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部与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于科学素养的掌握对于我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启蒙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关键词】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2
在我国新课程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自主、创新以及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而言,要启蒙和引导学生形成上述的学习能力,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目前学界将科学素养归纳成三个部分: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人们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在科学对人与社会重要影响方面的了解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科学知识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科学知识方法正确的掌握,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思考的方向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如何推进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意义。简单来说,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科学知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所说那样,“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主动学习与深刻掌握,而学习与掌握得越深刻,就对于科学知识本身认识的程度越高,其科学素养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从教学语言上来看,亲切和蔼以及引导式的教学语言运用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称呼从“你们”到“同学们”,或者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从“你们一起来解答一下这道题”到“为什么这道题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呢?”的语言表达,显然越是亲切表达和设问语序表现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知识内容而言,教师将知识内容越贴近生活或者越形象化的表达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温度与水知识章节的教学时,生硬的解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的表述显然无法让小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下滑,而引导学生对水在温度中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具体,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经验上略有不足,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因而对于知识本身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局限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参与性,也就阻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互动的参与层面。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互动参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身。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关于磁极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身边磁铁的特性进行探究式的观察,进而让学生参与到指南针原理的探究发现之中。其二则在于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引导,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植物的培育种植,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对植物的根、幼苗以及开花整个生长的整个科学实验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科学实验上的素养。
三、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中,对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组织较少,特别是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实践活动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观点的拓展。
因而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以通过科学成果的参观,科学竞赛的举办等。例如,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生活馆以及生态农业技术园等科学生产环境的参观,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的状态去了解到科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综上而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在小学阶段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对于科学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三个层面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小组活动; 科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30-001
一、更新观念,真正意识到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科学(7-9年级)、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基本相似。《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cience,Technology andSociety,STS)。
2.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是未来公民,是后备人才,我们必须为他们个体成长与发展搭建良好的科学平台,使他们的个性发展能够更好地融入并跟上社会化、国际化的高速列车。
3.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3.1国际方面: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重要趋势的一个教育因子是: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监控和评估。在这些监控与评估中,“科学素养”方面的评估占重要部分。
3.2国内方面:2006年,中国启动了“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科普事业和科学素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同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确定四个重点人群为优先对象:包括初中生在内的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公务员群体。
这些举措,都充分说明了国际、国内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也由此可见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二、在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中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
从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实践来看,笔者以为在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中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要结合我们的科学教育目标,二要组织好科技小组的有效科技教学活动。这就使初中生在科技小组的“团体”里的学习得到最大可能的科学素养培养。
1.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目标
根据我国的国情,科学普及的实施过程中科学素养的要求可分为四个层次:生存科学素养生活科学素养文化科学素养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养。据此,结合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实践,笔者以为在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知识技能类目标。包括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逐步形成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增长发展潜能。
1.2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包括理解科学的基本观念,能初步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初中生兴趣所在的科技活动的科学特点,养成对兴趣所在的科技活动的爱好,爱思考、重实验、好探讨,养成有规则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1.3社会性目标。包括具有积极的团队精神、科学伦理道德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好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2.根据科学教育目标,进行校内外科技小组有效的科技教学和实例训练
笔者以为,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可以借鉴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简称为STS,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结合自己科技小组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小组科技活动实践。
通过“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实践,我们能够总结出这样一些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科技教与学和实例训练,从而达到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之目的。
3.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方法
3.1教师与初中学生共同“设计”小组活动(学习)的情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握小组科技活动的大方向,同时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情境的最大空间。
教师根据自己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提供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科技主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主题,在小组内共同研究。由初中学生自己选择活动题目,同时运用现有资源来寻求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信息,这样就能使这项科技活动更加吸引初中生,使得原本就因为兴趣而选择参加科技小组活动的主体渐渐发展成为爱好。
3.2教师对初中生科技活动作“科学技术”“理性”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此时,学生已经选择好自己的科技主题,并立即着手搜索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源,或是已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务必要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科技活动任务,点拨他们用来解决自身科技问题的过程技能,让学生能够对比自己的思维,正确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
3.3教师要给初中生提供“展示”和“反思”的空间。很多科技小组活动面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尴尬境地,因此教师的适时点拨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有时活动的“坎坷”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反思”的空间。
4.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注意点
在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中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它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
4.1重视基础知识传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校内外科技小组活动实践,是课堂的重要延伸,是让学生化知为能的重要窗口,教师不能忽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更不能随意滋长初中生无厘头的“有意思”的想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兴趣指引;学习能力
生物是初中生必须接触的科学类知识,它有利于学生培养理科思维习惯与掌握自然知识常识。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思维理念的要求,教师应当从生物的教学方法入手,认真琢磨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对课堂知识进行全面的提升与整理,让学生产生积极和感兴趣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成效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中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切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前提。刚进入自然科学学习的初中生对生物的基础知识必定充满着无穷的好奇与兴趣,而在知识系统与思维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对学生学习生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感与积极意识,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学生保留并延伸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学生在进行课前学习时,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前进行知识拓展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现时,技巧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进行“膳食金字塔”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对自然界的饮食平衡与生活中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膳食金字塔”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科学知识紧密围绕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利用一些时间,认真研究本课程所蕴涵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资源,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的科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品质和创造能力,为他们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具有活力的知识,同学们才能够将科学知识长记于心,更好地应用到实践生活中,从而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改下的科学学科更加注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探索发现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在探究式思维的指导下去接受科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样―来,学生既能够从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受到科学方法的锻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对科学的探究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会先导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们接受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昂,想法各不相同,思维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了相关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我们教师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
科学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去细心观察和发现,认真进行科学探究,就可以进人科学的世界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的训练,我们较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塑造。在课堂上,教师务必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提出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启迪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从事物的表象人手,进入到抽象思维的空间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进而实现最好的领悟效果,实现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注重把实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科学是以试验为支撑点的学科,新课标下的科学课本将试验和制作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解决书本上的科学知识。科学教师通过让学生直观地去观察实验,探索科学中的奥秘,得出结论,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细胞”的教学时,我会让同学们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利用课前早就准备好的显微镜,引导他们去观察生物的细胞形态,去感受生物的真实面貌。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使他们既充分理解了生物细胞的真正概念,又产生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时,科学教师要注重利用实验和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和分析相关的科学问题。引导同学们去亲身体验科学现象中的知识,深入观察事物中的科学奥秘。
三、重视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科学知识渗透在现实社会的每―个角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向学生解读教材,以科学现象和生活为素材,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感受科学知识的原像,提高他们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为他们长大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水的利用和保护”的教学时,我首先会引导同学们感受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这样同学们的情绪就被充分带动了,开始回顾自己在生活中对水的利用观念和方式。然而,我并不满足于单纯课堂科学知识的导人和传授。我会让同学们在下课后去做一些利用水和保护水的事情,以把课堂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注重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书本回归实际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回归实际,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实践的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学习科学的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伟大变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在传统观念的深^影响下,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被强迫的事情。不愿意去听课和主动学习课本知识。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电子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成长的,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而且精。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荐现教学内容,通过展示生动的、图文声色并茂的画面,引导学生涉境体会科学知识,感受书本蕴涵的深刻意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下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时,我会在适当的时机向同学们播放一段图文并茂的视频,让同学们去感受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人们可以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能够人为地去征服自然、破坏环境,而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环境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生动的画面就会深深地保留在他们的脑海中,给他们产生很深的印象,从而加深了他们问题思考的科学性,实现自然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 科学素质 现状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15-02
一 研究目的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今天儿童科学素质的状况,将决定明天社会的发展速度及发达程度,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社会的精神面貌。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培养儿童的科学素质不仅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未来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把科学素质视作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科学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与科学普及的目标、个人社会化的实现程度,甚至国家及社会的健全与和谐发展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于科学素质的概念,当前学术界对其表达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即:科学素质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儿童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儿童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可见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调查研究。
为了较客观地反映我市儿童科学素质的实际状况,我们以科学素质的概念为基础,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质的四个基本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科学方法。虽然以上四个要素不一定能够涵盖科学素质的全部内容,但却能较为客观地勾勒出科学素质的基本轮廓。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为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我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儿童科学素质的状况,我们选取全市14个县(市)区不同类型的并有代表性的20所学校作为调查取样学校(每所学校选取男女生各一百名),包括城区学校10所,城镇学校4所,农村学校6所。根据我市特点,我们在取样中也注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以及多民族混居的学校进行抽样。
为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儿童科学素质发展的真实状况,并具有可比性,我们把调查对象全部选定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在相同的学习年限下,儿童科学素质的四个要素的发展状况。
在被调查的2000名儿童中,男生1000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0%;女生1000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0%;汉族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73.93%,在我省人口比例较多的白族和彝族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39%,余下为其他少数民族。这一比例分布与我市各民族人口比例基本相符。
2.研究方法:随机抽样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1)昆明市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问卷(自编);(2)昆明市小学教师科学素质问卷调查(自编)。
三 结果分析
1.关于我市儿童科学兴趣的调查分析
科学兴趣,指的是个体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热爱科学、贴近科学、体验科学的态度体验。对有关儿童科学兴趣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上述调查统计数据表明:
我市大多数儿童对科学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儿童的科学兴趣与其对身边科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二者的相关度也较高。
较高的科学兴趣反映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对科技活动和学习科学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倾向。
2.关于我市儿童科学精神状况的调查分析
所谓科学精神,指的是个体对科学技术知识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信念,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形成的,既有探索精神,又能客观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既能独立思考不轻信或苟同他人,又能与他人合作和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负责的学习生活态度。
以上调查数据说明:我市被调查的大多数儿童在“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的影响下,已基本建立起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意义及个人生活之间关系正确的价值判断,初步确立了“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信念。对于科学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对于科学与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有较为积极的认识。
3.关于我市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
个体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构成其科学素质的重要成分,儿童的科学知识常来自学校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两大方面。我们在设计此次调查时,始终围绕着“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儿童,究竟应该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这样一个中心来制作问卷,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基本的科学史实的理解等。测试题难度与国内其他类似测试相当。60道测试题中,涵盖了五年制小学阶段儿童应掌握的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日常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科学知识。测查后通过赋值计算,最终得出结果:60道问题的总平均通过率为0.47,测试问卷难度符合预期要求,测试统计结果检验x2=3.6,x2<x20.05,P≤0.05,符合统计检验要求。
4.关于我市儿童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
科学方法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过程和程序的把握及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它是个体在科学认知活动中程序性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
样本总体反映出我市绝大多数儿童对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的意义中有着正确的认知,占被调查总数的89.91%的小学生认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有47.88%的儿童认为非常重要,42.03%的儿童认为重要),仅有10.09%的儿童认为“不重要”。
当儿童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具以及家用电器等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占样本总数的82.41%)能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动手加以解决。同时多数人(占样本总数的73.17%)通过拆装自己的玩具或者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掌握正确的组装程序与方法;62.32%的儿童有自己动手制作过一些科技玩具的经历,甚至还有37.06%的儿童敢于尝试动手解决价钱较贵、构造相对复杂的家用电器诸如收音机、电视机出现的问题。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市绝大多数儿童对科学方法有着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市儿童普遍存在着通过自己动手进而掌握科学方法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科学方法的掌握是实现科学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我们对儿童对自己的学习及日常生活是否合乎科学要求的认知也进行了测查,绝大部分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乎科学要求(70.05%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活动合乎科学,72.69%的儿童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合乎科学要求)。
样本总体反映我市儿童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要求被测试儿童“根据太阳起落的方向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大多数儿童都不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简单的逻辑判断得出正确结论(回答正确率仅为39.73%)。有一定难度,如“飞机起飞时应顺风还是逆风”之类需要进行推理才能解决的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仅为44.15%。
上述分析表明:我市儿童对科学方法的总体掌握程度不高,虽然有掌握科学方法的积极的心理倾向,然而作为科学方法心理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并不高。这说明了我市儿童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比较欠缺。
四 提高我市儿童科学素质的对策
1.培养、发展儿童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来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
2.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是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科学意识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4.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在小学阶段,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基地,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碎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6(3)
[2]李大光.科学素养:不同的概念和内容[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