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培养制度

研究生培养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培养制度

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考核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64-05

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重要区别在于“研究”二字,而“研究”工作需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003年教育部推出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尽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企业等社会组织不同,是培养人才而非使用人才,但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员潜能、激励创新方面,研究生培养却和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因此,合理吸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将其应用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指那些具备优良品质、突出才智、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

(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研究生经过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其学位论文应该是“创新性成果”。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强调的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个国家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发展潜力的大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

(三)我国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生招生体制限制了创新人才的选拔。在我国,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考试为主体的招生体制并没有改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选拔的人才只具有良好的应试技巧,而无法确保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无法确保其是否具有对知识的综合能力:无法确保其是否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

第二,研究生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创新人才的鼓励和培养。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只是在某一学科领域里有较深的造诣,却难以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②课程教学方式简单陈旧,有些还停留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创造性实践较少,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关注课堂所学的内容。限制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③导师的指导难以满足要求。部分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指导学生,一些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导师也较为短缺,同时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导师自身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④对研究生创新成果的激励不够。目前我国各高校专门针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奖励的少,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甚至有时连研究经费以及科研条件也不能得到满足,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学术创新的进取精神。

第三,研究生学位取得的方式影响了创新人才的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其研究价值和创新程度无疑应当是研究生能否顺利获得学位的最重要标准。而在我国,淘汰制度不完善导致拿不到学位的研究生寥寥无几,许多论文答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一些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过且过,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不足。

二、我国研究生考核评估的现状

(一)考核评估的定义及其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考核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常被称作“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估”,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考核则是指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学术成果、创新能力等定期进行的阶段性考核和评价,包括最终学位论文的评价和通过机制。虽然高校研究生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并不相同,但研究生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同样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人员进行合理客观且尽可能量化的评估,因此合理地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方法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有利于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考核评估制度,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研究生在考核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

1 考核的价值追求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面都是片面地追求学生所在的某个单一学科成绩的好坏。但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创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需要多学科的结合和灵活运用。因此,考核价值追求的单一导致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也使得人才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 考核的方式固化

大多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都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位取得的环节上,如论文答辩、规定毕业时发表文章的级别与数量等。而对研究生的平时考核、中期考核较少。再加上我国现在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模式,学生一般不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这实质上等于把所有的学生都同等对待,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3 考核的指标不完善

在学位论文的评价方面,南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和必要严格的淘汰机制,论文答辩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不足;在研究生的平时考核方面,学校也多是侧重于学分和成绩的考核,缺少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评估和相应的奖励机制。

因此,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必须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并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着手,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方式灵活、多维度的研究生考核评估机制。

三、国外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强调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各国的研究生培养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尤其是研究生的考核评估方面都贯穿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

(一)美国研究生考核评估制度的特点

美国研究生教育拥有严格的考核与淘汰制度,这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只要获得足够的学分学生就可获得学位。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估除了学位论文答辩这一关键环节外,美国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两个重要环节,分别是专业知识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这两个环节是对研究生的进一步筛选。有一定的淘汰率。以博士研究生为例,通过专业考试和开题报告淘汰的博士研究生比例有的高达20%左右。加上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学术水平达不到要求的,最后博士学位的授予率只有58%左右。这个数字远低于我国的博士学位授予率。

(二)英国研究生考核模式的特点

英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一种“宽进严出”的制度,即获得进入高校攻读研究生的资格是比较容易的,申请的学生只要具备本科学历并拥有学士学位,经大学有关部门审查,通常都会获得入学资格。当然,申请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相对来说要难一些。在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的考核方面,英国大学采用的是一种极为严格而又比较公平和开放的评价方法,即一般情况下,每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考试成绩,另一部分是作业或课程论文,两部分的权重一般各为50%,且作业必须要有参考文献。而在学位的取得方面,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要大大少于入学人数。

(三)日本研究生考核模式的特点

在日本的大学里,研究生所在的研究室每周都有例行的研究会议,这无疑对及时地掌握和督促学生所做研究的进展情况,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种研究会议和学生的必修课一样重要,被安排在学生的教学课程表中,全研究室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进入研究室的本科生都必须参加。会上,研究生们要向研究室的每一位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提交自己的书面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主要讲述自己上一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之后,研究室其他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提问,阐述相互之间的不同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会议,导师掌握了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系统解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指导: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扩大了彼此的研究视野。同时这也会对学生所做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制度显得较为单一。中国研究生入学后的各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考核标准也都过于宽松,几乎没有淘汰率,同时,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考核也缺乏力度。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无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未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关绩效考核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进行不拘一格地考核评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热情。

四、我国研究生考核评估制度的构建

(一)研究生考核评估的目标和原则

构建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制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考核的目标及原则。构建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制度是为了促进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体系。因此,研究生考核评估制度应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价值统一性,即保证考核方法的选择和具体指标的设计等都能客观反映考核的目标要求:方法科学性。即保证考核方法选择的适当性,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及考核标准的全面客观等:实施严格性,即保证考核过程能够严格地实行,并有效地起到对研究生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二)人力资源考核方法在研究生考核评估中的应用

1 关键业绩指标(KPI)考核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目前被企业广泛应用的经营绩效成果测量和战略管理的工具。它是将公司战略目标分解细化成为员工个人的绩效目标,使员工在实现个人绩效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司总体的战略目标,达到两者和谐共赢的效果。那么,这一考核方法在研究生的考核评估中应该如何应用呢?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考核指标的设计除课程成绩、思想品德外,应该重点设计与学生的学术和创新能力有关的指标,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以及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创新性成果等。KPI考核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分注重考核的定量化,从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客观。这就需要考核的设计者要尽量选择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并保证这些容易量化的指标能够真正反映考核的目标要求。

2 360度考评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360度评估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Edwards和Ewen等在不断研究中发展而成的,它是一种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

在这一考核方式中,对研究生的考核可以借鉴的就是在考核中加入研究生的导师、同学、同门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360度考核的内容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同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异也容易造成考核结果的差距。因此在选择参与考核的主体时尽量将不相关的、不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员排除在外,同时严格保证评估的匿名性,此外,对不同学生的评估结果也要给予一定的平衡调节系数,以保证评估结果在学生间横向比较的公平性。在研究生考核评估中采用360度考核方法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得对研究生的评价,对于考察研究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考核评估体系构建

研究生的考核评估应当从上述国外研究生考核评价方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方法中吸收借鉴有用的部分,根据研究生培养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KPI考核体系的要求,由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有创新性的人才,因此研究生考核的指标设计就应当将这一目标理念细化到研究生的各项成果的考察中。考核指标除道德素养、各项课程的成绩外,重点突出与学生的学术和创新能力有关的指标,如以论文的创新性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完成的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创新性成果如发明创造、专利成果等。指标评分可以采用五点式评分法或其他评分方法,以实现指标的量化。

根据360度考核体系的要求。对研究生的考核还要注意增加多维度的评价主体,如导师、同学、同门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具体的考察指标应当包括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以及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等。

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 阅读能力 指导性文献阅读 课程设置

一、研究生阅读能力现状

1.研究生对中、外文文献的阅读情况

研究生对中文文献的阅读状况:第一,对中文文献阅读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阅读数量仅仅只有800页左右,与美国研究生每周500—800页阅读量相比相差甚远。第二,研究生阅读方式呈网络化趋势,其阅读方式和资料来源都由以往的传统的书面方式转向电子化的方式。第三,研究生阅读具有功利化倾向,阅读资料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相关文献。由于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过分强调,对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在其奖学金评定和学科成绩等方面的重要影响,都导致研究生在阅读方面严重偏向于阅读自身专业领域的文献,而忽略对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摄取。第四,研究生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划。由于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专业不够熟悉,在缺乏有效规范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导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上把握不够准确,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第五,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欠缺思考,对阅读后的文献资料不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需要经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改善。

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状况,除了上述阅读中文文献存在的情况外,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许多研究生对于阅读外文资料存在消极心理,缺乏主动阅读外文文献的积极性,大多数只有在导师要求和督促的情况下才去阅读。第二,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较低,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或检索方式的不正确,研究生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三,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较差,由于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或对一些定量定性的方法的掌握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难于把握,无法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点,致使文章看不懂,同时也造成厌学和消极的外文阅读心理。

2.导师在研究生文献阅读方面的指导状况

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阅读的频率较低,时间不足。研究生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周与导师交流一次,而每次谈话交流的时间平均只在半个小时左右;甚至有的研究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自己的导师。第二,导师指导阅读的内容往往仅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对于专业外的文献指导和要求较少。第三,导师指导阅读的过程缺乏民主,与学生互动的程度不高,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3.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状况

在课程论文撰写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另一种是以小组团队形式,即指由团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论文。在学位论文的撰写方面,一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选题、准备资料和构思、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答辩。

二、国内外高校“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具体设置和实施

国外的诸多高校,如哈佛、普林斯顿等,在其研究生培养体制当中,将“Directed Reading and Research(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些高校大多将该课程放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后开设。该课程一般由多个老师形成的一个“课程组”来讲授,每个选修的学生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一位老师作为自己的“课程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来完成该门课程。其具体授课程序是:导师讲授学术写作程序、学术规范确定选题-选择相应的文献(确定数量、等级)-阅读并形成笔记-文献述评-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模型、数据、结论-形成论文-考核评价。

在我国,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 课程的高校较少。最早是由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提出,并于2002年秋季在上海大学开展试点。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在其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案当中提出开设“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该项课程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本文对上海大学开设该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一定简单介绍,以便学习和借鉴。

上海大学“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程内容,要求任课老师选取约40篇在该领域近30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外文献。课程围绕“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研讨”这一路线展开,在课程授课方式方面,以学生讲解文献和学生集体讨论为主,老师点评为辅。此外,上海大学文献研讨课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即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求课外的提前准备和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时,该项课程采用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三、“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借鉴

首先,我国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应该重视对“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开设。一项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样,由于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这时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支持对于课程实施是否成功也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应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做出预警,加强其思想意识,绝不能因为实施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而放弃。教师之间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邀请开课效果较好的老师公开教授“如何教好指导性文献阅读课”,加强课程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反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做好制度规范。第一,将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对其专业课开展“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对经管法学科的研究生,要注重其全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改革不合理的研究生评定制度。改革当前对于公开发表文献的无形要求,重视课程的学习,提高对课程论文的考核要求;同时,可以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评定作为其导师的教导评定指标之一。

最后,改善图书馆设施建设。第一,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成立图书书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并对图书采购部门提出相关学术书籍的采购目录,以保证图书馆对学术前沿书籍的收藏。第二,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改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施设备,扩大数据来源范围。

四、“指导性文献阅读研究”课程的设计实施

“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授课模式包括了课程授课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具体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课程教授”、“课程论文撰写”四个部分。

文献检索部分是在课程的前一两个课时,教师介绍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包括对“在哪儿检索”、“如何检索”、“如何对下载后的文献进行管理”等内容的讲解。关于“在哪检索”问题,老师提供文献检索的相关数据库,我国高校学生文献检索一般是通过本校的电子图书途径;针对“如何检索”问题,教师通过教授学生检索的关键字、重要的期刊文献等方式进行筛选;对于“如何管理下载的文献”,要求学生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分类及做好阅读目录。阅读目录是指针对学生已阅读好的文献,把文献的题目、作者、来源及主要的观点内容以及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做好简单的记录,形成阅读目录。

文献阅读部分,在借鉴已有的教授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文献阅读部分提出以下三项规定:第一,每位同学在上课前必须阅读下节课要讲授的课程内容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由授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指定;第二,每位同学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做好PPT文档,为课堂讲解做好准备;第三,对于阅读过的文献做好读书笔记和阅读目录,其中读书笔记整理成正式发表的论文形式。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阅读能力,应该注重对“如何略读文献”、“如何精读文献”及“文献的阅读总结”三个方面的练习。在“如何略读文献”部分,研究生要做到对阅读文献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文献的标题、摘要、背景、结论以及判断文献是否与自身研究问题相关联;在“如何精读文献”练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文献研究背景、意义、具体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应用的研究方法、文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等等;在“文献的阅读总结”部分,学生在对文献阅读完之后,做好阅读目录和读书笔记。

文献讲授部分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学生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文献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文献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文献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文献,同学和老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老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文献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

课程论文撰写部分,任课老师以课程论文方式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老师可以直接确定课程论文的题目,或者老师确定方向由学生自身选题,再或者由学生以自己的文献讨论内容作为论文写作方向,结合同学的质疑点和导师的指导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可行方案,形成课程论文。通过撰写课程论文,使得学生可以对所探究的课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反思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戴佳筑,雷咏梅.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方法探索[J].研究生教育,2008(10):149-150

[2]叶志明.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33-36

[3]李红惠.硕士研究生阅读量减少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42-44

[4]邬智,孙侠,施亚玲.国内研究生阅读研究概况及思考[J].高等教育,2009(4):77-80

[5]张正,谢玲玲,熊学军.关于开展研究生阅读情况调查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36

[6]张玲.从学位论文的引文看研究生的阅读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2):36-39

[7]桑士川.研究生的读书技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6):41-43

[8]方胜,罗芳芳.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13-16

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德育;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C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16-03

职业态度是个人在择业或创业时对所从事职业和岗位持有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和心态,是通过人的具体的就业行为和工作表现体现出来的,是“个人兴趣、能力、抱负、价值观、自我期望的一种反映”。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高职大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观念和心态,以及在一定的观念和心态的影响下所选择的工作取向和表现出的相应决策能力。从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内涵来看,具体包含了个人的职业认识、职业意向、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内容。

当代高职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职业态度,能够为高职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强大的心理和思想支撑。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关键,能够极大提升高职大学生在职场拼搏的耐挫能力,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另一方面,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同样能够为高职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有了良好的职业态度,就会不断开动脑筋寻找择业和创业的捷径,因此,良好职业态度就意味着择业和创业的良好技巧。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择业和创业,就能较好提升高职大学生择业和创业的成功率。

那么,高职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态度呢?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维度形成整体合力,才能较快较好地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一、家庭培养策略

从高职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来看,家庭因素是他们职业态度养成的第一个影响要素。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一个家庭,而家庭是人生历程开始的摇篮。“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社会组织。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便成为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态度的首要条件。“在做职业选择时,家人的意见通常会影响个人的职业态度。”

1. 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受教育状况、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期望、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等,会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本身是高职大学生学习的首要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相当深远。作为父母,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因此,就应该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始终抱持乐观、积极和敬业的态度。父母的职业态度,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言谈举止上对工作、职业处处体现出乐观积极和敬业奋进的正能量,就能够使高职大学生对其未来的职业充满希望,慎重对待,进而养成健全良好的职业态度。除了自己以身作则之外,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如经常以未来的工作和职业为话题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职业诉求和基本倾向,随时给以答疑解惑,加强在良好职业态度养成方面的指导。

2. 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除了高职大学生的父母之外,家庭其他成员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祖辈和同辈人,他们对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高职大学生的工作选择、工作态度和相关价值取向。所以,在家庭中,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成员也应该保持一种正确的职业态度,和高职大学生的父母一起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而影响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

3. 在参与家务活动中培养

在家庭中,对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可以从让他们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开始。高职大学生已经成人,父母可以把部分家务劳动分配给他们,比如房间卫生的清扫、餐具的清洗,甚至洗衣做饭等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家庭琐事,但是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可以从中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比如认真对待、追求高质量、做事有条理等等。当然,家长在积极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提出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让他们做事有规则和目标。当然也可以鼓励他们选择学习一些和生活技能有关的职业试探课程,如插花、烹饪等技艺教育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既可以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又可以让他们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态度,以便在未来择业时做出对个人最有利的正确选择。

二、学校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对高职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职业态度养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高职院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学校角度来说,高职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态度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1. 职业态度培养课程的设立

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态度的培养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体系,从大一开始建立系统的职业准备课程。既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课程,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立把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而不是成为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接触的就业辅导课程。这样,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高职大学生自身才能逐渐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岗位要求,熟悉就业环境,掌握择业技巧,并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目前的社会需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个人的就业信心,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2. 教师的以身作则

如同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养成具有很大影响一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对工作的态度,也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老师接触的时间一般多于和父母的接触。所以,教师对待本职工作是不是爱岗敬业,是不是抱着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是不是把满腔挚爱无私奉献给学生,这些工作态度上的点滴表现,都会给高职大学生工作态度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一样,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人先正己”,在高职大学生面前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这样才会“名师出高徒”,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态度的学生。

3. 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实习和实训是他们获得工作经验最直观的有效活动。通过实习和实训,他们能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能够实地感受到工作岗位的不同要求,使自己对未来的就业有一个初步预测。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他们的职业态度可以得到初步的体现和锻炼,这是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加大在校生实习和实训的力度,尽可能增加他们的实习和实训时间,及时派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给以认真指导和教育。通过这样的职业试探,在摸清每一个学生的职业态度概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给以指导和纠正。这样,实习实训的过程就能够变为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一个初步培养过程。这需要学校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建立起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双向沟通和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高职教育响应用人单位市场需求信号的能力和速度,“以就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此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采取措施营造求实、进取、诚信、责任、创新的主体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把这些核心的理念融入到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就业大讲堂、就业论坛、职业态度测试等等主题活动。这些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和教育结合起来,以一种高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起到一种熏陶作用。

三、社会培养策略

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除了家庭和学校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因素包括同事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等因素。人是社会的一分子。高职大学生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毕竟,高职大学生是需要融入社会才能完成就业的。社会因素不仅决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还决定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决定个人步入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式与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

1. 用人单位规范岗位要求

高职大学生在关注自身就业的时候,对自己的理想行业和单位的岗位要求就会非常重视,并且自觉地对这些岗位进行预先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制定明确规范的岗位要求并予以广泛宣传推介,就能对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起到有效的指引或导向作用。高职大学生就会自觉地以岗位规范来要求自己,以便在就业时获得单位认可和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用人单位在制定相应的岗位规范时应该将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放到岗位规范的首位,以便引起高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

2. 政府的重视

对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职大学生的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政府也是可以大有可为的。首先,政府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制定统一的职业基本标准和岗位基本规范,突出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其次,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指导各地大学生就业中心的工作基础上,以“职业态度的培养”为主题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活动。再次,就是积极组建产学联盟,鼓励企业吸收高职大学生到岗位一线实习实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态度。

3. 媒体舆论氛围的营造

在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上,社会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也会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因此,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该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设置专题栏目,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态度的培养确定为重要宣传主题,通过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上营造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氛围,使得高职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个人培养策略

上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外在的。众所周知,从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作用来看,内因决定外因,内在因素是大于外在因素的影响的。正因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所以,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个人培养策略。

1. 加强职业态度的理论学习

从高职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首先从理论学习开始。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从理论层面明确个人良好职业态度培养的意义、内涵和方法,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先决条件。高职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教育、相关书籍的阅读以及网络资源的查阅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先知之,才能后好之。尤其是关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向和职业行为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高职大学生认真学习,甚至是深入研究。在掌握了关于职业态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培养良好职业态度的自觉性。

2. 反躬自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行为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形成的,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影响。因此,高职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同时,高职大学生个人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和指引,认真反躬自省,深刻查找自身价值观方面的错误或不足,积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看齐,自觉以爱岗、敬业、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道德理念来要求自己。“为了有效地做出职业决定,我们必须做探索自我的各项工作,不断地思考与自我有关的问题。”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 学习模范人物

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除了自身加强职业态度的自觉修养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向标杆式的模范人物认真学习。学习他们严谨求实、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团结奋进、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良好职业道德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先进模范人物涌现出来。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高职大学生认真学习,在对照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模范人物的带动下加强自身的修养,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4. 通过实践培养

“学生任一方面素质的发展,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间接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活动和实践的磨炼,形成相应的体验、感受、领悟等直接经验。”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之外,最终由理性认识固化为个人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表现,需要一个转化的桥梁,那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并充分了解个人的能力、兴趣,以及目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进而适应各种环境和把握各种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去切身体会和正确把握,不断纠错,不断修正,与时俱进,才能逐渐养成自身良好的职业态度。因此,实践是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态度的根本途径。

五、结束语

总之,要成才先成人,成人的内涵中就包含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高职大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合力,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以日长日进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进行修养和锻炼。一个具有良好职业态度的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优异成绩。高职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态度,才能顺利就业,才能在实践的历练中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孟祥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路径探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晓堂.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徐群.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4]成思危.成思危论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读写结合;英语读写能力;教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76—03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从大纲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各种英语考试和传统英语教学课时的安排中,阅读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却往往不尽人意,在写作中经常出现表达混乱、用词不当、句法错误严重、语篇概念欠缺等等问题。另外,在传统教学的课时分配上,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占的比例很小,一般都是采取课下完成作业,随后教师课下批阅的形式。在教师批阅作文的时候,大多都是对学生的语法点进行修改,对作文的行文,篇章结构,思想的组织等等方面重视不足。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一般是相互割裂的两个环节。阅读教学中承载大量的词汇信息、句法信息、篇章结构信息,如果能把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语言的输入和语言的输出结合,那势必会相得益彰,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早期Krashen 提出“i+1”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地位就得到了确立。随后针对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二语习得研究者 Swain也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将语言的习得集中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单纯的只强调语言输入或输出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素材的同时,学习者需要对所输入信息进行构建、输出、反馈,再新一轮循环,我们才能内化一门语言。本文基于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方面主要实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方法来加强高职学生英语读写能力。

一、立足学生客观情况,积极探索并确立“读写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

国内英语阅读研究主要涉及到对阅读过程、阅读理论、阅读教学、阅读评估以及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其中,【3】对具体的阅读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在英语写作方面有过程法、观察法、经验法、内容法、自由创作法、写长法等等,各种理论层出不穷。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研究者在积极探索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中,【4】刘海量,刘亚宁(1999年)提出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5】陈立平(2001年)提出“范文阅读”作为把两者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对读写结合的阐述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钱建伟在“以读促写“写作教学模式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其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最后结果证明了“以读促写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帮助养成良好的写作方法。目前,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课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在对教学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尝试,其中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语篇分析”、“阅读策略的教学”、“合作学习”等。例如何青主张采用语篇分析教学法,朱雪桢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提出在加大学生阅读课上的语言输出,通过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目标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指出,“合作学习”强调“精讲精练”和“少讲多练”。在写作教学方面普遍采用“范文教学法”,在此基础上肖肇威在《主位推进模式在高职英语范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主张在范文写作教学中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对写作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法给予进一步的阐述,对写作教学意义重大。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研究方面,立足“实用为主”,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具体实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注重语言的输出研究,但是在语言输入输出结合的过程性研究还很薄弱,尤其对教学实践过程所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中亟需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立足我校学生的英语客观水平,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将读写结合,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首先,对我校2011届护理系新生的四个班进行了A级水平的测试,测试的成绩统计如下:

从学生的成绩状况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成绩最好,写作平均成绩最差。学生对语言的输入接受上存在优势,但在语言的输出上还有待于强化。另外,仅次于写作的就是语法项,平均得分最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基本的语法知识方面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随后,在Likert量表指导下编制了有关 “高职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信心、学习水平认知、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这六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喜欢阅读的人占37%,喜欢写作的人只占18%。

2.在学习习惯方面,只有8%的人每天有英语阅读的习惯,14%的人除课外教材外会拓展课外阅读,60%的人不会进行课外其他材料的阅读,52%的人平时很少进行英语写作。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客观事实,绝大多数的同学在课外是很少自主拓展英语阅读和写作练习的。

3.从学习的目的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英语的读写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出于兴趣在进行阅读,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在出于兴趣进行写作。

4.从学生的信心来看,61%的人对自己的阅读有信心,仅有8%的人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感到有信心。

5.从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来看,43%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水平至少能达到60分,但只有15%的人认为自己写作水平能达到60分。

6.从教和学来看,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仍然有30%的学生从来没有注意什么阅读技巧,就是凭感觉读;从制约学生阅读的因素来讲,45%认为阅读中出现了一些生词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是最直接影响到他们阅读准确率的,其次37%认为是阅读的速度慢。在写作方面,学生认为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依次排序为词汇量少、不能写符合语法结构的正确句子、写作技巧的欠缺、思路不清晰。这个结果说明学生的语言基础整体比较薄弱,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基本的语言知识不能正确运用,写作技巧不够明确。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52%认为阅读课听老师讲的太多,说的少。在写作中,62%同学在写作前没有做任何准备,51%认为写作前很少会跟同学或老师讨论作文写作的思路和框架,仅11%的人会对自己所写的作文在随后再反复查看并检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语言的输入,在长期的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度、对写作过程的指导还不足。

这些调查给我们的英语教学的启示:(1)在语言输入方面,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生阅读的优势,为写作做好铺垫和积累。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一定要获得师生足够的重视。(2)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3)增加阅读的输入量,同时要在精读的过程中多注意词汇的积累和复杂语法结构的分析,这样也会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4)课堂加大英语整体综合能力的合作,阅读课和写作任务相结合有利于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本文利用学生阅读能力比其他语言技能强的优势确立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多写,在写的过程中扩展阅读,把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实验的过程设计

我们选取2011级护理专业的四个班作为实验班级,共有214人作为本次受试样本,实验期为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两个学期。这期间, 我们先后对这四个班进行两次正式的测验。实验过程中,我们仍用的是高教出版社《实用英语教程》,其中两个护理班(A1/A2)采用传统的教授方式,阅读主要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写作一般采用课堂上只讲授范文写作,课下安排写作任务,交上来之后对学生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多集中在逐个纠正语法错误上。另外两个班(A3/A4)在教学上做了精心安排。在原来的每个单元教学任务中,读写+听说为6课时,其中1课时承担Reading Skills,Translation Practice & Guided Writing 的练习任务,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重视对阅读和翻译技巧的练习,具体分配到写作的时间上很有限,更谈不上展开练习和讨论。本研究为了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把这1个实践课时全部用在写作上面,把具体的阅读和翻译技巧融合在阅读课中进行。每个教学单元讲授后就安排相关主题的作文,作文形式主要是命题作文。实验班的阅读教学简单教学流程为: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其大意引导学生找出段落的主题句,讲解段落中所包含的重要语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并学习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复述文章的概要(先给出学生框架,学生根据关键词填空并背诵,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给出每段的中心句,最后阶段自由概括) 结合教学的单元主题、行文结构布置写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读写结合,还重视读说结合,互相促进,充分利用了学生阅读方面的优势来引导学生多说多写,多增加语言的输出。在写作教学中,对布置的写作任务,会跟学生一起商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框架,要求学生下去完成,随后在课堂中通过学生习作评析的方式,从内容、组织、语言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修改,注重写作框架,注重学生常见性语法错误的纠正,强化五种英语基本句型结构的运用以及扩展。根据统计,在这两个学期的实验共进行12次作文评析,分批次对班里每个同学的文章都进行了点评。

三、实验结果分析

在两个学期末分别对学生又进行了A级水平的测试。 为了保证成绩尽可能做到客观,在阅卷时写作部分由两位老师来进行,成绩取其平均值。统计结果如下表:

或许我们可以大胆做出一种推测,控制组对阅读策略的强化和练习有助于稳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这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具体的实践去证明这一推论。另外,对照组在写作成绩上均差为3.23,控制组在写作成绩上均差为3.7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成绩提高幅度要高于对照组。在阅卷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是,控制组在语言和组织方面实验前后有显著变化,例如明显无主语的句子减少了,作文知道分段来阐述,层次较之实验前更加鲜明,但在内容方面,学生们思路不连贯现象还很突出。

实验后在控制班进行的问卷反馈结果显示,62%的人认为通过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来教学,上英语课有收获;42%的人认为能积极参与相关的口语和写作练习活动;喜欢写作的人从原先的18%上升到了24%;56%的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其自身阅读理解力;近38%的人认为对其写作能力提高有帮助。从问卷的反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认同的。

针对控制组在实验前后阅读提高的幅度明显高出对照组(高出4.29),写作提高0.54,我们针对这一现象也做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运用课文中原有的词汇和表达,尤其在给定的信息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学习兴趣和信心都得到提高,这些因素都直接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三、思考和启示

从以上实验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两种教学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水平,只是提高的幅度有差异。在本文的特定研究环境中我们发现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对学生阅读水平的稳定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在写作上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是太大。这可能是因为写作是一个长期综合知识的体现,很难在短期内就达到质的飞跃。通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另外,通过实验前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很认同的。阅读提供了有效的语言输入,在输入的基础上输出,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语言。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直觉发现对照班和控制班在口语方面的提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没有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M].London:Longmn,1985.

[2]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A]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赵云丽.近十年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研究生培养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独立人格

一、大学生独立人格的概述

人格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双重影响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独立人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格培养的的重要力量。独立人格是指个人对于事物的判断,事情的处理,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自身的角度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所以独立人格也是人们性格的体现,包含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意义

1、大学生独立人格培养是成长成材的需要

独立人格对于优秀人格的形成较为重要,而优秀人格对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的工作,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别具一格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良好的性格,广阔的交际圈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事业,家庭成功幸福的力量。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意义不仅体现在走入社会,还体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在面对课业压力,就业压力及其他困难的时候,拥有独立人格能为处理这些问题提供支持。独立的人格能给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提供勇气,信心和乐观的态度,不慌张不沮丧并充满着希望,独立的思考也在困难的解决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只有经历并很好的处理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使得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育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经济文化竞争力,与此同时,文化竞争也逐渐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大学生是高素质,高文化的群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衡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育推动着他们的成长成材,只有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国家才有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源泉,成为国家发展的根基。我国正在建立以科技人材为主的创新型国家,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独立人格中包含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国家实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力量。此外,个体是群体的组成部分,个体的独立人格培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特征。优秀的独立人格对于民族性格养成的方面起到了好的推动作用,使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裕则国富裕,少年自强则国自强”,可见,独立人格的培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自强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大学生独立人格欠缺的表现

1、欠缺独立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在独立学习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在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但还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计划性,沉迷网络中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习。生活方面邋遢懒惰,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人的依赖性太强。独立学习是指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例如在老师上课前,已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不人云亦云,课后对已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复习。大学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学习,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把老师讲的内容理解记忆,而更多的偏向与学习的自主性。有的大学生的学习模式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只是被动的学习,从来没有想过主动的学习。

2、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独立生活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可以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不让父母过多操心在课余时间兼职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对于小部分大学生来说,独立生活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有些人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大学里,开始离开父母自己生活的时候,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与能力。新闻里也多次报道大学生因为缺少基本的生活常识而闹出的笑话,每年大学新生开学,都可以看到不少家长扛着大包小包,携家带口的护送学生到校,父母的过多关心和爱护使得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欠缺。

3、心理状态不佳

拥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和解决问题,心理始终保持一种较为平和的状态。而且独立人格中独立的思考意识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降低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拥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对未来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学习和生活,这样一来,内心不容易焦躁不安。某些大学生在不安焦躁,对未来迷茫的状态下很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家庭,危害社会的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不足以支撑强大的内心,一旦迈入社会,困难和阻碍增多,挫败感很容易使内心防线崩塌,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对大学生独立人格培育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学校的正确引导

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理念,把独立二字贯穿大学教学的始终。例如举行知识竞赛,辩论赛,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旨在增强大学生们在思想领域内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只知道知识的灌输,采用刻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独立意识缺乏的大学生给出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上课多提出一些思维拓展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对那些学习态度懒散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并纠正。

2、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大学生进入社会是一个对于自身的很大的考验。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处理的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但还有小部分的缺乏独立人格的大学生不能很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人际关系也处理的不好。社会应该给刚跨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让他们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3、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主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始终带着自己的思考随着老师讲课,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课堂外的学习应该始终走在老师的前面。在生活方面,尽量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让父母操心,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

五、结语

独立的人格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处理事情,面对困难的力量,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还是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在独立人格方面出现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