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第1篇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组学对科研设施和设备进行了深层次的升级,大力投入建设集科研、教学、临床培训为一体的中心实验室,以满足目前医院对于日常科研、研究生教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然而,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是众多实验室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一方面,除少数具有良好科研传统的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往往重临床轻科研,或由于实验设施、设备不足问题,本科毕业生缺乏科研经验和实验的设计、结果分析、总结等基础技能。另一方面,生物实验的商品化发展迅速,过去很多依赖手工操作的实验已经能通过新仪器和试剂盒快速完成。本科毕业生对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缺乏认识和使用能力。医院花费大量资源建设实验平台,然而这些资源常常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开放平台管理体系,并对研究生科研提供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的优势,提高研究生和医院的整体科研实力。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开放实验平台主要面向医院的研究生,同时也少量向学校其他单位提供服务。实验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细胞培养平台、病理分析平台两个独立平台和分子克隆室、基因工程室、基础实验室。根据平台的功能,配置大型的公用设备如流式细胞仪、组织芯片仪、病理切片机、全能蛋白分析仪、焦磷酸测序仪、分子分析仪等大型设备,并搭配相应的小型离心机、冰箱等辅助仪器。从2011年设立以来,已为超过千名研究生及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本文主要介绍五年来我们在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培训的经验。

 

2 人员管理规范化

 

公共管理平台上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是实验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实验台等公用空间的分配。因此,建立规范的平台管理流程能够保证对实验人员足够的监管,并保证公用资源的合理使用。

 

本平台采取了严格的准人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身份审核、培训、门禁管控。进入公共实验平台的研究生首先必须填写申请表格,提供包括个人信息、导师姓名、科室、手机号、所需实验平台等基本信息。申请表格经导师签字后返回给实验平台备案。研究生还需要参加实验室准入培训,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制度,熟悉平台的管理人员,并完成一份相关的考卷。经资料审核及培训考核通过的学生获得实验室的准人权限。由于各实验平台均有独立门禁,根据个人申请时提供的信息,针对性开放其中某些实验平台的门禁权限。平台的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目前在平台内做实验的学生名单,并负责日常实验的具体监管工作。

 

实验室内的操作台、储物柜、冰箱等空间属于常用的公用资源,经常会出现被他人占用等问题。因此,在进入公共实验室后,每个学生都可分配到指定的实验台、带钥匙的储物柜和指定的冰箱位置等空间,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需要。为避免已毕业的研究生不退回储物柜或不做物品交接,占用大量公共空间资源,我们通过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协议,毕业前,研究生需要在公共实验平台做好物品交接后,才能办理离校手续。这一手段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多层次全面培训体制

 

针对开放实验平台面对的研究生基础和实验室管理的实际需要,公共实验平台的培训主要由实验室基础培训、学术能力培养、安全培训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并且由平台统一培训、平台专项培训和个别指导不同层次,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实验顺利进行。

 

3.1实验室基础培训

 

(1)新生培训:新生入学后,都会参加新生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实验室的运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对实验平台基本构成和规章制度的讲解,实验室各平台的介绍和实验安全。培训形式上采取讲课结合参观。

 

(2)平台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刚刚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快速熟悉各平台管理方式、仪器设备的使用、具体的安全事项等实际操作内容。采取讲解、示范和操作练习的方式进行培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规模每次限制在10~15人左右,要求每位学生务必能正确完成操作。小规模的培训有利于平台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了解,增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在基本实验技术方面,按“照学一做一教”的流程进行培养,实验室最早培养的学生成为榜样。新生进入平台后,首先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做实验,配合理论学习增加感性认识。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由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做解答和指导。这样也可以节省公共实验平台内青年教师的时间,缓解实验室人手不足和工作量大的问题。

 

(3)开放仪器培训:实验平台中的一些常用仪器如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超纯水机等,则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培训,培训合格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自己操作,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增加了实验的时间自由度。在早期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操作出现违规或者不良的习惯,通过及时对这些现象进行个体提醒、平台通报,逐渐提高全体研究生的责任感。目前常用设备的使用率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和良好的使用秩序。

 

3.2学术能力培养

 

近年来,医院或学校都增加了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平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方面则侧重于让学生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为此,我们经常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或企业,不定期开展小型的学术交流讲座和新技术专题,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新技术和观念,开阔视野,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开放实验平台也配合科研部门开展部分实际工作,开放实验平台也会为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数据分析方面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3.3实验室安全培训

 

实验研究中需大量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危险因子。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多项对医学生的生物安全调查均发现医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匮乏,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师生健康、社会安全乃至环境安全都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针对学生的安全培训是培训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各项培训中,安全培训是我们日常的培训的工作重点之一。研究生准入培训时,就需要接受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安全培训,内容需要涵盖个人安全防护、常见生物废物的规范处理、有毒化学品的类别和监管流程等知识。同时,要求在培训时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实验室配套喷淋、洗眼器等个人防护设施。在进入各平台工作时,平台管理人员还会对平台内各项生物危险因子进行讲解和监管,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好正确的个人防护和化学品、废物处理。除了加强个人培训,对危险品监管到位也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

 

防火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另一重点。除经常需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之外,公共实验平台每年组织两次专业的消防训练,邀请消防大队经验丰富的教官做讲座和实训,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能准确找到实验室内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及逃生路径。在实际工作中,也曾发生过由酒精灯打翻引起的小火情,经过培训的学生能迅速找到灭火器,扑灭火焰,避免了严重的后果。

 

4 人性化交流

 

年轻一代的研究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社会意识强,活动参与度高。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持沟通的快捷,对维持实验室的积极氛围非常重要。实验平台建立的微信和QQ群可以保证平台管理人员与研究生保持及时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平台管理员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跟进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问题,对维持实验室的良好运转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总结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共实验平台全面开放以来,本着为科研服务的精神,本实验室尽全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在研究生管理和培训方面,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意识,也使得实验室的新设备使用率提高,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和成果,为本单位承担的各项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本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国内高校和医院等单位建设公共实验研究平台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电力企业 培训管理模式 创新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迅速发展,其电力系统的建设逐渐走向国际高新技术化。供电技术的提高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起到重要的关键作用。然而,企业培训管理模式上却一直延续着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发展;重设备投入、轻培训投入等问题;这种相对滞后的培训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乃至生存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需要改善创新新型培训管理模式,通过以员工培训为中心,激发职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并合理配置并最大可能地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以此来促进供电企业安全、优质、可靠运作。

二、我国电力企业培训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当今企业培训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企业对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没有对员工进行一个整体、细致的科学考量与分析,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培训过程中出现目的性不明确,解决不了员工能力提升的实际问题。

(二)因循守旧的培训模式。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依旧按照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忽略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这违背了当今培训的深层次作用是在于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

(三)培训管理效果的反馈机制不足。企业在对培训管理模式中的没有一个及时跟踪考察的具体要求,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员工培训过程中具体掌握了哪些,并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等。普遍出现的就是较少的关注实际培训过程,只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考察。

(四)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培训评估系统。电力企业对培训管理还不够重视,进而投入有限,使得培训也无法达到所设定的效果,更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主要表现在评估投入不够、手段单一、评估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较差等。

三、我国电力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的解决策略

电力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创新要与国家电力企业改革措施相结合,我国电力企业逐渐趋向市场化的厂网分开格局方向发展,因此,其培训管理模式也应向着培训行为市场化转变,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及时的培训支援。通过分析市场化中电力企业运作的内在具体需求,结合发达国家实际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建立起“以人为本”为主旨,来增强员工对社会的服务意识;把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为目标,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培训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员工培训方案的合理制定,要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是作用在培训的全过程;最后,要切实做到对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其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突出的主要特点为:通过建立起以评估为中心的培训管理循环模式,能有效的使得整个培训管理的运行能迅速的自我更新;同时,为了树立起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还要保持培训的系统性及连贯性;注重对培训信息的管理,强调培训成果的转化,注重培训在实践的应用,重视培训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保障模式。这里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建立起专门的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另一方面是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培训目标等,建立起各项培训的具体规章制度。通过培训部门的明确的任务划分,对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培训计划的制订、实施、监督与反馈,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培训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培训指导性工作及培训成果转化应用的督促和引导。

(2)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把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外部环境(包括信息、机遇、条件)等相结合,针对性的设立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3)制定出完备的培训方案。培训不再是“一把抓”这种模式,而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来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使用教材、培训场所、培训人员、培训教师及其住宿交通安排等整个培训程序的设计安排。

(4)多样化的培训模式。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中的优势和现代培训方法结合进行。如多媒体演示培训、计算机培训、远程传递学习等。

(5)有效的培训管理评估模式。培训管理过程中,只有把每一步都做好,并且每一步都与企业整体培训要求相符合,才能取得培训的最终成功。培训评估贯穿培训全过程的每一细节,主要包括对企业与员工的需求分析,企业对员工培训达到要求的方案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法的如何切实的运用,培训每一阶段的实施状况以及培训最终成果是否达到企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转化等,这是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只有做好每一步才能确保每整个培训项目取得成功。在进行培训评估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设计开发评估、培训实施过程的评估以及培训效果评估这几个关键的评估环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培训管理陈旧模式的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结合当今新时期下电力企业发展趋势,吸取旧模式的精华,以及创新总结出适合当今电力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然后,新模式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从建立到推广,到发展都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里需要电力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管理思想,不能认为培训完全没作用以及培训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极端思想。同时还要树立把培训作为战略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使得培训深化到整个部门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风险管理意识及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工企业; 培训; 现代企业; 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4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78- 01

1 石油化工总厂培训工作的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总厂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员工基本素质达标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总厂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 石油化工总厂培训工作的原则

(1) 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总厂培训“一盘棋”思想,在总厂统一领导下开展培训工作,明确各级组织的培训职责,分工协作,分层实施。

(2) 坚持制度先行、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总结分析总厂教育培训优势和不足,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持续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教育培训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 坚持求真务实、查缺补漏的原则。培训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和员工岗位需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杜绝形式化和走过场。

(4) 坚持全员培训、终身教育的原则。把教育培训工作覆盖到经营管理、生产建设、科研开发等多个领域。培训范围包括企业领导、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岗位的全体员工。还要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经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努力实现员工终身教育,企业永葆活力。

3 石油化工总厂培训工作的目标

(1) 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矩阵式培训需求分析体系,重点突出、广泛覆盖的培训指导大纲体系以及培训效果考核评估体系,初步形成具有系统性、实用性、持久性和科学性的大培训格局。

(2) 通过教育与培训使总厂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企业员工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中层管理人员、工段长、班组长每两年集中轮训一次,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关键岗位人员的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4 石油化工总厂培训工作的任务

在全面推进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

4.1 经营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

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育先进企业文化能力、维护安全稳定能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为目标,实施经营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科级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60个学时,两级机关一般管理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40学时,工段长、班组长每年培训不少于30学时。

4.2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为目标,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持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新专业知识、拓宽技术领域、创新工作思维的培训,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加强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学术交流和专业研修的培训。

(1) 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每年培养与选拔1名厂处技术专家,2名技术带头人,4名技术骨干。每年选派3~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先进企业或高校研讨进修,拓展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工作方法,以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2) 定期开展工程建设专项培训。针对设计勘查、工程施工方面的现状,每年举办两次专项培训,聘请辽河油田公司、辽河石化公司等单位相关专家亲自授课,解答技术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最终提升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围绕总厂重点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培训。针对现有装置的技术难题成立攻关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学习和交流。

5 石油化工总厂培训工作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培训工作领导组织体系

各单位或机关部门成立培训组织机构,确定培训主管领导、培训管理人员和兼职培训师,明确各自职责。培训主管领导负责本单位教育培训计划审核工作,把握培训工作的方向,统筹生产经营与教育培训两者关系合理安排培训工作。培训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编制、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总结与汇报。兼职培训师负责编制和完善标准课件并按计划授课。总厂将培训工作作为各单位主要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点内容,将培训责任落到实处。

5.2 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细化各类培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石化总厂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石化总厂操作人员岗位培训管理规定》和《石化总厂星级员工评选办法》等制度,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各基层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教育培训实施细则。

5.3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确保有效投入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培训又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发动机”。企业培训工作如何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是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争取在人才管理上做很大的改善;正确运用企业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迫切进行管理创新,加快盘活人才“存量资源”,提高人才资源效益便成为了企业培训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就大多企业现状看,在培训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主要满足现实需要,长期培训投入不足,观念短视。二是没有建立培训体系,培训缺乏战略性。虽然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对预测企业战略而进行的员工培训内容的转变功夫不够。三是没有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虽然现代企业都建立了培训考评和激励,但忽略了对培训成果转化的考核。四是培训体系缺乏层次。不同层次的培训重视程度不一。企业管理层特别是高层所得到的培训机会远远超过普通员工,员工培训多集中做技能培训,多为救火队式培训,没有系统地对于全员的培训进行管理,没有制度化。五是培训多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六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的发展不一致。主要因为所在岗位与自己的兴趣及爱好是有偏差的,完全能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的员工比例很低,所以在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的时候,也就对培训也失去了积极性。

二、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培训体系的目标和内容要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培训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地适应现状,更要为未来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稳定的培训方案,不仅仅把急需解决的问题列入培训日程,更要加强对员工未来所需知识与技能及素质的培养,使企业员工能够在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从长远看,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应该实现以下目的:第一,改善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持续改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的学历结构和比例。第二,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拉开各梯队间的年龄距离,保证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根据三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以充分发挥老中青各层次人才作用为着眼点,加强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适应企业发展“五、四、三”(50岁左右、40岁左右、30岁左右)的年龄梯次配备合理的三高人才队伍。第三,改善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推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化,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企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财务、法律、经贸、营销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企业经营、生产任务的需要,提高经营、专业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一般来说,培训体系构建应该从制度建设、课程开发、培训师队伍培养以及培训组织管理四个方面着手:

1.完善管理制度,为培训管理保驾护航

要想提高培训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制度能够促进管理的规范,同时对执行者起到激励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培训是一项多层次、多因素、牵涉到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构建与运作,必须靠培训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建立员工的培训目标责任制度,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员工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等。

(1)建立员工培训目标责任制度。落实企业高层直至各分管公司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和各基层班组培训职责和任务,采取“指标考核,量化评估”的方法,考核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培训效果、培训支持保障状况等,建立部门的培训考评体系,将各级机构和用人部门的培训工作情况作为其部门绩效考评的内容之一,员工培训结果的考评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员工培训结果的考评,可根据各级各类员工的培训任务要求,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例如通过培训积分制的方式着重考评员工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2)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培训工作要具有活力,健康、持久地发展,必须通过考核、评价、检验培训对象接受培训后的成效,反馈培训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培训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从而判断是否实现了企业培训的目标,以及计划、组织、管理工作的状况,便于总结经验,有利于以后培训工作的改进,因此建立培训的质量考核制度至关重要。质量考核、评价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培训员工工作态度是否改善,团队意识是否增强,知识、技能是否提高,企业文化、沟通能力是否改进,工作绩效是否提高,与培训前是否有明显进步。

(3)建立员工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在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可以将完成员工培训任务列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能操作人员的考核中,也有必要将员工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培训的性质、内容、时间和方式建立员工培训积分制度,完整有效的培训积分管理系统是对各部门和员工学习培训工作“质”和“量”的管理,与员工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竞争上岗和工资奖励等挂钩,可以有效激励员工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要提高职工素质,必须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全方位筹集资金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企业每年都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培训经费有计划地使用,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骨干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上,提高培训经费的利用率。要严格按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和预算安排资金,按实际承担的培训任务划拨教育经费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员工培训管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