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主要经济指标包括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净利润、纳税规模、就业、创新能力、劳动用工等几个方面。
1.营业收入
制造业百强2015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2631.99亿元,增长622.25亿元,增长率2.83%(见表1)。有20家过百亿,其中过千亿的有7家。营业收入最高的上汽集团达到6704.48亿元,第2~3名分别为宝钢集团、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其营收分别达到2300.59亿和2065.88亿。制造业百强的最低营收门槛为8.58亿。
服务业百强2015年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6498.50亿元,增长1756.35亿元,增长率7.10%(见表2)。有33家过百亿,其中过千亿的有8家。营业收入最高的为交通银行,达到3579.85亿,第2~3名分别为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保险,其营收分别达到2641.34亿和2472.02亿。服务业百强的最低营收门槛为4.57亿。
2. 净利润
制造业百强的净利润合计为1054.59亿元,增长32.29亿元,增长率3.16%(见表1)。95家企业盈利,5家亏损,净利润超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净利润最高的企业依次分别为宝钢集团、上海烟草集团、复星高科集团,分别达到400.74亿、215.93亿、101.91亿;净利润处于10~100亿的企业有10家,且最高为46.56亿;净利润在1~10亿之间的企业45家。
服务业百强的净利润合计为2278.90亿元,增长358.98亿元,增长率18.70%(见表2)。94家企业盈利,6家亏损,净利润超过百亿的企业有4家,净利润最高的企业分别为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保险、海通证券,净利润依次分别为668.31亿、509.97亿、180.38亿、168.41亿;净利润处于50~100亿的企业有7家,净利润处于10~50亿的企业有11家,净利润在1~10亿之间的企业37家。
3. 资产总额
制造业百强的资产总额是26580.89亿元,增长3001.39亿元,增长率12.73%(见表1)。资产过千亿的企业有7家,前三甲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光明食品依次分别为5293.32亿、5116.31亿、2374.74亿;另外,资产位于百亿和千亿之间的企业有15家,资产位于十亿和百亿之间的企业有59家,其余19家资产位于十亿以下。
服务业百强的资产总额是172537.49亿元,增长24607.22亿元,增长率16.63%(见表2)。资产过万亿的企业有2家,资产过千亿的企业有9家,前三甲为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保险依次分别为71553.62亿、50443.52亿9238.43亿;资产位于百亿和千亿之间的企业有21家,资产位于十亿和百亿之间的企业有44家,其余24家资产位于十亿以下。
4. 股东权益
制造业百强的股东权益合计是1179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6.98亿元,增长率12.46%(见表1)。3家股东权益过千亿,分别为宝钢集团、上汽集团、上海烟草2795.86亿、2109.17亿、1578.93亿;在百亿与千亿之间的有10家,在十亿与百亿之间的有53家,其余34家在十亿以下。
服务业百强的股东权益合计是241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676.40亿元,增长率17.98%(见表2)。7家股东权益过千亿,前三甲依次为交通银行(5380.92亿)、浦东发展银行(3186.00亿)、中国远洋(2543.37亿);在百亿与千亿之间的有10家,在十亿与百亿之间的有39家,其余44家在十亿以下。
5.纳税总额
制造业百强2015年纳税总额2491.01亿元(不包含未提供数据的上海电气集团),比上年增长134.22亿元,增长率5.69%(见表1)。前三甲为上海烟草集团 (969.44亿)、上汽集团(802.16亿)、上海石化(160.28亿)。纳税过百亿的企业有4家,有7家企业的纳税总额10~100亿元之间;有40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其余48家企业的纳税额低于1亿元。
服务业百强2015年纳税总额1381.28亿元(未统计太平洋保险纳税数据),比上年增长125.53亿元,增长率10.00%(见表2)。纳税过百亿的企业有三家,依次分别为交通银行股份 (319.10亿)、浦东发展银行(276.04亿)、绿地控股集团(166.17亿)。有16家企业的纳税总额10~100亿元之间;有31家企业的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其余49家企业的纳税额低于1亿元。
6.研发费用
根据制造业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88家企业统计,合计总额为275.50亿元,增长16.95亿元,增长率6.55%(见表1)。前三甲为上汽集团(83.76亿)、宝钢集团(48.44亿)、上海电气(31.17亿)。有4家企业研发费用超过10亿, 24家企业研发费用在1~10亿元之间,22家企业研发费用在0.5~1亿元之间,其余38家企业研发费用低于5000万元。
根据服务业百强中提供研发费用数据的53家企业统计,合计总额为58.37亿元,增长8.36亿元,增长率16.72%(见表2)。除中国远洋研发费用超过10亿外(10.04亿),15家企业研发费用在1~10亿元之间,29家企业研发费用在1千万~1亿元之间,其余8家企业研发费用低于1000万元。
7.就业人数
99家提供数据的制造业百强企业,合计用工人数785611人,比上年减少4196人,增长率-0.53%(见表1)。其中,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的企业2家,依次分别为宝钢集团(124310人)、光明食品(1150941人);就业人数在1万~10万人之间的企业有11家,就业人数在1千人~1万人之间的企业有53家,1千人以下的企业有33家。
99家提供数据的服务业百强企业,合计用工人数932377人,比上年增加28846人,增长率3.19%(见表2)。除中国远洋劳动用工人数超过十万外(125759人),就业人数在5~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交通银行(91468人)、太平洋保险(91761人)、东方航空(83846人)、百联集团(72521人);就业人数在1万~5万人之间的企业有16家,就业人数在1千人~1万人之间的企业有42家,1千人以下的企业有37家。
总体而言,制造业稳中有增,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见表3)。从各项经营指标增长率看,服务业经营状况总体优于制造业,尤其是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纳税、研发投入等方面增长性好于制造业,制造业在减员增效、结构调整方面效果明显。在“四个中心”建设和新兴服务业态的支撑下,服务业在新增就业方面大幅增长。
二、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经营绩效质量分析
(一)营收净利率分析
制造业百强营收净利率(即:净利润/营业收入)为4.66%,同比上年的4.64%,基本持平;服务业百强营收净利率为8.60%,同比上年的7.76%,微升0.84%(见表4)。在全球经济萎缩、出口不振、实体经济低位徘徊的经济形势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营业利润率基本维持不变。
(二)资产运用绩效分析
资产周转率方面,制造业百强总资产周转率(总营收/总资产)为85.14%,同比上年的93.34%下降8.20%;总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为3.97%,同比上年的4.34%,下降0.37%;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为8.94%,同比上年的9.74%,下降0.81%(见表5)。
服务业业百强资产周转率为15.36%,同比上年的16.73%,下降1.37%;总资产利润率为1.32%,同比上年的1.30%,微升0.02%;净资产利润率为9.45%,同比上年的9.39%,微升0.06%。
在资产周转利用方面,制造业百强在总资产周转率表现不佳,其它指标小幅回落;服务业百强总体上基本与上年持平。总体而言,服务业百强在资产运用绩效方面略好于制造业百强。
(三)用工效率分析
制造业百强人均营业收入为288.08万元,同比上年的278.67万元增长3.38%;人均贡献净利润为13.42万元,同比上年的12.94万元增长3.71%;人均总资产338.35万元,同比上年的298.55万元增长13.33%;人均净资产150.18万元,同比上年的132.83万元增长13.06%;人均纳税31.71万元,同比上年的29.84万元,增长6.26%(见表6)。
服务业百强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84.20万元,同比上年的273.84万元增长3.79%;人均贡献净利润为24.44万元,同比上年的21.25万元增长15.03%;人均总资产1850.51万元,同比上年的1637.25万元增长13.03%;人均净资产258.70万元,同比上年的226.26万元增长14.33%;人均纳税14.81万元,同比上年的13.90万元,增长6.59%(见表7)。
制造业百强在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纳税额三项指标数值上远逊于服务业百强,其增长率也不及服务业百强,尤其是制造业百强在人均营收高于服务业百强的情况下,人均利润反而远低于服务业百强,但纳税要远高于服务业百强。
三、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业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其中,CRn表示前n位企业在某项经济指标上占总体的占比。例如,当采用营业收入来测量时,CR5表示前5位企业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占比。本报告采用CR5、CR10、CR20这三项指标来衡量。
根据表8中显示的结果,2015年制造业百强中前5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5分别达到了61.26%、61.85%、58.34%、63.18%、80.14%、44.30%,产业集中度较高,尤其是纳税总额,前5名占到了80%以上,但根据上年比较,在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增加的同时,其它指标呈发散趋势,尤其是净利润发散度较高,显示前五强在增加投资与营收增加的情况下,增收不增利;前10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10分别达到了81.72%、74.85%、76.16%、78.72%、92.24%、66.66%,相比较CR5而言,发散趋势得到收敛,尤其是在净利润和纳税方面大幅收敛,但在营业收入方面表现发散趋势;前20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20分别达到了91.08%、88.85%、89.95%、89.19%、96.13%、80.93%,相比较CR10而言,趋势得到收敛,值得说明的是,净利润收敛态势明显,说明位于名次10~20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总体而言,制造业百强中前5强的产业集中度高,百强制造业的运营资本和经营成果的90%左右都集中在前20强。
反观2015年服务业百强,如图9所示,前5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5分别为49.09%、65.89%、82.98%、54.67%、59.22%、41.08%,产业集中度不一,在资产总额与净利润方面集中度较高,相比较上年比较而言各项指标呈发散趋势,尤其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纳税方面发散明显;前10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10分别达到了69.12%、70.84%、86.88%、59.45%、70.07%、61.04%,相比较CR5而言,行业集中度较高,发散趋势得到收敛,但仍然呈发散趋势;前20位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纳税额、从业人数的CR20分别达到了85.00%、86.14%、93.22%、77.94%、84.43%、71.01%,相比较CR10而言,各项指标集中度基本超过80%,资产总额得到收敛,除就业外,其它指标,发散趋势趋缓。
相比较而言,制造业百强集中度要高于服务业集中度,制造业前5强行业集中度高,但前20强基本集中了百强的资源与成果。一方面是制造业龙头企业体量大,行业规模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服务行业资本构成关系缘故(尤其是排位靠前企业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和服务业态多,以及上海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环境驱动及良好的金融要素环境,从而导致服务业百强的行业集中度弱于制造业百强。
四、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差异分析与发展建议
一)差异性分析
影响制造业百强和服务业百强2015年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造业稳中有增,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服务业经营状况总体优于制造业。一是制造业部分带动力和影响力较高的行业增长缺乏稳定性或贡献率偏低;二是产业结构仍面临着结构转换趋缓、环境依赖趋强、产业竞争力趋弱、节能降耗趋紧等多方面的问题;三是偏重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受制于国际国内经济不振,持续地位徘徊,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总体仍在合理区间内;服务业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驱动下,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同时,受自贸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影响,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加强。
2.制造业百强依靠国营经济、传统大企业、大工业支撑经济增长的惯性仍然较强,强者恒强。对制造业百强而言,尤其是推动快速增长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尚未实现真正转换,增速持续回落;而服务业受益于上海的“四个中心”政策、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以及自贸区的外溢效益和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增速大大高于制造业,并且继续高增长态势。
3.在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中,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形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百强的主要动力是金融、贸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受内外环境、自身结构、创新转化程度影响大,基于自身的内生创新动力和基于服务型制造模式的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传统产业还处于升级换代中。
4.制造业百强的行业领域集中,产业结构刚性强,如汽车、钢铁、船舶等,基本上是一枝独大,同时,也存在传统产业疲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服务行业百强则是群龙并起,多个行业领域都有若干家企业进入百强,行业规模优势明显,行业结构态势向好,从CR5、CR10、CR20集中度指标就可以体现出来。
二).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多个环节拓展价值链,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制造业企业;二是制定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制造服务融合的专项基金,组建促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运营的各类平台,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协助企业进行服务创新。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使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
2. 以对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和生产业布局,加快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将智能制造打造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中的核心支柱,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制造业整体升级,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3. 围绕“四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即建立国际航运枢纽港、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中心建设,要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人才、金融环境四大领域进行奠基性布局并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增强动能与影响力;加快贸易中心建设,要从建立标志性的核心积聚区塑造开始,以此为平台筑巢引凤,推动基础性元素的积累,并作系统性设计。
4. 加快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集中度;鼓励央企、民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实施合并、兼并、重组,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实现企业快速成长,扶持更多的企业进入“百亿俱乐部”、“千亿俱乐部”;
5.以“互联网+”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推动服务型经济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经济形态不断衍生,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并建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与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等未来新兴产业,使上海更加具有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96-03
职业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模式,大致经历了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等三个阶段,目前正向“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转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宏观、微观研究,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定位于市场营销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企业从事业务员、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区域经理、营销部门经理等岗位的工作。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是企业此类人员开展营销业务和营销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先导。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授课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因而,有必要对《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
(一)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课程名称、内容设置
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在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就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在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对诸多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多次邀请企业界不同层次资深营销人士参与课程设计分析会,分析会上企业界专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经过反复论证与探讨,首先,将课程名称由原来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改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由指向科学学科转变为指向工作过程。传统的课程名称《市场调查与预测》突出体现学科的专门性、系统性、规范性,而课程名称变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后,更加突出体现从事营销业务和营销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更能贴近企业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其次,根据企业专家提供的关于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信息收集的一般流程、不同层次营销人员收集的信息种类、特点、途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等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课程充分参考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按照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流程为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准备、信息收集实施和信息处理及报告撰写三个部分。(1)“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准备”部分是企业在实施一个信息收集项目前所要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任务和目标的确定、信息收集方法的选择、信息收集方案的策划以及信息收集工具的准备等。(2)“信息收集实施”部分包括信息收集人员的培训、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实施。(3)“信息处理及报告撰写”部分包括信息的处理、营销信息分析报告与小结的撰写。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课程教学围绕着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教师给定的具体信息收集项目为目标,边学边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穿插各知识点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具体见表1。
具体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由教师给定信息收集项目,根据工作过程教师事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并在每个子任务中安排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伴随项目的完成,知识的教学也相应完成。以一个学期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例,首先,教师从贴近学生实际和企业需要出发,确定一个项目任务,并按照工作流程,将项目分成“信息收集计划策划与撰写”、“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与撰写”、“信息收集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和“信息分析报告撰写”等子任务。在实施第一个子任务“信息收集计划策划与撰写”时,先授以信息收集基本流程、案头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法、抽样设计等基本知识,让学生进行市场预调查以界定信息收集主题及内容,接着介绍或让学生自学信息收集计划书的格式及主要内容,同时,让他们开始策划和撰写工作,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反复讨论、修改,定稿。完成计划书撰写后,进入第二个子任务“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与撰写”,以先授予市场调查问卷格式知识为基础,让学生撰写问卷,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对问卷进行修改、测试,学生在反复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直至问卷定稿的过程中,自主掌握调查问卷写作技巧。第三个子任务是“信息收集实施”,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信息收集计划书”,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工具(即市场调查问卷等)实施实地调查。在此期间,学生运用学过的案头、观察、访问等主要信息收集方法收集市场信息,教师主要起到鼓励、解惑等指导作用。完成这个项目后,学生可以掌握几种主要信息收集方法的技巧,并可对吃苦耐劳、诚信等基本素质的认识有所提高。第四个子任务“数据处理与分析”基本在营销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先讲授辨别信息真伪、信息筛选的基本知识,同时,让学生选出有效问卷及信息;接着,采用实验室中的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分析工作;教师边讲解软件操作方法,学生边操作,完成信息数据处理知识教学。最后,进入“信息分析报告撰写”子任务,主要是将分析的数据展示出来,授予基本的信息分析报告格式、内容和要求等知识,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撰写—讨论—修改直至定稿的过程,才能将报告提交上来。因此,经过一个学期,以一个项目作为载体,学生完成了边学、边练,边学理论知识、边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
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项目选择的困难
一个好的项目是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在选择项目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基于工作过程,往往考虑选择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实际项目,但由于学校教学特点与企业工作任务完成之间的差别,致使校方教学与企业经营间矛盾的产生。
时间上的矛盾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重,一个项目的完成一般有时间的限制;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个项目的执行贯穿整个学期,这是处于瞬息万变市场中的企业很难接受的。
要求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实施项目教学首先要考虑这个项目是不是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企业方提供的就是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一般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快速消费品调查项目,但对于对专业课接触较少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还是会出现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提出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很难完成一份质量可靠的信息分析报告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有待斟酌,这也会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校企合作。
(二)授课教师工作安排的困难
课时数确定难以控制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以学生完成教师给定的具体信息收集项目为目标,具有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究,边研究、边学的特点,组织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课时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涉及与以往传统授课模式更多的讨论、纠正、总结等环节,课时数不能确定。
工作量大,教师指导上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涉及整个工作过程,就会出现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除了自学,还会请教教师,会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教师在指导上面对诸多学生,学生各有各的观点,在工作过程中,实际项目往往随多变的市场也会出现各种实际问题,并层出不穷,因此指导的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尽心尽力地进行指导,但还是会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所述,即使存在着诸多问题,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徐国庆.什么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4).
[3]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关键词: 药理学 教学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
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制度则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随着社会及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用简单的文化理论课测试成绩或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教学评价方法与社会认同已经不再适应,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职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的评价方法在药理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方法单一,忽视了对非学业因素的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法仅仅局限于卷面考核,教师往往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为高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不强,药理学的卷面大部分是不需要学生分析的试题,所以有些学生在即将考试的时候突击背诵,也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而平时上课表现比较突出、认真听讲、能跟上老师思路的同学则不一定比“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因此,这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更不能体现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1]。
(二)考核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职业学校一直在进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订,不论如何修订,都离不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心思想。而考试总是以卷面测试为主,仅仅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缺乏对职业能力养成和职业道德养成相结合的考核机制[1]。
(三)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脱节。
目前学校的评优评先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一直在提倡“考查综合素质”,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在职业学校中,不乏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品质却不突出。在老师眼中,“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不是好学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所以在学校多次获得奖学金,荣誉证书一沓,以“优秀毕业生”的称号进入社会的学生,往往因为综合素质欠佳而不被领导认可。
二、新的评价方法在药理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一)模拟展示法。
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团结协作,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查找资料,“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段病人寻医的场景。大概内容为:“病人”说出自己的不适,“医生”给出治疗方案,“家属”咨询发病原因和用药理由、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这样就基本能涵盖该章节中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此外,由于药理学涉及的知识较多,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这种模拟展示的方法,不但全面考查了学生对药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及模仿表演才能等多项非学业素质。这种方法在学生表现欲望较强的今天,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二)分析处方法。
6―8个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并选择一个处方,通过讨论对该处方进行分析,形成一份分析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两周为宜)上交给教师。然后由教师随机把处方(不包括分析报告)分给其他小组,给他们两节课的时间,对该处方进行讨论分析,下次课时每组派代表到讲台进行阐述,给出处方的小组成员担任考官,对其他同学的分析进行点评。教师这个时候则担任主考官,考查学生查阅资料、整合信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对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一次全面的考查。
(三)实验技能竞赛法。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2]。药理学基本技能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疾病模型的制作、药物剂量与给药途径的确定原则、常用实验方法等。这既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是进行药理实验及研究的必备基本功。我们在实践中结合实验课开展了这些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还在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如小白鼠腹腔注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等,组织药理学基本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比赛的形式多样,题型新颖、灵活,集知识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师生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影响,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已形成某种定式。新的评价方法的实施,必将需要教师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充足的准备,同时要求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去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自己寻找答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所以,要想使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转变师生的思想认识,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使师生双方真正感到获益匪浅,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对师资要求较高。
新的教学评价法既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案例所涉及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又要求教师善于归纳总结,更要求教师具备控制现场局势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是组织协调能力,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学生的发言内容与教师事先的设想大相径庭,又如讨论出现冷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及时控制局势。
(三)学时不足,教学设备有限。
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这对于课程安排较满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耗时较长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负担。除此之外,学校需要向学生提供便利的网上资源和丰富的参考资料,而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所以新的评价方法只能部分应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广大药理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积极寻找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证券投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主动学习,运用多种智能学习,全面锻炼学生能力。德国学者梅耶对行动导向教学定义为: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全面、主动学习,以生成行动成果——产品为目标引导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得以在教学过程中均衡使用动手、动脑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计划,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准确地说,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依具体教学情况变化而变。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行动能力,包括:个性能力,如忍耐力、自控能力、系统及理性思考能力,等等;社会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责任感、批判能力,等等;方法能力,则包括学习技巧和工作技能两个方面。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证券投资》课程中的实践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快速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并学以致用的技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高职教改的目的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行动导向教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种解决思路。针对适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根据《证券投资》的实际情况,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思想,采取了较大幅度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交际教学强调小组合作,在《证券投资》教学中,不管是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教学,我们常常采用团队式组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般是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给各小组布置投资任务,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公司分析报告及市场分析报告。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投资目标,选择不同的投资对象,进行投资调查、撰写投资报告、执行投资策略。各小组课下准备、现场汇报交流。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大家协同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在证券投资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感知和经验教学,注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将课程学习的场地安排在实训室,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下,能更好地理解证券投资分析过程,提高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实验室和实训室为第一课堂,实施现场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证券投资案例,提出本项目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理论,最后直接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训,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种边讲边练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通过布置任务提出证券投资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
我们每年都会邀请来自行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听取他们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所提出的课程开设建议,通过校外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的广泛调研,提出课程教学方案;而由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组,则进一步对《证券投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以及项目教学的活动载体设计,最终形成行动导向下的各种学习项目。在项目化教学中,一般我们要准备完整的项目计划,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改原始计划。
三、行动导向教学《证券投资》教学效果及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学生因为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因此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对自己的学习持有更强的责任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采用非传统的方式方法,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团队中学习,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再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让学习成为有趣的事,学生不易感到枯燥乏味。最后,通过这样的引导法习得的知识技能能够更长久、深刻地被记忆,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
如前所述,交际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中学”为“做中学”,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迅速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总之,行动导向教学在《证券投资》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是众多商业决策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财务数据进行的财务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主体,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受到自身的经营和财务政策的影响,还要受到所处行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要了解数据和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就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策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技术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为企业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而且,分析的内容更侧重于财务效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同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脱节,不能透过数据分析,看到经济活动的本质,很难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财务分析的内容有必要融入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使数据变得有意义,反映业务实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本讲授为主,尽管讲授过程中教师穿插相应的案例讨论,但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进行,势必造成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主动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该课程过程中,虽已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也积极改进教学,分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但是学生兴趣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试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的题型主要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题,题型虽然多样,也考核了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有限的素材和时间内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考试案例素材的局限性,对于财务分析需要结合宏观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行业现状、企业的商业模式等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财务分析能力。由于考试时间的有限性,不能占用大量时间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小组讨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末总成绩比重较低,影响学生投入精力深入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积极性。
二、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拓宽高职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财务分析融入经营活动分析,可以提高财务分析信息的有效性。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过去的数据);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不一定准确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变化);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报表数据是有限的)等。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均是对过去经济事项的反映分析。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分析时,分析者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同时基于财务报表进行的财务分析缺乏与国家经济政策的结合,容易使企业错失良机。在经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能够系统的理解企业经济活动,剔出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传统的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内容融入经营分析,理解商业活动的路径,对公司的潜在价值进行分析,在进行缜密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而避免企业盲目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都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具体内容,时时更新教学案例。(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围绕着财务分析决策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完成教学。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微视频、PPT、案例、知识拓展等。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资源的使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同时根据预习的知识点,完成小组作业。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探讨研究。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对于存在问题,教师点拨式讲解,师生进一步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了避免知识零散,讨论结束后,各组总结分析的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绘成思维导图,各组进一步汇报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化。这种交流和汇报形式不仅提高了实际的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式教学形式,在传授专业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案例教学。教师采用新近的典型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贯穿始终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性分析的框架。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将学生根据对案例公司兴趣的不同进行分组,运用这家公司最新的连续五年的年报、董事会公告等相关公告、相关的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根据课程进度同步完成分析任务。根据小组分析进度,适时在课堂上PPT展示,各组和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和点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三)课程考核多元化。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性强,应加大实践性考核比重。学期末时,每组同学根据选择的上市公司完成的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期末成绩的40%,为避免搭便车现象,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根据个人表现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赋予个人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比重,期末试卷题型中加大案例分析比重,案例分析占期末试卷比重50%,以加大财务分析能力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占比1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前平台资源预习情况。财务分析课程考核的改革,真正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导向,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提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高职学院多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同时让专业教师有时间真正深入到企业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素材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孙雪云,朱朝枝.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