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纠纷时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Zipf维数;城市规模分布;“一小时经济圈”;重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51-03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发展战略,“一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主要包括主城九区以及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双桥区、万盛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綦江县(共23个区县),总面积28661km2,
2008年总人口1 820.7万,非农业人口677.62万,城市化率37.32%。根据未来重庆的战略构想,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若干小城市的城市体系。本文以“一小时经济圈”的非农业人口为测度指标,用Zipf公式为主要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
一、“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现状分析
1.城市首位分布显著――城市首位度分析
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代表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有下列三个城市首位度指数:
两城市指数:S=P1/P2=9.80
四城市指数:S=P1/(P2+P3+P4)=3.73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3.03
按照奥尔巴赫(F.Auerbach)的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二城市指数应该是2,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应该是1。“一小时经济圈”的两城市指数为9.8,四城市指数是3.73,十一城市指数是3.03,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一小时经济圈”首位城市的垄断性非常强,人口分布差异大,城市规模分布是首位分布。根据表2“一小时经济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个数为1、0、6、8;非农业人口占总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57.9%、0%、26.34%、15.76%。
2.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设想一个区域,其中分布若干聚落,设置一个人口尺度r进行度量,规定人口规模P≥r的聚落为城市,改变人口尺度r,区域内城市数目N(r)发生相应变化。在一定条件下N(r)与r满足幂律关系:
N(r)=Cr-D(1)
可以认为城市的规模分布是自相似的,即具有分形性质[1]。式中C为常数,D为分维。
1949年G.K.Zipf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法则,Zipf公式(可由(1)式变换得来):
Pr=P1r-q(2)
式中,r为城市位序(r=1,2,3…,n;n为城市总数),Pr为位序为r的城市人口数,系数P1为首位城市人口数,q为参数,有人称之为Zipf维数[2],实则为分维的倒数,即q=1/D,Zipf维数可以指示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3]。令(2)式中r=n,则有:
P1/ Pn=nq(3)
对(2)式做对数变换可得:ln Pr=ln P1-qlnn(4)
式中,Pn为最小城市人口数,则有:
1.当q=1,即D=1时,首位城市与最小城市的人口数之比恰为区域内的城市总数,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最优分布。
2.当q>1即Dn,此时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差异大,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
3.当q1时,P1/ Pn
4.当q0即D∞时,所有的城市一样大;当q∞ 即D0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这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一般不会出现。
可见,Zipf维数的高低指示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性态,从而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特征。人们关心的是,Zipf维数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数值,是否可以随意变化,将Zipf定律置于城市结构和功能模型体系,可以发现q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
为了清楚表现“一小时经济圈”城市分布的总体特征,根据上页表1作(r,Pr)双对数散点图(见图1),次位城市相对于首位城市陡降,说明“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规模存在中间层次严重断层。用线性回归进行模拟得到位序―规模方程式:ln Pr=5.2540-1.1756lnr(R2=-0.8994),q的绝对值大于1,说明“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差异大,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
二、“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时序分析
根据“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市)1999―2008年非农业人口数,计算出历年的Zipf指数。表3显示:1999―2008年位序―规模方程的相关系数R2都大于0.89,相关性较好,说明“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q值在1999―2008年期间一直大于1,表明“一小时经济圈”人口向特大城市(主城区)聚集比较显著,城市规模分布一直比较分散(如下页图2),主城区的非农业人口数量一直占了该区域总非农业人口近60%;同时由于该区域次位城市与首位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因此要达到整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协调仍需要很长时间(二、四、十一城市指数分别从1999年的11.85、4.21、3.49下降为2008年的9.8、3.73、3.03)。
q值在1999―2008年间表现为两段:1999―2005年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即 “一小时经济圈”非农业人口向主城区聚集数量逐年增加,主城区对该区域非农业人口增长百分比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4.72%增长为2005年63.01%;2006―2008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即“一小时经济圈”非农业人口开始逐渐趋向于转移到主城区周边的城市(如图2),主城区对该区域非农业人口增长百分比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64.42%下降为2008年的50.50%。
三、结论
1.“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的时空分布具有自相似的分形性质,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差异大,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上述结论与地理学、经济学角度分析城市化的结论相一致:2008年重庆市与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为933.04平方公里、443.6平方公里、1999年重庆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302平方公里;2008年主城区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的44.10%、50.34%。
2. 1999―2005年,“一小时经济圈”非农业人口一直以逐年增加的趋势向主城区聚集(2001年构建了三大经济区),① 2006年“一圈两翼”的提出,较好地带动了“一小时经济圈”主城区外圈城市规模的发展,要实现2020年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的目标,应重点培育非农业人口数大于25万的江津、涪陵、合川、永川等区县。随着“成渝”、“渝遂”高速公路(铁路)主骨架的建成,由公路、铁路、水运交织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将“一小时经济区”主城区外的各级城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城镇连片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合川、永川、江津三个区域中心城区,众多小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框架;上述区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城区“退二进三”企业大量入驻和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两大因素成为其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勇,陈嵘,艾南山,等.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J].经济地理,1993,(3):48-53.
[2]张济忠.分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冯涛,吴国玺,秦耀辰,等.基于分形理论的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6,(3):53-56.
[5]朱士鹏,毛蒋兴,徐兵,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规模分布分形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9-22.
[6]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175-178.
[7]易小光,张泰春,屈伸,等.“渝西板块”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的地位及作用初探[EB/OL]..
[8]重庆统计年鉴(2000―2009)[EB/OL].cqtj.省略/szcq/tjnj/.
Chongqing “One Hour Circl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Fractal Research
TANG Hong-ling
(ChongqingCity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401331,China)
[关键词]市场营销 网络经济 营销理念。
一、营销理念的改变。
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最核心的原则是用户满意原则,即是为了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这样的营销理念只考虑将当前服务提供给用户,忽略了用户这一营销的战略资源在未来企业增长中的重要性。网络营销管理理念则以用户成功为原则,重视用户的未来需求、增长源和未来成功。所以网络营销管理相对于传统营销管理,派生出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顾客的长期价值。
网络营销者必须正视消费者的长期价值,这种新观念建立在两个经济学论据基础上。其一: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其二:信息服务业是网络经济时代价值增值的核心产业。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越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另外由于网络营销是个性化的营销方式,而且往往是点对点销售,这也为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企业了解顾客的长期价值提供了可能。
2.网络营销是一种“整合营销”。
代表传统营销管理的营销策略是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组合,这一组合的经济学基础是厂商理论,即企业利润最大化,实际的决策过程是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反向营销控制这样一个单向链,没有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决策过程中去,其实质是将厂商利润凌驾于满足顾客需求之上。营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以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提出的所谓的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与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和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而菲利浦·科特勒认为4P与4C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Product-Customer;Price-Cost;Place-Convenience;Promotion-Communication),4P应向顾客提供的价值就是相应的4C。我们则认为网络营销的整合模式是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互,清楚地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后,作出响应的使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策略决策。在这一整合营销策略过程中,4C和4P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4C前提下的决策,企业最终的操作还是4P,只是整合营销模式下的4P已经包含了4C的信息。互联网的无居间性使得这种交互成为可能。
3.网络营销是一种“软营销”。
网络经济环境下,顾客不再像传统营销方式下被动地接受强势广告的信息,对于那些不遵循“网络礼仪”的不请自到的信息非常反感。
与强势营销不同,“软营销”的主动者是顾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回归使顾客在心理上要求自己成为主动方,而互联网的互动性、实时性和无居间性又使其实现主动方地位成为可能。顾客会在某种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下,自己到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从这一点出发,企业不能再把顾客看作可替代的商品,而应该和顾客建立起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伙伴营销”方式。重视顾客的长期价值,以适应“软营销”方式的要求。
二、营销活动准则的改变。
在传统营销管理活动中,营销人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营销准则,即突出满足顾客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强势广告宣传、合理的价格定位等等。同样,网络营销也有自己的营销准则,只不过是对传统营销准则的继承与扬弃。
1.消费者学习。消费者学习的实质大多是受目标驱动的。所有个人和机构都有各自千方百计想实现的目标,个人的目标也许是“成为百万富翁”;公司的目标也许是“成为行业之首”。为了实现目标,个人和机构求助于各种品牌。品牌与目标紧密相连的观念对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新兴的观点认为购买者追求许多目标,在同一类产品中某些品牌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组合而与多个目标相连。
2.品牌偏好。在每一类商品中,我们关于产品如何满足各种目标的知识是学来的,一开始,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评价产品的特性,因而无从评判可供选择的品牌。购买者可能会选用一些品牌,对它们各有好恶。然后消费者通过学习和反省,形成自己一套判别某一品牌满足自己目标的潜意识标准。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消费者评价满意度的标准,然后采取一定的品牌战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培养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
3.购买策略。消费者面对众多品牌最终选择哪一个。一方面是根据他自己对品牌的偏好,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本人学习的结果。事实上,消费者的选择方式多种多样,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一般消费者学会的选择准则取决于品牌的产品战略。如果他面对的所有品牌都是为了实现同一目标,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各品牌进行全面比较,直到找到最能满足自己当前和未来目标的品牌。当消费者面对的品牌情况较复杂时,如面对一个充斥许多品牌的市场,每一个品牌各有复杂的目标结构,很难进行比较。尤其在多媒体、集成化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情况更易出现。这时的消费者会采取一定的策略,如有优惠的品牌、朋友推荐的品牌可能成为他们的购买品牌。
三、营销手段的改变。
网络经济不仅给营销理念和营销准则带来空前的冲击,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和手段。这些网络经济时代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使营销活动在企业中地位更加重要,也为企业更加有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保证。这些互联网营销的新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广告宣传。包括:在互联网的电子公告牌上信息;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网页,在网页上设计与本企业产品和经营有关的信息;在点击率高的网站上安排广告;在提供搜索引擎的网站上注册;在专门的广告黄页网站上广告;向注册的顾客发送介绍本企业的多媒体材料;在本企业网址上定期新产品、新特性等公开信息。
2.信息收集、管理与交流。具体有:建立进行信息收集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市场信息建立客户材料库,定期进行网上拜访,收集反馈信息;建立网上爱好者俱乐部,进行网上交派与伙伴企业建立网上实时交流和共享数据库系统;建立电子建议箱收集由客户实时反馈的信息;建立营销和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沟通的网络渠道(如在线会议、讨论室)。
3.电子商务。目前在我国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尚不成熟,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电子商务必须做到:信息流能够高效完整地传输;完备有序的物流配送系统;安全可靠的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赖以运行的法律与规章制度。
四、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营销模式,不只对企业的信息沟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使信息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信息已真正成为企业最宝贵的一项资源。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只有拥有必要的信息优势,致力于架设与供应商、中介服务组织、消费者以及政府进行高效沟通的信息桥梁,才有可能迅速捕捉一切有利的机会,改善企业的营销活动,寻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经济复苏 高校毕业生 就业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逐渐显现出来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速非常明显,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至12月底,就业率达84%,有近45万人没有就业;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至年底,就业率87%,有近8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就业形势相对好转,至12月底,631万毕业生就业率90.7%,有近60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650万毕业生有90.6%至年底实现就业,有61万人找不到工作。由此可见,就业率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未就业人数每年仍然有几十万之多。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我国经济一枝独秀,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社会需求岗位增多,招工难一时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一片喜人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经济复苏还具有不确定性,需求岗位增多也含隐忧,2011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提前占有了2012年毕业生的部分就业岗位。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创纪录的680万人,再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将会有7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浙江省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需求岗位相对比较多,高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22.9万人,就业率达93.3%;2010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25.1万人,就业率近95.9%;2011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25.4万人,就业率96.9%。即使有如此高的就业率,我们也必须看到,2009年,浙江省有1.5万余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10年未按时就业的有1万余人,2011年没有找到工作的近8千人。2012年,由于经济复苏,浙江省企业招聘岗位需求上升明显,与此同时,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到26.9万余人,加之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全国各地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使得本省高校毕业生仍将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保就业,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面临的头等大事。
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复苏需求岗位增多,就业仍然不容易。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9%。据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5月9日公布的信息显示,2012年一季度浙江省投资结构出现进一步优化调整迹象,制造业投资延续2011年以来的平稳增长势头,基础设施投资增幅比1-2月明显回升,而近两年持续高增长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态势,而其他部分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5月14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浙江全省企业用人需求缓慢减弱,全省从业人员呈现中低速增长的趋势,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88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55万人,增长6.0%;1-2月,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676.7万人,比2011年同期减少1.0%,一季度就业增长进一步趋缓。事实上,浙江省2012年高校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2011年下半年就可以感受到了。自从2011年11月27日浙江省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进入各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开出的薪酬也普遍高于往年,毕业生挑选单位、挑选岗位的机会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和往年相比,2012年一季度进入浙江省高校进行招聘的单位及招聘岗位增加超过30%。很多媒体上也大篇幅报道企业招工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按理说,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当是一片光明,应当没有就业难问题。但事实却非如此,根据我对浙江省最大的高校聚集地——拥有14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显示,至4月底,各高校毕业生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的平均在20%以下,很多毕业生还在不断跳槽,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形势好转而得到解决,过去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却演变成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同时并存。究其原因,一方面,浙江全省各地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需求的员工蓝领普工(包括服务员)占一半以上,而需求的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企业工资待遇普遍比过去有所提高,但物价上涨较快,所增加的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被快速增长的住房、住宿、吃饭、出行等生活成本抵消,种种客观原因致使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择业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下面具体分析。
2.毕业生就业青睐大城市,扎堆现象明显。
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他们大都愿意选择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嘉兴、湖州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市区工作,其中尤其愿意留在杭州上班,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各大中型城市的郊县工作,更不愿意去乡镇所在地企业就业。青睐大城市单位,轻视基层单位的现象非常突出。调查反馈资料显示,有35.9%的毕业生选择在“杭州市区”就业,有29.6%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城市市区”工作,二者合计高达65.5%;选择去杭州郊县或其他城市郊县工作的分别为9.5%、3.7%,两者合计为13.2%;仅有3.1%的毕业生愿意到乡镇所在地基层单位工作(见图1)。“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很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甚至没有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机会的稀少等不利因素。毕业生就业不愿意到县及县以下地方工作,扎堆大城市,就业地点选择得过于集中导致就业难。
图1 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分析
3.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入理想单位困难。
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不相吻合,加之大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理解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叹息难以进入理想的单位工作。根据我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12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们大都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23.6%的毕业生认为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太多,18.9%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特别是企业)不招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15.2%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不大,13.0%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知识、能力不够,12.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11.6%的毕业生认为大学生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见图2)。结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本身。根据统计,毕业生知识、能力不够,不愿到郊县、乡镇工作,不能吃苦,眼高手低这三项占37%,而这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所以决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还是其自身因素,建议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使自己在求职道路上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图2 应届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三、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经济复苏、社会需求岗位增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仍然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携手推进。首先是毕业生,毕业生本身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走向基层;其次是政府,政府不仅要出台支持政策,还应该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是社会层面,应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价值取向,不管何处就业,都是展示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1.毕业生应该转变观念,走向基层。
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分析报告显示:全省企业缺工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而这些企业所在地相当一部分并不在大中型城市的市区。毕业生们最愿意去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用人计划少,用人要求高,竞争相当激烈,成功进入的基本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大中型城市所在地的大中型企业人才的需求总数相对不多,要求还比较高,很多毕业生被挡在门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浙江省的一些县及县级市乃至乡镇,如造纸企业集中的富阳、家具制造企业集中的湖州安吉、纺织企业集中的绍兴柯桥、小商品积聚地义乌等,存在大量员工人数在500—600人左右,企业产值在1-2亿元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很少有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少量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经济复苏,企业扩大生产,除需要普工外,还缺乏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但是屡次人才招聘会上却难以招到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感觉这些企业所在地方偏僻,不在大中型城市,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只有2、3个月就跳槽了。在浙江省各处广泛存在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普遍较低却感叹招不到人才更留不住人才。如果每年能够招聘到部分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尽管企业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复杂,但是,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所在地位置偏僻,假如它们在杭州市区,只需坐等人才上门就行。当然客观情况是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都在大城市或其周边安营扎寨的。所以,毕业生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求职视野,把眼光转向基层,转向需要自己的地方,到大中型城市郊县或乡镇级地方工作,在那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毕业生应该提高能力,进入职场。
现在很多毕业生自视甚高,眼高手低,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很多人的职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职场礼仪不太懂,团队意识较差。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现在的毕业生有智商缺情商,有学历缺经历,喜安逸怕吃苦,无法完全胜任企业的管理要求。像杭州一家大型企业一次面试过程中,涉及一个日常公文处理的Word文档操作,结果是参与面试的20人中,有16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Word文档操作。这些应聘面试者中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高职生,他们的简历上无一例外地都注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毕业生能力的不足除自身因素外,当然也可能涉及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诸多问题,毕业生应该增强这些基本能力以满足进入职场的需要。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3.社会应该多方协作,解决难题。
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主要是因为在小地方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交通不便,治安环境不好等。社会各方面应该珍惜大学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切身问题,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应该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继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对规范就业市场、帮助毕业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各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各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既是对毕业生负责,又是对国家、对整个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杨华云.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华网,2011.1.26.
[2]董洪亮,袁贵仁.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民网,2010.11.19.
[3]章咪佳.浙江“2012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月”启幕.钱江晚报,2011.11.29.
[4]夏宝龙.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网,2012.1.18.
[5]浙江省统计局.一季度浙江服务业发展稳中趋好.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9.
[6]浙江省统计局.企业用工需求谨慎 劳动力市场初显回暖——2012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浙江统计信息网,2012.5.14.
[7]北京大学.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光明日报,2012.4.25.
[8]白天亮,杨杰.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0.6%.人民日报,2012.3.7.
原告:王爱民,男,39岁,汉族,湖南省攸县人,聘任干部,系攸县酒埠江镇商业站经理。
被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
法定代表人:蒋中秋,局长。
1990年王爱民被聘为攸县酒埠江镇商业站经理。同年10月22日,王派该站业务员贺良其持中国农业银行攸县酒埠江营业所的信汇凭证,在常德市鼎城区食杂果品公司长沙经营部购进价值53040元的副食品。尔后王以常德市鼎城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欠其毛毯款为由拒付货款,用电报通知对方来人协商处理。同年10月25日,鼎城区食杂果品公司以被王爱民诈骗财物为由,要求被告鼎城区公安局立案并追回损失。被告于1990年11月8日20时以诈骗案作出收容审查决定书,将王爱民收容审查,关押在常德市收审所。12月3日,攸县派出党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与被告就偿还货款和解除对王爱民的收审问题进行协商未果。12月13日,被告在将原告关押一个月零5天的情况下,才向上级主管机关办理收审延期手续,要求延期收审一个月,但未获领导批准。1991年1月16日,湖南省公安厅召集被告和攸县、株洲市公安局的负责同志,听取案件汇报后,明确表示这是一起经济纠纷,责令被告对王爱民立即解除收审。被告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却不执行。同年1月21日,被告对原告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原告家属张秋良写出了担保书后,被告又办理了监视居住手续,把原告王爱民交给常德市鼎城区供销社食杂果品公司拘禁,限制其人身自由。在湖南省、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及检察机关的直接干预下,被告才于1991年2月2日撤销对王爱民监视居住的决定,将原告释放回攸县,共关押87天。因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原告及其家属的误工、差旅、伙食费等直接经济损失1856.25元。王爱民不服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收容审查决定,于1991年3月18日向攸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在我任酒埠江镇商业站经理期间,用银行信汇单在常德县食杂果品公司长沙经营部购进价值5万余元的食品。因经济纠纷未付货款,而被告以诈骗罪将我收容审查,关押及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7天,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收容审查决定,恢复名誉,赔偿经济损失。被告辩称:王爱民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对其收审是合法的,不同意赔偿。
「审判
攸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用信汇凭证购物时,虽有欺诈表现,但属民事违法行为。被告以诈骗案将原告收容审查,违背了公安部1989年《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是超越职权的行为,且延期收审又未经上级公安机关批准,违背了公安部1985年《关于严格控制使用收容审查手段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条、第七条的规定,是滥用职权的行为。因此,被告收审原告王爱民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合法的,对原告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应予赔偿。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一、四、五目、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八条第一款之规定。于1991年9月10日作出如下判决:一、撤销被告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对原告王爱民收容审查的决定,二、由被告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赔偿原告王爱民经济损失1856.25元,限判决书生效后30天内付清。
宣判后,当事人没有上诉,被告自觉履行了判决。
「评析
(一)收容审查不是刑事侦查措施,而是公安机关用来对付特定对象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管理相对人对收容审查决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本案中,鼎城区公安局虽以诈骗犯罪将原告王爱民收审,同时还采取了“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刑事侦查手段,但并不能改变收容审查的行政行为性质,也不能因此而剥夺王爱民的诉权。
(二)王爱民的起诉是否已过诉讼时效。本案中,鼎城区公安局于1990年11月8日作出对王爱民的收容审查决定,并于当天付诸实施。1991年2月2日鼎城区公安局撤销对王爱民监视居住的决定,将原告释放回家,共关押87天。王爱民于同年3月18日提起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照此规定,本案的诉讼时效应当从被告鼎城区公安局作出收容审查决定的时间,即自1990年11月8日起开始计算,到1991年2月6日止。但是被收审人王爱民在收审期间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不能依法行使其诉权。1991年2月2日被释放后,按法定的起诉期间还剩4天。如果要求其必须在4天内行使诉权,既不符合立法愿意,也无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收容审查案件的诉讼时效,管理相对人因丧失人身自由不能起诉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开始计算。本案中的诉讼时效应当从王爱民被解除收审的1991年2月2日起计算。王爱民应当从被解除收审之日起三个月内起诉。据此,王爱民于1991年3月18日起诉,攸县人民法院予以受理,没有超过诉讼时效。
【关键词】酒店;经济效益;动态盈利能力;静态盈利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潍坊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酒店业作为旅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全市仅有两家五星级酒店挂牌,分别是富华大酒店和金茂大酒店,但这两家五星级酒店规模都不大,客房数总和也仅与沿海一家中型规模的五星级酒店相当,客房也呈老化趋势,其他类型的酒店发展仍显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对住宿、餐饮及会议市场的强大需求。
在此背景下,W酒店集团提出了潍坊市A酒店建设项目,本项目定位于高档酒店及餐饮,总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84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本项目共包含客房、中餐、会议与西餐三大板块。其中,客房板块包括标准间、单人大床房、套房、豪华套房及普通房等,共300套左右;中餐板块定位高端、精品,以鲁菜为主以粤菜为辅,共100多个餐位,38间包房;会议与西餐板块有中型会议室4个,共有座位500个,小型会议室4个,每间60个座位,西餐厅1个,面积1343平方米,接待能力可达500多人。
项目经济效益状况分析是项目财务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对于项目决策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1]。为此,本人将项目财务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潍坊市A酒店建设项目实际密切结合,深入分析了本项目的动态及静态盈利能力,不仅能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且还对项目建设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潍坊市A酒店建设项目动态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