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制度优化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财务管理特征及内涵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财务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财务管理的基本属性是价值管理2.财务管理的职能具有多样化3.财务管理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二、现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二)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大多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三)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 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企业成为能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的上述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财政管理工作。企业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税收制度有联系,也有区别。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 企业规范财务管理, 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依法纳税,可以创建公平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并提升企业价值。可以说,企业财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国家税收制度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但又相辅相成的不同制度体系。特别是从现实看,企业财务制度也取决于我国的国情需要。
四、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一)加强企业财会人员队伍的建设坚持从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 较为实际的奖惩制度、考核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以及财务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对财务人员管理上的岗位职责明确和奖惩分明。同时,还要对企业中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 专门的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并且在年终进行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三)财务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财务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人力资源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泼的组成因素。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 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管理职能上的创新:1、资本运营职能的创新: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资本运营职能主要指财务管理应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运作企业资本,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所有资源都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状态。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 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和资源不断地与其它企业、其他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使企业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目标,达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2、财务决策职能的创新:企业财务决策,是指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和方法,对资金筹措、使用的最佳方案进行甄别与选择,力求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活动。财务决策就是确认最优化的目标,收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在目标的制约下,根据资源和机会。设计备选方案,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各方案的影响及其能够达到的目标。最后,比较各备选方案,选择其中最优的方案。
(三)财务管理形式上的创新:1、财务管理目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考虑有形资本所有者的最大化资本增值,政府社会经济贡献的最大化产出,更要关注无形资本,特别是知识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以及参与公平利润分配的权利。2、财务管理结构创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合理安排债权资本比例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合理安排债权资本比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重新优化企业的资本机构:首先,要重新确立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重关系。其次,要重新调整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层次、形式。最后,要重新确立知识资本的各种权益形式和期限结构,尤其是要确立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
关键词: 预算管理;医院制度;财务控制;研究分析
引言:
预算管理工作对于新时期医院的财务制度控制重点对于整个医院的建设均有着积极影响,同时是当前医院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整个预算管理的开展,由当初的计划协调,直至当前的控制激励等,融为一体,全面的形成现代化的医院综合管理工具,在医院的日常建设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预算管理是可以综合性的反应出一个单位部门在一定时期之内的预计现金收支状况以及经营技巧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当前现代化的财务状况评价方式。通过对经营成果的集中表示,可以反应出单位在特定时期之内的收支预算、现金预算和预计资产等基本情况。
1、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当前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施行的,医院通过对整个预算制度进行编制和落实,使得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之间的职能得到明确,并且使得每一个部门在特定时期之内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得以明确,保证工作可以妥善的完成。确保整个医院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总的来讲,预算管理工作是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的只要工具,通过实时的考核和目标计划的控制,使得医院的长久建设规划得以实现。预算管理的施行是医院实施战略规划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医院资源配置合理性增强、各项业务得到检测控制的关键手段,只有施行了预算管理,才可以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对各个目标和计划进行施行。医院可以结合各个部门活动和预算的安排情况,通过各级部门进行妥善的落实,进而使得总目标得以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是在整体利益的情况之下,明确各个单位部门的基本任务目标,确定基本的权利和职责范围,通过对约束力进行控制,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其中需要控制的内容包含有经济活动的状态计量、实际状况和标准的比较等等。通过预算管理和相关方案的编制,可以实现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所以,综合上述的分析,预算管理是当前新医院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执行各项评价方案的关键点,对于各个阶段的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细致的分析与计算,对医院的医疗业务目标结果进程测算,对目标进行分析,进而为医院的业务开展提供科学的支持。
2、新医院财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新医院预算管理的建设工作还不够完善,在各项工作之中还存在有疏漏之处,同时在组织机构的建设、预算制度的编制和财务分析预测等方面也存在有不小缺陷,故后期的整改重点应当以上述问题为核心,不断的加强预算管理质量和水准。
首先,新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制度以及组织机构。我国当前医院现行的方案基本采用的是传统医院会计制度,同时医院现行的制度之中还没有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化的、成熟的预算管理方案,制度上存在不小缺陷,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中也没有成立相对应的预算编制机构和审核机构,人员的配置存在有不合理性,没有配备专门的监督人员和管理预算人员。上述现状使得我国新时期的医院建设工作受到了巨大阻碍,不能够满足当前新医院财务制度的基本要求,难以满足新的运营模式,对医院的效益及成本等也产生了不小影响,甚至还会导致出现私吞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导致严重违纪行为的出现。
其次,医院的财务监测以及分析预测等能力较为欠缺。当前新医院财务制度之下,预算管理的工作开展需要全面增强财务分析及预测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医院在此方面普遍存在有缺陷,医院的预算管理之中财务的控制应当是核心环节,关乎到医院的工作任务和整体工作计划,遵循以往的收支平衡、统筹将以及保护重点的原则,可以科学性的编制出医院的年度及季度收支计划。总的来讲,医院预算管理的核心应当是分析细致且到位,可以准确的体现出医院异常的收支情况基本原因。但是当前不少医院的财务人员预算管理的编制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简单的财务核算之上,再加上财务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熟悉程度不够,所以相关业务的开展受到了巨大阻碍,难以通过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现出医院的整体运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思想,使得医院的决策难以实行。
3、建议及对策
针对新医院财务制度之下的预算管理进行改革及创新,对于整个医院的建设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工作的缺陷和不足,有目的性的进行整改和完善。
首先,应当建立起相对应的医院预算管理机构和组织制度,对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医院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多半是采用传统医院会计制度,当前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新的思想理念,所以还需要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医院的资金配置,建立起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机构,强化监督管理,由医院的财务部门牵头,加强各个科室和部门的预算计划制定,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工作方向,加以完善和落实,将传统的被动化工作变成主动性的工作,对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同时还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预算管理可以顺利开展。
立足于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实际,深入剖析当前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使医院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为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医院的内部核算制度的具体执行需要关注其相关的财务风险因素及其变化,并及时评估后果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对职权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奖罚制度进行有效的规定,使内部的员工和部门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自身的主要任务,提出一套实际可行的奖罚方案,建立起完备的预算考核和执行的方案,对各部门的职责要明确的进行规定,对责任的划分要清楚完善,让企业内部的控制得到合理的安排,每个部门都能够对自己的经济承担一定的责任,预算执行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也要对本单位的预算的实际的结果负责。最后需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认识和认知程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职业素质和道德的教育,树立起预算管理的工作核心地位,树立起坚定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向,以提供最为优质且科学的服务,全面增强医院绩效的提升,在当前新的财务模式之下促进医院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我国新医院财务制度之下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工作重难点进行细致探讨,同时对预算管理工作之中的基本现状以及后期改进的重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不断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发展及改良,为我国新时期医院财务工作的稳步改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楠,黎爱军,连斌等.医疗风险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109-110
【关键词】 预算管理; 财务制度;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124-03
一、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外部因素: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从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非税收入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陆续实施。高校预算管理作为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同步改革与优化,重视财政改革的导向作用,使高校预算管理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相衔接。改进与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为财政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参数。
(二)内部因素:高校内部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局面逐步形成,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复杂。高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1.经费来源多元化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于财政资金的稀缺性,高等教育确立了政府和学生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以学生缴纳费用为辅,接受社会捐赠、助学基金为补偿的多聚道经费投入机制。由此,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其中: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社会捐赠、助学基金以及其他资金收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有益补充。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2.经济活动多样化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逐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从事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例如:设立校办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出租出借活动频繁;扩展学校规模,加大新校区建设;向银行举债筹措资金,且金额较大等。高校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要求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1994年《预算法》颁布以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受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管理制度的制约,高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一)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缺少有效的宣传,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的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预算只是在走形式。广大教职工甚至领导干部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错误地认为预算管理只是简单地“分钱”,导致财权与事权没有形成有机结合。此外,教学部门、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被动地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不利于调动理财的积极性。
(二)预算编制准确性不高
预算编制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面广,需要校内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由于财务人员只是临时参与预算编制,对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基础数据准确性较差,预算项目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往往造成项目规划与资金供求相脱节,导致预算缺乏全局性、持续性和长期性,使得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高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主要以上年度的实际支出为基数,采取“基数+增长”的方法编制。虽然增量预算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但由于基数本身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容易形成刚性支出,“滚雪球”式的预算项目金额逐年增大,固化了资金的分配格局,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导致各部门缺乏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
(四)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
预算方案一经批准,就具有权威性。然而,由于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控制系统,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预算项目追加和调整频繁,经费执行偏离预定轨道,存在“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现象,加剧资金供给矛盾,严重影响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例如,在预算执行中频繁调整预算,甚至有些项目先支出、后立项,然后再追加预算,使得资金流向与预算控制脱节,削弱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五)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强调的是责任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只注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环节,忽视了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理论上讲,预算项目在实施之后,应当评价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也没有实施应有的奖惩措施,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规定
2012年12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以下简称《制度》),《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具有指导性。《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该办法遵循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不仅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还满足了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完善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规范调整程序,使各个预算管理的环节都有章可循。《制度》完善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例如:预算方案由学校财务部门提出,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最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如果预算方案有较大调整,应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三)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结果的反映,为促进预算管理绩效化,需要加强决算管理工作,形成预算与决算的互动机制。《制度》对决算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高等学校编制年度决算,并及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加强对决算数据的审核与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此外,为便于决算分析,《制度》完善了四个方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中预算管理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四、高校预算管理的优化路径探索
如何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体会,结合新《制度》的要求,从预算环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决算管理等环节,提出探讨性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预算环境
1.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必须有健全的组织体系。高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决策机构、组织机构、执行单位。预算的最高决策机构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之下,设有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控、考核与评价、报告等相关工作;执行单位具体负责制定本部门的预算草案,执行经预算委员会批准的预算方案。
2.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是高校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健全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相关标准和要求,确立预算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使预算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预算一经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追加或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调整预算方案。
3.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涉及面广,要使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需要增强预算管理意识,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第一,学校领导要明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大力支持预算管理工作;第二,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做好牵头作用;第三,预算管理办公室要通过宣传、培训、会议通报等形式,增加预算透明度,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第四,各执行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员,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业务学习,提升预算管理技能。
(二)预算编制环节
1.做好基础工作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泛,做好基础工作是预算编制的重中之重。首先,核实各项基础信息,基础信息既是编制预算支出的主要指标,又是财政部门核定财政拨款的依据,为使预算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必须对各项基础数据逐一核实,确保准确性;其次,预算编制人员应当深入学习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导性文件,准确把握预算口径;再次,分析前三个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变动趋势,为编制预算提供参考;最后,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急需项目,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2.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公共财政预算口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是主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别的经费支出,应当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针对基本支出和一年内的项目支出,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首先研究、分析和判断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再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结合学校财力状况,确定预算数额,从而避免基数预算法造成分配不均的弊端。对于跨年度的预算项目(如新校区建设),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法。滚动预算法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学校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战略布局,实现对预算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并能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加以调整,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性、控制性。
(三)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
1.利用校园网络实施动态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在高校得到普及。高校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优势,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实现预算信息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和网上查询。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实时跟踪预算执行进度,掌握和控制预算执行情况。一旦出现超预算或无预算开支项目,就会立刻显示预警信息。(2)统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通过网络系统将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3)针对不同级别的人员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网上查询预算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
预算管理办公室应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分析预算差异的性质和原因,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预算控制提供目标、方向和重点。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分析结果,定期撰写分析报告,并上报给相关校领导。
3.规范预算调整程序
预算方案一经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予调整。对于确需追加或调整的项目,必须严格遵循预算调整程序,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方可调整预算方案。预算调整程序包括分析、申请、审议、批准等环节,必须严格遵循。
(四)预算监督环节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主体,能够独立监督和评价高校预算管理情况,是实现预算目标的保障。审计部门应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预算管理合法、合规。
2.加大外部监督力度
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投入者,由于监督“缺位”,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加强对高校的预算监控,是解决两者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既是高等教育办学的主体,也是重要的外部监督力量。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定期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以便及时、准确把握财政资金动向,合理配置财政资金。
(五)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环节
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为了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构建责权利相一致的绩效考评体系。根据高校内部机构设置情况,参照《制度》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有关指标,可以设置以下评价指标: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资产创收率、三公经费比率、科研经费产出率、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性质,确定所选评价指标的权重。
预算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可实行“月度预考核、季度兑现、年终清算”的办法,评价各部门预算执行效果。同时,绩效考核结果要与经济利益挂钩,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如警告批评、取消评优资格、扣减下一年度预算指标等,情节严重的,还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决算管理环节
决算是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做好决算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总结经验,把握高校总体收支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预算超支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由于决算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因此决算工作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高校应当完善决算分析指标,强化对决算分析结果的反馈与运用,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形成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2]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关键词: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管理不断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运行过程中,通常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疏忽。由此在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改革下,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更新,逐渐优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对改革内容进行充分落实,积极实施全新的改革内容以及管理模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基本概述
目前,我国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财政效益的基本目标,由此不断对该项内容进行改革,逐渐推进一系列的改革工作,积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明确其改革起点工作内容。并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工作表现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讨,制定完整的制度框架。在改革过程中,将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充分融入,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断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分析,并对全新的绩效管理方式进行充分探索,促使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全方位改革,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实施。同时,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我国根据改革状况提出一系列意见,要求各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全面探究,逐渐强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改革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并将绩效管理改革内容进行全面推广,不断加速其扩大范围,确保各个事业单位都可以对管理改革内容进行有效推进,优化财政制度体系,并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促使相关项目得到良好发展,积极拓展绩效评价内容,可有效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威性[1]。并且,我国在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将预算绩效进行充分公开,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良好成效,增强改革实施的监督能力,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以展现出管理改革的整体优势。促使财政服务得到全面优化,形成完整的改革框架体系,可有效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带来较大的支持,促使其管理模式能够进行全面改进,以展现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际优势,充分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思路,可增强管理效率,带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发展。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管理工作时,应当积极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内容,并对其展开深入分析,不断构建完整的管理模式,确保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以及真实性,充分符合管理改革的实际标准,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彰显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内容
(一)前期调研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促使财务管理模式出现一系列不足现象,导致财务管理效率逐渐50预算管理BUDGETMANAGEMENT下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进,促使财务管理能够达到最优化效果,并符合改革后的相应要求,使管理模式内容逐渐完善。在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相应的绩效考核小组,并对考评人员进行合理选择,并确定每位成员的实际责任。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依据具体工作内容、复杂程度对人数以及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在前期调研工作中,应当对内部职责进行全面把握,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以及决策预算等,由此制定详细的绩效考评。同时,在调研过程中,还应当对开展的相关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并不断对其分析,充分掌握项目的实施特点以及绩效情况,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确定绩效整体的重点内容,可有效顺应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规划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在优化内部财务管理模式时,还应当制定详细的规划,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执行性,提高计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管理对象,对金额、目标等进行充分明确。同时,工作人员还需确定具体的评价方向,以及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有助于确保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在财务管理内容的设定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需充分注重管理工作的执行进度,对人员等进行优化配置,能够有效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2]。并且,在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还需充分做好一系列的调查工作,保证方案制定的有效性,能够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内部的资金得到合理运用,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执行策略
在财务管理内容制定完成后,工作人员需按照具体方案内容执行相关工作,此时对专家选择有着较多的要求。在实际选择过程中,要求专家需对绩效、项目以及财务等多方面进行管理。根据实际领域的不同,可有效将专家进行分组,明确各组的主要管理任务,并结合绩效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查以及审核工作。同时,在策略内容执行过程中,还应当广泛收集相关资源,不断对项目现场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资料内容进行整体分析,逐渐对资料内容进行审核,确保资料符合实际情况,提高资料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由此符合考评的实际标准。通过相关会议对绩效进行合理评分,并提出评价意见,以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三、实施绩效管理改革以及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创建信息管理平台
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不断对内部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更新,积极落实改革方案,并将其与财务管理进行充分联系,以保证财务管理模式达到全新的目的,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需求,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为此,在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合理利用现代化资源。在信息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应不断创建完整的信息管理平台,采取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促使一系列管理内容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在信息平台的创建下,有助于增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加财务部门以及项目部门间的联动,有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促使财务人员能够收集到大量的项目资料。根据相关资料的分析,有助于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控,对项目的实施难度以及成本状况做好合理预算,并不断从各方面出发,进行相应的绩效考评,从而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可节省大量的成本,并创造出较多的收益。在信息平台的创建过程中,有助于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并将其充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合理优化财务管理模式[3]。在财务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可在平台中进行充分讨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可实施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保证各方面管理能够达到良好效果,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较大助力,促使一系列管理内容得到有效实施,由此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二)明确预算编制工作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需对内部财务管理做出相应改变,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并要求工作人员逐渐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内部管理质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明确预算编制工作,确定具体的管理方向,有助于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积极构建项目库,能够充分对预算项目进行全面规范,便于财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做好相应的预算工作,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等情况,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经济效益。其次,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应当对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财务管理质量在规定标准范围内。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全新的管理理念,明确具体的管理原则,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保障,促使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最后,在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需对项目进行管理,合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对编制工作的开展进行全面规范,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满足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对科目进行合理分类,完善编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还可适当增加相应科目。在其他科目使用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其在规定的比例范围内,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增强预算管理效率。
(三)优化资源合理分配
在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预算绩效改革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具体的改革内容以及改革目标。由此,应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适当改进,促使其满足改革的实际要求,符合当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标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确保其顺应社会的整体要求,以展现出改革工作的合理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运行起到较大作用。在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明确预算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并对预算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了解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助于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工作人员根据一系列的评估可对项目进行适当调整,打破传统固化格局,促使项目得到良好的开展[4]。同时,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对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加大对专项资金的重视力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处理,逐渐加强对资金的统筹管理,完善整体的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促使资金得到合理运用,以发挥资金的使用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较多的效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并充分展现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影响,确保改革内容以及管理模式均得到有效落实。
(四)完善绩效管理内容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对工作思路进行总体创新,从预算绩效管理角度出发,充分明确具体的绩效目标以及方案内容,可有效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确保财务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各部门的主要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其中,在财务部门中,需要求其增强财务数据的准确度,由此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以此为依据,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考评,可有效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可充分运用相应的财务信息系统,对单位内部的资产数额进行整体核对,加强对数额的审查,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无误,减少财务数据之间的误差,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精确性。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对绩效管理方案进行适当改进,促使管理内容处于最优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利用绩效方法可有效增强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提高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对绩效实施追踪,对于财务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指出,并对其进行快速解决,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此外,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对管理内容与实际状况进行充分对比,确保管理内容符合具体规定要求,避免出现管理不符现象,容易对财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五)落实财务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在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应当对财务制度进行重新调整,根据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际内容,不断对制度进行更新,对财务制度中相关问题进行整理,依据全新的改革思路对制度内容做出相应改善。通过会议的形式,要求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对财务制度中留存的问题展开充分剖析,针对资金使用异常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明确异常情况的主要原因。由此对其进行及时解决,优化财务制度内容,充分展现出制度的合理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影响下,还应当对核算方法记性适当调整,根据新准则的出现后,应当合理采用相适宜的核算方式,不断增强预算绩效管理效率[5]。其中,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应当设置详细的管理方法,强化整体的预算工作,对交易流程详细记录,促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后期对交易进行全面核查,根据具体的预算指标对每笔交易进行充分对比,保证交易在规定要求范围内,同时,在交易核算过程中,若出现相关问题,则工作人员需对其进行有效纠正,并对核算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以满足财务工作的整体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体现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际影响,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需对其进行全面把握,以推动内部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而言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大支持,促使财务管理模式发生全面改变,对管理进行适当改进,优化财务管理内容。根据实际管理改革要求,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改善,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充分落实,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开展财务工作,完善预算编制内容,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内控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5):17–18.
[2]郝利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2):173.
[3]姜文利,刘君力.预算改革对地质调查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12):81–85.
[4]王海琴.基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下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J].纳税,2019(9):121.
关键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财务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财务的管理是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最有效方法。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与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贸易上与他国的交易往来数量与数额上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贸易往来对象的改变会让财务管理的方向与手段也发生相应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国际贸易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因此,企业对现财务管理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国际贸易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弊端
1.会计基础比较薄弱
企业在长期国内交易的运营中,对国际上的业务往来方面没有相应经验,因此在财务的管理上并没有达到领先水平。在财务制度管理方面,原有的财务人员若是没有进行相应能力方面的提高,就无法适应现有的国际化贸易往来。换言之,财务部门进行相应财务管理的人员在本身能力上并不达标,致使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另外,即使在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一些财务处理人员在工作时也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标准与准则去进行交易处理。例如,在对原始凭证的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在进行报销或是财务记录的时候,并不会对原始凭证过于重视,往往只需要复印件就能够进行记录工作。一些工作人员会利用这一漏洞,通过弄虚作假来伪造原始凭证,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
2.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际贸易的发展会让企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在相关制度的管理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弊端需要去改进。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完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贸易交易的管理制度。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的执行力度并不够,对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没有纳入到企业本身的管理中去,长久以往会让财务管理逐渐在企业经济往来中失去其地位,其作用若是被淡化,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就容易出现问题。
3.财务监督环节薄弱
财务监管工作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传统财务管理中,许多交易是在国内进行,因此在监督管方面更易于实现。像国贸物流企业,由于企业分支机构庞杂,跨区域经营特点,导致许多国贸物流企业在财务监管上处于粗放的状态。尤其是集团物流企业对下属分公司机构等财务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投入不足,会计审核不统一等。此外,国际贸易公司的财务核算和企业内部控制体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核算单位偏离核算要求。
但贸易的融合让部分订单成为了跨国操作,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并没与设立相应的部门去对国际贸易进行监管,并且在管理中由于对对外贸易经验不足,在单据的管理上也不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就目前社会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来看,政府尚未成立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调研机构,也没有一些专为中小型企业进行信息服务的体系,这种弊端让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上难以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在决策上容易造成方向上的错误。
二、国贸背景下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要想更好的改进对国际贸易的财务管理,首先要明确改进的模式,要改变传统管理的弊端,在弊端上找方法,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管理模式。
首先,要分析目前财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为:“基础薄弱”、“管理混乱”与“财务违纪”这三个方面,通常是因为企业本身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水平方面比较落后、日常监管上受到阻碍等。对于这些原因,需要进行分别管理: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管理水平落后就应该从完善财务的委托管理、提高相关部门审计力度与水平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监督通道受到阻碍可以通过完善监督体系来进行有效监督。
1.融资方式的灵活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到时产品结构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适应于这种融合的经济往来,由此,“结构贸易融资”一词应运而生。这种融资方式是根据贸易业务往来的特点来制定的,像是贷款的缴付与交货期的调整等方面,根据产品进出口的融资需求来设计独立的、具有特色的融资方案。
银行在确定融资方案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企业本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能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分析、企业最短还款期限分析、银行能够承担的融资成本以及政府对企业的规定要求等方面,在综合考虑之后进行融资方案的制定,而不是像传统融资那样从现有的方案中选取。在国际贸易背景下,融资手段也要发生相应改变,从企业角度出发,制定出对企业与银行双方都有益处的方案。
2.加强对财务的重视程度
现如今,财务管理在企业发郑重的地位日益明显,企业通过法律手段加强财务制度的建立工作,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做好财务信息的管理,避免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现象;另一方面有效的财务信息管理也能够保障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国际贸易的融合为企业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机遇是远远大于挑战的,因为大型企业本身实力比较雄厚,在相关财务管理上有专门的建设团队来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在财务制度的建立上大多是沿用传统制度,且在人员培训方面,中小型企业并不重视财务人员能力的培养,致使在新财务体系下,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在短期内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企业需加大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配合新的财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工作
除此之外,国贸集团还能通过如下几点对旗下分公司等机构进行财务监管。第一,进一步完善财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从各个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管理;第二,在财务部门日常管理的同时,要将机构的完善和进步作为工作的中心,管理的层次和结构要进行专业的把握,例如杜绝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重复设置的现象,将两者区别对待,各司其职;第三,对相关部门进行管理,除了要把握好宏观和大局,还要实施有效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方法,从而将物流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根本性的推动,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企业的财务监管更加高效、更加积极。
4.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企业若是要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完善的财务管理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财务人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在管理上与国际制度接轨,不至于在贸易进行时临时根据国际制度进行订单上的变更。企业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业务素质,并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加强财务信息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将流程标准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程序设定,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在信息建设过程中,对应用的集成要逐步推荐,切不可一蹴而就,通过信息的有效衔接与共享,能够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促进一体化财务流程的进展。这样一来,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承担能力以及预测能力能够极大提升,保障财务信息得到综合运用。
在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以贸易为主线,以产品与购销为辅助,结合顾客需求来合理规划企业运营模式,并联系企业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业决策层,将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合理规划,保障资金链与业务链之间的科学对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力,从财务管理的优化方面来展开分析。国际贸易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平台,企业应该正确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对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的改进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并且正视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竞争与完善中不断优化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晓明:银行国际贸易服务传统工功能的发展变革[J].国际金融贸易,2008(06).
[2]朱 廷: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若干特征[J].国际贸易问题,2010(02).
[3]李 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