研院所(校)负责人,相关企业代表共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孙隆椿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以“健康城市与未来医院建设和发展”为主题,非常有意义。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卫生工作的基础之年,也是深化医改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随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及重点建设领域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医改的稳步推进,新时期我国医院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本次大会能为我国新时期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为大家抓好医院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帮助,也衷心希望医院管理研究所以“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和《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为平台,在努力做好会议组织和学术交流的同时,加强医院建设的问题研究,积极倡导科学建设理念,大力推进各类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促进医院科学、经济、高效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殿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医改三处处长田佑中发表了主旨演讲。

大会通过主题论坛、新技术及装备专业展示、现场答疑、对话交流、经验介绍、厂商推荐等特设环节,着力为广大医院建设者和管理者提高医院建设及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专业化的学术交流与服务平台。大会分为主题论坛和展览展示会两部分。有50多名演讲者作报告,其中,5名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介绍了我国医改和“十二五”规划对医院建设提出的新要求,11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介绍了国外的医院建设理论、经验和技术。

主题论坛的内容包括“创建健康城市与卫生改革对医院未来发展建设的定位要求及影响”、“绿色医院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数字、智能型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提升”、“节能型医院建设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有效应用与价值体现”、“生物净化工程建设与现代化洁净医院的创建与打造”5个方面。论坛期间,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诸葛立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深圳滨海医院筹建处主任叶炯贤、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研究院总建筑师黄锡、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文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沈晋明等领导和专家作了主题演讲。

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公司医疗事业部高级咨询顾问徐勤生、RTKL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恺及来自TFP Ryder Healthcare的保罗・贝尔等专家、美国HKS国际建筑设计公司、日本三维集团等企业代表就行业内关注的问题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主题论坛还另辟分会场,邀请数位业内专家与医院代表一道,就医院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和医用气体工程建设与应用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和交流。

大会还开设了4500m2的展区,有68家企业参展。有多家大型企业参与其中,如CCDI集团、长春铸诚集团、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富美家材料公司、江苏华迪净化公司、山东亚华电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等,他们为创建绿色医院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建设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还公布了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和《建筑创作》杂志承办的“人文医疗・魅力建筑――首届中国医院建筑摄影大赛暨医院老照片征集活动”的评选结果。此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46名。孙隆椿、于宗河、诸葛立荣分别为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颁奖。

社会经济原理范文第5篇

1??内外关于稀土资源的研究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异常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于2008年对我国稀土储量进行了调查提出,我国拥有的稀土总量居于世界范围内的首位。苏文清深入研究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稀土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明确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我国当前稀土出口情况,提出了如何促进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汪福伟提出,我国当前测明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如同中东地区的石油,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但由于我国内部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稀土在国际间的竞争中还不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不能控制稀土资源的价格,因此在这一方面不具有绝对优势。

黄启与涂庆深入研究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稀土出口情况的变化,认为我国当前稀土出口还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指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制定了合理的有效措施。谢岚平与周频认为稀土资源在国家经济利益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我国得到较高的经济收益,要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稀土资源的开采、经营与销售活动。也就是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监督稀土资源的开发,制定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开发策略。李红卫与黄小卫提出我国当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具备较好的冶炼分离能力,导致当前市场上拥有大量的稀土产品,存在着产品过剩现象,这是我国稀土资源不能为国家带来较多外汇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需针对这种现象及时制定法律法规,大力保护我国当前稀土资源,提高准入标准,严格限制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冶炼,不允许再出现稀土冶炼分离设备。

2中国稀土出口的情况

21稀土资源产品生产

当前依据稀土产品分别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对其进行了分类,原材料产品就是处于产业链当中最上面的稀土产品,如氯化稀土等。深加工产品包括产业链当中中部位置的稀土产品,是将原材料经过一定加工后形成的稀土产品,包括合金等。功能性产品指的是处于产业链中最下端的产品,是将几种稀土材料混合在一起有着一定功能的稀土产品,如永磁材料等。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可以生产20万吨以上的稀土产品,每年可以处理加工16万吨以上的稀土产品,当前世界市场当中的稀土产品有90%以上的都是中国的产品。

22中国稀土资源出口情况

(1)稀土价格方面。前些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不包括1989年与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产品的价格均处于10美元每千克的水平,价格不理想时甚至达到了6美元每千克。2007年我国为了控制稀土产品出口,先后推出了大量政策与标准,因此国际价格一路攀升,突破了17美元每千克。

(2)稀土出口数量。有数据显示,我国稀土产品出口在2000年到2002年间价格不断回落,到2003年进一步增加了出口量。2007年我国政府对稀土产品出口颁布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对稀土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此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不断下滑。

(3)稀土出口贸易国家实际情况。我国当前主要针对下面这些国家出口稀土产品:日本、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我国在2003年出口到日本的稀土产品占到了全部出口量的34%,出口美国数量占到了24%。在此值得提出的是,日本国内严重缺少矿产资源,在稀土资源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但日本的优势是电子产业,日本国内生产的阴极射线管每年占全世界生产总量的50%以上,所以要求进口大量的稀土资源,我国一旦对其停止出口则会严重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2008年,美国进口中国稀土产品占到了总量的17%以上,美国主要消费稀土资源的项目是催化剂工业,每年需要进口的稀土产品不断增多。

3稀土出口对中国的不利因素

31出口价格低,不具有定价权,经济收入不理想

我国目前经营稀土的企业已达到了170余家,大量生产出现了产能过剩,据统计每年超出市场需求的稀土就有16万吨,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企业生存只能依靠降低稀土价格出售,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稀土价格严重下滑,从经济理论来讲,这就是企业数量和价格的直接关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我国稀土出口量逐渐增加,数量增加但价格更低,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不能确定稀土的价格。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想要重新获得稀土产品的定价权就要做好监管工作,对产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改变以往的生产销售方式,掌握价格和出口的主动权。目前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欧盟等,出口的国家相对比较集中,这就使我国当前不拥有主动定价权,稀土价格难以提高,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32存在较多走私现象,大量资源丢失

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限制出口额度,对出口数量进行控制,开采门槛也有所提高,在从事稀土开采的一百多家企业中,只有二十多家拥有出口条件,这也使一部分没有出口条件的企业利用不法手段,以走私的方式贩卖稀土,稀土产业产能过剩也增加了稀土走私的数量,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稀土走私数量达到了两万吨,走私数量仅仅是出口量的1/3。走私数量的增加使正常出口的数量减少,稀土价格也一直偏低,许多国外的购买者通过走私获取更大的利益,直接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3开采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之所以被称为稀土就是因为其中所含的金属元素量比较低,提取这些有效成分依靠的是大量的化学药剂还有水,开采过后剩下的就是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废水,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我国稀土产业形成的初期国家没有参与其中,都是以矿业生产的方式进行开采,开采过程中就忽视了环境污染和过度开采的管理和监督,直接造成了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排放量远远超出了正常标准,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传统的开采方式得到一吨稀土的代价是毁掉地表将近200平方米的植被,每年的水土流失达到1200万立方米。数字仅仅是一个统计的结果,当你看到在风景优美的南方出现的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堆时,才能真正感受到震撼。

我国现在的稀土开采缺少技术支持,多数企业都沿用传统的开采和提炼方法,所以在开采中浪费现象也比较常见,多数资源都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大规模开采稀土,由于开采技术水平限制,致使我国的稀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大大小小的厂家无序开采也是直接造成稀土矿资源整体利用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原始的开采和加工方式,缺少技术支持和先进设备,这些都使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稀土矿回收利用率仅为60%,民营的企业利用率可能都达不到40%,规模最大的矿山也只有10%的回收率,其中因为存储不当造成稀土流失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对稀土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再利用都产生了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