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展问题创新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中、高相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重要作用
接受职业教育首先要形成对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正确认识,才能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学习能力。中职学校在引导学生接受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培养其形成探索职业、献身职业的精神等方面责任重大。
2、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中职学校一方面要在专业结构、教育层次、教育规模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受制于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在引导安排学生步入正确发展轨道、顺利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在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人员。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以便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生产效率、经营能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实用性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二、职业教育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1、当前的教育体质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也就在那个时期,职业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只要稍微学习过得去的初中生、高中生几乎都选择了高考上大学的出路,职业学校被迫补充低水准生源,可是问题来了,没有任何机构证明学习不好的学生一定就可以成为一名好的技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技术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由于生源整体素质很差,职业学校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能一个教学班也就只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这样造成了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变相浪费,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已经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并不是上大学就等于给孩子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
2、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割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场
笔者的家乡是一个中等城市,其中有5所较大的职业学校,分属不同部门。在招生和教育上各自独立,但都无一例外的不顾自身情况紧跟社会发展,哪个专业火就开设哪个专业,先把学生招来再说。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纷纷上马开设数控专业,造成大量重复性投资,低层次人才重复性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创新
发展中等职业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稳定社会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的技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再不进行创新的话,那么中职生的素质将会越来越差,将来的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严重滑坡,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创新。
1、办学理念必须创新
办学理念必须创新,这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先导。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必须是高素质的中等技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在办学的理念上必须创新,即必须树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理念。这既是市场经济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能否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决定中等职业学校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与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市场相联系。
2、办学体制必须创新
办学体制必须创新,这是“以现实的人为根据,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需要,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保证。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适应性,我们应以骨干示范专业为支撑,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以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中等技术教育群体。具体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技能的培养,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多种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灵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制度;同时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标准必须由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应克服办学体制中存在的由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并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要扩大学校办学的自,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
3、教学模式必须创新
教学模式必须创新,这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很多,有项目化教学模式、情境训练教学模式、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模式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能受模式的限制与束缚。教学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以下两个环节:第一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四导四变”;第二要不断优化教育评价方法,坚持“三个强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发展;建议;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创新办学思路,努力探索提高全民素质,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县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目前,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职校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拼搏,大都掌握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毕业后3至5年,90%以上的学生又都回到了本地,在家乡成家立业,发展产业,成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家乡的发展还要依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同时,真正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还是这一批人。虽然如此,职业学校的发展还是面临招生难、就业层次不高、就业稳定性差、社会整体认识不够等困难,如何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发展职业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二、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策调控的作用
要转变观念,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职教成才之路。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三、树立新的职教理念
化办学格局,扭转职业教育资源散乱的现状;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把各部门组织的培训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拓宽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方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三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度,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力度。培育特色品牌专业,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与有实力的企业结成联姻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较为稳定的培训实习基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配备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配置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及学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力争各项指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同时,建设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五、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提高专业师资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设置,积极引进人才,公开招聘高职优秀毕业生进入职业教师队伍,同时聘请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确保"招的进来、留的舒心、送的出去、立的住脚",真正取信于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
六、出台政策,持证上岗,落实企业用工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上岗资格证书制度,以持证上岗这个刚性条件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强化职业教育与就业标准的衔接,实现职业学校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
[关键词]职业教育 盲目扩大 就业质量 内涵建设
三十年的改革推进,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大国。曾经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暨人力物力,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有了空前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各地区中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有了有了空前的增长。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发现,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效果甚微,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与其国家投入及不相适应。“中职无用论”在社会上蔓延,形成国家重视老百姓轻视的一头重现象。中职招生举步维艰,不少的中职校招生数急剧下滑,甚至有招不到学生面临“歇业”的状况。如贵州省的黔南州,在十二个县级中职校中,除了瓮安、荔波等几所“重点学校”还能有所稳定以外,诸如贵定、山都、长顺等县的中职校已经空有其名了。特别是近年来在“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影响下,普通高中开门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生源枯竭”的尴尬境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一幅幅横空而过的大幅空头标语。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措施和政策措施已经到了非改革和调整不可的地步了!
一、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当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资金到政策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然而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低下;二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从而导致招生困难,中职教育每况愈下。
(一)影响中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中职生的就业质量是指中职毕业生工作的“专业对口率”、“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等几项指标的综合体现。据有关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基本上属于“农民工”的岗位,或者是初中毕业生稍加培训就能从事的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到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工资薪酬只在1200~1600元之间,而且,相当部分就业单位经常加班,每月仅休息1~2天。大部分就业单位每周只休息1天,中职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劳动力打工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体现出中职生受教育的价值;由于中职生的专业不对口、工作胜任能力差、报酬低下,加之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在就业初期的第一年跳槽换岗的学生就达70%左右。2010年5月我校送往苏州一个日资企业的97名学生,到2011年年初就只剩下27人还勉强坚守在岗位上。
造成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筹度低下。由于社会特别注重学历教育的现实的存在,加之普通高中和本科学历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成为广大家长和学生选择的劣势,因之中职招生生源质量就相当不高。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部分职业学校的平均入学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相差100多分,多则相差400-500分,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表示今后基本不需要中职毕业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目前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不予认同。
2.教育质量不高是导致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开创性和技能型的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滞后,教学不切实际等等因素,培养的学生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应对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选择。
3.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理想淡化、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怕苦怕累、眼高手低是造成就业质量不高的内在原因。而今的中职生都是90后的独身子女,由于家庭和社会的“溺爱”,在家有父母、祖父母等一大群人的疼爱,很多人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位”;在学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新闻媒体”的呵护,教师重话都不敢说一句,更不敢让其进行“艰苦磨练”,在进行“职业规划”教学阶段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教育引导,许多学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春华秋实”的自然因果联系。导致许多中职生形成“这山看见那山高”的盲目追风习惯。
由于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现实,更加导致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不予认可的恶性循环。中职学校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机构组织,没有很好的出口出路,再加之学校本身如果没有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资源,入口也将被堵塞。
(二)地方政府和学校忽视内涵建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技能教学的成本很高,职业教育成为“最费钱”的教育。尽管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的增大了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总体说来,中职教育的资本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许多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缺乏整体的推进意识,资金投向不合理,虽然拥有漂亮、气派的教学楼,但用于教学、实训的设施设备却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没有一套适于中职教育的建构体系,资源荒废、人才难聚,大量的投资往往得到的是“油去灯不亮”效果。
1.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切实际。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方政府蜂拥而上,每县(市)都积极开办了一所以上的中职教育学校。这种“”的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国情、县情。一方面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区域里又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满足职业学校建设的需要,许多县级中职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和师资配备还不如当地的普通高中。
2.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处在一种追求规模的层面上,不注重学校的内涵提高。致使学校不是以教学管理为主,而是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招生工作和应对上级的人数检查上。以致使社会上出现高额的有偿招生、抢生现象。然而,学校内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学生进入学校就往往产生被骗的感觉。从而培育不出合格的中职生。
3.缺乏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在现实中,许多中职教师工作懒惰、情绪懈怠,教学成绩平平,不尽人意。但是,当他们通过调动进入普通中学或其它单位以后,往往就会很快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育工作确实很艰难,面对九年义务教育淘汰下来的双差生,理论基础知识严重不到位,行为习惯及道德修养不足,没有基本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从上到下,由主管部门到学校都缺乏对职教教师业绩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也就是没有适宜的教学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实上就是“就业教育”。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他所面对的人群和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的高中或初中教育,然而,我们中职学校教师的晋职、晋级还按照普通学校的方式实施,对职教教师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而且,许多学校没有一套严格的“奖勤罚懒”考核方法,在学校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助长了懈怠、懒惰情绪的蔓延,造成了职业教育效果的严重低下。
4.教学资源不足。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是指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设施设备及其有实际技能的专业教师。许多学校除了有一些漂亮的教学楼以外,作为技能教学的基本设施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多中职学校缺乏优秀的“技能型”指导教师。这使得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教学几乎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中职学历不为社会承认的现实。
5.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分配不符合劳动力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绝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认真进行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技能培训标准和培养目标,一厢情愿的设置专业,而且,目前中职校的课程还按照过去普通专业学校的课程开设,许多课本还是由大学编写的,很多课程设置脱离专业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脱离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不适宜中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于是出现大量学生上课打睡觉、玩手机游戏、听mp3、逃学、流失,甚至打闹课堂、辱骂教师等现象。
6.缺乏良好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学生没有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所学专业没有在实习过程中得以继续巩固,让学生在就业发展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据今年某次的新闻调查报道:一个中职学生代表,她从学校毕业后一年之内换了几家企业,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一直处在流浪中。其原因就是她在学习期间没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实习时也没有对口的专业实习,就业时也就拿不出实际的专业技能。这样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与没有读过职校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中职无用”的感性认识。
7.“国家助学金”资助方式的不尽合理性。由于具有全日制在校的中职生每年都能享受1500元的助学金,以及25%的困难学生增加享受2000元以下的免学费补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当前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稳定性,在贵州等西部地区,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些费用是支撑不了他们完成学业的。而有些学生,其家庭经济并不缺这么点钱,在校表现也不尽人意,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旷课缺课,甚至严重破坏教学纪律等,仍然享有这些资助。造成一部分学生读职校只为有资助而来,根本没有认真接受职业教育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助学金·免学费”资助管理工作的滞后,很多学校的资助资金迟迟不能及时到位,往往是学生放假以后或者是学生毕业离校以后才能兑现受助资金,使得“国家助学金”就像“饱餐后的美食”一样,所产生的资助功能和吸引力大打折扣。资助政策的目的是好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资助的方法和效果却不是那么好。
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让中职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升其就业质量,不仅仅关系着职业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发展,更关系着学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领导层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职业教育不但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1.以地(州、市)为基本职业教育建构体系,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改变以县(区)为垄断系统的盲目扩建模式。在现阶段各县(市)都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下大力建设职业学校。但是,以县为单位割裂建设职业教育的局面是不符国情、县情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专业项目设置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一般来说,就一个县(市、区)的财力、人力、物力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统筹协调。根据各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资源特色,让每个学校突出办好1~3个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实行全地(州、市)协调流动。在尽可能增大资金匹配的前提下,以切实优秀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职业教育工作的需要。
2.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和技能型教师的用人制度。应把职业教育系统看成企业型的工作系统,职业教育的终极产品是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只有将各学校所培养的具有高就业质量的学生数作为职业学校的评价依据,才能推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除了技能教学以外,更重要的内容还在于学生人格魅力的建树、道德修养的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因此,职业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加上职业学校既是学校,又像企业,还兼具行政部门功能。招生艰难、教育困难、就业安置也难。因此,必须建立利于职业学校教师善于工作、勤于工作的晋职晋级评聘制度和奖励机制,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专门办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条件,鼓励职业教育教师成为“双师型”及“技术型”人才。同时,还需改革职业学校的人事、工资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干的技能型人才,要请得进来,要留得住,使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真师”指教,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全面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建设步伐。
3.加强和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制度建设,或推进“校办企业”建设,增强职校学生实习、实训力度和功能。国内外的许多事实表明,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企业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必须要对企业里的一切有所了解和体验,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等。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往往不愿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种种“麻烦”。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社会强加给学校的各种责任太重,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也不大愿意将学生送离学校去实习实训,从而导致“校企联合”有名无实。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和条件,由企业提供专业操作指导教师、提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并按照职校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宜的上岗学习时间,而不是像对待社会工人一样,只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强迫学生日夜加班加点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应慎重思考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利益得失,给对方一定的利润补偿。作为校方不应一味强调学生和学校的劳动付出,向对方索取高额的劳动补偿,而应思考的是给对方带来多少的麻烦和损失,如何给予对方适当的回报和补偿。当然,学校是个“清水衙门”,如果应该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这就需要我们上级政府给予“买单”,这也是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5.职业学校本身应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脆弱。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和“心里健康教育”等课程方面,派出资深教师给予严教细导,让学生既具有较为实际的人生理想,又具有良好的人格心态。使他们懂得:在职业选择上要立足现实,切勿好高骛远;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要务实进取。只要努力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
6.改革“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办法。不要让“有些学生饿着肚子喝稀饭,而有的学生却酒肉之中穿名牌,并拿国家助学资金戏耍”的现象继续下去。而应当对职校学生实施全部免除学费,并积极开展对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研究和试行。另一方面,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甲、乙、丙等”不同层次的助学政策,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足够的经济补贴,以保证我们的每一个学子能够安心的完成“精技·成才·致富·强国”的梦想。而且,也要允许学校对那些不能履行教学常规、不能完成职业教育的“挂牌”学生,取缔其受助资格的权利。以充分发挥出“国家助学金”应该达到的助学效果,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由于现在职业教育中规模盲目扩大,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达标,就业质量不高而致使职业教育招生艰难的现象,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心头之痛。我们寄希望政府和学校不要被一些空虚的数字冲昏头脑,而要分清形势和责任的需求,切实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态度,迫使职业教育进行改进,使职业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华经济的腾飞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安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2011(12)
[2]李莲.浅析影响中职学校发展的三大因素[百度文库],2011.10.9
[3]陈嵩.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cn],2009.12.16日、
[4]DLQC、浅析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不利因素与对策——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http:///],2012.6.19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为导向法; 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3-001
随着企业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断地去适应职业领域内新的要求,即发展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其重要性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一、现实问题的提出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对职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二是学科教学内容重复且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概念,忽视经验性知识而偏重纯理论知识,特别是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因为专业设置的问题,还沿用高职甚至于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学校管理方面:沿用普高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落后。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确定“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是提高教学成效,发展有效率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很好途径。
二、来自德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在职业教育前期面临和我国同样的问题,后来他们确立了“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法改革方案,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以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为目标指导;以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取代专业系统结构。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为过程为导向的,其框架教学计划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重在发展学生的行为能力。在每个单元中,可以综合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那些与行为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使专业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存,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法上由“目标描述”和“内容描述”构成,“目标描述”描述学生在该学习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即职业行为能力要素,而“内容介绍”则详细规定框架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比较以行为导向法设置课程与传统以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同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1.课程编排及主体特征的不同
以行为导向法设置课程,是一种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它是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由于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因此,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且其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就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学习的积极性来说,其学习效果也是可以想见的。
2.培养目标的不同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显然应该定位于技术工人,应该针对一项具体的工作,学生学完课程,就能直接在岗位上操作。而我们目前课程设置总是想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多面手。但实际却可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失去方向,不知到底该干什么,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学精,什么也没学专,反而什么也干不好。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在校两年,第三年进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由此,在两年在校的有限时间里,培养目标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四、行为导向法的优势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导向法的优势在于:
1.它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
行为导向法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可能是系统的(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是不系统的,但相对于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来说又是系统的),也不可能是单科为主的知识,而一定是综合学科的知识(因为要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知识)。
2.它较好地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
行为导向法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
3.它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
教学应当以行为为导向,主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校企合作
长期以来,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没有被社会像看待普通教育那样看成是主流教育,一方面是中职教育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特有的体系,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中职教育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在中职学校,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在职业的道路上也能达到成才的顶峰。相反,他们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学历低、知识浅,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不知道自己在职业的道路上到底能够走多远。他们在技能的阶梯上找不到下一个台阶,愿望就是学些技能去就业。大多数职校生的成才观念,还是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升学,甚至将在职校的学习看作是完成任务,以最终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因此,健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合作关系的形象调侃校企合作,其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也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方面的局限。这些难题成为影响育人质量、制约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
校企合作开始走向“深水区”,这是职教前行的关键,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做深层次的改革和探索,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还要积极主动争取企业的深度合作,让“校企”两头热起来。
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尝到甜头,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用、意义等都有所认识。但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这一项新的事业而言,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是广大实践者应当解决的认识问题。
(一)校企合作改变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向职业岗位和就业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免费论文下载。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的同时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也克服了其不足,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这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最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用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高中毕业生三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为劳动力市场培养技能人才。
劳动力市场是交易劳动力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交易场所三方构成免费论文下载。交易对象是供给方提供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交易的载体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市场载体以机构形式(如职业介绍所)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渠道,提供场地为供求双方当场决策交易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中介费用。借助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交易的载体却不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而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交易之前,学校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最后交易的办法是购买和使用学生的技术能力。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技术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有几个特点:一是省略了一般劳动力市场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和交易中介费;二是转移了交易空间,交易空间由职业介绍所转到企业;三是延长了交易时间,由在中介场地一次性洽谈交易延长到实习结束后才确定交易;四是把交易与培养、使用、考察相结合,提高了交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无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对职业院校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1.在办学理念上校企合作,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技能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品德为重点,以技能成才为目标,走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技能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
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
4.在招生就业上,招生方面主张针对学校实际,精心选择市场紧缺人才而对学生发展特别有利的工种开设专业,招收学生。就业方面坚持以技能就业为导向,并将之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都与毕业就业相关。此外,重点抓住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节,把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并落到实处。
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制度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参考资料:1、姜大源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