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分析报告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会计计量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报告 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界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需有效抑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出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改进财务会计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财务会计的主要程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人们一般认为会计计量程序是核心,因而比较重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为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会计理论界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趋势日益显著。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历史成本计量,而是希望以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成本相关性差但可靠性强,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在技术上难以保证可靠性。因此,本文希望突破计量属性之争,从报告程序中寻找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的制度安排。
(二)文献综述经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常以会计计量属性或会计制度整体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以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将计量属性与报告制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更少。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即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结果是否真的公允。于永生(200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以避免破坏计量的公允性;谢诗芬(200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还认为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即便是可达的,也是复杂的。对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会计制度的变迁上,研究的问题比较宏观,如李连军(2007)在政府治理结构框架下研究会计制度变迁,认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行为,目标着眼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一)制度概念及其重要性新经济史学家、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也因此成为塑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诱因架构(Frameworkofincentives)。所谓制度包括了正式规则(宪法、法律、规定)与非正式的限制(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E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执行。执行者可能是第三者(执法与社会放逐)、第二者(报复行为)或第一者(自我要求的行事准则)。制度加上技术,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的表现。由于制度与采用的技术之间有密切关联,所以市场效率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制度面的架构。”诺斯关于制度的解释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制度是一种规则,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础架构,包括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法律层面的制度是“正式规则”,道德层面的制度是“非正式的限制”。这两个层面的制度从外部强制性和内部自觉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制度应得到有效执行,执行者可以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或者当事的第二和第一方;第三,制度与技术密切相关,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绩效。如果技术是给定的,则制度直接决定市场效率。我国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是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的,显然符合诺斯关于制度的定义,并且是一种“正规约束”。按照诺斯制度应当得到有效执行理论,我国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制度因素并不充分,因为在已有制度框架之下会计信息供需没有达到均衡,表明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
(二)制度变迁机制在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中的应用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者的作用。产权是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对人们形成激励,而国家是明确划定产权、设计制度的关键,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尊重产权、遵守制度的前提。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失衡,制度就有了发生变迁的内在动机。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得以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将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应用到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上可以发现:第一,产权是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财产权力导致股份公司两权分离,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为了维护产权,出现了经理人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信息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产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决策相关性要求,会计计量从以历史成本为主转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第二,财政部代表国家制定会计制度,主导会计制度变迁。如果其制定的制度是有效率的,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反之,无效率的制度将阻碍经济发展。判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信息不完全市场向信息完全市场转化。第三,社会大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相当程度的质疑表明社会意识不认可会计制度已得到正常执行。
三、历史成本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历史成本是一种具“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历史成本的定义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确定,因此,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见长,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FASB在ESFAC No.2中将可靠性分解为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不偏不倚三个子属性。虽然FASB在解释可靠性的时候。认为也不能将可靠性理解为“黑”“白”分明,但同时承认信息有“可靠”和“更可靠”之区别。相比较其他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显然是属于“更可靠”一类的计量属性。
(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
会计计量模式是指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的组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的组合,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在20世纪3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化出来,成为对外
报告会计,但其沿袭了传统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工业革命以来以股份公司制制造型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目标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产生于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法律等制度环境,基本假设最直接地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会计目标最直接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的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是缓慢变化的,过去与可以预见的未来关联度高。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中,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以及币值稳定性假设得以成立。历史成本凭借其“可靠性”在相对封闭和缓慢变化的工业经济体中较好地反映了实体经济形态。然而,币值稳定这一假设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脆弱性,历史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人们开始转向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寻求相关性。尽管如此,历史成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财政部1998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会计具体准则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后因公允价值被企业操纵得以废止。2006年有了大的转折,新会计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如此,基本准则仍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这一规定中可看到“可靠性”不仅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也同样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有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压力因素存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美国不同。美国虚拟经济的成分高,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望超过第一、二产业,必须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所谓高质量的会计处理。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还不很发达,并没到丞需会计确认其公允价值的状态。另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占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特点是不完全的委托关系,必须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因素,表现在会计上就是会计信息要充分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强化可靠性。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坚持双重性:一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即受托责任观;二是为利益相关者作相关的经济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坚持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公允价值与虚似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美国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1年,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概念,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其他计量属性都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2000年,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2006年,美国了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美国又了SFAS No.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FASB似乎已决意推行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大量使用,而且在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上也在推广。从美国相继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SFAC No.7)和实务规范(SFAS No.157等)的行动中,可以肯定美国财务会计计量模式有抛弃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的明显趋势。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估值方法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涵义还没有定论。SFAS No.157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售卖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债务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有序交易是在计量日假设的,目的是在计量的确定销售资产或处置债务的现金流量。FASB之所以抛弃以前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无疑是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有价无市的价格不能成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现实的交易基础之上,是一种估计。FASB在SFAS No.157中设计了三种估值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又将估值时所用到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需要估值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市场具有报价,报告主体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一报价,且这一报价是稳定的可持续的,不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层次是除第一层次之外的,需要予以调整,包括:活跃市场中的相似资产;不活跃市场中的相同或相似资产;可观察到的除报价之外的参数;主要来自可观察的市场数据或得到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的参数。第三层次是不可观察到的参数,由报告主体自行估计,这种估计应当考虑到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估计,应当用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估计来调整报告主体的估计。在披露上,分成两类:一是对有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交易性证券;另一类是对无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减值的资产。对披露的总要求是能让信息使用者重新评估报告主体在估值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等级的参数,便于信息使用者再次估值。如果由会计主体自行获取上述三层次估值参数,第一层次参数相对可靠,第二、三层次参数显然缺乏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虚拟经济形态相适应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业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以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为主体,迫使美国会计界急需在代表虚拟经济的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取得突破,最终导致了SFACNo.7和sFAsNo.157出台。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界将SFASNo.157视为元凶,要求FASB对金融工具的计量重新恢复为历史成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经济,公允价值的确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具有“经济指示器”的功能,却缺乏“经济稳定器”的功能。早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报告以解除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历史成本获得了会计计量的核心地位。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投机行为盛行,FASB迫于SEC的压力,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
五、双重会计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双重会计计量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不相容会计准则虽然修订了会计计量属性,放宽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没有修订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使其与双重会计计量相适应。理论界虽然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的难度,但仍坚持从改善估值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现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图1)不适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1)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其隐含假设如(图1)所示,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企业会计人员获取交易凭证,以历
关键词:医院;财务分析;管理水平
1我国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现状
医院中的财务分析报告通常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这种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依据来自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但这并不是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这仅仅是利用报表数据,来进行表面的解读。医院完整的财务分析应该是利用医院的财务报表及会计、医疗器械的统计、药品市场的分析等相关经济信息资料,对医院资金运行结果及其利润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全面评价财务状况和医院的医疗效益,为下一步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显然,医院的财务分析是对医疗经营结果的分析。论文百事通形成上述这种认识上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财务分析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经营者对医院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不仅是为了正确评价医院过去的经营状态,更重要的应该是预测医院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医院未来的价值,通过财务分析为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医院的财务人员在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的医院,不大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事实上,医院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最终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医院的竞争力。例如近年来大中型综合医院业务量、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与我国GDP保持近10%的高增长率、消费升级不无关系。因此,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一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这有助于进行原因分析和预测[1]。多了解一些国家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这对于完善财务分析报告,为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大有益处。
2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功能
我国的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医院的医疗、药品的账簿记录和相关的资料,定期编制的在某一时期内的反映医院经营状况、资金收支平衡的文件。是针对医院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医院的资金对设备、药品的运用和分布情况,了解有效资金的运转周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资料,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工程。合格的医院财务报告是从适合医院发展方向的选择、医院财务战略、医院财务比率、医院财务效益等方面阐述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过程。这与医院领导层重视医院的财务分析相关,医院的财务工作涉及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医院的财务分析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资料,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有了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会无所顾忌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这是做好财务分析的组织保证[2]。
传统的医院属福利性差额补助事业单位,但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一批合资或独资的个体医院弥补了医疗系统的匮乏,使医疗体系活跃起来,但无论医院的体制如何,医院的财务行为必须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除了基金变动情况表及基本数字表外,其他的四张报表都是财务分析的主报表。医院常用的传统财务分析是运用这几张报表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同时要根据当地政府对相关医院管理的规定,医院管理层要做出与医院会计有关的要求,针对医院的医疗运行情况和财务的资金情况。医院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医院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等。对医院的医疗能力进行分析。医院的流动资金周转率,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这些指标既是医院的经济指标,又是社会效益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3]。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医院某一时期医疗和药品的费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医疗和药品等收入数据转换成对特定会计的决策信息,提供给医院的管理部门,提高管理部门决策的准确性。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加强医疗业务的提高、医疗服务内容的加强、医院经济指标的情况、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成本率、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管理创新以及医院财务活动、财务收支结余情况等等。重要的是医院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从社会效益分析设备投资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医院债权债物情况和资金使用率是医院今后生存与发展、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4]。
3完善医院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是对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利润差异的原因。数值比较是分析的简单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进行。如果为了使比较最清晰,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比较对象。这些比较对象可以与历史比、与同类平均值比、与计划预算值比等。得到的比率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结果。因素分析是根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方法有差额分析法、指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
我国医院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是主要是根据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违法投机者有机可乘。这些违法者没有道德的良心,他们利用医院报表分析的不完善,操纵利润,滥用交易手段,虽然可以使亏损的医院变得利润丰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缺少诚信的医疗经营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现行《医院财务制度》对于规范医院会计核算、加强医院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医院要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医院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医院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新晨
结语
医院的财务分析报告要为医院的发展和建设负责,作为县级医院,要以人为本,为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负责,又要为医院的提高和发展负责。使医院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更好的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况景勤.医院财务分析误区和缺陷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2:52.
[2]范黎明.浅谈如何做好医院财务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133.
关键词:中小学 财务 分析
中小学财务分析是以学校的会计报表、上级批准的预算、基本数字表等有关资料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校的财务资料加以整理、分析,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一、中小学财务分析的意义
学校通过财务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财务分析找出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措施,完善财务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实现学校的目标计划。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管好用好资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
二、当前中小学财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会计不会分析
中小学学校会计人员大部分不是会计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知识,还仅仅停留在审核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工作,大多会计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财务分析,甚至连学校可以动用的资金都说不清楚,财务分析是学校财务管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很多中小学学校领导不熟悉财务管理也不重视财务工作,更谈不上对学校进行财务分析了。学校还剩多少钱,可以动用的钱数,会计说不清,领导也不知道。学校发展还是等、靠、要的思想,根本不知道运用财务分析来获取学校的管理信息,进一步寻求学校科学发展的途径。
(三)主管部门不做要求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要求学校报送财务分析报告,所以学校大量的精力花到了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做过财务分析。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引导学校进行财务分析,缺乏对学校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
(四)有关规章制度方面的要求
原来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是由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实施了15年。2012年12月21日财政部、教育部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财务制度特别指出中小学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并报送财务分析报告。这是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的又一重大成果,为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小学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
新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详细列举了四项中小学财务分析指标: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资产负债率。中小学常用的分析指标除了以上四项指标外,还包括:分析“可动用资金”情况、 教育装备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的执行情况、教师培训费使用情况、招待费支出情况等。学校应根据新的财务制度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中小学财务分析报告。
四、中小学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学校财务分析的内容应有自己学校的特色,有侧重点,使用者从中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我们要求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并将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列入学校责任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学校“可动用资金”情况。由于原来学校没有分析可动用资金,学校银行存款账户中只要有钱,不管能不能用,只管支出。造成了往来款中的如课本费、应缴财政专户款中的房租等款项,到期无钱支付、无法上缴的现象。所以学校分析可动用资金,避免挪用往来款等款项。
(2)分析学校实际数收入、实际支出数与学校预算数的差异,学校的支出有无超支现象。反映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出现差异较大时,应查找原因,及时反映给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
(3)分析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反映学校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公用经费支出占事业支出比例过低,说明学校公用经费短缺,学校可发展能力较差。
(4)分析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分析与以前年度的差异,分析与兄弟学校的差异。中小学生均事业支出、生均公用支出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
(5)分析学校资产负债率,加强学校财务风险控制,学校不得出现新的教育债务。
(6)分析教育装备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的执行情况。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购置不低于教育事业费的2%、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鼓励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并提醒学校领导要适当控制。
(7)分析招待费支出情况。应醒学校领导要适当控制招待费支出,使招待费支出不超过公用经费的2%。
五、中小学财务分析报告
学校在报送会计报表的同时应报送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不仅要罗列详细的数据,还应对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形成一个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的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财务分析,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教育事业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9号)
[2]李晓虹.浅析当前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09(12)
医院中的财务分析报告通常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这种财务分析与评价的依据来自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但这并不是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这仅仅是利用报表数据,来进行表面的解读。医院完整的财务分析应该是利用医院的财务报表及会计、医疗器械的统计、药品市场的分析等相关经济信息资料,对医院资金运行结果及其利润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全面评价财务状况和医院的医疗效益,为下一步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显然,医院的财务分析是对医疗经营结果的分析。形成上述这种认识上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财务分析的目的认识不明确。经营者对医院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不仅是为了正确评价医院过去的经营状态,更重要的应该是预测医院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医院未来的价值,通过财务分析为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医院的财务人员在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的医院,不大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事实上,医院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最终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医院的竞争力。例如近年来大中型综合医院业务量、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与我国gdp保持近10%的高增长率、消费升级不无关系。因此,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一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这有助于进行原因分析和预测[1]。多了解一些国家对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这对于完善财务分析报告,为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大有益处。
二、医院财务分析报告的功能
我国的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医院的医疗、药品的账簿记录和相关的资料,定期编制的在某一时期内的反映医院经营状况、资金收支平衡的文件。是针对医院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医院的资金对设备、药品的运用和分布情况,了解有效资金的运转周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资料,而是一个定性、定量的系统分析工程。合格的医院财务报告是从适合医院发展方向的选择、医院财务战略、医院财务比率、医院财务效益等方面阐述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过程。这与医院领导层重视医院的财务分析相关,医院的财务工作涉及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医院的财务分析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资料,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有了领导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会无所顾忌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这是做好财务分析的组织保证[2]。
传统的医院属福利性差额补助事业单位,但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一批合资或独资的个体医院弥补了医疗系统的匮乏,使医疗体系活跃起来,但无论医院的体制如何,医院的财务行为必须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执行。医院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以及基本数字表等组成。除了基金变动情况表及基本数字表外,其他的四张报表都是财务分析的主报表。医院常用的传统财务分析是运用这几张报表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同时要根据当地政府对相关医院管理的规定,医院管理层要做出与医院会计有关的要求,针对医院的医疗运行情况和财务的资金情况。医院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医院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告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等。对医院的医疗能力进行分析。医院的流动资金周转率,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这些指标既是医院的经济指标,又是社会效益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医院某一时期医疗和药品的费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医院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医疗和药品等收入数据转换成对特定会计的决策信息,提供给医院的管理部门,提高管理部门决策的准确性。
医院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经营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加强医疗业务的提高、医疗服务内容的加强、医院经济指标的情况、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成本率、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管理创新以及医院财务活动、财务收支结余情况等等。重要的是医院要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从社会效益分析设备投资在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医院债权债物情况和资金使用率是医院今后生存与发展、保证医院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4]。
三、完善医院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医院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是对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利润差异的原因。数值比较是分析的简单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比较,分析就无法进行。如果为了使比较最清晰,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比较对象。这些比较对象可以与历史比、与同类平均值比、与计划预算值比等。得到的比率比较是最重要的分析结果。因素分析是根据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方法有差额分析法、指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 意义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不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不考虑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发展事业运用到一定资金,也应该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节约经费,用一定的资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降低事业成本,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统计手段,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形成的财务分析报告是事业单位经营成果的最终书面总结,是财政部、上级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发展状况、检查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制定政策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也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理解财务活动的规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财务分析需要查阅和咨询大量资料和文件,利用会计核算的结果和单位其他信息,对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不定期对资产、人员、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每一会计年度的财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资源积累了单位各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为事业单位进行决策提供了所需的基础信息。其次,财务分析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和深化,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利用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指标,保证管理决策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三,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找出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对照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找出异常变动情况,分析发生变动的原因,从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给单位管理者提出改进方法及建议,供领导决策。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事业单位所需资金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贴,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资金不足就向财政部门申请,事业单位自身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财务危机,这类事业单位认为财务的任务就是把帐登记好,不出差错,按时出具财务报表,对财务数据简单分析一下,只重视会计核算,不重视财务分析。由于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的不重视,作出的财务分析势必因脱离实际业务情况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依据。
2、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分析不够重视,财务分析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单位领导只关心账面上有多少钱,资金不够就打报告向上级部门申请,而很少关心资金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效果如何,是否完成了事业目标,是否为社会作出应有的社会效益。领导对财务分析的不够重视,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为一个较为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单位领导对财务分析的不够重视,也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的报账、做报表,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的进行财务收支的判断,对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难以找出问题的关键,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从而使事业单位管理层难以进行科学决策。
3、财务分析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都是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中往往是根据财务报表简单的计算几个指标,比如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或是减少百分之几,或者分析指标中充斥着大量的企业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不具有实用性,而且指标不加分析的写在分析报告中,非财会人员根本看不懂财务分析结果。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采用固定的格式,比如今年的指标是多少,实际执行情况是怎样的,完成百分比是多少,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等。这样的分析对于所有的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而言,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即不管阅读对象是谁,也不了解阅读对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机械的分析了各会计科目的预算和使用情况,只是从财务专业角度去分析问题,没能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社会属性,根据事业单位当年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使报告阅读者往往得不到他们真正想了解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通常是单位领导,大多不是专业财会人员,他们希望看到的财务分析报告能提供给他们一份站在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财务分析报告,着眼的是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不是就数据论数据的财务分析。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对策
1、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改变只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理念。核算和分析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都是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核算只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财务分析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继续和深化,财务分析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好坏,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虽然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都是一样的,都是为社会公益服务,但其事业发展内容及服务内容不同,由此,其财务分析的管理制度也不能是同一种模式。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征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步骤,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权力机构和执行部门,确定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依据和指标,用健全的制度和规定来保证财务分析工作的顺利执行。
2、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是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是综合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之一,是财政部门确定财政补助数额的依据;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是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保证开展业务的资金;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对事业单位来说,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我国的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同,财务管理上有较大区别,应采取不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了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还应引入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人均开支水平、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指标,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将类似于企业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收入利税率、投资收益率、经费自给率等引入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3、灵活运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包括三种,一是比较分析法,就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可比数据进行对比的方法,如将计划完成数与实际完成数进行比较,来考核预算和计划的完成进度,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比较分析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单位不同会计期间,以及同一会计年度不同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计算出增减变动的金额和百分比。二是因素分析法,它是在影响总差异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中,用数值来测定每个因素的变动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是比较法的延续和深化。因素分析法一般将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然后进行替换,来测定每个因素对该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三是趋势分析法,通过分析本期财务数据或对长期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事业单位有关项目近期或长期的变动趋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应根据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